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杜甫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释】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解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出嘉峪关①感赋四首(其一)林则徐②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注】①嘉峪关:在今甘肃嘉峪关市西七十里。
②林则徐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1841年6月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函谷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征人驻马蹄”指明全诗的立足点,这首诗从同一视点上,写出对象雄伟壮阔的丰富性。
B.“严关百尺界天西”一句“界”字指出嘉峪关作为通向西北关隘的险要位置。
C.“飞阁遥连秦树直”,诗人回首来路,视角由远及近,嘉峪关楼阁与古秦地。
树木相连,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凄凉苦楚之情。
D.“缭垣斜压陇云低”“云烟”“绕垣”被压低“严关”又高出城墙,云烟绕垣烘托了严关高“百尺”。
(2)此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太阳升起。
②至人: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唐)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7.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既然题为《望岳》,为何不开门见山写“望”之所见,而以设问开篇?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答案】1.写出了作者乍望(远望)泰山时,其巍峨壮丽,令诗人惊喜,不知如何形容,也表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仰慕之情。
2.只有不畏艰难的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或:“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也可以)【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技巧的理解。
首句“岱宗夫如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
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所见的泰山的壮美景色,从而产生了登岳的想法,用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作答。
2.古诗鉴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详解】(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课件离骚(节选)
首页
新知导学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首页
新知导学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如何运用移情手法 《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 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可 称为“移情法”。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 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 移情。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 想,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提示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宗国”思想,所谓“宗国”思想,就 是单一民族思想或指家族思想。明确了这一点,再结合屈原的身世 及思想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 一为保卫楚的独立,二为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帝高阳之苗裔 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 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3)与 春与秋其代序(介词,和)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
读写延伸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不抚壮而弃秽兮(动词,循,握持) (4)抚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动词,做巡抚)
以手抚其背(动词,抚摩) 帝高阳之苗裔兮(助词,的) (5)之 又重之以修能(代词,我) 恐年岁之不吾与(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
首页
新知导学
答疑解惑
读写延伸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王鲁复《吊灵均》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鲁复《吊灵均》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吊灵均
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沈。
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两首诗都运用了叠字艺术手法,选择其中一处,赏析其艺术效果。
(3分)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明明”突显日之明亮、月之皎洁,借此映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
“萧萧”突出风声之可闻,渲染一种寂寥、凄冷的环境氛围。
[3分。
“突显日月之明亮、皎洁”和“突出风声之可闻”各1分;“映衬”、“渲染”各1分;“屈原忠君爱国心”、“寂寥、凄冷氛围”各1分。
]
(2)《吊灵均》:对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表达了敬佩之情。
《过三闾庙》:对深怀怨愤的屈原,表达了思怀(同情)之情。
[4分。
“对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对深怀怨愤的屈原”各1分,“敬佩”、“思怀”各1分。
]
【赏析】:
《吊灵均》是唐代诗人王鲁复的作品。
这首诗写屈原虽自沉汨罗江而死,但其道永存,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深深敬佩之情和无限感慨之意。
过三闾庙
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
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戴叔伦《过三闾庙》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文有“文眼”,诗也有“诗眼”,“诗眼”可在诗题中,也可在诗句中。
如杜甫《春夜喜雨》,“喜”字就是“诗眼”。
《过三闾庙》一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2分)(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点评“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两句诗。
(4分)【参考答案】:(1)“怨”字。
(2)这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以景截情”)的写法,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用哀景写哀情;语意含蓄:写眼前之景,言外有一种悲凉之气。
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问题】(1)这首诗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哪一个?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2)《诗法易简录》赞叹三、四句说:“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结合诗句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表达感情基调的词是“怨”。
(1分)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不尽”,写怨之绵长;屈原的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何深”,表怨之深重。
诗句生动地抒发了对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怀。
(1分)(2)三、四句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2分)日暮时分,江上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历时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
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形象地表达了屈原的不尽幽怨,表现了较高的艺术特色。
(2分)【问题】(1)诗歌前两句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5分)(2)李瑛《诗法易简录》赞:“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请分析三、四句的妙处。
(6分)【参考答案】:(1)比兴(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
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
海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
海南省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经典40诗歌鉴赏题word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
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凄清沉重的场面。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2)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南宋张孝祥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
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
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
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
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
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
③渠:通“遽”,迅速。
央:尽。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
“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B.“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
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C.“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
“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D.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第二章 赋比兴-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
第二章赋比兴-高中古代诗歌写作手法鉴赏教学【手法简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也作铺陈、赋陈、铺排,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它以"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为手段,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多用铺陈叙事手法。
赋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性质。
赋起于战国,盛于两汉,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
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起兴”,又叫“兴”,朱熹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即所谓“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也。
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高考链接】一.【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
意难忘•山家[清] 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
下片中“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分)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新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仓鼠(唐)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公子行(唐)孟宾于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曹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孟诗讽刺的对象是________。
(2)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讽刺手法上的异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梦(唐)杜牧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秋夜高空凄清的声音和捣衣砧上清冷的月色,营造了清冷却又高远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写思妇因对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而无法成眠,唯有在清冷的秋夜中体味深沉的孤独与痛苦。
C.颈联“孤鸿”出塞、秋叶辞林,季节的更替,牵动着边塞和家乡两地的人,为尾联思妇给丈夫寄征衣的行为做铺垫。
