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进展
马尾松毛虫灾害控制措施探讨
43 承 台设计 .
独立承 台、 下或墙下条形承 台( 柱 梁式承台) 以及 筏板承 台 ,
10 5 mm, 墙下条形承 台边缘挑出部分可 降低至 7 m 5 m。条形和柱
下独立承台的最小厚度为 5 0 0mm, 其最小埋深为 6 0 0 mm。
和箱 形承 台, 承台设计包括选择承 台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 , 何 几 形状及其尺寸 , 进行承 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 并应 使其 构造满足 一 定的要求 。 构造要求: 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50 m, 台边缘至桩 中 承 0r 承 a 心 的距 离不 宜小于桩 的直径或 边长 ,边 缘挑 出部分 不应小 于
00 6 h ( 亩 ) . 7 m21 。 6
敌对松毛虫的的控制作用。营林措 施对 森林 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 对马尾松毛 虫的控制作用如表 1 。
表1
类 型
-
试验区 对照区 ( 采取 了营林措施) 未采取营林措施) (
标准地 ( 块)
针阔混交 比例 林相 枝 丫盘数 树冠直径 ( ) m 盖度
1 6
72 . .2 :8 1 2 2 . 2 02 . 9
1 6
96 . .o :4 8 1 . 6 o1 . 4
标准地确 定后 , 进行林 分调查 , 根据标准地 内马尾松平均高 和平均胸径 , 选择 3株标准株, 清点标准株上虫 口数 。防治施药 后 ,为 了保证调查数据可靠性 ,防止死亡幼虫落入林下难以清
对马尾松毛虫的控制效果 : 由于营林措施改变了林分结构 , 增加 了林 内生物多样性 , 提高了林 内湿度 , 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发挥天
防治)6 1 块标准地内随机选取标准株( 按照标准地内马尾松平均
高 、 均胸径, 平 在每块标准地 内选取 3株标准株) 调查 , 马尾松毛 虫幼虫、 白僵菌当代感 染率在 3%左右 , P 蛹 1 C V喷雾小班 内当代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作者:蒋惠民来源:《林业与生态》2016年第06期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马尾松毛虫的防治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
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省,主要寄主是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
成虫体长24~35毫米,灰褐色或灰白色,前翅上有明显的波状横纹,近外缘有8~9个黑斑,翅中央有一个白点。
卵近圆形,粉红色。
幼虫体长4.5~6毫米,体色分黑白与红黄二型,胸部的背面有二丛深蓝色毒毛。
腹部1~6节,背面均生有蓝黑色片状毛,体侧有白色的长毛。
蛹椭圆形,暗褐色或栗褐色,节间有黄绒毛。
茧灰白色,后期变污褐色,有散生的黑色短毒毛。
二、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马尾松毛虫是零陵区主要病虫害之一,也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持续成灾时间最长的历史性害虫,其在零陵区寄主林分面积3.2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邮亭圩、珠山、水口山、石岩头、富家桥、凼底、菱角塘、石山脚等乡镇,邮亭圩镇、珠山镇、凼底乡为常灾区。
据统计,常年发生在400~1000公顷,大发生的1991年、2001年分别达到1000公顷、2530公顷,每年因材积损失和松脂减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7万元。
松毛虫发生代数因地区和年份不同而异。
零陵区马尾松毛虫一般发生2~3代,以幼虫在针叶丛中或树皮裂缝中越冬,也有在树下杂草丛内或石缝下越冬,越冬幼虫于来年4月下旬前后老熟。
第一代幼虫发生较为整齐。
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卵成块产于松针上。
初龄幼虫受惊有吐丝下垂的习性,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针叶食尽,形同火烧,严重的影响松树生长,甚至使松树枯死。
其大暴发具有一定周期性,一般3至5年发生一次。
三、马尾松毛虫潜在的危害性马尾松毛虫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产生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生长量损失、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严重者形如火烧,导致蛀干害虫大发生,致使松树大面积死亡。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Sci.Bull.2013,19(09)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汪涛(石台县小河镇林业站,安徽石台245111)摘要: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0.69%,林木绿化率84.68%,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该文在观察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控制措施:坚持以预测报为主,营造混交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综合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危险性水平以下。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9-116-02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中发生面积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目前全国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常年在200~300万hm2。