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合集下载

幼儿恋物行为初探

幼儿恋物行为初探

幼儿恋物行为初探摘要:幼儿的恋物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

结合案例,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了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恋物;安全感;原因;克服;有效途径一、案例分析妞妞今年四岁了,她每天来到幼儿园,手里总是抱着一个小熊娃娃,无论吃饭还是睡觉,走到哪里,都必须把娃娃带在身边,否则就会哇哇大哭不止。

她父母也表示妞妞在家,性情乖僻,非常听话,不黏着父母身后,可以自己在家独自玩耍。

妞妞这种对小熊娃娃的依恋,属于典型的恋物行为。

小熊娃娃能带给妞妞安全感和慰藉。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恋物在很多孩子在2~4岁时表现出恋物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大,恋物行为会逐渐加以消失。

但是我们必须分析出恋物行为的原因,并加以指导,从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1 孩子缺乏安全感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感非常强,工作压力大,导致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爱。

孩子在缺乏关怀的环境中成长,经常独处,缺乏安全感。

这时他们会寻找某些物品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如:毛巾、各类玩具等,由于它们比较柔软,孩子们往往把这些特殊事物幻想成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或者是物,从而用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增加安全感。

2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2~4岁的孩子处于生长秩序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恋物现象比较多见。

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的习惯模式不容易接受太大的改变的心理。

孩子习惯了事件的顺序性,对生活习惯产生依赖性。

孩子不能适应突然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当孩子能对外界改变,恋物行为就会很少发生了。

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看待和判断孩子的恋物行为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性,考虑到秩序敏感期。

三、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1 正确认识孩子恋物情结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

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恋物并非病态,而是孩子生长期正常的心理过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行为会自然消除。

不要对孩子的恋物行为进行嘲笑或者是责骂,要进行适当地引导。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篇一:《关于某幼儿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我呀,一直对小朋友们的各种行为特别感兴趣。

最近我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事儿,有个小幼儿有恋物的情况。

我就想好好研究研究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这个小宝贝叫小阳,是个超级可爱的小男孩,才三岁呢。

他呀,特别喜欢他的那个小毯子,走到哪儿都得带着。

不管是在幼儿园玩的时候,还是要睡觉的时候,那小毯子就像长在他身上似的。

我就觉得很奇怪,为啥他对这个小毯子这么着迷呢?这小毯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蓝色小毯子,上面有几只白色的小羊图案。

我就想,这小毯子难道有魔法不成?二、研究目的我为啥要研究小阳的这个恋物情况呢?首先,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依赖这个小毯子呀。

是因为小毯子给他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他?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还想知道这种恋物的情况会不会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呢。

比如说,他要是一直这么依赖小毯子,会不会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却离不开它呢?这就像一只小鸟,要是一直依赖着鸟窝,那可怎么学会飞翔呀。

而且我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办法帮助小阳,如果他能够慢慢减少对小毯子的依赖,那不是很好吗?这就好比一个人老是拄着拐杖走路,要是能慢慢扔掉拐杖自己走,那多棒呀。

三、研究方法1. 观察法我打算长时间地观察小阳。

在幼儿园里呀,我就像个小侦探一样盯着他。

看他什么时候会紧紧抓住小毯子,是在他感觉害怕的时候,还是在他无聊的时候呢?比如说,有一次在幼儿园里,老师说要做一个小小的表演活动,有些小朋友可兴奋了,马上就跑过去准备。

小阳呢,他先是有点犹豫,然后就紧紧地抱住了他的小毯子。

我就在想,难道他是害怕在大家面前表演,所以才抱住小毯子找安全感吗?我还会观察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的情况。

要是他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还不忘小毯子,那就更值得研究啦。

这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打开宝藏的钥匙。

2. 访谈法我要和小阳聊天呢。

我会蹲下来,用最温柔的声音问他:“小阳呀,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你的小毯子呀?”他可能会告诉我一些很有趣的答案。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琪琪在幼儿园一定要背着喜洋洋书包,只要谁动了他的书包,他就一直哭个不停;中午,孜孜嘴里一定要含着一个三角形的布团才肯睡觉;芳芳每次都要穿那条粉红色的公主群才肯上幼儿园……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

孩子为什么会对特定的物品产生如此的依恋呢?这种行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怎样协助他们改掉这种恋物行为呢?一、恋物现象的原因分析“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动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准确的健康观点,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由此能够看出,幼儿“恋物”现象的原因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分析。

1.安全感的缺失“恋物”的源头,即安全感的缺失,家长和老师必须引起重视。

幼儿的“恋物”行为很大水准上是因为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有着一种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幼儿产生安全感。

幼儿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或者奶奶。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也是孩子处于依恋关系的明确期,在此阶段,孩子对特殊人与物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2]所以,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2.接触的需要通过平时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恋物行为”的孩子喜欢抱着、含着、抚摸着自己依恋的物品,他们在这种身体接触和摩擦中,不但能够促动其感知觉的发展,还让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有学者认为,孩子会从对物体的抚摸、摩擦中接受肌体刺激,从而促动相对应感知觉的发展,促动自我抚慰水平的发展,并因为这种行为会带来快感和紧张的释放。

”[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幼儿的生理需要和发展需要。

二、恋物现象的影响及其危害轻度的恋物行为在一定水准上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能协助孩子稳定情绪、获得安全和快乐,从而补充父母的不足。

这种依恋的替代同样也能使孩子产生自信、自控,从而拥有更好的情绪适合水平。

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丛中恋物症举例某16岁男孩,对女人的平口高跟鞋具有性欲,他收集了好几双这样的鞋子,偷偷珍藏。

