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最新进展

合集下载

世界深水油气田水下技术应用研究

世界深水油气田水下技术应用研究

统开发, 平静的海底为水下生产设施提供了良好的
相泵组, 电力由 Gullfaks C 平台提供。
响, 而且节约了大量投资, 对高纬度寒冷地区油气
井口回压, Statoil 公司预计能够把采收率从 49%提
低温海底输送湿天然气, 通过井口加注防冻液降低
1 2 北极地区水下井口回接距离最长的深水气田
度传感器和湿气流量计等。
Fig 1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 of Tordis Oilfield
除砂器, 与回注水一起注入地层, 特殊情况下也可
上设有远程控制阀门, 阀门直径较大, 可保证天然
该海域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常年不结冰, 但是海
以与油气一起混输到 Gullfaks C 平台进一步处理。
shore oil and gas fields In⁃depth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on eight typical oil and gas fields for application of
subsea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ordis, Snohvit, BC - 10 ( Parque das Conchas ) , Cascade⁃Chinook, Perdido,
1 深水油气田水下技术进展及应用
1 个采用全水下系统开发的海上气田。 该气田没有
1 1 世界 第 1 座 采 用 水 下 分 离 增 压 技 术 的 油 田
———Tordis
[3]
Tordis 油 田 位 于 北 海 挪 威 一 侧 Tampen 区 的
34 / 7 区块内, Statoil 公司拥有 28 22% 权益并担任
油气工程技术发展到今天, 已经形成了很多分支,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

多相流技术的发展现状物质一般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相态。

气体和液体不能承受拉力和切力,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因此统称为流体。

在流体中如有固体颗粒存在,则当流体速度相当高时,这种固体颗粒就具有与一般流体相类似的性质而可看作拟流体。

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处理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态的流动问题。

经典流体力学所处理的只是一种相态的均质流体,即气体或液体的流动问题。

但是在许多工程问题以及自然界的流动中,必须处理许多不同相态的物质混合流动的问题。

通常把这种流动体系称为多相体系,称相应的流动为多相流。

最普通的多相流由两个相组成,称为二相流。

不同相态物质的物性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根据物质的相态,把二相流分为气液二相流,气固二相流,液固二相流等。

气液二相流在核电站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火力发电厂锅炉、汽轮机及凝汽器、炼油厂分馏塔中蒸发和凝结过程以及在化工、天然气液化、海水淡化及制冷系统中的蒸发器、重沸器、冷凝器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内燃机和燃油炉的液体燃料燃烧过程中也很重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原子能电站的建立、高温高压火电机组的出现以及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的建设,气液二相流及其传热性能在设备设计与安全运行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气固二相流在煤粉燃烧、气力输送与分离、流化床燃烧及反应器、除尘器以及在最近发展的煤的液化和气化技术中十分重要。

火箭发动机排气中固体微粒的运动以及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中的尘埃流动也都涉及固体微粒的流动。

液固二相流在水利工程中泥沙的沉积、化学工程中流化床反应器、液体的渗流及泥浆流动等方面均很重要。

总之,多相流是一门在许多工程领域中有广泛应用的重要学科,在最近2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学术活动也相应增加。

多相流体力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建立多相流模型和基本方程组。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相的压强、速度、温度、表观密度和体积分数、气泡或颗粒尺寸分布、相间相互作用(如气泡或颗粒的阻力与传热传质)、颗粒湍流扩散、流型、压力降(两相流通过管道时引起的压差)、截面含气率、流动稳定性、流动的临界态等。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欲的不断增强,人类对水下机器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从最初的简单侦察运作,到如今的深海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发展趋势也逐渐浮现。

一、大型化随着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相比于传统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大型化的水下机器人开始逐步进入市场。

这些大型水下机器人有着更强大的载重能力和更高的水下作业能力,能够完成更复杂和更长时间的作业任务。

二、自主化自主化是未来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自主化水下机器人势必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自主化水下机器人可以自主分析水下环境数据,并根据任务要求自主规划行动路径,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自主感知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三、多样化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型号或用途,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模块化的趋势。

不同场景需要不同性能的水下机器人,从而推动了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专业水下机器人,如海洋生物研究、水下考古、深海石油勘探等多个领域。

四、智能化智能化是未来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必要趋势之一。

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加入下,水下机器人将能够通过感知和分析海洋数据,自我学习并根据模型预测目标状态,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任务。

同时智能化还意味着水下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异常情况时,它们可以根据自身程序自主判断应对方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安全性。

五、组合化组合化将是未来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这种趋势要求水下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和任务,而是可以通过多个机器人组合形成更完整的水下工作系统。

通过多种机器人的组合配合,可以达到更高效的水下任务执行效率,从而满足更高级别的任务需求。

总的来说,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多相泵的发展与应用有哪些?

多相泵的发展与应用有哪些?

