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

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陕南本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只是说起它的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又是一个特色突出的闻名之邦,久来令人所关注。
陕南地处陕西省境的南部,北面以秦岭为屏,与关中相望;南面以巴山作障,与楚蜀相接。
横越陕西中部的秦岭,又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及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
自古以来,久有域属黄河文化的秦地文化区位其北;域辖长江文化的楚地文化区置其南,遂使陕南的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渊,不追溯到黄河流域的秦文化,就要寻根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
以致陕南的地域文化,则长期表现有秦楚文化交汇相融的地域特征,而与南北各地相不同。
只是由于文化是一个海涵十分浩瀚的历史概念,尚难仅以此文一一举证说明,只能采用举隅方,剔其最能表现陕南地域文化特色与发展规律的戏剧文化略示论述,籍以概观其域文化的历史真貌。
明清时代,是陕南戏剧文明兴起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时刻。
明代中叶以前,高山纵横,密林蔽天,人烟稀少的陕南山地,除了有各种山歌民舞活动外,戏剧文化还几乎处于空白。
但是,到了明代末叶以后,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江南楚地和西北秦地戏剧艺术的不断北上和南流,陕南各地也相继出现并形成了汉调恍恍、汉调二簧、陕南道情、陕南曲子、商洛道情、商洛花鼓,以及弦子戏,八岔戏,大筒子戏等多种形式的戏剧声腔,使往日平静旷漠的秦巴乡野顿时热闹红火起来,极大地促进了陕南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可见明清时期,秦楚地的戏剧文化向陕南地区的不断流播与南北交融,是陕南戏剧文化文明得以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与地域特征。
这一规律,曾使陕南的戏剧文化既包含有南方楚地戏剧文化的奇光异彩,同时也呈现出北方秦地戏剧文明的历史辉煌。
由此可见,陕南虽然地处偏僻,而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化的飞跃发展,确为陕南地区历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再造陕南文化文明的再度辉煌,研究它的过去,寻找历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把握当前的发展走势,准确的预测未来,就必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重任。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论文范文(2)地域文化论文篇1浅谈地域文化音乐融入本土高校音乐课堂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了地方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系统化、合理化。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怎样在音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将这种思想贯彻进去。
作者长期从事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在这一问题上初步地进行了教学和科研过程的探索。
一、加强对本土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实和丰富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濒危的本土音乐这一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十二木卡姆,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文学、音乐、民俗的艺术种类,具有曲调色彩变化多样的特点。
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化遗产由于歌词冗长难记,正在地区和民族中逐渐消失,那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收集整理就变得十分重要,刻不容缓。
“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明确要求的,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传唱本土音乐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课程教学实施的水平和范围是直接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丰富的,那么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丰富可以让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健全和教学体系和优化的音乐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大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然后再加入民族音乐,最后是对外国音乐的了解。