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课件-总论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

《中药鉴定学》PPT课件

•硫化汞的含量测定
本品含硫化汞不得少于96.0%。
附 注
• 人工朱砂 :又称“灵砂”,是以 水银、硫黄为原料,经加热升炼而 成。含硫化汞在99%以上。 • 银朱 : 与人工朱砂是同原料,同 方法,在同一罐内制成,只是结晶 的部位不同。
雄 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硫化物类雄黄族雄黄的矿 石
产地:湖南、湖北、贵州、云南
弹性和挠性
• 弹性是指片状矿物药受到外力能弯曲
而不断裂,外力解除后,又恢复原状 的性质,如云母片; • 如外力解除后,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称挠性,如金精石。
磁 性
指矿物可以被磁铁或电磁 铁吸引或其本身能够吸引物体 的性质。
气 味
二、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矿物学上的分类,通常是根据其阴 离子的种类进行分类,例如硫化物类的 朱砂;氧化物类的赭石;硫酸盐类的石 膏等。 从药学观点来看,是以阳离子为依 据进行分类,因为阳离子通常对药效起 重要的作用。如汞化合物类的朱砂等; 铁化合物类的赭石等;钙化合物类的石 膏等。
结晶习性
多数固体矿物为结晶体。其中有 些为含水矿物,比重小、硬度低。 水在矿物中存在的形式,直接影响 到矿物的性质。由于各种矿物含水 的存在形式不同,矿物的失水程度 也不一样,这种性质可以用来鉴别 矿物类中药。
透明度
• 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按矿物磨 至0.03mm标准厚度时比较其透明度,分为3类: • 透明矿物,能容许绝大部分光线通过,隔着 它可以清晰地透视另一物体,如无色水晶。 • 半透明矿物,能通过一部分光线,隔着它不 能看清另一物体,如辰砂、雄黄等; • 不透明矿物,光线几乎完全不能通过,即使 是在边缘部分或薄片,也不透光,如代赭石。

中药的鉴定总论 ppt课件

中药的鉴定总论 ppt课件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二、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
2、核对文献: 植物分类学著作:《东北植物检索表》、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
《中药志》、《中药材品种论述》;
3、核对标本:针对未知种属
二、性状鉴定
1、形状: “×形 ×状”、长、宽、狭 2、大小:长短、粗细、薄厚 3、颜色:复合色以后一种色为主色 4、表面特征:光滑、粗糙、皱纹、皮孔、毛茸 5、质地: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粉性
要求; “量取”: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约”: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10%。
2、方 法: (1)取样前:
注意品名、产地、规格、外包装是否一致,检查 包装的完整性、有无污染、霉变等情况。
(2)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 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对于贵重生药,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6、断面特征:
自然断面:是否易折断、有无粉尘、响声; 注意观察:平坦、纤维性、颗粒性、裂片状、胶丝、层层剥离;
横切面:木部与皮部比例、维管束排列方式、射线分布、油点
7、气、味:
8、水试:利用药材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 色变化及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粘性、酸碱性变 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中药鉴定学-总论解读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5、《开宝新祥定本草》(开宝本草) 作者:刘翰、马志等 年代:宋(973年) 内容:共21卷,载药983种,新增药133种
974年重加详பைடு நூலகம்为《开宝重定本草》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6、《图经本草》
作者:苏颂等 年代: 宋( 1061年) 内容: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2010);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2024版中药鉴定学课件