多相泵的发展与应用有哪些?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催生了这一门颇有难度的新技术。

多相混输技术的核心是多相流混输泵。

国内外十多种不同类型的多相泵,经过竞争淘汰,如今主流泵型只剩下两种:回转动力式的螺旋轴流多相泵和容积式的双螺杆多相泵。

这两种多相泵虽然形式与基本原理截然不同,但各有优势和利弊。

海上(近海、深海)油田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催生了油气多相混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

这是由于油气分开各自单独铺设管线,投资耗费过于巨大。

采用多相混输技术后,油气输送可以共用一条管线,从而大幅减少管线和设备的建设投资费用,还可以减少投运后的管线运行和监控费用。

由于涉及远距离输送,所以这项多相混输技术的开发经济意义重大。

多相泵是输送油气多相流的关键设备。

现在可以成功地投人工业生产的主流泵型只剩下两种:一种是属于回转动力式泵的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另一种是属于容积式泵的双螺杆多相泵。

这两种基本类型截然不同的多相泵,各有优势和弊端,应用时需要审时度势具体分析。

螺旋轴流多相泵的排出流量,比双螺杆多相泵大得多,结构紧凑;能够在高含沙量下运行,对所含固体沙粒不敏感,多相流中含固体沙粒量(即含沙率)可以超过5%;含气率范围可达10%-90%,不及双螺杆多相泵大(可达97%);介质的黏度范围不如双螺杆多相泵宽,介质黏度太大会使泵效率急剧下降,甚至无法运转。

目前世界上排量最大的螺旋轴流多相泵流量可达3300m3/h,单机功率最高达6000kW。

双螺杆多相泵因双螺杆泵的固有特点,使其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①具有强制输出气液的特性,无论含气率如何变化,都可以强制排出,介质含气率可达97%;②能够输送黏度很大的油气混合流,介质的动力黏度范围可以从2-2000cP;③由于主、从螺杆不是依靠互相啮合来驱动,而是各自依靠外置的同步齿轮来驱动,主、从螺杆之间,螺杆与定子之间互不接触,所以能够耐干转.即短时间输送100%的气体;④双螺杆多相泵具有较高的容积效率。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深水水下生产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李清平;朱海山;李新仲【摘要】水下生产系统经历了由潜没式水下井口、半干半湿式水下井口到湿式水下井口的发展历程,形成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水下管汇、水下远程控制系统等在内的功能配套的水下生产系统.截至2014年年底,已有约6400口井采用水下完井、320多个水下油气田运行在世界各大海域,水下生产技术已成为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核心技术.自1996年我国南海流花11-1油田国内第一次应用水下生产技术进行油气田开发以来,相继建成了陆丰22-1、惠州32-5/26-1N、崖城13-4、荔湾3-1等10个水下油气田,并实现水下管端件等设施国产化.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水下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深水水下生产技术的发展思路.【期刊名称】《中国工程科学》【年(卷),期】2016(018)002【总页数】9页(P76-84)【关键词】水下井口;水下生产系统;国产化【作者】李清平;朱海山;李新仲【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DOI 10.15302/J-SSCAE-2016.02.011水下生产技术是经济高效开发边际油田、深海油田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海上油气田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该项技术以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各石油公司的广泛关注。

自1947年美国第一次提出水下井口的概念以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水下生产系统经历了由浅海→中深水域(100~500 m)→深水(500~1 500 m)→超深水(1 500~3 000 m)、由有潜水作业→无潜水作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水下干式舱”技术为核心,60年代早期湿式无潜水员多井口系统得到发展,1975年位于英国北海、水深75 m的阿格油田采用一艘半潜式生产平台(SEMI–FPS)和水下生产系统进行开发,意味着水下生产技术由单纯的水下完井系统向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转变。

海工装备细分市场分析

海工装备细分市场分析

(四)海工装备细分市场分析1、海洋钻机系统海上石油天然气的钻井工艺与陆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陆上钻机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分散布置,而海洋钻机必须集中布置在面积不大的海上平台上,自然条件恶劣,操作工况十分复杂。

此外,海洋钻井远离陆地,运输十分困难。

这些特点决定了海洋钻机除了必须达到陆上设备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一些特殊要求。

同时,由于钻井环境条件的不同,海洋钻机系统和部件配置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组成简介海洋钻机系统主要由钻井绞车、顶驱、泥浆泵、排管机、仪表与司钻房等部分组成。

(1)钻井绞车钻井绞车按照驱动方式可以分为直流驱动、液压驱动和交流驱动三种形式;按照传动方式可以分为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两种形式;按照刹车方式可以分为盘式刹车和涡磁刹车两种。

(2)顶驱顶驱的驱动方式分为直流、液压和交流三种,有单马达和双马达两种驱动组合。

(3)泥浆泵泥浆泵的驱动方式分为直流、液压和交流三种,有卧式和立式两种布置型式。

(4)排管机排管机有柱式排管机、桥吊式排管机和星型排管机三种形式。

(5)仪表与司钻房仪表一般有组合式指针仪表、组合式数显仪表和屏显数字化仪表三种形式。

(6)产业结构目前,整个钻井系统几乎所有核心设备都被国外少数几个公司垄断,如下表所示:表 1 钻井系统设备生产企业市场份额年代初开始,世界钻井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石油钻机整体向着交流变频调速电驱动石油钻机)方向发展;钻深能力达12000~15000米,绞车功率从增大至。

虽然我国川油广汉宏华公司与宝鸡石油机械公司已设计出海洋同时配备交流变频电驱、静液驱动的新一代顶部驱并已成为海洋工程标准产品。

挪威MH公司、德国Bentec和美7000-9000m数控变频钻机。

但大多数国内钻机的性能较差,导致国内钻井平台几乎只采用国外钻机。

另外,国外无绞车、液缸升降型钻机正迅速发展,质量比传统曲轴连杆三缸钻井泵轻80%的静液驱动钻井泵、套管钻井石油钻机、机械驱动长行程泥浆泵均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基本在这几项没有开发能力。

