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课件ppt
![《大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8f842b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b.png)
《大学》注重修身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个人在成长中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态。
04
《大学》的当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更注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非仅仅作为道德教化的工 具。
当代学者认为《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对于现代人 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
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 关系。
治国
参与国家治理,为社会做出贡 献。
平天下
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
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真知。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 知识和智慧。
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详细描述
《大学》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出发,提出了以德行为本、以仁 义为质的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 务,主张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02
03
04
修身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大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方法
0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大学》,明确人生目 标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02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03
拓展思维方式
借鉴《大学》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工作效率。
《大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 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 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04
《大学》的当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更注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非仅仅作为道德教化的工 具。
当代学者认为《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对于现代人 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
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 关系。
治国
参与国家治理,为社会做出贡 献。
平天下
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
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真知。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 知识和智慧。
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详细描述
《大学》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出发,提出了以德行为本、以仁 义为质的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 务,主张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02
03
04
修身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大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方法
0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大学》,明确人生目 标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02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03
拓展思维方式
借鉴《大学》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工作效率。
《大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 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 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ppt课件
![《大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ccd9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4.png)
探讨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原 则,强调仁政、德治的重要性。
关键概念及思想内涵
大学之道
指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 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才。
02
明明德
彰显和发扬人内在的善良本性,追求 至善的道德境界。
01
03
亲民
关爱人民,以民为本,强调领导者的 亲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格物致知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获取知识并提 升智慧。
推动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学者 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04 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应用
《大学》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大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 德。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德育,将
间管理等
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建 议和指导,包括如何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大学》中的思想理念、 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礼制等观念,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 民族温和、谦逊、重礼仪的民族性格。
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倡孝道、忠诚等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 稳定。
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大学》之道
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当代社会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的 创新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倡导的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应践行这些价值观,营造 良好的社会风尚。
关键概念及思想内涵
大学之道
指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 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才。
02
明明德
彰显和发扬人内在的善良本性,追求 至善的道德境界。
01
03
亲民
关爱人民,以民为本,强调领导者的 亲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格物致知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获取知识并提 升智慧。
推动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学者 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04 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应用
《大学》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大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 德。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德育,将
间管理等
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建 议和指导,包括如何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大学》中的思想理念、 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礼制等观念,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 民族温和、谦逊、重礼仪的民族性格。
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倡孝道、忠诚等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 稳定。
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大学》之道
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当代社会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的 创新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倡导的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应践行这些价值观,营造 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459621cc22bcd127ff0c58.png)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大
四家 小
学
书弟 学 之子 的
》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5.2《大学之道》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
![5.2《大学之道》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精品课件(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12af1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6c.png)
[注释]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静:心不妄动。 安:所处而安。 虑:处事精详。 得:得到成果。
课文详解
[白话]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 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 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 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 了。
课文详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
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 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 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 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 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图 新,弃恶扬 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止于:处在。
[注释]欲:想要 治:治理 齐:管理 修:修养 身:自身 正:端 正 心:心思 诚:真诚 意:意念 致:达到 知:认识 格物:领悟 到事物的原理 至:本心 自:从 庶人:平民 壹:全 皆:都
课文详解
[白话]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 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 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 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 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 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 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 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课文详解
[白话]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 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 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 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 了。
课文详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
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 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 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 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 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 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图 新,弃恶扬 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止于:处在。
[注释]欲:想要 治:治理 齐:管理 修:修养 身:自身 正:端 正 心:心思 诚:真诚 意:意念 致:达到 知:认识 格物:领悟 到事物的原理 至:本心 自:从 庶人:平民 壹:全 皆:都
课文详解
[白话]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 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 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 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 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 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 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 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 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73db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e.png)
国际合作项目类型及实施方式
01
教师互访与交流
通过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方式,增进双方了解,推动教学科研合作。
02
学生交换与联合培养
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
历。
03
合作研究与项目合作
针对共同关心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申请国际科研项目,
推动学术进步。
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标准
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相关标准,确保质量标 准的先进性和国际性。
利益相关者需求
充分考虑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等利益相 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持续改进策略实施效果
01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社会服务拓展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观念
倡导创新教育
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 科研能力。
06 大学国际交流与 合作
国际交流重要性及意义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 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有助于学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
国际交流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有助于推动科 研合作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大学》全文 带拼音PPT课件
![《大学》全文 带拼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226930a8114431b90dd85c.png)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 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 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 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 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 放松。
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tngyuyhordxingyxnchngshngsh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三字经全文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20
•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 【解释】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 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 必需品。 解读〗人类真不愧万物之灵,我们的祖先很早就 把有些野生的动物,通过驯服和人工喂养成为人 类的工具和食品。
•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 【解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 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 对哥哥则要尊敬。 〖启示〗家庭成员之间要礼貌相待,和睦相处, 这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我们中国人很注重 家族观念,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 能和睦相处,社会也必然安定了。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fb37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e.png)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举一反三