D.这首诗虽写了思妇的孤枕之苦,但并没有流露出悲戚哀怨的情感,诗句中暗暗流露着作者的爱国思想。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意简明显豁。
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清)李葂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2.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3.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技巧题分类训练:用典抒情(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
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
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
16.“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
“关山月,伤离别也。
”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5.D16.(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
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征人显出愁苦神色不仅仅是因为思乡,更因为无休止的战争。
故选D。
【古诗文阅读】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文阅读】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阅读答案及赏析
题三闾大夫庙①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备注】①三闾大夫庙:供奉春秋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
(1)说说“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的含意。
(2)你指出,本诗诗眼就是什么?为什么?恳请融合全诗沃苏什卡。
参考答案
(1)“秋风”代普雷季节,“日暮”代普雷时间,“枫树林”加之“萧萧”叠词润色,两句景物描绘图形了一种伤感的气氛。
(2)本诗诗眼是“怨”。
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
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
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
“怨情”。
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
眼前。
“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沃苏什卡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
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三闾庙戴叔伦
三闾庙戴叔伦第一篇文章:三闾庙戴叔伦——文化名人与历史功臣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要为你们介绍一位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功臣——三闾庙戴叔伦。
戴叔伦,唐代宰相,他出生于唐朝“开元之治”,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
不同于其他官员的钦差大臣、地方分官,戴叔伦极其注重先学、后做,他是一位精湛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化人。
他刻苦钻研,从不厌倦。
他书法、诗词、文章等等,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与李白一同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这首经典名篇。
作为唐朝著名政治家的戴叔伦,更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位功臣。
他在唐玄宗年间出任过几次宰相,担任权贵时期的宰相,他始终坚持对国家的献身精神,关心百姓的安危。
他亲自参与了几项国家重大工程,如“治内政、刊书志、整兵马、抵贼寇、扩土地”等。
他是一位勤奋踏实的人,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使唐朝在他的卓越领导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总之,三闾庙戴叔伦,是一位文化名人与历史功臣。
他不仅是唐代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成就深刻印刻在中国文化领域中。
他的事迹饱含人生智慧和思想精深,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置身于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更在人们的心目中,杆起了一面旗帜。
重点分析:文章主要介绍了三闾庙戴叔伦的生平事迹和影响,重点突出了他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功绩。
用词方面,文章使用了“知名的文化人”、“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功臣”、“卓越的领导”等词汇,使文章显得更加严谨、有权威性。
第二篇文章:三闾庙戴叔伦——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好,我是一名学生,今天我要为你们介绍的是三闾庙戴叔伦,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戴叔伦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没有因为权力和荣誉而远离甚至背叛了理想和信仰,就像他写给儿子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和提高自己学识的同时,更要不断学习人情世故,了解社会百态。
戴叔伦是一位精湛的文学家,他的书法、诗词和文章等等,在当时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
《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闾庙》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闾庙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注:沅湘:沅水、湘水。
7.第一句即景起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做分析。
8.三、四两句运用了表现手法(结构方式)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7.这一句即景起兴,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屈原的.幽怨比作浩浩深沉的沅湘流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屈原幽怨之深重,表达了诗人对屈原遭遇的无限同情与之愤慨。
8.运用了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结构方式)。
描写三闾庙四周萧瑟凄凉的情景:日暮时分,秋风萧瑟,枫林摇落,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感慨不已,哀怨不尽的凭吊之情。
情蓄景中,给人无限想象。
查慎行《三闾祠》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查慎行《三闾祠》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查慎行《三闾祠》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这首诗作于康熙十九年。
诗人虽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书生。
毅然应贵州巡抚杨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本诗就是查慎行随军人黔途经湖南常德府武陵县时,凭吊屈原祠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2)最后两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知己难求”与“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或者是渴望用世界而不得的感情)(1分)诗人在凭吊屈原时,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屈原举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于朝廷,被谗言中伤,敢逐沅、湘。
行吟泽畔。
不能为国尽力,眼睁睁看着楚国为虎狼之秦所灭,最终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2分)(2)最后二句作者触景生情,产生奇妙的联想。
(或者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交流)(1分)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
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辞赋中常见的贤人君子的象征吗?崩原的不灭的灵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间徘徊往来。
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
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使得诗人能够实现不同时空的交流对话,一种志士才人被压抑的苦闷得到宣泄,同时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
(2分) 二:(1)这首诗的首联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5分)(2)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诗人先写故楚之地平旷辽阔,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再由远及近,(2分)写古老的三闾祠背城而立,借阔大之景反衬出祠庙的'孤小凄冷,(2分)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1分)(2)“吟魂”指诗人屈原。
(2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对屈原悲剧的感慨,(2分)又有对时局的愤慨。
榆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榆林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灞上秋居(唐)马戴灞①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②久,何年致此身③?【注】①灞(bà)上:又作“霸上”。
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③致此身:献身于国君。
(1)首联通过描绘景物________和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的氛围。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2)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解析】【分析】⑴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渲染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灞上秋居》中的"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诗歌的尾联可谓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故答案为:⑴风雨;雁阵;一种萧索、凄冷、苍凉⑵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渴望入仕,却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锁定诗歌的首联,这两句诗中所描写景物是风雨、雁;渲染了一种愁苦哀伤的氛围。
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三闾祠(查慎行)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三闾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
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
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
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
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 颔联诗人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
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充满了哲理,蕴涵了深广的社会意义。
C. 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十分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
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崇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 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2.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参考答案】
1. D .“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对诗句理解有误。
没有拟人。
不是湘兰沅芷想见,而是作者能够想象得到。
2. 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
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
③整首诗由景到情,最后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1.诗的开头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
诗以沅湘开篇,既即景起兴,也是使用比喻,以沅水湘江喻屈子千年不尽的怨恨绵延不断。
2.诗歌的结尾两句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图景,写江上秋
风,枫林摇落,时历千载而三闾庙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后,已经无处可以呼唤他的冤魂归来,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使人觉得景物如在目前而余味曲包。
【解析】
诗歌的结尾两句从表达上来看显然是借景抒情,或以景作结。
分析其表达效果,要联系景中情,从表达含蓄蕴藉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