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科学基础考研讲义】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Hale Waihona Puke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变化
recovery recrystallization grain growth
• 晶粒长大grain growth是指再结晶结束后晶粒的 长大过程,在晶界界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会发 生合并长大,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尺寸。
7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性能变化
A:强度、硬度和塑性 strength, hardness and ductility:
• 1、金属的预先变形度:金属预先变形程度越大, 再结晶温度 越低。当变形度达到一定值后,再结晶温度趋于某一最低值, 称最低再结晶温度。
• 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与其熔点之 间的近似关系: T再≈(0.35-0.4)T熔, 其 中T再、T熔为绝对温度K.
• 金属熔点越高, T再也越高.
Fe的再结晶温度?
• 由于再结晶后组织的复原,因而金属的强度、硬 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加工硬化消失。
20
铁素体变形80% 650℃加热 670℃加热
21
新晶粒的形核
形核:是在现存的局部高能区域内,以多边化形成 的亚 晶为基础形核
形核机制
1. 晶界弓出形核(应变诱导晶界移动、凸出形核)
变形程度较小 时(小于20%), 各晶粒间由于变形不均匀而引起 位错密度不同,相应亚晶尺寸不 同,为降低系统的自由能,位错 密度小的晶粒中的亚晶通过晶界 凸入另外晶粒中,以吞食方式开 始形成无畸变的再结晶晶核。
(b)经过580ºC保温3秒后,试样 上开始出现白色小的颗粒,即再结 晶出的新的晶粒。
(c)是在580ºC保温4秒后,显示 有更多新的晶粒出现。
(d)在580ºC保温8秒后,粗大的 带有滑移线的晶粒已完全被细小的 新晶粒所取代,即完成了再结晶。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
一文看懂回复和再结晶回复和再结晶一、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金属和合金经塑性变形后,由于空位、位错等结构缺陷密度的增加,以及畸变能(晶体缺陷所储存的能量)的升高将使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具有自发恢复到变形前低自由能状态的趋势,但在室温下,因温度低,原子活动能力小,恢复很慢,一旦受热,温度较高时,原子扩散能力提高,组织、性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这一变化过程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可表现为三个阶段:回复:指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阶段。
在此阶段,组织:由于不发生大角度晶界的迁移,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相同,仍为纤维状或扁平状。
性能:强度与硬度变化很小,内应力、电阻明显下降。
(回复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在此阶段,组织:首先在畸变度大的区域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的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基体而长大,直到变形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
性能:强度与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提高,消除了加工硬化,使性能恢复到变形前的程度。
晶粒长大:指再结晶结束之后晶粒的继续长大。
在此阶段,在晶界表面能的驱动下,新晶粒相互吞食而长大,最后得到较稳定尺寸的晶粒。
显微组织的变化:回复阶段:显微组织仍为纤维状,无可见变化。
再结晶阶段:变形晶粒通过形核长大,逐渐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晶粒长大阶段:晶界移动,晶粒粗化,达到相对稳定的形状和尺寸。
性能变化: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提高;密度变化不大,电阻明显下降。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明显提高;密度急剧升高。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继续提高;粗化严重时下降。
二、回复1. 回复动力学上图同一变形程度的多晶体铁在不同温度退火时,屈服强度的回复动力学曲线特点:(1)没有孕育期;(2)在一定温度下,初期的回复速率很大,随后即逐渐变慢,直至趋近于零;(3)每一温度的恢复程度有一极限值,退火温度越高,这个极限值也越高,而达到此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则越短;(4)预变形量越大,起始的回复速率也越快,晶粒尺寸减小也有利于回复过程的加快。