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带来门诊。

会谈中,男孩说他对女人的这种类型的鞋子会有性的身体反应,比如会有阴茎勃起。

询问他最早是什么时候对这样的鞋子种下深刻印象的呢?男孩的回答是:最早,在幼儿园中班,当时大概是四岁吧,在地上玩,幼儿园阿姨在弹钢琴,男孩看到了阿姨的高跟鞋,平口式样的。

当时就觉得特别美,印象深刻,很想去亲近这个阿姨,但是又不敢真的去表达亲近,当时并没有性的欲念和身体性反应。

再以后,大概是十三四岁之后吧,就特别对这样的高跟鞋具有性的欲望和身体反应了.会谈中,我开玩笑说:如果老奶奶穿过这双鞋,你还有性欲望吗?男孩回答说:那就没有了。

我给他一个解释,他还能接受:你好像是喜欢高跟鞋,其实你内心是喜欢那个阿姨,更是想跟阿姨去亲近,只是从那时到现在,你一直不太敢于去亲近阿姨。

男孩回答说:是的.我现在也不敢去跟女孩子说话,打交道。

男孩在会谈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对妈妈也甚至不太敢于表达亲近。

看得出来,这个男孩跟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是比较疏远的。

在后来的会谈中,男孩说,他在网上也曾经看到过关于男女之间做爱的文字描写,他在内心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图像,想象着自己会跟女人亲吻和拥抱,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他的想法会突然一下转到去想高跟鞋了.我打趣地跟他说:如果你跟一位女孩,你们相互爱恋着,你会不会主动给她脱去内衣,然后看到她的性器官,以致跟他们做爱?男孩回答说:这太有冲击力了,我从来没敢这样想过。

我说:如果女孩子自己主动把内衣脱去,接下来你会怎么做?男孩:我会逃跑,可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次机会……我问:你为什么要逃跑呢?男孩:因为一这么想的话,就会感到脖子发紧,发卡,心慌憋气,很恐惧。

我问:你感到脖子紧、心慌憋气的时候,是否也有身体的性反应?男孩:嗯,是有的。

我解释说:看来,你不仅是恐惧,还伴有对性的震惊和激动、兴奋。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

论文:探析婴儿恋物行为的成因与矫正摘要:恋物行为是2岁左右婴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

本文以个案跟踪的形式,从科学和实践的角度探析了婴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和矫正过程,记录了托班孩子——壮壮脱离恋物情结前后变化的经过,为今后类似案例研究和工作实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恋物行为矫正恋物行为在幼儿园、尤其在新入园的托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是指婴幼儿对特定的物品执着的依恋,如有的宝宝每天带着自己的毛巾、毛绒玩具,有的带着妈妈的睡衣,还有的带着自己的尿布来上幼儿园。

他们在有这些特定物品的陪伴时,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们,就会哭闹不止、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还会失眠、拒食。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恋物行为,可以缓解婴幼儿一时的情绪焦虑,满足情感需要,如果行为过度则会影响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交往。

因此,本学年我在工作中针对恋物行为比较突出的一个托班宝宝——壮壮,进行了个案跟踪观察与研究,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的干预和引导,使其在一年中终于戒掉了带大包包上幼儿园、抱靠垫睡觉的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案例简介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如他的名字一样胖胖壮壮、非常可爱的男孩子,他每天来园时都要求家长给他带个大大的包,包里装着他精心挑选的若干物品。

在园的各项活动中、各个环节中,他都形影不离这个大包。

观察一开学第一天,壮壮的爷爷奶奶送壮壮来上幼儿园,爷爷抱着壮壮,奶奶正一手拎着被子另一手拎着一个大包。

我连忙上前接下来,一看,大包里面有一个红色正方形棉靠垫、一辆玩具遥控汽车,还有一本汽车画册。

我说:“上幼儿园不用带这些东西的。

”奶奶说:“摆在这,他一会儿就会闹着要,我们出门都是走哪儿带到哪儿的。

”爷爷奶奶走后,壮壮如预料中的大哭起来,怎么哄也没用,我就从大包包中取出一辆汽车递给他,他拿在手里还一个劲地哭着说要“巴”,我只好将大包拿来任他选,只见他放下汽车,拿出了那个红色正方形大棉靠垫,双手抱得紧紧地、脸贴上去使劲地嗅着、闻着。

恋足法律案例(3篇)

恋足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特殊的兴趣爱好逐渐被关注。

其中,“恋足”作为一种特殊的恋物癖,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因“恋足”引发的纠纷展开,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甲(男,28岁)与乙(女,25岁)相识于某网络社交平台。

甲自述患有“恋足”癖好,而乙恰好对足部有着特别的关注。

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彼此产生了好感。

不久后,甲向乙表白,乙表示愿意与甲交往。

然而,这段关系并未持续太久,便因一系列事件引发了纠纷。

在一次约会中,甲向乙提出要求,希望乙在约会时穿着高跟鞋。

乙起初表示同意,但在约会结束后,乙认为甲的要求侵犯了她的个人隐私,于是与甲发生了争执。

此后,甲多次以类似方式向乙提出要求,乙不堪其扰,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分析1. 案件定性本案中,甲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甲的行为是否侵犯乙的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对其个人信息、行踪、通信等不愿为他人知晓的权利。

在本案中,甲要求乙穿着高跟鞋的行为,虽然涉及到乙的足部,但并未侵犯乙的隐私权。

(2)甲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强制猥亵、侮辱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并未采取强制手段,因此不构成强制猥亵、侮辱罪。

(3)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性骚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第二条规定,性骚扰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动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性暗示、性骚扰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要求乙穿着高跟鞋的行为,虽然涉及到了性暗示,但并未对乙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因此不构成性骚扰。

综上所述,甲的行为在本案中不构成违法行为。

2. 案件处理尽管甲的行为不构成违法行为,但考虑到乙的心理感受,公安机关仍对甲进行了批评教育。

同时,公安机关提醒甲,在今后的交往中,应尊重他人的意愿,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恋物癖的心理评估与个案分析

