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评价方法
测 井 资 料 具 有 纵 向 分 辨 率 高、资 料 连 续 准 确 等 特 点 ,可 反 映 地 层 岩 性 及 流 体 等 特 征 ,国 内 外 学 者 一 直致力于探讨烃源岩与测井资料之间的关系。前人
利 用 对 烃 源 岩 敏 感 的 自 然 伽 马 、电 阻 率 、声 波 时 差 和 密 度 等 测 井 曲 线,提 出 多 种 烃 源 岩 定 性 识 别 方 法 ;依 [3-22] 据测 井 信 息 与 烃 源 岩 定 量 化 学 指 标 的 对 应 关 系 ,建 立 了 相 应 的 计 算 模 型 ,可 直 接 获 取 烃 源 岩 各项参 数,在 实 际 应 用 中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效 果 。 [23-32] 经分析资料刻度后,烃 源 岩 测 井 识 别 评 价 获 得 纵 向 连续数据,可弥补分 析 资 料 不 足 而 造 成 烃 源 岩 识 别 评 价 的 困 难 ,也 具 有 经 济 、快 捷 的 特 点 。 本 文 在 对 烃 源岩测井识别评价 充 分 调 研 的 基 础 上,详 细 阐 述 了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 征,系 统 介 绍 了 烃 源 岩 测 井 定 性 识别及定量评价方 法,以 期 对 深 化 测 井 资 料 在 烃 源 岩研究应用方面有所裨益。
2 烃源岩测井响应特征
有机质具有独 特 的 物 理 化 学 性 质[35](表 1),使 得烃源岩与非烃源岩的测井响应差别明显。已有研 究成果表明,对有机 质 敏 感 的 测 井 曲 线 主 要 有 自 然 伽 马 、伽 马 能 谱 、电 阻 率 、声 波 、密 度 、中 子 等 曲 线 ,这 是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烃源岩的资料基础。一 般情况下,有机碳含 量 越 高 的 地 层 测 井 曲 线 异 常 越 明 显 ,可 据 此 识 别 并 计 算 烃 源 岩 的 各 项 指 标 。

有机质丰度测井评价

有机质丰度测井评价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评价方法一、烃源岩的测井识别正常情况下,有机碳含量越高的岩层(泥页岩)在测井曲线上的异常就越大。

因此,测定异常值就能反算出有机碳含量。

测井曲线对烃源岩的响应主要有:1高GR值:由于烃源岩层一般富含放射性元素,因此,在自然伽马曲线和能谱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高异常;2低密度:烃源岩层密度低于其它岩层,在密度曲线上表现为低密度异常;3高声波时差:在声波时差曲线上表现为高声波时差异常;4高电阻率:成熟烃源岩层在电阻率曲线上表现为高异常,原因是其孔隙流体中有液态烃,不易导电,利用这一响应还可以识别烃源岩成熟与否。

声波测井曲线:对于一般陆相盆地来说,烃源岩主要为钙质泥岩、页岩、暗色泥岩等,一般情况下,泥岩的声波时差随其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地层压实程度增加)。

但当地层中含有机质或油气时,由于干酪根(或油气)的声波时差大于岩石骨架声波时差,因此,就会造成地层声波时差增加。

由于声波时差受矿物成分、碳酸盐和粘土含量以及颗粒间压实程度的影响,所以不能单独用声波时差测井来估算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

电阻率测井曲线由于泥岩层的导电性较好(岩石骨架及孔隙内地层水均导电),所以在地层剖面上此类地层一般表现为低阻(含钙质地层除外)。

但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层,由于导电性较差的干酪根和油气的出现,其电阻率总是比不含有机质的同样岩性的地层电阻率高。

因此可以利用电阻率作为成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指标。

但一些特殊的岩性层段或泥浆侵入等也可能导致电阻率的增大。

因此,也不能单独使用普通电阻率测井来估算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

密度测井曲线密度测井测量的是地层的体积密度,包括骨架密度和流体密度。

地层含流体越多,孔隙性就越好。

由于烃源岩(含有机质)的密度小于不含有机质的泥岩密度,同时地层密度的变化对应于有机质丰度的变化,因此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但当重矿物富集时,密度测井就不可能是有机质的可靠指标。

可见,上述任何单一测井方法评价都可能造成误解,而且估测精度也会受到影响。

第四章 烃烃源岩与盖层测井评价

第四章 烃烃源岩与盖层测井评价

四、其它岩性盖层的测井 分析
含砂量 % 权值 1 0 -1 / m >10
表 4-2 测井参数识别盖层权值表 盖层厚度 权值 2 1 0 / % <20 20~30 >30 / 总孔隙度 权值 2 1 0 / % 1~2 2~3 3~4 4~6 有效孔隙度 权值 3 2 1 0
1.盐岩、膏岩盖层 2.碳酸盐岩盖层 3.煤岩盖层
碳酸盐岩的封盖性能,用单一一项技术判断是困难的,实验室分析、测井分析、 精细地质解释三者紧密结合,是判断碳酸盐岩封盖层封闭性能的唯一途径。
(三)、煤岩盖层 煤岩自身孔隙度很低,又具有可缩性,在构造运动不太活跃的地区, 煤岩常可作为油气的封盖层。 埋藏较浅、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煤岩也可出现构造裂缝,使煤层 失去封闭刚气的能力。 煤岩测井响应值很明显,用测井资料很容易判别煤层。用测井资料 识别煤层,并综合分析煤层是否存在次生裂缝,达到评价煤层封 盖性能的目的。
• 以上方法的优点是声波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对孔 隙度的变化反映很灵敏,一旦确定了给定岩性
的基线,那么孔隙度的变化影响两条曲线的响
应,一条曲线的移动对应另一条曲线的移动, 移动幅度可对比。
(二)、自然伽马-电阻率组合
泥质和泥岩段的自然伽马放射性都高于GRl,可以断定三种类型层段: (1)当孔隙度增加时,不合有机质的泥质和页岩层段电阻率减小;
3.声波一电阻率曲线组合
Passey(1989)研究了一项可以使用于碳酸 盐岩和碎屑岩生油岩的技术,预测不 同成熟度条件下的TOC,这一方法为 声波测井和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传播时间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刻度为每两个 对数电阻率刻度对应的声波时差为 — 100μs / ft(—328μs / m) 。把非生油岩 的曲线叠加在一起作为基线,当两条 曲线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致”或完 全重叠时为基线。确定基线之后,用 两条曲线间的间距来识别富含有机质 的层段。两条曲线间的距离为 ΔlgR , 每一个深度增量测一次。 两条重叠曲线中部的数据为 R 基线 和 Δt 基线 值。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烃源岩定性评价在第三~五篇中,已经分别介绍了有机质的产生、沉积及组成,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油气的组成、分类及蚀变。

