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的民俗文化课件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 北方,这里日照强烈, 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 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 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 要头顶着手帕。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 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 ,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 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 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 ,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 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 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 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 “一边盖”的房子。据 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 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 让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 田地里,正所谓“肥水 不流外人田”。
唱腔
•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 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 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 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 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 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 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 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 无眼四种。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 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 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 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 分不开的。 当夏季酷热 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 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 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 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 酣然高眠。而且,关中 人亲切地把它叫做:“ 金不换”,意思就是用 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 真切了。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 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 见,这个“老”字并不 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 么悠久,而是碗中“老 大”的意思。说起这老 碗,产地耀县(今铜川 市耀州区),属于青花 粗瓷。正宗的关中地区 大老碗,碗深而圆,其 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 的小碗七八个之多。关 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 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 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 叫做“老碗会”。
二·陕西艺术文化
1.
面条像腰带
陕
锅盔像锅盖 辣子是道菜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介绍家乡陕西

介绍家乡陕西
- 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多个朝代的古都所在地。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也是世界闻名的古都,曾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众多历史遗迹见证了陕西的辉煌历史。
- 自然景观:陕西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华山、秦岭、壶口瀑布等。
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以险峻著称;秦岭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壶口瀑布则是中国第二大瀑布,气势磅礴。
- 美食文化:陕西有着独特的美食文化,如肉夹馍、凉皮、油泼面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 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秦腔、腰鼓、民间艺术等。
秦腔是陕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和表演风格;腰鼓是陕西民间的传统舞蹈,以其热情奔放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陕西地域文化_2

安康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名称:地域文化年级:13级专业:林业技术姓名:温意芝陕西地域文化【内容摘要】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
地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促成了陕西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陕西作家的创作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陕西石泉县按照“生态立县、农业固县、旅游强县”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旅游“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对外汉语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陕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二、陕西地域文化环境的特点1. 历史悠久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尤其以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著名景点为代表。
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对于外国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震撼和具有吸引力的,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2. 丰富的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地方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进跨文化交流。
3. 独特的方言文化陕西方言是汉语的一个重要方言分支,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词汇特点。
通过学习陕西方言,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陕西的生活和文化。
1. 丰富课程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相关课程内容。
可以安排学生前往古建筑、博物馆、文化街等地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当地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历史文化。
2. 提供地域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方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联欢、元宵灯会、古镇游玩等,使外国学生切身感受到陕西的精神风貌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 开设方言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开设陕西方言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陕西方言,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方言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四、未来的教学实践建议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对外汉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出更接地气、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三秦地域文化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
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一、概述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
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
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
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
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
29’~111。
15’、北纬31。
42’~ 39。
35’。
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
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
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
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
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
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
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原的封建农业的制约, 表现出更多的保守性。
陕南文化是秦地的山地文化, 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 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
