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患1型糖尿病(T1D)的人体内的肠道菌 群与健康个体存在差异。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支持粘液的产生,增加 抗微生物肽Reg3γ的表达,并从微生物群中淘 汰了扭链瘤胃球菌,降低了血清内毒素水平和 胰岛Toll样受体表达,促进了免疫调节,延缓 了糖尿病的发展。健康的微生物中有大量该细 菌,但在T1D中却没有。
肠道菌群可分为三大部分: (1)与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细菌, 为专性厌氧菌,
是肠道的优势菌群, 占到 99% ~ 99.9% , 如双歧 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 (2)与宿主共栖的条件致病菌, 以兼性需氧菌 为主, 为肠道非优势菌群, 如肠球菌、肠杆菌; (3)病原菌, 大多为过路菌, 长期定植的机会少, 生态平衡时, 这些菌数量少, 不会致病,如果数量 超出正常水平, 则可引起人体发病, 如变形杆菌、 假单胞菌和韦氏梭菌等。
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 Kristina Schoonjans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 位于巨噬细胞上的一个受体,能抑制2型糖 尿病的炎症。受体是结合化合物并启动细
胞中级联事件的蛋白质。这项研究中的巨 噬细胞受体被称为TGR5,可被胆汁酸激活
瑞金医院宁光院士通过建立了降糖药疗效 和肠道共生菌群特征的关系,发现了拜糖 平(阿卡波糖)的起效机制:
病的发生和/或进展。
其中肠道菌群是肠道微生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 成分。
肠道菌群: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细菌, 是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 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 态平衡
肠道菌群构成
人类肠道菌群约有100余种菌属,400余菌 种,其中以厌氧和兼性厌氧菌为主,需氧 菌比较少。形态上有杆菌、拟杆菌、球菌、 拟球菌和梭菌等等。这些细菌产生各种酶, 起着对人体有益、无关和有害的作用.

肠道菌群ppt演示课件

肠道菌群ppt演示课件
13
肠道内正常菌群的调节机制 ① 胃酸的作用,多数细菌被杀灭; ② 肠蠕动使大量细菌被排出; ③ 肠道分泌物如胆酸、溶菌酶等可抑制细 菌生长; ④ 微生物群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稳定状态。
14
阴道微生态系 常驻菌主要为乳杆菌、肠杆菌、丙酸 杆菌等,乳杆菌为优势菌群。
健康妇女约可分离约29种微生物,厌 /需氧比约5:1 孕妇的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丙酸 杆菌分离率高于一般妇女(分解糖原?保持 低pH?)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 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物和人体与外界 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 平衡,生态失调,生态调整。
2
正常微生物群
3
正常微生物群概念与分类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 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 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非常驻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17
眼结膜
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外耳道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人 体 各 部 位 的 微 生 态 系
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正常微生物群组成
原籍菌:优势菌群 共生菌 外籍菌 一般菌群
微生态系统 (microecosystem)
7
正常微生物群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antagonism):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 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①生物屏障作用:竞争黏附,形成微菌落(microcolony) 及生物膜 (biofilm) ,产生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②化学屏障作用:产生有害代谢产物,抑制其他细菌; ③营养竞争作用。 2.营养作用:参与机体代谢,产生维生素等供人吸收; 3.免疫作用: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刺激免疫系统应答; 4.抗衰老作用: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O2-); 5.抗肿瘤作用: ①产生自身抑癌产物;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PPT课件