详细描述: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的境界,表示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更多 相关的知识。
论为人处世
01 总结词
君子和而不同
02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为人处 世的准则,表示有德行的人与 人相处应该和谐友善,但在原 则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 张,不随波逐流。
提高自我修养
引导个人不断自我反省、 修正行为,提升自身修养 水平,成为更好的自己。
激发内在潜力
鼓励个人发掘自身潜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
对教育观念的转变
重视德育教育
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
提倡人文教育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 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详细描述
这句话是《大学》中提出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表示学习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要时刻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自满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强 调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认真 思考,明辨是非,以达到全面、深入 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节选三:论儒家教育观
总结词
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
详细描述
该节选选取了《大学》中关于儒家教育观的论述,深入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 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儒家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节选的意义与影响
0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大学之道语文课件
![大学之道语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b9507f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a.png)
1.《大学之道》中,“
,
”是
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1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 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
17.《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 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U始I design Powerpoint Template
终
先
后
道是方法,是从起点通往终点的路径,这条路不仅是用 来知道的,更是用来行走的、用来实践的。知行合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2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2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大学的宗旨和具体条目,并强调 各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因为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关乎家国 天下。
3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 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 的句子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谢 谢 观 看
朱熹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本善行远。讲求“格物 致知”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 先”“行”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 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 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 平”思想,几乎成U为I d读esi书gn 人Pow的er唯po一int 标Tem准pl理ate想。这种思想主 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 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 重要作用。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094af8927c1cfad6185fa703.png)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 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所谓“正心”,就是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人们的内心不可避 免地会出现愤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如果 不能发现并得到控制,它们就会战胜理智,就会影响道德修养, 影响人固有善性的发挥。所以诚实、不自欺后,还要端正内心, 防止“欲动情胜”的情况出现。
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 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 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 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 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 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教主张。
4.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_古__代__天__子__设___立__的__学__校__,__与__小__学__相__对__而___言__,____ 教__以__穷__理__、___正__心__、__修__身__、__治__人__之__道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
8.名句集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大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文本研读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 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 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 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 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大学》课件(62张PPT)
![《大学》课件(6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7df99dfd0a79563c1e72e1.png)
三、课文研读
1.疏通文义 2.理解内容
学.科.网
聆听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 有也。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四个步骤。 “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 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 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 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 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 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骤 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 目的了。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 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 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 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 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 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 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 析深刻,逻辑严密。
四、问题研讨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 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 步骤?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 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个人 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 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 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 伸。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eaa3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1b.png)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大学》传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 的增多,《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代表之一,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
通过各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如 学术会议、文化交流项目、孔子学院 等,《大学》逐渐被更多国家和地区 的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大学》的 传播不仅涉及语言翻译和文化解释的 问题,还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理解和接受问题。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德育为先
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具有高尚品 德的人才。
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现代教育中的 人文关怀相融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与现代教育中的 平衡发展相融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避免片面追求成绩。
《大学》对于全球文化交流的贡献
《大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为全球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大学》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让更多国家 和地区的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大学》所倡导的道德观念、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等,也具有普世价值,可以 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止于至善
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内省与慎独
通过自我反省和谨慎独处,培养自律和独立思考 的能力。
博学与笃行
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并付诸实践,不断提升个人 素养和实践能力。
诚信与友善
保持诚实、守信、友善的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 关系,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大学》在东亚文化圈中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成为儒家经 典之一,对东亚各国的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影响。
《大学》解析PPT课件
![《大学》解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9177c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4.png)
《大学》解析
目录
• 《大学》简介 • 《大学》的核心思想 • 《大学》的现代意义 • 《大学》的文学价值 • 《大学》的影响与评价
01 《大学》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创作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曾子希望通过《大学》来阐述 儒家思想,以稳定社会秩序,恢 复周礼。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大学》在描述事物时,常常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 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象征手法
《大学》中许多事物和场景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
主题思想
修身为本
《大学》强调修身为本的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成为君子 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仁爱原则
作品概述
01
内容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学之道”,即如何 成为一个有德行和学问的人。
02
结构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 善”,每部分又有若干具体条目,共九条。
03
特点
语言简练,意义深远,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政治理念
《大学》所强调的“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理念,对古代政治思 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代评价
01
高度赞誉
历代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给予 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儒家经典 的精华之一。
批判与反思
02
03
继承与发展
也有一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对《大学》的思想 提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其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目录
• 《大学》简介 • 《大学》的核心思想 • 《大学》的现代意义 • 《大学》的文学价值 • 《大学》的影响与评价
01 《大学》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 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创作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曾子希望通过《大学》来阐述 儒家思想,以稳定社会秩序,恢 复周礼。
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大学》在描述事物时,常常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使读者 更深刻地理解事物。
象征手法
《大学》中许多事物和场景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 情感。
主题思想
修身为本
《大学》强调修身为本的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是成为君子 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
仁爱原则
作品概述
01
内容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学之道”,即如何 成为一个有德行和学问的人。
02
结构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即“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 善”,每部分又有若干具体条目,共九条。
03
特点
语言简练,意义深远,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政治理念
《大学》所强调的“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理念,对古代政治思 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代评价
01
高度赞誉
历代许多学者都对《大学》给予 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儒家经典 的精华之一。
批判与反思
02
03
继承与发展
也有一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对《大学》的思想 提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其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大学》(一)PPT课件
![《大学》(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9d18e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9.png)
齐家治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家庭教育
借鉴《大学》中齐家治国的思想,注重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 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会治理
将齐家治国的理念应用于社会治理中,注重家庭和谐对社会稳定的 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等方式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国家治理
借鉴《大学》中齐家治国的思想,将家庭和谐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优秀家风等方式,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其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价值。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大学》,培养学生的 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审美
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注 重综合素质,本课程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
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简介及地位
01
《大学》概述
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
