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引起肥胖的科学证据
肠道菌群紊乱了,喝水都胖(等3则)
4肠道菌群紊乱了,喝水都胖国际微生物生态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刊登的我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喝水都胖”的奥秘。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一种名为“阴沟肠杆菌”的肠道细菌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从病态肥胖者的肠道中分离出一种产生内毒素的细菌阴沟肠杆菌B29,并将其注射至无菌小鼠体内,观察小鼠身体反应及变化。
结果显示,该菌可诱导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高脂饮食组小鼠中,在正常饮食的对照组小鼠中,未发现相同结果。
进一步分析发现,阴沟肠杆菌可导致肥胖小鼠血清内毒素复合增加,炎症加重。
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相对丰度从35%下降到检测不到时,体重下降很快。
经过饮食控制,23周后血糖血压恢复正常。
研究说明,对于已经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却依然肥胖的人群来说,应对肠道菌群紊乱才是防治肥胖的关键。
牙龈出血,多补维C美国《营养学评论》杂志刊登华盛顿大学牙科学院一项新研究建议,发现牙龈出血时,除保持口腔卫生,还应在饮食中多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量。
研究小组对来自6个国家的15项有关临床试验涉及的1140名参试者,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涉及的8210名美国居民的相关数据展开荟萃分析。
结果发现,轻微探诊时牙龈出血、有牙龈出血倾向、眼部出血或视网膜出血等症状与血液中缺乏维生素C密切相关。
补充维生素C可逆转出血症状。
研究人员表示,事实上,科学家30多年前就注意到牙龈出血与维C水平偏低之间的关联性。
然而,长期以来,医学界过度关注通过刷牙或使用牙线清洁口腔治疗出血症状,这导致“补充维生素C治疗牙龈出血”的边缘化。
研究人员建议,将橙子、猕猴桃、辣椒和羽衣甘蓝等富含维生素C的非加工食品纳入日常饮食,有助增加维生素C摄入量。
如果通过饮食摄入维生素C依然不足,不妨每天补充100~200毫克维生素C。
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肥胖是一种身体状况,使人体脂肪组织的体积增加到超过正常范围,从而导致身体健康风险的加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方向的进展、结果和理论原因。
一、肠道菌群的定义和作用:肠道菌群就是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消化吸收食物,维持肠黏膜屏障,合成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影响免疫系统等等。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有所不同。
在对肥胖和瘦身人群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比较时,发现肥胖人群的菌群数量更多。
此外,在不同饮食环境下,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特征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动物实验中,肠道菌群的微小变化也可以影响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等生理过程,从而间接影响能量代谢和体重。
同样,通过肠透支手术等方法,人体肠道菌群的改变也可以达到较好的减轻肥胖的效果。
三、肠道菌群如何导致肥胖:然而,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确切关系尚未完全阐明。
一种猜测是,肠道菌群中生物的数量在数千亿级别,它们能够吸收人体中的多种营养素。
而在长期食用高脂、高糖的饮食时,这些菌群会逐渐侵蚀人类,进而引发肥胖问题。
因为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变异和增生,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在人类体内释放出较多的脂肪酸,最终导致脂肪组织的增加、能量代谢的不平衡。
此外,另一种假设是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人类的食欲调控。
食欲受到许多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如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促进素(PYY)、胆囊半胱氨酸(CCK)、瘦素(Leptin)、胰高血糖素(Like Peptide-1,GLP-1)等。
这些激素和神经递质在胃肠道和大脑间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微生物具有影响这些激素的合成和调节,从而影响食欲和能量摄入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研究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成为一个公共卫生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肥胖的原因进行研究,而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并分析相关研究结果。
肠道菌群是人体内居住着大量微生物的群落。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多种生物。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在人体中发挥着多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帮助消化、合成维生素、调节免疫系统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与肥胖有关。
首先,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肥胖人群和非肥胖人群存在显著差异。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中富集了某些类型的细菌,而非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则富集了其他类型的细菌。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肥胖人群在能量摄取和代谢方面与非肥胖人群存在差异。
其次,肠道菌群可能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可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能量的吸收和利用。
例如,某些细菌可能通过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使能量被更高效地吸收。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能通过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脂肪合成等途径,对人体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菌群不平衡。
例如,长期高脂饮食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使其偏向富含能量产生和脂肪吸收的细菌。
此外,抗生素的滥用也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
虽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关联,但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描述和分析菌群的组成差异,以及与肥胖的关联。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菌群与肥胖的因果关系,并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些研究已经尝试通过改变饮食结构、益生菌治疗以及粪菌移植等方法来调整肠道菌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这些方法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和失衡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肠道细菌与肥胖的可能联系
肠道细菌与肥胖的可能联系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
肥胖可以增加许多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骨关节炎、2型糖尿病甚至一些类型的癌症。
肠道细菌是生活在肠道中的数以亿万计的细菌,大多数位于结肠中,包括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
研究发现,肥胖与肠道菌群有关,某些肠道细菌可以导致肥胖。
肠道细菌影响体重的发现可能会对肥胖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环境和肠道菌群来减肥。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6年,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逾19亿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肥胖。
肥胖的定义超重(overweight)和肥胖(obese)是不同的。
肥胖的定义通常是基于身高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通常用于对成人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2)。
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义如下:▪BMI ˂ 18.5:体重过轻▪18.5 ≤ BMI ≤ 24.9:正常体重▪25.0 ≤ BMI ≤ 29.9:超重▪BMI ≥ 30.0:肥胖这些数字有助于说明一个人的体重分类,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例如,运动员的肌肉质量通常增加,这可以增加他们的体重,使得他们的BMI略高于正常情况;老年人通常肌肉减少,这可能降低他们的体重和BMI,尽管如此,他们体内也可能有大量不健康的脂肪。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肥胖流行率在1975年和2016年之间增长近三倍。
