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合集下载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

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落后两种社会意识。

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

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

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

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

’”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

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

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

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

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等等。

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研究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方面。

一篇地域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考察,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如地方语言、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3.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探讨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如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等。

5. 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地域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在撰写地域文化论文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以丰富论文的内容和深度。

最后,注意文献引用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使论文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突破了以往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

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楚。

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楚,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

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地域文化的论文篇1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

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

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

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

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见摘要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使得其饮食文化与关中地区即代表陕西风格的关中饮食文化有很大区别,常说的陕西八大怪主要指关中饮食,而陕北的饮食习惯另有特色之处,它属于草原文化过度带,饮食带有满蒙风味和关中风味。

关键词:小米山羊肉荞面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

陕北人胸膛星有游牧民族的热血在澎拜.饮食习惯有游牧遗风。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逢年过节更是如此。

一、安塞小米安塞小米,陕西省安塞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安塞小米久负盛名,先秦、西汉军屯时期,便有大面积种植,有鲍家营、谭家营、东营、冯家营等屯军垦荒要地。

隋唐宋元,农牧杂柔,时农时牧,农业受限,但谷子始终是当时农牧民的大宗粮食作物。

明清时期,农耕再兴,农牧携伴同行,耕作农业得到全面发展,谷类作物不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品种更加齐全。

据民国安塞县志记载:“安塞境内宜粟,他郡不及,其米淅之汁为脂。

其种有龙爪、狼尾、猪粪、竹叶青、马拖韁、焦泥黄、大期限、小期限、红小料等。

”1935年安塞解放后,陕甘宁边区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垦荒,“小米加步抢”打破了-的经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小米随着全国解放而享誉四海,闻名遐迩。

解放后,小米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单产逐年提高,亩产由1949年的25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300公斤,总产也由1949年的318万公斤增加到2010年的800多万公斤。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商南电大专业法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周宁2014年 6月我爱西安摘要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当今的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关键字:西安地理文化发展一. 西安简介西安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老人曾镌刻了无数的辉煌;一座年轻的城市,时代之神正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喟!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

早在100 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

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 多年。

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 多年。

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巨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三秦饮食文化探究摘要:中华饮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名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精微浓缩与鲜活的表达,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陕西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更深刻地认识三秦饮食文化。

关键字:三秦地域特色饮食文化前言: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甘肃、宁夏,北邻内蒙古,南连四川、重庆,东南与河南、湖北接壤,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数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有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形成了肥沃的平原。

陕西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便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

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功,注重火候,使用油、盐、酱、醋等多种调料,运用烤、煎、炸、炒等多种烹饪技法。

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3000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二)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秦汉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 年 12 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

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

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

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

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革命中,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砖石结构;明末清初的唐家民居,有北方的四合院与苏州园林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细腻绝伦;洞秒连天,排列规整的赵家洞石窟,为周人穴居之地,旬邑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关键词:荞面饸铬甑(zèng)糕粘(nián)糕御面腊八面花子馍一、荞面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旬邑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几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旬邑荞面饸铬是一道家常便饭。

荞面饸铬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饸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甑(zèng)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

电大地域文化论文-已排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 1月多。

关于这个“奤”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二)锅盔像锅盖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

这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

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

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三)辣子是道菜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

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

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四)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

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

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二.关中的饮食消费生活民俗是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经济民俗中,最为敏感的神经,是日常生活最为活跃的事象,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

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下面就依此顺序来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一)茶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浅谈西安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洲”。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而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中国第三“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历史文化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面积9983平方公里。

人们常说: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

在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在沣河两岸建立丰镐二京,从此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

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枚,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0多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近几年西安已成为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因有“东方旅游胜地”之称。

西安以电力机械、飞机制造、纺织、电子工业为主,文化教育发达,其各个大组团分别有“电工城”(西郊)、“飞机城”(阎良)、“纺织城”(东郊)、“文化城”(南郊)之称。

西安也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论文11856

地域文化论文11856

中国的旅游业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现在开始转向注重体现文化内涵,在展示其传统文化的优势上。

