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一、遥感:一种远离目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二、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三、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记录和传输
四、遥感的分类
①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
②按传感器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m)
③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④按数据获取方式: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五、遥感的特点
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
六、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
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从“定性”向“定量”转变,定量遥感成为遥感应用的发展热点
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释的专家系统,逐步实现遥感图像专题信息提取自动化
遥感商业化
第二章
一、电磁波的性质
波动性: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C=λ*ƒ
粒子性:光电效应
波粒二象性:E= h*ƒ;P=h/λ
波粒二象性的程度与电磁波的波长有关:
波长愈短,辐射的粒子性愈明显;波长愈长,辐射的波动特性愈明显。
二、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反射、吸收、透射,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如果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的反射率大,发射率就小)
四、电磁辐射定义
①反射: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称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辐射)。
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②透射: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透射率:透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
五、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频率的大小)长短,依次排列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按频率从短到长可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①可见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成分大致所属的波长区间:红:620~760nm 橙:590~620nm
黄:560~590nm 绿:500~560nm 青:470~500nm 蓝:430~470nm 紫:380~430nm
②红外波段波长范围0.76~1000μm,遥感所用波段如下:近红外: 0.7~3 μm
中红外: 3~8 μm
远红外: 8~15 μm
③微波波长范围1mm~1m
六、各种电磁波的不同与共性
①不同点:传播的方向性、穿透性、可见性、颜色不同
②共性:传播速度相同;遵守相同的反射、折射、透射、吸收和散射定律;都是横波,遵循横波的一切特性
七、黑体辐射: 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八、黑体辐射的规律
①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
M=σTˆ4 σ=5.67×10-12 W/cm-2·K-4
M为总辐射出射度
②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λmax·T=b b=2898 μm· K
十、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约 15,000万公里)的区域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黑体所接收的辐射能量。(1.95W/cm2· min)
十二、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分段性:
1) 太阳辐射。接近于温度为6000K的黑体辐射,最大辐射的对应波长为0.47mm,主要集中于波长较短的部分,从紫外、可见光到近红外区域,即0.3-2.5 mm,在这一波段地球的辐射主要是反射太阳的辐射。
2) 地球辐射。接近于温度为300K的黑体辐射,最大辐射对应波长为9.66 mm,自身发出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部分,即6 m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
3) 在2.5-6 mm的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十六、散射:电磁辐射与结构不均匀的物体作用后,向各个方向传播的现象。它是反射、折射、衍射的综合反映。主要发生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中气体分子的散射和大气中固体、微粒、液体的散射)
十七、大气散射的类型
①瑞利散射②米氏散射③非选择性散射
瑞利散射特点: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主要有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二氧化氮、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米氏散射特点: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主要有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无条件性散射特点: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影响:造成遥感图像的质量下降。
十八、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十九、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
①0.3-1.3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②1.5-1.8um,2.0-3.5um:近、中红外波段
③3.5-5.5um:中红外波段
④8-14 um:远红外波段
⑤0.8-2.5cm:微波波段
二十、地物的波谱特征: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波谱,地物波谱随波长而变的特性叫做地物波谱特性,是遥感识别地物的基础。物体的反射波谱限于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尤其是后两个波段。物体的反射波谱受物体的组成成分、结构、表面状态以及物体所处环境的控制和影响。
二十一、主要地物的波谱反射特征:
1.植被的光谱曲线可分为三段:
1) 0.4-0.76mm: 有一个小的反射峰,位于绿色波段(0.55 mm ),两边(蓝、红)为吸收带
2) 0.76-1.3 mm: 高反射,在0.7 m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至1.1处有峰值
3) 1.3-2.5 mm: 受植物含水量影响,吸收率增加,反射率下降,形成几个低谷
3.土壤:没有明显的波峰波谷。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4.水体: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其它波段吸收都很强,近红外吸收更强。与含沙量、叶绿素含量等有关;含沙量越高、反射率越高
第三章颜色
1.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描述
明度:物体对可见光的反射程度,表现为色彩的相对明暗(反射率越高,明度越高)
色调:色彩彼此间相互区分的特性,可见光波段的不同波长刺激人眼产生了不同色彩(红紫)的感觉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
2.颜色立体:中间垂直轴表明度;中间水平面的圆周代表色调;圆周上的半径大小代表饱和度
3.三原色(三基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为三原色。
加色法本质:具有不同能量的色光混合时,可以导致混合色光能量的变化
互补色:两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叫色光互补色。红-青,绿-品红,蓝-黄
第四章
一、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工具
二、结构: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
三、传感器的性能
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上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表征影像分辨地面目标细节能力的指标。它决定了地面物体所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
传感器在所能记录的电磁波谱中,某一特定的波长范围值,波长范围越宽,光谱分辨率越低。即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时能分辨出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时间分辨率:
对同一地点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即重访周期,能够提供地物动态变化的信息。
辐射分辨率:
传感器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即传感器将接收到电磁辐射强度划分等级时,其间隔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