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作者冯友兰先生出现在《无问西东》片尾的彩蛋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不仅是哲学史家,本人更是一名哲学家。
1935年写作完成两卷本巨著《中国哲学史》,1946-1947年冯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英文讲稿由他的学生布德整理成书,就是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
大家创业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是一门囊括万千的学问,它大到研究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真理,可指导科学的发展,却又小到会去探讨每个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你的待人接物。
每一个人的个人哲学,会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反过来,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也会展现他的哲学观。
因此,在读过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在此记录下我所赞同的观点,并希望其日后可以为我所用。
道生万物道,即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
任何一个存在都有自己的道理和规律,任何一个问题也有最妥善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事先摸清它的规律,在制定妥善的计划,那么相信问题会迎刃而解事半而功倍。
而如果你偏不信邪,在分析出任何道理之前盲目的横冲直撞,那么即使能解决问题也会花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举一个高中政治老师常用的例子,劈柴时,用力方向与木柴的纹路在同一方向上往往是最省力的,这里木柴的纹路便是指木柴的道,而你挥动斧子的方向便是你的发力方向,两者重合便可一击断木。
出世与入世出世是一般的道家处世态度,即隐居于荒山老林之中不问世事。
杨朱曾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
其意为,就算可以通过损伤到我一点点的利益而惠及普天之下的所有生灵,我也是不愿意的。
这便是极端而典型的出世,也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
儒家所崇尚的入世便是指学而优则仕,安邦定国,以天下为己任。
抛头颅洒热血,愿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普天下之人。
在我看来,这两者似乎都有些极端了,我向往这两者中的一个平衡。
一个现代人,归隐于桃花源之中,完全脱离都市的喧嚣与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科技似乎并不现实。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阅读理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法家的说法,治理国家并不是必须选贤任能,君王只需要把赏罚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可以了,这样,它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
法家认为,君王应当“为无为”,即君王不应当亲自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应假手别人去做,“无为而治”。
韩非子说,君王应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韩非子·大体》)。
换句话说,君主拥有政府运作的机制和工具,他自己不必做任何事情,而执政掌权所要办的事情却都办了。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认为人生来性恶;道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法家主张社会控制一切。
但是在“无为”这一点上,两个极端之间具有同一性。
后期道家对法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君主的存在就是为统治天下。
因此,他的作用和职责不在于做任何事情,在于发号施令,让别人为他做事。
另一方面,属下的职责和作用则是接受命令,按令行事,即被使用去做事。
这就是《庄子·天道》中所说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庄子·天道》篇认为,古之王天下者,其智慧虽能通晓天地也不自行代天思虑,其能力虽海内无敌也不自去作为;统治者的职责应该想到在他统治下的一切事情,如果他去思想任何事情,就表明还有他未曾想的事情。
因此,君王应该不想、不说、不做;只命令别人替他去想、去说、去做。
这样,他便可以无为,而凡事都由别人办好了。
至于君王用天下的具体步骤,《庄子·天道》篇中说:“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这些具体步骤的后半,和法家的主张是一样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虽然不够了解,但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以前总是听人说,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于是,我便通过学院这次的赠书活动,仔细阅读了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
读了这本书,我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作者及著作信息1作者信息冯友兰(1895- 1990)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
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
1915 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6年曾赴美国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校务委员会)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 年后- -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并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学术文集》等。
论著已编为《三松堂全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著作信息此本《中国哲学简史》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版1997年12月第二次印刷,冯友兰著,涂又光译,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
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
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论文联盟整理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心中留下一笔。
一幅小小的画卷,却也勾勒出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与思想发展的线索。
全书,冯友兰先生用了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中国哲学史入门教材,创作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尽管存在一些瑕疵,如将许多哲学家的生卒年搞错,以及对《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存在误判等,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仍然具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地方。
本书的一大优点是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将其化繁为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按照历史时期,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分为了不同的阶段,并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
这种分期方式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宏观框架。
本书还辨明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宗教和人生紧密相关,而哲学则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他指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也有本质区别,佛教的佛学和佛教也有所不同。
这种区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避免将它们混淆。
此外,本书还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追求天人合一,解决如何做人、最高成就是什么等问题。
他还探讨了出世哲学和入世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内圣外王”之道的含义。
这种阐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和精神内涵。