肠道细菌与健康我们身体所携带的细菌数量远远超过人类自身的细胞数量。
这些细菌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以及身体上所有与外界相连的通道中,比如呼吸道和消化道。
研究表明,肠道细菌与多种重要的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
它们产生我们所需的维生素,比如维生素K;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一些细菌也能帮助促进免疫系统的激活,调节胆固醇代谢或减少炎症。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系的新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系的新研究进展随着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增加,科学家们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这方面,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biota)被认为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微生物。
近年来,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的密切关系。
早期研究表明,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组成与瘦型个体存在明显差异。
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具有更高的菌群多样性,菌群数量也较少。
此外,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富含某些类型的细菌,如肠球菌属(Escherichia)和蓝藻菌属(Cyanobacteria),而缺乏另一些有益的细菌。
这种菌群失调可能导致能量代谢异常,从而促进脂肪积累。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肥胖症的发展。
首先,肠道菌群能够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一些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被人体消化的纤维素,产生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这些SCFAs不仅能够提供能量,还能够调节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肥胖症风险。
然而,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通常较差,导致SCFAs水平下降,从而增加脂肪堆积。
其次,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来影响肥胖症的发展。
肠道屏障是指在肠道上皮细胞之间形成的保护屏障,能够阻止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进入。
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屏障功能较弱,导致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的易于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肥胖症的发展。
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免疫应答来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的正常。
除了上述机制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对食欲和能量摄入的调控也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产生多肽类物质,如胃饱和感抑制素(peptide YY, PYY)和胰高血糖素(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来调节食欲、能量摄入和胰岛素分泌。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其影响。
肥胖不仅是美观上的问题,而且还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早期死亡的风险也更高。
探究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而肠道菌群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究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病机制的关联研究。
一、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影响肠道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内肠道中的各种细菌群体,其中包括许多可划分为不同菌属和种类的微生物。
人体内约有超过1000种的菌群生活在肠道内。
众所周知,人体内有许多微生物,其中大部分是有益的。
肠道菌群能够协助人类消化和吸收食物,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患者的肠道内存在与瘦人不同的菌群类型和数量。
瘦人的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的Bifidobacteria和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群,使得瘦人的肠道菌群更加多样化。
但是,肥胖个体中,这些菌群显然受到了损失,导致了肥胖的发生。
二、肠道菌群模式的变化与肥胖之间的关系肥胖与瘦弱的个体之间存在肠道菌群模式的区别。
肥胖人群中的肠道菌群与瘦人的肠道菌群相比更加单一,此时的肠道菌群可能对食物的代谢和肥胖的发生都起到了不良的影响。
较高的肠道内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表达可能是一种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能量平衡的机制。
在肥胖人群中,肠道内葡萄糖转运蛋白2的表达减少,这降低了进食后进入肠道的糖果在体内吸收的效率,从而通过降低食物利用率来增加肥胖的发生。
肠道菌群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肥胖的发生。
然而,怎样调节肠道菌群来控制体重呢?此时,肠道植物(益生菌)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有益菌群能够通过通过肠道菌群模式的变化来减少进食量、增加饱腹感以及改善能量代谢等方面从而达到调节饮食的目的。
三、菌群和能量平衡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能量平衡的关系非常密切。
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可以通过代谢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SCFA),这会被身体利用,还能够控制能量的平衡。
而肥胖人群中肠道内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数量非常少,从而肥胖者的身体不能有效控制体内能量平衡。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展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展的关系当前,肥胖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隐患。
而肠道菌群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胃肠道疾病的理解,还涉及到一系列与肥胖相关的问题。
事实上,肠道菌群和肥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肠道菌群的定义和作用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所寄生的各种微生物的集合体。
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利于胃肠道的功能发挥,维持人体内稳定的环境,促进营养吸收和消化。
同时,肠道菌群还与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系统密切相关。
2. 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问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菌群种类和丰度在肥胖和非肥胖人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研究显示,肥胖人群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较差,且富含一些有害的细菌。
相比之下,非肥胖人群中的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更高,并富含一些有益的细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可能与肥胖的发展有关。
3. 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的调节上。
一些菌群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更高的能量摄入;而另一些菌群则可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
这种微生物对能量摄入的调节作用直接影响人体的能量平衡,从而影响体重的增加或减少。
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合成或转化一些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进一步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存储。
4. 肠道菌群的调控与干预鉴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密切关系,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调控和干预肠道菌群,以预防和治疗肥胖问题。