2024版中药鉴定学课件

当归
枸杞子
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等成分,具有特殊香气, 能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主要成分为多糖、甜菜碱等,具有甜味和酸 味,易溶于水。
2024/1/24
22
2024/1/24
06
CATALOGUE
中药生物鉴定
23
生物鉴定的基本内容
物种鉴定
确定中药原植物或动物的物种归属,是中药 生物鉴定的基础。
药用部位鉴定
进行鉴别。
2024/1/24
显微鉴别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 细胞形状及其内含物等微观特征 进行鉴别。
理化鉴别法
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中药中 的某些成分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以确定其真伪或优劣。
生物鉴别法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基 因测序、指纹图谱等分析,以达
到准确鉴别的目的。
6
02
CATALOGUE
18
2024/1/24
05
CATALOGUE
中药理化鉴定
19
理化鉴定的基本内容
中药的化学成分
包括生物碱、黄酮、萜类、酚类等主要化学成分。
中药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气味、味道、质地、比重等。
中药的化学性质
包括溶解度、酸碱度、荧光性、氧化还原性等。
2024/1/24
20
理化鉴定的方法
显微鉴定法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构造和细胞形态。
2024/1/24
26
07
CATALOGUE
中药鉴定学的应用与发展
2024/1/24
27
中药鉴定学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2024/1/24
中药质量控制 中药鉴定学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中药 的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性质等进行研究,可以制定中药 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鉴定学课件

中药鉴定学课件
质地:触摸药材的质地,判断其是否干燥、 柔软等
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判断药材中含 有哪些有效成分
炮制方法:了解药材的炮制方法,判断其 是否经过正确的炮制过程
产地:了解药材的产地,判断其是否来自 正宗产地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
外观鉴别:观察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理化鉴别:利用化学方法检测药材的成分和含量 生物鉴别:利用生物技术检测药材的活性成分和生物活性 安全性评价:检测药材的毒性、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理化鉴定
性状鉴定:观察中药的外观、 颜色、气味等
显微鉴定:观察中药的细胞、 组织、粉末等微观结构
理化鉴定:测定中药的化学成 分、含量等
生物鉴定:利用生物技术鉴定 中药的活性成分、毒性等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规技术
显微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 中药的组织结构
理化鉴定:利用化学方法测 定中药的化学成分
现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当代时期:以《 中药鉴定学》为 代表的中药鉴定 学著作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生物学:中药鉴定学需要生物学知识来识别和分类中药
化学:中药鉴定学需要化学知识来鉴定中药的成分和性质
药理学:中药鉴定学需要药理学知识来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临床医学:中药鉴定学需要临床医学知识来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YOUR LOGO
中药鉴定学PPT 课件
汇报人:
,
汇报时间:20X-XX-XX
添加目录标题
中药鉴定技术与 方法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材的鉴别与 评价
中药鉴定基础知 识
中药制剂的鉴别 与评价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中药鉴定学概述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作用

中药鉴定学课件

中药鉴定学课件

准确的中药鉴别。
中药鉴定学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 中药鉴定学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药鉴定 学人才,为中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提供支持。
国际市场拓展
推动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中药的 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06
中药鉴定学的未来发展
中药鉴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生物学
中药鉴定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物质 基础和作用机制,为新药发现和开发提供支持。
化学
中药鉴定学与化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 效成分,为中药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依据。
中医学
中药鉴定学与中医学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 和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05
中药鉴定案例与实践
常见中药材的鉴别案例
案例一
人参和西洋参的鉴别
总结词
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颜色、纹理等特点,以及进行显 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方法,可以准确地区分人参和西洋 参。
案例二
冬虫夏草与蛹草的鉴别
总结词
冬虫夏草与蛹草在外观和显微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通 过观察药材的形态、颜色、纹理以及显微鉴别等方法, 可以准确地区分两者。
03
中药鉴定技术与方法
传统中药鉴定技术
药材性状鉴别
通过观察药材的形状、大 小、颜色、质地、气味等 特征,对药材进行初步鉴 别。
显微鉴别
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 织构造、细胞形态、结晶 情况等特征,进行鉴别。
经验鉴别
根据传统医药经验,通过 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采 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对 药材进行鉴别。

