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艺术精神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请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请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与其他诸子文章都不同,它更具有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首先,庄子充分运用想象力。
《庄子》经常以虚语深思的形式,引用形象的文字来表达有关深刻的思想,同时也用想象形成一些小故事,如《逍遥游》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彼上穷碧落,彼下黄泉,白骨如山,黑气盈视,都,都”。
这里创造出一种多元层次的境界,能够将心理世界和艺术世界完美融合,为想象力增添张力。
其次,庄子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性的文字标签,如桃叶鸣凤,青松翠柯,控弦猿猱,以及溪波萦绕的描述。
这些文字描绘出来的景物和场景,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影像,让诗歌更具有生命力。
最后,庄子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他用自有玄机的语言提出来的一些思想和观念,都是前面没有人提出过的,例如相似之道、道有灭亡等,反映出庄子具有创新精神,他创新地把哲理思想、崇高思想和文学创作融合到一起,使得他的散文能够更加富有创造性。
总之,《庄子》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与其他诸子文章具有明
显的不同,可以说庄子的文章更加富有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18《庄子》的艺术成就
第十八节《庄子》的艺术成就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是一种诗化的哲学,或者简直可以称之为哲理的诗。
1、《庄子》一书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浓郁的抒情性。
《知北游》中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庄子》表现了庄子做为一个精神探索者的心灵世界。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徐无鬼》)闻一多曾经说过:“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诗人。
”“他是一个抒情的天才。
”“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的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
”“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态,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
”(《闻一多全集》卷二《古典新义·庄子》)2、对理想境界的描写与歌颂《逍遥游》中写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展示了一幅宏伟壮阔的图景,文中所写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餐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其描写使人的心胸豁然开朗,有遗世独立之感。
《养生主》写庖丁解牛,其动作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此精妙绝伦的表演,就是作者要赞美的得道的境界。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庄子》(即《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并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音乐美学或者音乐审美活动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都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
并且以“美”为最高。
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音乐理论有两个重要基础,其一是对老子辩证法的发展,其二是对儒家,墨家音乐理论的批判。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可分为三点:1、至乐无乐(天乐)所谓“至乐”,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得到“至美”。
而得到“至美”的途径,则在于无为、“心斋”“坐忘”(指在意识中丧失了自觉意识),即忘却自身的得失祸福,忘却世俗的仁义礼乐,与道(自然、无为)合而为一,这就是“至乐无乐”。
2、“中纯实而返乎情”与“民之常性”主张人复归其自然本性,而摆脱儒家儒制法规的约束。
“中纯实而返乎情,乐也。
”这是以人内心纯朴自然情性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反映出《庄子》对世俗的有声之乐是有所肯定的——认为音乐应该合乎人的纯朴本性,并表现这种纯朴本性,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拘于人为的礼法。
以自然纯真为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民之常性”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次把音乐与人性联系起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3、“无言而心悦”在音乐审美中,《庄子》对感性上获得的情感体验和听觉感官上的把握给予了否定,因为这种感性的体验与把握缺乏精神上的体验。
它认为“须精神之韵,心术之动”、“无言而心悦”,才是真正构成对“天乐”的审美,也就是说要在音乐审美中用心去领悟其玄妙幽微,而不是靠耳目感官去承接感性上的体验。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
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
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
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
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
庄子的说理艺术