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营养干预和益生菌的应用。
通过饮食调整和补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状态,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和体重的控制。
然而,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原理和机制。
此外,肥胖问题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
因此,在解决肥胖问题时,仍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与肥胖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联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联研究肥胖症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健康问题,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而肠道菌群作为新近受到关注的研究领域,在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的关联,并就其研究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一、肠道菌群的概述肠道菌群指的是人体消化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组成,分布于肠道的各个部位。
人体与肠道菌群形成共生关系,互相影响与制约。
肠道菌群的构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联研究1. 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
一些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改变与肥胖症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这些细菌可能参与了人体对食物中能量的吸收以及脂肪合成等过程,从而影响体重和脂肪沉积。
2. 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使得肠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通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
这些炎症反应的增加可能会干扰脂肪代谢和体重调控,进而促进肥胖症的发生。
3. 肠道菌群与食欲调控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从而调节人体的饥饿和饱腹感。
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影响对食物的摄入量和食欲的控制。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前景研究1. 肠道菌群调节剂的研发基于对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系的认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肠道菌群调节剂以达到控制肥胖症的目的,如益生菌和益生元等。
这些调节剂可以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从而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减轻肥胖症的发展。
2.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肠道菌群的构成因个体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发展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将成为未来肥胖症治疗的趋势。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个体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肥胖症。
结论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是肥胖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系的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关系的研究近年来,肥胖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肥胖症不仅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肥胖症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联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内一大批微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对人体的代谢、免疫调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体重者存在明显差异。
1. 菌群多样性下降: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即细菌种类相对较少,同时丰度分布也不均衡。
相比之下,正常体重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高,种类更为丰富。
2. 菌群组成差异: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的丰度明显增加,而其他一些有益菌则相对减少。
其中,肥胖者常见的肠道细菌包括肠球菌属、放线菌属等,而正常体重者的肠道菌群中则以梭菌属、乳酸杆菌属为主。
3. 菌群代谢功能改变: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具有更强的能量提取能力,并更倾向于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能量过剩和体重增加。
二、肠道菌群影响肥胖的机制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肥胖的进程。
其中,能量平衡和炎症反应是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
1. 能量平衡: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食欲和能量摄取来影响体重。
一方面,肠道菌群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生成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提供能量供宿主利用;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也可以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通过影响能量摄取、血糖调节等途径调控体内能量平衡。
2. 炎症反应: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会引发肠道黏膜屏障的破损和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液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升高,进而累积脂肪组织,导致体重增加。
三、调整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鉴于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的关联,调整肠道菌群的方法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症的一种新途径。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关联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关联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除了常见的饮食、运动等因素外,近年来,一项新兴领域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联系,并总结目前的研究成果。
一、肠道菌群对能量摄取和代谢的影响1. 肠道菌群组成与体重调节近年来,通过实验证明了肠道微生物在体重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学家发现,与正常体重相比,肥胖者常常表现出更低多样性的肠道菌群。
此外,某些特定菌株如丙酸菌则呈现较高水平。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能量摄取和代谢方面出现异常。
2. 肠道菌群对食欲和能量合成的影响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方式调控食欲和能量合成。
例如,它们可以分解非消化性膳食纤维并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对抑制食欲、促进能量代谢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肠道菌群还能够产生一些影响激素分泌的物质,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和血促皮质酮激素(ACTH),从而调节葡萄糖代谢和脂肪转运。
二、肠道菌群与慢性低级炎症之间的关系1. 慢性低级炎症与肥胖的发生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肥胖个体往往伴随着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和慢性低级炎症的状态。
而这种低级炎性反应的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关。
2. 肠道菌群介导的内毒素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内毒素产生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也引起了机体的低级慢性炎症反应。
内毒素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并导致脂肪细胞的损伤和形成。
