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赏析
地域文化论文赏析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区别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与历史性特征,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与变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其历史、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域风貌孕育了徐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在经过了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转移到了文化带给人们心灵的满足感.汉代是我国民族精神确立的时期,是民族自信力最为强盛的时代,雄浑豪放、民风纯朴、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是汉文化精髓之所在.汉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时代,注重文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使得许多外来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开放也需要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从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统一、阴阳之和谐,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内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构城市,让历史服务于现代”[1]把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设计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现汉文化主题,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进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2徐州汉文化研究与发展现状四百多年的两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无比辉煌的一页.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至今保留着很多汉文化的遗迹.除了汉墓、汉兵马俑与汉画像石以外,还有项羽的戏马台、刘邦的拔剑泉、子房山等.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石雕、砖雕、玉器、金银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属于国宝级文物,极具艺术欣赏和考古价值.这些是汉文化研究的物质基础,反映出距离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汉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汉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从汉文化遗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浑厚豪放的汉代精神,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对于徐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留存是现代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可供研究与借鉴的实物,是延续城市文脉的源泉.在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来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建造了许多仿汉文化景观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公园.作为传递汉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树立两汉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文化景区的建设是徐州汉文化展示的一个亮点.以汉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了两汉文化精髓.融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为一体,动漫展示与互动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动参与其中.建筑设计突出汉文化主题,以仿汉建筑为主,突出汉代建筑雄浑、大气的特点,这也是汉文化精神的一种直观展现.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龟山汉墓、汉城等景点分散布局,以点带面,营造出城市的整体文化氛围.公共艺术方面的汉文化展现,主要体现在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作品.例如,三环路环岛的系列雕塑、云龙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断崖壁画等.汉文化作为徐州现代城市设计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等方面都应有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考虑诸多的因素与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个性与魅力,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去进行现代城市环境的构建,真正使城市精神与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使人们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3现代设计理念与徐州汉文化的结合策略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是当代设计从业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质.在现代城市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文化媒体的传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外化体现.人们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围之中,了解城市历史与文化,直观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汉文化要以现代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现代与传统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展现徐州汉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独特内涵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展现出来.3.1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建构城市空间3.2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CIS系统城市CIS系统全称为“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其基本内涵在于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给予城市准确定位.通过独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表达城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更加具有个性与特色,从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们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让更多的人通过城市中实实在在的品质,获得对城市的整体感知[4].城市CIS系统是以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目标,以简练概括的视觉设计语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显城市魅力.其中,既应包含传统文化内涵,又应反映时代气息与现代城市的精神风貌,又能通过简练而概括的符号语言;使人们获得有效的视觉感应,进而加深记忆效果,最终达到城市文化的传播和促进的目的[5].城市CIS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过程.