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短链脂肪酸受体
短链脂肪酸
饥饿诱导表达的脂肪因子基因 (fasting induced adiposefactor)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teinlipase,LPL)
肠道菌群致肥胖原理
肠道菌群
受饮食脂肪调节 脂多糖(LPS)增加
抑制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iaf) 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
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 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移植:拟杆菌具有入侵性
(1肥+1瘦)双胞胎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 移植了肥者肠菌的成了肥鼠,而移植了瘦者肠菌的还是瘦鼠 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
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与肥胖的关系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肥胖病一般被定义作为有 BMI 30 以上。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 研究人员发现,与瘦志愿者相比: 肥胖者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比例升高。 肥胖志愿者75%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放线菌;而瘦志愿者42%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拟杆菌门。 与正常个体比较,肥胖个体肠道中厚壁菌门比例较高;当肥胖个体体质量减轻时,其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比例则与正常个体变得较为相似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5), 2221-222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5319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杨丽萍1,马臻棋2*,王学红2,马文霞1,李惠1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青海西宁收稿日期:2021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5日摘要肠道菌群是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蕴藏着的数万亿的微生物,其形成和增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及其潜在作用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当肠道菌群紊乱时可以改变肠道的通透性、消化和代谢以及免疫应答等,从而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本文阐明了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并探讨了肠道菌群紊乱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菌群,影响因素,人体健康,疾病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stinal Floraand HealthLiping Yang1, Zhenqi Ma2*, Xuehong Wang2, Wenxia Ma1, Hui Li1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hai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Xining QinghaiReceived: Apr. 21st,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25th, 2021AbstractIntestinal flora is a kind of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in human digestive system, whose forma-tion and proliferation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通讯作者。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即肠道微生物,它是人类体内最为庞大的微生物群落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正常人体内大约有100万亿(10^14)个微生物,其中包括数千种不同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

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皮肤、口腔、泌尿系统等部位。

在这些细菌中,大多数是有益的,并对人体的生理、代谢、营养吸收等多个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类肠道菌群的研究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起初,人们只是对一些肠道细菌的分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一些简单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手段更新,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也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肠道菌群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有些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以预测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医生开始意识到人体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重点研究的整体健康观念。

二、肠道菌群对人体代谢的影响人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数量可以影响人体内多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例如,有研究表明肠道细菌可以促进人体吸收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调节血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等。

肠道菌群也可以产生多种有益物质,如丁酸、丙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关系肠道菌群与多种人类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肠道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异常有关。

这些研究的发现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四、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分析人类肠道微生物可以为人体提供许多生理和代谢上的帮助。

例如,一些能够在人体内产生叶酸和维生素K的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的稳定性。

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够分解多种不易被人体消化的食物成分。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明,给鹌鹑喂饲高嘌呤饮食,肠道 菌群结构发生变化,盲肠内容物和外周血中的 LPS 水平都升高,血清和肝脏中XO 活性升高, 血UA 水平升高。但如果预防给予抗菌药物,使 肠道菌群结构改善,盲肠内容物和外周血中的 LPS 水平下降,XO 活性也降低,血UA 水平趋向 正常。 由此可见,高嘌呤饮食诱导肠道菌群结构发生 变化,导致外周血中LPS水平升高和XO 活性增高, 可能是HUA 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肠道基因组学、代谢组学、 蛋白组学的不断发展,肠道微生物越 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作为医学领 域重要的新技术——粪菌移植技术 (FMT)逐步成熟并健全,通过将健康人 群粪便中的菌群(肠道菌群)转移到患者 的体内,使得患者获得健康人群的肠 道。
粪菌移植技术是在肠道微生 物与疾病的相关研究理论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全新疾病治疗技术,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中不同种属细 菌在人体肠道中发挥作用的深入 研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 菌种对特定疾病进行治疗,这是 治疗特定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方 法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谢谢大家
粪球菌、柔嫩梭菌有共同的代谢 特征———产丁酸。动物实验表明, 丁酸可以抑制结肠平滑肌收缩而引起 慢传输型便秘,又可以刺激结肠对水 的吸收使粪便干硬。由此可推断,大 量产丁酸盐的粪球菌和柔嫩梭菌的丰 度增加可以加重便秘。
五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 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 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1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胰岛素依赖 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过去又称为非胰岛素依 赖型糖尿病
Turnbaugh的研究说明了喂食高 脂肪的老鼠肠道中细菌群落的结构发 生了改变,引发了拟杆菌门向厚壁菌 门的转移。
zhang等通过454焦磷酸测序技术比较 了3名正常体重者、3例肥胖患者、3例 减肥手术成功后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果发 现肥胖患者肠道中产氢的普雷沃氏菌和耗 氢的产甲烷古菌数量明显较正常体重者和 减肥手术后体重下降者升高,且耗氢细菌 与产氢细菌之间基本呈正相关,由此提出 假说:细菌和古细菌之间氢的转移可能是 肥胖者肠道能量摄取能力提高的重要机制

肠道菌群-SCFAs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肠道菌群-SCFAs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肠道菌群-SCFAs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周达;范建高【摘要】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类体内不可或缺的“器官”,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也被证实生物学作用显著,尤其在机体代谢方面.本文就肠道菌群-SCFAs与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作一阐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6(025)003【总页数】3页(P330-332)【关键词】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作者】周达;范建高【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人类从出生肠道内逐渐定植各种细菌,受饮食、环境等因素影响,直至儿童期趋于稳定;菌群在肠道内数量巨大(总数约1014),种类丰富多达2 000余种,其基因总量更是人类的100~400倍;但是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组成,前两者即达到总量90%以上[1]。

肠道菌群与人类生长发育(尤其免疫与代谢)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肠道菌群与代谢及其机制被研究的越来越多,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食物能量吸收,引起肥胖;可以调节肠道通透性,促进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甚至菌群移位入血,从而引发机体炎症、免疫失衡;可以调节机体胆碱、胆汁酸代谢等[2];甚至增加机体内生性乙醇的产生,后者仍存在争议[3]。

这些机制与肥胖、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等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

随着研究的深入,焦点不光局限于肠道菌群本身,菌群代谢产物也被认为是参与调节机体生命活动与代谢的重要物质,如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5]。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作为其中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连陈汤的研究深入,其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二、连陈汤及其药理作用连陈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黄连、陈皮等中草药。

它具有清热燥湿、化痰消脂等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机体内部的湿热平衡,从而对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连陈汤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

三、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肠道菌群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物群落之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肥胖T2DM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存在差异,有害菌群数量增多,有益菌群数量减少。

这种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发生异常,从而加重病情。

因此,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具有重要意义。

四、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患者服用连陈汤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体重也有所减轻。

此外,连陈汤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比例。

这种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可能是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重要机制之一。

五、结论综上所述,基于肠道菌群的角度,连陈汤在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连陈汤能够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从而有效地降低血糖、血脂等指标,减轻体重。

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探讨连陈汤在调节肠道菌群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型。

传统中医治疗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常被用于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肠道菌群分析连陈汤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一)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中医认识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肥胖、乏力、多痰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内阻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等有关。

(二)连陈汤的组成与作用连陈汤由连翘、陈皮、甘草等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化湿、消痰化瘀的功效。

传统上常用于治疗湿热痰瘀所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

(三)肠道菌群与健康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可影响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能与肥胖、T2DM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连陈汤。