这些内容构成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

不过,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油气地球化学必需落实到应用上,其生命力也将与应用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本篇将集中讨论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经典的油气地球化学以烃源岩为核心,它主要服务于油气勘探,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烃源岩评价,二是油源对比。

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油源对比则主要回答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到哪里去了?或者,所发现的油气来自哪里?从而为明确有利勘探方向服务。

现代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向油气藏转移,需要回答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历史、过程和组分的非均质性及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它既可以服务于油气勘探,也可以服务于油气藏评价和油气田开发。

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教材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由于这样便于“顾名思义”,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都在这样使用术语,但不少文章、专著、科研报告广泛存在沿用和混用的情况。

关于烃源岩,不同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

Hunt(1979)认为,烃源岩指自然环境下,曾经生成并排出过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数量烃类的任一种细粒沉积物。

煤系烃源岩TOC测井资料评价方法讲解

煤系烃源岩TOC测井资料评价方法讲解

炭质
泥岩

泥岩
相对含量(%)
91
0.5
8.5
62
7
31
66
2
32
57.5
42.5
100
90.2
3.7
6.1
76.7
4.4
18.9
100
100
79.9
12.3
7.8
100
0
87
13
0
炭质
泥岩

泥岩
累计厚度(m)
445.9
2.94
72.54
8.19
135.96
4.12
102.925
42.14 36.27 65.92 76.075
已发现中下侏罗系水西沟群煤层、碳质泥岩、暗色泥岩为该盆地内油气藏 的主力烃源岩层
井名 柯27井 堡参1井 大步2井 吉深1井
累计
层位
厚度(米)
西山窑组 三工河组 八道湾组 西山窑组 三工河组 八道湾组 西山窑组 三工河组 八道湾组 西山窑组 三工河组 八道湾组
490 117 206 179 31 244 415 53.5 169.5 560.77 106.44 99.89
三、统计法计算有机碳含量
单参数模型建立(相关性不高,最大R2=0.4985 )
lgR与有机碳交会图 100
10
暗色泥岩
煤、碳质泥岩
1
y = 24.337x - 22.167 R2 = 0.5832
y = 5.1651x - 5.8019 R2 = 0.4985
0.1 0.5 1 1.5 2 2.5 3 3.5 4 4.5
1
0.1 150
y = 0.075x - 14.811 R2 = 0.4913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摘要:目前围绕着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烃源岩测井评价的进展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入手,系统的介绍了烃源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烃源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烃源岩;测井资料;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引言烃源岩是油气藏和输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对于烃源岩的研究一直很重视。

在对烃源岩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也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烃源岩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给资源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许多学者对烃源岩的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对目前有关于烃源岩的测井评价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1 烃源岩的评价进展1.1 国外进展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主要方面是确定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TOC)。

早期关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1945年Beer就尝试应用自然伽马曲线识别和定量分析有机质丰度[1]。

Murry等(1968)作区块分析时得出异常大的地层电阻率是由于生油岩中已饱和了不导电的烃类[2]。

Swamson将自然伽马异常归因于与有机质相关的铀,他指出铀与有机质存在一定关系[1]。

在七十年代末期由Fertl(1979)、Leventhal(1981)等人相继找出放射性铀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经验公式,这期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1]。

Herron(1986)将C/O 能谱测井信息用于求解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但该方法误差较大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评价中[3]。

Schmoker在八十年代做了许多关于烃源岩的研究,他指出高的自然伽马值与烃源岩间的相关性、用密度测井信息来估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埋藏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度减小过程就是一个热成熟过程、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孔隙度之间呈幂函数等观点[4-6]。

Meyer(1984)等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和电阻率测井结合来评价烃源岩,总结出了测井响应参数与有机碳含量的岩石判别函数[7]。

烃源岩评价注意的3个问题!

烃源岩评价注意的3个问题!

烃源岩评价注意的3个问题!烃源岩评价注意的3个问题!一般的,评价某种泥岩能否成为烃源岩的最主要的三个参数是:(残余)有机碳丰度(TOC)、成熟度(Ro,注:这个下标是英文o 决不是数字0,代表油镜下的反射光强度。

前几日看到某国内著名期刊的稿件修改意见中居然要求这里是0,有点惊愕了~)。

在评价一种烃源岩的优劣时,这至少这三个参数是要同时考虑的,才能得出最初的评价——不是最终的结论!一、有机碳丰度(TOC%)好的烃源岩一般具有高丰度的有机碳,但是反过来却是不成立的,即丰度高并不能代表好的烃源岩。

