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合集下载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
实习报告
红霉素生产工艺
2013-06-06
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 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生理 活性物质。常将其习惯分类为1、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 类、头孢类等。
2、氨基糖苷素等。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类等。
在环境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执 行,在设备方面应注重设备升级换代。在生产技术方 面可以采取多种工艺,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 离子交换树脂的提取工艺开发新产品。
(一)、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沙土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母斜面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子斜面孢子
种子培养 35 ℃.1:1vvm60~70
一级培养液
种子培养 33~35 ℃,1:1.5vvm35~40h
二级培养液
发酵 31 ℃,1:1vvm 150~160h
发酵液
提取与精制
工艺流程:
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发酵产生的。该 菌以前称为红霉素链霉菌。生产上一般是将 其孢子悬液接入种子罐,种子扩大培养2次后 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后, 再经溶剂萃取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经浓缩结 晶干燥后的成品。
生产步骤一般为:红霉素产生菌的培养、红 霉素的生物合成、发酵、发酵液的预处理和 过滤、红霉素的提取、红霉素的精制。
废渣: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营养废渣和发酵后产生的菌 渣。
废气:主要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异味、有害的气 体。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采用 “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
用微波干燥法干燥湿料废渣,至干废渣 的含水量为8%~12%,用复合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得到的干 废渣在70℃~75℃温度下进行灭酶1 0~15分钟。酶解液加工成多肽和氨基酸 产品或酶解残渣晾晒干制成花卉营养土 。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
条件: (1) 温度:红霉素发酵采用31℃恒温培养。温度过 高时,会产生红霉素C,红霉素C与红霉素A结构相似, 但毒性却是红霉素A的两倍, (2)pH:整个发酵过程中pH维持在6.6~7.2,菌丝生 长良好,发酵水平稳定。红色糖多孢菌最适生长pH为 6.7~7.0,而红霉素合成的最适 pH为6.7 ~6.9。 (3)通气和搅拌:红霉素发酵为好氧发酵。一般地, 发酵最初12h,通气量保持在0.4vvm(每分钟通气量与 罐体实际料液体积的比值),12h后到放罐可控制在 0.8~1.0vvm。搅拌速度不宜太快,容易损伤菌丝,不 利于发酵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2>培养基 发酵培养基最适合的碳源为蔗糖、其次为葡萄糖、 淀粉、糊精。生产上常用葡萄糖和淀粉为混合碳源,效 果与使用葡萄糖相似。 氮源的代谢对红霉素合成影响很大,当适于菌体生 长的氮源耗尽时,菌体才停止生长并迅速合成红霉素。 红霉素生产中一般都用有机氮源,其中以黄豆饼粉、玉 米浆为最佳。由于黄豆饼粉菌时泡沫较多,故一、二级 种子罐及后期补料用部分花生饼粉代替,但全用花生饼 粉则最终产品会出现带会现象。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少量 硫酸铵,可促进菌丝生长。
接种 发酵菌种接种菌龄必须掌握恰当时机,接种过早或过晚都将不 利于发酵的进行。发酵接入菌种太年轻,前期生长缓慢,产物开 始形成时间推迟,整个发酵周期延长;如果太老,菌量虽多,却 导致生产能力下降,菌体过早自溶。 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发酵接种量较大且保持在合适的浓度,则缩短细菌生长期,使 产物合成时间提前;但是如果接种量过大,超出适宜值,则生长 过快,物料黏度增加,导致溶氧不足,最终影响产物合成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按菌体利用快慢而言,分为迅速利用 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前者(如葡萄糖)能较迅速地参与代谢、 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解代谢产物,因此有利于菌体生 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后者 (如乳糖)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 利于延长抗生素的生产期,也为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PPT课件)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PPT课件)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处理,丙酮得到了回 收利用(回收的丙酮浓度达到96%以上), 这样就节省了生产成本。
21
废渣处理系统
湿菌体 (含水80%~90%)
压榨脱水
螺旋输送进料
一级气流干燥 (95℃)
17
滤渣 脱水干燥
肥料
发酵液 超滤
连续立交除杂 纳滤浓缩
加碱或NaSCN
透析液
废液排放
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 新工艺
晶体 丙酮溶解 加水再酮

