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合集下载

关中文化??底蕴深厚

关中文化??底蕴深厚

关中文化??底蕴深厚关中文化底蕴深厚雷达从地理概念讲,关中是指“居四关之中”而言。

其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后又增加东边的潼关和北边的金锁关。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云:“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又被誉为“天府之国”和“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由于我国周、秦、汉、唐等主要朝代在此建都,其包括雅俗文化在内的整个关中地域文化,历史积淀很深,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成为我国辐射面宽广的文化地域之一。

近些年来,为了突现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人们常在“关中”前加上一个‘大’字,称为“大关中”。

一个“大”字,不仅说明了“八百里秦川”地域之广、土质之沃,而且也道明了因古老、深邃而浩大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称华夏,夏者,大也!一个“大”字把关中的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等,全涵盖了!研究关中民俗文化,对当今关中地域文化建设的意义有四:一曰“继古”。

关中地域文化可用一个“古”字概括,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各朝建都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关中。

在语言、文字、建筑、农耕、饮食等方面很古,在文艺方面也很古,如《诗经》、《乐府》、《唐诗》、傩舞、秦筝、汉百戏、曲子等。

西安鼓乐,采用的是宋代的“俗字谱”,秦腔被认为是“梆子腔之祖”,这都是大家所公认的。

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是为继古而保护关中民俗文化的宏大文化创造。

二曰“繁今”。

雅文化、现代文化之根,在于俗文化,而俗文化从纵观角度讲,也是古文化。

从经济发展看,是继古繁今的必然;从文化发展看,也是如此。

发展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民族根文化的优秀传统。

我们“继古”的目的,在于“繁今”,在于在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之根的基础上,繁茂我们现今的文化之树。

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由于关中文化很古,用来繁今,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沉甸甸的分量。

三曰“护艺”。

关中具有古文化意义的民间文艺极为丰富,为汉民族地域文化之冠。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最新版】目录1.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3.关中文化的主要内容4.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关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以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价值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中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关中文化是指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产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关中文化具有以下特点: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关中文化伴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地域特色鲜明:关中文化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如关中的民间艺术、地方戏剧、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3.文化内涵丰富:关中文化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关中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商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作为国家的首都,关中文化逐渐影响到全国。

隋唐时期,关中文化达到了巅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各代,关中文化继续发展,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关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关中文化的主要内容关中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思想:关中文化产生了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他们的思想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2.历史: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

关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

3.文学艺术:关中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丰富的成果,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关中文化的瑰宝。

4.民间风俗:关中的民间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关中民间艺术、地方戏剧、饮食文化等,都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资料

关中文化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历史上曾是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渊源关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区划,周围群山环绕、河流纵贯,自古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关中文化起源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关中文化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繁荣。

艺术文学关中地区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传统的关中绘画风格简洁明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

关中地区的民间音乐舞蹈也具有独特的魅力,如秦腔、秦腔、秦腔等。

而关中地区的戏曲表演更是充满了古韵古韵,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方面,关中地区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如杜牧、白居易、岳飞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建筑艺术关中地区的建筑多以宫殿、陵墓等为主,如秦始皇陵、大明宫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精湛工艺,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壮丽风貌。

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秦汉建筑的古朴大气,又有唐代建筑的华丽恢弘,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

文化传承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仅在历史上有所体现,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中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保护国家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关中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关中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繁荣。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才能让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语文七上三秦民俗

语文七上三秦民俗

语文七上三秦民俗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三秦民俗
2.三秦民俗的特点
3.三秦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正文
【介绍三秦民俗】
三秦民俗是指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涵盖了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秦民俗的特点】
三秦民俗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而著称。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秦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秦民俗因此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关中地区的民间故事、歌谣等,都反映了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2.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三秦民俗涵盖了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鲜明的地域特色:三秦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关中地区的民间信仰、饮食习俗等,都反映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三秦民俗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的三秦民俗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三秦民俗,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加强对三秦民俗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博物馆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三秦民俗。

最后,应该加强对三秦民俗的传承和保护,让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地形地貌:关中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开阔,气候适宜。

3. 自然资源: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渭河、泾河等河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4. 经济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二、历史知识点1.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文王、周武王等在这一地区开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在秦朝时期成为中国统一的帝国的中心,秦始皇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并开始了长城的修建等工程。