因为烃源岩要生烃,不仅要有碳,还要有氢。

如果烃源岩的氢含量极少(即HI或H/C原子比很小),那么这块源岩至多只能是气源岩,不足以生油。

烃源岩中氢的含量(用氢指数或氢碳原子比衡量)其实很大程度是决定了有机质的类型,即氢指数反映有机质类型。

如Ⅰ型有机质的HI一般在600~800mg/g (HImax=1200),Ⅱ型则是200~600,Ⅲ型一般就要小于200了。

在用有机碳丰度来评价烃源岩优劣时,不能不考虑成熟度的影响——烃源岩在生烃过程中,根所物质平衡的原则,有机碳丰度总是要降低的。

因此,如果不考虑有机质成熟度,而用简单的TOC的分级(如1~2中等,>2好烃源岩)评价烃源岩的优劣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笔者认为评价一种烃源岩首先要对其成熟度做出大致的评估。

如果一种有机质的成熟很低(小于0.6%),那么后续的评价没有多大的意义,有机碳丰度再高,类型再好有什么用呢?——这种源岩要生油,再过几Ma年再来吧。

关于原始有机质丰度评价问题原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很难恢复,目前几乎所有的有机碳的恢复算法,不论复杂与否,其最核心内容都是对转换率进行估算。

而对转换率的估算往往会出现“乌龙球”的现象。

比如,K.E Peter(The Biomarker Guide,Vol1,P117)提出用HI来恢复原始有机碳,其公式推导很复杂,在他的生标物指南(上)中大概花了两个页面来推导,但是仔细看,就可以发现他的算法要完成有机碳恢复最关键的是给出原始HI的值。

用测井资料自动评价烃源岩

用测井资料自动评价烃源岩
评 价 系统 。
东海西湖 凹陷钻遇地 层 的岩性 , 泥质 含量 变 其 化 趋 势 反 映 在 自然 伽 玛 测 井 特 征 上 。 为 了 使 自然 伽
玛具 有 统 一 量 纲 的特 征 , 进行 极 差 正 规 化 变 换 , 成 生
A 岩 性 序 列 , 它 的 变 化 趋 势 作 为 方 向 依 据 , 用 对 A 、 :A 序 列 进 行 相 同方 向 的变 换 。 A 、,
的组 成 部 分 。 由 于 海 洋 地 质 工 作 的 特 殊 性 , 上 钻 海 井 取 芯 工 作 成 本 高 , 芯 样 品 有 限 , 其 泥 岩 段 甚 岩 尤 少 , 分 析 测 试 费 用 昂贵 而 耗 时 , 岩 屑 采 样 具 较 高 且 而 的不 确 定 性 和 不 稳 定 性 等 实 际 问 题 。如 果 单 纯 地 用 地 质 信 息 来 研 究 和评 价 烃 源 岩 , 存 在 一定 困难 , 则 需 要 充 分 依 靠 地 球 物 理 测 井 信 息 , 有 限 的 岩 芯 样 品 在 的有 机 地 球 化 学 分 析基 础 上 , 过 人 工智 能 的方 法 , 通 在 微 型 计 算 机 上 研 制 了用 测 井 资 料 对 烃 源 岩 的 自动
维普资讯
上 海 地 质

3 ・ 2
S ng a o o y ha h iGe l g
总第 8 3期
用 测 井 资 料 自动 评 价 烃 源 岩
胡 佳 庆 陆 芸 兰 蔡 洪 正
( 海 海 洋地质 调 查局 三 海测 井 上 海 上
摘 要
把钻遇地层一个 测井 段 的 N个 采样 点 , 为 n 视
东海西湖 凹陷 的烃 源岩 , 主要 为暗色 泥质 岩 和

测井烃源岩评价

测井烃源岩评价
这种做图方V法k 适X合o X于X1 o生XX1油o X岩2 Vk的简 单估算。
3.体积模型求解有机质体积
ρb=Vkρk+ Vshρsh+ Vsiρsi H = VkHk+ VshHsh+ VsiHsi Vk + Vsh + Vsi = 1 通过解联立方程确定Vk值。
4.多元回归
利用烃源岩TOC分析值与相应的各种测井响应值Δt、GR、b…,先作 单变量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所获得的多元线性 回归方程式可推广到没有取芯井段,计算总有机碳含量。
该方法具有地区性,有一定的优越性,回归效果优于单变量分析。 除 上 述 方 法 外 , 还 可 将 两 个 变 量 组 成 新 的 量 ( 如 Ix = d ( GR ) ·d (Δt)),建立新变量Ix与有机碳含量(TOC)之统计关系等等。
5、碳氧比测井方法计算有机炭含量
Herron(1985)首次利用中子伽马能谱测井尝试直接利用碳氧比(C/O) 测井资料,计算TOC。然而,由于那时该测井技术不够完善,只能点测。因此 方法离实用有很大距离。
一、有机值丰度
第三节 生油岩测井评价
1.用单一测井响应方程求取TOC值
Schmoker(1979)利用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泥盆系页岩密度测井资料
导出了生油岩的测井响应方程式:
ρb =-1.378Vom + φi (ρi - 2.69) + 2.078;ρi:束缚水密度
非生油岩的测井响应方程式 :
φi ----束缚水孔隙度
泥质分数体积φsh
1.自然伽吗测井及自然伽吗能谱测井
主要与U元素被有机质吸附的原因所造成。
GR=GRsh+φk(GRk-GRsh)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报告)

烃源岩有效性评价(报告)

训练一、烃源岩有效性评价目的:1、利用测井资料预测有机碳含量,认识烃源岩的非均质性;了解优质烃源岩空间分布特点;2、根据上覆地层和烃源岩现今成熟度,重塑烃源岩的生烃历史,认识有效烃源岩的时效性;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Excell、卡奔、Coredraw)要求:1、提交有机碳测井预测结果数据表和纵向(柱状)分布图,累计优质烃源岩(TOC>2%)厚度。

