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 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 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 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 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 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 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 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 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 间。
03
古代南北方代表性建筑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 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 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山西乔 家大院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 跟大家分享一下南北方建筑的集大成者。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 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 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 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当地建筑流派也较为多样,最著名 的有闽派、川派、皖派、苏派 ,当然,其建筑布局和风格 又各有所不同。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南 方四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 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 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 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 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 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 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 居、祠堂、牌坊)和“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 徽 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 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 出印象。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 (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 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 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地域文化的测量维度

地域文化的测量维度
地域文化是指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它可以通过测量维度来进行评估和比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量维度:
1. 语言:语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其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2. 宗教:宗教信仰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实践,可以了解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
3.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惯。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节日、礼仪、饮食和服装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了解其文化特点和历史演变。
4. 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表现形式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了解其文化特点和艺术风格。
5.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了解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
6. 历史演变:历史演变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人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演变,可以了解其文化传统和发展趋势。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测量维度,当然还有其他的测量维度可以用来评估和比较地域文化。
通过对这些测量维度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论源生型古都西安——兼与古都洛阳比较

2020年3月第36卷第2期㊀㊀㊀唐都学刊TangduJournal㊀㊀㊀㊀Mar 2020Vol 36No 2ʌ西安地域文化研究ɔ论源生型古都西安兼与古都洛阳比较葛㊀天(西安博物院业务研究部ꎬ西安㊀710068)摘㊀要:以土著族群在古都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考察ꎬ可以提出源生型古都和次生型古都两个概念ꎮ西安属源生型古都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周㊁秦㊁隋㊁唐等王朝的龙兴之地ꎮ洛阳属于次生型古都ꎬ定都洛阳的大多数王朝在伊洛地区以外崛起ꎬ后攻取洛阳为都ꎮ西安所处的关中盆地及渭河流域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ꎬ腹地辽阔ꎬ民习骑射ꎬ尚武善战ꎮ伊洛地狭ꎬ民风趋利ꎬ尚武之风较弱ꎬ难以崛起强大的政权ꎮ关键词:源生型古都ꎻ西安ꎻ次生型古都ꎻ洛阳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20)02006906收稿日期:20181109作者简介:葛天ꎬ男ꎬ陕西武功人ꎬ史学硕士ꎬ西安博物院业务研究部副研究馆员ꎬ主要从事文博历史研究ꎮ史念海先生在«中国古都学刍议»一文中分析了建立古都学的基础和必要性ꎬ阐明了古都学的定义㊁任务㊁特点和研究方法等[1]ꎮ史先生在«中国古都概说»一文提出了古都和中国古都学的定义ꎬ具体论证了广义的古都217处ꎬ涉及王朝或政权277个ꎬ根据狭义的古都概念ꎬ提出65处[2]ꎮ史先生后来的一系列论著ꎬ进一步丰富了古都学理论ꎮ华林甫在«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一文中ꎬ从古都学理论和规律性研究㊁七大古都㊁普通古都等三个方面对20世纪古都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勾勒[3]ꎮ朱士光教授在«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一文中指出ꎬ迄今已出版19辑的«中国古都研究»共收录学术论文533篇ꎬ可大部分都是有关某些古都具体问题的考证㊁研究性论文ꎬ专门论述有关古都学理论的论文仅占百分之六七ꎻ而这三四十篇论文也大多是就中国古都学理论的某些具体问题ꎬ如中国古都的定义㊁研究方法㊁研究范畴㊁建都的地理因素等ꎬ尚未就中国古都学整体理论体系与基本理论思想作深层次的阐释[4]ꎮ2016年10月25日ꎬ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都古都文化学术研讨会形成的«中国古都学会 