同时,本书指出了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他认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这种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富有暗示性。
这种方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另外,本书还指出了中国哲学产生的背景。
他认为,中国哲学产生于过去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背景的制约。
这种观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本书还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探讨了诸子百家的起源,列出了中国哲学史上主要思想家的年谱及简介。
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家的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哲学入门经典。
在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以简练的文字、清晰的条理和深入浅出的阐释,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认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类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功利性的束缚,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人生和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伦理和道德都是外化的规范,哲学则为自身行为指定规范,同时掌控外在规范的规律。
哲学家们各执一词,无所谓绝对的对错,而是在伦理道德之上找到一种自我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孤独的、内化的,通过自我修习后再与世界、他人相处得更和谐。
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内圣外王”之道,即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与柏拉图的“哲学家—国王”模式相似,强调了哲学对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可称为“入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则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种哲学可称为“出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自我修养应遵循出世哲学,对外交往应遵循入世哲学,这样可以使入世而不流俗,出世而不虚幻。
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等。
大陆国家的农耕制度形成了家族制度,而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则使家族制度更加固定。
这种地理和经济环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哲学更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和伦理道德,而相对较少关注外在的自然世界和科学知识。
中国哲学在表达上多以名言隽语、比喻例证来作为逻辑依据,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形式逻辑和论证推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篇1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600字作文篇2“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
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一些理论。
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
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刻的那种,深刻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思考,只能留给专门思考这些的人去思考了。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包含知识众多的哲学读物。
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近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掩卷沉思,意犹未尽,遂决定为案头书,之后可常习也。
不知什么原因,自己对哲学很有兴趣。
只是没有机缘深究。
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延伸知道了一些费尔巴哈、黑格尔之类,浅尝辄止而已。
后来,曾读了一点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感觉到了一些哲学的奥妙,便耿耿不能忘怀。
后来,也曾探究过一段希腊哲学,也只是兴趣而已,未得要领。
关于中国哲学,只限于文化层面,感觉始终不得要领。
总觉得,只有西方的哲学称其为哲学,有一套严密的体系,而中国哲学,似乎是凌乱的,在体系上也不明晰,我的认识也是浑浑噩噩的。
当然,现在看来,这纯粹是自己的无知。
这似乎也和我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有关,也和文革破四旧否定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有关。
还有,由于西学东渐,哲学界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人,以西方哲学的标准来比附我国先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持一种否定态度,也混淆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还是近于无知。
如果说知道一点的话,也是很肤浅的。
这次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我的头脑里算是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框架。
看到了一个有别于西方的另类特色的哲学体系。
当然,这种认识还很不到位,还需要再读书再学习,争取有一个通常性的了解。
不求深通,但求明白。
中国哲学也是东方哲学的代表。
我还曾读过一本有关印度的哲学书,当时也很觉得了得。
其实,每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都有其精华的东西,我们切不可片面。
世界之大,源流之多,精华之深,我们都应想到。
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的哲学大师,人们并不陌生,也是中国文化哲学史上少有的几个有自己哲学体系的大学者之一。
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就职于清华大学。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是其代表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人们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
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儒家并非宗教,孔子只是一个圣人,而非神。
这使我想到了西方的中世纪,使我想到了基督教,使我想到了被神性化的耶稣。
再深入思考,我发现中国宗教构成模式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似乎又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中国本土文化的流逝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
我试图以探本求源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思考解决之道。
基于这一想法,我在这儿甘冒离题的危险将它写出来,也算是我对时局的关注。
中国和西方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构成的不同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n)来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意思。
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将它理解为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指神、人的结合,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
而中国原先是没有宗教一说的,古代中国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从一开始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在哈佛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展示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冯友兰先生在书中以时间为线索,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分别介绍了每个阶段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这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叙述方式,使得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清晰明了,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演变和传承。