3. 健康生活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发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可以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减少慢性低级炎症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干预与减肥策略1.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处的微生物。
通过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并有助于优化能量代谢和抑制食欲,从而达到减轻体重、降低肥胖风险的目标。
2. 微生物移植(FMT)治疗微生物移植是将身体健康人士的肠道微生物传输给另一人以治疗某种特定疾病。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肥胖症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肠道菌群也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并且有许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展和治疗中具有着广泛的作用。
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多样化,在肥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失衡和菌群数量的改变与肥胖的发病密切相关。
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能够参与能量代谢和脂肪吸收,其变化可以产生多个内源性的信号分子,从而影响肥胖。
调查研究发现,肥胖者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属和克雷伯菌等定植菌群数量较多,而酪酸菌属等益生菌则数量偏低,这种菌群的改变具有独特的代谢活性特征,例如,肥胖者的肠道内松弛素分泌减少,并且伴随着葡萄糖吸收增加,而这种代谢特征就是肠道菌群的失衡所导致的。
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和数量,可以实现肥胖的治疗和预防,其中包括两种主要的干预措施:一种是通过改变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及摄入益生菌或益生元来改变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另一种是通过使用抑菌药物或者粪菌移植来干预肠道菌群。
干预措施的具体选择应该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例如,对于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人群,增加膳食纤维和益生菌的摄入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而对于那些存在过度生长的致病菌群的病人,则可能需要使用抑菌药物来消除它们。
在肥胖预防上,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和膳食多样性,以及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结起来,肠道菌群是肥胖病理过程中一个较为新颖的因素,其失衡和数量的改变对肥胖的病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中,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来干预肠道菌群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肠道菌群干预将会是肥胖、代谢疾病和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关系研究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存在关联。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对肥胖发生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研究成果。
一、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的调节关系肠道菌群参与能量的吸收和代谢调节。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体重人群的有所不同。
肠道菌群中某些细菌能够从食物中提取更多的能量,并促进脂肪的积累。
这说明肠道菌群可能在能量代谢和体重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肠道菌群与食欲的调节关系肠道菌群与食欲的调节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体重人群的差异,可能导致食欲异常。
肠道菌群可以产生多种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能够影响人体的食欲调控中枢。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食欲增加,从而促进肥胖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与慢性炎症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慢性炎症是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导致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加,从而诱发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因子能够干扰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脂肪的积累。
四、调整肠道菌群对肥胖的干预措施调整肠道菌群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一个新思路。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使用益生菌和复合益生菌等方法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衡状况。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益生菌的补充可以明显改善肥胖人群的体重状况和代谢指标,并降低患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五、未来展望尽管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我们对于具体的机制仍了解有限。
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深入挖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揭示其与肥胖发生的关联机制。
同时,还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实验,验证肠道菌群调节肥胖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会导致能量代谢异常、食欲异常和慢性炎症等病理过程的发生。
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如使用益生菌的方法,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新途径。
肠道菌群与肥胖
肠道菌群与肥胖作者:陆茜西来源:《大自然探索》2019年第02期科学家早就知道人体是各种微生物的“家园”,但直到十多年前,他们才意识到人体微生物群有多么庞大和复杂。
在人体微生物群的研究中,肠道细菌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热点。
肠道菌群在人体营养代谢、免疫调节等多个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肥胖之间存在极强的关联。
最初,美国科学家戈登注意到肥胖的人和苗条的人肠道的菌群有较大差异,肥胖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某些特定种类的细菌数量也更少。
然而,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肠道菌群的差异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为了证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戈登的团队用无菌小鼠进行了实验。
他们找来几对一胖一瘦的双胞胎姐妹,分别收集她们的肠道菌群样本并移植到不同无菌小鼠的肠道内。
然后将这些小鼠隔离开,以相同条件饲养。
这些小鼠每天吃等量的食物,但是同组小鼠的胖瘦情况和提供细菌的双胞胎一致:从肥胖者身上得到细菌的小鼠体重更重,身体脂肪含量更高。
正如预期的那样,肥胖老鼠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也较低。
之后,研究人员把移植了人类肠道菌的胖小鼠和瘦小鼠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胖小鼠很快“减肥”了。
研究表明,肥胖的小鼠通过吞食苗条同类的粪便获得了让它们变瘦的细菌。
将瘦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到胖小鼠肠道内也能达到这一效果。
戈登认为:肥胖老鼠的肠道中缺乏某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恰恰在维持健康体重和正常新陈代谢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后一些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了一些与体重有重要关联的细菌。
例如,美国梅奥诊所一项研究发现,对于采用同样饮食方法和运动方式进行减肥的人,肠道菌群结构是决定减肥效果的关键。
体内克里斯坦森氏菌更多的人更容易减肥成功,而小杆菌则能削弱减肥效果。
瑞典一项研究则发现,我们血液中的某些氨基酸与体重指数和肠道微生物组成都有很大相关性。
由此看来,健康的肠道菌群或许是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的肠道菌群呢?饮食习惯对肠道菌群的构成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纤维饮食尤其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如今,肥胖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普遍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除了饮食和运动习惯外,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肠道菌群在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我们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微生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当前有关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了解其中的机制和潜在治疗方向。