中医鉴定学-教学课件

中医鉴定学-教学课件

著作
《神农本草经》
年代 作者 载药数
东汉 不详 365种
特点
已知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 本草》 《本草纲目》
唐代 苏敬等
850种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级药典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 本草 对中药材的性状鉴 别记载较为完善
北宋 唐慎微 1746种 明代 李时珍 1892种
一 国外生药学的发展
药材产地
2 影响中药 质量优劣因素
贮藏环境
采收时间 加工方法 生产工艺
药用部位
有效 成分种类 有效 成分含量
3 中药质 量鉴定方法
生物效 应强度
有效成 分稳定性
毒性成分
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本草学进行考证、分析,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澄清复杂品种,整理和发掘优势 品种。 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评价理论进行探讨,总结中药 品种的延续性、变异性、性效可变性、优良品种的 地域性、基源的单一与有限多原性等基本规律。 正本清源,解决几千年来中药名称混乱的问题,做 到一药一名,使中药的名称规范化,并逐渐使之国 际化。
中药鉴定学的重要性及其位置
1 实 用 性 强:主要研究内容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保证中药质量,从而保证中药临床 安全有效。
2 科研价值高:整个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内容惯穿于
中药研究的始终,位置特殊。
中药鉴定学
(来源与开发) (品种) (质标)
三位 一体
(质量)
→→→→→→→→
本草
→→→→→→→→
有效成分
2 品种存在的问题
一药多种来源,本末难分(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
形态相似,造成误采、误收、误种、误用。 以假充真,冒名顶替。
地方用药习惯。 人为制造伪品。

(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PPT幻灯片版)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第三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 药 鉴 定 的 方 法
来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四大鉴定
P150 问答7
11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一、来源鉴定
二、性状鉴定
又称“感官鉴定”,就是用眼看、手摸、鼻闻 、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 外观形状。
(一)特点 :简单、易行、迅速 (二)性状鉴定的内容 1.形状 2.大小 3.色泽 4.表面 5.质地 6.断面 7.气味 8.水试 9.火试 10.辨声等
三、显微鉴定
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 的组织构造,细胞性状 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 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纯 度,甚至品质。 包括
P155
:组织鉴定
粉末鉴定
25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四、理化鉴定 是利用药材中存在某种成分
的性质,通过理化方法或仪器分析来鉴别 药材的真伪和纯度的鉴定方法 。
P155
26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1)味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状:根茎多 呈倒鸡爪状;表面灰黄色,粗糙,节密生, 其光滑细长园柱形节间,习称“过桥” 。质坚硬,断面木部鲜黄 色,髓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2)雅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 性 状:根茎多单枝;“过桥”较长。余同味连。 (3)云连 来源:毛茛科植物云连的 干燥根茎 性状:根茎多单枝“钩状”或“蝎尾”状;色浅;“过桥”不明显 。余同味连。
4.断面 较平坦,角质样。 5.气味 气微而特异,味甘。
61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
表皮残留,下皮2~3列切向延长的栓化细胞。
皮层细胞,较老块茎的皮层与下皮相接处有厚壁细胞。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鉴定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
01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概念
中药的储存与保管是指对采收的中药材进行合理的储存、保管和维护,
以保持其质量和药效的过程。
02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方法
主要包括干燥、防潮、防虫、防鼠、防霉等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中药
材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储存和保管方法。
03
中药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交叉感染和混淆,确保中药材质量
理化鉴定
总结词
理化鉴定是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等方法 对中药进行鉴定的方法。
详细描述
理化鉴定主要依据中药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 质进行鉴别,如采用光谱分析、色谱分析、 质谱分析等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成分的中药具有较 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理化鉴定需要 使用较为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且操 作较为繁琐。
可靠、安全有效。同时,还要注意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储存设备,确
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04
中药的鉴定方法
基源鉴定
总结词
基源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础,通过对中药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矿物种类进行鉴定,确定中药的来 源。
详细描述
基源鉴定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的植物形态、花、果实、种子等特征,动物形态、骨骼、器官等特征, 以及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来确定中药的来源。在进行基源鉴定时,需要掌握大量的植物、动 物、矿物知识,以及各种特征的鉴别要点。
感谢观看
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 门必修课程,也是中药学领域
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重要性
1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对于保 证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 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中药鉴定培训课件