三秦文化呈现出三个有一定差异的文化区域, 是直接受到了秦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 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 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一)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精神, 而后期逐渐倾向封闭保守三秦大地地处祖国的内陆, 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 北有横山山脉, 西有子午岭, 东南是黄龙山, 另外, 向东以黄河与晋地分离, 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位于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 虽山清水秀, 但交通极为不便, 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 但其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 东面临水, 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的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在古代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不依赖外地, 进而为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更多的是倾向于封闭保守。
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于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 表现出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在中国的历史上, 有11个政权建都关中, [5]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1225年。
由于政权的建立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 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 进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络。
三秦文化直接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汉唐盛世文化的积极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 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来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
例如, 司马迁出生于韩城, 他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开拓精神。
唐代之后, 国都迁出了关中, 国家的政治、文化的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 三秦文化受国家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 因而发展的速度也逐渐缓慢了下来, 同时文化也不及早期的繁荣发达。
与此同时,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 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封闭保守。
(二)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如有些地方宜农, 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 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 这样, 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 经济环境) 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 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 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 也较为肥厚, 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 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 南部以农业为主, 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 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 灌溉便利, 加之气候温暖湿润, 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 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 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
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 湿润多雨, 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与关中不同, 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从总的情况来看, 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地的经济发展是以农业为主。
秦地的农业经济对三秦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使其具有了农耕文化的特色。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重农轻商, 农业生产发达, 这种经济环境对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使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耕文化。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 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表现为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重农轻商的社会传统和务实轻虚的思想倾向等。
(三)秦地环境培育起来的三秦文化还有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三秦大地特别是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使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 从而促进了秦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唐王朝, 其开放的先进的文化直接影响到了三秦文化。
三秦文化早期阶段就如汉唐文化所表现出的气势一样, 充满朝气, 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涌现出了像司马迁、张骞、班超、杜牧、韦庄、薛涛等心胸广阔, 才华横溢, 气质非凡, 开拓进取的伟大人物。
作为地域文化, 三秦文化的早期发展是令世人注目的。
然而唐代以后, 秦地经济的发展逐渐减缓, 文化的发展也不如早期的繁荣。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国家经济重心的向东向南转移, 国都迁出关中, 关中丧失了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地位, 因而对秦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是关中平原虽然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宜于农耕, 但因面积所限, 不利于大规模发展, 而秦地南北部的宜于农耕的面积也比较有限; 三是战争的破坏, 不利于秦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 三秦地区长期处于战争前沿, 是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相互攻防的动荡地带, 这使得秦地的发展严重受阻。
三秦文化在经由唐宋时期由盛而衰的转折之后, 于是在其文化之中便逐渐孕育出一种怀旧的历史惰性。
这种历史惰性是三秦文化经过历史性转折之后, 在小农经济的土壤里滋生成长的。
封建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养育出来的文化, 使人多安于现状、重土乐天、知足常乐, 即使对现实产生不满情绪, 也不会去积极努力的开拓创新, 改变改造现实, 达到理想的目标; 与此相反, 更多的时候是自我在心理上消除不满, 以回想过去的满足和盛况求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安慰, 这有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阿Q 精神。
三秦文化的历史发展由盛而衰, 这种事实是人们在现实中无法接受的, 人们想起了三秦大地昔日的盛况, 想起了汉唐盛世的开放气象, 想起了。
长此一往, 便在三秦文化中积淀形成一种怀旧恋古的历史惰性心理。
直至今天, 这种惰性心理还程度不同的存在于秦人的身躯之中, 千年帝都除留给今天人们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迹之外, 还留给人们意识中的废都衰败倾向, 这些都是在振兴发展三秦文化中必须注意克服的问题。
四.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一)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天人合一。
从司马迁到张载, 从周秦文化到宋金元明清的关中学术, 都把人与自然看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自然环境既能影响人生, 人生又能作用、影响于环境, 认为人有生命与灵气, 自然也有生命与灵气。
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 三秦父老生生不息, 发扬奋斗精神, 创造自己的文化, 描绘自己的理想境界。
(二)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与重视实用、讲究功利的文化心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 八百里秦川地处西北黄土高原, 东有潼关, 南有秦岭, 西部与北部有连绵的戈壁和沙丘。
如欲发展必须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向外开拓。
历史证明, 周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向全国开拓并且迅速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外, 三秦文化是在吸收中原文化、东方儒道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
秦人在东进开拓的过程中, 自然地培养了重实用、讲功利的文化心态。
当然, 这一思想特征并不是凝固不变的。
三秦文化发展的前期, 明显地表现出其开放性和积极性, 明清以来, 由于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 三秦文化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封闭。
(三)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 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秦人尚朴古有定论。
从司马迁到张载都强调礼仪, 提倡务实。
张载: “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
”程熙则评价: “关中人刚劲敢为。
”果然, 江藩在国朝宋学渊源记中评价李因笃时称到“平生尚气节, 急人之难。
亭林在山左被诬陷, 因笃走三千里, 至日下泣诉当事而脱其难。
性慷直, 面斥人过, 与毛奇龄论古韵不合, 奇龄强辩, 因笃气愤填膺不能答, 遂拔剑斫之, 奇龄骇走, 当时相传为快事”。
所以, 秦人提倡“道不虚谈, 学贵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