恋物癖的心理评估与个案分析

恋物癖的心理评估与个案分析恋物癖是一种性偏好,特指个体对特定物品或非生活对象产生强烈的性吸引或性幻想。

在本文中,将对恋物癖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一个典型个案的分析。

一、恋物癖的定义与特点恋物癖是一种被心理学界普遍认可的性偏好,其主要特点包括对特定物品产生性吸引,表现为强烈的性幻想、性冲动或性欲望。

对于恋物癖者而言,与特定物品的互动或使用成为满足性欲望的重要手段。

恋物癖的对象可以是任何物品,如内衣、高跟鞋、丝袜等,也可以是非生活对象,如汽车、机器等。

在恋物癖者的性幻想中,特定物品通常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成为达到性高潮的必要条件。

二、恋物癖的心理评估1.面谈心理学专家可以通过面谈的方式来初步了解恋物癖者的背景信息、症状表现以及性偏好的具体情况。

通过与恋物癖者的互动,心理学专家可以获取一些重要的信息,包括触发恋物癖的物品类型、频率以及对性生活的影响程度等。

2.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可以帮助心理学专家深入了解恋物癖者的性心理状况。

例如,使用性格测验,可以分析恋物癖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使用幻想测验,可以探索恋物癖者的性幻想模式和内容等。

这些测试结果可以为心理学专家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3.日志记录要求恋物癖者记录其恋物现象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影响性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情况,从而帮助心理学专家更好地了解恋物癖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

三、个案分析小李,一个28岁的男性,在性生活方面一直感到困惑和不满足。

经过心理评估,小李被诊断为恋物癖。

具体分析如下:1.心理因素小李的恋物对象是女性内衣。

通过面谈和心理测试,发现小李在性格上比较内敛、害羞,对于自己的性幻想感到非常困扰。

他在童年时期曾意外发现母亲的内衣物品,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与内衣相关的性刺激。

2.社会因素小李与异性交往少且不自信,他认为自己的恋物癖会导致异性对自己产生不满或者偏见,因此情感上更加封闭保守。

这也导致了他的性欲望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3.影响小李的恋物癖对他的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幼儿的恋物个案研究计划一、背景和目的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对某些物品有特别强烈的依恋和喜爱。

这种现象被称为“恋物症”。

本文旨在通过个案研究,深入了解幼儿恋物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一名三岁的男童小明。

小明来自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较忙。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最近一段时间,他似乎对一块红色的小布娃娃产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

每天放学回家后,他总是紧紧抱着这块小布娃娃不放,甚至睡觉也要带着它。

家长担心这会影响小明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向我们求助。

1.2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小明恋物的原因;(2)观察和记录小明恋物的表现形式;(3)探讨恋物症对小明的影响;(4)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2.1 原因分析2.1.1 生理原因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发育。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某些特定的物品会产生特殊的喜好,这可能是由于生理上的某种需求所致。

例如,有些儿童可能喜欢咬手指,这是因为他们的口腔感觉发展较快,需要通过咀嚼来满足对口腔的刺激需求。

类似地,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也可能与生理需求有关。

2.1.2 心理原因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对某些物品产生特殊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可能源于儿童早期的生活经历,如与父母分离、亲人去世等负面事件。

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儿童对某些物品产生依赖,以寻求安慰和保护。

因此,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可能也与他的心理发展有关。

2.2 表现形式2.2.1 物质层面小明对红色小布娃娃的喜爱主要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即他总是紧紧抱着这块小布娃娃不放。

他还会将小布娃娃带入自己的卧室,放在床头或者枕头旁,甚至在洗澡时也要带着它。

恋物癖的心理治疗方法与实践案例分享

恋物癖的心理治疗方法与实践案例分享

恋物癖的心理治疗方法与实践案例分享恋物癖是一种特殊的性偏执症,指的是对特定的物体、衣物或身体部位产生性欲。

这种心理疾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心理治疗对于帮助恋物癖患者恢复正常的性行为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恋物癖心理治疗方法,并分享一些实践案例。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恋物癖也同样适用。

该疗法着重于患者对于自身思维和行为的认知,并通过改变这些认知和行为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首先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并协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恋物癖问题。

在此基础上,治疗师会引导患者思考可能引发恋物癖的诱因,并帮助他们学习避免和减少接触这些诱因的方法。

同时,患者还会接受认知重构的训练,通过改变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减少对于物体的依赖。

根据案例分享,一位恋物癖患者在接受认知行为疗法后,通过与治疗师的合作,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物体的过度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带来的不良后果。

在治疗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自我控制,通过寻找其他健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最终成功克服了恋物癖问题。

二、情景曝光疗法情景曝光疗法是一种通过暴露患者于他们恋物对象的情境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通过让患者逐渐接触和暴露于触发他们恋物癖的场景中,患者逐渐适应这些刺激,并减少对于物体的依赖和性欲反应。

在实践中,治疗师会逐步引导患者接触与恋物对象相关的刺激物,比如图片、视频等。

在安全和控制的环境下,患者逐渐消除对于这些刺激物的不适和焦虑,提高自己的耐受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通过情景曝光疗法,一个恋物癖患者的案例表明,他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加适应并控制自己对于触发物体依赖的情境,减少了对于物体的性欲反应。

通过治疗,他的性行为逐渐恢复了正常。

三、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是一种深度心理治疗方法,着重于找出患者潜意识中的根深蒂固的冲突和动机,并通过解析这些潜意识冲突,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探秘——幼儿恋物行为的剖析及对策