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丰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自己整理音乐信息的能力,认识到它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重视本土音乐教材的编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魔表,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了地域条件的优越性,对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结合本地区音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本地音乐教育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方面,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以本校学生的非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地区以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要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合理结合,让教材通俗易懂。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精选29篇)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精选29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篇1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说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种米酒,家里来了人,好客的主人赶紧走进厨房,先给客人煮上一碗鸡蛋醪糟,所谓“烧喝的”,然后才收拾做饭,把好菜和烧酒拿出来敬奉客人。
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篇2我的家乡在美丽的西安。
那儿有美丽的景色、有好玩的体育设施,还有美味的小吃……啊,我的家乡真好、真美!每当夜晚来临,无数的星星就从它的“云被子”里钻出来。
啊!还有星星的“大姐姐”——月亮,也给人们打开“探照灯”,映照着高高的古城墙,让你觉得又回到了古代,想起边关的明月。
虽然西安不是像深圳那样的不夜城,但晚上有月亮姐姐和星星弟弟陪着我,心里感到非常愉快。
一到早晨,有一处可是非常热闹的!那时因为旁边有一个小花园。
小花园里有许多体育设施。
刚到早上,老人就出来锻炼身体。
看,他们在清晨的微风中,有的在摆钟器上左摆右摆,有的在空地上跳舞,还有的在打太极……然后是青年人和小朋友。
这都可以称得上是“人间天堂”了。
要说什么好吃嘛?就跟你说,我觉得面皮好吃,这儿的面皮还是现做的,再加上独家调料,那真是绝了!每一次我都吃到口水直流!我的家乡不错吧?你要是想来的话,我可以给你当导游哦!陕西民风民俗的作文篇3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
陕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

初论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发展规律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陕南本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地方,只是说起它的与众不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又是一个特色突出的闻名之邦,久来令人所关注。
陕南地处陕西省境的南部,北面以秦岭为屏,与关中相望;南面以巴山作障,与楚蜀相接。
横越陕西中部的秦岭,又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岭及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
自古以来,久有域属黄河文化的秦地文化区位其北;域辖长江文化的楚地文化区置其南,遂使陕南的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渊,不追溯到黄河流域的秦文化,就要寻根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
以致陕南的地域文化,则长期表现有秦楚文化交汇相融的地域特征,而与南北各地相不同。
只是由于文化是一个海涵十分浩瀚的历史概念,尚难仅以此文一一举证说明,只能采用举隅方,剔其最能表现陕南地域文化特色与发展规律的戏剧文化略示论述,籍以概观其域文化的历史真貌。
明清时代,是陕南戏剧文明兴起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时刻。
明代中叶以前,高山纵横,密林蔽天,人烟稀少的陕南山地,除了有各种山歌民舞活动外,戏剧文化还几乎处于空白。
但是,到了明代末叶以后,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随着江南楚地和西北秦地戏剧艺术的不断北上和南流,陕南各地也相继出现并形成了汉调恍恍、汉调二簧、陕南道情、陕南曲子、商洛道情、商洛花鼓,以及弦子戏,八岔戏,大筒子戏等多种形式的戏剧声腔,使往日平静旷漠的秦巴乡野顿时热闹红火起来,极大地促进了陕南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可见明清时期,秦楚地的戏剧文化向陕南地区的不断流播与南北交融,是陕南戏剧文化文明得以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与地域特征。
这一规律,曾使陕南的戏剧文化既包含有南方楚地戏剧文化的奇光异彩,同时也呈现出北方秦地戏剧文明的历史辉煌。
由此可见,陕南虽然地处偏僻,而明清时代的戏剧文化的飞跃发展,确为陕南地区历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再造陕南文化文明的再度辉煌,研究它的过去,寻找历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把握当前的发展走势,准确的预测未来,就必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历史重任。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摘要: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