意义
强调个人、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内在联 系,认为家庭的和谐是国家治理的基 石,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思想体系。
齐家治国方法与途径
方法
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倡导家庭和睦,维护家庭团结和稳定。
途径
通过家庭教育、家风传承、家庭礼仪等方式,将齐家治国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教育的核心价值
注重德育,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同时,重视知 识传授和学术研究,追求真理和智慧。
教育的社会功能
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实现国家 繁荣和民族振兴。
学习方法及技巧
自主学习
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自我驱 动和自我管理,实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 升。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课件
![中华经典四书之《大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8d715eb9f3f90f77c61b1d.png)
中华经典
《大学》曾参、《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
《诗经》 、《尚书》、 《易经》 、 《礼记》、《春秋》
——五经
1
四书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 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 《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 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 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 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 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6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 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 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12
《孟子》
《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 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散文集。
5
四书影响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
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
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
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 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大学》曾参、《论语》孔子、 《孟子》孟子、《中庸 》子思
——四书
《诗经》 、《尚书》、 《易经》 、 《礼记》、《春秋》
——五经
1
四书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 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 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 《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 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必出自《四书》,足见 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 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 在修身养性、人际交流等方面任然有积极的借鉴和指 导意义。
6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 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 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 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是儒学 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6、子曰:“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12
《孟子》
《孟子》是记录儒家另一位代表 人物——“亚圣”孟子及其弟子言论 的语录体散文集。
5
四书影响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
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
《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
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
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
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 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 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大学》(讲课)PPT课件
![《大学》(讲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128a3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d.png)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什么是国学?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国土)
(民族)
(土地)
?
(政区)
?
?
?
大 学
03
04
05
01
02
五、《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
《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
大学语文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舍得就是舍去和得到,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 悲观的人看到的是舍去和危险, 而乐观的人则看到的是得到和机会。
一加州大学教授云:
content
第一单元 国学 大学
貳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壹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大 学
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
什么是国学?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国土)
(民族)
(土地)
?
(政区)
?
?
?
大 学
03
04
05
01
02
五、《大学》提出的教育观点
《大学》重在阐述教育纲领,其着眼点为教育与国家政治、社会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以道德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克服偏私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诚意、正心)为根本要求,以“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核心论点是:治人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慎独为先。(慎独: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
大学语文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舍得就是舍去和得到, 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 悲观的人看到的是舍去和危险, 而乐观的人则看到的是得到和机会。
一加州大学教授云:
content
第一单元 国学 大学
貳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壹
点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大 学
上述三种意思,第一种最接近《大学》的原旨,所以朱熹加以采用。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389a68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5.png)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能欺骗 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 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 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 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 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 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 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 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 待独处的情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 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 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 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 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 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前
提
齐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家
(2)
是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
治
演绎推理
国
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
的
正反事例
前
提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齐
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
家
正面论述
是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
治
演绎推理
国
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
的
正反事例
后五段归结:
☆平天下在治国
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治国必先齐家
☆齐家在修其身 ☆修身在正其心
无论达到哪一层 次,其根本都在诚意 正心修身。
☆诚其意即不自欺 ☆诚于中而形于外
☆君子慎独
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
治 如何治国 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
国
悌不背,则国治矣。
是
平
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
道 理
天
论证
的
层
前
层
提 为什么要慎德 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 递
进
【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 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 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 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 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闲居:即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示。 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提 引用论证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 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 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 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 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 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 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 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 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 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 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 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 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 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 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 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 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 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 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齐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家
是
(1)
治
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
国
的
正面论述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 平 天 下
★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意
★ 致 知
★ 格
物
第一段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正
心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是
修
反面论述
身
的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前
不闻,食而不味。
提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修
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
身
不能齐家。
是
反面论述
齐
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
家
的
正面论述
前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 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 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 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面论述)
【读解】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 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 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 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 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 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 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 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 的篇章。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 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
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 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 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 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 很是令人深思。
前
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
提
恶则可责人之恶。
正反结合论述
【读解】
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 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 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 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 ,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 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 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 齐其家”。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 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 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 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物
知
意心
身
家
国
天 下
第一段内容分析:
☆八目: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修齐治平
身
家
国
天 下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译文: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 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 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 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 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 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 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 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方面。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 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 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 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