(三)肠道菌群分析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临床疗效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也明显降低。

(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增加,有害菌群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无明显变化。

五、讨论与结论(一)讨论连陈汤通过调整肠道菌群结构,改善了患者体内的代谢环境,从而起到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作用。

此外,连陈汤中的中草药成分可能还具有直接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作用。

同时,肠道菌群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肠-微生物群-肝轴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肠-微生物群-肝轴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甘肃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赞助项目基于肠道菌群探究膳食结构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风险分级的影响(21J R 7R A 629)通信作者:魏小果,E m a i l :1322273042@q q.c o m 肠-微生物群-肝轴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杨小雄1,杨 帆2,魏小果2(1.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人民医院干部消化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 e t a b o l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i v e rd i s e a s e ,MA F L D )的特征是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同时合并任何一种代谢性疾病,如超重或肥胖㊁2型糖尿病㊁代谢功能障碍等㊂MA F L D 患病率随着肥胖㊁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流行而增加㊂肠-肝轴于1998年被首次提出,被认为是维持肝脏代谢和肠道内环境稳态的关键,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在MA F L D 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㊂此外,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一个 虚拟的器官 ,对维持肠-肝轴的稳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㊂因此,我们将从肠-微生物群-肝轴这一角度出发,探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MA F L D 的相关性,从而为MA F L D 的预防控制㊁早期诊断及治疗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㊂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肠-微生物群-肝轴;胃肠道微生物组;治疗中图分类号:R 5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3)06-0559-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3.06.0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N A F L D )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害因素的,以肝脏脂肪变性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㊁肝硬化和肝细胞癌㊂目前关于N A F L D 患者过量饮酒的定义尚不明确,2020年经亚太肝病学会研究决定将N A F L D 重命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 e t a b o l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i v e r d i s e a s e ,MA F L D )[1]㊂关于MA F L D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比较认可的是多重打击学说,即胰岛素抵抗㊁线粒体功能障碍㊁氧化应激㊁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遗传易感者㊂主要表现为当机体能量摄入和消耗间出现不平衡时,会使各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和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进而加速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导致肝细胞损伤㊁肝脏炎症㊁纤维化和癌变等㊂据统计,MA F L D 的患病率已累及全球约25%的人口[2]㊂研究发现,肠-肝轴紊乱㊁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MA F L D 发病密切相关,包括肠黏膜屏障破坏㊁肠道细菌移位㊁胆汁酸(b i l e a c i d s ,B A s)代谢紊乱㊁肝脏炎性反应等[3]㊂因此,本文基于肠-肝轴,对肠-微生物群-肝轴在MA F L D 患者的发病机制及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综述㊂1 肠-微生物群-肝轴基本概念肠-肝轴是指肠道和肝脏之间的一条经胆管㊁门静脉和体循环进行双向交流的通路㊂肝脏可将B A s 和许多生物活性介质通过门静脉释放体循环中,或通过胆道与肠道相通[4]㊂同时肠道将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㊁肠道细菌及其产物㊁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等多种肠源性因子通过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㊂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群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当作一个 虚拟的代谢器官 ,与肠-肝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参与机体的多项病理生理过程,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对维持肠道和肝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5]㊂肠-微生物群-肝轴失衡引起MA F L D ,主要表现为微生物群落之间的不平衡㊁肠道与宿主之间共生关系的破坏,以及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肝脏炎症的发生等[6]㊂因此,在肠道㊁微生物群和肝脏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维持肠道内稳态及肝脏代谢的平衡,可防止肠道通透性的增加㊁微生物及其产物的易位,从而延缓MA F L D 的进展㊂2 肠-微生物群-肝轴与M A F L D 的相关性肝损害2.1 肠-微生物群-肝轴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肠道屏障主要包括物理屏障㊁生化屏障和免疫屏障,是机体外环境和宿主内部环境之间的界面[4]㊂而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上皮屏障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肠道屏障中的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分解会破坏其完整性,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㊂促使肠道通透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肠道炎症和微生物群失调[7],这与高脂肪饮食㊁长期饮酒㊁长期使用抗生素[8],以及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9],如MA F L D ㊁炎症性肠病等有关㊂在MA F L D 中,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微生物及其产物易位,主要包括由细胞壁成分脂多糖和细菌D N A 等组成的㊃955㊃‘临床荟萃“ 2023年6月20日第38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n e 20,2023,V o l 38,N o .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它们通过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后,可特异性与肝K u p f f e r细胞和星状细胞上的模式识别受体相结合从而诱导局部炎症,最终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同时促进肝脏纤维化的发生[10]㊂因此,由微生物群代谢产物介导的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肝脏炎症反应与MA F L 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所以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易位对于MA F L D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㊂2.2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的变化2.2.1胆碱和胆碱相关代谢物胆碱主要从饮食中获得,肝脏也可少量产生㊂临床研究已证实,胆碱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它的缺乏是导致机体发生MA F L D的主要原因,因为胆碱在维持肝功能的同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12]㊂其中磷脂酰胆碱通过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v e r y l o w d e n s i t y l i p o p r o t e i n, V L D L)从肝脏中排泄和胆盐的溶解㊁分泌,从而减少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积累及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13-15]㊂研究表明,异常V L D L介导的甘油三酯分泌是MA F L D发生的主要机制[16]㊂因此,肝细胞中V L D L排泄的减少可降低体内的胆碱水平从而导致MA F L D的发生[17]㊂另外,胆碱在肠道细菌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三甲胺,经门静脉循环到达肝脏后转化为氧化三甲胺,大量氧化三甲胺的产生导致机体产生的磷脂酰胆碱水平降低,加剧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累积,导致MA F L D等肝损伤相关性疾病的发生[18]㊂2.2.2 B A s B A s是以肝细胞中的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两亲性类固醇分子,经肠道细菌相关酶代谢,对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稳态㊁脂质代谢㊁胰岛素敏感性和机体固有免疫至关重要,在肠-微生物群-肝轴的调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当B A s通过十二指肠到达小肠时,可结合胆道中的其他成分促进甘油三脂㊁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的乳化和吸收,大约95%的B A s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并运回肝脏,其余5%被肠道微生物群分解形成次级B A s,经被动运输进入门静脉循环最后到达肝脏,肝脏回收B A s并将其分泌到胆道,完成B A s的 肝肠循环 [19]㊂B A s除了具有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从而防止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的抗菌特性,还可与相应受体结合,如法尼醇X受体(f a r n e s o i dXr e c e p t o r,F X R)和G蛋白偶联受体(g-p r o t e i n-c o u p l e d r e c e p t o r,G P C R),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糖脂代谢和能量稳态[20]㊂B A s与肠细胞中表达的F X R结合,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的转录,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抑制肝细胞中胆固醇转化为B A s的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的表达,从而导致肝细胞内胆固醇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形成调节B A s产生的反馈系统[21-22]㊂当B A s代谢紊乱则无法抑制肠道细菌的过度生长,从而加重肝脏的炎症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肝脏的脂肪变性向炎症和纤维化方向进展㊂虽然B A s激活受体被视为治疗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23]㊂肠道微生物群与肠-肝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及严格的调控机制维持B A s代谢的平衡,但二者在体内如何相互影响及其在MA F L D致病过程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F X R的激活有关,仍需进一步探索㊂2.2.3短链脂肪酸(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S