对于徐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进行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对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树立城市整体形象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中,应充分体现汉文化的内涵,使传统历史文化真正融入现代设计形式之中.3.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传播汉文化汉文化品牌的传播离不开现代文化传媒.首先要以现代设计理念树立汉文化品牌,要依据不同的产品类型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和广告载体.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必须打好文化牌,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产品形象包装上去.选择合适的品牌传播时机,采取平面、户外、展览会等形式的广告媒体和互联网、手机APP、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等新兴广告媒体,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两汉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上增加投入,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在品牌传播上,要借鉴外来成功品牌的经营理念,系统、科学地调整品牌推广方向和发展目标,让徐州的两汉文化品牌独树一帜,并逐渐成长为国际性文化品牌.为了更好地传播汉文化,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应建立有关城市形象及相关内容传播机构,对此进行统一规划、运作.要调动区域内媒体为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尤其是对城市文化的内涵、驱动要素进行统一设计.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媒体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的塑造、传播和汉文化的传承.3.4运用现代设计方法推动周边文化产品的开发汉文化艺术节作为徐州汉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应调动各方力量,以汉文化作为载体,展示徐州文化底蕴与发展变化.以歌舞、民俗、餐饮等形式,共同营造文化气氛,成为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与推广,弘扬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台剧形式展现徐州汉文化特色.借鉴平遥古城的《一把酸枣》、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极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剧,以直观的展示与极富艺术感的形式,使得人们对于当地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开发亦是汉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人们来到徐州不仅要看汉文化的遗迹遗址,领略地域历史特色的人文风俗,感受到独特的城市建筑设施,还应购买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现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汉画像石拓片、金银箔礼品、线装书籍、兵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来,不断开发出丝巾、领带、扑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从形式及内容上都过于陈旧与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脱节,需要推陈出新,突破传统,把现代设计形式与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对接与融合[6].4结语【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但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区域的文化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宁波历史悠久,在一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下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宁波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宁波地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宁波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与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摘要:在引起词义演变的众多因素中,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因素是内部原因,而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外部原因。
本文以词语的多义引申为视点,探讨宁波商贸和海洋文化如何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加工手段,使宁波方言中的一些词语携带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宁波方言词义演变地域文化隐喻转喻一、引言目前,对宁波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语法和词汇三个方面。
在这几个方面的研究中,词汇研究占有较大的比重。
周志锋、徐波等学者在词汇领域做出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比如,周志锋以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为依据,对《宁波方言词典》中未曾溯源的若干词条作了考源研究。
徐波从构词特点和语法功能等方面考察了宁波方言中的词缀。
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和局限于对语言特色和演变过程的现象描述,很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演变的内在和外部原因,也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原因。
词是语音和意义的统一体,词在音义结合后便具有相对的稳固性。
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义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演变性。
社会历史发展、语言接触、新事物需要命名等多方面因素会引起词义演变。
上述因素是词义演变和词义延伸的外因。
与此同时,词义演变并非随意或杂乱无序,往往具有其内在的认知理据。
本文将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隐喻和转喻两个方面来讨论宁波方言词义演变的内部动因。
同时,结合宁波的社会经济文化,从语言的外部环境来解释宁波方言形成其地域特色的原因。
二、词义演变的内部和外部动因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规律,是词义历时演变的共时体现。
所以,本文把宁波方言的本源词义作为该词的最初义,把引申义作为该词的演化义,从一词多义的共时现象来研究其历时的演变。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本土文化论文(5篇)
本土文化论文(5篇)本土文化论文(5篇)本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本土化;现代化;传统;生活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对现代性越来越频繁而深化的批判性反思,中国文学界也开头有人质疑文学现代性(化)的合理性。
然而,尽管质疑之声不少,但始终未能有新的思想和概念将之取代。
究其缘由,现代性思想历经多年浸淫,更有现代物质文化为坚实后盾,已经深化大众脑海,欲短期内颠覆或剔除,实非易事。
当前更需要做的,是充实可以更替现代性之新的理论概念,在学理上推究现代性之弊端,并建构出充分的理由,方能博得大众更广泛的认可。
在我看来,本土性(化)应当是可以担当这一职责的重要概念。
只是其内涵丰富,牵系广博,需赖同志者共识以达深化。
此处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由于本文试图进行的是较系统全面的理论思索,因此,文章部分地综合、汲取和借鉴了本人以前的相关成果内容。
一、什么是文学的本土性?文学的本土性,亲密地关联着以下问题:首先是文学的目的。
文学毕竟是为什么目的,是为全人类写作,还是为详细的民族、地域甚至个人,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我以为,文学的深远目的当然是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建设,体现为整个人类文化的财宝,但是,在文化、民族多元的现实下,文学最基本的还是为民族和现实写作。
