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合集下载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等等。

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研究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方面。

一篇地域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考察,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如地方语言、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3.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探讨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如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等。

5. 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地域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在撰写地域文化论文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以丰富论文的内容和深度。

最后,注意文献引用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使论文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突破了以往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

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楚。

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楚,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

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地域文化的论文篇1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

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

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

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

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1. 选题正确15分2. 论点、论据40分3. 材料、数据20分4. 写作规范性15分5. 字数要求10分附件:论文格式要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专业会计(本)学号学生姓名2016 年元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一、陕西的历史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

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

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是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二、陕西的地理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陕西省最东位于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最西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南位于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

[7]计算成果表明,陕西省行政区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最长为878.0千米,东西最宽为517.3 千米。

各地市中,行政区域南北最长是榆林市,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铜川市,为 86.6 千米;东西最宽是榆林市,为 346.4 千米,东西最窄是铜川市,为 82.6千米。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陕南地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地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

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地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地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

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

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

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地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地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特征。

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地品性,既有北方地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地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地“地近函秦气俗豪”便就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地民俗传统地贴切描述。

三、陕西的交通陕西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陆路交通中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1、航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港,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近3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航线120多条,与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及国外2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是西北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

2、铁路陕西现有铁路干支线路18条,营运里程4300公里。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从西安通过的陇海─兰新铁路复线连通欧亚大陆,成为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西安北客站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客运站。

2010底,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各类货物在这里集合后,将通过陇海铁路出港出口。

它的建成,对于西安发挥地处全国中心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

西安成为企业建立面向全国市场和西部市场的物流中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公路2011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0公里,10市1区和大部分县全部通高速公路。

已经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联接太原、石家庄、郑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兰州、银川和包头10个周边省市重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成为连接中国北方与西南地区的大动脉。

4、地铁纵贯西安南北中轴线的的西安地铁1、2号线通车运行。

西安也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四、陕西的饮食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

比如,关中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的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