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2卷 中国近代史综合卷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2卷 中国近代史综合卷

第二卷中国近代史综合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A.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B. 闭关锁国政策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答案】A【解析】B,C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史实,故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择A,既能说明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未予以颁布,也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颁发各省的史实。

25.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1 图2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C【解析】①从图一到图二商业广告不一定是革命党人所为,武昌起义宣传阵地应该是《民报》;②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月,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合;③④都是反映出这场革命浪潮所代表的民主共和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6.1926年6月,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很重视城市但忽略了农村。

他断言: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反映毛泽东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B. 认为革命的重心应转移至农村C. 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D. 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C【解析】A.1927年的南昌起义是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武装的开端,故不选A。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十五)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及答案 (十五)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卷1.清代前期运河、沿海、长江诸关关税统计表(单位:万两)上表主要表明()A.近代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解析题干中图表信息显示:1686~1812年期间运河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先增长后下降,沿海和长江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持续增长。

这说明沿海与长江航运逐渐超过运河,故选C项。

答案 C2.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革命”一词出现频度最高的时段为1923~1926年,由于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因此“革命”成为了一个高频度词,故选C项。

答案 C3.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

该表可以说明()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解析1960年对美国态度没有积极报道是由于中美关系对立,1975年以后对美国的态度日益客观,原因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A项。

答案 A4.读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上表信息反映了()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解析据题干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农产品对外出口不同程度出现增长,导致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

答案 A5.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解析观察图中数据变化,可知清中晚期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政府工商业税收显著增加,故选B项。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课时作业五十三第53讲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时间/ 40分钟1.[2018·河南濮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蔡元培在1916年上任就职时,北大校内官僚主义特别严重,校政腐败,学校制度十分混乱,学术研究及交流气氛很淡薄,封建主义气氛却特别浓厚,北大当时以文科为主,但腐朽的封建文化传统在北大文科占有统治地位。

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允许各种学术派别自由发展,允许有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大学任教。

在教师的聘任制度上,罗致各类学术人才,既聘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来校任教,也延请了持复辟政见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执教。

蔡元培在学科和教学体制上进行改革,进行了文理扩充,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他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

学分制是蔡元培效仿的美国大学中通行的学籍管理方法。

——摘编自《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主张对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受军阀割据的影响,没有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

中国的主要税收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继海关以后,1913年又丧失了盐税管理权。

地方军阀截留税源,并日益形成财政独立局面,使中央财政收入短绌,收支陷于混乱。

为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税源,北洋政府努力进行税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税制。

1912年11月公布国家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明定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税收的划分,并拟定将来准备新设的税种。

1914年6月,明令取消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租税仍归各省财政厅直接管理。

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并以关税、盐税、印花税及其他消费税等全国税率应统一的税种为国家税,田赋、契税及其他各税为地方税。

另外,北洋政府还新开征了印花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和登录税(契税)。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21年滨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战国时期,正是基于商鞅和秦孝公等顺应了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大胆变法,才为秦国最终奠定了大一统伟业。

――《重大改革》材料二历史不能重演,商鞅变法的恶果是不能以秦国暂时强大来抵消的。

商鞅式的强国之法趋人步入功利追逐,必然导致日后的治理危机,社会不和谐而崩溃之日近矣。

――《再评商鞅》(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概述其意义。

(2)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评价角度有何不同?综合两则材料,从史学研究视角,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有效信息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注意题目要求“经济方面”。

第(2)问根据对两则材料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材料一主要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主要说明其局限性。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要掌握全面和辩证地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

答案:(1)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意义: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答出其中3点即可)(2)材料一: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材料二: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评价: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2.(2021年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是“消极的汉化”,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

另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改革把拓跋部的政权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符合历史必然趋势的。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中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主题升级练(四) 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陈恭禄1934年撰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指出:“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

”上述言论表明作者( )A.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分析问题B.肯定英国引领着国际关系潮流C.其观点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D.企图理性地反思中国落后之因答案:D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作者从清政府落后的角度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希望能够更理性地反思中国的落后,思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是肯定英国的进步,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福建龙岩高三质检)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奕),已属不成事体。

”奕本人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

上述现象反映出( )A.奕依据时势作出主动的调整B.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C.清政府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D.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无论是咸丰帝还是奕都极力反对与外国人直接会面,但又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会面,这反映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已受到冲击,D项正确。