肠道菌群紊乱与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机制
肠道菌群紊乱可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能量代谢异常,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代 谢性疾病。同时,肠道菌群紊乱还可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治疗建议
针对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的代谢性疾病,治疗时应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使用益 生菌、益生元等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探索基于肠道菌群的治疗 方法,如益生菌、益生元 和粪菌移植等,为疾病治 疗提供新的途径。
个体化治疗
通过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 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制定针 对性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 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认识,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
肠道菌群紊乱是指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肠 道功能失调的现象。
影响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便秘、腹胀等,还可能引发全 身性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02
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的 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与消化系统疾病
01
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紊乱可引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
药物治疗与抗生素使用
要点一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抗炎药物,以缓解肠道菌群紊 乱引起的症状。
要点二
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调理肠道功能,改善 肠道菌群状态。
其他疗法
如按摩、运动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 。
治疗建议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肠道菌群与人体代谢疾病
短链脂肪酸受体
短链脂肪酸
饥饿诱导表达的脂肪因子基因 (fasting induced adiposefactor)
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teinlipase,LPL)
肠道菌群致肥胖原理
肠道菌群
受饮食脂肪调节 脂多糖(LPS)增加
抑制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iaf) 增加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
耐量受损(IGT):糖耐量受损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荷兰一项调查表明50~75岁IGT者每年有13.8%演变为糖尿病。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报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危险居世界前列,达8%~11%/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糖耐量低下患者可以发展为糖尿病,经长时间随访观察发现,10年后10%~50%的糖耐量低下患者成为临床糖尿病病人。 糖耐量低下者可与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同时存在,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移植:拟杆菌具有入侵性
(1肥+1瘦)双胞胎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 移植了肥者肠菌的成了肥鼠,而移植了瘦者肠菌的还是瘦鼠 把这两种肠菌不同的小鼠关在一个笼子里饲养,肥菌不能取代瘦菌,而瘦菌却能入侵肥菌 菌群分析显示,具有入侵性的瘦菌是拟杆菌
粪菌移植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
与肥胖的关系
BMI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肥胖病一般被定义作为有 BMI 30 以上。
肥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国际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约有10亿人体质量超标,全球人口的12%都属于肥胖范畴。 研究人员发现,与瘦志愿者相比: 肥胖者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比例升高。 肥胖志愿者75%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放线菌;而瘦志愿者42%的肠道微生物基因来源于拟杆菌门。 与正常个体比较,肥胖个体肠道中厚壁菌门比例较高;当肥胖个体体质量减轻时,其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比例则与正常个体变得较为相似

(医学课件)肠道菌群

(医学课件)肠道菌群

调节脂肪代谢
02
肠道菌群能够调节人体的脂肪代谢,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率。
调节氨基酸代谢
03
肠道菌群能够调节人体的氨基酸代谢,维持人体氨基酸的平衡

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调节情绪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影响神经递 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人体的
情绪。
改善睡眠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调节神经肽的 合成和释放,改善睡眠质量。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
益生菌
通过补充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内的益生菌数量,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益生元
通过补充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增强益生菌的作用效果。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可以杀死肠道内的有害菌,但是长期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其他药物
一些药物如布拉氏酵母菌等也可以用于调节肠道菌群。
其他调节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肠道菌群的调整。
心理压力调节
心理压力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的方法。
04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与过敏性疾病密切相关,如湿疹 、特异性皮炎等。
研究发现,过敏儿童与健康儿童相比,肠道内 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数量较少,而需氧 菌、大肠杆菌等有害菌数量较多。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影响大脑功能
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影响神经细胞的 生长和发育,影响大脑的功能。
03
肠道菌群的调节方法
饮食调节
增加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肠道益生菌的优质食物来源,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
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

人体肠道菌群 PPT课件

70%
体质强壮者
50%
普通人
10%
老年人&体 质差者
类杆菌
99%
厌氧菌
双歧杆菌
肠道 菌群种类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肠道菌群数量
约重1000g 大约有30个属
1g 10g 20g
20g
400~500种
总体数量>1014 是人体总细胞10多倍
1000g
(约80%)
200g 20g
食管
没有自身微生物群 微生物来自食物和口腔
生物 拮抗
有位微生物学家强调了机体衰老同肠道腐败的关系,他认为 机体衰老始于肠道,表现在肠道pH升高,魏氏梭菌及大肠埃 希菌增多而双歧杆菌的减少。 大肠埃希菌等腐败细菌增多,引起肠功能紊乱,发生便秘, 腹泻和肠道解毒功能减退,肝功能受损。 腐败产物中的氨、胺类、硫化氢、酚类、吲哚、臭素和内毒 素等有毒物质产生增多,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流,侵蚀全 身各组织器官,会加速机体衰老、使免疫力降低,引发老年 病如胆固醇增高、动脉硬化、癌症等。
生物 拮抗
活化肠黏膜内的相关淋巴组织,使sIgA生物 合成增加,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等非特异 性防御作用。
生物 拮抗
发挥免疫佐剂作用,活化肠道黏膜内的相关 淋巴组织诱导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 生细胞因子,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而活化全 身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 疫功能。
如双歧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磷壁酸 和多糖等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 特别是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和B淋 巴细胞的功能,并促使这些细胞释放 免疫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抑制肿瘤的 作用。
益生菌利用本身所特有的某些酶类(如半乳糖苷酶等) 补充人体在消化酶上的不足,帮助分解上消化道 未被充分水解吸收的营养物质,有利于人体进一 步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增加人体必需的维生 素(如维生素B, 维生素K)、氨基酸、微量元素、某些无 机盐类(如钙、磷、铁、等)的吸收和利用。 双歧杆菌还具有将胆醇转化成类胆固醇的作用, 因此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具有改善脂 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PPT课件
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健康和疾病
1
菌群