成都共识»指出: 中国古都学正面临着突破和创新的重要关口ꎮ其中ꎬ中国古都研究应进行理论创新ꎬ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ꎬ应当具有当代情怀㊁国际视野以及中国整体观ꎮ 中国古都学要构建为独立的学科ꎬ除了要明确研究对象ꎬ还需要创新理论和方法ꎬ构建学科研究体系ꎬ形成中国古都特有的概念㊁原理㊁命题㊁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逻辑化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ꎮ [5]朱士光教授对于中国古都学理论亟待加强的期待和«中国古都学会 成都共识»均表明ꎬ中国古都学在概念㊁原理㊁命题㊁规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ꎬ这需要全国同仁的不懈努力ꎮ本文首次提出 源生型古都 和 次生型古都 的概念ꎬ对于古都形成的因素中ꎬ尝试从土著族群在古都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考察ꎮ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ꎬ它强调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作用的结果ꎬ而非外部力量推动的[6]ꎮ罗荣渠对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内源的现代化ꎬ这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ꎬ又称内源性变迁ꎬ其外来的因素居于次要地位ꎻ一类是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ꎬ内部因素处于次要地位[7]ꎮ钱乘旦将罗荣渠根据社会变迁所具有的创新性变革和传导性变革两种不同形式ꎬ概括为 内源型现代化 和 外源型现代化 两个概念[8]ꎮ借鉴 内源型现代化 和 外源型现代化 这两个概念ꎬ为了考察古都及所属的土著族群在古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ꎬ本文提出 源生型古都 和 次生型古都 两个概念ꎮ 源生型古都 指在古都形成的过程中ꎬ古都所在的土著族群起着主要作用ꎮ如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发展起来ꎬ罗马就是源生型都城ꎮ 次生型古都 指在古都形成的过程中ꎬ古都所属的土著族群没有起到主要作用ꎬ该地成为都城主要为外部政治势力所左右ꎮ元朝崛起于大漠ꎬ灭金㊁灭西夏㊁灭南宋ꎬ定都北京ꎬ北京一带原为金的辖区ꎬ北京之于元朝ꎬ就是次生型都城ꎮ运用这两个概念ꎬ本文重点对西安和洛阳两个古都进行考察和分析ꎮ一㊁古都西安㊁洛阳源生性的比较古都西安与洛阳相比较ꎬ西安的源生性很强ꎬ属于源生型古都ꎬ即西安在成为西周㊁秦㊁西汉㊁隋㊁唐等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以前ꎬ就已经是准统一政权的政治中心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周㊁秦㊁隋㊁唐等王朝的龙兴之地ꎮ相较于西安ꎬ古都洛阳的原生性较弱ꎬ定都洛阳的大多数王朝在伊洛地区以外崛起ꎬ后以洛阳为都ꎬ可称为次生型古都ꎮ1.古都西安源生性的表现定都西安的王朝很多ꎬ而古都西安能够与罗马㊁雅典㊁开罗㊁伊斯坦布尔并称世界五大古都ꎬ主要在于西周㊁秦㊁西汉㊁隋㊁唐等五个强盛的中原王朝定都于此ꎮ明确建都西安地区且成为全国性的都城ꎬ从西周开始ꎮ周人兴起于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ꎬ随着势力范围不断扩大ꎬ特别是为了控制东方广大地区ꎬ最终迁都丰京ꎬ周武王又在沣水东岸营造镐京ꎮ 而作丰邑ꎬ自岐下而徙都丰ꎮ明年ꎬ西伯崩ꎬ太子发立ꎬ是为武王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ꎬ师毕渡盟津 二月ꎬ甲子昧爽ꎬ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ꎬ乃誓ꎮ [9]118-122周武王继位第十二年灭商ꎬ为公元前1046年ꎮ周文王迁都丰京第二年就去世ꎬ可推测周文王迁都丰京的时间最迟为为公元前1059年ꎮ周武王经过十余年的准备ꎬ最终灭商ꎬ镐京也成为西周的都城ꎮ丰京㊁镐京均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ꎬ被称为宗周ꎮ犬戎攻镐京ꎬ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至洛邑ꎬ周平王对秦襄公说: 戎无道ꎬ侵夺我岐㊁丰之地ꎬ秦能攻逐戎ꎬ即有其地ꎮ [9]179秦国建立后ꎬ定都在关中西部一带ꎮ为了向东发展ꎬ公元前383年ꎬ秦献公迁都关中东部的栎阳ꎬ栎阳位于今西安市阎良区ꎮ公元前350年ꎬ秦孝公迁都咸阳ꎮ今天的咸阳市虽为地级市ꎬ但明清民国时期咸阳县均隶属于西安ꎮ即便在今天ꎬ咸阳市中心距西安市中心也只有20千米左右ꎮ秦时的咸阳在今咸阳以东以南ꎬ其阿房宫㊁兴乐宫等宫殿位于今西安市境内ꎮ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ꎬ并将其改名为长乐宫ꎮ司马迁说: 长安ꎬ故咸阳也ꎮ [9]2637公元前221年ꎬ秦灭齐国ꎬ统一全国ꎬ依旧定都咸阳ꎮ从定都咸阳到秦朝灭亡ꎬ咸阳为都144年ꎮ西汉皇室虽以楚人居秦ꎬ但由于项羽在关中残暴ꎬ项羽东返后ꎬ刘邦拥有关中ꎬ且得到秦人的支持ꎮ楚汉相争时ꎬ尽管汉兵屡败于项羽ꎬ但关中强大的人力㊁物力对于刘邦最终获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ꎮ西汉统一全国后ꎬ倚为柱石的依然是三辅及关陇六郡良家子ꎬ 汉兴ꎬ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㊁期门ꎬ以材力为官ꎬ名将多出焉ꎮ [10]1644羽林㊁期门为汉朝的精锐部队ꎬ籍贯以六郡为主ꎮ因此ꎬ西汉皇室的郡望虽在丰沛ꎬ西汉建立前㊁后ꎬ以西安为中心的关陇地区居功至伟ꎬ长安作为西汉的都城ꎬ其源生性虽不及西周㊁秦ꎬ但仍有相当的代表性ꎮ西晋灭亡后ꎬ北方大乱ꎬ直到北魏统一北方ꎬ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ꎬ西魏定都长安㊁东魏定都邺城ꎮ西魏㊁北周的统治集团以武川镇落后的拓跋鲜卑军人为核心ꎬ还包括汉化很深的拓跋鲜卑贵族八大姓和关陇汉族士族以及部分进入关中的关东大姓ꎮ北周创立府兵制ꎬ起初以鲜卑人为主ꎬ关陇汉族士族的私兵部曲也陆续归并到府兵中ꎬ并以汉族豪强为乡帅ꎮ如关陇名门裴文举㊁韩雄㊁陈忻㊁魏玄㊁卢光均为府兵将军ꎬ郭彦原㊁苏椿任大都督ꎮ北周后期ꎬ府兵的一半为汉族ꎮ这样ꎬ拓跋鲜卑六镇军人和关陇汉族士族通过府兵制融为一体ꎬ相互改造ꎬ形成了新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ꎮ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生机勃勃ꎬ左右中国政局长达数百年ꎬ北周㊁隋㊁唐三个王朝的皇族以及大批文臣武将出自这个集团[11]ꎮ公元576年ꎬ定都长安的北周灭亡定都邺城的北齐政权ꎮ公元581年ꎬ杨坚取代北周ꎬ建立隋朝ꎬ后隋灭陈ꎬ统一中国ꎬ依旧以长安为都ꎮ李渊虽在晋阳起兵ꎬ作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一部分ꎬ起兵后的李渊迅速进兵关中ꎬ定都长安ꎬ以关陇地区为基地ꎬ逐渐翦灭群雄ꎬ缔造了强盛的大唐王朝ꎮ鲜卑人的西魏政权开始定都长安的时候ꎬ长安属次生型古都ꎮ然而随着汉人政治地位的提高ꎬ特别是汉人最终融合了鲜卑人ꎬ焕发出勃勃生机ꎬ不断向外开拓ꎬ至隋朝建立时ꎬ古都长安表现出较强的源生性ꎬ隋唐长安可称为源生型古都的典型ꎮ2.