只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我国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顺应世界旅游业的潮流,促进旅游业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

旅游业是与文化相关程度极高的产业,一个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一个地区或旅行商提供的全部旅游产品和服务,无时无处不是在与文化发生着联系,因此,如何以文化的视角全盘考虑旅游规划的原则、方法和过程,旅游规划中如何完美地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如何灵活运用地域文化素材等,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1] 一、地域文化结构1、地域文化结构的概念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具有意识文化与地区文化的两重性。

同时,还具有时间流动性和波动性,与不同时代的行政区域变换相关,具有时空特性。

[2] 地域文化是旅游景区空间文化建构和形象策划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即使是视觉风景质量高,仅凭视觉形象就会造成巨大冲击力的旅游地也需以文化色彩烘托气氛,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独特、饱满的旅游形象。

[1] 2、蓝田县地域文化结构蓝田县位于陕西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中部,隶属陕西省西安市,距西安市35公里,交通便利,自古为秦楚大道,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之一,区位条件优越。

为了加快蓝田县乃至西安市的旅游业发展,提升蓝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托蓝田县的区位优势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抓住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良好机遇,西安大都市休闲产业空间扩展的契机,制定蓝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卖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深化和拓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提高一个地方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有效途径。

[3] 蓝田县地域文化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展示:首先是作为长安最吉祥的天门福地。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陕西全省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国内的内陆省之一,60%的面积属于黄河流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建筑业、旅游业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将处于承东起西的重要地位。

继北京之后,西安第二家鲜明地定位为“世界城市”,提出“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

和北京不同,大西安基于类型化发展,更加突出旅游主题功能区,从旅游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超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意图形成“全球旅游城市群”。

为此,西安将充分挖掘城市区域文化,并将世界高科技视觉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之相结合,欲打造出多个全新的城市地标,用科技带动城市旅游,用科技传播城市文化。

据悉,西安开元广场这种以世界先进手段与中国文化传统符号相结合的多媒体展示平台称之为“唐柱”,在世界实属首创。

这也是西安借世界园艺博览会之机,通过科技、文化、旅游三者间的融合宣传城市品牌、进行城市推广的重要举措。

在城市区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性传播上面,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城市或地域间的文化主题,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震撼的效果表现出来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的前提,全息这些视觉高科技的应用只是创新的形式之一。

行为是可以克隆的,思维是无法复制的。

一个城市的创新性传播上面,一定是基于这个区域的所有因素来综合考虑,包括人文历史,包括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法,给世人震撼的感觉,去诠释城市的文化。

”“在上世纪末,中国城市夜晚是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功能需求,城市普遍较暗。

所以人们一度认为,城市楼体的景观装饰性照明是一种城市文化,而当时城市的景观装饰照明所带来的明与暗的巨大反差也确实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夜晚形象。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各个城市亮化工程的攀比性展开,很多问题相继展现出来。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地域文化论文《文化风情—汉中》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开放学院大众科培教学点专业会计学(本科)学号学生姓名2015年1月文化风情——汉中摘要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的汉中,以其特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形成了它特别的江南韵味。

它有别与关中和陕北地区传统的三秦文化,“秦风楚韵”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其中汉中便是陕南文化的代表,它虽同为陕南,却又大不不相同,从而更加增添陕南独特文化的魅力。

汉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来,历史曾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也留下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

汉中的地理位置独特,使汉中成为历代军事重镇。

汉中的文化和历史悠久而厚重,使汉中在全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独具魅力。

关键词:汉中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一、汉中的地理位置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秦岭巴山之间,北倚秦岭,南临汉江,属汉江上游区。

