我国快递企业国际化之思考_顾春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快递企业国际化之思考

顾春晖 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 100868

摘要 经历国内市场不断开放、竞争日益激烈的快递企业正在将目光转向全球市场,探索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依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了我国快递企业的国际化现状及问题,研究了国际快递物流综合服务商的国际化发展实践,并借鉴了美欧日关于快递市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推动邮政业国际化提供了相关建议。期待我们的企业不仅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而且能够走得长久,走得稳健。

关键词 国际化 国际竞争力 国际适应力 目标市场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快递市场进入快速增长轨道,相关企业“向外”发展的需求逐步提升,能力也不断增强。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快递企业“走出去”才是刚刚开始,出去的企业数量、区域范围和业务种类都十分有限。这些现象反应了我国快递企业仍需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适应力。

1我国快递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快递企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呈现如下特点:

1.1国际化势头不断增强,广度与深度有待改进

2013年,我国快递企业超过万家,其中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从2010年236家增长到2013年371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由2006年1家增长到2013年3家。企业“走出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狭义的“走出去”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快递领域,广义“走出去”主要体现为我国快递企业与国际快递企业合作在我国国内开办出口国际快递业务,狭义“走出去”表现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广度:我国绝大多数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企业仍属于广义“走出去”,他们通过发展与国际企业的代理关系在国内开办出口国际快递业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程度十分有限。属于狭义“走出去”的企业目前仅有3家(中邮航、顺丰、申通),其投资集中在竞争相对较少的港澳台、东南亚等周边亚洲市场,不过随着中美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美国正成为我国快递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

深度:国际快递市场主流是B2B业务,但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递企业在这一领域所占份额极少。只有顺丰以B2B为主,中邮航以带运EMS国际快递为主,而EMS以B2C和C2C为其主要产品构成,申通则刚刚起步,产品定位在国际网购快递领域。而且,目前尚无任何企业提供国际供应链综合服务,也没有企业能够在当地市场提供国内快递服务。

145

1.2跨境电子商务对快递企业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3家走出国门的快递企业中,2家已在境外推出跨境网购相关产品,同时电商企业也已进入国际快递服务市场。2013年,顺丰速运美国站开通了自己的海淘平台“海购丰运”,正式推出了美国免税仓服务。同年年底,申通快递在美国设立分公司,除提供中美国际快递服务外,还专门推出了网购转运业务。2014年2月7日,苏宁获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由此成为国内电商企业中第一家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

1.3国际运营资本尚待积累

我国快递企业采取的国际化模式主要包括合资、绿地投资、战略联盟及邮政间多边业务合作(仅适用于EMS)。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的3家企业均采用绿地投资模式,其余企业仅限于同国际企业合作或合资,在国内开办出口国际快递服务。目前仅有中外运一家企业通过与德国邮政DHL及ARAMAX合资,在国内办理出口国际快递服务,尚无任何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合资、并购等资本运作。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快递企业仍缺乏国际投资与运营经验,另一方面要归咎于资本实力不足,难以应对兼并收购活动及可能产生的风险。

1.4劳动力素质较低掣肘快递企业国际化进程

在快递市场,快递员是企业的生命线,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他们的诚信度、服务态度和职业技能等无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然而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普遍流动频繁,职业素质较低。究其原因,除了企业招聘门槛低以外,快递员工作条件差以及多数企业对快递员不公的薪资待遇是造成这一行业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我国大多数快递企业没有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向快递员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不仅如此,部分企业为压低成本,还向快递员摊派很多费用,例如送货三轮车的购买费、维修费、停车费、智能快件箱使用费等。而且大多数企业基本不向员工提供职业培训和人文关怀,认为培训后他们会跳槽得更快。

1.5小结

按照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国的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即达到第四阶段,位于此阶段的企业所有权优势日趋明显,从而更具备通过内部化的途径来利用其优势进入国际市场,表现为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外投资的地区分布越来越广,对外投资所涉及的技术和产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2012年,我国人均GNP已经达到5680美元,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递企业仅有3家。快递业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企业的区位优势明显,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为我国快递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二是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表现为核心竞争力较弱、资本积累不足、人才缺乏等,因此其国际化进程受阻。

146

2我国快递企业国际化的方法研究

虽然有些特殊因素制约着我国快递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如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对外直接投资历史较短等,但实际上,我国快递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进而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才是导致企业向外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我国快递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适应力,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既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行业对外投资水平的必经之路。

2.1打造国际竞争力和国际适应力

2.1.1 国际竞争力

是什么力量让FedEx敢于顶住众多批评收购飞虎国际公司,又撑过了并购后长达3年多的国际业务亏损难关?是什么力量帮助UPS熬过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亏损局面,没有退缩,终究盈利?是什么力量使得德国邮政DHL在美国惨败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及时调整战略,继续保持住在国际市场的领先地位?顺境中站得住是自然而然的,逆境中立得稳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生命力。这三个事件是三家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标志性挑战,却充分显示出FedEx、UPS和德国邮政DHL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根植于企业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之中。FedEx、UPS和德国邮政DHL三家企业在“向外”发展遭受挫折时,靠的是其在本土市场长期竞争中打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这三家企业没有走出国内之前,就是本土市场的佼佼者。

FedEx在1984年为进入国际市场,进行了第一次并购。之前,它已经牢牢占据美国“隔夜快递”市场,1983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家创办不足10年,不靠兼并收购而超过10亿美元营业额的公司。这时公司已经形成了以创新、冒险、平民化和客户导向为鲜明特质的企业文化,建立了著名的PSP盈利模式。后来,随着公司客户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弗雷德·史密斯看到了国际航空快递的新机遇,公司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为获得建立国际限时快递服务运输网络所需的航空权和着陆权,弗雷德·史密斯于1988年收购了在21个国家拥有45年以上航空权和着陆权的飞虎国际公司,并挺过了并购后3年多的国际业务效益低迷状态,在国际航空运输领域取得了至关重要的竞争优势。

早在1972年,UPS创始人吉姆·凯西就将视野转向国际,并将国际化发展理念注入公司文化之中。此时,UPS在美国市场已经稳居美国陆路快递运输市场的最大份额,建立起行业内著名的工业工程管理系统,财务状态良好,手中握有大量现金。1975年UPS首次走向国际,当时它提供加拿大多伦多市内服务,次年,进入德国市场。然而UPS进入欧洲后并不顺利,亏损长达10年之久。UPS以人文本、不断进取的企业文化在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认真总结原因,发现跨文化冲突、薪资待遇等问题导致UPS在当地留不住员工,并且员工职业技能不足又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于是,公司提升了在欧洲的薪酬水平,派遣了一批美国经理在欧洲对当地员工进行文化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收效显著。

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