2
一 肠道正常菌群
• 厌氧无芽胞菌 ,例如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和双岐杆 菌; 中等数量的是乳杆菌、韦荣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 菌不超过总数的 1 % ;少数梭状芽胞杆菌和葡萄球菌。
• 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稳定和平衡对宿主的营养、生理和免疫 功能、疾病、老化、致癌等都有极大的影响。
• 转基因食物对肠道 菌群毒害的“蝴蝶 效应”
8
谢谢!
9
2019/11/14
.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2、碳水化合物
• 单糖的代谢 几乎所有的细菌都能利用单糖 ,酵解为 6-磷 酸葡萄糖或6-磷酸果糖、再通过 EMP途径酵解为丙酮酸 , 再酵解为多种脂肪酸。
• 多糖的酵解 抵抗性淀粉、食物纤维、木质素等多糖 • SCFA功能
• 脂肪消化 胆汁酸 、胆盐。 • 胆汁酸代谢的毒性后果
5
二 疾病感染
• 外源性感染 • 内源性感染 口腔、上呼吸道、尿路、盆腔及腹腔内感染
而引致全身炎症性(双岐杆菌和乳杆菌) • 机体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 菌群失调症 • 抗生素
6
三 生物学屏障
• 肠粘膜上皮 • M细胞 • 抗原提呈细胞( APC) • • 肠上皮内淋巴细胞 • 固有层淋巴细胞( LPL)
7
问题讨论
• 益处:提供维生素 B1、 B2、 B6、 B12、泛酸、烟酸及 维生素K; 刺激宿主免疫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 ,对外源侵入 的病原菌具有生物拮抗作用。
• 害处:代谢产物 ,如氨、硫化氢、毒素和致癌物等对宿主 有害。

最新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最新肠道微生态ppt课件

肠道微生态(共生微 生物)

竞争营养

底物

致病菌/外源菌
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益生菌,减少病原菌的 定植
Science. 2016 Apr 29;352(6285):535-8
益生元
修复肠道微生态失衡
? 目的:研究膳食菊粉型果聚糖 (益生元)对肥胖女性肠道菌群和代 谢的调节
抗生素破坏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前 多样化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 破坏的肠道微生态
抗生素后 耐药菌蔓延
抗生素减少肠道益生菌,增加机体感染 的易感性 Science. 2016 Apr
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
? 伪膜性肠炎 ?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 ? 病毒性肠炎 ? 霉菌性肠炎
? 伪膜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 ? 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 ? 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
? 2015年10月28日到11月6日,8天 ,《自然》、《科学》、《细胞》三 大杂志对微生物研究,发表了 6篇重 磅论文
消化道的细菌组成
人类肠道菌群 主要分为五类 :
? 厚壁菌门
? 拟杆菌、
? 放线菌(包 括柯林斯菌 和双歧杆菌 等益生菌)
? 变形菌门
? 和疣微菌
十二指肠
34
10
-10
CFU/g 拟杆菌
我们能否除去杂草?
? 留下单一的、类似杂草的 菌种疯长
修复肠道微生态失
衡类似修复自然界
草坪失衡
(添加益有生益菌细菌 )
(促进有益益细生菌元的生长 )
未解决的问题: 哪种治疗策略修复失衡更 快、更有效、获益更多?
粪菌移植 ? 抗生素:强效干预
(改善生态环境 )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肠道微生态课件——从菌群到健康》

