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3. 计算机的操作: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难点:计算机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 演示:演示计算机的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4. 练习: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难点: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3. 演示: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包括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4. 练习: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的基本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阅读一篇关于信息技术的文章,并回答文章后的问题。
问题将涉及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应用等方面。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并记录下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讨论结束后,每组需要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3. 实际操作:学生需要使用互联网搜索并下载一首歌曲,然后尝试使用音乐制作软件对歌曲进行简单的编辑。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记录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与本节课的主题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 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作业时,应仔细阅读文章,确保回答准确无误。
3. 小组讨论时,学生应积极参与,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4. 实际操作时,学生应按照软件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遇到问题应及时记录并寻求帮助。
5. 提交作业的时间和方式应在通知中明确说明。
四、作业评价1. 阅读理解作业将根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将根据参与度、讨论的深度和分享的质量进行评价。
3. 实际操作将根据操作过程的完整性、遇到问题的解决程度和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1. 对于完成情况,教师将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包括优秀、良好、需改进等评级,并在课堂上进行公布。
2. 对于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沟通,了解原因并给出建议,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本节课的作业。
3. 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通过这份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们将能够深入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实际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总的来说,这份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从阅读、讨论、操作等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七年级信息技术科教案第一课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处理第三节进入网络世界一、教学目的:(1)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的影响(2)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掌握因特网的一些基本常识(3)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二、教学方法教师演示上网,同时与实际相结合,诱导学生的自己思考。
三、教学环境机房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对因特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因特网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哪些实际的用处呢?请大家思考。
(学生回答)(二)新课:刚刚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将具体地来看一下因特网的作用。
因特网出现之后,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说法成为现实。
这是因为网上可知天下事,这就是因特网的第一个应用——获取信息(a)获取信息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各个网站上都凝聚着大量信息,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资源,有文学、音乐,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
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用的资料,例如查找网址、电子邮件地址、搜寻各种详细资料等。
通过因特网还可以得到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很多FTP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的软件。
(b)交流信息可以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信件,相互传送文件,交流思想。
在因特网上有成千上万个学术讨论组或新闻组,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
讨论组的成员可以参与专题讨论,发表意见等。
这里的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
那么大家能不能思考一下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学生回答)电子邮件使用起来具有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收费低廉等优点。
它的主要特点有:(1)能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将信件从一台计算机上发送到世界各地的若干个电子信箱,收件人可以随时读取信件。
(2)能发送比常规信件的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3)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各种电子新闻杂志等。
因特网上有许多的文字、图片、声音,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就是文件传输。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优秀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相关常识和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关系知道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各局部功能的理解
教学方法:小组协作、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课件,实物教具〔竹简、硬盘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1.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
重点:信息的特征与分类、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信息的抽象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具体感知信息的特征与分类,将抽象概念形象化。
2.利用图表、时间线等可视化工具,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其演变过程。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高信息素养,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信息,具备初步的信息筛选、整理和分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图表、时间线等可视化工具,提高学习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主动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巩固所学知识,形成长期记忆。
5.社会责任感:
-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网络沟通、信息传播等方面,尊重他人隐私,遵循道德规范,传播正能量。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以巩固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2.板书内容:
-标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基本概念
-特征
-分类
-传播方式
-二、信息技术概述
-定义
-发展历程
-应用领域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XX技术的应用
-案例二:XX技术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主题
-主题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主题二: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和作用,以及掌握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数字信息,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作业内容1.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的信息及其来源,以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发言,描述信息的主要类型、来源以及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
2. 自我探索: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自主搜索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新技术、新应用等。
学生需记录自己的发现,并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看法。
3. 小组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深入了解,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每个小组需制作一份PPT,向全班展示本组的调查成果,并分享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讨论、搜索和制作PPT的任务,遇到问题可与同学讨论解决或向老师请教。
2. 准确表达:学生在讨论和撰写短文时,需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信息及其作用,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 团队协作:小组项目需确保团队协作,共同完成PPT的制作和展示。
4. 时间限制:讨论和搜索任务需要在课后进行,完成时间不超过一周;制作PPT的时间限制为每组40分钟。
四、作业评价1. 讨论和短文评价: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讨论和短文进行评分,主要依据其表达的准确性、全面性和逻辑性。
2. PPT展示评价:教师将对每个小组的PPT制作和展示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小组的团队协作情况。
3. 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的深度和PPT制作的准备情况等,作为评价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学生将收到一份详细的作业反馈报告,包括作业目标是否达成、作业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基础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
二、作业内容1. 概念理解:学生需回顾课堂所学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定义、特性和分类,以书面形式整理并总结自己的理解。
要求条理清晰,用词准确。
2. 基础知识练习:完成一份关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题目涵盖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概念。
3. 操作实践:利用所学的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文档(如Word文档),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兴趣爱好及学习目标等。
要求格式正确,版面整洁。
4. 创新项目:学生需设计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如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或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方案。
要求有创意,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作业要求1. 概念理解部分: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书写,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理解,并能准确表达。
2. 基础知识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不得使用任何外部资源。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操作实践部分:文档内容需真实反映学生情况,格式和版面要符合常规文档制作规范。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的理解。
4. 创新项目部分:学生需独立思考,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方案。
鼓励学生在项目中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从内容、格式、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地方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表现。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通过本次作业的反馈,教师需总结学生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目标是让学生巩固并加深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中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
3.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开关机、输入输出等。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
3.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硬件软件的认识。
2. 难点: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硬件软件的认识。
3. 演示:展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机设备。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文字处理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
2. 掌握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难点: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字处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3. 演示:展示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文字处理。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电子表格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编辑、数据排序等。
二、教学内容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单元格编辑、数据排序等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1. 初步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及主要分类;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二、作业内容1. 自学理解:学生需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信息的定义、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明确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及涵盖的领域。