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的松针被吃光,对松树造成巨大危害,并易导致松树衰弱引起蛀干类害虫的大发生,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当前松毛虫的防治已被列为国家级害虫治理示范工程。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1林业概况石台县总土地面积1412.3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3.3km2,占国土面积的87.3%。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92.6km2,占88.6%;疏林地面积15.3km2,占1.2%;灌木林地面积100.6km2,占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km2,占1.3%,其它用地面积8.7km2,占0.8%。
酉阳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科普惠农科普惠农植物医生ZHI WU YI SHENG热处理两种方法。
4.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植物安全,害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且有长期抑制的作用。
但往往局限于某一虫期,作用慢、成本高、人工培养及使用技术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必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生物防治可分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和保护天敌(姬蜂、广肩小峰、猎蝽、螳螂)等。
5.药剂防治5.1食叶害虫防治国槐尺蠖、杨树枯叶蛾,天蛾类幼虫等,可喷施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2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
5.2刺吸式害虫刺吸式害虫主要有红蜘蛛、介壳虫、蓟马、粉虱、蚜虫等。
可喷施15%扫螨净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红蜘蛛;用40%速扑杀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介壳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粉虱和木虱;用25%吡蚜酮悬浮剂1500~2000倍液防治粉虱和蚜虫;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防治蓟马和蚜虫。
5.3天牛幼虫对浅层为害的天牛幼虫,可在树干上刷内吸性较强的45%毒死蜱乳油100~500倍液;对深层为害的天牛幼虫,可插“敌敌畏”毒签,用黏泥封口,形成密闭“毒气室”熏杀幼虫,效果较好[4]。
参考文献[1]贾倪高.枣树星天牛的防治[J].湖南林业,2009(4):29.[2]彭月英,张强潘,陈方景.桃红颈天牛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6):140-141.[3]丁银花,樊丽春.缙云县原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14-217.[4]薛小娟,闫茹.柳树光肩天牛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2010(22):174.酉阳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胡斌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重庆酉阳409800摘要:经多年林地调查和室外饲养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在酉阳县一年发生3代,世代交替,虫态重叠,以低龄幼虫越冬。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
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又称狗毛虫、毛毛虫,以幼虫取食马尾松、湿地松、黄山松等松树针叶危害。
松树被害后,轻者造成材积生长下降、松脂减产、种子产量降低,重者针叶被吃光,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并导致一些蛀干害虫大发生。
因其具毒毛,人体接触易引起皮肤痒、皮炎、关节肿痛等。
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1、释放赤眼蜂。
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3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下的林地,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3-10万头/亩)。
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
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放蜂,第一次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释放70%-80%。
2、施放生物药剂。
在幼虫期,对虫口密度1-3头/株、有虫株率50%、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应施放生物药剂。
白僵菌防治:在松毛虫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2-4月份放球孢白僵菌(1-3万亿孢子/亩),中温高湿时,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或低量、超低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苏云金杆菌施菌量为0.4-2亿国际单位(IU)/亩,林间温度20℃-30℃时,采用喷粉、地面常规或低容喷雾、飞机低量喷雾。
