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会学-乐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学?会学?乐学
“功”的教学是实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全章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在完成知识学习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探究、生成的过程,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真正使学生通过课堂达到好学、会学、乐学的成效。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一堂成功课例,供同行学习研讨。
标签:“功”;教学课例;方法
“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内容,是奠基性的一节,对于后续学习影响颇大。本文是笔者在视导听课中发现的一堂较成功的教学课例,进行整理评析后呈现如下。
片段一:新旧衔接,引入课题。
师:初中我们学习了能量,请问什么是动能?什么又是动能?
生:物体由于被举高所具有的能量叫势能;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势能。
师:上节课讨论了什么是能量,各种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如何来度量势能、动能,这需要一个定量的表达式,而根据功能关系,要想得到定量表达式,我们就需要研究功。
片段二:方法拓展,判定做功。
师:试判定教材图7.2-1中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做了功。因为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位移,满足做功的两个条件。
师:能不能换一种角度判断,做功过程也是能量转化过程,能不能从能量的变化,来判定是否做功?
片段三:对称分析,归纳统一。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个力中,谁做了功?试用两种方法分别判断,进而推导出做功表达式W=FL。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个力中,谁做了功?试用两种方法分别判断,进而推导出做功表达式W=-FL。你所理解的负功是什么?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个力中,谁做了功?F做的功用
W=FL表示对不对?应该怎么求?
生:对F正交分解,推导出W=FLCoSθ。
师:除了对F正交分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对L正交分解。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支持力、水平拉力三个力中,谁做了功?试用两种方法分别判断,进而推导出做功表达式W=-FLCoSθ。
师:四种情形,每种进行分解,推导出来的表达式都不一样,缺乏简洁性,能否统一起来?
生:W=FLCoSθ。
评析:对于做功表达式的推导,教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四种典型情况,从特殊到一般,运用对称分析,轻松突破认知难点。此环节教师重在设计引领,学生重在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片段四:合作讨论,探求方法。
小组讨论:物体在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如何求这几个力的总功?谈谈你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只有一种方法?
评析:对于几个力做功的总功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此教师很合理地将此问题作为小组合作讨论的内容对象,通过合作讨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发现更多的思路、方法,集思广益地、创新性地思考解决问题。
片段五:变式分解,逐层深入。
例:一质量为110kg的货箱,在500N的以θ=37°斜向上拉力作用下,水平移动了5m,求力的总功。
评析:对于这个例题,教师巧妙地进行了变式分解,从光滑到粗糙,由浅入深,降低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同时通过变式让学生了解到题目的可能变化,活化了思维。
总的来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根据知识内容的逻辑关系自然生成课堂,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注重方法指导,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认知难点,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好学、会学及乐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