C F A) S C F A是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群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宿主的主要能量来源,可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增殖㊁分化以及内分泌等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运动,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和宿主代谢㊂目前关于肠道微生物群与MA F L D之间的研究多涉及肠道产生的S C F A的变化,最常见的如丙酸盐和丁酸盐[24]㊂丙酸盐可与G P C R43结合,维持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25]㊂丁酸盐具有双重作用,又称 丁酸盐悖论 ,它既可诱导结肠细胞增殖,影响结肠上皮再生,从而调节肠道屏障的完整性,也可通过调节肠内神经元直接影响肠道运动[26-27]㊂最新研究发现,循环中S C F A 的增加与脂肪细胞脂解增加和脂肪生成的减少有关[28],如单独使用丙酸盐可减少肝脏脂肪的增加[29]㊂S C F A通过与游离脂肪酸受体2结合从而抑制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导致脂肪细胞的敏感性增高,从而减少脂肪细胞的炎症浸润[30]㊂S C F A也可特异性结合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表达G P C R,如G P C R41和G P C R43,从而抑制脂肪细胞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减少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堆积并促进其他组织中的糖脂代谢[31]㊂S C F A通过作用于肠道,促进肠L细胞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从而诱导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全身葡萄糖代谢,降低肝脏脂质堆积的风险,并改善全身慢性炎症[32]㊂另外,S C F A除了可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还可加速紧密连接的形成,从而阻止细菌或其细胞壁成分的易位,降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炎症级联反应[33]㊂综上,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促使肠道S C F A含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速代谢相关性疾病的进展㊂然而有研究发现,大量S C F A的产生加速机体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更多的能量,导致肥胖的发生[34]㊂关于大量S C F A的产生对于MA F L D的预后是否有益,目前㊃065㊃‘临床荟萃“2023年6月20日第38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n e20,2023,V o l38,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尚无定论㊂2.2.4乙醇乙醇在肠道表达的酒精代谢酶如醇脱氢酶㊁醛脱氢酶等的作用下,代谢为乙醛及乙酸盐,肝脏可通过调节乙醇代谢途径影响机体乙醇的循环水平[35]㊂大多数MA F L D患者伴有内源性乙醇及其代谢物如乙醛和乙酸盐循环水平的增加,这些代谢物独立地与肝损伤性疾病有关[36]㊂其中乙醛除了与肠道屏障的破坏及微生物产物易位有关,还与下调肠道中抗菌肽的表达有关[37],从而引发全身炎症和适应性宿主免疫反应,加速代谢相关性疾病的进展[38]㊂乙酸在MA F L D中具有刺激和抑制食欲的双重作用,但二者如何在体内保持动态平衡及参与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机制,我们目前尚不清楚㊂通过无菌小鼠的实验发现,乙醇代谢相关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增加,从而使肝脏脂肪变性加剧㊂因此推测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产物乙醇等在MA F L D中的扮演重要角色[39]㊂3M A F L D基于肠-微生物群-肝轴的治疗3.1铁代谢及铁死亡抑制剂铁死亡是指铁过度积累和脂质过氧化,其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新形式㊂研究表明,铁超载在MA F L D患者中普遍存在,铁诱导的脂质过氧化是MA F L D的主要诱因之一[40]㊂在MA F L D 中,肝细胞中蓄积的大量脂质诱导肝细胞中的铁以细胞外囊泡的形式排出,然后进入邻近的肝星形细胞,最终使肝细胞缺铁和肝星状细胞铁超载㊂缺铁的肝细胞沿缺氧诱导因子-2α(h y p o x i ai n d u c i b l e f a c t o r s-2α,H I F-2α)-A T F4信号传导,增强肝细胞脂肪生成和胰岛素抵抗㊂在肝星形细胞中,铁超载引起活性氧水平升高和氧化应激,从而促进铁死亡和肝纤维化的进程[41]㊂D a s等[42]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抑制H I F-2α的表达来限制铁的吸收㊂因为铁的吸收主要受H I F-2α的调节[43]㊂此外,肠道微生物群也可以通过抑制H I F2α-A T F4信号传导减轻肝细胞脂肪生成和胰岛素抵抗㊂而铁超载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使其抑制H I F2α的能力减弱㊂到目前为止,铁死亡在MA F L D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㊂T o n g等[44]通过研究铁死亡抑制剂利普他汀-1在MA F L D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发现利普他汀-1可降低MA F L D小鼠模型的肝脂肪变性㊁线粒体参与的氧化应激,减轻肝损伤和纤维化的程度㊂一些以铁死亡为靶标的药物,如索拉非尼㊁柳氮磺吡啶等也被广泛报道,这使得铁死亡可能成为治疗MA F L D的关键靶点[45]㊂这些证据表明,铁死亡在MA F L D的病理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抑制铁死亡可能有助于维持肠-微生物群-肝轴的稳定以及延缓MA F L D的进展㊂3.2微生态制剂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和肠源性内毒素可改变肠道通透性,进而使肠源性内毒素通过肝肠循环吸收入血,最终导致肝脏炎症和MA F L D㊂益生菌㊁益生元及合生元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肠道微生物群稳态的调节,为MA F L D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治疗靶点㊂目前最常用的是传统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㊂周响等[46]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生菌辅助治疗2个月的MA F L D人群肝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肝脂肪变程度下降㊂这与钟明月等[4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外源性补充益生菌可能起到辅助治疗MA F L D 的作用㊂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与谷丙转氨酶㊁谷草转氨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这表明益生菌补充剂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对肝功能起保护作用[48]㊂在最近的小鼠实验中发现,人工益生菌如表达人A D H1B的益生菌,可减少肠道对酒精的吸收,减轻酒精引起的肝损害[49]㊂有关小鼠血清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罗伊乳杆菌作为一种肠道益生菌,可以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谢产物,如吲哚及其衍生物,从而调节c GM P/c AM P信号轴的作用途径,在减轻肝脏炎症㊁调节机体免疫和抑制肥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49]㊂此外,益生菌还可以通过产生S C F A来改善MA F L D[50]㊂最新研究发现,一类名为N G P s新型益生菌在治疗MA F L D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但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去证实[51]㊂3.3抗T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目前,除了胰岛素抵抗㊁氧化应激和脂肪毒性等常见致病因素外,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MA F L D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㊂MA F L D和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也与肝-肠免疫串扰和肠道微生物群失衡有关㊂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可减轻肠道C D8+T细胞对肝脏的影响,进而改善轻度㊁中度㊁重度MA F L D患者的肝脂肪变性[52]㊂动物实验中,益生菌表面的脂质抗原促进了小鼠肝脏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进而改善小鼠肝脏脂质积累和胰岛素抵抗[53]㊂综上,说明通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调控肠道微生物群是治疗MA F L D 的潜在靶点㊂4小结与展望肠道微生物群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如肠道屏障的形成㊁糖脂代谢及全身抗炎免疫的调节㊂它不仅向邻近的器官和组织发出信号,而且向机体远㊃165㊃‘临床荟萃“2023年6月20日第38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n e20,2023,V o l38,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处的器官和组织发出信号,并干扰例如脑-肠轴㊁肝-肠轴以及宿主的免疫系统㊂宿主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共同代谢产物,如胆碱㊁B A s㊁S C F A㊁乙醇等的肝肠循环参与许多肠-肝轴疾病的发病机制,最典型的如MA F L D㊂因此,应用抗生素选择性地消耗不同的微生物群或使用铁死亡抑制剂㊁微生态制剂,甚至粪菌移植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将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MA F L D的潜在新靶点㊂肠道微生物群作为导致MA F L D患者肠道和肝脏损害的核心因素,试图通过肠-微生物群-肝轴的这样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使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群在MA F L D患者肝损害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并为理解MA F L 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提供新思路㊂参考文献:[1] E s l a m M,N e w s o m eP N,S a r i nS Ke t a l.An e wd e f i n i t i o n f o rm e t a b o l i c d y s f u n c t i o n-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x p e r t c o n s e n s u s s t a t e m e n t[J].J H e p a t o l,2020,73(1):202-209.[2]薛芮,范建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新定义的国际专家共识简介[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6):1224-1227. [3] N e e l i sE,d eK o n i n g B,R i n g s E,e t a l.T h e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 i n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n t e s t i n a l f a i l u r e:C u r r e n t e v i d e n c e a n d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J].J P E NJP a r e n t e rE n t e r a lN u t r,2019,43(2):194-205.[4] M uQ,K i r b y J,R e i l l y C M,e ta l.L e a k yg u ta sad a n g e rs i g n a l f o r a u t o i mm u n e d i s e a s e s[J].F r o n t I mm u n o l,2017,8: 598.[5] W a n g R,T a n g R,L i B,e t a l.G u t m i c r o b i o m e,l i v e ri mm u n o l o g y,a n d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J].C e l lM o l I mm u n o l,2021,18(1):4-17.[6] A r a bJ P,M a r t i n-M a t e o s R M,S h a h V H.G u t-l i v e r a x i s,c i r r h o s i sa nd p o r t a lh y pe r t e n s i o n:T h ec h i c k e na n dt h ee g g[J].H e p a t o l I n t,2018,12(S u p p l1):24-33.[7] C h o p y k D M,G r a k o u i A.