多雨季节不宜使用。
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可在虫口密度3-5头/株,有虫株率50%以上,发生面积在10万亩以上林地使用,病毒喷施量为100-250亿多角体/亩,采用飞机或地面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或喷粉,宜于早晨和黄昏或阴天时喷洒,防止日光影响。
4、虫口密度6头/株以上,有虫株率30%以上,发生面积10万亩以上林地,可用仿生药剂防治。
应用灭幼脲(5-10克/亩)、森得保(30-40克/亩)、杀蛉脲(5克/亩)等进行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重点防治小龄幼虫。
在松树被害严重、生长势弱的林地,可一并喷施灭幼脲和少量尿素(约50克/亩)。
崇义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其控制措施
关键 词:松毛虫:发生规律 ;监控措施
中图分类 号:¥ 6 . 734 l 2
文献标识码:B
文 章编 号:10 -4 4 2 0 )0 一o 4 —0 0 6 2 9( 0 9 1 02 3
崇义 县有松 林面 积 52万 h ,是松毛 虫常 发 . m
制 松毛 虫发生 ,发生面 积显 著下 降 ,成 效 明显 。
县 。 由于气 候适 宜 ,食料丰 富等 原因 ,每 隔 35年 ~
松 毛 虫就会 周期 性发 生 。19 9 4年后 我县通 过加 强虫 情 测 报 ,采 取 营林技 术和封 山育 林 ,生物农药 防治 轻度 发生 面积 ,化学 农药压 低 高虫 口密度 ,黑光妁’
2 监 测 预报
21 建 立健 全虫情 监测 网络 . 我 县在松毛 虫常灾 区每 10 0 2 0 0 h 设一 0 ~ 0 m 名 兼职测 报 员。全县共 设 了 2 名具有 中专 以上学 5
历 ,热 爱本职工 作 ,责 任心 强 ,经 过专业 培训 ,能 熟练 掌握 测报技 术的兼 职测报 员 ,负责 乡镇虫 惜测 报 作 。兼职测 报员在 做好 吲定洲 报点监 测 ]作 的 1 二
同时 ,还 充分发 挥护林 员查报 虫情 的作州 。护 林 员 每 天都要 巡 山护 林 ,我 们把 查报 虫情 的任 务落 实到
生态环境极不利于寄生虫、寄生蜂、益鸟类等天敌 的正常栖息、繁衍 ,无法提高松林本身对松毛虫危
害的 自控 能力 ,导致松 毛虫 危害 愈来愈猖 獗 。1 9 94
年 后 我县通 过加 强虫情 测报 ,采用 综合 防治措施 控
3 控制措施
收稿 日期 :2 0 .2 1 0 90 -1
从而调 动 了护林 员查 虫报情 的积 极性 ,形成 了 比较 完整 的虫情监测 网络 。
东至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可持续控制措施
疾 , 们的身体 健康造成影响 。 对人
近 年来 , 马尾 松 毛虫 发 生 面积 , 是多种 因素 的综合作用 。
121 温度 对松 毛 虫 幼虫 的 影响 以越 冬代 较 为 明显 , .. 在
量 取 食 时 , 遇 日平 均 温 度 突 然 降 N 5 以 下 , 使 越 冬 后 如 ℃ 可
近两 年 是 松毛 虫发 生 高峰 期 , 以 ,0 1 所 2 1 年松 毛 虫 的防治
任务严 峻 。 通过对全 县松毛虫 调查 , 发生 面积约 1 3 m , . 万h 3 其 中轻度 发生57 33 m , 3 .万h 中度发 生42 O m 重度 发生 0 h , 34 O m , 的单 株 最 高虫 口达几 百条 。 中 东至 县 葛公 0 h 有 其
不仅 造 成 了巨 大 的经 济 损 失 , 给 生 态环 境 和 虫 害 灾 区 也 人们 的身 体健 康 带 来 了影 响 。 东至 县 森林 面积 为 1 . 万 68 7
h , 中松树 面积26 万h 约 占全县 森 林 面积 的1 %。 m 其 .7 m , 6
幼 虫越 冬前 后 , 果短 期 内气 温升 降 幅度 过大 , 越 冬前 如 在 则 可影 响到幼 虫体 内脂肪 的累积 ; 次年春 季开始 活动大 在
年因松毛虫为 害造松脂 损失约50 0 0 万妇。 此外 , 人体接触松 毛虫 毒毛 , 引起皮 炎 、 节肿 痛等疾 病 , 可 关 严重 时会 导致残
气 候主要 通过 温度 、 度对 马尾 松毛 虫的 生长发 育起 湿
作用 , 同时气 候还 可对 寄 主植 物及 天 敌进 行影 响 , 而促 从
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进展
马尾 松 毛 虫 发 生规 律 与 防治 研 究 进 展
胡树恒 ,王军 旺 ,李 珍
( 1 . 浙江省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总站 ,浙江 临安 3 1 1 3 0 0 ;2 . 浙江清凉峰 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管理局,浙江 临安 3 1 1 3 0 0 ) 摘 要 :文章 阐述 了马尾松 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爆发机制及原 因,并探讨 了气候 、天敌 、寄主植物与林分质量以及地形等外界条件对 马尾松毛 虫发生的影响 ,同时提 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和化 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 ,以期对保护森林 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天敌是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爆 发的主要 因素之一 。天敌种类 主要有寄生性 天敌 、捕食性 天敌 及不 同病 原微生物等 。不 同森
生活 周期延长 ,年发生世代 数减少 。如广西玉 林市 1 a可发生 林环境条件下,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 如树种复杂、植 3~4代 、池州 l a发生 2 3 代 、而在 安徽 的旌 德 l a发生 1 被丰富的松林 内, 天敌种类及数量相对要 比马尾松纯林内的多 ,
枯死 [ 2 ’ 3 】 。马尾 松毛 虫的危害 不仅 限制 了林业 生产发展 和生态 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密切相关 ,如植被丰富、树种复杂的 环境 的改善, 而 且还影响了经济建设和人 民的群众的身体健康 。 森林中,马尾松毛虫种群一般难 以上升 ;相反,在植被稀疏的