由于其一,文学是社会的重要文化之一,它不行能拒绝与社会、民族、大众的亲密关系,并且自然地担当着民族文化的基本功能;其二,受语言等因素的限制,文学的受众主要还是本民族大众,它的影响力也局限于此,作为民族大众之现实一员,作家也应当担当其基本的民族现实责任;其三,正如一个对四周现实生活冷漠的作家不行能具有深远的人类意识,文学作品所拥有的人类意识也不行能抽象实现,它只能通过民族、地域和个人的方式进行表达,需要立足于现实和民族生活之上。
其次是文学的特点。
文学在思想、审美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的标准,但就世界文学氛围来说,共性是其不行忽视的重要特征。
也就是说,文学只有具备了充分的共性,才能拥有独特的魅力,才能在人类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缺乏独特共性和原创意义的写作是不具备很大价值的。
作文《独特的地域文化》
独特的地域文化篇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要说独特的地域文化,我立马就想起了我老家那个奇葩的“过节”习俗——摔跤节。
可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体育比赛,而是纯民间,土到掉渣的那种。
每年农历六月六,村里就会空出一块地,搭个简易的台子,然后就……开始摔跤!不是专业的,随便来,老少皆宜,你想象一下,七大姑八大姨,还有几个抱着娃儿的宝妈,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在尘土飞扬的场地里扭打成一团,那画面,啧啧,相当魔幻现实主义。
记得我小时候,亲眼见过我奶奶,一个不到一百斤的老太太,跟一个壮得跟头牛似的村干部,在那儿“搏斗”。
说实话,奶奶压根儿没占到什么便宜,几乎是全程被压在地上摩擦,但奶奶乐啊,笑得跟朵向日葵似的,满脸都是褶子。
后来我才知道,这摔跤节,其实不是为了比输赢,而是为了图个热闹,图个吉利。
摔跤之前,大家会先在村里的老榕树下烧香拜佛,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摔完跤之后,大家一起吃席,那场面,人声鼎沸,比过年还热闹。
席面上,当然少不了我们老家的特色菜——用南瓜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还有用自家酿的米酒,总之,就是一种淳朴的快乐,简单的快乐,纯粹的快乐。
这摔跤节,其实就是我们老家独有的地域文化缩影,虽然看着土,但特有味道。
篇二独特的地域文化接着说地域文化,我再讲个更“奇葩”的。
我们村,每年清明节,都要搞一个“放风筝”的仪式,可不是普通的放风筝,那风筝,得是特制的,形状特别像……一只巨大的蜈蚣!而且,这蜈蚣风筝,还不是一个人放,得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壮汉一起抬着跑,那阵势,比放炮仗还惊险刺激!你想啊,几十个人跑着,后面还拖着个巨大的蜈蚣风筝,风一吹,那蜈蚣就晃来晃去,好像真的活了一样,这画面,别说小孩子,就是大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又刺激又兴奋。
记得有一年,我亲眼看到一个风筝因为风太大,直接断线了,那蜈蚣就像脱缰的野马,在田野里“横冲直撞”,吓得一群放牛娃子抱头鼠窜。
最后,蜈蚣风筝一头扎进了村里的那口老井里,把井水都溅得四处都是,那画面……简直惨烈!但大家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说这是“蜈蚣下井,来年雨水好”的好兆头。
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地域文化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
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
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 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 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 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 54%; 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 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 2015-2017年) 》。
《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
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篇1浅析东北地域文化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通过解析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地理环境、气候等多元要素,归纳出东北地域文化特点、人文特点。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关键词:东北地域文化引言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存在形态,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罕见的大规模移民现象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元要素,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文通过分析东北地域文化的成因、特点,从而建构科学的东北地域文化改造路径。
以此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经济发展寻求文化推动力。
1.东北地域文化成因1.1地理因素东北地区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的东部(包括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域相比,东北地区文化共融性的便利通道较为狭小:东接朝鲜半岛、西邻蒙古大草原、北毗俄罗斯、南望渤海,除了西南部经辽西走廊能与祖国内地相连,东北地区所处的位置犹如被巨大的屏障所包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交恶使东北一度与苏蒙的来往中断,冷战又使东北与毗邻的日、韩不相往来,同时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才交流与文化往来不甚频繁。
然地理的阻隔与文化交流渠道的闭塞,使东北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圈。
1.2发展历史1861年以前,由于清廷长期严厉的封禁政策,东北区域经济基本上处于原始的自然发展状态,商业、农业和牧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直到19世纪末期,清廷的封禁政策开始松动并逐渐取消,东北文化才进入急速的转折和选择时期。
一般认为东北经济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即流民、拓荒者阶段(17世纪末—19世纪末)、殖民地半殖民地阶段(19世纪末-1949)和工业化阶段(1949-1979)。
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
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电大地域文化考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加强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建设,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推进特色城市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地域文化建设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是记载和反映地方历史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及独特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和利用好这部分档案,是开发和传承地域文化资源的需要,也是丰富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需要。
1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的收集与保护中应遵循的原则1.1真实性。
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本着尊重历史,真实反映的原则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档案,收集能真实记录文化发展脉络、结构及特色的材料,去伪存真,防止鱼目混杂。
1.2完整性。