心理探秘——幼儿恋物行为的剖析及对策

教学研讨心理探秘◆陈娜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幼儿园恋物是指幼儿由于亲子依恋缺失而产生的对某种熟悉物品的特殊偏好现象。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但严重的“恋物”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分析幼儿恋物的根本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尽快改掉恋物的习惯,能积极愉快地投入集体生活,养成开朗的性格,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恋物现象及原因分析 案例1:萌萌,是个非常懂事的小姑娘,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一起生活,家里每个人都很宠爱她。

她和妈妈也从来没有分开过,对妈妈很依赖,晚上睡觉都是妈妈陪着。

在她三十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做了一个小手术,妈妈要陪同照顾爸爸,所以萌萌离开妈妈17天。

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萌萌就一直抱着妈妈在家里一直穿着的一件普通的“条纹衣”,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夜里睡觉时也要抱着,夜里醒来时立即就问:“妈妈衣服呢?”拿给她以后她就安心睡觉了。

妈妈回来以后,本以为有了妈妈的陪伴她会淡忘“条纹衣”,没想到她还是离不开“条纹衣”。

白天只要看到“条纹衣”,肯定第一时间跑过去,捏一捏、闻一闻。

有时她会把“条纹衣”当作小宝宝,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陪她一起玩游戏,照顾她,和“条纹衣”说话。

转眼间萌萌上幼儿园了,每天上幼儿园时都要带着“条纹衣”,不带肯定不行,在幼儿园睡午觉时要抱着“条纹衣”闻一闻、捏一捏,不然就不肯睡。

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感——母爱的缺失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萌萌“恋物”现象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

她的“恋物”行为是因为没有了妈妈的陪伴,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

萌萌一直是妈妈照顾她、陪伴她的,所以她对妈妈特别依恋,她们之间存在着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萌萌产生安全感。

“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在此阶段,孩子对亲人与自己的玩具或物品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男恋物癖案例

男恋物癖案例

男恋物癖案例男恋物癖,是指男性对特定物品或部位产生强烈的性幻想和性冲动的一种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障碍在社会上并不常见,但却存在着一定的案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男恋物癖的案例。

小明,今年25岁,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

他在外表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他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小明对女性的长发产生了极度的性幻想和性冲动,这就是他的男恋物癖。

小明对长发的痴迷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从小就慢慢形成的。

他记得小时候,他的母亲就留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每次看到母亲梳理长发的场景,他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自己对长发的痴迷并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严重。

每当他看到一位长发美女,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甚至无法自控。

长期以来,小明试图控制自己对长发的痴迷,但却徒劳无功。

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为他无法专心工作,无法正常与女性交往,甚至无法与家人和朋友正常相处。

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了轻微的抑郁情绪。

后来,小明决定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和咨询,医生最终确诊了他患有男恋物癖。

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咨询,帮助小明逐渐改变了对长发的痴迷,让他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绪。

通过治疗,小明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他学会了更好地应对自己的情绪,也逐渐摆脱了对长发的极端痴迷。

他重新投入工作,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也逐渐好转。

虽然男恋物癖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但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患者还是有机会恢复正常的生活。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男恋物癖对患者生活的严重影响,也可以看到专业医生的帮助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寻求帮助,让自己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

托班幼儿的“恋物”情结个案分析观察对象:黄XX(男,个月)观察时间:2009年10月片段描述:吮吸拇指午睡时间到了,给黄XX拿下了耳蜗,黄XX本能的反应知道要睡觉了,嘴里一个劲儿喊着“妈妈,妈妈”哭声连连。

一直哭道午睡室,直到躺好把自己的大拇指放入嘴巴吮吸马上停止哭泣。

分析:据宝宝的妈妈描述,黄XX小朋友的“恋奶嘴”习惯也是从宝宝出生就有这一习惯,家人也没有正视这一问题,就让宝宝,婴儿时期为了安慰宝宝睡觉不要哭闹,就让其吮吸拇指,不过孩子现对奶嘴的依恋已开始淡化,只在哭闹时使用,还比较奏效。

上述描述为入园阶段使用安抚奶嘴的片段之一,其实该孩子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睡午觉是更是哭闹不停。

可以说,宝宝的“奶嘴恋”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在一定角度上“吮吸手指”也帮助着孩子的进一步适应。

三、案例分析(一)“恋物”行为的缘由1、年龄特征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分析本案例,宝宝的“依恋”都源发于婴儿期,都是伴随宝宝呱呱落地那一刻就产生,逐渐在宝宝躺在摇篮中、还在妈妈怀抱里的时候逐步形成。

通过资料的查阅,我们更多发现存在“恋物”行为的宝宝们非常之多,而且更多的“恋物”对象都为一些类似毛毯、毛绒玩具等柔软性的物品。

当在生活中特别依恋某一物品而养成的经常性的习惯时便成了“恋物习惯”,并且多发生于婴幼儿的午睡。

我们知道,孩子年龄越小,出现情绪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弱,他们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加以解决。

而“依恋物”的出现,恰恰能让孩子在情绪、生理上得到一定的安慰和满足。

它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是设法使自己感到舒服,缓解不安或不愉快,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孩子在舒适的身体接触中,孩子得到的不仅是感知觉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进行一种情感情绪上的宣泄,并以此来自我安抚情绪和控制情感。

2、家庭教养方式的忽视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着特定的作用。

变态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案例分析 研究

变态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 案例分析 研究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会工作1班刘菲菲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及治疗方法20081031111 社工1班刘菲菲案例一【性障碍-恋物癖】::某市一职工张某这几年来一直陷于痛苦之中,05年23岁的他开始窃藏女性乳罩、内裤等物品并已有三年历史,并曾两次因偷窃时被抓获而受处分,而他最近又一次潜入女浴室偷女性贴身用品而被派出所扣留。

据他所述,十二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姐姐裸体洗澡及之后穿内衣(裤头、乳罩)躺在床上,当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此后常回想此情景,并伴有手淫。