因此 , 马尾 松 毛 虫 的预 测 和 防 治任 务 十分 繁重 。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关键词 :马尾松 毛 虫;发生规律 ;预测预报 ;防治 中图分类号 :¥ 7 6 3 . 7 文献标识码 :A
松 毛 虫 是 我 国 主 要 的森 林 害 虫,其 分 布 广 、种 类多、
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的发生规律与预防控制方法
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的发生规律与预防控制方法作者:朱金胡林兴伟陈经秋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9期摘要:经数年的调查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虫源地是松毛虫发生中心,它的变动对于种群是否爆发成灾或减退都有极端重要的影响,甚至具有决定作用。
搞好虫源地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对松毛虫进行防治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虫源;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松林的最大食叶害虫,是周期性暴发的大害虫,猖獗时能把大片松林针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时致林木死亡,不但影响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松毛虫发生成灾往往很突然,消失得也很快,使人感到很惊奇。
有人认为它的暴发像农业害虫一样,主要是由迁飞造成的。
作者调查分析发现,引起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波动的原因很复杂的,主要有:气候、食料和天敌及人为的影响等因素;种间竞争、干扰和种群的增值与衰落等因素。
在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下,能使一时猖獗的种群密度急剧下降,或使1个低密度的种群迅速上升。
因此,松毛虫的发生和猖獗是由它的“老虫窝”——虫源地发展而引起的。
1 虫源地松毛虫的发生发展相关条件1.1 松毛虫发生与虫源地的生态条件有关因松毛虫是阳性害虫,喜光怕阴,喜暖怕冷,喜室温怕高温,喜透风怕闷热,喜干旱怕潮湿;一般适应气温在22~23℃,湿度75%~85%,最有利于松毛虫生长。
当松毛虫发生后,由于食料减少,天敌增加,虫口基数大减,只有少数留在防治较差的常灾地区,然后大部分逐步迁移到约10~15a生,郁闭度0.4~0.6的连片松林中。
林下植被少,不利天敌繁衍,人为活动少的地方,最适宜隐藏残存虫口。
1.2 松毛虫发生与虫源地的地形有关一般是坐北朝南呈马蹄形的山谷地形,三面环山,向阳避风冬暖夏凉的阳坡中上部或背山傍水的开阔地,由于地形关系形成逆温层,其中心位置一般在海拔300~400m,气温有时比地面高6~8℃,能维持2~4d,形成小气候为“暖带地”,是松毛虫最容易繁衍生长的虫源地。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马尾松毛虫是松林系统中的常见昆虫之一,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南山林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南山林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有着大面积的马尾松。
下面一起学习南岸区南山林场马尾松毛虫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
南山林场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南部河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干旱,易导致马尾松毛虫等食叶害虫的暴发。
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从源头降低发生概率。
1马尾松毛虫发生现状为有效监测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趋势,在马尾松林区安置黑光灯,结果表明松毛虫主要集中在往年发生较严重的区域;从黑光灯收集的马尾松毛虫数量及雌雄虫比例来看,雌虫数量较多,通过监测分析,必须做好松毛虫防治工作。
2马尾松毛虫防治措施2.1生物防治2.1.1施用白僵菌高孢粉白僵菌是近几年来林场在防治松毛虫时使用的一种最常见药物,其为真菌性杀虫剂,药效强,但对人畜无害,残留、污染较少。
白僵菌分为粉剂和乳剂两种。
在防治实践中,施用量以粉剂每克含量100亿孢子,每667m2用量0.5kg;乳剂每mL60亿孢子,每667m2用量150mL,在幼虫越冬前(11月下旬)和越冬后(2—3月)施药效果最为理想。
2.1.2释放赤眼蜂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释放赤眼蜂等寄生蜂卵于林场重点发生的较场坝、放牛坪、大垭口、法国教堂等区域,放蜂期与松毛虫大致发生期一致,即蜂、卵相遇时,寄生卵携带的病毒能大规模杀死松毛虫,操作较简单,对人畜和环境无毒、无害,防治效果较好。
2.2物理防治利用松毛虫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特征,在马尾松毛虫越冬代,第一代马尾松毛虫老熟幼虫化蛹盛期开始在林区安置黑光灯(220伏、20W)。
一般选择在开阔地设置,6.7~10hm2设1盏黑光灯,5月份安置于马尾松密集的林区,选择漆黑、闷热、无风的夜晚于9点左右开灯,诱虫效果最好,有效降低了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
2.3防治采用防治法是防治林区病虫害的有效方式。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防治历论文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摘要该文分析了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发现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快速增长期在增殖期末期,在增殖期末期开展有效的防治,可以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并依据这一原理编制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月历和防治周期历。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防治月历;防治周期历;安徽潜山中图分类号s763.7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42-031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于暴发种,在寄主、环境及自身生理、遗传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一般每隔3~5年大暴发1次。
