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第七节泄泻

合集下载

每天学中医——泄泻

每天学中医——泄泻

每天学中医——泄泻每天学中医——泄泻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均可按本证辨证论治。

泄泻治疗的诊断要点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常伴有腹痛、肠鸣、食减等。

急性暴泻,起病急骤,病程短。

大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有毒食物,或冒雨、腹部受凉的病史。

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每因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或进食过多,或起居失宜等有关。

泄泻治疗的辨证分析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脾肾虚弱等。

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胜。

肝与肾亦与泄泻有关,但均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

临床辨证首应区别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本病治疗应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实证当祛湿为主,虚证则着重补虚扶正。

泄泻治疗的辨证论治寒湿型【证见】泄泻清稀如水,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风寒表证。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方药】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藿香12克,紫苏叶10克,白芷9克,厚朴10克,大腹皮9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湿邪偏重者,可加苍术12克、薏苡仁20克、泽泻12克。

2.中成药(1)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2)腹可安,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水泻速效茶(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粳米、绿茶、干姜、食盐各14克,用开水250毫升冲煽,待温后取上清液服。

每日3次。

湿热型【证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1.主方葛根芩连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葛根20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5克,茯苓12克,绵茵陈15克,藿香12克,车前子15克,木香6克(后下),火炭母20克,甘草6克。

第三章脾胃系第七节泻泄

第三章脾胃系第七节泻泄

(二)治法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 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 治疗学上的里程碑。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 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提出久患 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故以甘 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三、病因病机
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 2、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3、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 4、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证。 5、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 为主; 6、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 7、五更泄泻,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8、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 9、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
4.患者感受寒湿后,出现泄泻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伴有恶 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方选( ) A、新加香薷饮 B、藿香正气散 C、胃苓汤 D、香苏散 E、纯阳正气丸
病案分析
林某,男性,18岁。3天前因军训淋雨后,出现腹 痛腹泻,大便呈水样,一日十余次。大便前腹中肠 鸣。脘闷食少,小便清。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 流清涕,四肢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治法、方药、药量。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七节 泄 泻
一、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 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第七节 泄泻

第七节 泄泻
自内而生 水湿不运 运化失权 饮食积滞
木不疏土
『病因』 1、原发病因: ①感受外邪:寒、湿、暑、热为常见, 又以感受湿邪致泻为最多,湿邪致 泻,又多兼夹其它病邪。 ②饮食内伤:食滞胃脘,或不洁食物, 或是辛辣肥甘厚腻与生冷等损伤脾 胃。 ③体虚久病:损伤中阳,或病损及肾, 或胃关不固(肾为胃关)。 ④毒物药物:中西药物均可。
『治疗原则』 • 基本治法:运脾化湿。 • 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 分利,因湿有寒与热的不同,而有温化 寒湿与清化湿热之别。并当顾其兼夹, 如有表邪者当疏解,因于暑邪者当清暑, 有伤食者当消导。 • 久泻以脾虚为主,当健脾。有抑木扶土、 补火生土以及补益中气、固涩等治法。 • 治禁: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关门留 寇;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伤阴液。 而病情处于虚寒热兼夹或互相转化时, 当随证而施治。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 湿邪偏重:藿朴夏苓与猪苓、泽泻、车前仁等健脾祛湿。 夏暑间与发热头痛,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并见,可用 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3、食滞肠胃证 症 主症:实证泄泻。 伤食表现:泻下物臭如败卵,嗳腐酸臭, 不思饮食。 舌、脉: 理 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法 消食导滞
• 病势:湿性粘滞下趋,故病多缠绵,病 程较长,并易因湿致虚。 • 病机转化:湿邪与正气斗争消长,脾胃 功能强弱相关。脾虚与湿盛互为影响。 湿邪致病,多与寒、热、暑等病邪相兼; 发展则为寒、湿、热邪等错杂交互为病; 进一步发展损伤脾肾阳气,可成五更泄; 或湿热火毒伤阴,或暴泻无度而伤津耗 液,可成痉、厥、闭、脱等危证。
【范围】 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 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 其它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 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泄泻

中医泄泻

121泄泻源流泄泻,脾病也。

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

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

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中医内科学》_第七节泄泻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七节泄泻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七节泄泻_中医世家2016-06-18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中医内科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泄泻PPT课件