一、肠道菌群与体重调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众所周知,肥胖是由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的。
然而,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不仅仅通过基因调控和代谢途径来影响体重变化,同时也受到肠道菌群的影响。
研究发现,丰富多样的肠道菌群有助于体重的调节和维持。
相比之下,肥胖个体的肠道菌群通常缺乏多样性,并含有一些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
二、肠道菌群通过能量摄取和利用影响体重变化1. 肠道菌群调控食物消化和吸收肠道菌群参与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某些类型的肠道菌群可以产生酶类来分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其更易被吸收。
这一过程会增加人体内能量获取的效率,并可能导致摄取过多而引起肥胖。
2. 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通过转化膳食纤维为短链脂肪酸,如丙酮酸、乙酸和丁酸,肠道菌群直接或间接影响能量代谢。
短链脂肪酸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能量,还具有抑制食欲、促进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减少脂肪存储等作用。
相反,缺乏这些功能性菌群的人更容易发展为肥胖症。
三、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炎症一直被认为是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环节。
最新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异常可以诱导机体内部的低度慢性炎症反应。
这种肠道菌群引起的慢性低度炎症可能通过干扰能量平衡、促进胰岛素抵抗以及影响脂质代谢等途径促进肥胖。
四、改善和调节肠道菌群对治疗肥胖症的意义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治疗策略,即通过调节和改善肠道菌群以达到预防和治愈肥胖症的目标。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联研究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肥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潜在机制。
一、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肥胖1. 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构成人类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合称为“肠道菌群”。
人类体内的菌群种类丰富多样,且每个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2. 微生物与能量代谢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能量代谢有关。
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食物中难以被消化吸收的纤维素,并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
而另一些微生物则促进葡萄糖吸收和脂肪储存。
3. 肥胖与微生物群落失衡研究表明,肥胖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对贫乏,同时富含一些致病菌。
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会影响代谢和能量消耗,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二、肠道微生物与食欲调控1. 短链脂肪酸的作用肠道微生物通过分解食物纤维素产生大量的短链脂肪酸,如丙酸、丁酸和戊酸。
这些短链脂肪酸不仅提供能量,还参与了食欲调控过程。
它们可以刺激神经信号传递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食欲和饱腹感的调节。
2. 蛋白质相关激素一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蛋白质来调节机体内激素水平。
其中一种重要的激素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它参与了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生长和代谢调节。
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IGF-1水平可能会对食欲产生影响。
三、肠道菌群转移实验的发现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肠道菌群转移实验,以验证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联。
这些实验中,将人类健康和肥胖的捐赠者的粪便微生物群注入到小鼠等动物中。
结果显示,接受来自肥胖捐赠者的微生物菌群转移后的动物体重增加,并出现相关代谢紊乱。
四、潜在机制及治疗策略1. 炎症与肥胖关系肥胖常伴随慢性低级别炎症反应,而某些微生物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进一步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富含益生菌摄入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减轻肥胖。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研究进展作者:益生菌专家摘要目前,肥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研究肥胖的发生机理和治疗策略十分必要。
这篇文章总结了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够帮助宿主从饮食中的多糖成分中获得更多的卡路里,并储藏在脂肪细胞中备用。
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关闭Fiaf基因和增加ChREBP/ SREBP、Acc1和Fas的表达来增加脂肪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的储存。
并且,肠道中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LPS,引发了全身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然后导致肥胖。
因此,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或抗生素修饰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肠道菌群,肥胖,能量吸收,脂肪代谢,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在美国将近1/3的成人超重或者肥胖,而全世界超重或肥胖人群已超过5亿,肥胖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关于肥胖的病因研究进展迅速。
多数学者认为,肥胖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1],基因、环境、营养等是研究的重点。
而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形成有一定关系,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此作简要综述。
以期能为解释肥胖成因,预防和治疗肥胖提供依据。
1肠道菌群概述人的肠道是一个复杂、活跃、同时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系统。
其中定植着数目庞大、结构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因此,人被称为“超级生物体”。
这个生态系统拥有1014个细胞,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大约500-1000种细菌,包含100多万个基因,数目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倍。
[2]其中的30-40 种优势细菌构成了人体肠道细菌总量的99%。
肠道菌群和宿主之前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互利共生关系,在宿主的消化吸收、免疫反应、代谢活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两个优势菌门,大多数粪便细菌都是一些不可培养的类型,且不同个体之间粪便样品中的细菌组成也有显著差异;在属水平上,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是四类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优势菌,也是现阶段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点。
上海交大学者找到细菌引起人体肥胖的直接证据
上海交大学者找到细菌引起人体肥胖的直接证据[提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领导的实验室12月13日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ISME Journal上发表论文,用一种来自肥胖病人的肠道细菌,在无菌小鼠内引起了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肥胖、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实验证据。
赵立平教授的实验室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一种可以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在一个体重达175千克的肥胖患者肠道里过度生长,占到总菌量的三分之一之多。