国外水下采油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外水下采油技术的快速发展

下 采 油 在 油 层 最 终 采 收 率 方 面 来 能 达 到 目标 的 最 主 要 原 因 。 在 非 甫 浅 的 水 域 中 和 陆 地 上 存 在 的 全 范 围 选 择 方 案 仍 然 不 能 适应 于深水 采 油
于 是 否 采 用 多 桐 泵 的 决 策 是 复 杂 的 . 产 ± 。 这 是 一 种 由 博 纳 曼 公 司 设 计 的 双 螺 构 E O 20 部分 . 但 是 水 下 采 油 的 采 油 量 的 预 期 增 长 必 颓 考 虑 到 泵 、 泵 的 维 扦 泵 . 成 挪 威 的 D M 0 0的
或岸 边基础 设施 那 样的 千环境 中 .但 为 增 压 下 .油 开 液 流 在 弃 井 前 能 在 不 超 过 水 下 设 每 的 非 常 特 性 它 们必须 能够 使 什 么 不 把 这 种 设 备 的 太 部 分 移 运 到 海 底 0 B b 的 压 力 下 流 动 但 是 .非 常 长 用 几 年 而 无 需 维 护 远 距 离 监 控 和 调 节 9; 帕 昵 这 个 问 题 正 在 由 几 家 公 司 厦 其 伙 伴 进行解 决 . 文讨 论豹 是有 美水 下井 口 本 安全控 制 系统 .以及 分离 式 系统 技术 的进展 , 的出注 管线 可音 会使 弃井 的临界 压 力增 系统 必 须 能 略解 决 其 自身 存 在 的问 题 . 莹
的看 法产生 改变 。
能够 降低油 层的 晟终 采收 和 以可接 受 的成 本完 成分 离 .则就 会有
采 油 2 水 下 幂 油 的 常 规 解 决 办 法 是 把 莘 室 , 用 地 面 系 统 . 并 液 流 能 在 5 5 — 某 些 直 接 的 优 点 。 遘 常 分 离 器 需 要 维 内无 活性 的液 流运 送到 像海 洋平 台顶都 6 8 9兆 帕 的 压 力 下 流 ^ 系 统 .在 压 缩 和 护 (清 洗 j 溢 流 堰 需 要 调 节 对 地 面 不 动 产 设 备 进 行 投 护 和 操 作 泵 动 力 的 费 用 . 当 从 远 离 油 田

水下成像与图像增强及相关应用研究中期报告

水下成像与图像增强及相关应用研究中期报告

水下成像与图像增强及相关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水下成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水下成像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水下环境的特殊性质,如水下光学杂波、水下散射和吸收等问题,导致水下图像质量较差,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如何提高水下图像质量和对水下环境的理解,一直是水下成像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图像增强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得图像更加清晰、有用。

因此,图像增强技术在水下成像领域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潜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是从水下成像图像获取、图像增强方法及水下成像应用三个方面入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水下成像图像获取部分利用水下相机和声呐探测仪获取水下图像数据。

通过分析水下图像数据的特点,抽取图像质量评价指标,为后续的图像增强提供数据基础。

2.图像增强方法部分针对水下图像中经常出现的“雾化效应”、“散射效应”和“光线衰减效应”等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的图像增强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去雾算法:针对水下图像中的“雾化效应”,采用现有的图像去雾算法,例如基于暗通道先验、双边滤波等算法。

(2)散射去除算法:针对水下图像中的“散射效应”,采用现有的散射去除算法,例如基于 Retinex 算法、霍夫曼分解等算法。

(3)光线衰减补偿算法:针对水下图像中的“光线衰减效应”,采用现有的光线衰减补偿算法,例如对数光传输模型、直方图均衡化等算法。

3.水下成像应用部分研究将所采集的水下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增强后,分别用于水下物体辨认、水下目标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对所采用的图像增强算法进行性能评估和分析。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该研究旨在针对水下图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有效的图像增强方法,以提高水下图像的质量和效果,并在应用层面上进行相关研究,取得如下预期成果:(1)建立一种针对水下成像图像增强的技术方法,使得水下成像图像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水下环境。

潮汐能发电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潮汐能发电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潮汐能发电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潮汐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通过利用海洋潮汐水流来产生电力。

这种能源在过去几十年中逐渐被人们重视,并且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探讨潮汐能发电的技术创新以及近年来的突破。

一、潮汐能发电技术的现状目前,潮汐能发电技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潮汐水轮机、潮汐溢水发电以及潮汐能驱动的涡轮发电机。

潮汐水轮机是最常见的潮汐能发电技术。

它通过将潮汐水流经过水轮机来驱动发电机发电。

潮汐水轮机利用潮汐涨落的高低差来产生动力,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进行建设。

潮汐溢水发电是相对较新的技术。

它利用潮汐水流过程中产生的水位差来推动水流进入某个预定的区域,然后再通过水力涡轮发电机产生电力。

这种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较低,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海岸线。

另外,潮汐能驱动的涡轮发电机技术也在一些研究中取得了突破。

这种技术利用潮汐水流的流速和流量来驱动涡轮发电机,从而产生电能。

二、潮汐能发电技术的创新近年来,潮汐能发电技术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创新和进展。

1. 高效能转化潮汐能转换效率的提高是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

通过改进水轮机的设计和使用新材料,可以提高发电机的效率。

同时,利用先进的电力转换技术,如直线发电机和永磁发电机,可以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