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
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键词:历史现状地位Abstract: shaanxi referred to as "shan or of the qin dynasty. Central shaanxi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low, and beishan and qinling of shaanxi is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northern is the northern shaanxi plateau, is the guanzhong plai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 qinba mountain. Northern shaanx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es, near the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rea. The guanzhong, namely four shut in, the guanzhong hinterland of xi 'an (chang 'an), "lies", "four solid" thought,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come a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celebrates its ideal place. Is located in China's north and south in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 south of qinling mountains, huai river line, belongs to the north-south border.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bashan, the middle is the han river valley, east to string up to the han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izes PingBa basin, is regarded as "small jiangnan".Keywords: shanbei guanzhong shannan一. 陕西的历史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南文化的历史地位

陕南文化的历史地位陕南文化的历史地位佚名地处秦岭、巴山间的陕南山区,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两山对峙中的丘壑纵横,清流中穿,使得丛林密蔽,虫兽繁杂,矿物浅藏,麦谷丰盈,更以巫道佛三教踪迹,汉魏蜀各代战场,当地特有的娃娃鱼、朱鹮鸟、大熊猫、筼筜竹,以及千奇百怪的祭祀性乐舞和种类较多的声腔剧种,均属文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故在我国史志的文籍记述中,常被誉作“种族渊薮”、“天府之国”。
时在各以国家为重的行政管理上,姬周划归周南,先秦始置汉中郡,秦亡后项羽封其刘邦为汉王,迁居汉中为国,以与三分关中之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三王国土相对峙,嗣后的汉、晋、魏、隋、唐、宋、元、明诸王朝,多将陕南各地称作“汉上”、“汉南”或“汉中”,常以南郑(今汉中市区)为城邑,特设汉中府治,陆续管辖其所属之梁州、褒州、洋州、金州、房州、商州诸种行政区内三十多个县域乡民,后又渐次将其原有房州区属的陨县、陨阳等县析出,划归湖北省属之鄂西府州域。
延至清初康熙十三年左右,方把原有金州以其兴安州域、擢升为汉中府属同等地位,并将商州、洛南划归关中潼关军务防治区所谓“潼商道”辖。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又将商州各县划归关中道辖。
待至人民共和国创立初年,始析原有凤县政区归于宝鸡专署所领。
此前二三千年间的国家事务,无疑是和陕西首府长安或西安的政令所出相关联。
众所周知的文化内涵,无非是指其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到一定时期的所谓“文治教化”之简称。
具体表现为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方面。
这里仅就其曾经发生在陕南地区的科技成就,习俗风尚祭祀艺术、与声腔剧种诸领域,大体陈述其文化概貌。
以便估量其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现仍存在的长短得失。
一、陕南文化中的科技成就源于秦岭主峰太白山麓灞水、湑水诸河上游的虫兽种族中,由于位居热带、亚热带气流交汇区,促使秦岭两侧的生物繁殖与种族分化,较之其它地带更加活跃。
早在新旧石器交替时代,这里便是羌族之分支的繁衍地区,时在岭北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各族团,常与陕南诸部保持着通婚关系。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旬邑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袁杰2014 年 12 月陕西旬邑特色饮食文化之浅谈摘要旬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部,东接铜川耀州区,北依甘肃正宁,南傍淳化,西临彬县。
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
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