庄子的说理艺术庄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创造独特的说理学科“庄子说理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作品是庄子以玄学思维为指导,以古音解释为基础,以现实现象为参考,以谓语解释为技巧,融汇贯通诸子之智,而继承中华文化精髓、发展中国说理思想的一个独特学科。
庄子说理艺术体现在其文字中,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求“空”和“非”之理论上,表达主要是否认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谋篇架势的方法,不仅要体现庄子的思想,而且要广泛应用现实现象,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对话,提出合理的论断,以此作为他逻辑思维的基础,他以自己的“求”和“非”解释世界,提出了一些让人尊敬的哲学原则。
庄子说理艺术以言论劝勉开拓思想的形式,经由批判的运用为客观把握问题,以质疑的反问贯彻思想,以现实故事阐释精神,传导出对理性的探求,对自然的推敲,以及对人的领悟。
庄子的说理艺术,不仅能够勾勒出一幅巨大的思维世界,更可以催化思想,令人精神联系大自然,实现自我的超越。
庄子以一种抽象和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含蓄其言,具有层次感,往往深入根源思维,大多谈及万物一如,以一种形象和抽象的概念展现自然规律,把宇宙范畴与个体联系在一起,使人有一种历史感和未来感。
庄子的说理艺术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而且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在古代占据了统治思想的窗口。
庄子的说理艺术,以其精深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决定了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内容。
庄子的说理艺术,虽然表现形式古老,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与现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仍然十分相似,使他被称为“中国思想家”之一。
庄子精深的思想,映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尤其是他对“虚无”的探究,与当今的现实社会的思维模式相融合,使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活力,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
总之,庄子的说理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财富,其中蕴含的精髓与现代思想价值观有着十分契合的精神和审美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探寻宇宙的奥秘和人性的本质。
【古代文学论文】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毕业论文《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
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用寓言故事和形象作为依托,是《庄子》的一大特色。
庄子曾说:寓言十九,藉外论之。
亲父不为其子媒。
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1]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
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本文由毕业收集整理,还在于它的多义性。
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枣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
他极少使用正面的说理文字来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下让人去领悟他的心绪。
寓实于玄,寓真于诞[2]是庄子散文的具体体现。
在混沌朦胧,能柔能刚,不主故常的通天下之一气耳的状态中,庄子自我陶醉在他所描绘的幻想的意境之中,那潇洒飘逸与神奇怪谲的文风同时也在浪漫的美的意境中徜徉。
庄子不以推理手法,而是通过象征、寓言和气氛,以情感想象来表达内容,这种主观性色彩,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庄子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庄子》中的故事极其繁多。
往往在一篇之中,运用好些故事,又层层相套,大故事套入若干小故事,形成天方夜谭式层层迭迭的故事群簇,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说明事理。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
《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庄子》崇尚自然的艺术特点*导读:庄子的散文体现了庄子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认识,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
其散文谈天说地,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巍然大观,自成……庄子的散文体现了庄子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哲学认识,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
其散文谈天说地,纵横捭阖,洋洋洒洒,巍然大观,自成一家之言。
它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无为致远,逍遥游于天地之间。
关键词:庄子散文思想自然美*绪论《庄子》共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
《庄子》全文不管在语言上还是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境界。
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
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其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人,与老子合称老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诸子百家,有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他们各有学说著述,其学说著述中所运用的题材不同,文章思想内容不同,艺术形式各异。