2. 智能监测系统为了更好地监测和控制潮汐能发电站的运行状态,智能监测系统的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发电机的性能和运行状况,并提供预警和故障检测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和远程控制等功能。

3. 群体集成和网络互连对于海上潮汐能发电站来说,群体集成和网络互连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将多个潮汐能发电站集成为一个网络,可以实现能量的共享和优化,提高整体发电效率。

同时,网络互连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潮汐能发电技术的突破尽管潮汐能发电技术取得了一些创新,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突破,为潮汐能发电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1. 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的应用为潮汐能发电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

深海探索的新技术

深海探索的新技术

深海探索的新技术深海是地球上最神秘和未开发的领域之一,深海的环境极其严酷,水压巨大,温度低下,黑暗无光,这使得传统的探索手段面临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让深海探索变得更加可行,许多新技术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重要的深海探索新技术。

1. 无人潜水器(ROV)无人潜水器(Remote Operated Vehicle, ROV)是一种可以在深海中遥控操作的水下机器人。

它们通常配备高分辨率摄像头和抓手,可以执行拍摄、采样和其他任务。

ROV的出现使科学家能够在不直接下潜的情况下对深海进行观察和研究,显著提高了探索效率和安全性。

近年来,ROV技术不断进步,设备的体积更加小巧,操控更加灵活,同时还具备更高的水下耐久性和多功能性。

从早期简单的摄像功能到如今的多样化任务执行,例如深海采矿和海洋生态监测,ROV已经成为深海探索的重要工具。

2. 自动化水下航行器(AUV)自动化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AUV)是一种不需要操控人员实时控制的潜水器,能够根据预设程序独立完成潜水任务。

这种技术在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AUV通过搭载多种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水温、盐度、深度等多种水文数据,并能够绘制详细的海底地形图。

AUV的智能化程度持续提高,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些设备可以自主规划路径,避开障碍物并优化任务执行,提高了深海探索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深海声纳技术声纳技术在深海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视性极差的深海环境下,声波传播的特点使得声纳成为一种理想的探测工具。

现代声纳系统可以用于识别水下物体、构建海底地形图以及进行生物监测等。

在声纳技术的发展中,合成孔径声纳(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SAS)作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清晰地识别和描述海底特征。

这项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探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二)——海底处理技术

海洋油气开发中的水下生产系统(二)——海底处理技术

关键词 海上 油气 田 水 下 生产 系统 海底 处理 技术 多相 流 增压 泵送 系统 气. 液分 离 当前海 洋油气 开发 中的水下 生产 系统 主要 涉及 到海 底增 压泵 送 和海底 分离 等方 面 的作 业环 节 ,具 体分 为 以下五 大类 :海 底多 相流泵 增压 系统 、海 底 原海 水 注入 系统 、海底 气 一 分 离 和 液 体 增 压 泵 送 液 系统 、海 底产 出水 分离 和 回注系 统 、海 底湿 气压 缩 系统 。当然 ,从 系统工 程 的角度来 看 ,整个 水下 生 驱 动 , 目前则 主要 使 用 电力驱 动 ,输 送距 离在 1 ~ 1 m。如 图 1所 示 ,增 压 泵送 系 统 采用 油 浸 式 电 0k 动 机和 集 成式 流量 调 节器 ,以 及 由 Sa i F ttl P和 o 、I Tt 联 合开 发 的 Psio 旋一 流 式 多 相泵 。在 ol a oedn螺 轴
刚性圆轴上安装多级泵元件以获得足够的扬程 ,同 时 整个 系统 可 以 进 行 起 下 回 收 。工 作 过 程 中 通 过
Fa nier gA rmoE g en S自身 的 流动 混 合器 专 利技 术 , n i 将 非均相 流体 混合成 均匀 的多相混 合物 ,从 而为 多
相泵 提供 了不 随上游 流动情况 而变 化 的稳定运 行 条 件 ,消 除 了瞬 态 段塞 流 ,并减 小 了动 态 载荷 效 应 。
型机 械密封 作 为主密 封元 件 以减少 润滑 油泄漏 对环 境 的污染 ,以及 可能 的腐蚀 和 安全性 问题 ;由于在 海 水环 境一 侧 没有使 用 动密封 ,因而不存 在润 滑油
的泄漏 问题 。屏蔽流体提供过压保护,并在整个运 行 过程 中连 续循 环流 动 ,以对 泵 内的轴 承 、机 械密 封等关键元件提供润滑和冷却作用 。 A rd es 司 在 非 洲 赤 道 几 内亚 海 上 的 meaaH s 公