高一时与一女生开始恋爱,以致发生多次性关系。

相爱三年后女方被迫嫁给他人。

张某为此心情苦闷,酒后常拿出女友的内衣裤(乳罩、裤头)抚摸,同时手淫,手淫时常结合情景回想与女友同居时的感觉,并达到性高潮而射精。

1诊断分析:据DSM-IV-TR对恋物癖的诊断标准:A在至少六个月的时间当段中,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如女性的内衣)来激起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

B这种性幻想,性欲望或行为,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活在社交,职业和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C恋物癖所用物体并不仅局限于异装癖用的女性服装,也不是作为外生殖器刺激用的器具。

案主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偷窃女性贴身用品来激起性欲望,但本身案主对自己的行为很苦恼,痛苦不已,并且表现出人际关系的缺失,社会交往功能的缺损,他一般不偷盗普通的女性服装和某些刺激器具,而是非生物物品即女性内衣物,所以案主患有恋物癖。

2成因分析:案主早期的不适当的性联系和性经历。

与相恋三年的女友被迫分手,两情相悦的成人性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情感受挫压抑,并在不适当的性幻想与手淫活动之间建立联系,并不断地加以强化,与相关成人的社交活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身很痛苦,可能会不断地试图阻止不适当的性唤起和性障碍,结果事与愿违,却增加了这些性欲错乱的想法,幻想与行为。

最终导致性欲错乱,发展成恋物癖。

3治疗重点:性欲错乱是一个慢性的,长期的,复发性较高的心理疾病,因此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儿童心理】恼人的恋物瘾

【儿童心理】恼人的恋物瘾

【儿童心理】恼人的恋物瘾案例提供/开心果妈妈:去宝宝奶奶家接她时发现一颗鹅卵石跑到了妞的手中,一摸还热乎乎的,好奇地问妞:“乌龟盆内的鹅卵石怎么跑到你手上了?”奶奶说:“昨晚她是拿着它睡觉的,都捂了一宿了。

”我一听这答案可是当头一棒,拿着它睡觉,妞儿可从没这个喜好,难道妞儿开始产生了恋物瘾?我赶紧要求妞儿把鹅卵石还给小乌龟。

让我庆幸的是,妞之后没提出要握着鹅卵石睡。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妞在入睡前要我刚给她买的一把塑料小剪刀,想到上次已经发生过握着鹅卵石的情景,我可要注意了,不能让妞染上“恋物瘾”病毒。

所以,很果断,不同意,要玩等明天起来再玩。

可妞不干,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同意,最后她拿出了她自以为挺有效的法宝――“哭”。

哭声回荡,眼泪飞流,最终哭得我心烦意乱。

想想拿着一把塑料剪刀睡觉也不会伤到妞。

于是,心一软,气一泄,就向她“投降”。

看著拿着大剪刀睡著的妞,我却无法入眠,忧虑、苦恼妞儿还是患上了个性恋物瘾。

我已经开始悖论起至妞儿的第三件个性恋物可以就是什么?唉,首次在育儿路上碰到了瓶颈。

桐妈解析:尽管可以想象妞妞妈满怀恐惧的样子,还是不得不说道,在案例中叙述的这些事情上,妞妞妈似乎有点感到恐惧了,并不是所有拿着某件物品睡的现象,都可以称作“恋物上瘾”。

何谓“恋物成瘾”?恋物上瘾的现象就是存有的,但要比这轻微得多,通常所指的就是孩子对某个特定物品过分憧憬,不仅在家里经常当作操弄或陪伴自己,连回家都必须带,一旦打听没这个特定的物品,情绪和精神状态就可以受到影响的现象。

案例中妞妞的整体表现,似乎没轻微至这个程度,或许她只是真的那个鹅卵石或剪刀特别有趣,爱不释手才实行了拎它们睡的犯罪行为,而这在孩子中间就是经常出现的。

就像是我的女儿桐桐,偶尔讨厌某个东西,也讨厌带着睡,但过两天玩腻了,又弃之任凭了。

当宝宝突然喜欢某个东西时,妈妈不要反应过激。

何不先观测一阵,看一看宝宝这个犯罪行为与否天天持续或日益严重,再下结论;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宝宝忽然特别讨厌某个物品作出强烈反应,只可以使宝宝更加T5250或者因为病毒感染至妈妈的恐惧愈加倚赖那个物品,这些都对事情的化解有利。

恋足癖法律案例分享心得(3篇)

恋足癖法律案例分享心得(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特殊癖好逐渐被纳入法律监管的范畴。

其中,恋足癖作为一种特殊癖好,近年来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恋足癖法律案例,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案例背景某市一名男子,自幼患有恋足癖,对女性的脚部有着特殊的喜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恋足癖愈发严重,甚至开始偷窥、拍摄女性脚部照片。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一名女性发现并报警。

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该男子已涉嫌多项违法行为,包括偷窥、拍摄他人隐私等。

二、案例分析1. 恋足癖的定义及法律界定恋足癖,又称足部恋物癖,是指对女性脚部产生强烈的性吸引和性幻想,进而产生性行为或心理满足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偷窥、拍摄他人隐私等,属于违法行为。

2. 案例中的违法行为(1)偷窥:该男子在公共场所偷窥女性脚部,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2)拍摄他人隐私:该男子拍摄女性脚部照片,未经他人同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3)传播淫秽物品:若该男子将拍摄到的女性脚部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则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

3. 法律制裁及心理治疗(1)法律制裁: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可处以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该案例中,该男子因涉嫌多项违法行为,可能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2)心理治疗:对于恋足癖患者,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该男子在判决后,可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以改善其心理状况,降低再次违法的可能性。

三、心得体会1. 法律的普及与教育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法律在保护公民隐私权、打击违法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律普及,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每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