18
废水处理
滞留 5 小时
栅格
生产车间污水
一级调节池
滞留 3 天 一级气浮池
滞留 3.5 小时 二级调节池
氧化沟曝气池
曝气沉淀池
3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近 似,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粪链球菌、溶血性链球 菌、梭状芽孢杆菌 、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强 的抑制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如淋球菌、螺旋杆菌、百日咳 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脑膜炎双球菌以及流感 嗜血杆菌、拟杆菌、部分痢疾杆菌及大肠杆菌等也 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2
13

100℃ 压缩空气
级 冷 却



















进 无菌空气 发

精过过 尘埃滤掉>0.3um器
分 过
40℃ 左 右 , 65-70%湿度
总 过
酵尘埃<0.01um 滤
滤 过 滤 掉 5- 滤

10um尘埃

生化制药四班红霉素的制备工艺课件

生化制药四班红霉素的制备工艺课件

在红霉素的合成过程中,某些代谢物 可能会对关键酶产生反馈抑制作用, 从而调节红霉素的合成速率和产量。
03 红霉素的制备工艺流程
菌种选育和种子扩大培养
菌种选育
选择高产红霉素的菌种,通过突 变、诱变等方法提高菌种的产量 。
种子扩大培养
将选育好的菌种在种子罐中进行 扩大培养,为发酵生产提供足够 的菌体量。
红霉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医药行业 的发展。
红霉素的生产现状和挑战
目前,红霉素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使用的菌种是弗氏链霉菌。
随着全球抗生素市场的不断扩大,红霉素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 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发酵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 同时,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开发新型抗生素也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
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如口服 制剂、注射剂等,进行市场细
分。
客户需求
客户对红霉素的质量、价格 、供货稳定性等方面有不同需
求。
红霉素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发展趋势
红霉素的制备技术不断 改进,新剂型不断涌现

未来展望
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问 题日益严重,红霉素作 为经典抗生素仍将发挥
重要作用。
政策影响
相关政策法规对红霉素 的生产和市场销售有重
稳定性评价
应对红霉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包括对其在温度、湿度、光 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考察,以便确定其有效期和储存条 件。同时,应定期对留样进行检测,以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
05 红霉素的生产成本和市场 前景
红霉素的生产成本分析
直接生产成本
主要包括原材料、能源、设备折旧、劳动力 等费用。

红霉素的提取原理

红霉素的提取原理

红霉素的提取原理
红霉素的提取原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发酵:用产红霉素的霉菌发酵培养基,培养霉菌产生红霉素。

2. 分离:将发酵液进行过滤或离心,将红霉素和固体颗粒分离开。

3. 萃取:采用适当的溶剂将红霉素从菌体中萃取出来。

常用的溶剂是乙酸乙酯。

4. 提纯:将萃取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蒸馏或结晶,分离红霉素以提高纯度。

5. 干燥:通过除湿或真空干燥等方法将红霉素溶剂去除,获得干燥的红霉素。

需要注意的是,红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具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但其未经纯化的提取物可能包含其他杂质,因此在提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工艺。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行业特制]

红霉素的发酵生产工艺[行业特制]
要大量的酸碱清洗再生,造成溶媒中残留红霉素 的损耗 c.离心机投资运行成本较高 萃取时需要大量的离心机进行离心分离,投资大能 耗高,并且由于是在溶媒环境中运行,非常危险。
一类荟萃
16
基于红霉素原有提取工艺的缺点,三达
公司立足自身资源,整合了膜技术、连续 离交技术以及EA(有机溶媒萃取吸收)技 术,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红霉素提取新技 术,新工艺采用超滤膜、树脂以及纳滤膜 技术来浓缩和纯化红霉素料液,替代了原 有的板框+萃取来浓缩料液的工艺,可以 明显的降低红霉素生产成本,再结合新工 艺的后续纯化措施,可有效的提高红霉素 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4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用的是用硫氰酸红霉素其原有工艺如下
发 酵 液
碱 化
加4% 硫酸锌