地域特色文化档案应完整、系统,能充分反映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在收集整理过程中要做到分类科学,尽量完善,为今后更好地把握文化脉络以及查考文化传承信息打下基础,对地域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1.3前瞻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把握地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把反映地域文化发展动态的有价值的资料收集起来,及时建档,及时记录,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防止错过最佳收集时机和收集对象,1.4多样性。
档案的形式多样性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特殊意义。
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意识形态,在对其历史渊源、表达方式、存在空间、地域分布、传承保护状况等的全方位记录时,要从多种语言、多种载体、多种手段方面下功夫,不能拘泥于传统意义的档案管理,通过纸质、胶片、磁带、录像带、磁盘、光盘、数字化多媒体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真实再现,增强档案的多元性、特色性,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的民俗民情、人文历史。
地域文化对艺术重要影响论文
地域文化对艺术重要影响论文地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和民族特色,这些特点都会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体现。
本文将探讨地域文化对艺术的重要影响。
首先,地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体现在不同地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上。
例如,在西部地区的表现形式多为壮观、开放和豁达,而东部地区则偏向于内敛、细致和精致。
另外,由于地区之间的民族和文化差异,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绣花、刺绣、挑花等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其次,地域文化还对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产生影响。
首先,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会影响作品主题的选择。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中原地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文学和艺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常以原生态生活和传统民俗为主题。
其次,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作品的内容。
例如,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当地居民常以宗教和神话为创作素材,创作出了众多具有独特气息的艺术作品。
最后,地域文化还对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影响。
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和价值观念会塑造艺术家的个性和审美取向。
例如,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学、书画和音乐都注重“内敛”、“含蓄”和“雅致”,而江南地区则强调“柔美”、“清丽”和“风雅”,这些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会对艺术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地域文化对艺术家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和创作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影响艺术家的视角和创作思路。
总之,地域文化对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地域文化是构成整个文化系统的重要一环。
不同地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都会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主题和内容,甚至对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影响。
因此,艺术创作需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独特气息和风格。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艺术表达等等。
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研究特定地域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文化交流等方面。
一篇地域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研究:
1. 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考察,探讨地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关系。
2. 地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分析该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特色,如地方语言、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3.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以及保护地域文化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 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探讨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如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等。
5. 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地域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在撰写地域文化论文时,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侵略的问题。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素材,以丰富论文的内容和深度。
最后,注意文献引用和论证逻辑的严谨性,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使论文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突破了以往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方式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立体的,可以灵活应用。
以人文话题为主线版块结构,使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更加脉络清楚。
板块组合设计使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脉络更清楚,突破了一直以来以单篇课文为中心的设计模式;另一方面,专题的设置弥补了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它在各学科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使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封闭性。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借盛泽地域的文化来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是契合教学要求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运用到语文学习当中,在增强兴趣的同时,也有效地学习了语文知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有效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设立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学生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所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色、风俗民情,节日文化,文物古迹等等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这就为盛泽的本土文化融入苏教语文教学提供了方向。