水下生产系统助力深水油气开发

水下生产系统助力深水油气开发

分 布沿专 用管道输送 至5 里外的 英
FS田自17年开始生产,由 95 于 开发年 限较长, 目前面 临储层衰 竭 、含水率上升的问题 ,如挪威沿 海 的几个油 田。为了提 高采收率 ,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 自20 年9 0 7 月开始 研究水下增压技术的可行性,2 1年 01 8 月与合作者制定了Ag r油 田开发 sa d 方案,计划于2 1年完成水 下增压 05 设备安装,以提高M k e和M ia d ik l d gr 致密储层的采 收率。Aa ad 田位 sgr 油 于挪威海的H le ,距离海岸 15 atn 2英 里。Aar 采油平台于19年5 sgd A 99 月 开始生产,20年1月A gr 采气 00 0 sad B 平台投产,目 前共有5 口生产井。据 2 预测,由于产层压力降低,至21年 05 油 田将难 以维持 当前产量 。如果采
而下分别是气液分离器 、电潜泵、
密 封装置和 马达 ,见 图4 。马达外
部是一个导流保护罩,分离后 的液 体在保护罩 内循环流动 ,起到冷却 马达 的作用 。为 了保证 泵与保护罩 之 间的液体能够保持高速流动 ,需 要控制合适 的流道宽度 ,若流道过 窄,则循环压耗太高,导致沉箱 内
例过高 ,则会 导致 “ 气锁 ”现象, 即流速 降至0 ,因此采 用控制系 统 自动调节泵速 ,保持沉箱 内压力在 允许范 围内变化 。整个分离系统的 核心部件是电潜泵 ,由于B 一0 c 1 区块 水深超过5O 0t ,0f ,一旦电潜泵发生 故障,将耗费极大的人 力、物力 、 财 力进行维修 。为 了避 免此类现象 的发生,壳牌和 贝克休 斯做 了大量 的测 试 工作 ,并利 用 贝克 休斯 的 C nr f图形化仿真软件进行最终 et iit l 测试。另外 ,沉箱 内设计了专用打 捞篮,可以收集进入沉箱的废 屑, 避免 电潜 泵吸入 ,从而延长泵 的使 用寿命 。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应用分析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应用分析

化具 有 自适 应 性 , 可输 含砂介质 , 结构 紧凑。 目
前, P o s e i d o n多 相泵 已 由 F r a mo和 S u l z e r 公 司进行
足 以将 产 出物输 送 至 依 托 设 施 进行 处 理 的 问题 , 水 下生 产井 无需 配 置 电潜 泵 , 可 避 免 电 潜泵 故 障 引起 的修 井 问题 , 极 大 程 度 上 节 省 了水 下 生产 井 修井 费用 。此外 , 水 下 多 相 增 压 技 术 可 以通 过 增
( 气) 藏 废弃 压力 较高 , 通 过 配 置水 下 多 相 增 压技 术, 能够 有 效 地 降 低 废 弃 压 力 , 进 而 充 分 释 放 油 ( 气) 藏产能、 提高采收率 、 延 长 油 气 田 的生 产 年
限。对 于采 用水 下 生 产 系 统 的油 田来 说 , 通过 配 置 水下 多相 增压 技 术 , 能 够 解 决 水 下 井 口压力 不
水 下 多 相 增 压 技 术 应 用 分 析
刘 维滨 , 王 文祥 , 洪毅 , 吴 尧增 , 李彦 昭
( 中海 油 研 究 总 院 , 北京 1 0 0 0 2 8 ) 摘 要: 总结以螺旋轴流式多相泵 、 双 螺 杆 式 多 相 泵 为 代 表 的水 下 多 相 泵 应 用 现 状 , 对 比分 析 2种 水 下 多
相泵的技术参数 、 运 行参 数 、 优缺点及适用 范围 ; 介绍水 下压缩 机系统 的应用 现状 以及 A s g a r d气 田水 下压缩
机系统组成模块 、 配置方案 、 运行模式 , 与 此 同时 , 总 结 2种 水 下 多 相 泵 及 水 下 压 缩 机 系统 的适 用 工 况 , 分析现
阶段水下多相泵 、 水 下压 缩机等水下多相增压技术应用存 在的难点 , 包 括水下 多相增压设 备可靠性 以及水下 分离技术 、 水下输配 电技 术 、 水下控制技术 、 水下安装技术等 与之密切相关的技术 。 关键词 : 水下 多相增 压 ; 水下多相泵 ; 水下压缩机 ; 应用分析

水下作业有了新突破

水下作业有了新突破
T e d v l p n h rto skn a e u I o u — h e e o me t i t ef s f i i d b s d f I n s b S i t Y
回路大功 率控 制管缆,向海床的1 0 马 50
sa ola d g ss p rto n u -e u ig T e d iig e i n a e aa in a d s b sa p mpn . h ln rl
p mp n t es afo r u so h e l o .
力 。该 F S  ̄ 由 S M 司 在 新 加坡 制 造 , PO B公 并 系 泊在 P ru d s o c a 区块 坎 波 a q e a C n h s
1 S l t e ir a p ia i n f a y t as i o h f s t p l t o lz wa e t e r e c o v se l i r s t c n lq n a t re e P O.1 i a p o u to S e p c e e h oo y o u rtd F S nt l rd cin j x e td i
统 ,用 于 驱 动 海 底 提 升 设备 并 处 理 重 油 。开 发 井 是 用 G o a S n a Ib I a t F ’s Ac c 全球 圣 达 菲 北 极 一 号 )钻 机 完钻 的 。这 些 油 田于 e rtil( 20年7 0 9 月投 产 。第 一 阶 段 包 括 九 口生产 井和 一 口注 气 井 。 目前 正 在 规 划 的第 二 阶 段 将 主要 针 对  ̄ A g n u a 0 油 田 。 ro a t “ 次 开 发 包 括 四 个 主 要 区 块 , 分 别 是 A aI n 鲍 鱼 ) 本 b e( o 、 O t a ( ) 、A g n u a ( 硝 )O j  ̄ A g n u a ( 硝 )B s 蚝 r oat 船 r - Ef ro a t 船 l 一 西 , ”B -0 目经理 K n S ig解 释 说 。 “ O1N e t t l n 我们 所 做 的 是 把 一 个