调节

PH

溶媒 萃取
溶媒 再生 套用
废水 排放
离心 机分

晶体 烘干
过 滤
一类荟萃
加入 NaSCN
溶媒

15
主要缺点为:
a.需要大量絮凝剂 红霉素过滤时消耗的絮凝剂主要是硫酸锌,并且硫
酸锌作为重金属,过滤菌渣不容易处理。 b.萃取工艺成本较高 红霉素萃取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复合溶媒,溶媒需
一类荟萃
17
滤渣 脱水干燥
肥料
发酵液 超滤
连续立交除杂 纳滤浓缩
加碱或NaSCN
透析液
废液排放
三达公司红霉素提取 新工艺
晶体 丙酮溶解 加水再结晶
一类荟萃
结晶过滤烘干
水溶液
EA

回收丙酮

18
废水处理
滞留 5小时
栅格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演示课件

红霉素的发酵及提取工艺演示课件
菌体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发酵接种量较大且保持在合适的浓度,则缩短细菌生长期,使 产物合成时间提前;但是如果接种量过大,超出适宜值,则生长 过快,物料黏度增加,导致溶氧不足,最终影响产物合成
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按菌体利用快慢而言,分为迅速利用 的碳源和缓慢利用的碳源。前者(如葡萄糖)能较迅速地参与代谢、 合成菌体和产生能量,并产生分解代谢产物,因此有利于菌体生 长,但有的分解代谢产物对产物的合成可能产生阻遏作用;后者 (如乳糖)为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特别有 利于延长抗生素的生产期,也为许多微生物药物的发酵所采用。
丙酸是红霉内脂〈合成红霉素的三中产物之一〉合成的前 体物质,但丙酸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发酵时以 丙醇为发酵前体物质,丙醇在发酵时对菌丝的毒性作用 相对较小,对pH的影响也较小,代谢稳定,发酵单位 和产品质量都较高。此外,正丙醇除了起前体作用外, 还对红色糖多孢菌中乙酰CoA合成的诱导物。
在无机元素中,铁离子抑制红霉素的合成。
红霉素的发酵工艺
3)培养条件: (1) 温度:红霉素发酵采用31℃恒温培养。温度过 高时,会产生红霉素C,红霉素C与红霉素A结构相似, 但毒性却是红霉素A的两倍,
(2)pH:整个发酵过程中pH维持在6.6~7.2,菌丝生 长良好,发酵水平稳定。红色糖多孢菌最适生长pH为 6.7~7.0,而红霉素合成的最适 pH为6.7 ~6.9。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氮源有无机氮源和有机 氮源两类。 如谷氨酸发酵,当NH4+供应不足时, 就促使形成α-酮戊二酸;过量的NH4+,反而促使谷氨 酸转变成谷氨酰胺。 发酵培养基一般是选用含有快 速利用和慢速利用的混合氮源。 如氨基酸发酵用铵 盐(硫酸铵或醋酸铵)和麸皮水解液、玉米浆。