三、在综合性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一直以来,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还要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首先,要让教学内容情感化。
注重情感熏陶,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引导他们情感的投入。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乐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
地域文化的论文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地域文化的论文篇1摘要:文章从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入手,通过认识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形成和分类,结合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影响因素,探索地域文化在不同景观空间中的运用;使得公共环境设施在满足人们生活的同时,能充分的展示和弘扬景观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文化品位一、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与发展1.公共环境设施的概念。
环境设施一词最早是产生于英国,英语为“StreetFurniture”,也就是街道的家具;而在欧洲,环境设施被称为“UrbenElement”,意为城市的配件;日本对公共环境的理解为“道的装置”和“步行道路的家具”。
综合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把“环境设施”理解为“公共设施”或者“环境设施”。
当然,公共环境设施有室内、室外的环境设施,他们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以不同的形态、色彩、功能而存在在环境中。
2.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成。
自从城市发展以来,环境设施也随之而诞生、发展,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北宋京都汴京真实的城市繁荣景象,画面中描绘的真实街道和店铺已经出现了各种招牌、门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设施等相关附属的设施也逐渐发展起来。
3.公共环境设施的分类。
在环境设施的分类中,由于指导思想和专业门类的不同因此归类也大相径庭。
根据我国现代城市的发展,结合环境设施的各要素,于是将公共环境设施分为了管理系统、交通系统、辅助系统、美化系统这四大类。
二、我国公共环境设施现状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的质量、符合人性、自由平等的生活方式。
通过考察我国当前城市和景区的公共设施发现,在当下进行户外活动却十分不易。
就算身处于不同城市与地区,也感受不到本地特有的文化和风情。
这些由公共环境设施不完善不科学造成的尴尬,造成了更多宅在家里的现象,让人们感到只有在家才能落得悠闲自在。
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
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家乡传统文化议论文(实用10篇)有关家乡文化的议论文总结是一种思维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精选9篇)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篇1摘要:通过京杭运河洛社段景观带设计,充分展现地域文化,恢复人文古韵,还原运河情怀,以充分的文化内涵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求亲切、安闲、古朴、自然,使洛社因为洛社新景而被净化,添加人文雅趣,满足人们的休闲文化需求。
关键词:生态休闲人文古韵2009年无锡市惠山区交通局对京杭运河洛社景观带进行方案设计竞标。
要求在京杭运河洛社段“四改三”工程实施过程中,进行洛社古运河风貌的恢复和建设。
我院在方案中脱颖而出,设计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充分结合,整个设计分为四个篇章:场地解读篇、总体方案设计篇、分区方案设计篇以及专项方案设计篇。
1场地解读1.1区位分析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包容着我们祖辈的汗水和智慧,从最早的春秋末期一直流淌到21世纪之初的今天。
穿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纵连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举世无双的人工长河。
它也是一条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长廊。
无锡,运河名城之一,在《中国三千年运河史》作者嵇果煌的论著中无锡是中国运河的发祥地,无锡太伯渎是最早地运河。
京杭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牧(今属洛社镇),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全长41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了将其定位为一条黄金水道、生态廊道、景观通道,并分为镇区段、城区段、园区段。
而本项目洛社段就属于该总体规划中的镇区段。
1.2项目概况惠山区洛社镇是位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江南古镇,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南段后,河道贯穿一通,洛社因水运便利,商民接踵而至,逐渐形成集镇,至明清时期,贸易兴旺。
历史上素有“小无锡”之称,是锡西重镇,千里古运河孕育了洛社这个江南古镇,从西向东贯镇而过,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
其流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灵秀独具的自然景观,也将为此番运河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添色不少。
“洛社古运河风貌建设工程”重点为“一带三点”,即运河景观带和三个主题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区、文化广场区、休闲广场区)。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慈溪地域文化论文慈溪地域文化论文一、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地域文化和地区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
地区经济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基石,给文化构建供应物质基础与保障,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当地文化的构建和出现具有支持的影响。
而且,地域文化条件对地区经济运作也会造成较大的能动性,不同特点的地区经济整体会表现各个类别地域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的构建在地区经济运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价值。
1、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发展因为具体方位、气候、资源等要素的作用与约束,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与架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别。
各个地区经济的运作情况对文化运作具有支持的影响,对地域文化运作程度、运作架构、类别与特性具有较好的影响力。
但是,地域文化的运作存在他们自身的独立特征,不但会遭受经济要素的作用,也会遭受历史传承、文化演绎等众多要素的作用。
某一区域之前的经济较好,但由于众多因素使得经济出现滞后,他们的文化作用能力也会由于历史运作的原因存续较长的一个时期。
例如,现在西安或者关中,经济运作条件尽管赶不上东南部沿海,然而他们的科技与教育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依旧位居国家前列。
但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时期,通常会存在文化匮乏与知识不名一文的情况。
现在,基于整体视角考察发达企业,如广东文化的时候,就会看到其表现为二元并存的架构,存在经济较为放开但意识形态层面较为保守的情况。
这一二元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在文化领域的直接推动影响,让地域文化显著的滞后于经济水平。
2、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现在,经济与文化表现为一体化态势,文化力逐渐变成地域经济运作的巨大推动因素,在总体经济和社会运作层面具有主要的影响。