黄(蒲黄) 黑 ( 熟 地 )
红(西红花)
16
黄3.色泽
绿 色 ( 荆 芥 穗 )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17
黄白色(川贝母) 红棕色(何首乌)
4.表面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环纹(防风)
纵皱纹 桔梗
光滑 相思子
1 8
4.表面
毛茸 辛夷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钩刺 苍耳子
莪术
1 9
5.质地
第三章 中药的鉴定
56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川贝母 【来源】 川贝母为百合科川贝 母 、暗紫贝母 、甘
肃 贝母 、梭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性状的不同 分别 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浙贝母
【来源】浙贝母为百合科浙贝母的鳞茎。 【采收】初夏植株枯萎后采挖.按大小分“大贝”,和 “珠贝”。
5 7
原植物 商品 外形
外表 顶部 基部
川贝母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川贝母
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
梭砂贝母
松贝
青贝
炉贝
圆锥形 扁球 形
怀中抱月 无




长圆锥形
无 开 歪
5 8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炉贝表面黄白色,稍粗糙,有黄棕色斑块
,习称“虎皮斑”。
青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
端开口。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
❖ 草乌 -- 北乌头
3 1
白芍
1. 圆柱形2. 可见横向突 起皮孔 3. 质坚实 4. 角 质样, 木部有放射状纹 理 5.气微,味微苦而酸
第四 章 各药鉴别特征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蕾期:金银花、槐米、丁香; 花开放期:洋金花、菊花、西红花;
有的要适时而定,分批采收。
如:红花、蒲黄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 山楂 栀子 未成熟幼果:枳实 青皮 随熟随采:木瓜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7)全草:茎叶茂盛时
一致时,有效成分的总含量达最大值;
如:牡丹皮,丹皮酚5年=3年
人参, 6年总皂苷含量在4%左右
1、确定适宜采收期
(3)全草类药材不能单凭一种器官
确定:
有效成分存在于各个器官
1、确定适宜采收期
(4)有毒成分中药,以有效成
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较低 为宜。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1)根及根茎类:
作者:李勣、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 年代:唐 ( 659年) 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 有外来药物,如龙涎、血竭等。 特点: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 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4、《本草拾遗》
作者:陈藏器 年代:唐 ( 741年) 分类:按药物性能分类 载药:共10卷,收载《唐本草》未收载药物692种。 特点:各药记有性味、功效、生长环境、形态、 产地和混淆品种考证等。
2. 国外生药学科发展概况
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区别
区别点 医学体系 分类方法 生药学 西医药学理论 化学成分或自然分类 法 植物、动物、合成原 料 中药鉴定学 中医药学理论 药用部位分类法
内容
植物、动物、矿物
第三节、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理化(一般理化、TLC)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5. 检查:杂质、水分、灰分、浸出物
6. 含量:主成分测定方法及限量
7、炮制:方法及炮制品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9、 性味归经: 10、功能主治: 11、用法用量:
12、注
13、贮
意:禁忌和副作用
藏:
中成药质量标准内容
药品名称 制法 鉴别 含量测定 用法用量 注意 处方 性状 检查 功能主治 规格 贮藏
(3)国家成立的中药机构
1954年:各省市成立了药材公司。