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1-2]。
安徽省潜山县属于2~3代类型常发区,发生周期大体上为7年,如图1所示。
对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的影响,除了上述寄主、环境及自身生理、遗传等因素外,人为的防治对其影响也非常大。
1983年第2代潜山县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由于当时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效率低,使用高毒农药,对天敌伤害很大,防治面积远远小于发生面积,再加上未彻底的防治削弱了密度对马尾松毛虫的制约,导致这次大发生一直延续到1987年第2代至1988年越冬代,最终因为对天柱山旅游资源产生较大危害,才采取飞机防治,马尾松毛虫危害得以迅速控制。
在以后几个周期中,类似现象又多次发生,如图2所示。
2防治关键期分析张国庆[3]对暴发前马尾松毛虫生命表的研究表明,在潜育期、增殖期初期,马尾松毛虫世代存活率在0~1之间,在增殖期末期(暴发前2代)世代存活率在4~7之间,在暴发初期的(暴发前1代)世代存活率为15~19。
在增殖期末期(暴发前2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7.60;在暴发初期(暴发前1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4.81,存活率增长趋势gs为4.25,虫口密度增长趋势gd为3.82;在暴发期虫口密度增长趋势gd为8。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
微生物防治
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病毒 、细菌等,感染和破坏马 尾松毛虫。
化学防治措施
农药选择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 药,如杀螟松、敌百虫等。
施药方法
根据马尾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 分布特点,采取全面施药或局
部施药的方法。
施药周期
根据监测结果,在马尾松毛虫 数量激增时进行施药,控制其
繁殖和扩散。
营林技术措施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 》
2023-10-28
目录
• 马尾松毛虫概述 •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规律 •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标准 •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防治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马尾松毛虫概述
马尾松毛虫的分布与危害
分布
马尾松毛虫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特别是江南地区。
危害
马尾松毛虫是松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大量繁殖时,幼虫能将 大片松林针叶吃光,造成松林大面积死亡。
了解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周边环境,如地形 、植被、天敌等,有助于判断其是否处于 大发生阶段。例如,平坦的地形可能有利 于马尾松毛虫的扩散,而丰富的植被和天 敌则可能对其种群数量产生抑制作用。
04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防治 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
寄生性天敌
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 敌防治马尾松毛虫。
捕食性天敌
通过增加捕食性昆虫的种 群数量,控制马尾松毛虫 的数量。
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以了解害 虫的生命周期、繁殖能力等,为预 测提供依据。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害虫 大发生的频率和规律,为预测提供 参考。
通过环境因素监测,可以了解气候 、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情 况,为预测提供参考。源自3马尾松毛虫大发生的判断 标准
发生面积与虫口密度
马尾松毛虫防治关键期与防治历研究
香、 板栗 、 竹 、 毛 香樟 、 国外 松 , 工促进 形成 混交 林 , 高林 人 提
分抗 性 。
() 5 生物 防 治措施 。 偶发 区 , 口密度 出现 上升趋 势 , 在 虫 释 放 寄生 性 天敌 和 白僵 菌 压低 虫 口密度 , 使其 不 会产 生 灾
害 。 常发 区 , 在 当虫 口密度 较 高时 , 在进 行 无公 害 农药 防 治 压低 虫 口密度 的同时 , 用 C V、 使 P 白僵菌 巩 固无公 害农药 防 治效 果 。
取不 同防 治措施 。 () 4 营林 技 术措 施 。 在马 尾 松 纯林 中开 展林 分 改 造 , 进
大 , 部 分松 林 虫 口不 高 , 以 采取 生 物 防治 , 大 可 只需 要 对 少 数虫 口较 高 的林 分进 行 化学 防治 , 环境 扰动 相对 较小 ; 对 在
这一段 时 间 内 , 蚕 已接近 尾声 或还 未开 始 , 养 松毛 虫 防治 对 蚕业影 响较 小[ 3 ] 。
注: 8月下 旬 至 9月下 旬 , 分 幼 虫 开始 世 代 分 化 。 部
5 参考 文献
[] 1 张真 , 典 谟 . 尾 松 毛 虫 暴 发 机 制 分 析 [. 业 科 学 ,0 84 1 : 李 马 J林 ] 20 ,4( )
10 10 4—5 .