在历史上,旬邑为兵家必争之地,朝代更迭,是西极古域,周人先祖在此立国兴邦,励精图治,有现代稀缺的农耕文明。
黄河剑齿象化石和板齿犀牛化石,秦直道穿境而过,为秦朝政治文化中心,在近代历史革命中,是陕甘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北宋嘉佑年间的泰塔,为八角七层阁楼砖石结构;明末清初的唐家民居,有北方的四合院与苏州园林艺术融合,砖雕、木雕、石雕细腻绝伦;洞秒连天,排列规整的赵家洞石窟,为周人穴居之地,旬邑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关键词:荞面饸铬甑(zèng)糕粘(nián)糕御面腊八面花子馍一、荞面荞面是由养麦磨制而成的一种面粉,荞麦在旬邑地区广泛种植,因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无紊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几倍,所以荞面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是现代最后大众欢迎的健康食品之一,由于其含糖量低,长期实用,能够降低血糖。
荞面有多种吃法,在旬邑荞面饸铬是一道家常便饭。
荞面饸铬先把荞面用淡碱水和好,然后用一种专门做河漏的工具一河漏(饸铬)床子,把荞面团压成长条,下入锅中煮熟,加蒜末、香油、醋等佐料即可食用,如果你有点感冒鼻子不通,加点芥末,那就太香了。
特点:面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二、甑(zèng)糕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
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运动。
分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进行的是寻求精神归宿的工作。
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文化”边缘的社区所提示的精神元素,必定和“贫困”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名词有关。
因为熟悉,我们不必进一步解开这个名词的全部内涵。
然而,当代文化精神已非经济所指定的特殊区域,也非个性、风格史等所能包容解答。
即: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群体,一个因物质困顿导致精神困顿而徘徊的群体,因为精神上的贫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失落”,这种“失落”与“感伤”正好催化出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精神!在四面海风吹不到的遥远的内陆安康,在秦岭巴山的重重围屏里,狂飚般的奋起精进,旋风似的扶摇直上。
前后十五年,竟有数百部文艺书籍出版,数十台有影响的大戏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长足发展,在省内外产生影响,书法艺术蓬勃旺盛,人才辈出。
纵观安康的经济状况,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产品,不能不在安康诞生一个新的文化辞条。
即:文化的贫困精神。
一、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提示文化成为精神之后是没有历史的。
但历史又是现代人的精神佐料。
在文化上,我们不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一切民族史都是一部现代史。
”这样,我们便于确定事实上的安康与文化学上的安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文先生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
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化的全部秘密。
他在该书中这样发问:“翻开安康志书,历史沿革叙述周详,文事却记载不多。
文艺作品入志最远的是唐代,隋之前千余年几乎是一片空白。
……安康文学何以千年寂寞?”丁文先生实际上又在本书的第五章作了解答。
这就是九百年前第一篇描写安康的散文《忘归事记》。
此文写道:“人丁稀少,城市萧条破败,水陆交通不便,气候阴湿,人易患病,虫兽出没,危机四伏”。
真是一派贫困之极的景象。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贫困也没有多少改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成为安康这个特殊地域代代文人的千古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运动。
分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进行的是寻求精神归宿的工作。
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文化”边缘的社区所提示的精神元素,必定和“贫困”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名词有关。
因为熟悉,我们不必进一步解开这个名词的全部内涵。
然而,当代文化精神已非经济所指定的特殊区域,也非个性、风格史等所能包容解答。
即: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群体,一个因物质困顿导致精神困顿而徘徊的群体,因为精神上的贫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失落”,这种“失落”与“感伤”正好催化出一种精神。
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精神!在四面海风吹不到的遥远的内陆安康,在秦岭巴山的重重围屏里,狂飚般的奋起精进,旋风似的扶摇直上。
前后十五年,竟有数百部文艺书籍出版,数十台有影响的大戏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长足发展,在省内外产生影响,书法艺术蓬勃旺盛,人才辈出。