生物科技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
生物科技用于肠道微生态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将为人体健康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预防策略。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肠道微生态研究将更加深入,为人体健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治疗和 干预方案。
适合体内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源 头
乳制品、酸奶、发酵食品、膳食补充剂等都可以成为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 来源。
常见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疾病
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导致肠道炎症、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了解这 些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
现代生活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现代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药物滥用、长期压力等对肠道微生态产生不利影响。了解这些影响有助于寻 找改善策略。
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活菌,可以通过口服或其他方式摄入,促进菌 群平衡和人体健康。
益生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菌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肠道疾病等。它们在医学、保 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益生元?
益生元是指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主要包括一 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
肠道微生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肠道微生态可能与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菌群的失衡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相关。通过调节菌群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不同年龄阶段的肠道微生态变 化
肠道菌群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显著的变化,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 人的肠道微生态各有特点。
如何维护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等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此外,适量摄入益生菌 和益生元也有助于维持菌群的健康。
益生元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益生元可以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它们在 保健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
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营养不良等。
其他症状
过敏、免疫功能低下等。
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
01
02
03
04
饮食因素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如高糖、 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肠
道菌群失衡。
疾病因素
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 肿瘤等疾病会影响肠道菌群的
平衡。
药物因素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联
01
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人体代谢,进一步揭示肠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
等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02
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
探讨肠道菌群如何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
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
研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进
一步揭示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神经精神疾病的关系。
探索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1 2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研发与应用
深入研究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 制,开发针对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疾病的益生菌和 益生元产品。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优化肠道菌群移植技术,提高移植效果和安全性 ,为肠道菌群失调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健 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环境。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变质 的食品,减少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 风险。
加强锻炼与免疫力
坚持适量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 高肠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菌群与肠道疾病PPT课件

肠道疾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减少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餐具清洁等,预防肠道 感染。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素容易破坏肠道菌群平 衡,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肠道疾病,采取合适的治疗 方法,避免病情恶化。
05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将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肠道菌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 发育和功能起着重要作 用。
02
肠道菌群可刺激免疫细 胞成熟和分化,提高免 疫力。
03
肠道菌群可调节免疫反 应,维持肠道内环境的 稳定。
04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免 疫系统功能紊乱,增加 感染和过敏的风险。
04 肠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肠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
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培养 等方法,检测肠道感染、炎症
肠道菌群的作用
消化食物
营养吸收
免疫调节
肠道菌群帮助分解复杂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
脂肪。
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 维生素B等人体必需营养
素。
肠道菌群刺激免疫系统 发育,提高免疫力。
生物拮抗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 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的平衡
肠道菌群平衡的重要性
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失衡的影响
肠道菌群与疾病的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菌群》课件

《人体肠道菌群》课件

肠道菌群对肥 胖的影响:肠 道菌群可以影 响人体对食物 的消化和吸收
肠道菌群与肥胖 的机制:肠道菌 群可以通过影响 肠道激素的分泌 来影响人体对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
肠道菌群与肥胖 的干预:通过调 节肠道菌群来干 预肥胖,如使用
益生菌等。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节血糖 水平来影响糖尿病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糖尿 病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肠道菌群 失调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焦虑症:肠道菌群 失调可能导致焦虑症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自闭症:肠道菌群 失调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肠 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阿尔茨海 默病的发生
肠道菌群的检测 与评估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粪便样本采集: 通过采集粪便 样本进行检测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膳食纤维:促进有益菌 生长,抑制有害菌
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肠 道菌群平衡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肠道 菌群有重要影响,如维生
素B12、钙等
咖啡因:可能影响肠道 菌群,但研究尚不明确
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 菌群的活性
运动可以减少肠道炎症,改善肠道 菌群的平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检测注意事项
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检测 方法,如PCR、基因测序等
样本采集:确保样本新鲜, 避免污染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 准确分析,避免误判
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评 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健康状