深水多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深水多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t e c hn o l o g y a nd t he c or r e s po nd i ng s e p a r a t i on e q u i pm e n t s ha v e g a i ne d t r e me nd ou s d e v e l o pm e n t . Thi s p a pe r a n a l y z e s t he ke y i s s ue s w hi c h t he u nde r wa t e r o i l — — g a s — — wa t e r t h r e e — ph a s e s e p a r a t o r f a c e d; t h e c o m bi na t i o n o f f o r e i g n und e r wa t e r s e pa r a t i o n t e c hno l og y r e s e a r c h a nd de ve l op me nt
Ab s t r a c t : As t he c o r e o f o i l a n d g a s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no l o gy wi t h i n o f f s ho r e oi l a n d ga s d e ve l op —
me nt , mu hi p ha s e s e p a r a t i o n t e c hno l o gy i s a l wa y s a n i mp or t a nt p a r t o f s ubs e a pr o du c t i on s y s — t e ns r . Re c e nt l y,t h e r a p i d gr o wt h o f wo r l d o i l d e ma nd ma ke s de e pwa t e r muhi p ha s e s e p a r a t i o n

22836854_水下增压工艺方案现状及展望_

22836854_水下增压工艺方案现状及展望_
要有两种:对转轴流式压缩机和离心式压缩机。两
种压缩机系统都可以对 GVF≥95% 的井流进行增
压,区别在于对转轴流式压缩机不需要配置入口分
离器,而离心式压缩机需要配置入口分离器。不同
水下增压设备的特点如表1所示。
图1 水下单相泵直接增压工艺
表1 不同水下增压设备的特点
序号
水下增压
设备种类
1
水下离心泵
作者简介:刘永飞(
1988— ),男,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石油设备。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7卷
第5期
2020年10月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OCEAN ENGINEERING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水下增压工艺方案现状及展望
Vo
l
.7,No
.5
,
Oc
t. 2020

刘永飞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摘要
水下增压技术是海洋油气田延长寿命、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种水下


混输增压工艺,区别在于增压设备是针对对转轴流
式压缩机而不是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对转轴流式压
缩机在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电机、
轴承、机械密封、操作理念等机械部件传承于螺旋轴
流式多相泵,对转轴流式叶片是轴流式叶片的一种
图4 Pa
z
f
l
o
r项目水下分离增压模块
1
.3 水下多相混输增压工艺
水下多相混输增压工艺即只用水下多相泵对水

e
so
fs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

新近纪南海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
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与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南海的深层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水体缺氧、水质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在新近的研究中,提出了深层水的增氧与分层方案。

首先,深层水的增氧是指在深海水底下增加氧含量,以缓解水体缺氧的现状。

在海底下添加氧气,有助于促进水体中的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这种方法可通过电解海水中的氧气大量释放于水体中,加速海水中的氧气循环,避免深层水体产生缺氧现象。

其次,分层是指将海水分为不同的水层,依据不同的参数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以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管理水平。

比如,将水体分为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分别进行管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水文、化学和生物学需求。

这种分层管理可以很好地避免水族生物受到过度捕捞、沙漏现象和海洋污染的影响,从而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缓解南海深层水体生态系统的问题而实施的,更好地保障海洋环境的健康,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我们在未来能够实现更先进、更可持续的海洋管理模式,更好地保护大自然。

未来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模式--超远程全潜式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水下系统探索

未来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模式--超远程全潜式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水下系统探索

未来深水水下油气田开发模式--超远程全潜式深水水下油气田
开发水下系统探索
孙维;王金娟
【期刊名称】《新技术新工艺》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中国南海气候恶劣,海洋环境复杂,每年的台风季节,不断有台风从南海经过,而非台风季节则有强烈的东南季风横行。

随着南海的逐渐开发,深水油气田距离陆地将越来越远,海上油气田的生产和外输作业受天气影响极大,如何开发一种新型的深海油气田模式使得油气田能够高效地进行生产,成为影响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关键。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深水油气田开发模式,该油气田开发模式目前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围绕着该开发模式的设备,各国已经投入研制,相信不久的将来,该开发模式将成为深水油气田的主要开发模式。

【总页数】4页(P55-57,58)
【作者】孙维;王金娟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深海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珠海 519000;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53
【相关文献】
1.水下多相流量计在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刘太元;郭宏;郑利军;闫嘉钰;许文虎
2.水下生产系统在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开发的应用与挑战 [J], 刘太元;霍成索;李清平;万祥;李文英
3.深水油气田全电控制式水下分配单元设计 [J], 白念涛;崔岩
4.深水油气田水下采油树内树帽安装及要点分析 [J], 唐咸弟;杨乐乐;赵苏文
5.深水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双管输送流动安全研究
——以流花21-2油田为例 [J], 刘培林;刘飞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水多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深水多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深水多相分离技术研究进展梅洛洛;洪祥议;王盛山;薛骊阳;温家铭【摘要】As the core of oil and gas processing technology within offshore oil and gas develop-ment,multiphase separation technology is alw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subsea production sys-tems.Recently,the rapid growth of world oil demand makes deepwater multiphase separ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paration equipments have gained tremendou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issues which the underwater oil-gas-water three-phase separator faced;the combination of foreign underwat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ject progress,Details of seven sets of current foreign real opera-tional underwater systems have been described,and the underwater multi,phase separator,Gravi-ty separator,GLCCseparator,VASPS separator and Pipe separator structures and working princi-ples also have been analyzed.Finally,we proposed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epwater multiphase separation technology.%近年来,深水多相分离技术及相应的紧凑型分离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最新进展刘永飞;李清平;秦蕊【摘要】通过研究螺旋轴流式增压技术、双螺杆式增压技术、对转轴流式增压技术等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技术原理和技术参数,分析了几种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特点、发展及应用现状。