古都洛阳次生性的表现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ꎬ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是禹ꎬ夏最初建都在阳城(山西省阳城县一带)ꎮ据说在大禹之后ꎬ夏都多次进行迁徙ꎬ先后在今天的山西夏县㊁河南登封㊁偃师㊁禹州㊁济源㊁濮阳㊁巩县㊁陈留等地建立过都城ꎮ洛阳地区的斟鄩在夏代太康㊁孔甲㊁帝皋㊁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12]ꎮ有的学者认为ꎬ夏朝都城迁移过十次ꎬ而河南开封的老丘是最重要的都城ꎬ时间达221年[13]ꎮ由于夏朝处于传说和考古时代ꎬ夏朝的第一个都城可能不在洛阳地区ꎬ但夏朝是中国第一个王朝ꎬ关系到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悠久地位ꎬ且夏朝统治核心区域在晋南㊁豫西ꎬ洛阳地区的斟鄩ꎬ可认为是源生型古都ꎮ商汤灭夏后ꎬ究竟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哪个是商朝的都城ꎬ至今没有定论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ꎬ即使商汤定都偃师ꎬ偃师商城很显然是商人征服夏朝后在夏朝的统治区建立的都城ꎬ属被征服性的次生型都城ꎬ而非源生型都城ꎮ洛阳作为著名的古都ꎬ明确的建都记载是从东周开始ꎮ西周灭商后ꎬ就营造洛邑ꎬ对当地殷民进行监视㊁镇抚ꎬ称成周ꎮ西周灭亡后ꎬ周王在秦襄公等拥护下ꎬ迁都洛阳ꎬ东周之洛阳显然属于次生型都城ꎮ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中ꎬ影响最大的是东汉ꎮ刘秀在南阳起兵ꎬ与同在湖北爆发的绿林军合作ꎮ公元24年ꎬ绿林军攻陷洛阳ꎬ更始帝刘玄迁都于此ꎬ派刘秀经营河北ꎮ公元25年ꎬ刘秀在河北称帝ꎬ彻底脱离更始政权ꎬ幽州骑兵成为刘秀夺取天下重要的军事力量[14]ꎮ更始帝从洛阳准备迁都长安时ꎬ长史郭兴对更始帝建言中提及ꎬ 陛下起自荆楚 注曰: 更始起南阳ꎬ南阳属荆州ꎬ故曰荆楚也 [15]1217-1218ꎮ公元26年ꎬ刘秀攻取洛阳ꎬ作为都城ꎬ后逐渐消灭群雄ꎮ东汉统一全国后ꎬ刘秀重用南阳人ꎬ建武十一年ꎬ郭伋对刘秀建议说ꎬ 选补众职ꎬ当简天下贤俊ꎬ不宜专用南阳人 [15]1092ꎮ可见ꎬ刘秀的军事政治基础在荆楚㊁河北ꎬ东汉定都洛阳ꎬ洛阳作为都城ꎬ是次生型古都ꎮ曹操ꎬ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ꎬ谯沛军事集团是曹操的政治根基[16]ꎬ后以许昌为政治中心统一北方ꎮ曹丕废汉献帝ꎬ迁都洛阳ꎬ于曹魏而言ꎬ都城洛阳都属次生型都城ꎮ司马氏作为曹魏的支柱之一ꎬ其代魏建立的西晋依然定都洛阳ꎬ西晋之于洛阳ꎬ可认为具有一定的源生性ꎮ以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平城迁都洛阳ꎬ作为都城的洛阳为次生型都城ꎮ以后定都洛阳的政权非常短暂ꎬ不做讨论ꎮ在定都洛阳的王朝中ꎬ影响较大的东周㊁东汉㊁曹魏㊁北魏等ꎬ都城洛阳都属次生型古都ꎬ这就决定了古都洛阳总体上属于次生型古都ꎮ二㊁古都西安㊁洛阳源生性差异的原因古都西安和洛阳源生性的差异ꎬ与两地的自然地理㊁族群风貌有着极大的关系ꎮ古都西安作为西周㊁秦㊁西汉㊁隋㊁唐等强盛王朝的都城ꎬ有着很强的源生性ꎬ是诸多王朝的龙兴之地ꎮ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乃至秦陇地区ꎬ在中国古代经济㊁军事领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ꎬ秦陇地区迥异的族群风貌也使得西安格外夺目ꎮ洛阳建都时间较长ꎬ更多的是得益于地理位置居中ꎬ而与当地族群关系不大ꎮ1.古都西安成为诸多王朝龙兴之地的原因关中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ꎬ石器时代古人类的遗迹绵延不绝ꎮ西安所处的关中盆地及渭河流域ꎬ土地肥沃ꎬ气候温和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ꎬ腹地辽阔ꎮ周㊁秦㊁汉㊁唐时期ꎬ秦陇地区是中原王朝主要的军马基地和骑兵兵员地ꎬ民习骑射ꎬ尚武善战ꎬ是中原王朝的根本之地ꎮ而这些ꎬ均为伊洛地区所不及ꎮ第一ꎬ土地肥沃㊁物产丰富㊁气候温和ꎬ易于开发ꎬ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古人类绵延不绝ꎮ西安东南郊的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距今110多万年ꎬ蓝田陈家窝猿人遗址距今五㊁六十万年ꎬ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人㊁姜寨遗址㊁客省庄遗址均表明ꎬ西安地区的古人类文化绵延不绝ꎮ石兴邦先生提供的«关中渭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图»表明ꎬ当时关中的泾河㊁渭河沿岸ꎬ是新时期全国㊁全球最密集先进的文明发达地带ꎮ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㊁商时期ꎬ西安及周边地区先后存在着一些部落联盟和方国ꎮ特别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址杨官寨遗址ꎬ 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文化环壕的聚落ꎬ使杨官寨遗址成为国内目前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个发现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ꎬ这显示出杨官寨遗址在庙底沟文化时期的聚落群中具有特殊的地位ꎮ遗址距 泾渭之汇 不远ꎬ考虑到河流在古代交通和人群流动中的作用ꎬ我们猜测这一庙底沟文化聚落可能是一较大的区域内的中心聚落ꎮ [17]胡义成先生认为ꎬ杨官寨遗址是 黄帝都邑 雍ꎬ西安古都史有5000多年[18]ꎮ关中平原土地肥沃ꎬ易于开发ꎬ秦汉时期关中经济发展很快ꎮ«史记»载: 关中自汧㊁雍以东至河㊁华ꎬ膏壤沃野千里ꎬ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ꎮ [9]3261秦国自开凿郑国渠后ꎬ农田水利发达ꎬ农业发展较快ꎬ且物产丰富ꎬ 故关中之地ꎬ于天下三分之一ꎬ而人众不过什三ꎬ然量其富ꎬ什居其六 [9]3262ꎮ第二ꎬ雄关四固进退有据ꎮ在冷兵器时代ꎬ险固的要塞有利于都城的防卫ꎮ西安位于关中渭水盆地ꎬ地势平坦宽阔ꎬ四周雄关险固ꎮ范雎对秦昭王分析秦国的地理状况说道: 大王之国ꎬ四塞以为固ꎬ北有甘泉㊁谷口ꎬ南带泾㊁渭ꎬ右陇㊁蜀ꎬ左关㊁阪ꎬ奋击百万ꎬ战车千乘ꎬ利则出攻ꎬ不利则入守ꎬ此王者之地也ꎮ [10]2408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ꎬ四塞之国也ꎮ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ꎬ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ꎮ岂世世贤哉? [9]277关中地区南为峻陡耸立的秦岭ꎬ北为千峰百嶂的北山ꎬ西为陇山ꎬ处在群山环绕之中ꎬ而且山丘并连ꎬ陂道崎岖ꎮ西安东部先后有函谷关㊁潼关ꎬ南部有蓝关㊁武关ꎬ西北部有陇关(今陕西陇县)㊁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㊁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等ꎬ对防守长安均能起到较大作用ꎮ汉初田肯对刘邦分析天下的地理形势ꎬ 秦ꎬ形胜之国ꎬ带河山之险ꎬ悬隔千里ꎬ持戟百万ꎬ秦得百二焉ꎮ地执便利ꎬ其以下兵于诸侯ꎬ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ꎮ [9]382汉初ꎬ娄敬对刘邦谏言ꎬ 陛下入关而都之ꎬ山东虽乱ꎬ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ꎮ夫与人斗ꎬ不扼其亢ꎬ捬其背ꎬ未能全其胜也ꎮ今陛下按秦之故地ꎬ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摭其背也ꎮ [9]2716张良认为: 洛阳虽有此固ꎬ其中小ꎬ不过数百里ꎬ地薄ꎬ四面受敌ꎬ此非用武之国ꎮ夫关中左殽函ꎬ右陇蜀ꎬ沃野千里ꎬ南有巴蜀之饶ꎬ北有胡苑之利ꎬ阻三面而固守ꎬ独以一面东制诸侯ꎮ诸侯安定ꎬ河㊁渭漕挽天下ꎬ西给京师ꎻ诸侯有变ꎬ顺流而下ꎬ足以委输ꎬ此所谓金城千里ꎬ天府之国ꎮ [9]2044于是ꎬ刘邦遂定都关中ꎮ第三ꎬ拥秦陇牧场以驭关东ꎮ唐代以前ꎬ陕西㊁甘肃黄土高原生态较好ꎬ森林草原广布ꎬ中原王朝的军马基地即在此ꎮ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ꎬ分布着广大的森林ꎬ森林之间ꎬ间杂着草原ꎬ属于森林草原地带ꎮ从周秦到隋唐ꎬ原为游牧区的黄土高原ꎬ农业区㊁半农半牧区逐渐扩大ꎬ时有反复ꎬ农牧分界线逐渐北移[19]ꎮ秦人先祖非子善养马ꎬ居陇东天水地区ꎬ 非子居犬丘ꎬ好马及畜ꎬ善养息之ꎮ犬丘人言之周孝王ꎬ孝王召使主马于汧㊁渭之间ꎬ马大蕃息ꎮ [9]177 周礼ꎬ校人掌王马之政ꎬ天子十二闲ꎮ 