地域经济的运作情况在地区文化构建和运作阶段具有支持与基石的价值,各个差异化的地区经济与特征可以形成差异化的地域文化。
此外,某一区域的原有地域文化历经人们的共同挑选之后,最后出现在这一区域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一区域民众特征与民族性质的文化秉性。
地域文化作文
地域文化作文《地域文化》咱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那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今儿我就跟您唠唠我亲身体验过的一个地儿的独特文化。
这地儿就是四川,一提到四川,您最先想到啥?火锅?大熊猫?还是那慢悠悠却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茶馆?对我来说,四川最让我着迷的,还得是那热辣辣的川菜和当地人乐观豁达的性格。
记得第一次去四川,刚下飞机,就被那股子潮湿又带着麻辣味的空气给“包围”了。
我拖着行李,耳朵里充斥着周围人那带着独特腔调的四川话,“啥子哦”“要得”“巴适得板”,这些话语就像跳跃的音符,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
找了个当地的小馆子准备填填肚子,刚一坐下,老板就热情地过来招呼:“妹儿,想吃点啥子?”我看着菜单上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菜品,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尝尝最经典的回锅肉和麻婆豆腐。
不一会儿,菜就端上来了,那色香味,简直绝了!回锅肉里的每一片肉都煸炒得金黄酥脆,豆瓣酱的香味完美地融入其中,配上青蒜,吃一口,满嘴留香。
再看看那麻婆豆腐,红红的辣油上撒着一层翠绿的葱花,豆腐入口即化,麻辣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舞,太过瘾了!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我还特意去逛了逛当地的菜市场。
那可真是个热闹非凡的地方!卖菜的大妈们一边熟练地称着菜,一边跟顾客们拉着家常。
这边的摊位上摆满了红彤彤的辣椒,那边则是水灵灵的青菜。
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香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我看到一个大叔在卖泡菜,那一个个泡菜坛子里装着五颜六色的泡菜,有萝卜、白菜、豆角,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大叔见我好奇,还特意捞了一块萝卜让我尝尝,那酸酸辣辣的味道,瞬间让我胃口大开。
除了吃,四川的茶馆文化也让我印象深刻。
随便在街头找个茶馆坐下,点上一杯盖碗茶,就能消磨一下午的时光。
茶馆里的人形形色色,有老人在下棋聊天,有年轻人在玩手机,还有一群大妈在摆龙门阵。
旁边还有个艺人在表演川剧变脸,那脸谱变来变去,让人目不暇接,观众们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我就坐在那里,喝着茶,听着周围人的欢声笑语,感受着那份悠闲与自在,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地域文化资源设计教学论文
地域文化资源设计教学论文一、地域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才逐步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化。
这种文化常常成为该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资源,被运用于文化、经济等领域。
地域文化包含了地域和文化两个词语,其中地域是对文化的一种空间限定,使得地域文化被限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这种被限定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文物、传统风俗、方言文化等方式存在,并影响这一地区的人群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包含一定的以现实文化为基础的形式,被称为地域文化,而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资源。
在现实中,这些地域文化常常被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经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文化发展研究等多方面。
各个地区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上。
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如何将其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并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这些资源就会像一座宝藏发挥无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应用在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题的研究,常常会涉及选题方向的问题。
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
在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下面笔者先谈谈设计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几种方式和意义。
1.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方式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体的图形、图像,要学习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图形、图像,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检索并访问所需要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有些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直接获取,有的甚至无法检索。
这就给学生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阻碍。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
宁波地域文化论文宁波地域文化论文作为地地道道的宁波人,对家乡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因此,我也很想把我家乡特有的民间风俗拿出来晒一晒。
对于宁波的风俗多且杂的特点,我将从宁波的特色文化、民间习俗、戏曲这几方面来详细谈谈。
关键词:特色文化、习俗、戏曲一、宁波简介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是中央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属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城市,浙江对外开放的门户。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角,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不仅如此,宁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是首批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宁波地处浙东,深厚的文化传统使得宁波不但拥有深刻的思想家,同时兼有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戏剧形式。
而且,宁波的方言和民俗也别有特色。
下面就让我慢慢道来。
二、特色文化商帮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的重点,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有一句话說,无宁不市。
这說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
有胆有识的这是一种甬商成为中国近代继晋商和徽商之后而起的新兴商帮。
宁波商帮文化队宁波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宁波区域经济提供了精神文化因素。
在近代,由于宁波商人在竞争中特别看重同乡关系,他们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核心,同乡情意为纽带,互帮互助,在达到事业高峰的同时促进了宁波经济的发展。
在他们名成声就之后,不忘故乡的发展,不断为故乡的'发展出资献策,帮助宁波经济文化的发展。
正是宁波地域文化的熏陶,才导致了近代宁波帮的崛起,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也是对传统道德孜孜追求,这也是宁波商帮文化的表现。