材料科学基础-第六章_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在晶界处A 晶粒中的某些亚晶粒能通过 晶界迁移而凸入B 晶粒中,借消耗B 中的 具有亚晶粒组织晶粒间的凸出形核机制 亚晶而生长,从而形成再结晶的核心。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3 再结晶
2.长大
再结晶晶核形成之后,即借界面的移动向周围畸变区域长大。 ①再结晶晶核长大(晶界迁移)的驱动力 无畸变的新晶粒与周围畸变的旧晶粒之间的畸变能差。 ②晶界的迁移方向 晶界总是背离其曲率中心,向着畸变区域推进,直至全部形成无畸变的等 轴晶粒为止,再结晶即告完成。
将后式代入前式并积分,以x0表示开始时性能增量的残留分数,则得:
t dx Q / RT x0 x c0e 0 dt x
或
x0 ln c0 te Q/RT x
回复的速度随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举例:
采用不同的温度加热冷变形金属使之回复到同样的程度(即残留分数相 同),则所需时间不同。
轴小晶粒,并随时间的延长不断长大,直至伸长的晶粒完全转变为新的等轴 晶粒为止。
3.晶粒长大阶段
再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等轴晶粒逐步相互吞并而长大,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的 尺寸。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1.储存能的变化
冷变形造成的偏离平衡位置 大、能量较高的原子,在加热
冷变形后保留在金属内部的畸变 能,或称储存能。 冷变形金属在不同加热温度时 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第六章 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6.1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1.回复阶段
显微组织几乎没 有发生变化,晶粒 仍保持冷变形后的 伸长状态。
材料物理基础-第六章_1_2012
• 另,滑移面上的正应力:
n
21
P cos 2 A0
• 滑移沿特定的晶面和晶向进行 在取向因子最大的滑移系发生滑移和屈服
cos cos 0.5
对于单晶体,不同位向的拉伸结果不同
Anthracene single crystal
滑移到 li 时的分解剪应力表达式为:
sin 2 0 P sin 0 1 2 A li / l0
4
§6.1.1 滑移的晶体学特征 (Crystallography of slip)
• 对抛光的试样进行拉伸实验,在试样表面可观察到滑移带 (Slip bands)
电镜观察:每一滑移带由很多滑移线组成
50m
Slip bands on an aluminium crystal D: 滑移带宽度, Al单晶:400nm, 1000原子间距(Al, a0 = 0.405 nm) l: 滑移带间距, Al单晶:220m, 10000原子间距
•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运动往往以分位错的方式进行
扩展位错 堆垛层错
分位错 分位错
b1 b2 b3
• 位错应变能与 Gb2成正比,E Gb2 • 位错反应(分解)的条件
全位错
bi bk 2 b bk i
• 以 FCC 为例
(几何条件)
2
(能量条件)
HCP: {0001} 1120 2个独立 2个独立 4个独立 往往有孪生变形 参与构成协调变形
{10 10} 1120 {10 11} 1120
14
§6.1.2 分位错与堆垛层错能
回复与再结晶的异同点
回复与再结晶的异同点回复和再结晶是金属材料学中常用的两种热处理方法,它们都能够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
虽然它们都是通过热处理来改善材料性能,但是它们的机制和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回复和再结晶的异同点。
一、机制不同回复是指在高温下,材料中原有的位错被消除或减少,从而使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降低,塑性增加的过程。
回复的机制是通过材料中的位错移动和聚集来实现的。
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中的位错能够更容易地移动,从而形成更大的位错环和蠕变流,这有助于位错的聚集和消除。
再结晶是指在高温下,材料中原有的晶粒被消除或减少,从而使材料的晶粒尺寸变小,晶界数量增加,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的过程。
再结晶的机制是通过晶界迁移和晶粒长大来实现的。
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中的原始晶粒能够被破坏,从而形成更小的晶粒。
在材料中存在的能量梯度会引导晶界的迁移,从而使晶粒长大。
二、效果不同回复能够改善材料的塑性,但是对于硬度和强度的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
回复后,材料的位错密度减少,从而使材料的塑性增加。
但是,由于材料中的位错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并没有明显提高。
再结晶能够改善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是对于塑性的提高效果不是很明显。
再结晶后,材料的晶粒尺寸变小,晶界数量增加,从而使材料的硬度和强度提高。
但是,由于晶粒尺寸变小,晶界的数量增加,所以材料的塑性并没有明显提高。
三、应用不同回复主要用于提高材料的塑性,适用于需要进行复杂成形的材料。
回复后,材料的塑性增加,从而使材料更容易进行成形。