寒湿内盛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 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散寒化湿。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
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 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 半夏、陈皮------理气祛湿,和中止呕 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 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 6、加减: 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 若湿邪偏重腹满胀鸣,小便不利,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若寒邪偏,腹痛食少,可用理中丸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陈皮——和胃降逆 茯苓——健脾祛湿 连翘——清热散结 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 6、加减: 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 用枳实导滞丸,用大黄、枳实,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 食积化热可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 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泄泻
一·概述
(一)·定义:泄泻是由于外感时邪,内伤饮食
情志,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脾失健运,引起以 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 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
概述
General overview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修改。 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 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
证;
凡病程较长, 腹痛不甚 且喜按, 小便利, 口不渴, 多属虚症。
泄泻反复 不愈,每 因情志不 遂而复发 ,多为肝 郁克脾之

中医泄泻课件

中医泄泻课件

中医泄泻课件中医泄泻课件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泄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本文将从中医泄泻的概念、分类、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泄泻的概念泄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的排泄系统,促进体内湿气、痰火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以达到平衡阴阳、清除病邪的目的。

泄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如食疗、药物、针灸等。

二、泄泻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泄泻可以分为实泻和虚泻两种类型。

实泻是指通过刺激排泄系统,清除体内实痰、湿气等有害物质,常用于治疗实痰、湿热等疾病。

虚泻则是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湿气、痰火等有害物质的排出,常用于治疗虚痰、虚火等疾病。

三、泄泻的适应症泄泻在中医学中有广泛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湿热病症:湿热病症是指体内湿气和热邪相结合所致的疾病,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泄泻可以通过刺激排泄系统,促进湿气、热邪的排出,缓解病情。

2. 痰火病症:痰火病症是指体内痰湿和火邪相结合所致的疾病,如痰火咳嗽、痰火便秘等。

泄泻可以通过刺激排泄系统,清除体内的痰湿、痰火,改善病情。

3. 脾胃病症:脾胃病症是指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如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

泄泻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改善消化问题。

四、泄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泄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不同人的体质和病情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泄泻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可一概而论。

2. 适量为宜:泄泻治疗需要根据病情轻重来确定治疗的剂量和频次,过量或过频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3. 配合调理:泄泻治疗通常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食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4. 专业指导:泄泻治疗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技术,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五、结语中医泄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第七节 泄 泻

第七节  泄 泻

第七节泄泻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寒、暑、湿、热→脾胃失调→泄泻生理——脾喜燥恶湿病理——外感湿邪→易困脾土→升降失职,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泄泻“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寒邪兼湿——寒湿→寒湿泄泻暑邪兼湿——暑湿→暑湿泄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与湿者也。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寒湿咨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湿热→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泄泻过食生冷→寒邪伤中食滞升降失调误食馊腐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情志失调→忧郁恼怒,精神紧张→肝气郁结→横逆克脾忧思伤脾→土虚木贼→脾失健运→泄泻素体脾虚湿盛,逢怒时进食→脾伤失运升降失调4.病后体虚久病失治劳倦内伤→脾胃受损→脾失温煦→水谷不化→水反为湿→泄泻饥饱无常日久伤肾运化失职积谷为滞5.禀赋不足先天不足,禀赋薄弱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6.命门火衰年老体弱,肾气不足久病之后,肾阳受损→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水谷不化→五更泄(或洞泄)房室过度,命门火衰二、病机1.基本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2.病理因素——湿邪,病机关键——脾虚湿盛脾虚则内湿由生,湿盛则脾阳被遏,故以脾为主要矛盾。

《医宗必读泄泻》:“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

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罗氏会约医镜泄泻》:“泻由脾湿,湿由脾虚”。

故脾之健运正常,则水谷得化,水湿得运,小肠能司其分清泌浊之功,大肠能承受传导燥化之职,大便自能正常。

湿邪也可夹寒、夹热、夹滞。

3.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升清,喜燥恶湿大小肠——分清别浊,传化物而不藏生理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病理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化生内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