纵观安康的经济状况,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产品,不能不在安康诞生一个新的文化辞条。
即:文化的贫困精神。
一、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提示文化成为精神之后是没有历史的。
但历史又是现代人的精神佐料。
在文化上,我们不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一切民族史都是一部现代史。
”这样,我们便于确定事实上的安康与文化学上的安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文先生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
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化的全部秘密。
他在该书中这样发问:“翻开安康志书,历史沿革叙述周详,文事却记载不多。
文艺作品入志最远的是唐代,隋之前千余年几乎是一片空白。
……安康文学何以千年寂寞?”丁文先生实际上又在本书的第五章作了解答。
这就是九百年前第一篇描写安康的散文《忘归事记》。
此文写道:“人丁稀少,城市萧条破败,水陆交通不便,气候阴湿,人易患病,虫兽出没,危机四伏”。
真是一派贫困之极的景象。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贫困也没有多少改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成为安康这个特殊地域代代文人的千古感叹。
有了贫困的感觉,有了感伤和感叹,也就有了诗有了文章。
安康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贫困的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有使命感的文学艺术家不会蔑视“贫困”。
相反,“贫困”则可能演化为精神美酒。
作为提示,首先我们不能不从历史上的几位安康文化人的行为中透视我们今天的精神源头。
也就是贫困造就出的智慧,贫困产生的精神力量。
一千多年前,安康西关出了一位足以使所有安康人永远骄傲的巨人怀让。
一位佛教改革家,一位“顿悟禅”的实践者。
“磨砖作镜”的故事导出了先进的“佛学观”,继而才有了“禅学四境”及“打车与打牛”的禅解。
是这位安康文化史上的先驱,在方法论上提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科学理论。
他的诗作“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成为中国智慧的象征而流传于“山门”内外。
他十六岁离开故土出家学佛,和所有的安康文人一样,面对外部精彩世界,总要采取反叛精神。
怀让在他第一个师傅面前终于讲了“念来念去有什么用”这句话。
正是第一次的反叛,使他走向了一种新境界。
我们想说,反叛,也许就是安康精神的一种。
清末画家甘棠是安康文化史上的又一位奇才。
甘棠(1842—1924)号醉霞,生于岚皋县支河易家坪,长于平利县洛河街。
画风独特,精花鸟、山水、人物,笔墨遒劲飘逸,兼工带写,风格明静淡雅,被当时内阁学士李联芳(安康平利人)赞为“神笔”。
甘棠的主要作品有《秋竹雀戏图》。
《葡萄松鼠图》、《钟馗驱鬼图》、《山壑旅人图》等。
并有诸多人物肖像画,都是传世之作,当时不仅名闻乡邑,还曾蜚声京都。
甘棠的出生地和生长之地,都是山大人稀的蛮荒之地,生存条件异常困苦。
毫无疑问,甘棠亮丽柔美的画作是在贫困中酿造出的精神美酒。
在这里,我们必须一提的是在安康汉阴诞生并度过了二十载青少年时光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
王有根、王涛先生撰文说“汉阴时期是沈尹默书法艺术及文化结构奠基时期,汉阴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决定了沈尹默先生一生的事业追求和建树。
他早年留学日本,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长达16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沈尹默曾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高一涵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新青年》。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月夜》被称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沈尹默的艺术成就以书法为最,海内外公认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
”王友根、王涛先生在洋洋两万言的文章里,详尽记述了沈尹默在安康汉阴的成长学习过程。
沈尹默先生成长的年代正是战乱频仍、时代风云突变的时代,而巴山深处的小城汉阴虽贫困却安定平和,正是这种相对的安定平和,正是贫困中的艰韧,造就了沈尹默的磅礴大气——贫困中的挣扎、超越、博发,而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李焕龙先生的《崔八娃之迷》,告诉了我们当代一位安康作家的经历。
他在文章开篇就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崔八娃是名扬中外的‘战士作家’。
他的《狗又咬起来了》等自传体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选入中小学课本,使用了三十多年。
”作者接着发了这样一种感叹:“奇怪的是这位红极一时的知名作家,只搞了四年创作便自动休笔。
”作者的“奇怪”之感叹如果和上面的例子联系起来看就不奇怪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最终没有走出安康。
崔八娃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速成识字班”的成果,而实质上是这方水土积淀了太久的智慧显现。
生活上的“贫困感受”与精神上的强烈感叹,集中在一位到晚年(已与文学无缘之后)还“常常仰头望天或凝神睹物,有时甚至自言自语的人身上,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境界呢。