马 凡三千四百五十六ꎮ是之谓大备ꎮ秦并一海内ꎬ六万骑之国ꎬ马尽归之帝家 汉孝武当文景俭约之积ꎬ雄卫霍张皇之势ꎬ勒兵塞上ꎬ厩马有四十万匹ꎮ [20]2281-2292«汉书»载: 地广民稀ꎬ水草宜畜牧ꎬ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ꎮ [10]1645唐初仅得战马三千ꎬ 从赤岸泽徙之陇右ꎬ始命太仆张万岁葺其政焉ꎮ 从贞观至麟德ꎬ 四十年间ꎬ马至七十万六千匹ꎬ置八使以董之ꎬ设四十八监以掌之ꎬ跨陇西㊁金城㊁平凉㊁天水四郡ꎬ幅员千里ꎬ尤为隘狭ꎬ更析八监ꎬ布于河曲丰旷之野ꎬ乃能容之ꎮ [20]2282第四ꎬ关陇善战的族群风貌ꎮ关陇地区民风强悍ꎬ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ꎬ长期成为中国古代统一的发动机ꎮ关中与陇东㊁陕北同属一个亚经济㊁文化区ꎬ习俗相近ꎬ 天水㊁陇西㊁北地㊁上郡与关中同俗ꎬ然西有羌中之利ꎬ北有戎翟之畜ꎬ畜牧为天下饶 [9]3262ꎮ关中与陇东㊁陕北位于古秦地ꎬ同属关西ꎬ 喭曰: 关西出将ꎬ关东出相ꎮ 观其习兵壮勇ꎬ实过余州 [15]1866ꎮ«汉书 地理志»载: 天水㊁陇西ꎬ山多林木ꎬ民以板为室屋ꎮ及安定㊁北地㊁上郡㊁西河ꎬ皆迫近戎狄ꎬ修习战备ꎬ高上气力ꎬ以射猎为先ꎮ故«秦诗»曰: 在其板屋 ꎮ又曰 王于兴师ꎬ修我甲兵ꎬ与子偕行 ꎮ及«车邻»«驷»«小戎»之篇ꎬ皆言车马田狩之事ꎮ [10]1644 赞曰:秦汉以来ꎬ山东出相ꎬ山西出将ꎮ秦将军白起ꎬ郿人ꎮ王翦ꎬ频阳人ꎮ汉兴ꎬ郁郅王围㊁甘延寿ꎬ义渠公孙贺㊁傅介子ꎬ成纪李广㊁李蔡ꎬ杜陵苏建㊁苏武ꎬ上邽上官桀㊁赵充国ꎬ襄武廉褒ꎬ狄道辛武贤㊁庆忌ꎬ皆以勇武显闻ꎮ苏㊁辛父子著节ꎬ此其可称列者也ꎬ其余不可胜数ꎮ何则?山西㊁天水㊁陇西㊁安定㊁北地处势迫近羌胡ꎬ民俗修习战备ꎬ高上勇力鞍马骑射ꎮ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ꎬ今之歌谣慷慨ꎬ风流犹存耳ꎮ [10]2998-2999西魏㊁北周㊁隋㊁唐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形成ꎬ汉人能够后来居上ꎬ融合鲜卑ꎬ与秦汉以来关陇地区的尚武之风密不可分ꎮ周人最早兴起于陕西省武功县ꎬ东距西安70千米ꎬ偃师商城距洛阳也有40余千米ꎮ有人说ꎬ周人不是西安土著ꎬ周文王时才定都丰镐ꎬ丰镐于周不是源生型都城ꎮ周的伟大之处在于灭商ꎬ周的基本地域应指灭商前周的辖境ꎬ周族群应以灭商前的族群为主ꎬ而不能以周人先祖后稷㊁公刘等时期为准ꎬ周族群历经千余年而发展壮大ꎬ定都丰镐以后逐渐稳定下来ꎮ同样ꎬ秦人最早兴起于甘肃礼县ꎬ逐渐进入关中地区ꎬ西周灭亡后逐渐占据关中地区ꎬ秦族群也基本稳定下来ꎮ秦的伟大之处在于灭六国ꎬ秦的基本地域应以灭六国前的辖境为主ꎬ由于秦灭六国耗时数百年ꎬ巴㊁蜀等地早就属秦ꎬ但巴蜀等地与秦本土文化的差异很明显ꎬ巴蜀不属于秦族群本土ꎬ秦族群的本土主要是渭河流域ꎮ因此ꎬ无论是关中西部的 汧渭之会 ㊁雍城ꎬ还是关中东部的泾阳㊁栎阳㊁咸阳ꎬ他们都属于秦的源生型都城ꎮ2.古都洛阳源生型较弱的原因洛阳四周也有险固的关隘ꎬ张衡在«东京赋»里说: 溯洛背河ꎬ左伊右瀍ꎬ孟津达其后ꎬ太谷通其前 [21]ꎮ从地理大势来看ꎬ洛阳北有邙山㊁黄河ꎬ西为函谷关ꎬ西南为秦岭余脉伏牛山ꎬ东南为嵩山ꎮ但是ꎬ洛阳盆地及洛阳地区与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相比较ꎬ地域十分狭隘ꎮ张良说: 雒阳虽有此固ꎬ其中小ꎬ不过数百里ꎬ田地薄ꎬ四面受敌ꎬ此非用武之国也 [9]2043-2044ꎮ最晚至春秋战国时期ꎬ中国地域族群已经基本稳定ꎮ齐㊁燕㊁楚㊁吴㊁越㊁秦㊁晋(赵)等ꎬ但洛阳属东周王都ꎬ东周人的本土非常狭小ꎮ东周洛邑东南有郑国㊁宋国ꎬ魏国一度定都大梁(开封)ꎮ可见战国时期ꎬ以洛阳为中心的东周族群本土非常狭小ꎬ仅限于洛阳盆地及周边地区ꎮ今天对洛阳认同较高的河南省ꎬ古代长期支离破碎ꎬ形成稳定族群的时间很晚ꎮ从地理上而言ꎬ洛阳地狭ꎬ且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ꎬ且地处四战之地ꎬ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ꎮ对于伊洛地区的民风ꎬ«史记 苏秦列传»载: 周人之俗ꎬ治产业ꎬ力工商ꎬ逐十二以为务 [9]2241ꎮ«汉书 地理志»对于伊洛地区之民风这样记载: 周人之失ꎬ巧伪趋利ꎬ贵才贱义ꎬ高富下贫ꎬ憙为商贾ꎬ不好仕宦 [10]1651ꎮ东周500多年以洛阳为都ꎬ这两处的 周人 是对伊洛地区居民的称呼ꎬ周人灭商后ꎬ伊洛地区的周人受当地民风影响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ꎬ族群风貌与西周及先周时期的周人不同ꎮ伊洛地区处于天下之中ꎬ商业发达ꎬ民风趋利ꎬ在古代社会ꎬ如此民风也难以缔造强大的军事力量ꎮ在古代社会ꎬ战马的多少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ꎬ伊洛地区没有辽阔的牧场ꎬ军马资源不能自给ꎮ从地理㊁族群风貌㊁战略资源等方面综合来看ꎬ伊洛地区难以诞生强大的政权ꎬ在洛阳为都的长期历史中ꎬ少有成为源生型古都的时期ꎬ更多时候成为周边群雄追逐之鹿ꎮ三㊁结语本文提出源生型古都和次生型古都两个概念ꎬ有利于考察古都形成过程中土著族群的作用ꎮ古都西安的源生性很强ꎬ属于源生型古都ꎮ西周㊁秦㊁隋㊁唐在统一全国前ꎬ西安就是准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ꎮ西安所处的关中盆地及渭河流域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ꎬ腹地辽阔ꎬ四塞险固ꎮ周㊁秦㊁汉㊁唐时期ꎬ秦陇地区是中原王朝主要的军马基地和骑兵兵员地ꎬ民习骑射ꎬ尚武善战ꎮ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频繁崛起强大的王朝ꎮ古都洛阳总体而言ꎬ属次生型古都ꎮ东周㊁东汉㊁曹魏㊁北魏等王朝定都洛阳ꎬ均为伊洛地区以外的政治势力所主宰ꎮ伊洛地区地域狭小ꎬ且处四战之地ꎬ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ꎬ民风趋利ꎬ尚武之风较弱ꎬ导致伊洛地区很难崛起强大的政权ꎮ参考文献:[1]㊀史念海.中国古都学刍议[J].浙江学刊ꎬ1986(1).[2]㊀史念海.中国古都概说[J].中国古都研究ꎬ1990年第8辑.[3]㊀华林甫.20世纪的中国古都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ꎬ2005(1).[4]㊀朱士光.中国古都学理论建设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ꎬ2005(1).[5]㊀张春海ꎬ周群.中国古都学: 年过而立 闯关口[N].中国社会科学报ꎬ2016-11-04(01-02).[6]㊀韩忠亮.中国经济增长:一个 破坏性创造 的内生增长模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ꎬ2013:20. [7]㊀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3:101.[8]㊀钱乘旦.世界现代化的历程 总论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ꎬ2012:37.[9]㊀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5.[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5.[11]王大华.崛起与衰落 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ꎬ1987:183.[12]赵芳.中国古都[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ꎬ2015:9.[13]李玉洁.夏人 十迁 及夏都老丘考释[J].中州学刊ꎬ2013(2).[14]刘勇.东汉幽州突骑述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1998(5).[1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5.[16]孟繁冶.东汉后期谯沛武人集团简论[J].南都学坛ꎬ2000(1).[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ꎬ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ꎬ2011(6).[18]胡义成.西安 黄帝都邑 杨官寨遗址探析 再论西安古都史达5000年并与黄帝时期 关中落后论 商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ꎬ2012(4).