三、风俗习惯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2024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范文
《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篇一一、引言文化景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定义与价值、文化景观保护的必要性、保护策略与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的定义与价值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由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景观保护的必要性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景观遭到了破坏。
因此,保护文化景观,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文化景观保护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四、文化景观保护策略与措施(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首要任务。
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
同时,要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保障。
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对象、范围、措施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景观的违法行为。
(三)推广文化景观教育推广文化景观教育是提高公众保护意识的有效途径。
应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展览、拍摄纪录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景观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同时,要加强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四)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是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保障。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具有特殊特征和独特作用的文化。
它是地理环境与历史、民族、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有着较强的地方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资源。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地域文化是其独一无二的标志和特色。
不同地域的文化彼此之间有独特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建筑、美食、音乐等多个方面。
例如,中国的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北方有汉族文化的代表北京和河北,南方有水乡文化的代表苏州和杭州,西南有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重庆和云南,东北有工业文化的代表沈阳和大连等等。
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国大地,也让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的国家。
地域文化对于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地域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独特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的重要支撑点。
例如,苏州的水乡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福建土楼成为了福建旅游业的独特亮点。
其次,地域文化可以为地方增加文化软实力。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之一,通过推广地域文化可以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例如,九寨沟的美景成为了四川的名片,红色文化成为了江西的代表。
最后,地域文化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标志,通过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增强地方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筑地方的文化自信。
然而,地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首先,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地方文化面临着冲击,地方特色文化可能被全球化的文化同化。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同质化,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此外,跨地域迁徙和流动也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度下降。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鼓励地方居民参与到地域文化的传承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汉中饮食文化探究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陕南饮食文化的中的汉中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熟悉汉中的饮食文化特色,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汉中饮食文化。
关键字:陕南汉中饮食文化地域特色前言:汉中地处陕西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商朝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息劳作的身影,在以后的历史中,汉中又一度成为兵家争战之地,如刘邦、诸葛亮等都以汉中作为军事基地。
汉中资源丰富,物华天宝,被誉为“西北小江南”和“秦巴聚宝盆”。
汉中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陕南饮食文化概述1、概述: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
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2、陕南饮食文化的特点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
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
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
如陕南浆水面,就是楚汉相争时,由汉王刘邦和谋臣萧何共同品尝后命名的;汉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汉刘邦时期,可见历史的悠久;汉阴炕炕馍民间传说为牛郎追赶织女所带的干粮,颇具文化韵味。
西乡李家村出土的史前陶灶,安康还出土有汉代陶灶。
汉代陕南城固人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饮食文化在东西方之间和各兄弟民族之间,时时不断地交流着,促进了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陕南饮食文化的发展1、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早在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
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
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根据周原遗址考古证明,“三千年前周人食肉多多”。
2、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秦汉时期,陕南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二个高峰。
由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本味》全面总结了先秦时期的烹饪成就,从选料、加工到调味、火候等对烹饪做了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一直指导着中国烹饪的实践,其中许多观点直到现在还是非常科学的。
两汉时,宫廷内经常举办盛大宴会。
著名学者翦伯赞在考证秦汉史时指出,“当宴请宫廷群臣之时,则庭实千品,旨酒万钟,班玉觞,御以嘉珍,飨以太牢。