其他脏腑只有影响到脾胃得健运,才能导致泄泻。

泄泻

泄泻
9
鉴别诊断
1、痢 疾
两者均为大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以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伴腹痛, 大便化验助确诊。 泄泻——以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大便不挟有脓血,也无里急后重。
10
鉴别诊断
2.霍乱
霍乱——上吐下泻同时并作,来势急骤, 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 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 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 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 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在脾胃受损,升降失职,肠道传导失司,清浊不分; 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有关。有外感、内伤之分; 在外感上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内伤之中脾,虚最为关键。
8
诊 断
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使次数增 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 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 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 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 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 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加减: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 散寒;
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
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
泻。
夹湿热者——黄连、厚朴清热除湿。
26
7、肾阳虚衰 主症:黎明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泻 下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兼次症: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疲软。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泄泻PPT课件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甘草—甘缓和中。
2020年10月2日
21
六、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湿偏重者:加薏苡仁、厚朴; 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暑湿入侵者:用新加香薷饮和六一散。
2020年10月2日
22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暴泄
3.伤食泄泻
症状:
(1)腹痛畅鸣,泻下 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2020年10月2日
3
一、概 述
(二)源流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湿盛则濡泄”。 ● 《素问 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
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2020年10月2日
4
一、概 述
●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 飧泄。”
● 《素问 风论》:“食寒则泄” ● 《医宗必读 泄泻》总结前人治泄经验基础上,
2020年10月2日
15
六、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2020年10月2日
16
六、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暴泄 1.寒湿泄泻 症状: (1)泄泻清稀,甚如水样; (2)腹痛肠鸣,脘闷食少; (3)苔白腻,脉濡缓。 (4)兼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
肢体 酸痛,苔薄白,脉浮。
2020年10月2日
17
六、辨证论治
暴泻无度,或久泻滑脱 不禁。 急:病程短 缓:病程较长
2020年10月2日
12
六、辨证论治
2.辩寒热虚实 寒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 热证:粪质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点 2、辨虚实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
物《均素为 问未·至消真化要之大食论物》,:气“暴味注酸下腐急迫热,臭性皆;属暴于泻热。,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迫慢,皆性属久于热泻。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神疲肢冷-虚证。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 脾虚者:+ 参、茯苓、白扁豆
肾阳虚衰-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病 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 《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痛安,腹部喜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机 一般地说,急性暴泻多属于实,慢性久泻多属于 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而拒按,泻后痛减-实证。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 清虚稀,,甚则其如水虚样;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暴泻迁延日久,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情志失调
4.劳倦伤脾
5.久病年老
一、 寒湿邪

侵袭皮毛、肺卫 ,脾胃升

中医内科学——泄泻资料

中医内科学——泄泻资料
感谢您的观看
病程与预后
急性泄泻一般病程较短,容易治愈;慢性泄泻则病程较长, 容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泄泻的预后与个体差异、病 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
CHAPTER 02
中医对泄泻的治疗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具有健脾祛湿、 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等作用的中药,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丸 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多饮水
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避免过敏食物
尽量避免过敏食物,如 海鲜、牛奶等。
运动保健
01
02
03
04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增强身体免 疫力。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消化 功能。
腹部按摩
可以定期进行腹部按摩,促进 肠道蠕动。
调整呼吸
通过调整呼吸,增强内脏功能 。
心理调适
近年来,针对泄泻的发病机制,研究者开发了一些创新药物,如5-HT受体拮抗 剂、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
针灸被证明能有效治疗泄泻,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能够调节肠道神经和 内分泌系统,缓解症状。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被认为能够改善肠道血液循 环,缓解肠道痉挛,从而减轻泄泻症 状。
重病情。
03
情志调理
情志不畅也可能导致泄泻症状加重,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病情。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
如听音乐、阅读等。
CHAP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
食。
清淡易消化
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 物,如稀粥、面条等, 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中医知识-泄泻

中医知识-泄泻

西医诊断依据:
1、患儿,男,5岁,以腹泻2天为主诉。
2、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
3、体征:T:38.2°C,眼眶稍凹陷, 面色偏黄,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活跃。 4、实验室检查:粪常规:白细胞7—8 只/Hp,外周血:白细胞12.5×109/L, 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5%
中医:泄泻(湿热泻)
(4)《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 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四、证候特征:
1、便次增多。 2、粪质改变—粪便稀薄,甚至 泻出如水样 。 3、起病有急缓;须辨暴泻与久 泻。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时邪—寒湿暑热 内伤饮食—饮食过量,过食肥甘、生冷、不