[19]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ꎬ1985:75-76.[20]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3.[2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ꎬ1958:765.[责任编辑㊀朱伟东]OnthePrimitiveAncientCapitalofXi anInComparisonwiththeSecondaryAncientCapitalCityofLuoyangGETian(BusinessResearchDivisionꎬXi anMuseumꎬXi an710068ꎬChina)Abstract:Basedonthestudyoftheindigenouspopulation sroleintheformationoftheancientcapitalsꎬthispaperproposedtwoconceptsoftheancientcapitals:theprimitiveancientcapitalsandthesecondaryancientcapitals.Xi anbelongstotheprimitiveancientcapital.TheGuanzhongBasinꎬwithXi anasitscenterꎬistheoriginꎬprosperityandfoundationofeachdynastyꎬforinstanceꎬZhouDynastyꎬQinDynastyꎬSuiDynastyandTangDynasty.LuoyangbelongstothesecondaryancientcapitalꎬmostdynastiesfirstchosetheYiluoRegionastheircapitalandthenmovedtoLuoyang.LocatedintheGuanzhongBasinandtheWeiheRiverBasinꎬXi anwasarelativelyindependenteconomiczoneꎬthepeoplelivinginthisvastlandwereveryskillfulatthehorse ̄backarcheryꎬthemartialartandbattlesꎬwhilepeopleinthenarrowYiluoRegionpreferredtomakeprofitandsowererelativelyweakatthemartialartꎬaccordinglyꎬitwasratherdifficultforastrongpoliticalpowertorisequickly.Keywords:theprimitiveancientcapitalꎻXi anꎻthesecondaryancientcapitalꎻLuoyang。
高中地理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地理_地域⽂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地域⽂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三、教学⽬标1、通过观赏图⽚,感受不同地区的⽂化,培养学⽣理解地域⽂化的含义及特征的学习理解能⼒2、通过⽐较东北商品农业和南⽅梯⽥农业景观,培养学⽣说出各⾃反映的地域⽂化特征的应⽤实践能⼒3、通过中外城市景观⽐较,培养学⽣说出不同城市景观的地域⽂化特征的应⽤实践能⼒4、通过搜集资料,探寻海草房蕴含的地域⽂化,培养学⽣地理实践⼒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域⽂化的含义及特征;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难点: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五、教学⽅法⽐较归纳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通过政治课及媒体报刊等多渠道的学习,对“⽂化”有⼀定的认识与了解,对地域⽂化现象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之前的地理学习,对区域有⼀定的认知,对城乡景观有⼀定了解。
虽然⼤多数学⽣来⾃同⼀个地区,但因⽣活环境不同,有的⽣活在农村,有的⽣活在城市,不同⽣活经历对不同城乡景观认识与体会不同,因此学⽣间存在⼀定学习差异,但总体上已具备⼀定的地理分析能⼒。
针对这种现状,我让学⽣课前进⾏准备,农村的学⽣重点观察农业景观和乡村景观,继⽽分析地域⽂化在这些景观上如何体现;对于城市的学⽣重点观察城市建筑景观,⽐较分析地域⽂化在城市建筑景观上是如何体现。
效果分析为达成教学⽬标,巩固教学效果,本节课设计了两组当堂测评练习。
第⼀组以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为素材,通过分析剪纸反映的景观特征来推测其所体现的地域⽂化,难度适中,百分之⼋⼗五以上的学⽣能够通过,个别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就长江三⾓洲和珠江三⾓洲建筑景观特⾊区分不太清楚,两地的地域⽂化特⾊理解不够,经点播后能够理解。
第⼆组以海南岛特⾊民居建筑为考查对象,考查学⽣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通过景观特⾊分析其反映的地域⽂化特征,学⽣基本都能通过。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a.比较南方的江南水乡与北方的胡同四合院,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活习俗等方面进行分析。
b.对比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建土楼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西藏布达拉宫,从地理环境、建筑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3.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地区一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乡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制定考察计划,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景观简介、地域文化特点、景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保护与传承建议等。
4.创新作业: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城乡景观规划方案。方案可以包括:公园、广场、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要求方案具有可行性,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建筑史》、《城市的记忆与变迁》等。通过阅读,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分析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举例说明南北方、东西部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分享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认识。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思考。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主动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域文化,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适时给予指导:针对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反思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反思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一一《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节课内容特别贴近生活,又具有趣味性,所以我先是从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开始,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如一些特色民居、各民族服饰、各地特色小吃、一些节日,还有各地有意思的风俗习惯,进而引出地域文化的内涵。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陶冶了学生情操,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能激励学生去探究每个地区地域文化和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然后重点从民居特色上感受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