其中儒家学说取材于现实社会,主张积极用世,文章的风格就孔子的《论语》说为语录体,多为条文式的说教,有如家祖中的家规条文,孟子的散文篇幅较长,多取材于社会人生,有较强的说理性;法家的学说因为要阐述革新的要义,因此论证缜密无间,如李斯的《谏逐客疏》,说理是那样周密透彻,看后不得不采纳他的意见;兵家的学说当然首推我国古代的武经七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孙子》、《吴子》和《鬼谷子》,文章篇幅都较长,阐述人们应该如何用兵;至于墨子的散文多用激烈的言辞指出君主与达观贵人该如何做而不该去祸害百姓。
庄子“游”美学精神
庄子“游”的美学精神【摘要】“游”属于中国美学范畴,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境界,更是一种美学精神。
本文探讨庄子之“游”的本质,并分析其在魏晋文艺创作中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庄子之“游”这种审美的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游;美学精神“逍遥游”作为庄子的人生理想和最高境界,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世界,更是一种美学精神。
“游”有游历与游心二义,前者指身游,后者指主体的精神以一种超功利、无目的、非思辨的态度与物自由交往。
作为美学范畴的“游”,主要是后者,这是一种审美态度。
此“游”始见于孔子,但奠定其美学含义的是庄子。
[1]一、庄子之“游”的本质“游”是庄子为摆脱物欲而设定的一种优存方式,其实质是精神上独往独来,即心灵的自由,而其感性化的生活方式则是“无为”,“忘”或“淡”。
[2] 要完整把握庄子关于“游”的思想,就不能停留于对“游”的字面解释上,而应深人到庄子关于“游”的自由主义人生观的本质把握上。
在庄子的学说中,“游”成了根本的人生态度,也成了更纯粹的超功利、无目的、非思辨的自然而自由的精神活动。
庄子之“游”从本质上说是心游而不是身游,是指人的心灵在幻想的精神境界里自由遨游。
对这一精神活动的状况,庄子运用文学笔法作了具体的艺术描写,这又是庄子的独步。
他写道:心灵在无极世界中飘翔,“乘云气,御飞龙”,“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所游之地是“六极之外”,“无何有之乡”,“无极之野”。
这是庄子精心虚构出的幻境,在于表达一种精神自由的体验,但却又是神秘的,无法让人捉摸的。
为了能让人在现实中也能达于这种境界,庄子又指出了“心斋”、“坐忘”等具体的途径、手段。
《人间世》中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是要人内心达于宁静,排除外物的干扰,虚而任天。
坐忘,是要人离形忘身,去知忘神,形神兼忘才能达到心游的境界。
这种使人的心灵归于虚静,是心游于无极的一个重要前提。
因此,他对自己提出的“游”与孔子之“游”作了明确的区分,并对自己之所谓“游”作了充分的论述。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庄生晓梦迷蝴蝶——浅谈庄子
·文艺之窗·236庄生晓梦迷蝴蝶——浅谈庄子西华大学2014级翻硕研一 宋 晴“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庄子梦蝶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此谓之“庄周梦蝶”。
正是这一典故,让我知道了庄子其人。
许是思维愚钝,初时我很难理解庄子因为一场梦纠结迷惑不已的行为。
后经多番体悟考量,方才为之大为钦佩。
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
【关键词】庄子 无为 梦蝶于丹曾在采访中说:“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话我极为赞同。
庄子曾做过漆园吏,一生穷困潦倒,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却又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我们称孔子为“圣人”的话,那么庄子就应该称为“神人”了。
在我看来,庄子是最早的愤青,也是最早的小资。
他的愤青在于他的“无为”,他的小资在于他的“梦蝶”。
因为看破,所以无为。
与其在那个污浊的世道中,苟延残喘的保持着“洁白的官袍”,不如脱去,转身逍遥。
与其在一张张面具后穿梭,不如投身自然,清风明月。
因为大自然的真,让你可以看到内心最深处的黑。
无论是皇帝还是乞丐,是圣人还是地痞,没有人是真正的超脱的。
在一声声的冠冕堂皇的论述中,庄子选择掩耳闭眼,情愿做一场化蝶的美梦。
现实太强,强到凭一己之力根本就是蜉蝣撼树,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庄子要选择圈地而活,唯心而活。
世人哭泣,他偏笑。
很多人不懂他为何“鼓盆而歌,送妻升遐”,在我看来,他不是冷血,比起那些妻子死时悲伤恸哭,尸骨未寒却另结新欢的人不知要真实上多少倍,死者已矣,只要把她放在心里,哭泣或欢笑又有何区别。
庄子认为,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庄子的艺术观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庄子的无为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的“纯文艺”精神之风味,即从庄子哲学中出来,庄子的无为哲学思想,与儒家“文以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背道而驰。
自古及今的许多大文豪,超脱放诞蔑视功名的才性文人,莫不以庄子“无为”“逍遥游”作为精神导向,创作出很多名垂千古的佳作。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
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滋养着中国艺术。
瞥见庄生真面目——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庄子观评析
成 就 , 仅 有 历 史 的 意 义 , 且 有 现 代 的 和 未 来 不 而
的意义 。
在人 的具体 生命 的心、 中, 性 发掘 出道德 的根 源, 不 假 藉神话、 迷信 的力量 , 使每一 个人 , 能在 自己一 念 自觉
作 为港 台新儒 家 的代 表 人 物 之 一 , 复 观 对 中 徐 国传 统文 化有 其整 体 的思考 和独 到 的理解 。他 先 后
加 。誉者 如刘 纲纪认 为 :很 有 创 见 , 中 国美 学 史 “ 对 的研 究 具 有 重 要 价 值 。 李 泽 厚 有 关 庄 子 审 美 的 ”l 人 生 态度说 法 也与 徐 说 类 似 , 陈 鼓 应 近 年来 著 力 而
研 究 的庄 子 心 学 更 是 显 然 完 全 接 受 了徐 复 观 的 观
观 , 中 国思 想 史 作 出 ‘ 代 的疏 释 ’ 来 阐发 自己 对 现 , 对 中 国 人 文 精 神 的 追 求 和 对 中 国 人 文 世 界 的 开