红霉素生产工艺课件

红霉素生产工艺课件

PPT学习交流
18
• 硫氰酸钠萃取法
PPT学习交流
19
• 硫氰酸钠法工艺说明:
• 发酵液放罐后,经碱化和絮凝处理后,用板框过滤, 滤液再用复合溶媒萃取,溶媒相加入硫氰酸钠和冰 醋酸,使硫氰酸红霉素结晶出来,晶体经过洗涤、 烘干,既得硫氰酸红霉素。
PPT学习交流
20
四、废水处理
•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 采用“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如下图:
PPT学习交流
16
三:结晶
• 向溶媒相加入NaSCN,使红霉素以硫氰酸红霉素形 式结晶出来,之后经过烘干,再溶解在丙酮中, 然后结晶即可得到产品红霉素 •硫 •氰 •酸 •红 •霉 •素
PPT学习交流
17
• 溶媒结晶指的是原料药最后纯化的方法。比如说对 于头孢类原料药,如果注明溶媒结晶就是指原料药 最后的纯化步骤是通过溶解度的差异(比如药物在 同一种溶剂中由于温差带来的溶解度变化;或者由 于混合溶剂中的溶剂比例改变带来的极性差异引起 的溶解度变化),先将原料药制成溶液,再调节以 上性质使之析出(比如说先将原料药溶于水,再向 其中加入有机溶剂,使得药物溶解度变小而析出), 这样的纯化手段称之为溶媒结晶。
PPT学习交流
14
• 板框过滤,收集滤液,滤液通过管道输入收集罐 中,之后通过下图设备进行两级逆流萃取,使红 霉素从水相转移到溶媒相。
•碟片式 •高效离心机
PPT学习交流
15
• 碟式离心机是立式离心机的一种,转鼓装在立轴上 端,通过传动装置由电动机驱动而高速旋转。转鼓 内有一组互相套叠在一起的碟形零件--碟片。碟片 与碟片之间留有很小的间隙。悬浮液(或乳浊液) 由位于转鼓中心的进料管加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红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沙土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母斜面孢子
孢子培养 37℃,7~10天
子斜面孢子
种子培养
种子培养
一级培养液
35 ℃.1:1vvm60~70 33~35 ℃,1:1.5vvm35~40h
二级培养液
发酵
发酵液
31 ℃,1:1vvm 150~160h
提取与精制
工艺流程: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 被收集在密封系统里,通过收集风 管和风机,将密封系统里的臭气, 首先抽引到预处理进行前处理,再 送至复合光催化金属镍网单元。在 C波段紫外灯照射下,分解部分臭 气成分,再高空排放。
此次在。。。制药实习参观过程中,我们对工业 生产抗生素有了深刻的体会。在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 依次参观了红霉素生产的一系列车间,经过耐心讲解, 我们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但是在参观过 程中也有一些细小的不足,比如工厂卫生条件较差, 车间通风不良,设备老旧等问题。 在环境方面可以加强管理,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执 行,在设备方面应注重设备升级换代。在生产技术方 面可以采取多种工艺,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工艺、 离子交换树脂的提取工艺开发新产品。
红霉素乳酸盐湿晶体
适量BA洗涤,55℃干燥
二级BA萃取液
[溶解]
在搅拌下将红霉素乳 酸盐加入10%丙酮水 溶液中溶解,pH6.0
红霉素溶液
[碱化转化]
加氨水碱化,pH10水 解温度55℃
[分离、洗涤、干燥]
湿晶体
甩滤,水洗至 pH7~8,55℃干燥
成品
废水:主要是菌渣的分离、纯化、精制及原材料和设
红霉素是由红色糖多孢菌发酵产生的。该 菌以前称为红霉素链霉菌。生产上一般是将 其孢子悬液接入种子罐,种子扩大培养2次后 移入发酵罐进行发酵,发酵液经过预处理后, 再经溶剂萃取进行分离纯化,最后经浓缩结 晶干燥后的成品。 生产步骤一般为:红霉素产生菌的培养、红 霉素的生物合成、发酵、发酵液的预处理和 过滤、红霉素的提取、红霉素的精制。
红霉素是由红霉素链 霉菌(Streptomyces erythreus)所产生的大环 内酯(macrolide)系的代 表性的抗菌素。”分子是 有红霉内酯B、脱氧氨基 已糖和红霉糖三部分组成。 红霉素又分为红霉素A、 红霉素B、红霉素C和红 霉素D四类。