我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居让学生去分析,从我们住的房子、蒙古包、日本的木屋、因纽特人的雪屋、肯尼亚的草屋、叙利亚的泥屋、福建的土楼、云南的吊脚楼、广东的骑楼、山西的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等入手,通过房屋的构造、建筑材料等特色、让学生去推测分析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真正让学生感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的特点。
这样做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培育地理核心素养一一学生地理思维力的培养及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最后告诉学生,古典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中国古典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传统建筑历史遗存,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传承它,就是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最后从乡土地理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我们这里的民居特色、饮食习惯、服饰特点、兴趣爱好,乃至性格、长相等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文化表现,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课后探究习题是让学生去考察商都县十八顷镇小庙村的地域文化。
因为我觉得这是我们这里唯一一个蒙古族聚居区,地域文化特色比较浓郁,目地在于落实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应回归本质,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尤其是高一阶段,目的就是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初步具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教学内容生活化、现实化,让知识更加趣味化、开放化,让学生从欣赏、分析、评价的角度学习地理知识。
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

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摘要:陕南、陕北民歌作为陕西民歌不同的地区民间说唱音乐,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作并不断发展下来,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创作理念、曲调和唱腔等方面对陕南、陕北民歌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歌来举例分析二者在歌曲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陕南陕北民歌异同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秦岭将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通常人们所熟悉的陕西民歌多为陕北民歌,曲调以高亢热烈而闻名,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陕南民歌以其温婉悠长的音调不断被更多听众接纳并所喜欢。
两种起源于西北土地上类似又有区别的音乐形式一并成为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的流派。
受千年历史的“三秦”文化影响,陕南、陕北民歌在体裁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因大多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时由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土地较为贫瘠,受黄土地文化影响较多其音乐高亢明亮,而陕南则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是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温婉绵长,因此不同地势的风土人情,使得两个地方的民歌在曲调、曲风和民间文化上存有差异,现将两种民歌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一、陕南、陕北民歌的共同点(一)风俗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2章 课时46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1.地域文化(1)内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的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2)景观: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3)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地理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和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往往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能反映地域文化:江西婺源月亮湾的空间格局是“宅高田低”,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2)乡村民居建筑形式能反映乡村的制度和价值观: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对内适宜聚族而居,对外则可以共御外敌,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
景观色调、色彩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白色的墙可增加室外采光条件、弥补多云少光的环境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发达海外商贸活动的生产特点和节约、简朴的风俗习惯(2)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具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郭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思考中国的古城墙、欧洲的古城堡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特征?答案封闭性、防御性。