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s t i n a lm i c r o b i o m e a n d g u t b a r r i e r t o h e p a t i c d i s o r d e r s[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20,159(3):849-863.[8] Y o o n MY,Y o o n S S.D i s r u p t i o n o ft h e g u te c o s y s t e m b ya n t ib i o t ic s[J].Y o n s e iM ed J,2018,59(1):4-12.[9] F o r b e s J D,V a n D o m s e l a a r G,B e r n s t e i n C N.T h e g u tm i c r o b i o t ai ni mm u n e-m e d i a t e d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J].F r o n tM i c r o b i o l,2016,7:1081.[10] H u a n g C,Z h o u Y,C h e n g J,e t a l.P a t t e r n r e c o g n i t i o nr e c e p t o r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a n d p r o g r e s s i o n t o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c a r c i n o m a:A n e m e r g i n g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 g y[J].F r o n t E n d o c r i n o l,2023,14: 1145392.[11] T o r r eP,M o t t a B M,S c i o r i o R,e t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f i b r og e n e s i s i n MA F L D:R o l eo f th eh e p a ti c i mm u n es y s t e m[J].F r o n tM e d(L a u s a n n e),2021,8:781567. [12] K a n s a k a r U,T r i m a r c o V,M o n e P,e t a l.C h o l i n es u p p l e m e n t s:A nu p d a t e[J].F r o n tE n d o c r i n o l(L a u s a n n e),2023,14:1148166.[13] Z h a n g L,X i o n g L,F a nL,e t a l.V a s c u l a r l i p i d o m i c s 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e s i n c r e a s e d l e v e l s o f p h o s p h o c h o l i n e a n d l y s o p h o s p h o c h o l i n e i n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m i c e[J].N u t r M e t a b(L o n d),2023,20(1):1.[14] L i Z,A g e l l o n L B,V a n c e D E.P h o s p h a t i d y l c h o l i n eh o m e o s t a s i sa n dl i v e rf a i l u r e[J].J B i o lC h e m,2005,280(45):37798-37802.[15] M e h e d i n tMG,Z e i s e lS H.C h o l i n e'sr o l e i n m a i n t a i n i n g l i v e rf u n c t i o n:N e w e v i d e n c ef o re p ig e n e t i c m e ch a ni s m s[J].C u r rO p i nC l i nN u t rM e t a bC a r e,2013,16(3):339-345. [16] L i n H,W a n g L,L i u Z,e t a l.H e p a t i c M D M2c a u s e sm e t a b o l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b y b l o c k i n g t r i g l y c e r i d e-V L D Ls e c r e t i o nv i aa p o Bd e g r a d a t i o n[J].A d vS c i(W e i n h), 2022,9(20):e2200742.[17] H e e r e nJ,S c h e j a L.M e t a b o l i c-a s s o c i a t e d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a n dl i p o p r o t e i n m e t ab o l i s m[J].M o l M e t a b,2021,50:101238.[18] L i X,H o n g J,W a n g Y,e t a l.T r i m e t h y l a m i n e-n-o x i d ep a t h w a y:A p o t e n t i a l t a r g e t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MA F L D[J].F r o n tM o l B i o s c i,2021,8:733507.[19] C háv e z-T a l a v e r aO,T a i l l e u x A,L e f e b v r eP,e t a l.B i l ea c i dc o n t r o lo f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i n f l a mm a t i o ni n o b e s i t y,t y p e2d i a be t e s,d y s l i p i d e m i a,a n d n o n 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2017,152(7):1679-1694.[20] C h i a n g J Y L,F e r r e l l J M.B i l ea c i dr e c e p t o r sF X Ra n dT G R5s i g n a l i n g i n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a n d t h e r a p y[J].A mJP h y s i o lG a s t r o i n t e s tL i v e rP h y s i o l,2020,318(3):G554-573.[21] C a i J,R i m a lB,J i a n g C,e ta l.B i l ea c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s i g n a l i n g,t h e m i c r o b i o t a,a n d m e t a b o l i c d i s e a s e[J].P h a r m a c o lT h e r,2022,237:108238.[22] P a t e r n o s t r oR,T r a u n e rM.C u r r e n t t r e a t m e n t o f n o n-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J I n t e r n M e d,2022,292(2):190-204.[23] M a n t o v a n iA,D a l b e n iA.T r e a t m e n t s f o rN A F L D:S t a t eo fA r t[J].I n t JM o l S c i,2021,22(5):2350.[24]I l yésT,S i l a g h iC N,C r췍c i u n AM.D i e t-r e l a t e dc h a n g e so f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 si n b l o o d a n d f e c e si n o b e s i t y a n d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J].B i o l o g y,2022,11(11):1556. [25] C a n i P D.H u m a n g u t m i c r o b i o m e:H o p e s,t h r e a t s a n dp r o m i s e s[J].G u t,2018,67(9):1716-1725. [26] L iM,R a j a n i C,Z h e n g X,e t a l.T h em i c r o b i a lm e t a b o l o m e i nm e t a b o l i c-a s s o c i a t e d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J].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H e p a t o l,2022,37(1):15-23.[27] C h r i s t i a n s e nC B,G a b eM B N,S v e n d s e nB,e t a l.T h e i m p a c to f 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 so n G L P-1a n dP Y Ys e c r e t i o nf r o mt h e i s o l a t e d p e r f u s e d r a t c o l o n[J].A mJP h y s i o lG a s t r o i n t e s tL i v e rP h y s i o l,2018,315(1):G53-65.[28] M a y K S,d e nH a r t i g hL J.M o d u l a t i o n o f a d i p o c y t em e t a b o l i s mb y m ic r o b i a l 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d s[J].N u t r ie n t s,2021,13(10):3666.[29] C h a m b e r s E S,V i a r d o t A,P s i c h a s A,e t a l.E f f e c t s o ft a r g e t e dd e l i v e r y o f p r o p i o n a t e t o t h eh u m a nc o l o no na p p e t i t e r e g u l a t i o n,b o d y w e i g h t m a i n t e n a n c e a n d a d i p o s i t y i n㊃265㊃‘临床荟萃“2023年6月20日第38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n e20,2023,V o l38,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o v e r w e i g h t a d u l t s[J].G u t,2015,64(11):1744-1754. [30] A lM a h r i S,M a l i kS S,A l I b r a h i m M,e t a l.F r e e f a t t y a c i dr e c e p t o r s(F F A R s)i n a d i p o s e: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r o l e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o u t l o o k[J].C e l l s,2022,11(4):750.[31] N a k a j i m aA,N a k a t a n i A,H a s e g a w a S,e t a l.T h e s h o r t 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r e c e p t o r G P R43r eg u l a t e si n f l a mm a t o r y s i g n a l si n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M2-t y p em a c r o p h a g e s[J].P L o SO n e,2017,12(7):e0179696.[32] C o p p o l aS,A v a g l i a n oC,C a l i g n a n oA,e ta l.T h e p r o t e c t i v er o l eo fb u t y r a t ea g a i n s to b e s i t y a n d o b e s i t y-r e l a t e d d i s e a s e s[J].M o l e c u l e s,2021,26(3):682.[33] B e l c h e v aA,I r r a z a b a lT,R o b e r t s o nS J,e t a l.G u tm i c r o b i a lm e t a b o l i s m d r i v e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 M S H2-d e f i c i e n t c o l o ne p i t h e l i a l c e l l s[J].C e l l,2014,158(2):288-299.[34] N e y L M,W i p p l i n g e r M,G r o s s m a n n M,e ta l.S h o r tc h a i nf a t t y a c i d s:K e y r eg u l a t o r so f th e l o c a l a n ds y s t e mi c i mm u n er e s p o n s e i ni n f l a mm a t o r y d i s e a s e sa n di n f e c t i o n s[J].O p e nB i o l,2023,13(3):230014.[35] C h e n P,M i y a m o t o Y,M a z a g o v a M,e t a l.M i c r o b i o t ap r o t e c t s m i c ea g a i n s ta c u t ea l c o h o l-i n d u c e dl i v e ri n j u r y[J].A l c o h o l C l i nE x p R e s,2015,39(12):2313-2323.