2、建立该井区的“Ro-H”关系,并据此编制该井烃源岩层顶底界面的成熟度(Ro)演化历史曲线,确定油气开始大量形成的时期(分别以Ro=0.5%和1.2%为门限。

)3、提交文字报告(包括步骤过程的描述和结论)具体步骤:一、ΔlogR法预测TOC1. 选择基线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不变,改变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左右值使得两条曲线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合。

然后读出Rmax=100Ω·m,Rmin=1Ω·m,△tmax=650US/M,△tmin=200US/M(分别为选择好基线后测井曲线表头的左右值)图1 砂三段基线重合图2. 计算△logR根据测井所得的声波时差与深侧向值带入下面公式计算(其中R max=100Ω·m,R min=1Ω·m,△t max=650US/M,△t min=200US/M)ΔlogR=logR+log(R max/R min)/(Δt max-Δt min)·(Δt-Δt max)-logR min 根据excel的公式计算得出沙三上层的△logR数值。

然后从沙三段所有计算出的△logR值中筛选出给定深度点的△logR值(运用excel高级筛选功能进行筛选)。

3. 计算拟合系数由于TOC与ΔlogR具有线性关系,故根据实验室测定的TOC与对应点计算的ΔlogR数据进行线性拟合,求得拟合系数。

运用excel 根据给定深度点的△logR值与测定的TOC数据作图,然后对图像进行线性拟合。

拟合出来的图如下图所示:图2 ΔlogR与TOC拟合图拟合公式为TOC =0.516×ΔlogR+2.3554. 根据推导出的拟合公式计算沙三段所有烃源岩TOC将沙三段所有计算△logR代入公式3中拟合公式,运用excel表格计算TOC。

烃源岩测井评价及其在复杂油水识别中的应用

烃源岩测井评价及其在复杂油水识别中的应用

解决的技术难题。 加强测井与地质的结合 ,通过对油气运移理论以
及 油 水测 井 响应特 征 的研 究 ,认 识 到岩性 油 藏储 层 油
油充注程度高 , 测井含油饱和度高 , 为油层 ; 离烃源岩
较 远且 具有 相对 较好 孔 隙结 构 的储 层 , 运 移距 离 长 , 原 油 充注 程度低 , 测 井含 油饱 和度低 , 为油 水 同层 。因此 ,
为制 约该 区测井评 价 的技术 难题 。 常用 的油 水层 识 别方 法是 利 用 电阻 率 曲线 与孔 隙
难题 , 提高了油水层解释精度 , 为精细测井评价及精细 油藏描述提供了技术支撑。
度曲线 ( 或 自然 电位曲线 ) 组合利用交会图法圆 或重叠 法识别油水层 。研究 区测井电阻率曲线受复杂孔隙结
8 0 0 0 p p m) 差异 不 大 , 自然 电位 异 常 不 明显 , 很 难用 于 识 别油水 层 。测 井新 技术 通常是 利用 核磁测 井技 术 , 研
图1 A油 田 n组复 杂油水 层识 别图版 ( 深侧 向 电阻率与 声波 时差 )
1 岩 性 油 藏 油 气 运 移 理 论
按照 油气 运移 理 论 , 在 岩性 油藏 中 , 以烃 源岩 生烃
究 区无核磁测井资料 。因此 , 加强多学科结合 , 弄清油
水 层识 别影 响因素 ,建立 复杂 油 水层 识别 方 法是 亟 待
过程 中产生 的异常压力为油气二次运移 的主要动力 ,
烃 源岩 排烃 压力 与储 层距 烃 源岩 的距离 有 关 [ 3 】 , 临近 烃 源 岩且 具有 相对 较好 孔 隙结 构 的储 层 , 运移 距 离 短 , 原
水不仅受岩性 、 物性影响 , 更受烃源岩 ( 烃源岩品质及 储层距烃源岩的距离 ) 影响 , 烃源岩即为研究 区复杂油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

枣园探区烃源岩评价及资源量计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取心及测井资料,对研究区若干样品做了岩石有机碳(TOC )、干酪根C、H、O元素、Rock-eval热解、氯仿沥青抽提、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族组分分离、饱和烃馏分色谱—色质等8项分析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1)长9层、长7层的暗色泥岩、张家滩页岩、李家畔页岩是本探区最主要的有效烃源层;长6层暗色泥岩也是本区的较好烃源岩,长4+5层暗色泥岩为较差烃源岩。

(2)有机质类型最好的是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植-腐泥型);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腐殖型)—Ⅱ2(腐泥-腐植型),次为Ⅰ型(腐泥型)—Ⅱ1(腐植-腐泥型);长4+5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腐殖型)—Ⅱ2(腐泥-腐植型),次为Ⅱ1(腐植-腐泥型)。

(3)使用成因法计算公式,结合生烃强度展布范围,计算得出长7烃源岩面积为359.044Km2,地质资源量为106.62×106t。

长9烃源岩面积为330.414Km2,地质资源量为49.58×106t。

标签:烃源岩特征;评价;资源量计算;枣园探区;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是我国陆相三叠系中出露最好、研究最早、发育比较齐全的剖面,其三叠系延长组属于内陆湖相沉积。

枣园探区处于伊陕斜坡有利构造带上。

产油层位主要有长4+5、长6、长8,局部可见长9油层发育。

2烃源岩特征2.1有机质丰度本次采集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长6段和长4+5段黑色泥岩样品,并结合周边地区样品数据分别做了岩石有机碳(TOC )、干酪根C、H、O元素、Rock-eval 热解、氯仿沥青抽提、氯仿沥青“A”、族组分分析、族组分分离、饱和烃馏分色谱—色质等8项分析,长9段和长4+5段未采集到泥岩钻井样品,结合周边地区研究数据对其进行研究。

2.1.1有机碳含量长9段泥岩是延长组长9的末期和长8早期的沉积期,沉积的一套深湖、半深湖相的泥页岩,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其中黑色页岩、油页岩及黑色泥岩被称为“李家畔页岩”。