2.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恋足癖作为一种特殊癖好,可能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困扰。

因此,关注心理健康,对预防和治疗恋足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关注身边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

3. 社会关爱与支持对于患有特殊癖好的人群,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社会。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一、研究背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对某些物品产生特别浓厚的兴趣,甚至会为之着迷。

这种现象在幼儿时期尤为明显,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非常强烈。

因此,本研究计划旨在探讨某幼儿的恋物现象,以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1.了解该幼儿对恋物对象的特点和喜好。

2.分析该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

3.探讨如何引导该幼儿正确面对恋物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研究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恋物对象的使用、收藏和互动情况,了解其恋物特点和喜好。

2.访谈法:与该幼儿及其家长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恋物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3.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关于幼儿恋物行为的问卷,收集更多相关信息。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恋物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四、研究内容1.该幼儿对恋物对象的特点和喜好分析。

2.该幼儿恋物行为的原因探讨。

3.引导该幼儿正确面对恋物行为的策略建议。

五、研究步骤与时间安排第一阶段(1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恋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设计问卷调查表。

第二阶段(2周):进行实地观察,收集数据;与该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访谈。

第三阶段(1周):整理分析数据;撰写初步报告。

第四阶段(1周):修改完善报告;完成最终报告。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某幼儿的恋物行为特点及其成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七、注意事项与安全保障在进行实地观察时,我们将确保尊重该幼儿及其家庭的隐私权;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将采取适当的沟通技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我们还将注意保护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

恋物癖症状表现恋物癖案例分析

恋物癖症状表现恋物癖案例分析

恋物癖症状表现_恋物癖案例分析*导读:恋物癖症状表现可不只有恋足癖,恋发癖也是恋物癖症状表现之一,恋物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正确对待恋物癖患者。

*恋发癖据报载,有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五年如一日精心呵护其秀发,但最近她的头发被人偷去。

事情发生在公共汽车上,那天因车内拥挤不堪,她的头发不时被人掀动,她并未在意。

当姑娘下车后,才猛然发现其秀发不见了。

姑娘气愤之极,痛骂那偷发的无聊之辈。

偷发者真是无聊所致?不久前,我就遇上这样一位小偷。

卫,25岁,未婚,是某大学的一名教师,自幼胆小,性格内向,平时话少而老实。

小时候,喜欢与小女孩玩耍,当女孩哭泣时。

他总是上前去安慰,并用手抚摸其头发,久而久之,他觉得这样好玩,心理特别高兴。

上初中后,经常借故接触女同学,并情不自禁地寻找机会抚摸女生头发。

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学习成绩尚好,当看到女生秀美飘逸的长发便激动不安,常不能自制,想方设法要触摸。

一旦目的达到,则觉得浑身舒服。

有时接近女子时偶尔嗅到头发上的香水味,他心理上觉得特爽。

在对女发迷恋欲望不断增强的时候,卫邪念顿生,心想要是将年轻姑娘秀发剪下来,长期珍藏,岂不美哉!既可随时取出抚摸,又可捧在手中嗅吻,不出屋就能享受女人的温情和香气。

于是他曾多次携带剪刀,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伺机剪姑娘的头发。

卫这种癖好不是无聊的表现,而是病态的不成熟的性心理变态的症状,即精神医学上称之为恋物癖中的一种恋发癖。

此症主要表现为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头发,并将此作为性兴奋与满足的唯一手段。

该癖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初发于性发育期,条件反射学家认为,头发曾与引起性冲动的女子相伴出现,后来便单独获得了引起性欲的作用。

恋发癖的发病一般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性心理发育异常以及对性知识缺乏、好奇和意识方面的某些问题所引起。

其特征是接触女性的长发以引起性的满足,行为表现是有一股强烈的性冲动,千方百计收集女性长发,不惜冒险行窃,到手后内心方才安定,否则即有焦虑、烦躁、心神不宁的表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无法克制。

案例分享:恋物癖的背后

案例分享:恋物癖的背后

恋物癖的背后------被阻断的母爱xxx初一学生,一岁左右时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母亲居住在邻近,但不见面。

孩子在家沉默,不爱讲话,在外面又常常表现的非常野性、无拘束。

学习有轻度障碍。

约在二年前,家中女性内衣不断丢失,开始时并未在意,近期发现丢失的内衣多了起来,不久前,家人无意在孩子居住的房间,翻出丢失的女性内衣,才知是孩子拿去的,有时发现孩子会偷偷穿女性内衣,扮成女人的模样,或装扮成孕妇状,家人才意识到孩子有了问题。

来访者刚来时,背有些陀,眼中透着敌意,不搭理生人,面部表情僵硬、语少。

初次交谈,我们从与孩子讨论学习、讨论他感兴趣的事情切入,讨论其对各学科的学习的体验,很快就建立其了信任的关系,对个别不喜欢的学科,通过找根源改变了错误的认识,改变了学习态度,来方者有了很大的转变,对自己的学习重新提起了信心。

会谈有了良好的开端,随后我们又让其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梦想与优点,开始时来访者有拘谨。

但随着谈话的深入,来访者渐渐地活跃了起来,从梦想到现实,再到当下需做些什么,如何去做等,一起于来访者讨论。

在适当的时机咨询师问来访者“你是不是很想妈妈?”来访者低下了头,沉默了几分钟,再抬起头时,眼睛里浸满眼泪,咨询师鼓励他“不管大人们怎么说,妈妈永远都是你的母亲,你想她是天经地义的事。

”鼓励他勇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真实情感,来访者开始流下了眼泪。

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心情表示了理解,顺势引导:“想母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其表达方式可以有多种,如可以直接去看望她,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把对母亲的思念写下来,还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目的是激发压抑的情绪释放。