回复也可以用于消除材料中的残余应力,从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寿命。
再结晶主要用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适用于需要提高材料强度和硬度的材料。
再结晶后,材料的硬度和强度提高,从而使材料更适合用于高强度和高硬度的应用中。
四、温度要求不同回复的温度比较低,一般在0.3Tm~0.5Tm之间。
其中Tm为材料的熔点。
回复的温度比较低,可以减少材料的变形和晶粒长大,从而使材料更容易进行塑性变形。
回复与再结晶ppt
金属材料在高温或高压下发生塑性变形,随后在较低的温度 或压力下发生再结晶,改变晶格结构和相变,提高材料的强 度和韧性。
半导体材料的回复与再结晶
半导体材料在高温或高压下的回复过程中,通过晶格结构的 变化和缺陷的修复,材料的电学性能得到改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汇报的目的和背景
汇报目的
本次汇报旨在探讨回复与再结晶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进展。
背景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回复与 再结晶作为金属材料热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性 能具有重要意义。
02
回复
回复的定义和特点
回复是指一种物质在受到外部刺激(如温度、压力、电磁波 等)后,产生的某种反应或变化。
对回复与再结晶未来发展的展望
探索新的回复与再结晶技术,提高材料的综合 性能和可靠性,以满足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 需求。
加强回复与再结晶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 材料在回复与再结晶过程中微观结构和物理性 质的演变规律。
研究新型材料在回复与再结晶过程中的行为和 特性,拓展回复与再结晶理论的应用范围。
对回复与再结晶具体案例的分析
升温
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发生再结晶 。
形核
在金属中形成新的晶核。
晶粒细化
通过控制温度和变形量,细化晶粒,提高 金属性能。
长大
新晶核逐渐长大,形成新的晶粒组织。
04
回复与再结晶的关系
回复与再结晶的联系
两种现象都与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的物理性质变化有关。 两种现象都受到材料内部结构的影响。
回复与再结晶的区别
回复的特点是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即,回复是在外部刺 激作用下的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能量,且回复的程 度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
金属学
为简单,考虑λ=90° 为简单,考虑λ=90°-φ,即滑移 λ=90 面法线、滑移方向、外力轴在同一 平面上,则: cosλcosφ=cos(90°-φ)cosφ cosλcosφ=(1/2)sin2φ φ=45°,(cosλcosφ) =1/2, φ=45°,(cosλcosφ)max=1/2, cosλcosφ τ最大。这样的滑移系启动时所需 最大。 外力最小,最易滑移。 外力最小,最易滑移。
(2)对有多组滑移பைடு நூலகம்的晶体:多个滑移系滑移。 )对有多组滑移面的晶体:
5、多系滑移 多系滑移: 多系滑移:在两个或更多个滑移系上同时或交替 进行的滑移。 进行的滑移。 出现在: 出现在:外力轴和几个滑移系构成的取向因子相 同(称等效滑移系),分切应力同时达到临界值。 多个等效滑移系各自作独立的滑移。 滑移线:呈交叉、曲折形状。 滑移线:
3、滑移所需的临界分切应力 滑移面的面积=A/cosφ 外力在滑移方向上的分力为Fcosλ,
外力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分切应 力:
式中:F/A为正应力; cosλcosφ为取向因子(Schmidt)。 式中: 看出: 看出:外力和截面一定,作用于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只与晶体 的受力方位(λ、φ)有关。当某一滑移系的取向因子大时,作 用在该滑移系的分切应力也大。
2、滑移的晶体学特征(滑移系) 滑移的晶体学特征(
滑移面:能够发生滑移的晶面( 滑移面:能够发生滑移的晶面(原子密度最大或次大的晶 面)。 滑移方向:在滑移面上能够进行滑移的方向( 滑移方向:在滑移面上能够进行滑移的方向(原子密度最 大的方向)。 大的方向)。 原因: 原因: 原子面密度最大,其面间距大,原子面间结合力小。位错 滑移所需加的临界切应力小,位错易发生移动; 原子密度最大的方向, 原子列间距大,原子列间 结合力小。
第六章金属与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复习题
第六章金属与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复习题金属与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回复: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2. 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无畸变的新等轴晶粒,而性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之前状态的过程。
3. 临界变形度:使晶粒发生异常长大的变形度(2~10%)生产上应尽量避免在临界变形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加工变形。