东与城固县为邻,南以汉江与南郑县分界,西与勉县接壤,北与留坝相连。

南北长三十七公里,东西宽二十二公里,总面积五百三十八平方公里。

地势南低北高,依次为平原、丘陵和山地。

南部的平原是汉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约五百到七百米。

北部的丘陵和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汉中因汉江得名。

作为行政建制名称,始于秦。

据《史记。

秦本纪》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设郡治于西城(今陕西安康)。

东汉将汉中郡由西城迁治南郑。

从此,南郑成为汉中的附郭首县。

直到1954年,汉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设在南郑。

南郑的名称起于西周。

据《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

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汉中为物产丰富、“四塞险固”之地。

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巴山横亘,汉江贯穿其中,栈道辐辏,形势险要,可“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历来为兵家争夺之要地。

自汉代以来,便以引人注目的声名载人史册,湛称历代军事重镇。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1. 选题正确15分2. 论点、论据40分3. 材料、数据20分4. 写作规范性15分5. 字数要求10分附件:论文格式要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专业会计(本)学号学生姓名2016 年元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推荐文章•地域文化论文热度:•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热度:•茶文化的起源介绍热度:•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热度:•圣诞节各国的美食大全_圣诞节习俗文化热度: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

”那你知道陕西的地域文化又有哪些吗?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地域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陕西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析地域文化对陕西作家创作的影响摘要:陕西天然的被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大部分,使陕西地域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多样性。

三大地域板块迥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对陕西作家的创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使许多陕西作家作品中显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地域文化陕西作家陕西作家群作为与北京作家群、湖南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并列的文学群体之一,显现了陕西作家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其中的代表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邹志安、京夫、赵熙等一大批优秀甚至称为大师级的人物。

从地域文化讲,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周秦汉唐文化曾在这里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现过中华古文明的先进与辉煌。

但同时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里也留下太多的传统文化因素,例如宗法制所导致的“父权”统治,使人习惯于崇古、从上、盲目向后看,习于保守,而缺少创新改良的精神和勇气,从而使陕西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渐趋落后,甚至经济排名已经处在全国倒数之列。

陕西自古以来就因自然和环境原因被分为三大地域板块:陕北、关中、陕南。

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的交汇地带,中原农耕民族和其他游牧民族在这里融合与交流,使陕北文化带有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双重特征。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自周公确立“宗法制”以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统治中心一直到唐朝,形成了以“钟鼎礼乐”为代表的宗庙文化,并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

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地域文化专课程论文地域文化城市设计论文1、文化对城市设计的意义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园林与公共艺术等,这是城市的大环境,是城市文化风貌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呈现,人们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体验.汉代距今历史久远,留存下遗迹多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注重汉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简洁方正的整体风格的营造与自然材质、有代表性色彩的运用,都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汉文化中的古朴与庄重.要使汉文化能够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空间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以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新规划与整合,经过抽象与重构的过程,古为今用.例如,汉画像石艺术馆新馆的设计,融汉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方法为一体,既注重方正简洁,又不拘泥于讲求对称的汉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运用古朴自然的浅色石材融于周围山水之中,建筑周围园林景观的设计洒脱而写意,使得建筑整体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犷的直线条似刀削斧劈般建构出整体形态,体现出雄浑豪放的汉代精神。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特征和独特作用的文化。

它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民族、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资源。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地域文化是其独一无二的标志和特色。

不同地域的文化彼此之间有独特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美食、音乐等多个方面。

例如,中国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北方有汉族文化的代表北京和河北,南方有水乡文化的代表苏州和杭州,西南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重庆和云南,东北有工业文化的代表沈阳和大连等等。

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国大地,也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的国家。

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的重要支撑点。

例如,苏州的水乡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福建土楼成为了福建旅游业的独特亮点。

其次,地域文化可以为地方增加文化软实力。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一,通过推广地域文化可以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例如,九寨沟的美景成为了四川的名片,红色文化成为了江西的代表。

最后,地域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标志,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地方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筑地方的文化自信。

然而,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地方文化面临着冲击,地方特色文化可能被全球化的文化同化。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此外,跨地域迁徙和流动也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下降。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鼓励地方居民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一、选题指南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

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

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1. 选题正确15分2. 论点、论据40分3. 材料、数据20分4. 写作规范性15分5. 字数要求10分附件:论文格式要求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专业会计(本)学号学生姓名2016 年元月陕西地域文化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一、陕西的历史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古时为雍州、梁州所在,是炎帝故里及黄帝的葬地。