经过一种特殊设计的营养配方干预以后,这种病菌数量很快下降到检测不出来的水平,患者的体重在将近半年里下降了51.4千克,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等症状也恢复正常。
赵教授的博士生费娜把这个细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造成了严重的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胰岛素抵抗。
人体肠道里生活着大约1000种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其总重量大约有1.5千克,其细胞总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倍,其编码的基因总数量是人体基因总数的100倍。
如此庞大的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自190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梅契尼可夫提出,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得病的主要原因以来,一直是微生物学家关注的问题。
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戈登领导的实验室,首次报道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小鼠的脂肪代谢,降低消耗脂肪的基因活动,升高合成脂肪的基因活性,令动物过度合成和积累脂肪。
他们还发现,肠道菌群是动物肥胖发生的必需条件,因为无菌动物即使吃高脂饲料,也不会肥胖的。
2007年,比利时天主教卢文大学教授喀尼与其合作者发现,高脂饲料喂成的肥胖小鼠的血液内,病菌产生的内毒素比正常小鼠高2~3倍,而且全身有低度的炎症。
他们把提纯的内毒素以同样的低剂量直接皮下注射给吃普通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结果这些小鼠出现全身性的低度炎症,变得肥胖,而且有了胰岛素抵抗,表明肠道病原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如果进入血液,可以引起小鼠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机制论文素材
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机制论文素材肥胖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的健康难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科学家们对于肥胖发生的机制一直在努力研究,近年来,肠道菌群被认为在肥胖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并提供论文素材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肠道菌群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以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能量的吸收和代谢。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并促进能量的正常利用。
然而,不良的菌群组成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和更易发生肥胖。
以下是几个相关研究的摘录,供写作论文时使用:1. 研究A:在动物模型中,通过转移富含脂肪菌群的肠道菌群到正常小鼠体内,发现被转移的小鼠更容易发胖,产生更多脂肪组织。
2. 研究B:一项针对肥胖人群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对照组相比,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
肥胖人群的菌群组成中富含能够从食物中提取更多能量的菌种。
3. 研究C:在实验室内,通过给小鼠高脂饮食,观察到肥胖小鼠的菌群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肠道菌群与慢性低炎症的关系除了影响能量代谢,肠道菌群还可以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
慢性低炎症是肥胖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个研究相关内容的素材:1. 研究D:一项对肥胖病人进行的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中富含致炎菌种,这些致炎菌种可以促进慢性低炎症的发生,从而影响机体正常代谢。
2. 研究E:在小鼠模型中,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低炎症的症状,并降低肥胖的风险。
三、肠道菌群与食欲调节的关系除了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肠道菌群还可能与食欲调节有关,从而对肥胖的发生产生影响。
以下是相关研究的引用素材:1. 研究F:一项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中富含能够产生促食欲信号的菌种,这可能导致肥胖人群食欲增加,进而摄入更多的食物。
2. 研究G:在实验室中,通过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可以明显改变小鼠对食物的摄入行为。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
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近年来,肥胖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因素被认为与肥胖症的发生相关,其中肠道菌群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以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一、肠道菌群的概念和功能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肠道菌群在人体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帮助分解难以被人体直接消化的纤维素和复杂碳水化合物。
其次,肠道菌群还能合成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和短链脂肪酸。
此外,肠道菌群还参与免疫调节、维持肠道屏障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等功能。
二、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首先,肥胖症患者的肠道菌种类和数量较正常人有所不同。
一项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富含一种名为“肠球菌”的细菌,而这种细菌会增加机体对食物的吸收,导致能量积累。
其次,肠道菌群的失调也与肥胖症的相关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发生有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机体能量代谢异常,从而诱发这些代谢疾病的发生。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调控了解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后,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以预防和治疗肥胖症。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饮食干预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
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提高益生菌的数量,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另外,益生元和益生菌的补充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益生元是一种可以促进益生菌生长的食物成分,而益生菌则可以直接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选择性肠道灌洗和粪菌移植等微生态治疗也是潜在的治疗手段。
四、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研究的挑战和展望尽管肠道菌群与肥胖症的关系已经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未知因素。
首先,肠道菌群的复杂性使得研究难度较大。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和小样本人群上,人类大样本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其次,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肥胖症的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自然》《科学》发文: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肥胖的真正原因
《自然》《科学》发文:肠道菌群紊乱是导致肥胖的真正原因
这些年,多少人都曾立过flag要减肥?
为了从XL减到L,何洁坚持每天只吃青菜水果,晚上哄娃睡着后还要起来锻练一会儿,各式各样的减肥药也没少吃…… 最后结果虽然曾换来短暂的体重下降,但总是没过多久就胖回来了。
这样的经历可能是很多人减肥心酸史的一个缩影。
肥胖是现今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最常见的问题,肥胖症几乎像瘟疫一样蔓延,还很快地将魔爪伸向儿童。
据2019年我国第四次营养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时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
为什么会发胖,怎么有效调节体重?近日,《自然》和《科学》两大顶级学术期刊相继发表了多篇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和肥胖三者背后的联系。
7月26日,在最新一期《科学》报道中,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小鼠肥胖,在肥胖小鼠肠道内植入梭状芽孢杆菌后体重明显减轻!
