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

地域文化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

地域文化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摘要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他们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们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作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陕西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又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

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关中地形较为封闭,而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受其影响,关中文化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和保守性。

陕南文化是山地文化,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还兼有巫楚文化的某些特征。

”陕西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重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构成了陕西文坛三足鼎立的奇特景观,三位作家深受家乡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种特征明显的艺术创作风格。

韩鲁华指出:“路遥的审美个性风格是粗犷狂放,浪漫抒情,野性原始,质朴淳厚;陈忠实的风格是古朴苍凉,淳厚豪壮,凝重蕴藉,刚毅沉稳;贾平凹的风格是混沌苍茫中透露着灵秀之气,灵动诡秘中蕴含着浑厚苍凉,超然旷达中幻化着浪漫神秘。

”他们的文学创作、艺术风格受到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和路遥的创作陕北黄土高原由于降水稀少和植被的严重破坏,因此造成了千沟万壑、土地贫瘠的自然风貌,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陕北人民生活艰难,生存是他们要常常面对的严峻问题。

2023最新国开《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2023最新国开《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答案(陕西)

形考任务一1、198年,中国将大地原点确定在陕西省泾阳县的(永乐)镇。

2、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3、周代的(股阴阳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4、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中华大地上发现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5、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文物上,铭文出现了“余其宅兹中或”的字样,中或就是中国。

这件文物叫(司母戊大方鼎),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6、(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7、秦末汉初,刘邦领兵从秦地四大关塞中的(武关)入关中灭秦。

8、陕北黄土高坡上标志性的民居是(窑洞)9、(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二10、秦岭的主峰是(太白山)11、在石门十三品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曹操)所书的“衮雪”石刻。

12、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中点燃烽火的烽火台位于(骊山)上。

13、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既是两个皇帝的合葬墓,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的墓葬。

14、隋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不但对中国的都市建设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日本、朝鲜的都市建设也有深远影响。

它的规划设计者是建筑家(宇文凯)。

15、位于终南山太乙镇的(翠华山)被称为“山崩天然博物馆二16、“尾生抱柱”的故事发生在蓝田的(蓝桥),被称为中国版的“梦断蓝桥二17、(宝塔山)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

18、三国时期,77岁的蜀汉老将黄忠将44岁的夏侯渊斩于马下的故事发生在汉中的(定军山)19、因揭皇榜治好皇后娘娘的病,唐太宗盛赞(孙思邈)“真乃药中之王”,“药王”之称自此开始。

20、(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形考任务二1、盛唐时期的画家(韩干)以画马见长,人们称赞他笔下的马是能跑动的马,他被誉为“画马神手工。