A项“主动的调整”表述错误;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没有形成近代平等的外交理念,C项错误。

3.(2019贵州遵义高三冲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四)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四)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解析版(四)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模拟卷(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 公民意识增强D. 中央集权的削弱2.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

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

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A. 司法性质B. 分割相权C. 抑制腐败D. 职广位重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

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

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 摧毁了门阀政治B. 扩大了政权基础C. 促进了社会公平D. 与人才培养脱节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6.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8江苏苏州期末)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一个巨大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

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

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5分)(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2分)(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3分)2.(2019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是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

(4分)(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6分)3.(2019江苏南京调研)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市易法,其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产生严重差异,成为改革争论的焦点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

而本务率皆贱买贵卖,重入轻出,广收盈余。

……凡牙侩市井之人,有敢于与市易争买卖者……小则笞责,大则编管。

材料二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

2020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讲练文档: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讲练文档:第14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第14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古代中国的改革1.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内容①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上:奖励军功;普遍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

③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4)影响和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公元485年。

(2)背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实行改革。

(3)内容①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组织。

②迁都洛阳。

③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4)影响和评价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3.王安石变法(1)时间:1069年。

(2)背景: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①理财方面: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②军事方面:整顿军队,推行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③文化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是用等。

(4)影响和评价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近代中外的改革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

(2)背景①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3)内容①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②实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

③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4)影响①积极:废除农奴制,是俄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②消极: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日本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

(2)背景①明治维新之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落后。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部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近代中国综合测试

《近代中国》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1.(2018·广东二模)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A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1912年到1915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称帝,这说明当时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错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称帝说明政治民主化遭遇挫折,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2.(2018·呼和浩特二模)日俄战争期间,买办出身的清朝工部侍郎盛宣怀邀请英、美、法、德代表,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1910年,清政府降旨派盛宣怀任该会会长。

盛上任后,将“中国红十字会”易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这表明当时( D )A.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掌控B.买办成为左右清廷的新政治力量C.满清贵族已经无力控制政局D.大清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十字会由“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到“中国红十字会”,再到“大清红十字会”,其机构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大清红十字会具有浓重的官办色彩,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红十字会名称的演变,没有涉及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被列强掌控,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买办出身的盛宣怀担任红十字会会长,不能推断出买办成为左右清廷的新政治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满清贵族能否掌控政局的消息,而是强调大清红十字会官办色彩浓厚,故C项错误。

3.(2018·商丘三模)《商人与共产革命,1919~1927》一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以打倒资产阶级为目标,但是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工人革命的过程中,却注重和商人建立联合战线。

这主要是因为( A )A.商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B.团结商人有利于提高经济实力C.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一致D.商人掌握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解析】近代中国商人主要属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往往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一面,这与近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有部分的一致,故A项正确;中共团结商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经济实力,而是反帝反封,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和商人的革命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故C项错误;当时国民党掌握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权,故D项错误。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试题 中国近代史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试题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1.19世纪30年代,有清朝官员在上奏朝廷时说:“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

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

……要皆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此也。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清朝统治者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B.鸦片走私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严重影响C.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中国遭受重大损失D.清朝部分官员意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2.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种特权开始于( )A.1840年B.1843年D.1860 年 C.1858年3.李鸿章认为:“各国洋人,不但辏集海口,更且深入长江,其藐视中国,非可以口舌争。

”外国势力深入长江流域是通过下列哪个条约获取的(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4.孙中山先生亲笔签署委任状,任命云阳籍历史名人程德全为内务总长,而程德全原本是清政府的江苏巡抚。

孙中山此举反映出( )A.清朝已经覆灭B.封建势力已被彻底打倒C.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革命D.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5.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提出“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此时的清政府( )A.彻底改变了对外政策B.平息了国内的义和团运动C.企图借宣战挽救危机D.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6.“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做疯子。

”这说明辛亥革命(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7.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最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

以下各项反映了材料中说法的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运动规模从北京扩展到全国③学生、工人、市民广泛参加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影响A.①④B.②③D. ①②③④C.①②③8.“……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板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板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板块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1.(2020·广东深圳二模)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

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三元里抗英说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小生产者存在固有阶级局限C.战斗的意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D.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解析:材料“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体现出民众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故选D项;A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民众的抗争精神,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项;战斗的意志影响战争成败,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