[36] O hJ H,L e eJ H,C h o M S,e t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 i nK o r e a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m e t a b o l i c a s s o c i a t e d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N u t r i e n t s,2021,13(3):1013.[37] K o n g L,C h e nJ,J iX,e ta l.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i n h i b i t e d t h e c o-e x p r e s s i o n o f F m o5a n dP P A Rαt o a c t i v a t e t h eN F-κB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t h e r e b y r e d u c i n g l i v e ri n j u r y v i ai n d u c i n gg u t m i c r o b i o t ad i s t u r b a n c e[J].J E x p C l i n C a n c e rR e s.,2021,40(1):18.[38] D a v i sB T4t h,V o i g tR M,S h a i k h M,e ta l.C R E B p r o t e i nm e d i a t e sa l c o h o l-i n d u c e d c i r c a d i a n d i s r u p t i o n 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p e r m e a b i l i t y[J].A l c o h o l C l i nE x p R e s,2017,41(12):2007-2014.[39] K i m D H,J e o n g D,K a n g I B,e t a l.D u a l f u n c t i o n o fl a c t o b a c i l l u s k e f i r i D H5i n p r e v e n t i n g h i g h-f a t-d i e t-i n d u c e do b e s i t y:D i r e c tr e d u c t i o n o fc h o l e s t e r o la n d u p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P P A R-αi na d i p o s e t i s s u e[J].M o lN u t rF o o dR e s,2017,61(11).[40] W uJ,W a n g Y,J i a n g R,e t a l.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 l i v e rd i s e a s e:n e wi n s i g h t s i n t od i s e a s em e c h a n i s m s[J].C e l lD e a t hD i s c o v, 2021,7(1):276.[41] G a o H,J i n Z,B a n d y o p a d h y a y G,e t a l.A b e r r a n ti r o nd i s t r i b u t i o n v i a he p a t o c y t e-s t e l l a t e c e l l a x i s d r i v e s l i v e rl i p o g e n e s i s a n d f i b r o s i s[J].C e l lM e t a b,2022,34(8):1201-1213.[42] D a sN K,S c h w a r t zA J,B a r t h e l G,e t a l.M i c r o b i a lm e t a b o l i t es i g n a l i n g i sr e q u i r e df o rs y s t e m i ci r o nh o m e o s t a s i s[J].C e l lM e t a b,2020,31(1):115-130.[43] L i uS,G a oZ,H e W,e ta l.T h e g u tm i c r o b i o t a m e t a b o l i t eg l y c o c h e n o d e o x y c h o l a t e a c t i v a t e s T F R-A C S L4-m e d i a t e df e r r o p t o s i s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t o x i n-l i n k e d MA F L D[J].F r e eR a d i cB i o lM e d,2022,193(P t1):213-226.[44] T o n g J,L a n X T,Z h a n g Z,e t a l.F e r r o p t o s i si n h i b i t o rl i p r o x s t a t i n-1a l l e v i a t e s m e t a b o l i cd y s f u n c t i o n-a s s o c i a t e d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i nm i c e:P o t e n t i a l 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P A N o p t o s i s[J].A c t aP h a r m a c o l S i n,2023,44(5):1014-1028.[45] Y a n g Y,C h e n J,G a oQ,e t a l.S t u d y o n t h e a t t e n u a t e d e f f e c to f g i n k g o l i d e B o n f e r r o p t o s i s i n h i g h f a t d i e t i n d u c e d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d i s e a s e[J].T o x i c o l o g y,2020,445: 152599.[46]周响,韩宇.益生菌辅助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78-83. [47]钟明月,刘春妍,颜妍,等.乳双歧杆菌V9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 A F L D大鼠的改善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2022,38(3): 181-187.[48] L o m a nB R,H e r nán d e z-S a a v e d r a D,A n R,e ta l.P r e b i o t i ca n d p r ob i o t ic t r e a t m e n to fn o n 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d i se a s e: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J].N u t rR e v,2018,76(11):822-839.[49]J i a n g X,Y a n C,Z h a n g H,e ta l.O r a l p r o b i o t i ce x p r e s s i n gh u m a ne t h a n o ld e h y d r o g e n a s ea t t e n u a t e sd a m a g ec a u s e d b ya c u t ea l c o h o lc o n s u m p t i o ni n m i c e[J].M i c r ob i o l S p ec t r,2023,11(3):e0429422.[50] Z h iC,H u a n g J,W a n g J,e ta l.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g u tm i c r o b i o m e 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b e s i t y[J].E u r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D i s,2019,38(11):1987-1998. [51] A nU p d a t e o n t h eE f f i c a c y 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 o f p r o b i o t i c s f o r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n o n-a l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J].E n g i n e e r i n g,2021,7(5):679-86.[52] E i c k m e i e r I,S e i d e l D,G rün J R,e t a l.I n f l u e n c e o f C D8Tc e l lp r i m i n g i n l i v e r a n d g u t o n t h e e n t e r o h e p a t i c c i r c u l a t i o n[J].JH e p a t o l,2014,60(6):1143-1150.[53] Z h e n g S,Y a n g W,Y a oD,e t a l.A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r o l e so fn a t u r a l k i l l e r T c e l l si n t w o d i e t-i n d u c e d n o n-a l c o h o l i c s t e a t o h e p a t i t i s-r e l a t e d f i b r o s i s i nm i c e[J].A n nM e d,2022,54(1):2233-2245.收稿日期:2023-05-18编辑:张卫国㊃365㊃‘临床荟萃“2023年6月20日第38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n e20,2023,V o l38,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研究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对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性研究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涉及众多领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调 节免疫应答、代谢产物、神经递质等方式影响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此外,肠道菌群还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性疾 病密切相关。
2、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内毒素和炎症因 子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心血管炎症反应。
3、细胞信号转导: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影响心血管细胞信号转导, 进而调节心血管功能。
未来研究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
2.胆固醇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合成与代谢,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一项 研究发现,高胆固醇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中,产生胆固醇还原酶的菌群数量增多, 这种酶有助于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 节胆汁酸的合成与分泌,影响胆固醇的代谢过程。
3.脂肪酸
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另一类重要的代谢产物。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产生脂 肪酸氧化酶,促进脂肪酸的分解与利用,降低血浆中脂肪酸水平,从而降低心血 管疾病风险。此外,脂肪酸还可能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方面影响心血管健康。
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研究进展的概述:
1、肥胖症: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为主,而瘦弱人群 的肠道菌群以拟杆菌门为主。这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与能量吸收和代谢有关,影响 肥胖症的发生。
2、糖尿病: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和梭 杆菌门的比例增加。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有望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基于“肠–肝”轴学说探讨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基于“肠–肝”轴学说探讨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基于“肠–肝”轴学说探讨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蒋晓玉;赵媛媛;李飞;刘鄂湖【期刊名称】《药物资讯》【年(卷),期】2024(13)3【摘要】代谢性疾病包括高脂血症、肥胖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因高发病率和慢性可持续性已成为人类主要的健康问题。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胰岛素功能受损、糖脂代谢异常、炎症因子过度表达、肠屏障功能紊乱等显著相关,是由全身代谢失调和多种相互关联的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肠道菌群在上述病理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综述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相关作用,为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带来开启新的篇章。