【】 2 李新 航 . 尾 松 毛 虫 种 群 暴 发 过程 及机 制 的突 变 理 论模 型 分析 【】 马 D. 北
速 下降 到 23 7h 2随后 的 19 8 m 。 9 4年 的暴 发 , 治未 彻底 , 防 一
直 延续 到 1 9 9 6年 . 暴发 面 积从 19 9 4年 第 2代 69 3h 上 0 m 升 到 19 9 6年第 2代 3 8 m 。 于 同样原 因 ,0 2年 的暴 33 1 2基 h 20 发 也延续 到 2 0 0 3年 , 暴发面 积 从 2 0 0 2年 第 2代 1 3 m 05 3 h 上升到 2 0 0 3年 第 2代 l 1 m o 0 9年 第 2代 出现 了增 85 4h 22 0
马尾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探究
Vol.57,No.05. 2023·63·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3.05.20马尾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探究李清美(贵州省普安县林业局贵州黔西南561500)摘要文章介绍了马尾松常见的病虫害种类,针对每种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防治措施。
同时,结合营造林过程对马尾松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马尾松种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病虫害;营造林;防治;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205(2023)05-63-03马尾松属于常绿乔木的一种,其适应能力较强,且生长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种植经济效益。
为尽可能实现理想的种植目标,应当明确马尾松的常见病虫害问题,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导致种植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同时,还需要了解马尾松营造林的常用防治方案,从多方面着手,降低病虫害负面影响,并提高对相关问题的预防能力,确保马尾松的经济效益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其实际种植可靠性打下坚实基础。
1 常见病虫害种类1.1 松苗猝倒病松苗猝倒病属于马尾松的常见病害之一,又被称为立枯病,主要在苗期阶段发病。
通常情况下,松苗猝倒病的危害性较高,其容易导致苗木枯萎死亡,因此属于需要主要防控的病害之一。
导致该病发作的病菌为立枯丝核菌、多种镰刀菌,这些细菌在感染马尾松种子或幼苗后,会导致马尾松出现不同的病害表现。
这些表现与马尾松成长阶段存在关联,如种子阶段感染后成长力度不足、无法拱出土壤,幼苗阶段感染后种芽尖端腐烂等[1]。
在幼苗出土的7 d~15 d内,若感染了松苗猝倒病,则苗茎基部位置会出现溃缩现象,最终导致马尾松幼苗贴地枯萎死亡;若在幼苗出土后60 d~90 d内感染,则幼苗根部会逐渐腐烂,外侧呈现直立枯死现象。
1.2 松赤枯病松赤枯病容易导致幼树出现大面积枯萎死亡,常见病原菌为枯斑盘多毛孢菌。
新建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28 . 万亩 。二是 20 ~0 5 9 0 12 0 年马尾松毛虫危害处于
较轻阶段, 在这期间, 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面积 0 1 . 7
万亩, 只占前阶段发生面积的 2 . %, 9 5 最高年份发 9 生面积为 0 万亩,最低为 0 4 . 8 . 万亩 ,发生面积波 6
动不大,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呈现 出一种低虫口、小
.
中图 分类号:¥ 6. 7 3 21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 -44 20 )0 -02 -0 0 6 29(06 3 12 2
新建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处鄱 阳湖平原 腹地, 东径 152 162 北纬 2 。0 2。 ” 1。7 1。5, ~ 82 93 0 , ~ 2
抗 虫性能 。通过 以上措 施 创造不利 于 马尾松 毛虫发
2 马尾松毛虫 的发 生原因分析
18 ~0 0年为马尾松毛虫严重发生阶段。其 96 20 发生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面积营造纯松林,导致林 相单一, 加上经营管理不合理 , 如封山制度不严格, 修枝间伐不当,林内灌木植被稀疏,造成林地土壤 干燥,林间湿度小、阳光充足,郁闭度差,森林抗
图 1 新建县 1 8~ 0 5 9 6 20 年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
1 近 2 年 马尾松 毛虫 的发生情况 O
新建 0 尾 县2 年马 松毛虫 情况 发生 见图1从图 。
1可 以看出马尾松毛虫发生存在两个明显的阶段 :
收稿 日 l20 —0 —3 期 o6 7 0 作者简介 :邓 向洪 ( 9 6 ) 17 - ,男 ,江西新建 人,助 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 防治工作 。
均不能控制松毛虫灾害的发生。随着用药量的加大 和 防治次数的增加 ,马尾松毛虫耐药性增强。在连
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
∶摘要马尾松是新邵县的乡土树种,分布广,面积大,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普遍栽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为马尾松毛虫的繁殖以及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本文介绍了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危害性,并提出了综合防控马尾松毛虫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危害性;防控措施;建议;湖南新邵中图分类号S763.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9)15-0123-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新邵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控黄朝晖1张月娥2黄庆军3李良根4陈昀1(1湖南省新邵县林业要素市场管理办公室,湖南新邵422900;2新邵县岱山国有林场;3新邵县林业局巨口铺镇林业站;4新邵县龙山国有林场)新邵县位于湘中邵阳盆地和新涟盆地之间,俗有“湖南之心”称谓,是湘江一级支流“涟水”的发源地,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地带,山丘占全县面积的71.6%。
资江是新邵县的母亲河,由南到北贯穿全县,流程达53.5km。
新邵县县域国土总面积178091.0hm2,有林地面积107136.0hm2,其中松林面积为35400.0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33.04%,森林覆盖率达57.48%[1]。
马尾松毛虫是新邵县本土常发性、历史性害虫,主要为害马尾松、湿地松和火炬松等森林植物,以幼虫取食松针,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2]。
马尾松是新邵县的主要乡土树种,分布广,面积大,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普遍栽植的湿地松和火炬松,为马尾松毛虫的繁殖以及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为保护县域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预防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研究和探索马尾松毛虫的防控技术和方法,对确保县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马尾松毛虫属完全变态类昆虫,1个世代经过成虫、卵、幼虫、蛹(茧)4个发育阶段。
成虫对紫外线敏感,幼虫通常喜食老叶,成虫通过飞翔、幼虫通过爬行扩散。
