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性认识共27页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无数中外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各国历史的重大节点,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期展现历史的多维度和丰富性。
一、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共性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首先,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历过战争、革命、变革等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各国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其次,中外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
虽然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其中也充满了各种巧合和特殊情况。
最后,中外历史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互交流。
二、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1. 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西文化开始相互交流。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被西方国家所追求,而西方的宗教、科学等理念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使得中外两国的文化互相融合,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现代历史中,中国的废除科举制度、实施近代化改革等重大事件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和借鉴。
2. 政治变革与思想觉醒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等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意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同时,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方国家的1968年风潮也对中国的政治氛围产生了一定的溢出影响。
政治变革和思想觉醒的相互影响,加深了中外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 经济全球化与互利合作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经济变革,使各国经济利益互相交织在一起。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各国的市场开放政策,共同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事件的发生也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中外历史事件在经济层面上获得了更多联系和共同体现。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性 质
世 界 近 代 史
俄国 农奴 制改 革
为了巩固统 (1)自改革法令实施之日起,俄国农 治,缓和阶 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拥有自 级矛盾,增 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 强国家实力, 主不得再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 避免人民革 (2)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 命的发生, 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 1861年3月3 旁园地,但这些耕地在法律上仍然 日(俄历2月 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使用权; 19日),沙皇 (3)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 亚历山大二 用权,这种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世正式批准 称之为“赎买”; 并颁布了废 (4)为了控制这些农民,沙皇政府还 除奴隶制的 规定,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 法令。 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影响
性质
中 国 古 代 史
隋文帝 初步建 立通过 唐太宗时, 考试选 进士科逐 唐朝 拔人才 渐成为最 科举 的制度,重要的科 制改 隋炀帝 目;武则 革 时,设 天时,创 进士科,立殿试制 标志科 度。 举制正 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 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 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 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 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 年才被废除。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复习一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改革的规律
【改革的规律】
具体来讲,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危机:内忧外患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 (6)催化剂,导火线 改革原因公式: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 直接原因 四.改革的结果 1.成功:建立一种新制度,国强民富。 2.失败:导致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梭伦改革(BC594)
• (2)政治:动摇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奠定了城邦民主政 治的基础. • 2.局限 • “中庸”(折中)原则决定了民主政治改革的不彻底性,民 主政治实质上只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少数人的民 主)
恩格斯评述梭伦改革中的某一措施时说:“这样,在制度 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国家公民的权利和 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这一措施的主要 作用是 A.使工商业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B.使得下层平民无权参政议政 C.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 D.使得贵族对土地的兼并加剧
【改革的规律】
六.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 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 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 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 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的措施必须要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 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改革的规律】
七.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原则:(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 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 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 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 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 维持.
历史上重大改革教案—梭伦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含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完全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5.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具有多样性)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选修专题一.1
观察P.7《古代希腊图》,请思考: ⒈萨拉米岛的地理位置有何特征? ⒉雅典丧失萨拉米岛的原因有哪些?
⒊丧失萨拉米对雅典将产生哪些影响?
⒋围绕萨拉米岛问题,贵族是如何处理 的? ⒌萨拉米危机说明了什么?
主要矛盾:贵族与 平民、工商业奴隶 主的矛盾
解决 危机?
基伦暴动
失 败
德拉古立 法
矛盾激化 削弱国力
结论: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都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矛盾。
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 什么作用? 提示: (1) 经济上: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 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 的发展和繁荣。 (2) 政治上: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 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呼吁改革,成 为后来支持梭伦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
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
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 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 孝文帝改革
隶主与贵族 的矛盾
(外患) ▲萨拉米岛事件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4)评价
①积极性:a.是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对抑
制贵族专权有一定意义。 b.法律成文化、公开化,有利于雅典走 向 民主 政治。 ②局限性:维护贵族的利益,不能保护 平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化解社会矛盾。
3.萨拉米危机 (1)概况 ①公元前 600年左右,雅典西部邻居麦加拉夺 取萨拉米岛。 ②雅典国内矛盾重重,无力收回该岛,贵族禁 止讨论夺回萨拉米岛之事。 (2)影响 ①萨拉米岛失守,沉重打击了雅典的经济。 ②暴露了雅典社会内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 。
商鞅变法课件
经 济 领 域
施
作
用
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 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土地、人 务和债务奴隶制;规定土 身自由),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 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供了物质保障,形成公民群体 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出 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壮大 口,限制进口,提倡节俭,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扩大平民的就业机会 财产资格代替血缘资格,打破贵 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工商业奴 隶主参政开辟道路 进一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 断,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是在维护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 • 从程度看:
的改革
2、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 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 从内容看: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从性质看:
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 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5、评价:
1)性质: 2)积极: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a、物质基础: 废除债务奴隶制
b、政治基础: 巩固了贵族、工商业奴隶主、平 民三足鼎立局面 c、制度保证: 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3)局限:
a、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 性。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的多少,限制了平 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 人民手中。