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态系统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参与宿主新陈代谢、维持肠道稳态及免疫调节等诸多生理过程。

肝脏和肠道主要通过胆道、门静脉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者在免疫、代谢、宿主防御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协作。

本文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代谢性疾病之间密切且复杂的联系,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而探讨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

此外,也对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改善代谢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总页数】13页(P149-161)【作者】蒋晓玉;赵媛媛;李飞;刘鄂湖【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相关文献】1.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肠道菌群的关系2.基于肠肝轴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肝细胞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3.基于肠-关节轴探讨肠道菌群在RA发病及治疗中的潜在作用4.基于肠心轴学说探讨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5.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探讨风痰闭阻型耐药性癫痫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炎症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疾病炎症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认为, 肥胖 产 生 的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 开 已 比较 公 除
肝 等 的发 生_ 。近 年 来 , 来越 多 的研 究 均 发 现 在 5 ] 越 人 体和 动物 的脂 肪 组 织 中有 多 种 致 炎 细 胞 因 子 如
TNF a C P、L 6 I _ — 、 R I 一 、L 1和炎症 趋 化 因子 MC 一 P 1及
肥胖 和机 体 代 谢 紊 乱 可 能 与 机 体 的 慢 性 轻 度 炎 症
状态 有着 密切联 系_ ] 6 。 2 2 肠 道 菌群 失调诱 发 炎症发 生 .
症 过程 中可 能扮演 的角 色及 作用 机制作 一综 述 。
1 肠 道菌群 简 介
在 人体 肠 道 内 , 扎 着 数 千 亿 计 的 微 生 物 群 , 驻

相互 影 响的关 系 , 脂 高 热量 饮 食 会 促 使 过 多能 量 高
在小 鼠体 内堆 积 , 同时 影 响 小 鼠肠 道 内各 菌群 间 的 比例 , 得 革 兰 阴性 菌 株 的 数 量 超 过 革 兰 阳性 菌 使
株 。一 方面 , 兰 阴性 菌 株 数 量 的增 多 会 导 致 肠 道 革 L S的大 量生 成 ; 一 方 面 , 群 比例 的失 调 会 抑 P 另 菌
以细 菌数 量 最 多 , 种 类 最 丰 富 。据 推 测 , 体 肠 且 人
道 内可能驻 扎着 多达 1 0 0种 以上 的细 菌 , 基 因 50 其
科学 家们 在 研 究 肥 胖 及 其 相 关 代 谢 性 疾 病 的 过程 中发现 , 患有 肥 胖 、 尿 病 或 者 非 酒 精 性 脂 在 糖 肪肝 的动物或 成人 身 上 , 伴 随着 肠 道 菌 群 数 量 或 都 组成 的变 化 _ 7 。那 么 , 道 菌 群 失 调 是 否 与 代 肠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

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

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

如何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如何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

如何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肥胖问题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食品结构的转变,肥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头号健康威胁之一。

这导致了对肥胖的研究和预防的高度关注。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消化道内的一种微生物群落,其组成主要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组成。

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生物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评估肠道菌群的组成。

传统的实验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分离和鉴定不同种类的菌群。

而生物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快速确定样本中存在的菌群种类。

这为了解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通过生物大数据技术可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功能作用。

肠道菌群通过分解和发酵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产生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在调节能量代谢、血糖与胆固醇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生物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可以研究肠道菌群如何通过这些代谢产物对肥胖进行调控,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另外,生物大数据技术还可以通过整合多种数据类型的信息来全面评估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除了通过分析菌群组成和功能作用,还可以利用遗传数据、生化指标数据、临床数据等多种数据类型,来综合评估菌群与肥胖之间的关联。

例如,可以分析菌群组成与肥胖相关基因是否有关联,或者菌群代谢产物与肥胖相关的生化指标之间的联系。

这种综合评估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研究菌群与肥胖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肥胖的机制。

利用生物大数据技术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有助于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菌群组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帮助预测肥胖的风险,为个体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

同时,研究肠道菌群的功能作用,可以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例如,通过调节菌群代谢产物的水平,可以干预肥胖相关的代谢通路,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肥胖的目的。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肥胖ppt课件