通过监测普查发现,马尾松毛虫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树皮缝隙中越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进展作者:胡树恒王军旺李珍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3期摘要:文章阐述了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爆发机制及原因,并探讨了气候、天敌、寄主植物与林分质量以及地形等外界条件对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期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松毛虫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害虫,其分布广、种类多、危害重,常对松林造成极大的损失。
目前,全国共有松毛虫27种,危害较严重的有6种,其中列于第1位的为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1]。
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主要危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其次危害黑松P.thunbergies、火炬松P. teata、湿地松P. elliotii 等松属植物。
松树受害轻则松脂减少、生长迟缓,严重时成片松林萎蔫甚至枯死[2,3]。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不仅限制了林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影响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群众的身体健康。
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预测和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天敌种类、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和综合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4]。
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国内相关马尾松毛虫的研究成果,探讨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因素以及马尾松毛虫的防治,以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更加有效地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持续管理,为其防治和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1.1 马尾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马尾松毛虫在我国1a可发生2~4代,随地理分布区域不同和环境变化而有很大的差异,由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升高,生活周期延长,年发生世代数减少。
如广西玉林市1a可发生3~4代、池州1a发生2~3代、而在安徽的旌德1a发生1~2代。
在1a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虫态出现交错和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幼虫在针叶丛中、树皮缝或地被物下越冬,并于翌年2~3月出蛰,幼虫期一般35~80d;成虫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且趋光性强,多在林缘或林木生长茂盛的中龄林中产卵;成虫多在夜间交配,常成堆或成串产卵于松树针叶上,产卵量通常为200~500粒/头。
1.2 马尾松毛虫发生机制及原因从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其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是寄主范围广、产卵量高;马尾松毛虫的爆发却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寄主种类较少、产卵量低,但马尾松毛虫成灾的程度较大,说明马尾松毛虫的成灾还有其他诱因,如种群密度、天敌、抗性及致病菌作用等[5,6]。
在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具有周期性暴发的规律,其爆发的周期性可分为是个4个时期,即潜伏期、上升期、猖獗期和衰退期。
且在不同发生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大都经过相对平衡→上升→暴发→下降4个阶段。
在相对平衡阶段,森林生态系统自控能力作用以及林内的各种天敌特别是鸟类、寄生蜂等对其种群数量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使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推移,种群数量急剧上升,直至大暴发后,其食物短缺、天敌抑制作用加强,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相对平衡阶段。
研究表明,相对平衡阶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密切相关,如植被丰富、树种复杂的森林中,马尾松毛虫种群一般难以上升;相反,在植被稀疏的马尾松纯林中,种群较易上升,相继暴发成灾[7]。
2 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因素2.1 气候因子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极大。
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马尾松毛虫的世代、生长发育、栖息繁殖以及生存,同时还影响其数量的变动和地理分布[8]。
如山脊气温高于山脚,所以山脊马尾松毛虫发生快、分布多。
另外,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则影响着马尾松毛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取食、迁飞等。
如短光周导致马尾松毛虫滞育,迟缓的发育进程进而影响世代分化比例,最终影响到种群变动。
2.2 天敌因子天敌是抑制马尾松毛虫的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天敌种类主要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及不同病原微生物等。
不同森林环境条件下,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如树种复杂、植被丰富的松林内,天敌种类及数量相对要比马尾松纯林内的多,所以大面积混交林马尾松毛虫不易成灾。
2.3 寄主植物、林分质量马尾松林的退化是马尾松毛虫爆发的诱因之一。
研究表明,林下植被稀疏、郁闭度和生长率较低的松林,抵御灾害的能力差,容易成灾。
反之,结构合理的松林能抑制灾害的发生。
另外,不同的寄主植物可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
实验表明,同一条件下将马尾松毛虫从马尾松转移到湿地松上取食后,其种群有下降趋势[9]。
2.4 地形因子坡向、海拔等是影响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关键之一。
坡向可间接的影响温度和湿度,因此,一般马尾松毛虫的分布密度阳坡高于阴坡,西坡高于东坡,以南坡密度最大。
海拔高度可间接的影响光照,因此,山脊马尾松毛虫分布大多比山谷多。
另外,马尾松毛虫爆发后,多为虫源地,常常由山脊到山腰再向山谷松林迁移,在此猖獗危害后,再向山脊恢复的松林迁移,并反复危害。
3 马尾松毛虫的预测及其防治对策3.1 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马尾松毛虫危害猖獗,一旦发生成灾就会对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预测预报,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松毛虫虫源地,减小危害和损失。
马尾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方法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等统计方法,根据其种群数量与外部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的预测预报;根据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及时间顺序的关系,建立的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空间定点预报的数学模型[10,11]。