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陕原为界,原西由召公管辖,后人遂称陕原以西为“陕西”。

陕西自古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咸阳),留下的帝王陵墓共79座,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

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是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这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加上短暂地农民政权,如西汉末年地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地黄巢,明代末年地李白成,先后都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有深厚地文化积淀,丰富地历史文化遗存随处可见:历代亭台楼阁、庙观寺院遍布:文物书画、文人吟咏日久弥珍:名胜古迹如大雁塔、钟楼、临潼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兵马坑、桥山黄帝陵、兴平茂陵、礼泉昭陵、韩城司马迁祠、耀县药王山孙思邈故里、佛教圣地法门寺、宝鸡五丈原诸葛亮庙、麟游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自然风光如华山、皇家温泉汤峪温泉、太白国家森休公园、终南山、宝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潼关、大散关等:受气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影响,关中地区形成了独特地地域文化体系,这些在陕西电视剧中也自然地得以呈现。

二、陕西的地理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东经105°29′~111°15′和北纬31°42′~39°35′之间。

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重庆8个省市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陕西省最东位于榆林市府谷县黄甫镇,最西位于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最南位于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

[7]计算成果表明,陕西省行政区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最长为878.0千米,东西最宽为517.3 千米。

各地市中,行政区域南北最长是榆林市,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铜川市,为 86.6 千米;东西最宽是榆林市,为 346.4 千米,东西最窄是铜川市,为 82.6千米。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

《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地赞誉。

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誉地关中,从至今考古已发现地115万年前地蓝田猿人始,这一带都就是人们繁衍生息地自然选择。

而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陕南地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地地势结构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

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5℃,受季风地影响,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3℃,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4~27.5℃,年降水量700~900毫米,其中陕南地米仓山、大巴山和秦岭山地中、西部高山地区。

年降水量多迭900~1250毫米,水力资源丰富。

北邻关中,南毗四川,东与鄂豫接壤,西同陇南连界。

处于几大文化板块或地域文化地边缘交接地带,与四川巴蜀文化、江汉楚文化以及中州文化有着错综复杂地关系,形成了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特征。

山清水秀,奇崖清流,晶莹剔透,清新优美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南北汇萃、东西交融地地域文化,形成了陕南人独特地品性,既有北方地古朴与粗犷,豪放与刚强,又有南方人地温文与秀美、机智与开朗,爱国诗人陆游在其《山南行》一诗中地“地近函秦气俗豪”便就是对陕南人勤劳朴实、淳厚善良、崇尚礼义、热情好客地民俗传统地贴切描述。

三、陕西的交通陕西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

省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陆路交通中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

1、航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港,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与国内外近30家航空公司建立了航空业务往来,开辟航线120多条,与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及国外27个城市和地区通航,是西北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

2、铁路陕西现有铁路干支线路18条,营运里程4300公里。

西安是西北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

从西安通过的陇海─兰新铁路复线连通欧亚大陆,成为第二条欧亚大陆桥。

西安北客站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客运站。

2010底,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建成投入运营。

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各类货物在这里集合后,将通过陇海铁路出港出口。

它的建成,对于西安发挥地处全国中心的区位优势十分有利。

西安成为企业建立面向全国市场和西部市场的物流中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公路2011年底,陕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00公里,10市1区和大部分县全部通高速公路。

已经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贯通全省,联接太原、石家庄、郑州、武汉、合肥、重庆、成都、兰州、银川和包头10个周边省市重要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境内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达到4条,成为连接中国北方与西南地区的大动脉。

4、地铁纵贯西安南北中轴线的的西安地铁1、2号线通车运行。

西安也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四、陕西的饮食陕西省地处中国腹地,横联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

比如,关中石子馍就葆有先民的石烹遗风;史载“黄帝作釜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据考岐山臊子面的就始于西周“余”之礼;《礼记》记载“礼之初,始诸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