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目前阶段存在的难点和挑战,包括对气液波动较大工况的适应性、长距离供电技术的制约、水下安装技术的挑战、新技术的可靠性、水深对集成设备的挑战等,为今后在深水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水下多相增压技术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期刊名称】《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年(卷),期】2017(004)004【总页数】6页(P205-210)【关键词】水下多相增压;水下多相泵;水下压缩机;水下设备【作者】刘永飞;李清平;秦蕊【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53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从陆上发展到海上,海上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不断显现,如低压油藏无法自喷开发、油气田开发中后期油藏压力不足、气田含水过高、气田采收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上油气田的安全和经济有效的开发,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提高海上油气田特别是深水油气田安全性、进行经济有效开发的方法,于是水下多相增压技术应运而生。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涵盖水下增压技术和多相增压技术两项前沿技术。

其中水下增压技术就是将增压设备放置在靠近井口的位置,从而弥补油藏压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能降低关井压力,提高采收率;多相增压技术就是不通过分离设备对油气水等进行增压,这就需要解决单相泵增压气蚀问题和压缩机增压喘振等问题。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就是将水下增压和多相增压两项前沿技术结合使用,来达到提高采收率、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本文总结分析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目前阶段存在的难点和挑战,为今后在深水油气田开发中应用水下多相增压技术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程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重点研究泵内混入空气以后,由于液体浓度降低而导致的冲击可能性以及泵内气蚀、空化现象,研究泵型主要为单相叶片泵;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重点研究冷凝液输送泵中出现的蒸汽,使液体泵变成输送水和水蒸气的两相泵,研究重点是有相变发生的气液两相流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远距离输送未经处理的油气水多相井流的多相混输技术,研制一种能为未经处理的油-气-水多相井流提供动力的多相增压技术。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是指在水下对气液比为0~100%的气、油、水进行增压。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在现场应用且技术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螺旋轴流式多相增压技术、双螺杆式多相增压技术、对转叶轮多相增压技术、半轴流式叶片技术、离心式增压技术等。

螺旋轴流式多相泵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叶片剖面呈机翼状的螺旋叶片对油气混合流产生升力而进行增压的,旋转的螺旋形叶片激起的旋转流动经过静止的固定导叶的梳理整流,强迫输送油气混合介质沿轴向流动。

螺旋轴流式增压技术源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海神计划”的研究成果[2—4],它由法国石油研究院获得专利,其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一代海神泵是在电潜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海神泵采用了优化设计的“NACA”螺旋形叶片,较为有效地防止或延缓了叶道内气液两相间相态分离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1987年首次研制出工业用原理机,命名为P300;1992年,海神式多相泵已发展到P300、P301、P302三种型号。

经过陆上和海上现场实验考核后,海神泵的研制者将其水力设计技术转让给挪威的Framo和法国的Sulzer泵业有限公司,从此螺旋轴流式多相泵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螺旋轴流式增压泵主要技术特点有:泵的转速决定压力提高,流量根据系统阻力特性自适应;更适合高流量条件(100~2000m3/h);更适合高入口压力条件,中低等增压(0~5MPa)的工况;适用于低黏度(<50mPa·s);更好地适应含沙环境,泵体采用开式或半开式结构,对沙或其他固体颗粒不敏感,在处理含有固体颗粒的流体时表现出其显著的优越性;抗干转能力(进口含气率100%情况下可无故障安全运行两天);含气率很高时,增压能力相对较弱。

Framo多相泵主要用于水下市场,已在20多个项目中应用,实物如图2所示。

Framo多相泵的设计参数为:最大流量2000m3/h,压差3~20MPa,气体体积含量(GVF)最高达95%,压力等级34.5~97.1MPa,设计水深3000m,轴功率300~3000kW,高5m,占地面积小于4m2,重量7~20t。

Sulzer螺旋轴流式多相泵主要为陆上应用。

1994—2013年Sulzer共有多相泵业绩17项,GVF为20%~95%,其中13项在陆上,2项在平台上,2项在水下,已经完成测试与认证,未真正投入使用。

Sulzer的两项水下业绩分别为1998年的Nautilus项目和2011年的Mark 1项目。

1998年的Nautilus项目中的多相泵已经通过检验,由于油田原因,并未投入使用;2011年的Mark 1项目中的多相泵是基于Nautilus项目多相泵产品而研发,而且也已经通过了检验(见图3)。

Sulzer多相泵的设计参数为: GVF为0~100%,增压幅度大于10MPa,轴功率3.2MW(6000r/min),设计水深2000m,设计压力34.5MPa,设计温度80℃,设计环境水温4℃。