原文衔接:/content/365/6451/eaat9351
6月9日,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耶鲁大学医学院Gerald I Shulman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他的团队在微生物领域大牛Jeffrey I. Gordon教授领衔研究的基础上终于发现:醋酸盐(acetate)是导致肥胖的关键所在。
Gerald I Shulman教授
虽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肥胖的原因,也找到了可以帮助减肥的微生物,但是目前的研究和试验还只限于小鼠体内,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研究的深入,想胖就胖想瘦就瘦将成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引起肥胖的科学证据来源: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的科学网博客博主(赵立平教授)按:2004年以来,随着国际上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发表,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逐步浮出水面,日渐清晰。
现有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以控制动物的脂肪代谢、引发全身性的低度慢性炎症,从而导致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而且这种致病作用远远大于动物自身基因缺陷对发病的贡献。
另外,最新研究表明,饮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组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可以让引起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的菌群结构恢复正常,从而为预防、缓解甚至逆转这些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本人试图对最重要的几篇论文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了解这些最新进展,为调理自己的身体,改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指导。
其实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用数据表明:动物不需要基因缺陷就可以罹患非常严重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严重程度可超过某些有先天代谢性缺陷的动物。
一、肠道菌群是如何调节脂肪存储的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的杰夫戈登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是研究肠道菌群诱发肥胖的领先实验室之一。
他们一系列的工作表明,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内化了的环境因子”,可以直接调控动物的脂肪合成与存储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扭曲动物的能量代谢,使其向过度合成和存储脂肪的方向发展,最终导致肥胖的形成。
2004年,该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PNAS,101:15718)指出肠道菌群可以直接调控动物的脂肪代谢基因的活动。
他们主要是用无菌小鼠与普通有菌的小鼠做对比,来研究这个问题的。
通过无菌接生、无菌环境饲养、并给予添加了维生素K(需要肠道菌群合成的维生素)等特殊养分的无菌饲料,就可以培育出无菌的动物品系。
用这样的动物可以比较方便地研究菌群与宿主的互作关系,例如,可以比较无菌动物与有菌动物的差别,也可以把不同种类的细菌甚至各种复杂的菌群回接到无菌动物中,观察回接前后动物生理、代谢的变化等等,这样的研究对于搞清楚肠道菌群到底如何影响动物的健康很有帮助。
戈登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实验室在用无菌动物研究菌群的作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们发现,有菌动物与同龄、同性别的无菌动物对照相比,体内总脂肪含量高出42%,但是,有菌动物的饲料消耗量其实比无菌动物要少29%。
也就是说,同样的动物,体内有菌的话,比没有菌的会吃得少,但体内脂肪积累的多。
无菌动物养到成年后,如果重新给肠道里接入正常动物的菌群,其体内总脂肪含量会比无菌时增加57%,但饲料用量反而减少27%。
这个结果是用B6自交系做的。
当用NMRI自交系做同样试验时,结果更加惊人:“有菌化”以后的小鼠比无菌时的体内总脂肪量增加90%,进食量减少31%。
这些结果提示我们,肠道菌群有促进动物增加体内脂肪总量的作用,而且是在减少热量摄入的条件下做到这一点的。
换言之,肠道菌群可以帮助动物更加高效的利用饲料来合成、储存更多的脂肪。
由于这种由肠道菌群促进的体脂肪增加不是因为热量摄入增加造成的,他们接下来就测定了动物的代谢活动情况,看这种体脂肪增加是不是因为动物的能量消耗减少引起的。
结果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无菌动物的代谢率比同样的有菌动物要低27%。
也就是说,有菌动物比无菌动物代谢消耗大、吃得少,但是体内脂肪存储的反而多很多。
这显然不符合“多吃,少运动,多余的热量变成脂肪存起来”的规律。
另外,随着体脂肪含量的增加,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也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猜测肠道菌群可能会直接干扰动物脂肪合成、存储有关的基因的表达活性,于是,他们进一步分析了肝脏和肠道内的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发现,肠道菌群进驻无菌鼠的肠道后,肝脏中与甘油三酯从头合成有关的两个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活性明显升高,一个叫乙酰辅酶A 羧化酶(Acc1),另一个叫脂肪酸合酶(Fas),因此,肠道菌群的定植显然刺激了动物肝脏中的脂肪合成。
他们还观察到,肠道菌群可以促进动物对单糖的吸收。
无菌动物与正常动物相比,小肠绒毛下面的毛细血管的量只有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肠道菌群的存在促进了小肠毛细血管的形成,当然有利于对糖类的吸收。
另外,已经知道肠道菌群可以把膳食纤维转变成单糖,并进一步发酵成短链脂肪酸,这些都可以作为营养被动物吸收。
因此,肠道菌群在动物活动量增加、进食量减少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让动物体内脂肪总量显著的增加,这与它们分解更多本来动物不能利用的养分、促进血管形成、促进吸收、促进肝脏脂肪合成都有密切关系。
仅仅是促进吸收和合成,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
LPL是一种脂肪酶,它的活性升高,可以促进脂肪的积累。
在肠道里有一个基因叫fiaf基因,编码LPL的抑制因子。
也就是说,如果fiaf基因表达的话,LPL的活性就会受到抑制,脂肪积累就会减少。
在无菌动物体内,断奶前后,fiaf基因开始表达,LPL活性受到抑制,脂肪就不能很好的积累。
这就是无菌动物体内脂肪少的重要原因。