▒ 雅典城邦历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
梭伦(Solon) 克里斯提尼 (Cleisthenes)
伯里克利 (Pericles)
三、克利斯提尼改革
1、背景 (1)地方政治派别的形式 梭伦改革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政治的道 路,但是其中庸政治指导思想导致了改革的 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愿望。改革需要进 一步的延续。 当时出现的政治派别: 平原派——要求恢复贵族制 海岸派——维护梭伦创立的民主制度 山地派——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2)雅典局势的变化
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五、改革的结果
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外国: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宗教 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或被迫中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六、改革的影响
1、 1 、成功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生 产力发展的需要,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 了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失败的改革:也许会推动社会进步,但 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会引发革 命和原有统治的结束。
七、改革成败的原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力发展的 需要 2、改革双方的力量对比
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彻底改革(彻底改变旧制度):
封建化改革: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近代化改革: 农奴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等
(三)从性质看:
奴隶制改革: 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3、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 行之有效
八、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从改革的进程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 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 势力和旧观念的阻挠,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会一帆 风顺。这就需要改革者要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具备坚决 的斗争精神。 2、从改革的实质看,任何改革都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的调整。因而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 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 解改革的必然性。
中外历史改革
中外历史改革一、奴隶主性质的改革:管仲改革:政治上“尊王攘夷”;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重视商业;军事上实行常备军。
齐国成为东方强国。
二、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
3、商鞅变法:(1)目的: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封建制度,称霸诸侯。
(2)内容:“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3)影响:废除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②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③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3)作用:①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③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5、庆历新政:(1)目的:范仲淹为革除北宋建立以来的弊端。
(2)内容:严格官员的考核制度;限制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汰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6、王安石变法:(1)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2)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7、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一、知识整合改革与变法贯穿于中外历史发展的始终。
尽管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为异,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的法制、体制或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衰征”;战国时期的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后周世宗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近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
其中重点要把握的是: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与变法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改革;战后日本的社会改革;苏维埃政府的战士共产主义政策;苏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东欧、中国)等。
二、命题分析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吹响改革号角的一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
这些重大改革举措,也许还是对中外历史上一些重大改革的最好纪念!2008年是王安石变法940周年、百日维新11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140周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09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中外重大改革规律性认识
选修一重大改革
规律性认识
改革名言
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
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改革时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 动荡。 ②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 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 暴力方式 ③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④对生产力影响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 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 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 展的;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 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 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 物力和时间。
易混易错
1、分清“改革的原因”与“改革
成败的原因”。 “改革的原因”是要求回答“为什 么要改革”?而“改革成败的原因” 是回答“为什么改革成功了(或失 败)了”?
易混易错
2、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对改革的 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一般主要从积极方面去分 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①改变了 社会形态。②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部分。 对改革的认识要从原因、过程、启示等多 方面思考。
问题诊断
高考演练
(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 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 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 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 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 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 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 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 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中外重大改革与变法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 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 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 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 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 根本性变化。
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 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什伍组织,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 罚,严格控制百姓。 2、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采用租调制,把荒地与流民结 有利于征发徭役和兵役;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 内容。
合起来;在社会基层建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
②内容不同:俄国主要是废除农奴制;日本主要 围绕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来进行。 ③领导力量不同:俄国是以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 治阶级;日本是以倒幕派为核心的改革派.
示例二解析说明题。
例一:建立并巩固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王朝改革的重 要特点。试结合中国古代的改革加以说明。(综合练习第一题)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另:(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封建富国强兵的 阿里改革)
三.改革的原因(背景)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颁布《大日本 帝国宪法》确立了日 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 制 推动了思想解放,激 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 意识,开创了新的时 代风气和思想观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实践考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⑵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⒌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历史重大改革
选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A.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改革史规律总结(1)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包括习俗)。
考试从材料归纳总结,注意分点,古文要翻译,现代文摘抄中心句或自己归纳(较长的不能全抄),不要改变原文意思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经济)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财政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什么问题,什么制度存在不足(这部分一般材料里会涉及到,注意看)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5.改革的评价(看背景、目的、内容)目的达到了吗,问题解决了吗,每个措施(内容)的意义和局限性。
两面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合时代背景)(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解决问题,顺应了什么发展趋势,促进,提高,有利于(2)消极影响:未达到目的,不彻底,出现不良后果,不利于,造成,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