3. 古代文化: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学问和文化名人诸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一地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4.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七雄争霸的战场,诸如秦国、赵国、魏国等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5. 帝陵:关中地区著名的帝陵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这些均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名将:关中地区著名的名将有李牧、白起、王翦等,这些名将在古代的战争中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力。

三、文化知识点1. 艺术文化:关中地区有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壁画、彩塑、木雕等,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

秦汉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秦汉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活跃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入手,探讨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代,这里就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处,东启灵武山,西达嘉峪关,南自秦岭,北与黄河流域相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了县官,标志着关中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中央政治和文化中心,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非常活跃。

后来,在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更是历经了数百年的辉煌和繁荣。

汉朝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中心,汉代的铜器、瓷器、纺织品、冶金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

在政治方面,关中的长安成为海内外之间的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前来。

在文化方面,汉朝时期陕西涌现出了很多著名文人墨客,代表有司马迁、班固、班昭、蔡伦、张衡等。

二、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失去保护和价值。

目前,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危机。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另外,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和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些景区倾向于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更多智慧、时尚和艺术元素,这样做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正在失去原本的样貌和魅力。

另外,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管理部门的能力和精力也面临很大的挑战。

三、关中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发展为了保护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对待其保护工作抱有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思路是进行系统化经营。

这就意味着,对文物、景观、氛围等多重因素开展保护和经营,优化人流、车流的动线,清理服务设备等等,让景区有序、便捷地为游客提供服务、整合社会力量。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我的家乡在陕西咸阳位于陕西的关中平原,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下面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来介绍陕西省关中平原的风俗民情。

(一)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

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

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

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

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二)关中的庙会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

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

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

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

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

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

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

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

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

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

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

关中民俗文化

关中民俗文化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 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 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 《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 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 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 脉脉含情。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 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 色的民艺之一,其材料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 材料。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 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 涵和本质。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成为了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 象征意义。 陕西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 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关中戏文剪纸多 带有皮影的特点,还受木版年画年影响,造型活泼,手法多样,有点彩、 渗染,彩绘等样式,北部还盛行彩色拼贴剪纸。
泥塑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 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 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 满月,长辈要送坐虎。泥塑臵于家中,用以祈子、 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 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社火马勺脸谱


马勺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 是用来盛水的,长形是用来添 加饲料的,马勺上的图案是人 们为了使自己的畜生免遭大自 然病虫的伤害,以保证自己能 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 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 灵符咒,体现了人们渴望和平、 幸福的美好愿望,至今还残存 着商、周文化之遗风。 社火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 朝,它具有原始图腾风格并作 为一种驱魔避邪的仪式。大部 分社火脸谱的图案都来自于民 间故事和戏剧人物,且都被认 为拥有神力和正义感,因此具 有“镇宅、避邪、驱疫、祛病、 纳禄、求祥”的功效。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的文化传统
关中地区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
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

在语
言方面,关中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如陕西话、关中话等,这些方言不仅反映了地方人民的语言习惯,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建筑方面,关中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代秦汉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等著名的古建筑,都是关中地区建筑文化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饮食方面,关中地区的美食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陕西的沉香鸭、凉皮、羊肉泡馍等都是当地特色美食,深受人们喜爱。

在服饰方面,关中地区的传统服饰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体现
了古代关中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此外,关中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关中民歌、关中舞蹈等,这些
民俗文化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了古代关中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让它们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是指以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为中心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关中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关中地区是周天子的都城,也是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关中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包容性。

它吸收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关中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代表性艺术形式有秦腔、陕北民歌、关中皮影等。

关中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曾多次成为政治中心,如西周、秦朝、汉朝、唐朝等。

这些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都对关中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关中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重要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代表性的建筑和艺术形式,都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关中知识点总结

关中知识点总结

关中知识点总结关中,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

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使得这一地区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关中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和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地理概况关中地处中国中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河流众多,水草丰茂。

西起秦岭,东至黄河,南临渭河,北靠糜襄草原。

地理环境优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有“中国粮仓”之称。

二、历史文化1. 历史悠久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培育了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等重要文化。

关中曾经是中国古代秦、汉等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2. 历史名人关中地区培养了不少历史名人,如秦始皇、李世民、李白、杜甫、王羲之等,这些人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文化符号。