3500+种
9个
1:1
100倍
人体细菌种类
细菌菌门
细菌数/人体细胞数 细菌基因数/人体基因数
• 体内细菌/自身细胞比例约为1:1*, • 人体中微生物有1/3具有普遍性,而2/3具有特异性。
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
“无菌 体”
顺产 剖宫产 母乳喂养 奶粉喂养
转换到固 体食物
微生物丰 度↑
性别特异 性的微生 物群落
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菌 肠道菌群中占比约10%-48% 参与多糖代谢、胆汁酸和类固醇代
谢 其中多形拟杆菌、卵形拟杆菌可降
解人体不能降解的多糖,向宿主提 供其中10-15%的能量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兼性厌氧菌 生理情况下肠道菌群中占比<
1% 多数变形菌均属于致病菌,如常
中草药及功能食品的潜在益生作用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DOI: 10.3389/fmicb.2017.02146
槲皮素+白藜芦醇 调节大鼠肠道菌群
槲皮素与白藜芦 醇(CQR)调节 肠道菌群组成, 相比于HFD组, 显著减低毛螺菌 科等与肥胖相关 的菌科的丰度, 增加Akk菌等与缓 解肥胖相关的菌 科/菌属的丰度。
尼古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尼古丁干预的雄性小鼠中,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差异性改变与较低的体重增加一致; 氧化应激反应和DNA修复基因也在这些小鼠肠道菌群中特异性富集在雌性和雄性小鼠中,尼 古丁造成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DOI:10.1021/acs.chemrestox.7b00162
• 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 与高水平的有益菌相关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人体内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我们肠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不仅对我们的消化吸收、免疫调节和营养代谢等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与之相关的肠道脂质代谢则是指在我们的肠道内一系列脂质分解、合成和转运等代谢活动。

脂质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当脂质代谢失调时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肥胖、高血脂症等。

因此,深入理解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于提高人体健康水平、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之间的关联,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本篇文章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介绍了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这两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做出说明,说明了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

最后,目的部分则是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小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性、肠道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肠道脂质代谢的关联。

这部分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3. 结论部分则包括总结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关系、未来研究展望和结论三个小节。

总结部分将对前文所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未来研究展望将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研究方向,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将全面展示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及其关联,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且有条理的研究内容。

1.3 目的肠道菌群和肠道脂质代谢是近年来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其中,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是中医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痰湿内盛、阻滞气机,治疗上需注重调和气血、化湿祛痰。

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连陈汤对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其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连陈汤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12周。

3. 检测指标包括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肠道菌群结构等。

通过粪便样本分析,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等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变化。

三、研究结果1. 临床疗效经过12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

连陈汤治疗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显著。

2. 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等)数量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不明显。

3. 肠道菌群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通过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况,达到治疗目的。

四、讨论连陈汤作为传统中医方剂,具有调和气血、化湿祛痰的功效。

本研究发现,连陈汤能够显著改善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患者的体重、血糖水平等指标,同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增加有益菌群数量,降低有害菌群数量。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连陈汤的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肠道菌群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一、引言肥胖与T2DM(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而其中痰湿内阻型更是我国中医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之一。

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这一类病症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连陈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痰湿内阻型肥胖T2DM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肥胖、T2DM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

连陈汤作为一种具有调节体内痰湿、促进新陈代谢的中药方剂,其治疗肥胖T2DM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连陈汤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其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连陈汤治疗组。

在试验开始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对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分析。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以评估连陈汤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结果1. 肠道菌群分析经过连陈汤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数量增加,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数量减少。

这一变化在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持续存在,表明连陈汤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

2. 临床疗效评估连陈汤治疗组患者在体重、血糖、血脂等指标上均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及随访阶段,治疗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血糖降低、血脂改善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

这一结果说明连陈汤具有较好的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连陈汤治疗肥胖T2DM的临床疗效与调节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连陈汤通过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改善了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促进了患者的体重降低、血糖降低和血脂改善。

这可能与连陈汤中的药材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

免疫调节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免疫调节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免疫调节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与前景近年来,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其对身体的多个系统产生负面影响而引起关注。

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防御力量之一,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免疫调节对肥胖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当前研究的进展和前景。

第一部分:肥胖相关疾病与免疫调节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防御力量之一,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其中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参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1 肥胖与免疫系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衡,从而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

肥胖者往往伴随有慢性低度炎症,这种炎症状态是由脂肪组织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

这些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1β等,它们可以直接促进脂肪细胞存储脂肪以增加体重,同时也可以影响多个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

此外,肥胖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这也会进一步影响免疫系统的发挥效应。

1.2 免疫系统对肥胖相关疾病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免疫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肥胖相关疾病进行调节。

例如,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清除脂肪细胞嵌入的类型CD8+T细胞,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Treg细胞则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维持免疫平衡,减少脂肪细胞的炎症因子的释放。

此外,B细胞也可以通过分泌IgM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体重。

第二部分:肥胖相关疾病免疫调节研究进展2.1 Treg细胞Treg细胞可以抑制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从而在调节免疫平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Treg细胞在肥胖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从而可能成为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

例如,研究表明,减少Treg细胞数量或功能可以使小鼠易于发生肥胖和代谢紊乱。

此外,发现肥胖患者Treg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也受影响。

因此,调节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可以成为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之一。