在了解情况时,我们得知,来访者在一岁左右父母离异,此后一直随父亲生活,而家人一直不允许母子见面,周围的人也常在来访者面前指责其母亲,从表面上看到其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母亲的拒绝,而在心灵深处却向往着母亲的爱,来访者幼小的心灵无力与大人抗争,只好将对母亲的向往压抑在潜意识里,而在意识上又不得不屈从于大人间的恩怨,言行上常对母亲表现出不接纳和仇视,这种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他无法调整,最终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心理案例a1张亚林-性变态(恋物癖)

心理案例a1张亚林-性变态(恋物癖)

案例005疾病分类:性变态(恋物癖)1常见问题分类:性心理问题治疗方法分类:行为疗法治疗师:略1案例出处:《行为疗法》贵州教育出版社1姓名:略性别:男年龄:331教育程度:大学社会经济地位:公司白领婚姻状况:已婚1外在表现:聪明能干,勤劳幽默。

1表现出的问题:患者只要见到童车和女人的皮夹子,就心向往之。

毁坏或污损童车,使他感到快慰。

他能通过他迷恋的这两种物体进行手淫或进入一种幻想状态。

只有借助这种幻想,他才可能与妻子进行正常的性交。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1954年9月里的一天,L先生被一个女人揪到法庭上,因为他往她的皮夹子上抹油。

这显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行。

但使这位法官感到诧异的是,被告承认有故意毁坏女人皮夹子和儿童推车的历史,因而法官没有掉以轻心。

调查后发展L先生有如下前科:1948年,L先生曾在某火车站烧毁两辆儿童推车而遭逮捕。

捕后他承认,曾多次追踪携带皮夹子的女人,直到设法弄脏或划破这些皮夹子。

警察调查核实后,法院判他蓄意毁坏他人财产罪。

他被判处缓刑,条件是他必须接受治疗。

于是他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两个月后被送出院。

1950年初,他又连连弄坏别人的童车,弄脏女人的手提包,因而再次在精神病院里住了16个月。

1952年4月,他又驾驶摩托车冲向一个推着童车的女人,将那位女人吓得弃车而逃。

后来又发现他故意在雨天驾车外出,在带有皮夹子的妇女身边猛然加速行车,给皮夹子和女人溅一身泥水。

尽管法庭方面已经掌握他上述几件蓄意损害女人皮夹子和童车的案件,但患者向治疗家坦白,这类事件远远不止于此,他通常每周都得干上两到三起,有时还要弄到一些皮夹子,现在已经收藏了不少。

见到童车和女人的皮夹子,他就心向往之。

毁坏或污损童车,使他感到快慰。

用手指甲划破女人的皮夹子,使他感到满足。

他能通过他迷恋的这两种物件进行手淫或进入一种幻想状态。

只有借助这种幻想,他才可能与妻子进行正常的性交。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患者成长过程中,将对女性生殖器的迷恋投射在具有“性”的象征意义的“容器”——皮夹子和童车上,通过毁坏或污损童车获得性满足。

恋物癖总体分析.docx

恋物癖总体分析.docx

虐恋者要如何摆脱心理阴影所谓SM,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经由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就如当代心理分析专家瑞克所言:性虐者是一个只有令他不快乐才能令他快乐的人。

专家指出,虐恋其实是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心理矫正来进行调整。

【案例】老公的胃口变得古怪如果说婚姻的副产品之一是性生活从激情逐渐转为平淡,美芹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天天吃大餐,但是她没想到的是老公蓝齐的胃口有点不一样。

一天晚上,蓝齐提出奇怪的要求,让妻子用力捏住他的鼻子,他说只有当自己感觉特别疼痛时才会获得极大的快感。

更让美芹意想不到的是,蓝齐还拉开床边的抽屉,里面是一副玩具手铐。

他告诉妻子,在一部电影中,男主角双手铐上后被妻子鞭笞,"咱们今晚尝试一下,怎么样?"听罢丈夫的话,美芹倒吸一口凉气。

以前,美芹觉得SM不过是国外影视剧中的变态噱头,从没想过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对于一个教养良好、开明理性的职业女性来说,发生在眼前的一幕,让她感到有点羞耻,男子汉本该顶天立地,为何要如此受虐?她进退两难,答应吧,不妥;拒绝吧,老公会不会感觉挫败?但这个问题不解决,以后的"夜生活"如何是好?这一刻,浮现在美芹脑海里的,是蓝齐曾经给她讲过的童年场景:一位女教师,正手舞教鞭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孩子。

她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就像一个监督者,坐在角落里检查着孩子的一切,她手中的教鞭成了幼年时的老公心里挥之不去的控制符号。

【他心理】被爱=被控制一般来讲,很多夫妻在性生活时都有轻微的受虐和施虐表现,例如性高潮时得意忘形的咬、捏、抓等举动,因为轻度的痛觉有助于提高性快感。

说白了,SM不过是某种控制模式在性活动中的反映,作为S(施虐)方,传递的是一种优越感、主导感和强势感,希望对方服从自己的权威;而作为M(受虐)方,相应的身心惩罚本身可能内化到被控制者内心,成为潜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丛中
恋物症举例
某16岁男孩,对女人的平口高跟鞋具有性欲,他收集了好几双这样的鞋子,偷偷珍藏。

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带来门诊。

会谈中,男孩说他对女人的这种类型的鞋子会有性的身体反应,比如会有阴茎勃起。

询问他最早是什么时候对这样的鞋子种下深刻印象的呢?男孩的回答是:最早,在幼儿园中班,当时大概是四岁吧,在地上玩,幼儿园阿姨在弹钢琴,男孩看到了阿姨的高跟鞋,平口式样的。