2、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二人的书法有“颜筋柳骨”之誉。

3、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展外交活动的外交活动家。

他被封为(博望)侯。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浅论陕西的区域性文化

浅论陕西的区域性文化

主, 另外 以玉米 、 谷子 、 黍类 等为 主食 。 当然也有 各个地方 不 同的传
统小吃等 。 另外 , 敲锣鼓也是陕北一 大特色 。 陕北民歌更是在 中国歌
景观 。 南北 高 , 中部低是 陕西地势独特 的表现 , 地势 由西 向东倾斜 的
曲中占据重 要地位 , 体现 了陕北 人民豪放之 性格 。
拥戴 的有钱人 , 到后来 家境 没落 了, 是他的心境可想而 知。民风淳 于 朴 , 情好客 , 陕南人 为人处事 的真实写 照 , r: 常注重 待客的 热 是 他f ! ll  ̄ 礼仪 , 凡是有 亲戚朋友 登门 , 然会 盛情款 待 , 必 以家 中最好 的东 西招 待客人 。即使 家境再贫寒 , 也要把 亲朋好友招待 好。所谓 “ 穷过 日子 ຫໍສະໝຸດ 关 键 词 : 西 文化 陕
区域特点
家 园向往外界灯 红酒绿 的生活 , 们在黄 土高原上 日复一 日年 复一 他 年地大 口吃 肉大碗 喝酒 , 日子倒过得 自由 自在 . 小 无拘无束 。 黄 土高原地 区 , 经济发 展缓慢 , 手工业相 对 比较落 后。所 以 , 陕 北人 民的生 活一 向艰苦 , 反映 在衣物 、 褥上 以粗布 、 被 毛毡 为主 , 非 常简朴 。除 了简 朴 的着装 习惯外 , 还有衣饰 尚 自的特点 , 在陕北 , 男 人们用 白色 的毛 巾在头上 扎成英雄结 的式样 。陕北地 区人 民不仅 衣 着简朴 , 食物 相对也 比较 简单 。陕北 人 的传统 肉食 以羊 肉、 肉为 鸡
赵 翠翠
的经 济 , 另一 方 面也造就 了陕北人 精神 性格 中韧性 、 宽厚 以及 不可 扼制 的激情 和野性 。所 以 , 陕北人属 于比较典型 的大西北 人 , 他们保 守 老 成 , 易 安 于 现 状 , 于 物 质 的要 求 不 是 非 常 高 。“ 亩地 , 头 容 对 二 一 牛, 老婆孩 子热炕头 ” 的生活 , 是他们 的写 照。时至今 日, 北人仍是 陕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

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Forum of Xi'an Fanyi University第28卷第1期2021年3月Vol. 28 No. 1Mau 2021◎校园内外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化——陕西终南学社简介李志慧陕西终南学社依托于西安翻译学院,坐落于 终南翠华山下,是学院创始人丁祖诒教授创办的 一所学术文化研究机构。

2028年7月,学社经主 管部门陕西省文化厅批准同意成立,在陕西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登记。

2029年5月29日,学社在终 南山下西安翻译学院隆重挂牌成立。

2019年6 月,学社被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批准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陕西终南学社的宗旨是:广纳文化学术精英,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以终南文化为特色的中 国传统文化研究,“寻中华文化之根,串中华文化 之珠,扬中华文化之魂”,不断开拓和深化陕西地域文化研究,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放射出 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

年春日,习总书记视察陕西时,根据文化 学的基 , 地 的 ,总结了秦岭在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地: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天然空调,是黄河、长江流 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南北分界线,是生物基因库,也是中华民族 的祖脉、中华文化重要象征。

这是对秦岭文化内涵和特征的最全面、最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 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记的深 论 , 为陕西终南学社 一展研究工作确立了指导性方针。

―、终南学社开展的业务作为一所坐落于终南山下、挂靠于西安翻译学院的学术文化研究机构,终南学社积极开展以 终南文化为 的文化研究, 办各式、各 的学术研 会和各 文化 术 流活动:一、开设“终南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 专家学者举办文化学术讲座,目前已先后举办十余次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二、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终南读书会”,作为学社的文化学术窗口及与社会大众联系的平台,发布文化学术信息,探讨学术观点,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促进文化学术交流;三、编辑出版社刊《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现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块重要阵地;四、编辑出 版《终南文库》,目前已经出版三辑,共计9本书; 五、汇聚同仁优秀学术成果,每年组织出版若干本优秀学术文化著作,彰显陕西文化综合实力;六、 组织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学艺术作品评奖,鼓励文 化学术同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七、开展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国际交往,建立与国外相应学术团体的联系。