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方解:方中黄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
解肌清热,升清止泻。
加减:若湿邪偏重,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 平胃散燥湿宽中,挟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 山楂以消食化滞。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 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 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药,以清暑化 湿。
【预防与养生】
起居有常,调畅情志,防止风寒湿邪 侵袭。
饮食有节,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 食物为主。
避免生冷,不洁饮食,禁食荤腥、油 腻、辛辣食物。
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应禁食。
发病期间,宜淡盐汤、米粥等流质饮 食以养胃气。
【转诊原则】
诊断不明,须作肠镜、CT等进一步 检查者;
方解: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 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 祛湿;连翘—以消食滞之郁热。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泄泻ppt课件
泻可做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道钡餐检查, 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诊断。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 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 确诊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鉴别诊断
1.泄泻与痢疾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塘,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大便不夹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腹痛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便后痛 减;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腹痛与里急 后重同时出现,便后痛不减。
2.泄泻与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
致湿热内蕴;或悠吠生冷,寒邪,伤中;或误食不洁食物,脾胃受伤; 均能化生寒湿、湿热、食滞之邪,使脾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
分,发生泄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病因病机—病因
3.情志失调 忧郁恼怒,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
2.辨寒热虚实 粪质量清晰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
属寒证扩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凡 病势急骤,院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 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3、食滞证
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食物,脘 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大。 证机概要: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治 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 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 加 减:食积较重者:+大黄、枳壳 食积化热者:+ 黄芩、黄连

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 2.常先有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

同时存在。
3.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
泄泻与霍乱
相同点:二者均有大便稀薄,或伴有腹痛,肠鸣。

不同点:

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来势急

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
加 减: 表寒重者:+荆芥、防风 饮食生冷:+干姜、香附子
2、湿热证
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 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感受湿热之邪,肠腑传化失常。治 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 草、苦参。加 减;有表热证:+银花、连翘、薄荷 后下 湿邪偏重者:+藿香、厚朴、茯苓、泽泻
预防调护
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卫生。起居有常,注意调 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二、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 ,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 、莲子、扁豆、芡实等。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 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三、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 炙煿、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 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泻而耗伤胃气,可 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若虚寒腹泻,可予 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第七节泄泻泄泻【概说】一、概念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泻。

二、名词解释(一)濡泄:因水湿阻于胃肠,脾虚不能制水所致的泄演。

(二)飧泄:泻下完谷不化,脾胃气虚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寒、湿、热诸邪客犯肠胃皆可导致。

(三)大肠泄:泄泻的一种。

《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四)溏泄:指泻下清稀垢秽。

(五)骛泄:指泻五水粪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

(六)滑泄:久泻不禁谓之滑泄。

三、沿革(一)《内经》中关于本证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溏泄”、“骛泄”等记载,并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暴注下泻,皆属于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二)《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

宋朝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

(三)《医宗必读》为本病治疗设有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的里程碑。

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四、讨论范围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按本篇内容辨证治疗。

其他疾病过程中伴见泄泻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外邪: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常可引起泄泻,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寒湿邪侵袭皮毛肺卫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泄泻暑湿热(二)饮食所伤误食不洁之物饮食过量脾运失职化生寒、湿、热、食滞之邪升降失调泄泻恣食肥甘清浊不分恣啖生冷(三)情志失调忧郁恼怒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泄泻忧思伤脾土虚木乘(四)病后体虚久病失治,脾胃受损日久伤肾,脾失温煦,运化失职泄泻(五)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禀赋虚弱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泄泻素体脾胃虚弱二、病机(一)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病,因湿盛而致脾病者,多为急性腹泄(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滞者多为慢性腹泻(久泻)。

(二)病理机制为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因饮食、外感、情志等因素致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以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泄泻。

(三)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并可涉及肾和肝。

泄泻基本病理变化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大小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

(四)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化。

一般地说,暴泻多属于实,久泻多属于虚,其虚实之间又可相互兼夹转化,如暴泻迁延日久,每可由实转虚而成久泻,久泻复受湿、食所伤,亦可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的病候。