4. 热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热加工。
5. 冷加工: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加工称为冷加工。
二、填空题:1.变形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指通常用经大变形量(70%以上)的冷塑性变形的金属,经一小时加热后能完全再结晶(>95%的转变量)的最低温度为再结晶温度。
2.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为加工,而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为热加工。
3.影响再结晶开始温度的因素预变形度、金属的熔点、微量杂质和合金元素、加热速度、保温时间。
4.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预变形度和加热温度。
5.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所消耗的机械能,绝大部分(占90%)转变成。
6.但有一小部分能量(约10%)是以增加金属晶体缺陷(空位和位错)和因变形不均匀而产生弹性应变的形式(残余应力)储存起来,这种能量我们称之为形变储存能。
7.金属在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同时发生回复(动态回复)与再结晶(动态再结晶),使其发生软化。
三、判断题:1.金属的预先变形度越大,其开始再结晶的温度越高。
(×)2.其它条件相同,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得到的晶粒越粗大。
(√)3.金属铸件可以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4.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加工。
(×)5.再结晶能够消除加工硬化效果,是一种软化过程。
06 金属材料热处理 第六章 变形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六章 变形金属与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本章教学目的:1 揭示形变金属在加热过程中组织和性能变化的规律;2 揭示再结晶的实质3 说明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本质区别以及热加工的特点。
教学内容:(1)变形金属在退火过程中(回复,再结晶以及晶粒长大)过程的组织与性能变化;(2)影响再结晶的因素;(3)再结晶晶粒大小及控制;(4)热加工与冷加工重点:(1)回复与再结晶的概念和应用;(2)临界变形度的概念;(3)再结晶晶粒度的控制;(4)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
难点:(1)再结晶形核机制与再结晶动力学;(2)再结晶晶粒的二次长大机理§6-1变形金属与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内部组织和各项性能均发生相应变化,而且由于位错等结构缺陷密度的增加以及畸变能的升高,使其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
当变形金属加热时,通过原子扩散能力的增加,有助于促进向低能量状态的转变。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第一阶段:显微组织基本上未发生变化,其晶粒仍保持纤维状或扁平状变形组织,称回复阶段。
第二阶段:以新的无畸变等轴小晶粒逐渐取代变形组织,称为再结晶阶段。
第三阶段:上述小晶粒通过互相吞并方式而长大,直至形成较为稳定的尺寸,称为晶粒长大阶段。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当变形金属加热到足以引起应力松弛的温度时,其中的储存能将释放出来。
回复阶段释放的储存能很小三、机械性能的变化规律回复阶段硬度变化很小,约占总变化的1/5,再结晶阶段下降较多,强度与硬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
因为回复阶段仍保持很高的位错密度。
在再结晶阶段,硬度与强度显著下降,塑性大大提高。
四、其它性能的变化1、电阻的变化电阻的回复阶段已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点缺陷对电阻的贡献远大于位错,而回复阶段点缺陷的密度发生显著的减小。
2、密度的变化再结晶阶段密度急剧增高。
五、亚晶粒尺寸在回复阶段前期,亚晶粒尺寸变化不大,但在后期,尤其在接近再结晶温度时,晶粒尺寸显著增大。
§6-2 回复一、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回复过程的影响回复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之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6回复与再结晶
•
黄铜冷加工变形量达到C 38% (a)黄铜冷加工变形量达到CW=38%后的组织 580ºC保温3 (b)经580 C保温3秒后的组织
(a)可见粗大晶粒内的滑移线 ) (b)试样上开始出现白色小的颗粒,即再结晶出的新的晶粒 )试样上开始出现白色小的颗粒,
580ºC保温4 (c)580 C保温4秒后的金相组织 580ºC保温8 (d)580 C保温8秒后的金相组织
加热时冷变形金属显微组织发生变化
黄铜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各个阶段的照片