煤系烃源岩TOC测井资料评价方法

煤系烃源岩TOC测井资料评价方法

有机碳含量 自然伽马 中子孔隙度 密度
岩性
%
API
%
g/cm3
煤层
>40
<50
>65
<1.5
碳质泥岩 6~40 50~100 30~65 1.5~2.25
暗色泥岩 0~6
75~120
<40
<2
声波时差 μs/m >270 210~270 200~250
深电阻率 Ω•m >100 25~100 <80
1.2217 0.028(12)
总烃
% 513(7)
1917
泥岩 0.89(21) 1.00(21) 泥岩 1.11(27) 1.59(27) 泥岩 2.23(22) 3.78(22) 碳质泥岩 15.00(19) 25.56(19)
0.0201(6)
0.018(5) 0.01(11)
煤 55.0(16) 141.00(16) 1.26(11) 5295(1)
炭质
泥岩

泥岩
相对含量(%)
91
0.5
8.5
62
7
31
66
2
32
57.5
42.5
100
90.2
3.7
6.1
76.7
4.4
18.9
100
100
79.9
12.3
7.8
100
0
87
13
0
炭质
泥岩

泥岩
累计厚度(m)
445.9
2.94
72.54
8.19
135.96
4.12
102.925

烃源岩测井评价新进展

烃源岩测井评价新进展
进, 即
()弹性参数 1
层 密度较低 , 而声波 时差较 高 , 因此 , 表征地层纵 波传播
a in wi u c n c u a eme h d b tas e i e tr a i i lt n t r a in lp — t t a q ik a d a c r t t o , u lo s dm n a yb sn smu a i swi mo er t a a o h o h o
维普资讯
第2 6卷 - 2期 第




・8 ・ 9
烃 源 岩 测 井 评 价 新 进 展
王方雄 侯 英姿 夏 季
( 江汉石油学 院地 球科 学系) ( 吉林油 田分公司勘探 开发研究 院)


王方雄 . 侯英姿 . 夏季 . 烃源岩测井评价新进展 .测井技术 .0 2 2 ( 】8 49 2 0 .62 :9 3 介绍 了 2 0世纪 9 0年代初以来烃源岩测井评价的最新研究进 展 . 包括 2种烃源岩 的快 速识别技 术、 7种有 机质丰度 的定 量确定方法 以及 2 种成熟度的定量预测方法 烃源岩的测井评 价为石油 资源评价提供 了一种快 速而 准确的方 法 , 也为盆地模拟提供 了更加台理的参数 关键词 : 测井 烃 源岩 有 机质丰度 成熟 度 进 展
r am et rs e .
S bet:w l lg ig u jcs el o gn
avna d a c
h d oab ns u c o k y r cr o o rer c
o g ncr h es r a i i n s c
maui tr y t
烃源 岩 的测 井识别 方 法
t e ma t rt .Th o v lai n o h o r er c sn t n yp o i e e toe m e o r ee a u hr l mau iy elg e au t f es u c o k o l r vd sp rr lu r s u c v l — o t o

对烃源岩评价的几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对烃源岩评价的几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13 ·2021年3月 第44卷 第1期0 引言自20世纪法国地球化学家蒂索B.P 等提出“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油学说”以来[1-2],围绕烃源岩的研究一直是地质工作者分析盆地和区带油气勘探前对烃源岩评价的几个问题的深入探讨石记鹏1,2 赵长毅2 刘海涛2 李传明2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烃源岩评价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有无、有多少油气资源的基础问题,当前烃源岩评价中的一些认识仍欠缺思量:①以有机碳含量表征烃源岩的丰度忽视了烃源岩地质条件下的非均质性问题,烃源岩丰度的研究需考虑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与测井资料评价(Δlg R )法预测有机碳含量结果对比分析;②对于腐泥型或混合型干酪根的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时,生烃损耗较大,剩余有机碳含量参数不宜直接作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需要适当恢复其初始有机碳含量;③各种烃源岩类型评价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各异,可以通过不同研究方法相互印证或将干酪根类型数值化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④有机质类型越好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所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采用有机质多组分显微荧光探针分析技术(FAMM )对有机质成熟度进行校正可以消除抑制作用的影响;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使烃源岩评价结果更接近地质实际。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有机质丰度 有机碳含量 测井资料评价法 排烃效率 干酪根类型 镜质体反射率DOI :10.12055/gaskk.issn.1673-3177.2021.01.002Discussion on several problems about source-rock evaluationShi Jipeng 1,2, Zhao Changyi 2, Liu Haitao 2, and Li Chuanming 2(1.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Beijing100083, China)Abstract: To evaluate source rock is a basic issue related to the existence and volume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one are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understandings from current source-rock evaluation, which are lack of sufficient thinking. These include that (1) whe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source-rock abundance, the source-rock heterogeneity under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neglected. Therefore, to study the abundanc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carry out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TOC value predicted by means of well-logging data evaluation method (Δlg R ); (2) for source rocks with type I or type II, their hydrocarbon-generating loss is greater when high efficiency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 this case, one parameter of remaining TOC shall not be directly taken as an organic abundance index of source rock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cover its initial TOC appropriately; (3) with different preference, each methods to evaluate source-rock type may bring about various results. And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by virtue of the mutual confirm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kerogen types; and (4) for some source rocks with better organic-matter type,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is inhibited more. And this inhibition effect can be eliminated by applying organic multi-composition microfluorescence probe analysis (FAMM) to correcting the organic maturity (Ro). In general, to study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source-rock evaluation results closer to true geological conditions. Keywords: Source-rock evaluation; Organic abundanc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ell-logging data evaluation method; Kerogen type; Vitrinite reflectance景的一项重要工作。