同时,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发展变化,这两个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入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2. 化繁为简,易于入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冯友兰先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深奥的哲学道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
例如,他在解释“道”的概念时,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就像一条路,我们在这条路上行走,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这种简单易懂的解释,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道”的概念,也让我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3. 与人智慧,醍醐灌顶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得到了智慧的启迪。
例如,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道”的解释让我深受启发:“道”是一种超越感官和理性的存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配着宇宙万物的运行。
这种对“道”的解释,让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道家思想的介绍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执着和强求。
4. 只作阐述,少做评判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各个流派和思想进行了客观的阐述,而很少对它们进行评判。
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古人说 ,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 .书的封面是米白色 ,上面有金色的 "冯友兰作品精选〞七字 ,很普通 ,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 ,平淡 .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 ,就匆匆放进抽屉 ,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 ,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 ,可以用 "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 .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 ,没有给你注释 ,让你自己思考 ,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 ,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 .就像生物老师说的: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 ,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 .〞哲学也是这道理 ,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 ,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 ,我进入书的境界中 ,慢慢的融入在书中 ,书中有许多的精华 ,你唯有 "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 .读完书才明白 "啃读〞与 "悦读〞不同 ,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 -里面有 "哲学〞的知识 ,可以丰富思维 ,增长见识 ,让人更加智慧 .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 ,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 .哲学就像物理一样 ,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 ,就像书中所说的: "哲学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 ,它是生命的体验 .〞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 .在宇宙间 ,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 ,我们应顺应自然 ,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 ,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 ,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转载于 : :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 ,看不懂 ,爱恨有加 .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 ,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 ,还有国外的 ,甚至|||贯穿整个世|界 .真是太奇妙了!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 ,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 .例如: "人没有私欲 ,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 .〞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 ,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 ,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 ,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 ,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 ,大到国|家大事 ,小到生活琐事 ,简直无所不包 ,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 ,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冯友兰先生说过 ,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假设是活着 ,那必定会思考 ,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 ,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 ,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 ,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 ,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 ,就要成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 ,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实 .牛顿会发现万有引力 ,那是因为他思考了为什么苹果会砸中他 ,而不是飞上天 .假设是没有思考 ,又怎会成功?人生亦如此 ,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 ,就如阴雨的天空 ,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 ,没有亮丽的荣耀 .可见 ,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 ,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 ,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 ,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 ,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 ,而在成为 "金〞之前 ,必定会不沉默 ,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 ,必定要尝尽苦难 ,历尽黑暗 ,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 ,拥抱光明 .冯友兰先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 ,也有思考 ,而我在赏析这句话的时候 ,也有思考 .