辟 。 ’ ’
点 ④。而关 于徐 复观 《中 国艺 术 精 神 》 书 的质 疑 , 一 据 笔者 观察 , 似乎 主要 集 中在 这样 两点 : 徐复 观是 否 误读 了庄 子? 以“ 国艺 术 精 神 ” 诠 释 庄 子 之 道 中 来 是 否合适 ? 正是在 这 些 讨 论 的基 础 上 , 文 拟 就 徐 本
研 究。
庄子的技术观
简评庄子的技术观庄子是中国最早的技术论学者之一,《庄子》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技术论文献。
庄子以形象思维的形式刻画了中国古代技术的类艺术特征即其个体劳动的,主体体悟的,经验诀窍的性质。
表现了能工巧匠技艺之美,练技之苦,传技之难,他拔高了其中经验、直觉的一面而贬低了可理性分析的一面。
庄子的技术概念反映并促进了古代手工技巧的繁荣和发展,但又不利于它的总结与继承。
庄子把技术解析为“技”和“机”两个独立要素,分别给予工具性和功利性的评价,反映了他存自然去人为的基本立场。
《庄子·天地》篇中有个“丈人圃畦”的故事。
子贡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溢汤,其名曰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这个故事的极不同之处在于:其一,技术操作中的重要因素—工具(机械)—在这里作为关注的中心首次被凸显出来,并被庄子予以明确的拒绝、贬斥;其二,由于为圃者拒用机械,以至于他不再像其他技术活动中的劳作者一样,不仅不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反而是自愿固守拙境的愚夫。
在这里,庄子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内心灵性的失落。
这种机械的技术存在的根据,就在于产业社会人们的基本态度,其实也就是子贡的态度,即以最小的费用收到最大限度的效果的经济原则。
子贡看来,耕耘的老人并未遵循经济原则。
可是,对于子贡的劝告,老人回答说,自身并不是不知道机械,而是忧患以机械惹起机心,所以不使用桔槔。
如此,我们便明白了庄子弃机械技术的原因所在。
这老人的固执类似爬山的人。
相对于那种会有损身体的苦劳,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但爬山的人却不去使用机械,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爬山便没有了爬山的真正意义。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精品文库】
论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研究庄子的学者,无不认为庄子的散文写得最生动、最优美、最有个性化特征,因而历来也最深受人们的喜闻乐见。
庄子散文之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与庄子其人具有“洸洋自恣”1的气质及其散文富有浓厚浪漫主义的特色,是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中国文学的两种比较突出的不同的艺术流派。
庄子散文可当之无愧地是中国最早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哺育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郭沫若认为,大半个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此话并非言过其实。
值得在这里说明的是,过去我在研究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时,曾根据高尔基对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看法,认为庄子散文是消极浪漫主义。
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未必是正确的。
基于此种考虑,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对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问题,予以新的研究和探讨,即: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新人耳目的寓言故事;炽热动人的诗人气质;出乎寻常的夸张比喻手法。
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般说来,它的文字大都写得古朴笃实、简洁省净,其中也不乏惊人的奇妙的结构。
但是,它的惊人奇妙之处,若与庄子散文相比,却显得大为逊色。
就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而言,不仅在先秦文学中独树一帜,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显著的地位。
对于庄子散文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我们为了论述的方便,姑且从其雄奇、险辟、怪诞三点来分析。
《庄子》雄奇宏伟,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庄子》开篇《逍遥游》写鲲鹏展翅九万里的寓言,古往今来,曾博得不少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晋代阮修,曾作《大鹏赞》日:“苍苍大鹏,诞自北溟。
假精灵鳞,神化以生。
如云之翼,如山之形。
海运水击,扶摇上征。
翕然层举,背负太清。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美学思想的得失——兼论庄子艺术宗师形象的建构文/顾一心引言《中国艺术精神》一书,系徐复观先生继《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专着,也是在现代视野之下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奠基之作。
该书体制宏大,创论颇多,主要对中国艺术史上以庄子为线索、以山水画为落实的一脉艺术精神进行了溯源与讨论,至今对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徐氏的基本观点,是将孔子与庄子并列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滥觞,并且认为,自孔门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艺术精神转化和没落之后,由庄子的横空出世,导出了中国纯粹艺术精神的主体“心”,奠定了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艺术性思维方式,并在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与理论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全书的理论核心,是以庄子为中国艺术精神真正的开创者,对徐氏美学思想的争论,亦历来围绕此一观点而展开。