评价烃源岩的步骤

评价烃源岩的步骤

评价烃源岩的步骤
评价烃源岩要从其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两方面入手。

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测、录井及取心资料,并结合基础地质资料在纵向上识别、划分烃源岩;统计各个层位烃源岩的厚度,做出厚度等值线图,指出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

2、根据油田上已有的资料以及我们取样、分析化验的资料,分层位做各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标(有机碳(TOC)、总烃(HC)、氯仿沥青“A”和生烃潜量(S1+S2))的等值线图。

如要确定生油门限,还要选择典型井做某些指标在剖面上的演化图。

3、根据收集的H/C、O/C资料或热解资料(I H和I O)做范式图,也可以收集类型指数资料,通过做散点图分析各套烃源岩的干酪根类型。

4、收集Ro资料,做平面等值线图,并分析平面上的烃源岩成熟区和生烃中心;选择典型井,做Ro剖面演化图,并指出生烃门限。

5、选择一种方法,计算资源量。

6、综合以上信息在纵向上指出主要的生烃层位,在平面上指出主要的生烃区。

专题一:烃源岩分布预测和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专题一:烃源岩分布预测和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

专题一:烃源岩分布预测和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专题一:烃源岩分布预测和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油气资源量的大小(储量)—是进行勘探决策分析和勘探规划计划编制的基础和科学依据!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烃源岩的质量和体积决定了生成油气的多少!1.无井条件烃源岩分布预测①有井约束地震相②有井约束层序分析③有井约束地震反演④综合研究2.判别源岩的最小有机碳含量下限标准:泥岩的有机碳≥0.5% 碳酸盐岩的有机碳≥0.3% 作为生油岩标准的最小有机碳下限值不能应用于成熟度高的地区。

高成熟区目前所测得的有机碳只能反应有机质的残余数量,原始数量可能是它的两倍以上。

存在的问题①理论上没有考虑有机碳的组成比例;(不同类型的有机质,生油岩干酪根中的有效碳含量不同:)★没有考虑母质的转化程度;★没有定量考虑母质类型;★没有考虑排烃条件。

②实践上★有些煤的有机碳丰度高,但不是有效的烃源岩;★有些泥岩的有机碳低,但却是好的烃源岩(如柴达木盆地第三系)。

2.用氯仿沥青“A”等残留烃指标评价源岩品质(1)理论依据源岩排烃效率非常低(一般〈5%),源岩中目前残留烃量基本代表了原始的生烃量●反应了残烃的指标;●反应了源岩生烃能力和残留烃能力的变化规律;●反应了有机质的转化率。

(2)实际情况★在生烃量相同的情况下,氯仿沥青“A”、热解参数“S1”以及总烃含量“HC”数值越大,意味源岩排出的烃量越小;★煤、欠压实地层中的“A”偏高并不意味源岩的生烃量大,而是表明源岩的排烃条件差3.有效烃源岩的判识二、有关烃源岩的几个术语和烃源岩评价标准1.烃源岩(生油岩或母岩)—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为生油(气)层。

有效烃源岩是指对油气藏形成作出过直接或间接贡献的烃源岩。

预测有效烃源岩分布发育对于评价资源潜力和油气藏分布具有现实意义。

优质烃源岩(excellent source rock)—有机碳含量大于3%的烃源岩作为优质烃源岩。

中非Bongor盆地烃源岩特征及测井评价

中非Bongor盆地烃源岩特征及测井评价








第3 4卷
Vo _3 l 4
第 1 期
No 1 .
21 0 0年 2月
F b 2 1 e. 00
J OURNAL OF DAQI NG PETROIEU M NS TUTE I TI
中非 B n o 盆 地 烃 源 岩 特 征 及 测 井 评 价 o gr
合 碳酸 盐 岩 、 又适 合碎 屑岩 烃 源岩 , 定量 计 算 出不 同成 熟 度 条件 下 的有 机 质 含 量 , ]可 该方 法 在 世 界许 多
地 区应 用取 得成 功 的经 验 , 国学者 应 用该 方法 也 取 得 较好 的 效果 ] o g r 地 烃 源岩 相 关 资料 很 我 .B n o 盆

要 : 球 化 学 分 析 资 料 表 明 B n o 盆 地 下 白 垩 统 发 育 三 段 烃 源 岩 , 更 全 面 认 识 盆 地 的 烃 源 岩 生 烃 潜 力 , 先 地 ogr 为 首
根 据 烃 源 岩 测 井 响 应 , 用 孔 隙度 曲线 和 电 阻率 曲 线 的 差 异 ( l 识 别 烃 源 岩 , 后 根 据 有 机 碳 质 量 分 数 ( C) 单 利 AgR) 然 TO (
地主力生烃层段.


词 : 非 ;B n o 盆 地 ;烃 源 岩 ;测 井 评 价 中 o gr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1 9 ( 0 0 0 一0 0 10 8 1 2 1 ) l 0 5—0 5
中图 分 类 号 : 6 8 1 0 P 1 . 3
0 引 言
作 者 简 介 : 红 日 (9 7 )男 , 士 , 宋 16 一 , 博 高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 矿 场 普 查 与勘 探 方 面