双螺杆式多相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高压型双螺杆泵,这种泵是在开采与输送高黏原油的普通双螺杆液体泵的基础上,吸收了喷油双螺杆气体压缩机(实质为含气率97%~99%油气混输泵)的螺杆型线设计和转子加工等关键技术后发展起来的,是目前现场应用较多的双螺杆式多相泵;另一种为低压型双螺杆泵,是在螺杆压缩机的基础上,考虑多相流体的特殊性发展起来的,一般增压值较低[5]。

双螺杆式多相泵的转子副由两根互不接触的螺杆组成,通过硬化处理过的直齿圆柱同步齿轮传递扭矩,如图4所示。

该泵在设计上利用气体的压缩性成功地降低回流损失,提高了泵的容积效率,并将轴向推力、噪声、压力脉动以及泵的振动等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因此具有较好的效率和运行特性,典型双螺杆式多相泵的性能曲线如图5所示。

双螺杆泵主要技术特点有:泵的转速决定流量,压力根据系统阻力特性自适应;更适合低流量条件(10~500m3/h);更适合低入口压力条件、中高等增压(0~10MPa)的场合;可以适用于高黏度工况;不适应含沙环境,会磨损螺杆,降低性能;需要配置相关流体系统,进行自循环来防止干转;在输送介质的含气率很高时,仍可以达到较高的容积效率和较好的增压;输送过程中双螺杆中至少保留3%的液体。

2008年Leistriz双螺杆式多相泵(见图6)应用于巴西海域,该多相泵的设计参数为流量500m3/h, GVF高达95%,增压6.6MPa,功率1200kW,转速1800r/min。

Bornemann从1997年参加德国R&D项目开始进行了水下多相泵的研究工作,接下来的挪威DEMO2000项目揭开了水下双螺杆泵第一次在北海和墨西哥湾的安装应用。

SMPC系列为水下多相泵系列(见图7),目前发展到第四代,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在墨西哥湾和北海共有4项业绩,增压高达5MPa,功率高达1100kW,流量10~1300m3/h不等。

对转叶轮是轴流式叶片的一种变化形式,机体呈对置方式,转向相反的一对电机分别驱动常规轴流压缩机的动叶和静叶,转速可变频调节。

由于它的动、静叶是相对转动的,通常在较低的转速下就可得到很好的增压效果。

该装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流量很大,但因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轴流式压缩机,所以在含气量高达90%以上才具有较为理想的性能,叶片形式如图8所示。

OneSubsea水下湿气压缩机WGC4000(见图9)是2010年研制成功的一款对转湿式压缩机[6—7],该湿气压缩机处理量达6000Am3/h(工况下的流量),功率5000kW。

其中机械研制基于Framo成熟的螺旋轴流式多相泵,如电机、轴承、机械密封和操作理念。

该压缩机可以处理GVF大于95%的工况,在启动时处理全液体的工况。

2015年第四季度,WGC4000成功应用于Gullfaks项目。

水深约135m,电机功率为5000kW(2×2500kW),回接距离约15km。

Gullfaks水下增压项目使产量增加2200万桶油当量,采收率从63%提高到73%。

半轴流式增压技术采用半轴流叶片,这种叶片类似于螺旋轴流式叶片,叶片的一部分起增压作用,一部分起整流作用,该种叶片能够实现0~100%气液比的多相增压,最佳气液比为70%,增压能力达20MPa。

叶片结构如图10所示。

2015年Aker Solution公司已经完成该种叶片式水下多相泵的测试。

水下离心式增压技术由陆上离心式压缩技术改进而来,通过无油润滑、高频率感应电机、动态磁力轴承、变频软启动等先进技术保证压缩机在水下长期无故障运行。

目前阶段应用于Asgard[7—8]的MAN Turbo HOFIMTM离心式压缩机(见图11)进气液量最多允许0.46%(体积分数),因此该水下离心式压缩机目前阶段还需配合分离器一起使用。

脱离分离器真正实现水下湿气增压的水下离心式压缩机目前正在研发中。

应用于Asgard 项目的压缩机橇块尺寸为75m×45m×20m,重量5000t,主要包括两个压缩机2×11.5MW,一个分离器,一个泵,一个冷却器,应用水深250~325m。

2015年,Asgard水下增压项目增产3.06亿桶油当量,采收率提高20%左右。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是集水下增压技术、多相混输技术、设备集成技术、水下输配电技术、水下控制技术、水下分离技术、水下安装技术等多方面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因此存在许多制约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瓶颈。

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气液比波动较大工况的适应性。

水下气田井流气液比往往在全生命周期内变化较大,而目前几种水下多相增压设备都对气液比有一定的要求,螺旋轴流式增压泵、双螺杆式增压泵的泵送井流气液比范围为0~95%,无法适用于气液比高于95%的气田;对转轴流式压缩机泵送井流气液比范围为95%~100%,但是抗干转时间只有两天;离心式压缩机对进口液量的限制更为苛刻。

因此,研究一种可以适用于气液比变化大、具有长期抗干转能力的水下多相增压设备是水下多相增压技术的难点之一。

(2) 长距离供电技术的制约。

水下多相增压设备通常采用电驱,为了适应深水油气多变的工况,需要配置变频器进行调速,目前已投入现场应用的水下多相增压设备配置的变频器均放置于依托设施上部组块,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区域水深的不断增加,水下多相增压设备回接距离不断增长(例如荔湾3-1为79km回接),变频器供电距离有限(现场应用最远距离为Asgard水下压缩机系统供电距离40km),变频器放置于依托设施上部组块将无法满足回接距离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