这足以说明 ,人们说每一句话 ,写每一个字都是会思考 ,反思的 .总而言之 ,反思必定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反思 ,养性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3)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 ,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 "啃〞读的 ,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 ,或许只是对其中的局部内容开始感兴趣 ,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 ,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 ,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 . "积极入世〞倡导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 "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 "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 "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 "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珍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 "出世〞 .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 ,主要了解它主张的 "无为〞 .一开始认为 "无为〞是无所作为 ,读过书的相关局部后大致了解到 ,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 ,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 ,以我的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 ,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 "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我还想说一个比拟传奇的人物 - -|||王守仁 .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 ,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 ,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同时还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 ,有人向他讲授 "格物致知〞之学 ,|||王守仁甚喜(转载于 : :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三篇)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 ,思考宋儒所谓 "物有表里精粗 ,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 "格物致知〞 ,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 , "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 ,什么都没有发现 ,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 ,|||王守仁对 "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疑心 .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 "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 .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 "既然朝廷委命于你 ,就有责任在身 ,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 ,来到贵州龙场 , "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 ,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 .|||王守仁没有气馁 ,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 ,受到民众爱戴 .在这个时期 ,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 .|||王守仁认识到 "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在这段时期写了 "教条示龙场诸生〞 ,史称龙场悟道 .(?明朝那些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孔子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冯友兰如是说。
关于诸子百家的由来:《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其父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将他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分为六家,第一阴阳家,第二儒家,第三墨家,第四名家,第五法家,第六道家(道德家)。
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的第二位历史学家是刘歆,在《汉书·艺文志》中刘歆将诸子百家分为十类。
但其中不包括小说家,刘歆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儒起仁者之风一、关于儒家孔子出生于鲁,祖先为周朝之前的商朝后裔,商朝被周取代后,后裔被分封为宋国。
由于政治动乱,孔氏家族在孔子出生之前就失去了贵族身份,迁居鲁国。
中国古代的各派哲学家由于有了私学而兴起,而私学的出现是由于大量的“士”阶层由于政治原因流落民间,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大量招收学生的第一人。
孔子时代的私学,讲授“六艺”,是指儒生应当学习的《诗》《书》《礼》《乐》以及《易》《春秋》这六门功课。
关于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有两种意见,一派认为六经是孔子所著,另一派认为孔子著《春秋》,编《诗经》和《书经》评注《易经》,修订《礼记》和《乐记》。
二、关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所见到的孔子是一位老师,他希望经过他教导的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即“成人”,他以经书包含的各种知识教诲学生。
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遗产,“述而不作”。
另一方面,在解释古代的典制、思想时,孔子是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古代的经书。
在讲授《诗经》时,他强调其中的伦理价值,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关于正名孔子认为,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首先要做的是“正名”,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该与它的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一次,齐景公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每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名字有一定的含义。
这类事物应该做到与它们的名字的含义,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四、关于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
义者宜也,即以个事物应有的样子。
它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仁”的观念则具体的多。
一个人有他自己的义务,那是他应该去做的。
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即“仁”。
在《论语》里,有时候“仁”不仅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所有的德行。
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种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
五、关于忠恕《论语·颜渊》篇里记载,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篇里记载,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
每个人内心都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度,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六、关于知名儒家从“义”有发展出“为而无所求”的思想。
人做自己所当做的,因为这是道德本身的要求,而不是由于道德之外的任何考虑。