病因病机示意图外感湿邪寒湿(寒暑热)邪阻胃肠湿热暴泻(实)湿滞湿邪困脾食积饮食不当(不节不洁)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脾虚情志失调脾虚运迟肾虚久泻(虚)(忧思郁怒)脾虚火衰木郁肝郁体弱久病【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腹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

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二、病证鉴别1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证,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腹痛或无。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2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症,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三、相关检查粪便检查比较重要,应认真观察病者新鲜粪便的量、质及颜色;显微镜下粪检包括观察血细胞数及病原体;粪便培养可找出病原菌等。

慢性泄泻可行结肠内窥镜、小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同时采取渗出物、镜检或培养、活体组织协助诊断;同时可排除胃肠道肿瘤。

关于X线检查,慢性腹泻可考虑做结肠钡剂灌肠及全消化钡餐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胰腺病变、腹腔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

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引起腹泻,可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寒、热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症。

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多属寒湿之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湿热症。

(二)辨证候特点久泻迁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饮食不当,或劳倦过度即复发,多以脾虚为主;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多为肝郁克脾之证;五更飧泄,完谷不化,腰酸肢冷,多为肾阳不足。

(三)辨泄泻预后泄泻而饮食如常,说明脾胃未败,多为轻证,预后良好;泻而不能食,形体消瘦,或暑湿化火,暴泄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均属重证。

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暴泻-----重在化湿,参以淡渗,结合运脾;久泻-----以健运脾气为先,佐以化湿利湿;夹有肝郁----抑肝扶脾;夹有肾虚----补火暖土。

三、证治分类(一)寒湿内盛证1、症状: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

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散寒化湿。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既可解表和中散寒,又能理气化湿,除满健脾,用于外感寒邪,内伤湿滞的泻下清稀,腹痛肠鸣,恶寒头痛之证。

5、常用药: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半夏、陈皮------理气祛湿,和中止呕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6、加减: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若湿邪偏重腹满胀鸣,小便不利,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若寒邪偏,腹痛食少,可用理中丸以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二)湿热伤脾证1、症状: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3、治法:清热利湿。

4、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本方有解表清里、升清止泻的作用;常用于胃肠湿热、表邪未解、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口渴为证候为主者。

5、常用药:葛根——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缓和中车前草、苦参——清热除湿、利水止泻6、加减:若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者,加用银花、连翘、薄荷疏风清热;若挟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若湿邪偏重者,加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三)食滞肠胃证1、症状: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3、治法:消食导滞。

4、主方:保和丸加减。

本方有消积和胃,清热利湿的作用,可治疗内伤饮食、泻下大便味如臭卵、腹胀嗳腐之证。

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湿连翘——清热散结可加谷芽、麦芽——增强消食功效6、加减: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因势利导,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用枳实导滞丸,用大黄、枳实,推荡积滞,使邪去则正自安;食积化热可中黄连清热燥湿止泻;兼脾虚可加白术、扁豆健脾祛湿。

(四)肝气乘脾证1、症状: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兼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脉:舌淡红,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3、治法:抑肝扶脾。

4、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本方有泻肝补脾的作用,用于治疗肝木乘脾泄泻、因情绪变化而发、腹痛攻窜之证。

5、常用药: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6、加减: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嗳气者,可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疏肝理气止痛;若兼神疲乏力,纳呆,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扁豆、鸡内金等益气健脾开胃;久泻反复发作可加乌梅、焦山楂、甘草酸甘敛肝,收涩止泻。

(五)脾胃虚弱证1、症状: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本方有补气健脾、渗湿和胃的作用,对脾虚神疲、倦怠纳少、大便溏烂者适宜。

5、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6、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六)肾阳虚衰证1、症状: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3、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4、主方:四神丸加减。

本方有温肾暖脾、固涩止泻的作用,宜治疗命门火衰、泻下完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之证。

5、常用药: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6、加减:若脐腹冷痛,可加理中丸温中健脾;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脱肛,为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益气升阳;亦可合桃花汤收涩止泻。

【预防调护】一、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

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二、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

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三、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炙煿、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

若泄泻而耗伤胃气,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