•
退火时,由于温度升高原子的能动性增加, 退火时,由于温度升高原子的能动性增加,即原子的 扩散能力提高, 回复阶段只是消除了由由于冷加工应变 扩散能力提高,而回复阶段只是消除了由由于冷加工应变 能产生的残余内应力,大部分应变能仍然存在, 能产生的残余内应力,大部分应变能仍然存在,变形的晶 粒仍未恢复原状。所以,随着保温时间加长, 粒仍未恢复原状。所以,随着保温时间加长,新的晶粒核 心便开始形成并长大成小的等轴晶粒,这就是再结晶 再结晶的开 心便开始形成并长大成小的等轴晶粒,这就是再结晶的开 随着保温时间的加长或温度的升高, 始。随着保温时间的加长或温度的升高,再结晶部分愈来 愈多,直到原来的晶粒全部被新的小晶粒所代替。 愈多,直到原来的晶粒全部被新的小晶粒所代替。进一步 晶粒长大现象。 保温或升温,新晶粒尺寸开始增大,这就是晶粒长大现象 保温或升温,新晶粒尺寸开始增大,这就是晶粒长大现象。 可用下图为黄铜再结晶和晶粒长大各个阶段的照片来 说明退火过程中的这种变化本照片。 说明退火过程中的这种变化本照片。
(c)显示有更多新的晶粒出现 ) (d)粗大的带有滑移线的晶粒已完全被细小的新晶粒所取代,即完成了再结晶 )粗大的带有滑移线的晶粒已完全被细小的新晶粒所取代,
《材料科学基础》回复与再结晶
G:晶界迁移速度; G0:常数; QG:晶界迁移激活能。
45
(2)弥散第二相粒子: 弥散第二相粒子对晶界移动有钉扎作用。 产生原因:晶界开始穿过粒子时,晶界面积减小, 即减少了总的界面能量,这时粒子是帮助晶界前进 的。
但当晶界到达粒子的最大截面处后,晶界继续 移动又会重新增加晶界面积,即增加了总的界面能 量,这时粒子对晶界移动产生拖曳力,即起钉扎作 用。
16
多边形化: 刃型位错通过攀移和滑移构成竖直排列(位错 墙),形成位错墙的过程称为多边形化。
17
回复亚晶:多边化形成小角度晶界,亚晶界将原来 的晶粒分割成许多亚晶块。
实质是胞壁处的缠结位错不断聚集、使胞壁 变薄,逐渐形成网络,构成清晰的亚晶界过程。
18
过程示意
19
三、回复退火的应用
主要用作去应力退火,使冷加工金属在基本 上保持加工硬化的状态下降低其内应力,以稳定 和改善性能,减少变形和开裂,提高耐蚀性。
这说明冷变形铁的回复,不能用一种单一的 回复机制来描述。
12
二、回复机理
点缺陷和位错在退火过程中发生运动,从而改 变了它们的组态和分布。 回复时空位迁动和消失是不会影响显微组织的, 只有涉及位错迁动时才会影响显微组织。 位错迁动和重排引起的显微组织变化主要是多 边形化和亚晶形成和长大。
13
1. 低温回复(0.1-0.3 Tm) 点缺陷运动:(1)空位、间隙原子移至晶界、位 错处消失;(2)空位聚集(空位群、对)。→点 缺陷密度降低 2. 中温回复(0.3-0.5 Tm)
回复速率和温度有阿累尼乌斯关系:
10
两边取对数得回复方程式:
以ln ( 1/t )对1/T作图,得直线,直线斜率为 Q/R,可求出回复过程的激活能。
材料科学基础 第6章 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两三个晶粒的拉伸试验表明:晶界处 的变形能力差,呈竹节状
2)晶界对材料的强化作用机理
晶界对材料的强化作用是通过晶界对位错 的阻塞作用实现的。塑性变形是通过位错在滑 移面上的滑移产生的,晶界可以阻止位错的滑 移,因此位错在晶界处形成阻塞,位错处阻塞 位错的数量越多,对位错源形成位错的反作用 力越大,当增大的某一数值,位错源停止形成 新的位错,因此滑移面停止进行,要使相邻晶 粒发生滑移须增大外应力,以启动其位错源动 作。这就是晶界的强化作用。
滑移方向 〈110〉 〈110〉
〈111〉
〈111〉 〈111〉 〈111〉 〈111〉 〈1120〉 〈1120〉 〈1123〉 〈1120〉 〈1120〉 〈1010〉 〈1120〉 〈1120〉 〈1120〉 〈1120〉
3.位错滑移时受到的点阵阻力
由于原子排列的周 期性,位错在滑移过程 中,位错中心的能量将 发生周期性变化,当位 错从位置1移动到位置2 时需要越过一个势垒, 即阻力,其大小如右图 所示。
切应力
2.晶体结构引起的加工硬化曲线的差异
6.1.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通常使用的材料多为多晶材料,多晶材料变形 有以下特点: ①每个晶粒的变形行为方式与其单晶相同; ②每个晶粒的变形受其周围晶粒的影响;主要涉及 到晶粒之间的方位及取向关系; ③整个材料体的变形是通过各晶粒变形相互配合与 协调实现的。 因此多晶材料的屈服强度明显高于同类材料的 单晶体;并且晶粒越细,强度越高。
0 10 20 40 60 80 276 497 566 593 607 662
抗拉强度 (Mpa)
456 518 580 656 704 792
延伸率 断面收缩率 (% ) (% )
34 20 17 16 14 7 70 65 63 60 54 26
第6章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六章: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1.回复和再结晶的概念:形变后的金属和合金处于不稳定的高自由能状态,具有一种向着形变前低自由能状态自发恢复的趋势,因此,只要动力学条件允许,例如温度较高,原子具有相当的扩散能力时,形变后的金属和合金就会自发的向着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转变。
进行这种转变的过程称回复和再结晶。
前者是指在较低温度下或在较早阶段所发生的转变过程;后者则指在较高温度下或较晚阶段发生的过程。
2.退火:将金属材料加热到某一规定温度,并保温一段时间,而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一种热处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足够提高金属材料组织和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以保证所要求的各种性能指标,形变金属和合金的退火主要由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过程综合组成的。