中医药管理机构。 1955年: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 成立中药研究所。 1958年:成立中医中药研究和管理机构。 检验监督机构: 中央、地方都成立了药检所 并设有中药室。
(4)药典及配套书籍
《中国药典》:
(53、63、77、85、90、95、2000、2005);
所载药图930种及文字存于《证类本草》之中。
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书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7、《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年代:宋( 1108年)
内容:共31卷,载药1746种,
新增药500余条
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是今天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的最完备的参考书。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8、《本草蒙筌 》
部颁《药品标准》:共2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粉末显微鉴别彩色图集》。
(5)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一般规律:秋、冬
特殊情况:夏季,如浙贝母、延胡索 春天,如明党参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2)茎木:秋、冬或全年 秋冬—茎类:如鸡血藤、大血藤
全年—木类:如沉香、降香、苏木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3)皮类:春末夏初 (4)叶类:开花前 果实未成熟前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5)花类: 在花完全盛开前
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 试的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也叫经验鉴定. 十要素: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一、中药的采收
二、中药的加工 三、中药的贮藏
第一节
1、确定适宜采收期
中药的采收
(1)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大;
有效成分有一显著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变
化不大,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如;槐米 :槐树的花蕾,芦丁
1、确定适宜采收期
(2)有效成分含量与药用部分产量高峰期不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中药材:两个层面 (1)质量控制标准:指标成分或有效成分 定性、定量分析
(2)质量评价标准:对有效成分进行量效关系刻划和评价。
中成药:两个层面
(1)组成药物的品质控制
(2)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进口药材部颁标准》 其它转正标准、地方标准等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1. 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中药拉丁名 2. 基源: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 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加工
药典记载中药质量标准内容
3. 性状:形状、大小、表面、颜色、 质地、断面、气、味
4. 鉴别:显微(组织、粉末、显微化学)
(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2、常见的加工方法
(1)拣选 (3)切片 (2)漂洗 (4)去壳
(5)蒸、煮、烫 (6)熏硫 (7)干燥:晒干、烘干、阴干、 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 (8)发汗
2、常见的加工方法
发汗:
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 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 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 有利于干燥。
三、中药的贮藏保管和变质防治
(1)仓库管理 (2)霉变的防治 (3)害虫的防治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第四章 中药鉴定
一、中药鉴定的依据 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三、中药鉴定方法
四、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八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共22册
《中成药部颁标准 》共20册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0、《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年代: 清( 1831年) 内容:共10卷,载药921种 《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 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
第二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前:传统方法研究中药 1840年以后:国外药学传入中国 1811-1882年:李善兰编译的《植物学》 我国第一部现代植物学译本
⑥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化等
一、变质现象
(4)走油:
又称泛油,药材中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 一般是药材受潮或温度过高,变色、变质后 泛出有样物质。
(5)风化 药材风化失水,使药物外形改变,成 分流失,功效减弱。主指矿物药
一、变质现象
(6)自燃: 自动燃烧,如:富含油脂药材
(7)挥发性成分挥散
如:杜仲,玄参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影响中药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变质现象
(1)虫蛀 (2)霉变:含糖类
一、变质现象
(3)变色:
在酶或其他因素 ①含有易氧化成分 ②含有糖类物质 ③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糖 氧化变质 糠醛或其他类化合物; 还原产生棕色物质
④药材在加工过程中温度过高或发霉虫蛀
⑤使用杀虫剂 药材变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年代: 南北朝 (502-536年)
载药:730种 分类: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 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内容:对药物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
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3、《新修本草》 (唐本草)
1927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辩》
丁福保著《中药浅说》
鉴定中药真伪
引进化学鉴定方法
赵燏黄,徐伯鋆著我国第一部《生药学》上篇 叶三多编著了《生药学》下篇。
(1)中医学院的成立
1956年:成立了四所中医学院 现 今:中医高等院校26所
(2)中药鉴定学的诞生
1964年:开设“中药材鉴定学”课程 教材先后出版5次: 第一版:1977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二版:1980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第三版:1986年南京任仁安主编; 第四版:1996年北京李家实主编; 第五版:2003年我院康庭国主编。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 作者:不详 年代:秦、汉时期 载药:365种 分类:上、中、下三品。 内容: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特点:各药的记述以药性、功效为主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二、鉴定
按药材标准逐项检验。
三、给出结果 试验过程要有详细记录。
第三节 中药鉴定方法
四大鉴别方法 一、来源(基源)
二、性状
三、显微
四、理化
一、来源鉴定
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 确定中药的正确学名。 分三步:
1. 采集实物,观察形态 2. 核对文献,对照鉴定
3. 核对标本,确定学名
二、性状鉴定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马勃:子实体成熟
2、采收的一般原则(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它:依品种而定
2、采收的一般原则(矿物)
全年可采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