孔子自己的一生都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处身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全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效果,但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候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命”对孔子来讲,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者“天意”,而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其实是指宇宙间一切存在条件和一切运动的力量。
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作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六、孔子的心灵修养在《庄子》中,我们看到道家往往嘲笑孔子的目光只限于仁义道德,只知道道德价值,却不知道还有超越道德的价值。
其实不然,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规。
”孔子所谓“学”,不是我们今天的“学”,是说自己懂得了立志学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还说:“立于礼”,又“不知礼无以立也。
”这就是三十而立的含义,意思是说到了三十岁,懂得行事为人的准则。
他说四十不惑,《论语·子罕》篇“知者不惑”可以知道,他回顾自己,到了四十岁时,懂得了人生的智慧。
但是,从五十岁开始,他懂得了天命和顺命。
换句话说,他进一步懂得了再道德以上的价值,与苏格拉底有些相似,苏格拉底觉得自己是承受了天命来唤醒希腊人,孔子也觉得自己承受了一种神圣的呼唤。
当时有人评价他“天下之五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做他的工作时,自己也意识到他是在遵行天命,收到上天的呵护,换句话说,他意识到那比道德更高的价值。
七、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生前,他主要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身份出现,但在去世以后,渐渐被尊为“唯一”的夫子,地位凌驾于所有的教师之上,司马迁尊孔子为“至圣”,他的地位又被提高了。
当时有些儒家甚至认为,孔子受命于天,继承周朝之后,开辟了一个新的朝代,这个朝代没有皇朝,也没有帝王,但孔子成了无冕之“素王”。
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到新儒家那里才得到根本的扭转。
墨挟侠者之气在周代,帝王公侯都拥有自己的军事专家,这些人是世袭的武士,是当时军队中的骨干,周朝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丧失了权利和爵位,散落全国,只求有人雇佣,得以维持生计,他们被称为“侠”或者“游侠”。
《史记》中称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墨学中,有一大部分便是这种武士道德的延伸。
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形式,足以进行军事行动。
首领称为“钜子”(大师),对本团成员,具有生杀大权。
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当时的其他游侠有两点不同,首先,其他游侠谁雇佣就为谁卖命,而墨家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其次,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一、墨子对儒家的批判墨子为儒家列出四条罪状,(1)儒家不相信天或者鬼,导致了“天鬼不悦”。
(2)儒家过度强求礼,尤其是厚葬,对民间财力是极大浪费。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让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使得百姓怠惰顺命。
二、墨子与兼爱思想墨子对“仁”没有提出异议,提出“兼爱”思想,并系统地区别了“兼”与“别”,普通人大多认为爱是有“区分”的,而墨家认为我应当像关心朋友和朋友的父亲母亲。
结果是,他为朋友竭尽全力。
同事,墨子提出了衡量是非的“三表”,第一,人做事是否根据天和神灵的意志,与古代圣王的事业一致,这是事物之本。
其次,所做作为必须是百姓能耳闻目睹,加以验证的事,这是事物之原。
第三,有政府实施,看是否对国家,百姓有利,这是事物之用。
这样,墨子以功利主义的论辩证明“兼爱”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仁人以利世为宗旨,就必须以“兼爱”作为处世为人的标准。
三、天志和明鬼如何劝说世人彼此相爱?墨子认为,实行兼爱是济世利人的唯一道路,人唯有实行兼爱才是一个仁人。
墨子认为世界的利益就包括了其中每个人的利益,为世界谋利就是为自己谋利益。
墨子说过:“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为了使得人们兼爱,墨子还采用一些宗教和政治的教诲。
他将世间有神,神爱世人、神的心意就是要世人彼此相爱。
神经常监察世人的言行,特别是君主的言行。
凡是不遵行神意的人就会受到神的降灾惩罚,凡是遵行神意的人,神就报以好运。
四、墨家和儒家对待神灵以及敬拜神灵的态度似乎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墨家既信奉鬼神,却反对丧葬和祭祀祖先时要献大量的祭牲的繁文缛节;儒家强调祭祀的重要性,却不信有鬼神。
例如,公孟子是儒家人物,他说“‘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
’”但其实,他们对于神灵并无自相矛盾的地方,儒家重视丧葬礼仪,不是由于信奉鬼神,而是由于重视祖先。
儒家重视仪礼,是一种诗情,而不是出于宗教。
同样,墨子论证鬼神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实施其兼爱之主张,而不是对超自然有多少特别的兴趣。
五、墨子关于国家的起源理论墨子认为,为了让民众兼爱,不仅需要宗教的规范,还要有政治的规范。
《墨子》中的《尚同》篇就阐述了国家的起源理论。
墨子认为,国家权威有两个来源,其一来自民众,另一来自天志。
对于人民大众为什么自愿选择绝对的权威来君临统治大众,墨子的回答是:人民大众接受这个权威,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出于无奈,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在《尚同》中篇里,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乱治也。
”意即国家和君主乃是按照神的意志而设立的。
墨子有名言曰:“上同而不下比”,意思是说,对最高领导,要事事同意,而不要跟随下面的人。
按照墨子的理论,国家的性质必然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力必定是绝对化的。
主义,墨子主张,必须划一是非标准(一义)。
根据墨子的主张,“是”就是“交相兼”,“非”就是“交相别”。
墨子指望通过这样的政治规范,在加上宗教规范,可以使天下之人都实行兼爱。
有关中国哲学的背景一、地理环境《论语》里,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段话表明,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思想的不同由来。
在中文中,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西海之内”。
而希腊人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二、经济背景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无论和平时期或者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
春秋之时,很多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
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人思维的保守和不求变,同时,商人受到轻视,而任何“耕读世家”,往往引以为傲。
三、“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着反方向的另一极移动。
用黑格尔的观点表述,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而这种观点正好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即《易经》中对于“复”的阐释。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人们根据这个理论提醒自己“局安思危”,在极端困难中也不失望,相信福祸的辩证关系,更相信否极泰来的道理。
三、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理想化道家和儒家不同,因为他们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
道家谴责文明,鼓吹返璞归真;并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而鄙视知识。
他们将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人为的。
四、家族制度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这促进了家族制的确立和巩固,由此发展起来的宗法制度,以主要以“家邦”为基础,以“伦理”代替宗教来划定和规范人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儒家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种家族制度的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