管弦钟鼓,异音齐鸣,九功八佾,同时并舞”就是民间乡饮酒和结婚宴席。
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西域引进的胡瓜、西瓜、黄瓜、胡萝卜、胡豆、胡葱、胡椒、菠菜、胡桃等也首先在关中试种成功,进一步丰富了饮食原料。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术也迅速向国外传播,促进了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3、隋唐至清末饮食文化隋唐时期,陕南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三个高峰。
在宴会上不但有热菜、面点、丰盛,而且还有“冷饮”。
《唐六典》中还有“凡朝会宴飨,九品以上并供膳食。
并注明夏月加冷淘粉粥”。
当时已经有了“槐叶冷淘”等冷食。
此时的药膳、食养、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化,主要著作有名医孙思貌的《千金食治》、三原县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等。
晚唐以后由于战争频繁,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渐次南移;元、明、清三代均定都北京,陕西和西安的政治地位已不如过去。
但作为一方重镇,豪绅富贵仍聚于此。
三秦饮食文化也随之缓慢的发展着。
4、近现代时期饮食文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陕西大地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饮食业也更加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发展到第四个高峰。
京、津、鲁、豫、晋、川、湘、粤、鄂、淮扬、苏锡以及西餐等菜系的餐馆纷纷进入汉中等地。
继承和发扬周、秦、汉、唐的炒、炖、酿、烤、烩、蒸、煮、扒、塌、涮、煎、爆等烹饪技法,形成了技术全面、质感丰富、味型多、适应面广的独特风格。
三、独具特色的陕南饮食文化1、汉中米皮汉中人又把米皮叫面皮。
不管是自家蒸的还是在外面买的,切成条,然后拌点小菜即可食用。
始于秦汉, 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可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还有炒,烩等吃法。
它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面皮是米做的,类似于南方的米粉。
可以切到面条那样细,浇上调料汤后就囫囵放在碗里拌着吃。
食后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
面皮是百姓化、大众化的吃食。
2、浆水面浆水面又叫酸香面、酸菜面、酸浆面,在汉中古城是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提起浆水面的来历,相传与汉王刘邦微服私访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浆水面从汉中传到了关中和其他地方,而且用料和制作技法上有了改进和提高,以其特有的清香微酸风味,成为大众化小吃流传至今。
经过鉴定,酸浆水还兼有医疗和食物疗法的作用。
陕南洋县医院曾用浆水配合药物,治愈了烧伤病人的伤口。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经常吃一些芹菜浆水,能起到降糖、降脂和稳定血压的功效,对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四、陕南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陕南饮食文化是包括汉中、商洛、安康在内的长江流域民俗风情,是三秦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南与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接壤,汉江,丹江,嘉陵江纵贯陕南,饮食文化受到川、鄂、豫的一定影响,但又有所不同。
陕南山地,亦称秦巴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鲜明的长江文化的特点:一是爱吃米;二是爱吃酸;三是爱吃肉。
越是山区,“爱吃酸”越甚。
巴山人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
一年四季酸菜不离口。
吃大肉是山区人的另一种偏爱。
群众有“三天不动荤,说话没精神”、“三天不喝油汤,心里燥得发慌”的口头禅。
初一、十五常常“打牙祭”,山里的腊肉、熏肉常年皆备。
吃肉时,肉块要切得厚而大,大的肉片要担在碗边,这种“过桥肉”每块足有二两重。
陕南饮食以汉中为代表,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
汉中,自古为陕南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中心,地理非常重要,属于亚热带气候,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基地,也是陕西省的二线蔬菜基地。
数千年来,汉中菜肴、面点、小吃等,是由民间菜、王府菜、市肆菜、民族菜、引进菜所组成的。
这里不但是汉王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发祥地,也曾经是三国时曹魏和蜀汉争夺的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必经之地和后方;同时,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封地,如博望侯张骞、龙庭侯蔡伦、定远侯班超、武侯诸葛亮和张良的隐居地。
一六二七年,明朝在汉中城修建“瑞王府”,落成后,瑞王朱常浩携带家人、御厨前来居住,为显其权势,笼络人心,“常设厨膳,宴请汉中各界名流食之”。
宴后还没人分送一包宴席上的食品。
御厨的烹饪技艺也随之传播。
至今,汉中民间流行的“夹包”就始于此。
“夹包”食品,既有油炸面食,也有干炸荤、素菜的冷盘,一般是4个品种,较隆重的宴席,“夹包”多到8种。
明末清初,经过多年战乱,川、陕两省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朝廷便从湖广等地将人民大量迁往川、陕、这就是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
湖、广、川大量移民来汉中后,他们的饮食习惯、烹调技艺,使汉中菜点有增添了新的内容。
经济繁荣昌盛和对外交往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汉中的饮食文化。
总之,陕南饮食文化有六大特点:第一,历史悠久,几乎与中华饮食文化同步;第二,历史上南北移民对陕南的开发和饮食文化的影响;第三;南北交汇的特殊地域位置,使这里物种兼南北,饮食原料种类繁多,水稻饮食文化与麦粟饮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第四,秦巴山区种类丰富的山珍野味的优势;第五,无污染的天然绿色健康食品;第六,这里是天然的“药材宝库,有治病疗疾的众多药膳。
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与伦比的。
三、结语透视三秦大地的饮食文化,它与其他地区的饮食传统一样,饮食文化不是孤立的,其特点的形成、发展、演变,是与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物产等特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众多因素的发展变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
三秦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明显,在三秦民众的生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三秦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秦民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和遗迹。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秦优秀的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三秦饮食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力推动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1]吴国栋.陕西烹饪大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董宪民. 陕西导游新编[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8.[3]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秦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聂石樵,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先秦、秦汉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王季生,刘志远.三秦文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