肠道菌群的维护 与调理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膳食纤维
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避免高糖 高盐食物
饮食调节: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等 生活习惯调节: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药物调节:使用益生菌药物,如乳酸菌素片、双歧杆菌等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讲座课件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讲座课件
科学的指导可以提高调节效果。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重要性
肠道菌群的健康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需重视预 防。
一个健康的肠道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免疫力。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
未来将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各种疾病的关系。
希望能找到更有效的调节方法。
总结与展望
呼吁关注
呼吁大家关注肠道健康,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健康的肠道,健康的生活!
可能导致体重变化、维生素缺乏等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免疫系统
肠道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菌群失调 会影响免疫力。
增加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肠道健康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失调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肠道菌群被称为“第二大脑”。
如何预防和调节肠道菌群?
如何预防和调节肠道菌群? 健康饮食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腹泻、便秘、腹胀、消化不良等。
有时还会伴随疲劳、焦虑等全身症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原因
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抗 生素滥用、压力、缺乏运动等。
这些因素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消化系统
肠道菌群失调会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营 养吸收不良。
肠道菌群失调症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2. 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3. 如何预防和调节肠道菌群? 4. 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方法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症?
定义
肠道菌群失调症是指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的比 例失衡,导致肠道功能异常的状态。

最新第七讲调讲肠道菌群PPT课件

最新第七讲调讲肠道菌群PPT课件
数情况下无临床症状,甚至可以认为不 是异常现象,但可有消化吸收功能与食 欲不佳、腹涨、产气、便秘等一般不适 反映,这是改善肠道菌群功能食品最为 适用的人群。
❖ ☆☆肠道菌群的比例失调---按比例失调程度分为3 度:
❖ 1度由于某种食物或药物引起轻微短期的大肠菌与肠球菌
减少,原因去除后即可恢复。
❖ 2度为正常肠道菌显著减少,过路菌增多,可引起肠
❖ 2、肠道菌群的确立与发展 ❖ 母体中的胎儿是在无菌环境中发育,靠
母亲的抵抗力保持无菌。离开母体后不 久,在新生儿皮肤、气管和消化道等表面 膜上,开始滋生大量的细菌。新生儿第 一次排泄的胎粪是无菌的,3~4h后就发 现有细菌,哺乳后细菌数量急剧增长。
❖ 新生儿生后3~4d内,其粪便中就出现双歧杆 菌,到第5d时成为优势菌。随着婴儿的生长发 育,到断乳时肠道菌群的组成与成年人相近似。
❖ 在机体的肝癌病变中,肠道正常菌群所发挥的致 癌或促癌作用方式,可能包括:
❖ ①致癌物质前体受肠道菌群所产生的酶的作用, 释放出致癌活性物质。
❖ ②致癌物在肝脏中活化后与葡萄糖酸结合,随胆 汁进入肠腔经肠道菌的作用释放出致癌活性成分。
❖ ③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前体,在肠道内经细菌的作 用转变成致癌物或促癌物。
❖ 如果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原因,导致这种平衡的 破坏,某种或某些菌种过多或过少,外来的致 病菌或过路菌的定植或增殖,或者某些肠道菌 向肠道外其他部位转移, 即称为肠道菌群失 调。
❖ 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与菌群、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因素 有关
❖ 在菌群方面,细菌间存在相互作用; ❖ 在宿主方面,胃酸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外来菌,
❖ 2.肠道菌群的抗癌性 ❖ 关于乳酸菌的抗肿瘤作用,表现在如下三
个方面: ❖ ①抑制有毒酶的活力,使肠道内的致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armacology 668 (2011) S70–S80
28
肠-肝轴
1998年马歇尔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
?对肠道和肝脏功能关系的认识提 示新的治疗理念,为肠道和肝脏疾 病的治疗探寻新的治疗靶点。
Eamonn M. M. Quigley, Gut Bacteria in Health and Disease. Gastro & Hepat Vol 9, 9, 2013,
30
肠肝对话
31
肠道菌群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Valentina Tremaroli & Fredrik B?ckhed,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NATURE | VOL 489 | 13 SEPTEMBER 2012
8
肠道菌群对人生理的影响
9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功能
Jeremy K. Nicholson et al., Host-Gut Microbiota Metabolic. Science 336, 1262-1267, 2012.
10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Nathalie M. Delzenne & Patrice D. Cani, Interac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Gut Microbiota: Relevance in Nutrition. Annu. Rev. Nutr. 2011. 31:15–31.
Jason A. Hawrelak & Stephen P. Myers, The Causes of Intestinal Dysbiosis: A Review. Altern Med Rev 2004;9(2):180-197.
20
应激/压力引起胃肠疾病