1.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1)体现人地和谐观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3)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传统民居是人们在适应和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如下:民居特点反映的环境特点黄土高原窑洞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北方民居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冬季寒冷,降水较少新疆平顶屋屋顶平,墙厚窗小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蒙古包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江南民居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湿热云南傣族竹楼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青藏高原碉楼平顶,门窗少,墙厚高寒,光照强东南亚民居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因纽特人冰屋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终年寒冷2.地域文化在城镇建筑上的体现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建筑格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城市发展历史短,受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欧洲城市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的情况更为少见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建筑物风貌杭州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风光城市”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建筑结构中国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西方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划一、直率敞朗、和盘托出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2022·湖南地理)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五代以后则失去了在全国的引领地位①。
元代的政治中枢为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天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①。
并且,元代处于军事考虑,设兴元路于汉中,之后改路为府,设汉中府,从此汉中便隶属于陕西省管辖,文化也逐渐开始受到北方影响。
陕西也因此成为一个地理和文化都跨越中国南北的地区。
以上所说的陕西在实质上指的应该是关中一带,陕南和陕北地区在文化和经济上一直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所以,陕西不仅地域文化南北差异大,而且各地区发展水平也有很明显的差距。
一、陕西文化区的划分“文化区”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区主要涉及文化扩散后形成的各种类型区域的组织形式,即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在传统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区被划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感觉文化区)。
这三种文化区一般来讲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可能重合。
如陕西的乡土文化区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但具体到地域上时,人们多按政区划定:陕北包括延安、榆林,关中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
这说明陕西乡土文化区与行政功能文化区是重合的。
另外形式文化区基本上也与上述两种文化区存在重叠②。
划分文化区,最关键的就是确定划分指标,然后根据整体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当前被普遍承认的划分方式,陕西文化区划分为陕北区、关中区和陕南区三个文化区。
各个文化区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通过文化指标直观的反映出来,国外大多采用语言(方言)和宗教为主导指标,但在我国宗教观念的影响相对薄弱,特征不及风俗显著。
张晓红(2000)在《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一文中采用自然景观、学术文化、方言、婚俗、丧俗、岁月民俗、居住习惯、信仰习俗、戏剧与民歌9个要素作为划分指标,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学术研究的发展,其中一些传统的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方①史念海.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②张晓虹.《陕西文化区划及其机制分析》.人文地理,2000.式取代,区域差异渐渐模糊。
比如,婚俗、丧俗、岁月民俗、信仰习俗、居住习俗,这五方面尽管在部分地区和人口中间还存在差异,但是受到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极大冲击,这种文化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并且随着文化的融合,至少在陕西,我认为这些差异未来会趋同。
另外,关于学术文化,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认为,陕北和陕南学术文化落后,关中在宋代以前学术文化发达,我想这一特征在当前仍然是成立的,但是这一特点在根本上反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文化的评判指标并不合适。
总之,文化区的划分应该立足于自然这一根本,然后分析文化格局,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在张晓虹关于陕西文化分区的9个指标中仅选取其中的自然景观,方言和戏剧与民歌3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增加饮食习惯和农业生产两个指标。
之所以增加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它们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对文化的的形成和影响具有直接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饮食习惯是由当地生产的粮食类型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自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但在较小的区域内这种影响可能并不明显,所以,再通过饮食习惯进一步验证。
陕西三大文化区及其基本特点如表1所示。
表1:陕西各文化区指标及基本特征注:以上特点均从现时角度。