秦岭昂首 泾渭长歌——地域文化与陕西文学创作

秦岭昂首  泾渭长歌——地域文化与陕西文学创作

的思想观念、 审美意识、 艺术个性等, 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谈论 当代 陕西文学的时候 , 人们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谈到 了 一种现象 , 那就是 以路遥、陈忠实、 贾平凹为标 志, 形成了中国文学创作上的三座高峰。 作为同一地域 、 年代 相近的作 家, 他们先后获得 了中国文学最具影响力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这在
也 是 他 们 生命 情感 的 归宿 。
口 遥的生命之根 、 文化之根 、 情感之根 , 根植于陕北那片沟 壑 就
l -l J=- : 纵横、 I 广袤辽阔的黄土高原。 这是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织
而成 的一种 文化 形态 , 也许正基 于此 , 遥形 成粗 旷豪壮 、 路 狂放 骠
路 生活 的煎熬苦焦 , 了抗争 、 、 形成 征服 极度超 长的韧性和任 性、 忍性 遥 等 等 。 天游 、 歌 、 塞腰 鼓等 等 , 为陕北 地 域文化 的一种 象 信 秧 安 作
化心 态。 可以说 , 关中平原承 受了过 重的历史文化 重负 , 现代 意识也就极 难穿 透这 片黄土
地, 让它活泛起来 。 、 冷、 , 是对这种民间文化性格 的一种 描述 。 生 硬、 倔 就 正 是这 片蕴涵着深 厚而凝 重历史文化 的黄土地 , 养育了陈忠 实淳厚质朴 而沉重 刚毅
人生历程 及其文学创作之中 。
在 路遥 的文学创作 中, 有两样至 关重要 的东西 , 那就是 沙漠和雨雪 。 沙漠与雨 雪这 两 样似乎 是相对 的东西 , 路遥 这里 却实现 着和 谐包容 。 乡使路 遥得到 了一种超 越现 实 在 故 生存境遇的禅悟与 升华, 他进行文学 创作 就犹如行 走于沙漠 , 以青春和生命 为其 动力能 是
盛地要拼 死供两个孩 子读书 。 的耐劳、 他 他的勤 俭、 的耿直和 左邻右舍 的村人并 无多大 他 差别 , 他的文化 意识才是我们 家里 最可 称道 的东西 。 陈忠 实认为他 父亲身上的 “ ” 文化 意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

偶然看到李建永的《母亲词典》,很是出乎意料,原来散文可以这样写。

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文学的地域性与地域性文学。

找了些资料,很有启发。

◆一个农民和一个总统,在对世界的感知上,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农民不能代替总统生活,总统也不能代替农民生活。

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文学而言,越是地域的,也就越具有文学的个性,也就越具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容易看到的最陌生与最为独特的一面。

◆无论是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孙方友的陈州笔记、野莽的乌江流域,还是聂鑫森的湘潭古城、墨白的淮河流域、林希的天津卫,在他们各自的小说里,都渗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新颖的艺术视角。

他们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方法来辐射社会,以自己独特的“地域性”使我们领略到陌生而新奇的,具有艺术个性的小说风景。

他们具有不可取代的人生体验和感受,而这一点也正是构成文学的基础,在他们渗透了地域文化的叙事里,我又领略了他们鲜明的艺术个性,所以,他们都是文坛上的“独行客”。

◆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往往为这一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令人瞩目。

如陕西的商洛作家群、宁夏的“三棵树”、云南的昭通作家群、广西的桂西北作家群,还有湖南的湘西、河南的南阳等等,这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

◆文学创作是个体手工劳动,作家本不存在一个地域共同体,如果作家能够偶然跳出他所生存的地域,就像博尔赫斯跳出了阿根廷,张炜、李贯通跳出了山东一样,那他们肯定就是成功和幸运的作家。

但是,地方对个人的一些决定性作用,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够摆脱的,很多作家实际上不得不在某一个区域文化之内进行他的创作,所以我们有了鲁军,陕军,京派和海派等地域性文学概念。

文学的地域性具有根系的作用,它能部分地决定作家的创作特色、文学含义和成长高度。

◆当一个人置身于地域色彩很强的地方时,这是他的有幸,也是他的尴尬。

在铺天盖地的地域的赏赐中,人的个性被淹没了。

他被抽空、缩小,变成了秋风中飘零的一片胡杨叶,变成了塔克拉玛干“恒河沙数”中的一粒,他的挣扎比不上一棵红柳在沙海中的沉浮,他的低吟比不上天山雪豹的一声长叹。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域文化