3. 文化遗产关中地区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如兵马俑、华清池、西安城墙、大雁塔、法门寺等,这些古迹为关中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经济发展1. 农业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农产品,尤其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山泉丰沃,水田连绵不断,有“天下第一水田”之誉。

2. 工业关中地区的工业也相当发达,有国营和私营企业,制造业和加工业十分活跃,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工业等。

3. 旅游业关中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古代文化遗产、历史名胜、风景名胜众多,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旅游资源1. 兵马俑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兵马俑发掘现场之一。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关中是指哪里

关中是指哪里

关中是指哪里关中是指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的一个地区。

它位于陕西省境内,东临黄河,西临秦岭,北界黄河、洛河与豫西平原相对,南迄巴山。

关中是中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来都是经济、交通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本文将从关中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文化风貌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中的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交汇处。

其范围大约包括陕西省西安市及周边的一些地区。

陕西省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黄河,西靠神秘而壮丽的秦岭山脉。

这个地区的地势起伏,山川纵横,有秦岭、巴山、绵山等一系列屏风山相连。

而关中平原是这个地区的核心,是华夏文明的孕育地。

关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关中地区的文明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文物展示了这一地区古老而繁荣的文化。

关中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商、周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关中也是一片战乱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关中成为了第一个皇帝的都城,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中的文化风貌丰富多样。

这个地区的人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

关中的农业非常发达,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

而在养殖业方面,关中人民擅长饲养蚕桑、养马等。

此外,这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

关中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西安市作为关中的中心城市,拥有着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城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宫殿和防御工事之一。

同时,西安市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带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关中地区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和名胜古镇,如华山、灞桥、茂陵等。

这些古迹和名胜都展示了关中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总而言之,关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

它位于中国陕西省境内,历来都是经济、交通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关中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农业。

关中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为这个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

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特色关中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历经千年而不衰。

作为中国北方的中心地带,关中地区不仅是开展农业、工业、商业的重要区域,更是中国的文化成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集聚地。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独特的发展特色。

一、历史文化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名人。

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等历史陈迹,以及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在古代,关中地区是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

这里的历史文化也是多元,兼收并蓄。

秦汉时期,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焚书坑儒”的铁腕政策,把大量的书籍和士人都集中在了关中地区。

这一事件导致了关中地区文化界人才济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经营和治理也离不开对关中这一中心地带的投资与发展。

唐代是关中地区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丰富多彩的高潮,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例如:李白、王维、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等。

他们的文学成就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时期,以至于后来的古文复兴时期,也对唐代作品进行了大力的模仿与传承。

二、发展特色关中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发展特色也是独具特色。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旅游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之一,关中地区具有许多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例如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汉武帝陵、大雁塔、华清宫,以及陕西、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关中文化遗产。

因此,关中地区的文化旅游业十分繁荣,许多旅游基地和景区都在这里营造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2.农业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这里有“陆上盆地”和“三秦大地”等重要的农业耕地区,这一区域打造了很多绿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地理位置及特点2.历史背景3.文化影响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2.关中艺术3.关中民俗三、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2.现代关中文化的发展3.关中文化对我国的贡献四、关中文化的展望1.未来关中文化的发展趋势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关中文化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我国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文化进行概述,并探讨其代表、传承与发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南倚秦岭,北濒黄土高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独特。

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业发展。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孕育而生的。

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关中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中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等13 个朝代在此建都,关中地区成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使得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二、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文学关中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等作品,描绘了当时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

后来,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杜牧、王之涣等文学巨匠先后在此创作,为关中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关中艺术关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秦腔、眉户戏、关中道情等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受群众喜爱。

此外,关中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剪纸、皮影、泥塑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关中民俗关中民俗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民族、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秦俑”,展示了关中地区古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关中文化——精选推荐

关中文化——精选推荐

关中⽂化关中⽂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们⼜称陕西为“三秦”,⼀般是按从陕西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然区域来理解。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中部低,⽽北⼭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然区域:北部是陕北⾼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地。