”笔者认为,贫困造就了“贫困精神”,贫困是一种想象力的起点,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催化剂,在走向非贫困化的过程中产生“精神”,记录这个过程,便产生了文化和艺术。
然而,要超越和提升这种精神,则必须走出贫困的束缚,使贫困所造就的“贫困精神”与大时代接轨,否则就难成大气,这就是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所给我们的启示。
二、贫困的儿子案头上安康人的本本著作,几乎都有不同的苦难记录。
艺术家们在著作里无不昭示着这样一种共同理念:即,我们可能永远都是“贫困”的儿子,然而,我们并不自暴自弃,因为我们知道贫困与富足永远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人类永远不会“富有”,“贫困”却是绝对的。
有了贫困感人类才有了奋进精神,才产生了力量与创造,才有了永不遏止的渴望。
这个道理我们安康的艺术家们有最深刻的觉悟。
“贫困”转化为一种人格力量,去切入岁月忘却的记忆之中,从而产生照亮人生的艺术作品。
这是当代安康文化领域的显著特点。
《蓝星星》中一首高昂的“女儿红”,将秦巴山地的劳动生活写得美仑美奂。
著名诗人叶延滨在序言里这样写道:从一大堆来稿中,突然有一个人用笔,勾住你的魂魄,来到一个充满乡野气息的地方,这就是诗人陈敏笔下陕南安康的漆树“女儿红”。
《小村风景》的作者冯时辉如此深情地写道:这地方说是贫脊荒蛮,其实这里浓烈着美的形象。
除却雄山俊水而外,更有男子汉宽厚的胸怀有力的肩臂,和那些丰腴柔美的山村女子们迷离诱人的歌唱。
翻开案头的几十本书,“贫困的儿子”们几乎无一例外深情热烈地歌颂着这片乡土。
但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人人有着一部苦难史。
为了走出山坳求学几近卖血的吴建华、因为父亲历史冤案而青春受创的张宣强、童年极其困顿的魏传朝等等。
他们笔下关于母亲、父亲、乡亲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凄凄楚楚的故事,无一不控诉着“贫困”。
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贫困的儿子们却没有一个人怨恨自己的故乡。
《村野随笔》里那些童谣般迷人的乡里趣事,多情的山鸡,美丽的草鹿子,温柔的山姑,清盈盈的小溪,摇曳的野草,甚至红柿子青竹笋都是灵性诱人的。
我们再来看戏剧及音乐舞蹈的情况。
《马大怪传奇》是在1989年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并赴京演出且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提名的优秀剧目。
此剧热情讴歌了一位处处为民谋利益的好乡长马大贵(因足智多谋人称马大怪。
)马大怪是改革开放初期,带领农民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典型,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深情和美好的祈愿,并通过他,实现了美好的爱情理想和生存理想。
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提示的是,剧作者刘志杰也是历尽坎坷,尝尽贫困滋味的人,他笔下的作品却同安康众多作家一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音乐舞蹈更是清一色的秦巴汉水颂歌,从荡气回肠的“汉江号子”到活泼优美的“汉江渔歌”,歌是唱不尽的秦巴汉水好风光,舞是舞不尽的好人好事好地方。
艺术家们对这片尚欠发达,充满苦难的土地之热爱在声震省内外的一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节”上表现得最为集中,也最为充分。
我们的绘画作品亦无例外。
刘崇文的《巴山暮归》、宋安平的《灰色的石板镇》、李剑平的《陕南纪事》、樊光矢的《村口》,都是对安康山地的热烈礼赞。
老街、吊脚小楼、临河开启的窗棂,江上扁舟和舟上梳理长发的汉水丽人,画家们笔下所描绘的这些生活场景,正如李剑平《过去的故事》画面中所提示的“楼在水中、船在水中、你在水中、我在水中”美得醉人心魄,美到登峰造极。
为什么安康这片四季海风吹不到的内陆地带,这块苦难的土地,这块放在全国大背景中经济发展尚欠发达的落后地域,在艺术家们的视野里成了“桃花源”呢?《在山—方》的作者说:生于巴山,注定无法回避巴山——它坚定不移充满禅意的沉默以及它那永生永世的河流及难以超渡的云云众生,刻满我的灵魂,给我最本质的感受和思想。
我为之欢笑为之流泪为之孤独为之惶惑为之珍惜生命而不肯放纵自己。
也许,正是这拳拳之爱绵绵深情,使艺术家们的眼睛过滤了生活中不尽的苦难而善看人生,特别是善看了脚下这片土地。
三、内心独语倾向、自闭意识及其恋乡情结当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席卷华夏大地,当各行各业的人跃跃欲试扑向商海,安康的文化人似乎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
迄今没有一个文化人真正下海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并不说明安康文化人坚贞或清高,相反,这多少含有一些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的结果是转向内心独语。
篇幅不少的作品,深情地欣赏自己的清高与孤独,欣赏自己踽踽独行于世的忧伤的美丽。
当然,绝大部分人是转向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也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故土”。
是不是处于相对“贫困”的安康文化人,无力追赶时代大潮才转向自己的内心独语?独语是可贵的。
问题是我们的独语太多了美丽、太多了温婉、太多了馨香,而缺了那种“把酒问苍天”的悲怆。
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艺术家某种程度的脆弱和不肯面对现实?这种内心独语倾向导致了艺术家的自闭意识。
守自己内心洁净的一隅清吟苦唱,无疑有其可贵的一面,但面对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种声音是否过于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