隙 拱本 ( 7 6)
年代 古 l今
篇数 9 l 2 0 6
古 l 今
14 } 2 0 4古Fra bibliotekl今
古 l 今
4 l 4 l 3
古 l今
6 l e 0 1
3 I 3 3 O
比 6z 。 掘 , 譬 I 鼹l。 例 t J l鼙 9l8 憾 .4 4 3.
况的调查显示 ,5 . 4 O 5 %的高校 已将该课列为全校必修课 。 2 0 年9 《 0 6 月, 国家 “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明

点 , 正 是 这 种 差 异 才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吸 引 力 。 一 方 水 土 孕 育 方 文 化 ,一 方 文 化 养 育 一 方 民 众 。无 论 社 会 如 何 发 展 ,
史 学派认为 ,种族 、环 境和 时代 是决定人文 地理深境 中 民
教育 的根本 目标就 是为 了培养 人 ,提 高人 的素质 。语 族 文化的三大 要素 ,其 中特别突 出的是种族 因素 。他们 断 文教 学是各学 科教学 的基础 , “ 大学语 文 ”作为 高等院校 言种 族因素 中的天赋 、情欲 、本 能、直观是 决定 民族 文化
确提 出 ,高等 院校要创 造条件 ,面 向全 体大学生 开设 中国 这种 文化 的传 承还是具 有重要意 义 。虽然现 在交通十 分发 语文 课。2 0 年 l 月 ,教 育部发起 并委托 中文 教育指导委 达 ,文化业逐 渐 出现 融合 ,但是 还是有些具 有特色 的,依 06 1 员会 和大学语 文研 究会 合作在湖 南文理 学院 召开研 讨会 。 2 0 年3 0 7 月,教育 部高教司下达 《 关于转发 ( 高等学校大 学
中我 们可 以看 到我 国的大学语 文课程 已经完全 改变 了过 去 率 也逐渐上升 ,从五湖 四海来 到五湖 四海 去,这样 的一种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

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每一个作家都是生长在一个文化场之中的。

所谓文化场,就是指在特定的时空里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对于作家来说,文化场中多种形态的文化形成一股文化的合力,综合地作用并影响着他的创作。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作家所生长的那个文化场虽然可能汇聚着多种形态的文化,但必然有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而它往往决定着作家创作时所持的基本立场与态度,正是这种文化立场与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作家对具体语言形态的选择。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中国的文化保存在语言中。

”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对于绝大多数作家来说,地域文化就是他的精神母乳。

几乎每一个作家,在创作时往往是下意识地站在某种地域文化的立场上书写与言说,那么他的小说语言也就不由自主地浸染着地域文化,从而显示出它的鲜明的个性。

在新时期我国作家群中,陕西作家群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的作品大多都具有秦文化的风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悟,陕西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陕西人的乡情乡俗、经验教训、喜怒哀乐等等,都沉淀在方言里,构成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鲜活如故。

在被称为“陕军”的陕西作家中,陈忠实对关中方言的运用,贾平凹对商州方言的运用,史铁生、高建群、赵熙、路遥对陕北方言的运用,也已经达到娴熟自如的地步了。

二、方言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民俗在人类社会群体心理中,呈现为风俗习性的共同的文化意识。

有的习俗在人们的心底和行为的默契认同中也具有法约力量,制约和束缚人们的活动,这种制约和束缚,是通过语言来发挥威力的。

1、以《白鹿原》方言词汇为代表的关中民俗文化在《白鹿原》这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陕西关中方言词汇,原汁原味地向我们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的乡土民俗,地域风俗,以及当地人们的感觉、观点、意图和思维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

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

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

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

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

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

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

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

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

”(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

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

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

“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

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

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

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

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

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

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现的悲剧美,也不难体会出路遥小说中洋溢着的青春的激情和苦涩的浪漫诗意。