烃源岩评价方法

烃源岩评价方法

总烃(×10-6) >1000 有机碳(%) S1+S2(mg/g) “A”(%) >3 >10 >0.25
总烃(×10-6) >1000
高成熟过成熟
Ⅰ-Ⅱ1
Ⅱ2
有机碳(%)
>1.5
>2.5
0.7-1.5
1.2-2.5
0.2-0.7
0.4-1.2
<0.2
<0.4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海陆交互相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陈建平等,1997 )
氯仿沥青“A”(%)
S1+S2(mg/g)
0.28-2.0
20-200
0.08-0.28 0.04-0.08 0.015-0.04 <0.015
6.0-20 2.0-6.0 0.5-2.0 <0.5
总烃(×10-6)
氯仿沥青“A”(%)
800-5000
0.60-3.00 60-300 1500-8000
罗诺夫等
亨特 田口一雄 埃勃 法国石油研究所 美国地化公司 挪威大陆架研究所 庞加实验室 黄第藩(1995) 傅家谟等(1986)
0.2
0.29,0.33 0.2 0.3 0.24 0.12 0.2 0.25 0.1 0.1-0.2 0.4
刘宝泉(1985,1990)
郝石生(1989,1996) 程克明 黄良汉(1990) 秦建中等(2004) 薛海涛、卢双舫(2004) 夏新宇、戴金星(2000) 四川石油管理局 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大港油田研究院
有 机 质 类 型
有 机 质 成 熟 度
烃 源 岩 生 烃 史
生 烃 热 模 拟 结 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烃源岩测井评价研究概述摘要:目前围绕着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本文从烃源岩测井评价的进展和评价方法两方面入手,系统的介绍了烃源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国内常用的评价方法,并指出了目前烃源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烃源岩;测井资料;研究进展;评价方法引言烃源岩是油气藏和输油气系统研究的基础,国内外对于烃源岩的研究一直很重视。

在对烃源岩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也一定的成果。

但是,由于构造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烃源岩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给资源评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许多学者对烃源岩的评价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对目前有关于烃源岩的测井评价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今后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1 烃源岩的评价进展1.1 国外进展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主要方面是确定烃源岩中的有机碳含量(toc)。

早期关于烃源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1945年beer就尝试应用自然伽马曲线识别和定量分析有机质丰度[1]。

murry等(1968)作区块分析时得出异常大的地层电阻率是由于生油岩中已饱和了不导电的烃类[2]。

swamson将自然伽马异常归因于与有机质相关的铀,他指出铀与有机质存在一定关系[1]。

在七十年代末期由fertl(1979)、leventhal(1981)等人相继找出放射性铀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经验公式,这期间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1]。

herron(1986)将c/o能谱测井信息用于求解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但该方法误差较大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评价中[3]。

schmoker在八十年代做了许多关于烃源岩的研究,他指出高的自然伽马值与烃源岩间的相关性、用密度测井信息来估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埋藏成岩作用引起的孔隙度减小过程就是一个热成熟过程、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孔隙度之间呈幂函数等观点[4-6]。

meyer(1984)等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声波和电阻率测井结合来评价烃源岩,总结出了测井响应参数与有机碳含量的岩石判别函数[7]。

上面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提出了一些计算有机碳含量的经验公式,但是并没有建立定量的数学模型。

直到1990年,passey研究出了对碳酸盐岩烃源岩和碎屑岩烃源岩都适用的方法,能够计算出不同成熟度条件下的有机碳含量值[8]。

目前该方法依然被很多学者作为研究烃源岩的基础模型。

lang等(1994)研究认为在泥页岩正常压实带,实测镜质体、反射率与声波时差间存在很好的半对数关系[9]。

但是,由于反射率与声波时差的关系受许多地质因素影响,阻碍其普遍应用。

mallick(1995)将实测的有机碳含量与地层密度用最小二乘拟合发现它们呈反比关系[10]。

1.2 国内进展鉴于烃源岩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谭延栋等(1988)应用测井资料对干酪根的响应特征来识别泥岩系中富含干酪根的生油岩[11]。

郭永华等(1993)最早尝试利用地层电阻率确定生油岩有机质的成熟度[12]。

赵彦超等(1994)借鉴国外研究对herron的方法进行改进,把c/o测井和密度测井结合来识别泥质烃源岩[13]。

之后他又以w-s方程为基础使用电阻率重叠法和双孔隙法定性识别烃源岩[14]。

陈增智等(1994)建立了碳酸盐岩自然伽马测井资料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的数学模型,估算碳酸盐岩地层剖面中的有机质丰度分布[15]。

李国平等(1996)利用含油气饱和度法推算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16]。

张小莉等(1998)采用多测井组合法来识别煤系烃源岩[17]。

许晓宏等(1998)较早的修正passey的模型,应用于国内烃源岩的评价[18]。

张志伟等(2000)以此模型为基础区分烃源岩与非烃源岩,定性评价烃源岩的等级[19]。

张立鹏等(2001)提出地层弹性参数、铀/钍等几个参数可以反映有机碳含量[20]。

在这期间也有学者尝试新的方法[21~23,26],朱振宇等(200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非结构性计算机问题上的优势对烃源岩测井评价作出了新的尝试[21]。

胡佳庆等(2002)依靠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用人工智能方法自动识别烃源岩有机质丰度[22]。

王栋等(2004)研究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可行性[23]。

张寒等(2007)用地震信息资料可以确定烃源岩的空间展布[26]。

陆巧焕(2006)等用测井资料计算有机碳含量和岩石热解生烃潜能来评价生油岩[24]。

钱克兵(2006)等建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与埋藏深度预测模型[25]。

于翔涛等(2009)将有机质含量计算公式加入了密度考虑因子[27]。

王鹂等(2009)绘制了烃源岩层厚度与暗色泥质岩类总厚度关系及烃源岩层总厚度与有效厚度关系[28]。

刘景东等(2010)提出了综合考虑生油岩成熟度和各种测井响应的”反推δlogr”的新方法[29]。

卢双舫等(2012)以实际区块研究为基础,确定了优质烃源岩的下限标准[30]。

总体来说,国内开展的烃源岩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原有方法的改进和建立测井资料与烃源岩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上。

2 烃源岩评价方法目前,评价烃源岩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和定量得判断。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是利用数学或者计算机理论作为载体的。