2.2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作为对肿瘤和病毒感染具有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也被发现对肥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0菌株可以逆转
这种代谢性的内毒素血症,可以减少黏膜黏附力和革兰阴性 细菌的移位,并且糖尿病和脂肪组织的炎症有所缓解。 3.肠道菌群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而影响肥胖和代谢 性疾病:内源性大麻素有两种受体,CB一1受体和CB.2受体, 在能量平衡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CB一1受体‘3“。近年 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能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从而在 肥胖和机体的能量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肥胖者的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是活化上调的,中枢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 活化能够增加摄食量和提高体重旧…。研究表明,BMI相同 的腹型肥胖者体内的内源性大麻素物质2一花生酰基甘油的 水平与腹内脂肪量呈正相关’3“。也有研究显示,小鼠的 CB-1受体基因被敲除后体重下降并且不会因为饮食诱导而 肥胖,CB-1受体拮抗剂能够减小肥胖受试者的体重和腰围, 提高血浆葡萄糖一胰岛素动态平衡”“”1。 实验证明,肠道菌群产生的LPS通过LPS受体信号转导 依赖机制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物质的合成㈣』。肠道菌群可以 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CB一1受体,肥胖者肠道屏障功能受 到CB一1受体的调控,内源性大麻素系统通过调控CB一1受体 改变紧密连接蛋白的分布来使肠上皮的通透性增大导致肠 道屏障功能发生紊乱‘4…。 4.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胆汁酸代谢而影响代谢性疾病: 正常人的胆汁酸代谢由类法尼醇x受体(FXR)、维生素D 受体(VDR)、TGR5(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等来介导。FXR 活化后能够抑制胆固醇7ct羟化酶(CYP7A1),调节TG代谢 和糖原异生作用并调节肝脏中的脂肪从头合成、极低密度脂 蛋白(VLDL)的输出和血浆TG的周转‘4“…。胆汁酸及其经 过肠道菌群作用后的代谢产物能够激活FXR、TGR5、VDR 等受体,激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l9)从而调节
kg的基础上减轻了51.4 kg,能够产生内毒素的肠球
菌的比例由原先占肠道菌群中的35%减少至难以测出; Vrieze等。”1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在接受了小肠输注健康 人的肠道菌群治疗6周后,能够产生丁酸盐的肠道菌群的数 量增加,并且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 2.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肠道菌群 的组成发生了变化。Murri等‘1 3。的研究表明,与健康对照相 比,1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的放线菌和厚壁菌的数量、拟杆 菌/厚壁菌的比值均显著降低,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双 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厚壁菌比值与血浆葡萄糖水平呈显 著负相关,梭状芽孢杆菌的数量与l型糖尿病患者组的血浆 葡萄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Mejla—Le6n等¨41还发现治疗时 间超过2年的患者相对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其肠道 菌群组成也有不同。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2013年在345例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完成的“肠道微生物与宏基因组关联分 析(MGWAS)”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人群有着轻度的肠道菌 群失调,一些常见的产生丁酸细菌的基因丰度降低,多种机 会性致病菌增多,厚壁菌和梭菌的比例显著性减少。1“。另 外一项来自欧洲的MGWAS分析专门针对绝经后女性2型 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属中的4种乳酸菌以及某些 梭菌属中的细菌丰度增加,同时伴有至少5种梭菌的丰度降 低‘1…。尽管针对中国和欧洲2型糖尿病人群的MGWAS分 析结果有所差别,但是这两项研究证明了肠道菌群与2型糖 尿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值得进一步揭示其内在联系¨7 J。 此外,Zhang等。1 8。利用针对16rRNA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
万方数据
空垡凼型苤盍!!!i生!旦筮丝鲞筮!翅£!也』!!!!婴丛鱼:』!业!型!!!!:!!!:i!:堕!:! 的调节作用与小鼠的肥胖发病有关。Vrieze等一7。研究发 现,代谢综合征的受试者口服万古霉素后,次级胆汁酸浓度 明显下降并伴有初级胆汁酸浓度的显著升高,机体的外周胰 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认为主要是厚壁菌门的变化导致胆汁酸 的脱羟基作用显著减弱。 5.肠道菌群参与调控ANGPTIA/FIAF的表达: ANGPTIA是与血管生成、脂类代谢、葡萄糖代谢、肿瘤及代 谢性疾病相关的分泌性蛋白质,主要在脂肪、肝脏、肾脏、肌 肉和肠道中表达。ANGPLT4蛋白能够调节肝、脑、脂肪和肌 肉组织的糖脂代谢。4“…。在Georgiadi等。5 0。的研究中,易患 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模型在经过ANGPTL4过表达的转基因 处理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面积和巨噬细胞的含量显著性 下降。在Aronsson等。5¨的研究中,无菌小鼠中定植了乳酸 杆菌的F19菌株后,跟对照组的无菌小鼠相比较,循环中的 ANGPTIA蛋白的量升高,MRI显示小鼠的体脂量也显著降 低。由此可以看出肠道菌群确实参与了ANGPTIA的表达。 一方面,肠道菌群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PPAR)0l和PPARl,途径,从而上调ANGPTL4的表达;另一 方面,肠道菌群产生的SCFAs如丁酸,通过独立于PPARy的 方式调节ANGPTIA的表达归1。”1。 四、肠道菌群在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肠道菌群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关系密切。目前研 究发现,利用益生元、益生菌、肠道菌群移植等手段来干预肠 道菌群,能促进双歧杆菌和某些种类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 体重下降,提高葡萄糖稳态,减轻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内毒素 血症,改善机体的代谢状况,减轻胰岛素抵抗。1L“’”’4…。 Woodard等。5 3。研究发现,接受Roux—en—Y胃旁路手术后的重 度肥胖者服用益生菌能够防止细菌过度生长,改善手术的治 疗效果。肠道菌群移植能够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肥胖和 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体现出其 在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的广阔前景‘“)…。 综上所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GLP.1、PYY等肠道激素 调节机体代谢和能量平衡,通过调控内源性大麻素系统、胆 汁酸代谢以及调控ANGPTIA/FIAF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糖脂 代谢,并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引发宿主的慢性低度炎症和代 谢性内毒素血症。目前在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肠道菌 群结构和组成方式变化方面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一 致的地方,相关机制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如何通过 合理设计的纵向研究,长期动态观察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组 成的变化,并且分别从肠道菌群的门纲目科属种等水平上分 析,找出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相关性大的肠道菌群的种类, 推进基础实验的机制研究,并且在人群中进行干预性临床试 验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肠道菌群作为一种新的治疗靶点 和方向,能够为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个崭 新的探索路径。 参考文献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5 01.02l
发现,中国糖耐量正常人群相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而言,某 些产丁酸细菌的丰度相对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拟杆菌丰 度较正常糖耐量和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丰度显著提高。 3.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AFLD的患 病率与世界范围内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流行同步上升,目前 有较多证据表明,NAFLD的发病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
subsp.1actis
联系。 Tsukumo等。1引研究发现,与正常的受试者相比,肥胖受 试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能够导致严重的肝脏脂肪病变。 Raman等。2叫发现,NAFLD患者粪便中的乳酸杆菌和厚壁菌 门中的一些种属的含量较正常人群显著性升高,而厚壁菌门 中的一些种属的含量显著性降低。Backhed等。21。认为肠道 菌群能够作为一种环境因素调节机体从饮食中获取和储存 能量从而调节体脂含量。 4.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 的肠道菌群有着特征性的改变。Karlsson等‘221的研究表明, 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中含有更多的 柯林斯菌属,而正常对照组中含有较多的罗氏菌属和真细 菌。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也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Chen等。2 3。的研究表明,注射了嗜酸乳杆菌ATCC 4356后能 够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减缓载脂蛋白E(ApoE)基 因敲除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肠道菌群的代谢 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 展,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Koeth等。24 o的左旋肉碱饮食干 预试验使TMAO的合成增加,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的组 成与TMAO的浓度相关,当肠道菌群被口服广谱抗生素抑制 后就不会发生上述改变。 三、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机制 1.肠道菌群通过肠道激素调节机体代谢和能量平衡: 胰高血糖素样肽一1(GLP一1)和酪酪肽(PYY)都是由远端小 肠和结肠的内分泌细胞L细胞分泌的肠道激素,GLP.1作为 一种肠促胰岛素激素来控制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参与血糖稳 态的调节。2“;PYY有调节血糖稳态和有助于减肥的作 用。2…,研究发现肥胖者体内的PYY基础水平比瘦者的水平
生堡凼型苤盍!!!!至!旦筮丝鲞筮!塑堡堑!』!!!!翌丛鲴:』!型!翌!!!!:y!!:!!:№:!
69・
.综述.
肠道菌群参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进展
钱玲玲张蕾 李婷 方启晨 贾伟平
人相比,更容易发展成为全身性肥胖、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 乱以及更为明显的慢性炎症表型。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采取益生元(益生元是指食物 中不能被消化的成分,能够作为定植在大肠中的有益菌的发 酵底物并促进其生长和提高其活性,以促进宿主健康,如菊 粉、低聚果糖、抗性淀粉等)等干预措施后,肠道菌群会发生 特征性的改变且代谢状况会好转。例如,Fei和Zhao。1¨对 1例肥胖志愿者采用23周的含有全谷、中药药膳和添加了 益生元的饮食(WTP饮食)干预后,该受试者的体重在原先
31
J。研究表明增加血浆内毒素浓度可以直接引发脂肪组
织的炎症,刺激脂肪前体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3“。在人体 中,细菌及其组成成分会通过细菌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 (TLR)、NOD样受体等来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 胞和巨噬细胞,将抗原转移到溶酶体中降解,从而建立起宿
肠道菌群对胆汁酸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初级胆汁酸在 回肠和结肠上段细菌的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4“,肠道菌 群对于胆汁酸的调节作用与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存在 着联系。Ridaura等。46。的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对胆汁酸代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