P.C. KONTUREK, et al., STRESS AND THE GUT: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CONSEQUENCES,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HYSIO & PHARM 2011, 62, 6, 591-599.
P 560-569.
29
肠-肝轴之间的互动
肠道菌群失调,大量G-杆菌繁殖,LPS产生显著增多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谢肝和功清能除异L常PSK降Cs低代, 导致肠道功能异常
致病菌和LPS大量移位, 经门静脉入肝,损害 肝功能。
Gakuhei Son, et al., Contribution of Gut Bacteria to Liver Pathobiology. Gastroe Res and Prac, Vol 2010, Article ID 453563, 13 pages.
24
慢性疲劳与肠-脑轴
25
26
肠道菌群和自闭症
? GI barrier defects and microbiota alterations in the 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 (MIA) mouse model that is known to display features of ASD.
3
一篇值得关注的综述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2.490 (2013)
4
人菌共生
Kristina Harris,et al., Is the GutMicrobiota a New Factor Contributing to Obesity and ItsMetabolic Disorders? Journal of Obesity, Volume 2012, p 1-14.
15
脑-肠轴/肠-脑轴:迷走神经
Sue Grenham,et al., Brain–gut–microbe communic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iers in Physio. Gastroint Sci Dec 2011 Vol 2 p 1-15.
16
22
应激导致IBD
P.C. KONTUREK, et al., STRESS AND THE GUT: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CONSEQUENCES,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HYSIO & PHARM 2011, 62, 6, 591-599.
32
肠道菌群导致脂肪肝
Carmine Finelli and Giovanni Tarantin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DIET AND GUT MICROBIOTA. EXCLI Journal 2014;13:461-490
? autism, and likely other behavioral conditions, are potentially diseases involving the gut that ultimately impact the immune, metabolic, and nervous systems, and that microbiome-mediated therapies may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se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3
应激导致IBS
P.C. KONTUREK, et al., STRESS AND THE GUT: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CONSEQUENCES,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HYSIO & PHARM 2011, 62, 6, 591-599.
Elaine Y. Hsiao, et al., Microbiota Modulate Behavioral and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Cell 155, 1451–1463,
11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
12
肠-脑轴/脑-肠轴
13
? Germ Free (GF) Mice Display Increased Motor Activity and Reduced Anxiety-Like Behavior.
?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icrobial colonization process initiates signaling mechanisms that affect neuronal circuits involved in motor control and anxiety behavior.
21
脑肠轴紊乱导致溃疡
P.C. KONTUREK, et al., STRESS AND THE GUT: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CONSEQUENCES, DIAGNOSTIC APPROACH AND TREATMENT OPTIONS. J PHYSIO & PHARM 2011, 62, 6, 591-599.
5
人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
EAMONN M. M. QUIGLEY and RODRIGO QUERA,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Roles of Antibiotics,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S78–S90 6
17
菌群影响神经功能
Eamonn M.M. Quigley. Do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ve an altered gut flora? Ther Adv Gastroenterol (2009) 2(Suppl 1) S23 –S30.
? these findings support a gut-microbiome-brain connec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ASD and identify a potential probiotic therapy for GI and particular behavioral symptoms in huma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7
肠-脑轴和自闭症
Caroline G.M. de Theije, et al., Pathways underlying the gut-to-brain conne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 future targets for disease 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好细菌和坏细菌
7
菌群是健康的核心
Nathalie M. Delzenne, et al., Targeting gut microbiota in obesity: effects of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Nat. Rev. Endocrinol. 7, 639–646 (2011).
18
菌群紊乱致焦虑和抑郁
Jane A. Foster and Karen-Anne McVey Neufeld, Gut–brain axis: how the microbiome influe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May 2013, Vol. 36, No. 5, P 3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