红霉素是广谱抗生素,对格兰阳性菌作用强,临 床上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与软组织感染 、泌尿 生殖系统感染及胃肠道感染等。用于治疗腹泻、菌痢、 胆结石、胆囊炎、绿脓杆菌继发感染、支气管炎、哮 喘和脓毒性心内膜炎皆有效。红霉素还起到预防心脏 病的作用,用于辅助治疗肺癌和节段性回肠炎。亦可 用于预防风湿季节性发作。红霉素得多副作用小。主 要副作用为恶心和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适用于青霉素 过敏者。
[预处理、过滤]
发酵液
0.05%甲醛3%~5%ZnSO4,NaOH调 pH7.8~8.2
滤洗液
[提取、离心分离]
用BA做二级顺流萃取,一级 pH10~10.2,二级Ph10.4~10.6
一次BA萃取液
[乳酸盐沉淀]
缓慢加入用BA稀释至20%~30%的 乳酸pH6.0加完后继续搅拌0.5h
[提取、离心分离]
备的清洗生产车间地面的冲洗所产生的废水。
废渣: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营养废渣和发酵后产生的菌
渣。
废气:主要指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异味、有害的气
体。
在早期主要采用“混合稀释,再生化处理”的处理方法,现多采用 “预处理—厌氧—好氧”的处理方法。
用微波干燥法干燥湿料废渣,至干废渣 的含水量为8%~12%,用复合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酶解得到的干 废渣在70℃~75℃温度下进行灭酶1 0~15分钟。酶解液加工成多肽和氨基酸 产品或酶解残渣晾晒干制成花卉营养土 。
板框过滤后,收集滤液,滤液通过管道输入收集 罐中,之后通过下图设备进行两级逆流萃取,使红霉 素从水相转移到溶媒相。使用蝶式离心机离心处理。
向溶媒相加入NaSCN,使红霉素以 硫氰酸红霉素形式结晶出来,之后经过 烘干,再溶解在丙酮中,然后结晶即可 得到产品红霉素。
结晶烘干得 到成品后即可分 装为片剂、乳膏 针剂等产品。
实习报告
红霉素生产工艺
2013-06-06
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 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生理 活性物质。常将其习惯分类为1、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 类、头孢类等。 2、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麦迪加霉素等。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土霉素类等。 本次实习参观了红霉素生产企业九州制药,下面 就红霉素生产工艺作简要介绍。
(1)溶剂法提取和精制的工艺流程
[预处理、过滤] [提取、离心分离]
用BA做二级顺流萃取,一级 pH10~10.2,二级Ph10.4~10.6
发酵液
0.05%甲醛3%~5%ZnSO4,NaOH调 pH7.8~8.2
滤洗液
一次BA萃取液
[提取、离心分离]
醋酸缓冲液做二级逆流萃取,一级 pH5.0~5.2,二级Ph4.6~4.8
(1)、种子罐
1).一级种子培养 2).二级种子培养
2)、发酵培养基
1).碳源 主要是蔗糖 其次是葡萄糖和淀粉 2).氮源 主要是黄豆 饼粉 3).前体 加入丙酮或 丙酸及丙酸钠
(3) 、通气和搅拌
发酵最初12小时内通气量保持在0.4vvm, 12小时后控制在0.8~1.0vvm,所用搅拌输入 功率为1.5~2kW/1000L
[提取、离心分离]
醋酸缓冲液
用BA做三级顺流萃取,pH分别为9.8~10、 9.9~10.2、10~10.2,38~40%
二级BA萃取液
[结晶]
加10%的丙酮,-5% 以下,静置24~36h
结晶液
[分离、洗涤]
离心甩滤,蒸馏水 洗涤
[制粒、干燥]
湿晶体
70~80℃,2666预 处理(沉淀加碱调节PH值,加絮凝剂沉淀 处理)之后通入板框过滤机过滤。
(4) 、温度 发酵全过程温度控制在31℃ (5) 、pH 整个发酵过程必须保持pH6.6~7.2
(6) 、中间补料
发酵过程中还原 糖应控制在1.0% ~1.4%范围内
(7) 、发酵液粘度的控制 (8) 、泡沫与消沫 (9) 、污染杂菌的控制 (10) 、染菌处理 (11) 、发酵时间 整个发酵时间150~160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