不同种预测预报方法各有所长,它们可为综合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科学的工具,也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量空间定点预报的研究进行积极的探索。
3.2 马尾松毛虫防治对策3.2.1 物理防治措施在马尾松毛虫虫源地,特别是在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的成虫羽化盛期,设置固定黑光灯,并根据虫情,布设临时诱虫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12]。
3.2.2 化学防治在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较高和偶发区马尾松毛虫发生危害时,使用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迅速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
其方法是在马尾松毛虫春季上树或秋季下树时,进行树干涂药(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方法对幼虫进行毒杀,降低虫口密度;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后,抗药力差,是一年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在越冬代及以后各代2~3龄幼虫期用90%晶体敌百虫900倍液或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500倍液常规喷杀,效果较好[12];另外,在郁闭好的松林,也可施放烟剂熏[13]。
3.2.4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虽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其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杀伤了害虫天敌,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而生物防治不仅可以有效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而且还能保护环境。
因此,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3.2.4.1生物药剂通常可采用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制剂来防治马尾松毛虫,常用的微生物制剂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多角体病毒等。
白僵菌的防治一般在虫口密度较小时效果较好,当虫口密度达到50头/株以上,不能达到迅速压低虫口的目的。
另外,生物药剂对林分有一定的要求,如林龄在3a以上、郁闭成林、地被较好等;同时,此类药物施药时间最好在低温阴雨时节,要避免在高温干燥以及倾盆大雨时作业,防止降低效果。
3.2.4.2天敌对抑制松毛虫大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可达22余种,马尾松毛虫卵期寄生性天敌就有14种之多,主要是松毛虫赤眼蜂,其次是松毛虫白角金小蜂、松毛虫黑卵蜂、松毛虫平腹小蜂、光背平腹小蜂等。
此外,还有利用蚂蚁、螳螂等昆虫以及招引食虫鸟类来防治马尾松毛虫。
利用天敌进行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过程中要不断保护、补充、调节和利用天敌,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多种生物防治手段,提高松林自控能力,达到长期稳定松毛虫低虫口密度的目的[14]。
3.2.4.3营林技术在马尾松纯林中开展林分改造,改善松林的立地条件、使植物群落结构、小气候、土壤、昆虫及其他动物群落结构改善,进而可提高林内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破坏马尾松毛虫适宜生存繁衍的环境条件。
另外,可进行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放牧并培育阔叶树种,逐步改变林分结构,保护冠下植被,丰富森林生物群落,创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环境[15]。
4讨论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只要松针受害超过一定耐性,对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马尾松毛虫的监测和防治十分重要。
马尾松毛虫暴发成灾可能是由1个或几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防治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对马尾松毛虫生物学习性进行分析,找到虫害的薄弱环节,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另外,还应根据不同发生区类型,分类施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诱导形成抗虫能力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高发年份应使用植物源农药、仿生农药进行防治,降低虫口密度,同时结合灯诱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达到持续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1] 张爱兵,李典谟,陈建,等.马尾松毛虫及其寄主松属植物的地史初步考证[J].昆虫知识,2004,41(2):146-149.[2] 陈良昌.湖南省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规律及预防[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5):17-20.[3] 刘有莲.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2-12534.[4] 王国红,刘兴平,戈峰,等.不同松林内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的特征[J].生态学杂志,2005,24(4):355-359.[5] 张真,李典谟.马尾松毛虫暴发机制分析[J].林业科学,2008,44(1):140-150.[6] 黄向东,陈良昌.湘西南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5):19-22.[7] 徐光余,徐文,方思爱,等.马尾松毛虫发生为害与林相之间的关系[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0):31-32.[8] 何忠,韩瑞东,刘向辉,等.环境温度对马尾松毛虫发育与存活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483-488.[9] 梁玉勇,李火苟,何忠,等.转换寄主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J].昆虫知识,2008,45(5):739-743.[10] 项云飞,陈绘画,崔相富.马尾松毛虫发生量空间定点预报模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8): 8547-8550.[11] 亓兴兰,刘健,陈国荣,等.应用MODIS遥感数据监测马尾松毛虫害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30(1):42-46.[12] 吴丽霞.马尾松毛虫灾害科学管理技术初步研究[J].安徽林业,2009(1):34-35.[13] 邱丽颖.松毛虫防治方法[J].湖北林业科技,2009(6):71-72.[14] 叶景阳,王存荣. 松毛虫的危害与治理[J].国土绿化,2010(2):45-46.作者简介:胡树恒(1971-),男,浙江临安人,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总站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