资料整理自陕西《地情资料库》:. 陕北文化区 关中文化区 陕南文化区自然景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冷温干旱气候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平原盆地区;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秦巴丘陵山地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林 方言晋语及接近晋语的中原官话北方方言西北方言区中原官话 西南官话 (四川话) 农业生产半农半牧业旱作农业 稻作农业 饮食习惯小米和杂粮为主面食为主 大米为主 戏剧与 民歌戏剧活动不发育,除中路秦腔外,陇东道情和晋剧比较流行,但民歌却异常发达 戏剧活动极为发 育,是秦腔的发 源地,此外,还有 众多小剧种的流行 流行南路秦腔与汉调二黄这里需限定说明的是,陕北文化区以陕北黄土高原为主体,其地域范围大致以清代的榆林、延安两府与绥德、州为限,即今天的延安、榆林两个地区;关中文化区包括清代的凤翔府、西安府、同州府与州、乾州地区,是以关中平原为主体的地区,和现在的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地区一致;陕南区包括清代的汉中、兴安两府、商州和西安府的宁陕、孝义两厅,以秦巴山地为主体,与今天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范围吻合。
另外,在陕西综合文化区划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商州亚区的归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其文化现象带有极强的过渡性,无论将其归入关中还是陕南,都有些勉强。
这里也仅是因为商州与汉水流域一样,清代接纳了大量的川楚移民,同时自然景观更接近陕南亚热带地区,故将其归入陕南。
但不可否认,商州许多文化现象都与北部的关中有相当大的相似性①。
二、陕西地域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文化区的形成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长期的历史演变。
卢云先生认为,文化区域生成演变受到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经济类型、移民及城市发展等五方面的影响与制约②。
具体到陕西省内文化区的形成,虽然也应该在此范围内进行分析,但是要立足于陕西地域文化的实际。
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文化区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一般来讲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形成不同的文化区。
陕西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极大,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地貌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陕西内部文化必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在不同的自然带内采取不同的农业组织形式,形成不同的农业景观。
陕北地区半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决定了当地半农半牧、甚至是游牧的农业景观;温带半湿润气候形成了关中以麦为主的旱作农业景观;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陕南稻作农业景观相契合。
这种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包括饮食习惯在内的种种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
可以说,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实践是陕西文化地域分异的基础。
其次,气候条件与地形因素直接影响到当地物质文化景观。
以居住习俗为例,①张晓虹.博士论文《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1997.②卢云.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J].历史地理.No.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0.81—92.尽管现今的差异已经在渐渐缩小,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文化还是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具体说来,陕北“穴土为窑”的居住习俗与当地稀少的降水相适应;反之,多雨潮湿的秦巴山地就无法使用土砌的建筑物,以茅草、木材和石头为建筑材料,则能适应当地多雨的气候。
同样,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陕北沟谷纵横,当地民居基本沿沟谷带状延伸,参差错落;关中地形平坦,形成了聚族而居的乡村聚落;秦巴山地崎岖的山地,则产生了以星散分布为主的聚落形态。
另外,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的差异也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材质,比如陕北的窑洞就是源于垂直节理发育的深厚黄土地貌,而陕南山地丘陵就地取材主要是石头和木材。
最后,地形以及所处的区位直接影响了区域交通状况和城市发展,从而影响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例如,最初的城市都是在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开始发育的,一方面的地形平坦,另一方面适宜农业生产。
所以,这些地方的城市发展迅速,文化发展更加迅速,也更加成熟。
2、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不同经济发展状态下的文化呈现不同状态,直接影响到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
在陕西,这种因不同生产力水平而产生的文化地域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自北向南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生产类型也不同,这为陕西三大文化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游牧、半农半牧的生产制度与辽阔单调的自然景观,形成了陕北尚武、质朴的文化特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旱作农业方式促进了关中民众敦厚、稳重、保守、固执群体性格的形成;多山、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下,茂密的植被与稻作农业方式,使陕南地区产生了信巫重鬼神的民风和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①。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则使得民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关中平原土地平衍,沃野千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足的生活,使关中地区的风俗接近中原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使当地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风俗,如婚俗主要着眼于经济交往内容,丧葬从俭和速葬等,陕南谷地与低山丘陵地区,发达的稻作农业与丰富的物产,使得当地“风土物产近于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