3.形变金属或合金退火过程中发生的一般变化:①显微组织的基本变化回复阶段:显微组织的基本变化看不出任何变化,晶粒保持伸长状或扁片状;再结晶阶段:形变晶粒内部发生了新晶粒的生核和成长过程,直到形变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等轴晶粒;晶粒长大阶段:新晶粒逐步相互吞食而长大,直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尺寸。
②储存能的变化供金属和合金形变而施加的外部能量有相当一部分以弹性能和缺陷能的形式储存在金属内部,这一部分储存能在加热退火过程中应释放出来,成为回复和再结晶的推动力。
③性能的变化硬度、强度变化:回复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减小有限,只有达到再结晶阶段时,位错密度才会显著下降,因此回复阶段强度变化有限,再结晶阶段变化很大。
电阻、密度变化:在回复阶段,点缺陷密度显著下降,因此回复阶段电阻显著减小,密度逐步增大。
总之,回复过程中,硬度和强度等力学性能等变化率很小,而电阻和密度等一些物理性能变化率却相当大;再结晶过程中,各种变化都是比较剧烈的。
回复机理:再结晶与相变:再结晶形似相变,但并非相变。
一般来说,再结晶前后各晶粒的晶体类型不变,成分也不变。
从转变过程来看与相变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变是自由能较低的新相在自由能较高的旧相中进行生核和成长的过程,驱动力是体积自由能差,阻力主要来自异相间的界面能;而再结晶则是无畸变能或畸变能较低的晶粒在畸变能较高的基体中进行生核和成长的过程,驱动力是畸变能差,阻力则来自晶界能。
第六章 回复与再结晶分析
形并改善工件的耐蚀性。
15
第三节
再 结 晶
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
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
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 到冷变形前的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recrystallization)。 再结晶的驱动力:储存能的降低(与回复的驱动力 相同)。
由于杂质原子和
合金元素阻碍再结
晶的形核和长大, 推迟再结晶过程,
从而使不纯金属和
合金中的储能在再
A — 纯金属 B — 不纯金属 C—合 金
结晶开始以前能通
过回复而较多地释 放出来。
7
三、性能及其他指标的变化
加热过程中变形金属的性能变化
8
第二节
回
复
回复( recovery)是指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加热时, 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改变前(即在再结晶晶粒形成前) 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过程。
16
17
18
再结晶的特点
变形金属发生再结晶时,力学性能发生显著变 化,金属恢复到软化状态;变形储存能得到充分 释放;新的无畸变等轴晶完全取代了原畸变晶粒, 但是再结晶前后晶格类型不变,因此再结晶不是
相变。
19
一、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一)形 核
1.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
层错能:产生单位面 积层错所需的能量。
态的趋势。当冷变形金属加热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 和晶粒长大等过程。
2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3
4
二、储存能及内应力的变化
回复阶段释放的储 存能较少,再结晶晶
粒出现的温度对应于
储能释放曲线的高峰。 在回复阶段,大部
分或全部的宏观内应
回复与再结晶
2 回 复
三、回复动力学(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回复过程的影响) 如图为变形锌在不同温度 下等温回复时,屈服强度的 衰减曲线,其中:
0 y m 0
ln ln A 讨论:
1 t
QR RT
V再=Aexp ( QR / RT)
①T℃↑,V再↑。
②已知T1、T2温度下完成再结晶
ln
1 t
lnA'
斜率=-QR/R
(X再=0.95)的时间分别为t1、t2。
t1 QR 1 1 则: ln t R ( T T ) 2 1 2
ln 1 Q ln A R t1 RT1 ln 1 Q ln A R t2 RT2
1 T
可求再结晶激活能QR
③可以估算不同等温温度下再结晶到一定数量(如 50
%)
3 再结晶
三、再结晶温度及其影响因素
1、再结晶温度Tk ①一小时再结晶温度Tk(一般定义)
• 退火一小时能完成再结晶(X再≥95%),所对应的 最低温度称一小时TK。 • 测量不同T℃下,完成再 结晶所需时间, 终了线,找出TK。 • 得再结晶温度 但随变形量不同TK 不同。
2 回 复
一、回复机制 2、中温回复 0.3~0.5Tm 与位错的滑移有关: 使位错密度略有衰减 导致材料的加工硬化有所减少
(1)同一滑移面上异号位错相消。
(2)位错偶极子的两根位错相消。
此阶段由于位错运动会导致异号位错合并而相互抵消,位错 密度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所以力学性能只有很少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回复与再结晶(一)填空题1. 金属再结晶概念的前提是,它与重结晶的主要区别是。