三秦地名⼤有来头华夏⽂明最早发祥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

⼏⼗万年前的蓝⽥猿⼈和⼤荔猿⼈姑且不论,⾄迟在6000多年前,这⾥便有我国最早的原始农耕的村落——代表仰韶⽂化的西安半坡村。

半坡⽂化以其精美的彩陶和锄耕农业闻名于世,不仅在我国同时期⽂化中居领先地位,⽽且烧陶技术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引⼈注⽬的是,⽬前已发现的1000多处仰韶⽂化遗址,有400多处密布于关中。

尤其在距半坡很近的淬⽔沿岸,仅40公⾥地段内,就发现了 13处遗址。

可见在母系⽒族时代,关中确曾兴盛发达。

周族是关中⼀个古⽼的姬姓部族,与半坡⼈有⼀脉相承的关系。

从古⽂献上看,传说周族始祖后稷,名弃,弃在部(陕西武功、扶风境内)安家⽴业。

即位于泾渭⼆⽔下游,⼟地肥沃,利于农耕。

弃擅长种植,“播前百⾕”,古称为“后稷”,曾被夏任为“农师” 后稷之后,周⼈因受“夏后⽒政衰”影响,⼤约在太康失国以后,从部迁到孤(陕西彬县、旬⾢⼀带),“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

古公直⽗时,周⼈迁歧,来到歧⼭之下的周原。

考古发掘证明,今扶风县的法门镇和黄堆乡、歧⼭县的京当乡,便是当时的周原,⾄今仍称周原,是关中有名的富庶地区。

《诗经⼤雅绵》有“周原航肮,莫茶如治”,歌颂周原肥沃⽽富饶。

从此周族长久定居周原。

在古公在⽗的领导下,周⼈“筑室于兹”,营建城⾢,设官司,疆理⽥地,发展农耕。

周原很快兴旺起来,粗具国家雏形,所以古公直⽗从“公”被追尊为“太王”。

周⼈歌颂⼤王:“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歧之阳,实始锡商。

”以后由于周⼈东向为商和黄河流域第⼀个统⼀王朝的形成,使我国形成了⼀个以今西安、洛阳为中⼼的周⽂化系统。

然⽽真正使陕西关中⽂化成为全国⽂化的中⼼,并对各地产⽣深刻影响的,却是秦⼈,及其以后的汉唐时代。

陕西关中旅游文化

陕西关中旅游文化

陕西关中旅游文化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

关中南部是渭河冲击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

“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历史文化:秦文化,是中国中心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朝历代的建都首选。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再到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那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

代表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西安、咸阳)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会西安、千年帝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

“关中八大怪”,指陕西省的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有时亦包括商洛北部)出现的八种奇特风俗习惯。

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陕西流传顺口溜:一怪、面条像腰带二怪、锅盔像锅盖三怪、辣子是道菜四怪、碗盆难分开五怪、帕帕头上戴六怪、房子一边盖七怪、不坐蹲起来八怪、秦腔吼起来现在,就让我们从衣、食、住、曲、俗、言等六个方面全方位的了解这片古朴、神奇的土地——关中。

衣——帕帕头上戴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关中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2.关中地区的艺术形式3.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四、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关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关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五、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关中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关中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概述、起源与发展、代表、传承与创新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西靠陇山,南邻秦岭,北濒内蒙古高原。

这里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它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关中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等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期的关中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关中地区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文化继续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同时,关中文化也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庄稼人心里想的最多的,永远是庄稼。

风调雨顺了,饭场上喝个苞谷榛都有劲,吸溜的声音都跟唱歌一样。

此情此景,活生生地显现了最有特色的关中谜语:“红杆子,挑白旗,呼噜呼噜进洞里。


关中地区民风古朴,民俗文化丰富浓郁,其中以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最具有特色,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农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

还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

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豆腐、购买蔬菜、吊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均蒸几笼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不论城里还是农村,都要“扫舍”,家家房前屋后连拐角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户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

年三十大早,家家房门上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地的亲属千里迢迢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入夜后家家户户明灯高照,燃放爆竹,达旦不眠,守夜也叫守岁,否则一年都会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全家团坐一起,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刚结婚的新媳妇和女婿“回门”,蒸20个大礼馍,带四包厚礼看望父母,当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习俗。

过年期间各地都敲锣打鼓,演戏唱曲,舞社火等各种各样的活动,热闹非凡。

陕西关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地域文化,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俗文化渐渐的被人们淡忘,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它有待我们继续传承发扬广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