贫困是陕北文化的突出特征,所以造就了陕北的文学打上了艰难的烙印,在孙少平与与命运的抗争中,我们看看到了贫穷带给他奋斗的无穷动力,这是地域文化造就的人格特征,这样的人格特征普遍存在于路遥的文学创作中,更是陕北广大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所以陕北的文化孕育了路遥笔下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而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更是扎根于具有厚重底蕴的陕北文化之中。

二、关中平原与关中文学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迄潼关,东北有黄河、渭河蜿蜒于中部,南有秦岭山脉阻隔,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又称渭河平原。

这里土地肥沃,降雨丰沛,自然条件优越,适于农耕生产。

关中处于四关之内,东西南北分别有潼关、散关、武关和萧关,四塞强固,一马平川,既利耕作,也便交通。

“秦中自古帝王都”,黄帝在此发祥,周天朝奠基于此,秦皇、汉武的霸业,大唐盛世的辉煌均成就于这片灵山俊土。

由于长期处于政治文化核心区域,使得这里的农耕文化积淀深厚。

适宜农耕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关中文化洋溢着以农为本、固守土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这种文化底蕴对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深刻的体现。

在《白鹿原》中成家、生子、置地、盖房,是本色农民的人生渴求,也是白嘉轩早期的人生理想和心理追求。

,在连着死了
六房媳妇、家产几乎荡尽的情况下,他以三年之力重振家业并且人丁兴旺。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关中文化的深刻体现,他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纵观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始终没有离开农民和农民生长的那一片土地。

受到陕北高原与陕南秦岭的阻碍,关中平原区域狭隘,所以这一片土地上的文化也显得保守与狭隘。

这里的土地殷实,人们爱家恋土,所以在《白鹿原》中,“走不出去,没有出息”是一个反复讨论的话题,是关中人保守生活的真实写照。

正是由于这里的保守影响了陈忠实的写作风格,保守使得他变得内敛与深沉。

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他不似路遥那么热烈、直率,而是含蓄蕴藉、内敛深沉,能够极有分寸地以理性驾驭自己的感情,叙述风格客观沉稳,不动声色。

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文学,时刻以内敛为主要风格,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得这里的文学也变得厚重。

三、陕南山地与陕南文学。

陕南是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的地方。

这里群山环抱,丹江水交错纵横,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足,气温较高。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处既有关中的古朴、浑厚,又有江汉的清雅、灵秀,俱得秦楚文化的厚积。

所以在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文学中,就兼顾了灵秀与质朴的风格。

贾平凹的家乡陕西商县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商县的古老地域风情,是他不懈的人格理想和审美追求。

当作家提笔回忆商州时,无论是山石明月、清泉小溪还是山村屯落、袅袅炊烟,一
切无不饱含灵韵,充满温情诗意。

但他的家乡也是贫穷的,也是闭塞落后的。

尽管这里民风淳朴,但是对苦难以及对农村真是的生存状态也是贾平凹所不能逃避的。

尽管他试图用田园牧歌式的描写淡化生存状况的恶劣以及乡土的阴暗与丑恶,但是这毕竟是事实存在着的,所以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矛盾意识与忧患心理。

它是热爱他的家乡的,所以他美化他的家乡,也正是由于他热爱他的家乡,所以他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悲伤,他看到乡土的阴暗与丑恶他会心痛,这一切的文化风俗,在他的内心深处做着激烈的斗争,深刻的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在《怀念狼》中,他揭露人心的叵测与丑恶,他怀着无限的痛惜之情呈现了乡民麻木、愚昧、落后、保守、自私、残忍的一面。

这里的地域文化深刻的烙印在他的作品当中。

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的时期内有着深刻的商州烙印,在他早先的作品当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他的家乡来进行创作的,可以说,贾平凹的创作初始,离不开陕南文化对他深刻的影响,离不开地域文化给他的雕刻般的烙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