2.1 根据测井资料评价烃源岩的方法2.1.1 单曲线测井资料评价自然伽马法:陈增智等[15]以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vsh)与有机碳含量(toc)间存在正相关性为依据,采用自然伽马测井求取碳酸盐岩的泥质含量,建立了有机碳含量与自然伽马的关系,达到评价烃源岩的目的。

该方法利用了常用的测井资料曲线——自然伽马,曲线普遍性高且容易获取。

但是,在建立vsh与toc统计关系时,应充分考虑沉积成岩背景和有机质演化对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的影响。

c/o能谱测井法:赵彦超等[13]改进了herron的c/o能谱测井评价烃源岩方法,利用校正过的c/o和si/ca曲线确定地层中的总碳含量(ct)和无机碳含量(nct),它们的差值即为有机碳含量(toc),进而评价烃源岩。

该方法对低含量有机碳反应灵敏,对无机碳的含量计算误差较大。

另外,其利用了c/o能谱测井和地层密度测井资料,故只适用于泥质岩烃源岩。

核磁共振测井法:核磁共振测井(nmr)可以根据t2(nmr测井的一种测井模式)的弛豫值表征不同来判断油水性质。

测井结果主要受地层孔隙流体中氢核的影响,岩石固体骨架中的氢对它无影响,这一独特的特征使得nmr测井不受烃源岩中固态有机质的影响,既测量结果与岩性无关。

因此它即适用于泥质岩又适用于碳酸盐岩烃源岩。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被看好,王栋等人也对其可行进行了检验[23]。

2.1.2 多曲线测井资料评价多曲线组合法:张小莉等[17]以实测资料为基础,得出煤层在测井曲表现为高中子、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和低密度、低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煤层的放射性弱);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表现为高中子、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高于围岩泥岩)、高自然伽马、高铀含量和低密度特征,并且有机碳含量高的层段其自然伽马和铀曲线值相对较高。

以此“三高三低”、“五高一低”特征识别煤系烃源岩。

多参数组合法:针对泥页岩的测井响应特征,张立鹏等[20]由测井资料导出了弹性参数(b)、总自然伽马与去铀自然伽马差(δgr)、铀钍比(u/th)、井径差值(δcal)四个地层参数,在泥页岩烃源岩中这些参数表现为“三高一低”(高u/th、高δcal、高δgr、低弹性参数b)这一特征可以评价泥页岩烃源岩。

δlogr法: 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方法是利用电阻率和孔隙度测井曲线(一般为声波时差)重叠来计算有机碳含量,即δlog r法[8]。

采用算术坐标的孔隙度曲线与采用算术对数坐标电阻率曲线进行叠合,产生的幅度差与有机碳含量是线性关系,并且是成熟度的函数,只要确定和估算成熟度,即可用幅度差值对烃源岩地层进行有效识别。

这种方法既适用于碳酸盐岩又适用于碎屑岩,另外消除了对孔隙度的依赖关系[31~32]。

后期许多学者对此方法进行完善,加入非烃源岩所具有的有机碳含量背景值、密度参数等[18,27]改进计算公式。

鉴于此方法人为确定基线值计算幅度差,操作过程繁琐,人为因素影响大,有学者利用计算机叠合曲线自动计算幅度差来解决这一问题[33]。

国内在应用此项技术时,主要是针对泥质烃源岩进行应用研究,对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研究则很少,这可能与国内碳酸盐岩烃源岩特殊的性质有关。

含油气饱和度(sog)法:李国平等[16]对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和有机碳含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含油气饱和度与有机丰度成正比,并与有机质成熟度和类型有直接关系。

分别利用阿尔奇公式和双孔隙度曲线交会(中子—密度、中子—声波时差或密度—声波时差交会)得出烃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和总孔隙度,进而求取烃源岩中的剩余烃含量(vhc),即可转化求得有机碳含量(toc)。

但是,也有研究指出用vhc推算的toc存在较大误差,反而是sog可以提供已成熟有机质所生成烃的量[34],它不仅可以推断出有机质成熟门限值,还可预测实际地层的油气生成量,对评价生油岩及资源评价更具有现实意义。

2.2 基于数学及计算机的方法2.2.1 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很难用显示函数表达非结构性计算问题方面优越性很大。

在烃源岩评价过程中,测井参数xi与烃源岩参数yi 的映射关系不是单值的对应关系。

因此,把测井参数空间分解成若干个子空间,用一个基于距离的自组织竞争网络d-konhonen nn提取测井参数向量模式特征,再组合一个基于距离的多层前向网络d-bpnn作为测井参数到烃源岩的映射分类识别器,实现烃源岩的评价[21]。

由于对烃源岩的评价参数划分存在多样化,该方法的使用和研究较少。

2.2.2 人工智能技术胡佳庆等[22]依靠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使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实现在微机上自动、快速识别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

测井资料自动评价技术是在自动识别岩性基础上对综合测井系列选择了自然伽玛gr、井径cal、声波时差ac、深侧向电阻率rt、微侧向电阻率rxo、密度den和中子cn七个参数作为研究岩性的基本变量。

结合数学中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将上述基本变量浓缩成反映岩性的一个综合特征值,经阶梯式模式识别自动确认岩性界面内的煤岩和泥质岩,再将测井参数经过模拟建立泥质岩的有机碳、氯仿沥青和总烃的多参数计算公式,来分析煤岩和泥质岩的有机质丰度。

这一方法为利用测井信息快速评价烃源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2.3 地震反射法张寒等[26]人对渤海湾盆地湖相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作出分析认为,半湖相—湖相烃源岩在地震反射轴具有低频、高连续、强振幅的特点,反射结构为平行—亚平行状态,容易识别。

其中,低频、高连续、强振幅反映的是一个密集的反射段,一般为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类沉积物地震反射,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主要为深水环境中以水平沉积为主的湖相地层反射特征,据此可判断泥岩是否进入生油门限和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