2. 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是指,它与熔点的大致关系是。
3 钢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铅在常温下的变形加工称。
4.回复是,再结晶是。
5.临界变形量的定义是,通常临界变形量约在范围内。
6 金属板材深冲压时形成制耳是由于造成的。
7.根据经验公式得知,纯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
(二)判断题1.金属的预先变形越大,其开始再结晶的温度越高。
(×)2.变形金属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越高,退火后得到的晶粒越粗大。
(√)3.金属的热加工是指在室温以上的塑性变形过程。
(×)4.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来细化晶粒。
(√)金属铸件不能通过再结晶退火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因为铸件,没有经受冷变形加工,所以当加热至再结晶退火温度时,其组织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而达不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再结晶退火必须用于经冷塑性变形加工的材料,其目的是改善冷变形后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再结晶退火的温度较低,一般都在临界点以下。
若对铸件采用再结晶退火,其组织不会发生相变,也没有形成新晶核的驱动力(如冷变形储存能等),所以不会形成新晶粒,也就不能细化晶粒。
5.再结晶过程是形核和核长大过程,所以再结晶过程也是相变过程。
(×);6 从金属学的观点看,凡是加热以后的变形为热加工,反之不加热的变形为冷加工。
(×)7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冷变形金属的变形量,会使再结晶温度下降。
( √)8.凡是重要的结构零件一般都应进行锻造加工。
(√)9.在冷拔钢丝时,如果总变形量很大,中间需安排几次退火工序。
( √)10.从本质上讲,热加工变形不产生加工硬化现象,而冷加工变形会产生加工硬化现象。
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 ×)(三)选择题1.变形金属在加热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是一个新晶粒代替旧晶粒的过程,这种新晶粒的晶型( )。
A.与变形前的金属相同 B 与变形后的金属相同C 与再结晶前的金属相同D.形成新的晶型2.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 )A.一个确定的温度值B.一个温度范围 C 一个临界点D.一个最高的温度值3.为了提高大跨距铜导线的强度,可以采取适当的( A )。
A.冷塑变形加去应力退火 B 冷塑变形加再结晶退火C 热处理强化D.热加工强化4 下面制造齿轮的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是( C )。
A.用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B用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C 由圆钢棒热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D.由钢液浇注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C )。
A.冷加工钨在1 000℃发生再结晶 B 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450℃C 冷加工铅在0℃也会发生再结晶D.冷加工铝的T再≈0.4Tm=0.4X660℃=264℃6 下列工艺操作正确的是(D ) 。
A.用冷拉强化的弹簧丝绳吊装大型零件淬火加热时入炉和出炉B 用冷拉强化的弹簧钢丝作沙发弹簧C 室温可以将保险丝拉成细丝而不采取中间退火D.铅的铸锭在室温多次轧制成为薄板,中间应进行再结晶退火7 冷加工金属回复时,位错(C )。
A.增加B.大量消失C.重排 D 不变8在相同变形量情况下,高纯金属比工业纯度的金属( A )。
A.更易发生再结晶B.更难发生再结晶C 更易发生回复D.更难发生回复9 在室温下经轧制变形50%的高纯铅的显微组织是( C ) 。
A.沿轧制方向伸长的晶粒B.纤维状晶粒C 等轴晶粒D.带状晶粒(四)改错题1.钢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一般为1 100℃。
3.低碳钢试样的临界变形度一般都大于30%4.锡在室温下加工是冷加工,钨在1000℃变形是热加工。
5.再结晶退火温度就是最低再结晶温度。
6.再结晶就是重结晶。
(五)问答题1.钨(T m=3 410C)在l 100℃、锡(T m=232℃)在室温时进行的冷变形加工分别属于冷加工或热加工?经计算,钨的再结晶温度为1200℃,在1100℃加工,仍小于其再结晶温度,故为冷变形加工;经计算,锡的再结晶温度为-71℃,锡虽在室温下变形,仍大于其再结晶温度,故为热变形加工。
2.用一根冷拉钢丝绳吊装一大型工件入炉,并随工件一起加热至1 000℃,当出炉后再次吊装工件时,钢丝绳发生断裂,试分析其原因。
冷拉钢丝绳在吊装某大型工件进行热处理时,加热严重,其温度大于钢的再结晶温度甚至更高,故在吊装工件出炉时,钢丝绳由于发生了再结晶退火甚至重结晶,组织由原索氏体变为F+P而且晶粒粗大甚至过热组织,导致冷拉钢丝绳强度下降,所以会突然发生断裂。