答案:D2.(2020·山东青岛二模)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全部财政收额为1 387万元,所借内外债占81.3%,其中外债就占61.3%。

这导致了( )A.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B.列强承认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C.动摇了封建经济的根基D.对外政策方面表现软弱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所借外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61.3%,过多地受制于外国,难以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对外政策具有软弱性,故选D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由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决定的,外债比例过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外债本身不会动摇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基,排除C项。

答案:D3.(2020·重庆二模)五四前,人们还在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白话应有的规范以及白话能否成为诗的语言等;五四后,白话竟不需任何形式的批准与认可,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

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是白话取代文言的文学革命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到“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的变化可知通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在白话文普及上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五四运动在白话文上的影响是客观作用,而非主要目的,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确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其在白话文上的国内影响,不涉及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故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本质没有关系,排除B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文字形式的转变,与民族意识是否觉醒无关,排除C项。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历史上重大改革(测)(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非选择题(20*5=100分)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中央政府就规定,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凡是符合经济合理原则,宜于农村加工的农副产品,要逐步由社队企业加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

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

据统计,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8416.64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2.1%,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10.5%。

1991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20倍。

——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答案】(1)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2)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优化;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补充等。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就规定……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镇企业的政策和规定”可以得出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依据材料“农产品加工业要放在农村、乡镇企业立足于农业,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得出以农村市场为服务对象;依据材料“兼融集体、个体或私营、股份制三种所有制的复合,基本上都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新体制,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企业,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两种方式”可以得出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灵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中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这一全新的因素主要来源于( )A.废除债务奴隶制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发展工商业2.王安石一派新官僚,如吕惠卿、章悖、蔡确都因推行新政得到高位。

这表明( ) A.统治者重视文官的选用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C.宋神宗支持新政D.老百姓拥护变法3.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表明孝文帝( )A.据守黄河流域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C.治理中原地区D.决心迁都洛阳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预示着后面会有更加猛烈的风潮……”。

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是( )A.戊戌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B.戊戌变法促成了革命思潮的萌发C.戊戌变法使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资产阶级的普遍质疑D.戊戌变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二、非选择题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王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

高三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试题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

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材料二: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

融刮圣容,焚烧经典。

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

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

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宇文邕反对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理由。

(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宇文邕灭佛产生的影响。

(5分)【答案】(1)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广兴寺院会影响国家对兵权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

(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数,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周的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

【精品】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习题(含解析)

【精品】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习题(含解析)

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1.练高考0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5)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点睛: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解答时必须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紧扣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归纳分析和概括。

如对本题第(1)问原因的回答,可以调用平时掌握的解题通法套用解题,原因可以从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层面入手,也可以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层面入手,这样解题就不容易漏掉必答点。

04.(2018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分)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

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年),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公司总帅的弥太郎、弥之助、久弥和小弥太等4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

——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

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

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

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

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

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3分)(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

(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3分)3.(2018江苏南通等六市二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志士们力图通过变法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其政治实践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面材料:材料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

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

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5分)(2)据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深远影响,谈谈你对政治改革基本策略的认识。

(5分)4.(2019江苏徐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

……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越来越快了。

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

……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

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到了一些东西。

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

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政府的共同斗争。

——摘编自列宁《农奴制崩溃的五十周年》材料二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

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

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

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

据材料一,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4分)(2)据材料二,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

(4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1年改革为什么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2分)5.(2018江苏南通等七市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

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进行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材料二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

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

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

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5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

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5分)6.(2019江苏徐州模拟)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

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

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

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

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

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

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

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

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

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的主要举措,并分析百日维新的原因。

(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6分)答案1.(2018江苏苏锡二模)古今中外有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

……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

……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1917)》材料三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所求,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竞,恐终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

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

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学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什么特点?(3分)(2)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教育涉及哪些领域?(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2分)(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认识。

(2分)答案(1)措施:整顿太学。

(1分)特点:教育与仕进相结合。

(2分)(2)领域:办学管理机制;办学机制;教学内容。

(3分)(3)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培养忠孝思想相结合。

(2分)(4)认识:教育要与现实相结合;教育改革要与国情相结合,教育要培养实用人才。

(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2019江苏南京模拟)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