当时就觉得特别美,印象深刻,很想去亲近这个阿姨,但是又不敢真的去表达亲近,当时并没有性的欲念和身体性反应。

再以后,大概是十三四岁之后吧,就特别对这样的高跟鞋具有性的欲望和身体反应了。

会谈中,我开玩笑说:如果老奶奶穿过这双鞋,你还有性欲望吗?
男孩回答说:那就没有了。

我给他一个解释,他还能接受:你好像是喜欢高跟鞋,其实你内心是喜欢那个阿姨,更是想跟阿姨去亲近,只是从那时到现在,你一直不太敢于去亲近阿姨。

男孩回答说:是的。

我现在也不敢去跟女孩子说话,打交道。

男孩在会谈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对妈妈也甚至不太敢于表达亲近。

看得出来,这个男孩跟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是比较疏远的。

在后来的会谈中,男孩说,他在网上也曾经看到过关于男女之间做爱的文字描写,他在内心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图像,想象着自己会跟女人亲吻和拥抱,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他的想法会突然一下转到去想高跟鞋了。

我打趣地跟他说:如果你跟一位女孩,你们相互爱恋着,你会不会主动给她脱去内衣,然后看到她的性器官,以致跟他们做爱?
男孩回答说:这太有冲击力了,我从来没敢这样想过。

我说:如果女孩子自己主动把内衣脱去,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男孩:我会逃跑,可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次机会……
我问:你为什么要逃跑呢?
男孩:因为一这么想的话,就会感到脖子发紧,发卡,心慌憋气,很恐惧。

我问:你感到脖子紧、心慌憋气的时候,是否也有身体的性反应?
男孩:嗯,是有的。

我解释说:看来,你不仅是恐惧,还伴有对性的震惊和激动、兴奋。

男孩:嗯。

我说:以后每次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当出现这些反应的时候,你会决定让自己继续想下去呢,还是让自己不去想?
男孩:我试试吧。

简要分析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大致可以看出:男孩表面上是爱“高跟鞋”,其实是爱那个“阿姨”,高跟鞋只是那个整体阿姨的一个局部特征。

以局部代整体,就是初级思维过程的特点之一。

当然了,男孩并没有局限于那个阿姨的高跟鞋,而是替代(甚至是扩展)为其他女人的高跟鞋。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的性驱力,当没有能够继续把妈妈或阿姨发展力比多投注对象的时候,却固着在“高跟鞋”上了。

借助“高跟鞋”,这个男孩就可以释放他的力比多了。

这是其心理发展的停滞。

心理治疗的要点,就是把已经停滞的儿童心理重新继续发展起来。

力比多,如同洪水,正常渠道被堵了,就泛滥到异常渠道上去了。

所以,治疗的办法,应该是首先让病人控制自
己的异常性行为,不让它泛滥乱流,这样的话,性能量就会蓄积,憋得难受。

同时,疏通他的正常渠道,让性能量顺着正常渠道流淌出去。

让力比多从对高跟鞋的投注转向对女人及其性器官的投注。

这可以通过鼓励病人进行自由联想式的性幻想来实现。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来看,这个男孩与他母亲的互动关系可能原本就存在问题。

幼年缺少母爱,所以才对幼儿园阿姨突然感到醉心的亲近与幸福。

缺乏母爱的情况下,男孩的个性比较孤僻,很少有好朋友可以交流想法和心情,更没有与女孩打交道的勇气和经验。

其前俄底浦斯期的心理发育导致的人格缺陷,使他难以处理好进入俄底浦斯期时所遇到的性困惑。

后续的心理治疗应该鼓励男孩增加与同龄人的交往,多一些朋友,多与朋友们一起探索性的奥秘。

同时鼓励他逐渐增加与女同学等的交往。

通过这样的交往,有助于丰富其人格,弥补人格发展的滞后或缺陷。

思考
性心理障碍,过去有一个难听的名字,叫做“性变态”。

“性变态”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歧视性,反映了人们对于该类行为的道德(价值)判断与排斥。

后来改为“性偏离”,就比较中性一些。

但是,既然“性偏离”被当作是一组疾病列于诊断标准之中,还是反映了人们对此类行为的不接纳。

既然是“疾病”,也就意味着要让“患者”必须接受治疗,“患者”必须接受他人对他们的改造。

不仅是性心理异常,其实,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有很多条目也都反映了人们的道德判断。

同性恋,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又不危害他人和社会,基于这两点理由,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删除。

从此,同性恋者被“正常化”了。

恋物症,如果不危害他人,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种“性偏好”,如果不去偷窃他人物品,也可以被接纳、尊重,被“正常化”。

现在所恋之物,如女性穿过的内裤,网上都有卖,所以,恋物症者完全可以通过网上购物的方式合理合法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当然了,如果偷窃他人的私人物品,可以诊断“偷窃症”嘛,或者诊断为“冲动控制障碍”。

现在性用品商店中的性工具有很多,其中有各种型号的仿真阳具。

这些物品最终都让谁买去并使用了呢?显然最终应该是给女人用来获得性快感的。

那么,如果女人喜欢主要通过仿真阳具或振荡器来获得性快感,她们是否也应该被诊断为“恋物症”呢?
在性行为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性。

很多年前,人们只接受“阴茎-阴道性交”,其它方式都被认为是“性变态”,只接受“传教士的性交体位”作为标准体位,而其它方式的性交体位就被认为是不标准的、不正常的。

现在社会发展了,越来越开放了,多元的价值观同时存在。

所以,在对性行为进行判断的时候,人们的接纳程度和容忍度也越来越宽,这样就导致“性变态”行为的外延范围就越来越窄。

照这样下去,将来很多原来被认为是“性表态”的行为,将来都可能会被看作是正常性行为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行为的群体标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当把尊重与接纳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正常人”就会越来越多,原本需要被治疗、被改造的“病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所以,我敢预言:继同性恋之后,恋物症将来有可能会被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