本文试在把握徐氏研究视野与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本书的语词内涵与理论特色,从而评判其美学思想的得失,并对庄子艺术宗师形象的建构作一定程度的扩展讨论。
一内容概述——以庄子一章为基要《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徐复观先生首次标举“中国艺术精神”为课题,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
书中的颇多创论,均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源流与发展表达了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此试为概述。
全书约30万字,分列十章,前两章为其思想的纲要,分述孔子、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之源流的关系。
在第一章中,徐氏认为,孔门儒家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教育,是古代艺术精神的滥觞之一,然而这一传统后来渐趋没落,并转化为文学方面的载道精神,从而退出了艺术精神的领域。
而《中国艺术精神》的第二章,即庄子一章,则是全书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在此章中,徐氏以近6万字的篇幅论述了庄子哲学,由《庄子》中关于道、美、精神自由等问题的阐述,导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即以虚、静、明为基本特征的心斋之“心”,进而确立庄子作为中国纯艺术精神之滥觞的地位。
盖庄子的哲学宗旨,在于寻求人生自有限境界中的自由与解放,与艺术的根本目的相通;而庄子体验“道”的精神状态,则是以虚静之心去观照和把握天地间不可言说的大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与艺术性的审美与创造活动相通。
论《庄子》的浪漫主义
的色彩 ,寓说 理于寓 言和生动 的 比喻 中,充分表达 了庄周本 人的精 神思想 与处世哲学。 上指冠 ”、 “ 案剑镇 目 , 如乳虎” : 声 庄周贫穷 ,是 “ 弊履 衣 再 如 《 遥 游 》 中的 神人 :“ 姑 射 之 山 ,有 神 人居 逍 藐
穿” 、 “ 困窘 织履 ,稿项 黄狱” 。这些艺术 形象倾 注着庄 子 焉。肌肤若 冰雪 ,绰约若处子 。不食五 谷 ,吸风饮露 。乘 云 的心血 ,凝聚着 庄子深沉 的爱憎 之情 ,激荡 着强烈 的浪 漫主 气 ,御飞龙 ,而游乎 四海之外 。其神凝 。使物不疵病 而年 谷 义精神 。 熟 。”这里 的藐 姑射 山之神 ,虽 有神名 ,但 却与宗教王 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刘钢纪著《艺术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
8、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1月版
9、邬建著《贾友福山水画教学体系》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二、 “虚静”绘画的心境
庄子的“虚静”之说不仅是写作的心理准备,同时也是审美的一种状态和境界。绘画既是如此。“虚静”是庄子的“心斋”的本质,是庄子所提倡的美学心态。庄子美学思想中一种无欲无虑,虚空澄静的旷达心态。在庄老看来是一个人心态专一,不用耳听,而用心去体会;体察万物,给你带来的感受,自然之心就会得到“自由”的发挥,从而关照到无限之美,感受到至美的境界。
四、 艺术的“自由”
庄子在“庖丁解牛”、“佝偻者乘蜩”、“解衣般礴”的故事中关于创造自由就是审美境界的论述。庖丁从解牛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就是说庖丁解牛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已经达到审美的境界。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是因为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他的精神由此而得到由技巧的解放而来的自由感与充实感。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技术对心的制约性解除了于是解牛成了无所系缚的精神游戏。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
论庄子的艺术精神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来说明庄子对艺术、文学的影响。那种无为、虚静、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越,冥想和神秘的体验。对艺术领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从多种层面上去理解庄子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虚静 技 道 自由
一 庄子思想的开端
作为哲学家,庄子的哲学追求与他的存在方式,往往呈现内在的一致性。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庄子由齐物而主张以道观之,由反对以人灭天而崇尚逍游之境,这种立场同样体现于自身的生活过程。《庄子·秋水》对同一件事件的叙述更为形象、生动。“庄子执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五巾笥而藏于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无为有国者所羁”,也就是超外在政治关系对自我的束缚,“曳尾于涂中”,则隐喻着回到自然,走向逍遥。按庄子的理解,社会政治关系总是意味着束缚和限定,唯有摆脱这种限定,才能达到合乎天性的逍遥之境;在政治上地位与逍遥的生活之间,庄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所体现的是为学、为道与为人的统一。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他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想以此来消解政治上的压迫,提出“绝圣弃智、返璞归真”的思想。顺其自然,回到原始社会那种无争的生活。保持天地之大德,纯任自然之大美。庄子对人为的机巧,或者说文明的进步都报有本能的抵制态度。因为在庄子看来,这些进步越来越背离大道。人性的进化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保持原有人之本性。这些是庄子平等关照的思想而来的。一切人、一切物的平等看待。而其根源,则是有虚静之心(忘我的境界)所发出的关照。发现了一切人、一切物的本质,发现了新的对象。亦是发现了一切人、一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