但在有菌动物体内,戈登小组发现肠道内的fiaf基因会受到菌群的抑制,不能表达。
这样,LPL就可以一直表达,促进脂肪的积累。
这就是为什么有菌动物会大量积累脂肪的原因。
他们用fiaf基因被破坏的敲除鼠做试验,结果无菌的fiaf敲除鼠与有菌鼠一样也开始积累脂肪了,说明菌群关闭fiaf基因是体内过量积累脂肪的关键。
他们发现,无菌小鼠用高糖、高脂的西方膳食是喂不胖的,fiaf基因在这中间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fiaf敲除鼠用西方饮食就可以喂胖了。
综上所述,戈登小组提供的大量分子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以直接调控动物的基因的表达,它们可以增强肝脏合成脂肪的基因的活性,同时关闭肠道里抑制脂肪积累的基因,结果,在用植物性饲料饲喂下,尽管有菌动物的代谢率更高,饲料的消耗量少很多,但它们比无菌动物体内的脂肪积累却增加50%甚至更多。
这个工作提示我们,在菌群的干扰下,动物体内的能量代谢并不符合一般人认为的“吃得多,运动少,多余热量变成脂肪存起来”的肥胖的原因的解释。
二、肠道菌群是如何引起慢性炎症的很久以来,医学界就注意到,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的身体里有着全身性的、低度的慢性炎症。
重要特征是他们的血液中几种重要的炎性因子浓度比一般人高。
这些炎性因子是人的免疫细胞产生,用于破坏受感染的人体细胞,从而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
因此,一般情况下,这些炎性因子只在受感染的部位浓度升高。
但是,肥胖患者身体里,这些能破坏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炎性因子弥散在全身的血液中,对全身很多细胞构成威胁。
例如,有一种炎性因子叫肿瘤坏死因子a(TNFa)。
它的浓度升高,可以改变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的结构,让受体不能再感知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信号,结果,当血糖升高,胰岛素浓度升高以后,这些细胞也不会从血液里吸收糖分,降糖就变得十分困难。
这就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叫胰岛素抵抗。
因此,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性因子对人体细胞的持续破坏是分不开的。
虽然医学界对慢性炎症会引起代谢性疾病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对于慢性炎症的诱因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尚无普遍接受的定论。
2007年,法国医科院Cani、Burcelin等人与英国等国科学家合作,连续发表2篇论文(Diabete, 56:1761; Diabetologia, 50:2374),对肥胖症患者体内的慢性炎症的起因做了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肥胖者体内的慢性炎症是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引起的。
他们用小鼠模型做的这项研究。
首先,他们用高脂饲料喂小鼠,结果发现,肥胖以后的小鼠血液中的内毒素浓度比吃正常饲料的健康对照鼠要高。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的致病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也叫脂多糖。
这些成分如果进入血液会刺激白细胞分泌炎性因子。
然后,他们把提纯的内毒素注射到吃正常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体内,结果,这些小鼠尽管吃的是低热量的饲料,却明显发胖,而且出现胰岛素抵抗。
当然,这些小鼠体内的慢性炎症也有了。
这个结果也说明,饲料的热量不一定是引起肥胖的原因,有了慢性炎症的刺激,吃低热量的饲料也会肥胖。
为了进一步证明内毒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出现的必备条件,他们有用CD14敲除鼠重复了这个实验。
内毒素要刺激白细胞产生炎性因子,首先要与这些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其中一个关键受体就是CD14。
如果把CD14破坏了,白细胞就成了“瞎子”,无法感知血液中的内毒素了。
他们发现,把内毒素注射给CD14敲除鼠,这些小鼠不能产生炎性反应,也就不会肥胖,不会产生胰岛素抵抗。
因此,肠道内病菌产生的抗原是引起慢性炎症,进而引起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肠道内的抗原量会增加?它们又是如何进入血液的呢?他们用一种叫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技术,对这些实验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高脂饲料饲喂以后,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一些有益的细菌例如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一些革兰氏阴性的病菌的数量却明显上升。
由于受所用技术的限制,他们没有鉴定出到底具体是什么种类的病菌增加了。
但是,这些结果提示我们,高脂饲料可以增加肠道内的病菌的数量,结果,也就增加了肠道内的抗原的总量。
双歧杆菌是很有名的益生菌,长期、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些菌主要生长在肠粘膜上,形成一层生物膜,是肠屏障的正常组成部分,可以对肠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如果这些细菌数量减少了,肠壁就会受到损伤,通透性就增加,也就是老百姓说的“肠子漏了”。
“肠子一漏,粪毒入血”,当然会引起慢性炎症,最终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为什么吃高脂饲料会造成病菌增加、有益菌减少呢?病菌一般都可以分解利用动物的组织获得营养。
所谓高脂饲料,就是添加了很多动物油脂的饲料。
这些动物性的营养成分进入大肠,就会滋养很多病菌出来,因此,病菌增加,抗原增加,也就不奇怪了。
友好的细菌例如双歧杆菌之所以对人安全,长在我们的肠壁上也不会破坏我们的组织,是因为它们不能利用动物性的营养来生长。
它们最擅长利用的是食物中我们消化不了的叫做膳食纤维的成分。
如果饲料中的动物性营养太多,植物性营养不足,膳食纤维太少的话,有益菌因为营养不够就会慢慢减少,甚至被排空。
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能分解动物组织生长的病菌,当然会不停的破坏肠壁,使肠子变漏了。
尽管肠子没有彻底穿孔,病菌进不到血里,但是,病菌释放出来的抗原例如内毒素是可以进入血液的。
白细胞在血液里检测到抗原,会以为是病菌进来了。
这是非常危险的败血症的信号,于是,白细胞就紧急启动,分泌炎性因子去对付并不存在的感染。
于是乎,高浓度的炎性因子最终破坏的是动物的健康细胞,时间一久,就会造成一些重要机能的严重破坏,形成各种慢性病。
如果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增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就可以保护肠屏障,减少进入血液的抗原,从而减少慢性炎症,控制肥胖、糖尿病等疾病。
于是,他们又做了一个动物实验。
他们在高脂饲料中添加了足够量的双歧因子(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