3.当把铅铸锭在室温下经多次轧制成薄铅板时,需不需要进行中间退火?为什么?4.用冷拔钢丝缠绕的螺旋弹簧,经低温加热后,其弹力要比未加热的好,这是为什么?5.在室温下对铅板进行弯折,你会感到越弯越硬,但稍隔一会儿再行弯折,你会发现铅板又像初时一样柔软,这是什么原因?6.用低碳钢板冲压成型的零件,冲压后发现各部位的硬度不同?为什么? 如何解决?–硬度高的地方变形较大,产生了加工硬发,可用再结晶退火的方法解决。
7.三个低碳钢试样变形度为5%,15%,30%,如果将它们加热至800℃,指出哪个产生粗晶粒?为什么?5%8.口杯采用低碳钢板冷冲而成,如果钢板的晶粒大小很不均匀,那么冲压后常常发现口杯底部出现裂纹,这是为什么?9.试述影响再结晶过程的因素。
如何确定纯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和实际再结晶退火温度?10.如何区分热加工与冷加工?为什么锻件比铸件的性能好?热加工会造成哪些缺陷? 11.已知某低碳钢的抗拉强度为500MPa,若要选用这个牌号的钢来制造抗拉强度达900MPa的机器零件,问应采用除热处理以外的哪一种加工方法。
12.作沙发的冷拉弹簧钢丝,冷卷簧以后一般的弹性都能符合要求。
13.在冷拔钢丝生产过程中,常常要穿插几次中间退火工序才能拉到最终所需的尺寸要求。
如不中间退火,一直拉拔到最终尺寸,钢丝表面往往出现裂纹(发纹)甚至有中途拉断的现象发生。
这是什么原因?试述中间退火的原理及其作用。
14.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室温下,铝的塑性优于铁;铁的塑性优于锌。
(六) 作图题1.拉制半成品铜丝的过程如图5—1,试在图的下部绘出不同阶段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示意图,并加以适当解释。
δHBσb金属Ag经大变形量(70%)冷加工后,试样一端浸入冰水中,一端加热至0.9Tm,过程持续1小时,然后将试样冷至室温。
试画出沿试样长度的组织与硬度分布曲线,并简要说明之。
Ⅰ. 温度T<T再,仅回复,硬度略有下降;II. 随T ↑,再结晶,硬度大大↓,且随T↑,再结晶的体积%↑,HB↓;Ⅲ. 随温度↑,晶粒长大,晶界对位错运动阻碍↓,故HB进—步↓。
0℃(七)计算题1.铅的熔点为327℃,锡的熔点为232℃,它们分别在室温20℃下进行压力加工,此时有无加工硬化现象?为什么?2.已知W的熔点为3410℃,Fe为1538℃,Cu为1083℃,Pb为327℃。
比较几种金属在室温下塑性变形的能力,并简述理由。
低碳钢(0.1%C)板经大变形量冷轧后,进行了再结晶退火,对其进行拉伸实验,拉伸至延伸率为8%时卸载,若:(1) 卸载后立即拉伸;(2) 卸载后室温下放置10天后拉伸;(3) 卸载后700℃退火1小时,空冷至室温后再拉伸;(4) 卸载后在900℃退火保温10分钟,空冷至室温后再拉伸。
试分别画出上述4种情况下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并简要说明之。
(1)卸载后立即拉伸,溶质原子来不及在位错附近聚集,故无钉扎作用,所以无上、下屈服点;且因加工硬化的作用,屈服强度较第一次拉伸时有所提高;(2)经过室温时效,溶质原子在位错附近聚集又形成气团,钉扎位错,需要在较高应力下才能屈服;一旦溶质原子脱钉,应力将下降,所以有上、下屈服点。
同样,由于加工硬化的作用,屈服强度较第一次拉伸时有所提高;3)对低碳钢,ε=8%接近临界变形量,因此在700℃(高于再结晶温度)退火后晶粒粗大,强度较低;(4)900℃保温时发生重结晶,冷却后晶粒细小,因此强化提高。
ε(八)思考题1.用以下三种方法制成齿轮,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1) 由厚钢板切出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 由粗钢棒切下圆饼再加工成齿轮(3) 由圆钢棒热锻成圆饼再加工成齿轮2.在纯铁板上冲一个孔,再将此板加热至200℃、400℃、600℃后保温1h, 试分析其孔边缘内部组织的变化。
最低再结晶温度经验公式的适用条件有两个——一是该公式仅适用于工业纯金属,二是在运用此公式计算时要换算为绝对温度。
已知铁的熔点1538℃,为铜的熔点为1083℃,试估算铁和铜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确定其再结晶退火温度。
1.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会自然地想到经验公式T Z =0.4T m,此即为最低再结晶温度。
而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再结晶退火温度的选定原则是:T Z +(100℃~200℃)。
2. 解答铁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T Z =0.4×(1538+273) –273=450℃,铜的最低再结晶温度为T Z =0.4×(1083+273) –273=269.4℃;铁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450+(100~200)=550℃~650℃,铜的再结晶退火温度为269.4+(100~200)=369.4℃~469.4℃。
4-3 冷塑性变形与热塑性变形后的金属能否根据其显微组织加以区别?答:可以通过显微组织来判断是冷塑性变形还是热塑性变形,冷塑性变形后的晶粒形状呈扁平形或长条形,热塑性变形后的晶粒是等轴晶粒。
3-8 为什么钢锭希望减少柱状晶区,而铜锭、铝锭往往希望扩大柱状晶区?答:在柱状晶区,柱状晶粒彼此间的界面比较平直,气泡缩孔很小,组织比较致密。
但当沿不同方向生长的两组柱状晶相遇时,会形成柱晶间界。
柱晶间界是杂质、气泡、缩孔较密集地区,是铸锭的脆弱结合面,故钢锭应减少柱状晶区,以避免在热轧时开裂。
对塑性好的铜锭、铝锭不会因热轧而开裂,故往往希望扩大柱状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