庄子所提倡的以“道”为出发点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家游心于天地与万物合一,身心融化于宇宙之中所达到的境地,是艺术家们所孜孜追求的艺术灵魂和至境。当然这于“技也是分不开的。
三、 “技”进于“道”
《达生》篇中 讲了“梓庆削木为鐻”“佝偻者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等说明庄子是把由技巧而进于艺术的情形,称之为“道”。他所说的“累丸”的情形,乃是技巧修养的过程。体现艺术之精神。
参考书目:
1、 涂光社著《庄子范畴心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版
2、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版
4、傅佩荣著《解读庄子》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庄子厌倦人世的生活,这使得他亲近自然,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的这些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正因庄子艺术精神的全体呈露,而将他整个的人生都艺术化了,便必然地会有“充实不可己”的强烈的艺术冲动。正因他有种强烈的艺术冲动,所以他实际便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品,这既是流传到现在的《庄子》一书中的主要部分。
古代不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画等艺术创作,还是文艺鉴赏,均把“虚静”视为创作或鉴赏主体修养的最基本条件。庄子克就人生自身而言体道,是忘知忘己。有如槁木死灰,以保持住其虚静之心;克就某一具体之艺术活动而言,则是忘去艺术对象以外之一切,以全神凝注于对象之上,此即所谓“用志不分”以虚静之心照物;则心与物冥为一体,此时之某一物即系一切;而此外之物皆忘,此即成为美的关照。佝偻丈人所说的突即由忘知忘己以呈现其虚静之心,而将此虚静之心凝注于蜩翼。(艺术对象)之上,此时蜩翼以外之一切;皆已将其忘掉,而蜩翼即无异于天地万物,这正是美的关照的具体实现。值得重视的是,虚静以养气,不仅仅是为了调整一下心理,形成审美注意,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审美的心境,胸次和人格。和大自然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之境界。
10、傅京生著《贾友福绘画创作及其美学思维文脉渊源》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8年3月版
??
??
??
??
1
�
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庄子无疑是一个不可突视的人物。以汪洋恣肆的文学为形式,以不拘常理的观念为内容。庄子为人们提借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世界。他即反对纵欲于声色滋味和权势财货,也反对有违天性的禁欲;他呼唤沉迷世俗的人们挣脱人为的精神桎槁回归自然,消解尘世的忧患、苦闷和烦扰。追求真实和快乐的人生,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里畅游。这是思维成果、理论形态和表达方式,在文学艺术领域获得了最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的空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之神髓。
艺术最根本的社会功能在于使人类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里,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是“自由王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已经超出了生存需要的满足,生存需要的满足不是目的,人类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成为目的。自由带来的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实质上就是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小结
画家要以虚静之心、空明之心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静观”,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真性去想,去思辨,去悟道,使感受升华而成为自己独到的观念和个性认识。这独特个性的观念和认识,自然地上升为某种特殊的精神。这种特殊精神的获得,就要靠虚静之心去体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在无限的时空合一体中,自由地与大自然绸缪相糅。有此之心,不想成为艺术家也很难。
这些寓言故事描绘了一批工匠、艺人、船夫、游泳能手、射箭高手等在技法上达到的高度的自由。庄子所要求的艺术创造必须如造物者之“雕刻“、“鐻形”、“乘蜩”等。创造便能完全合乎物的本质、本性,这才是最高的艺术创造。这必须通过技巧的修养于精神上的修养才能达到。艺术最高标准是技巧与心灵的进程。首先必须有法度。若以木匠而言,即应当有规矩,但欲由一般的工艺进而为艺术,则须由有法而进于无法,在无法中而又有法。有法而无法,乃是把法的规格性、局限性化掉了,实际上是超过了法的无法,所以在无法中而又自然有法。这些寓言故事包含的内容中:1非常重视技巧。这种技巧要达到手与心应,指于物化的程度。2手与心应之心,乃是心与物相融之心,亦既是主观一体之心。3要达到心与物相融,须经过“齐以静心”的功夫。庄子之所谓“心斋”、“坐忘”。这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起点,也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终点。4由上述的精神所能达到的技巧上的特别成就与一般的技巧相较。庄子及其后学便称之为道,此即庖丁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近乎技”是由实用的要求于拘束而达到艺术的自由解放。
《天下篇》的一段文章中,自“以谬悠之说”起,至“彼其充实不可以己”止,中间除“独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数语,系以自己的人生态度说明其文章的内容以外,凡八十二字,皆系对其文章之艺术性的描述与欣赏。所以他的文章,正是意识的艺术创造。
庄子不仅有其丰富的创造实践,而且有独到的文学见解。其深刻而精辟的美学思想启示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在艺术文学上,两晋以来绘画、书法、诗歌中强调传神、写意等理论,提倡“炫外之音”、“画外之景”、“文外曲致”等等,也都是“得意忘象”思想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