2. 作品创作:根据所学的信息概念及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或工具模型,例如用画图工具创作信息传递流程图或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Excel设计简单的电子名片等。
作品应能够清晰展示对信息的理解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3. 写作报告:结合课程内容及自学所得,撰写一篇简短的课程心得,包括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或请他人代做;2. 信息传递工具或模型的设计需紧扣所学内容,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其设计意图;3. 写作报告应内容真实、逻辑清晰,结合实际生活举例,并体现出个人见解和思考;4. 作品和报告需按时提交,不迟交、不早交;5. 作品提交格式为电子版(如需实物模型需附上相应的照片或视频)。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2. 评价标准包括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美观性以及报告的逻辑性、深度和真实性;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作品中的创意和亮点,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信心;3. 对于不足之处,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4. 教师还将就学生写作报告中反映出的学习困难或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六、附加说明本作业方案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学设计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与信息技术》主题知识列表教材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和多媒体了解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设计思想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教学准备相关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素材等。
教学过程1.引言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怎样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及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初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1教时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001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学习过程与方法
(1)、个人阅读教材2-3页(5分钟)
(2)、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树立集体合作精神。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什么是信息;
2、负责的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区分信息和载体
考点
与
措施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三、教学过程
1、个人阅读教材2-3页(阅读时间5分钟),寻找下列内容
(1)、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内容含有信息?(这些是吗?我们学到的知识、我们的感觉、闻到的气味等等。)
教师总结讲解,确定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每位小组成员各选一题向身边的同学提问!(提问时间5分钟)
(1)、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内容含有信息?
(2)、信息的载体有哪些?(至少说出4种)
(3)、什么是广义的信息技术?
(4)、我们所学的信息技术指什么?
(5)、举一个人类利用传感技术的例子?
(6)、计算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1课时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
材
分
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概念,认识信息的价值,初步掌握信息的主要特征,了解信息的传播过程。
(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3)、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1.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课件2-(共28张PPT)教学讲义ppt课件
四、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
1.收集信息的工具
2.存储信息的工具
3.传递信息的工具
4.处理信息的工具 计算机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
地域的局限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
的保证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 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 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 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 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 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 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 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 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相爱 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 表现作者与周恩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 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全文共 11 个自然段,可分为 四 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 知、相爱的过程。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 自动控制化。
问题 :为什么当今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因为当今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成为衡量一 个国有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信息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说说你所了解的邓颖超、周恩 来。
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
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编模拟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能够理解信息的定义与重要性,认识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概念和简单应用,能够安全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生活。
同时,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课时的教材内容,并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笔记。
重点掌握信息的定义、分类及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实践操作:学生需完成以下实践操作任务:(1)使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进行网络搜索,并记录至少五个不同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2)设计一个简单的个人信息管理系统(如电子记事本),并完成基本功能(如添加、修改、删除等)。
(3)学习并掌握至少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的基本操作,如文本输入、排版等。
3. 创意作品:学生可自行设计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意作品,如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设计一个网站页面或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等。
作品需体现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笔记中,清晰记录重要知识点,理解并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 实践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注重实际操作,每项任务需按照要求完成,并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功能实现。
3. 创意作品部分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需体现创新性和技术性,并注重作品的可展示性。
4. 作业提交前,学生需对所有内容进行自查,确保没有错误或遗漏,作业应按时提交至指定平台或交由教师亲自批改。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实际操作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操作的正确性和作品的创意性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作品进行综合评价,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和技术性,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
3. 作业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套教案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新教材)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2课时)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的编码方式和度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顺利衔接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4、行为与创新: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幅图片时的想法。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
根据液体传递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操作过程)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并根据颜色、气味等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
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信息,应该如何获取呢?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功能,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了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们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
苏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上学期)
[参考资料]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资料]一、计算机的特点早期的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电子计算机也因此得名。
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早已超出了数值计算的范畴,已经成为运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信息处理工具。
电子计算机主要有以下特点: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采用了高速的半导体器件,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再加上先进的计算技术,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上百亿次,过去需要几天、几个月的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现在只要几分钟、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计算精度高由于电子计算机内可以通过程序使计算精度得以改变,因此只要改进算法技巧,就可以使得电子计算机的精度越来越高。
3.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可以存储大量的程序和数据,为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奠定了基础。
随着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大,电子计算机能够记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电子计算机可以对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比较和判断,并确定下一步该完成的操作。
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使自动计算成为可能,且使得计算机能够进行诸如资料分类、情报检索、逻辑推理等具有逻辑判断性质的工作,大大地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4.有自动处理能力只要人们将事先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电子计算机就能根据程序的要求自动执行,而不需要人的干预,自动化程序极高。
[参考资料]冯.诺依曼:冯.诺依曼(John Von Nouma)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1903-1957)。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信息与信息技术时教案 苏教版
教学课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 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 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 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 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 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授后小记: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 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初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谈话引入:
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
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
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
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
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
的信息。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
号、图像、图形、声音、
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
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
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
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
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
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
夹。
授后小记: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
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
因为这是初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授课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