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水圈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圈与水循环 年级: 班级: 姓名 完成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填图、作图等形式明确水圈的概念、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以学生动手画示意图的形式,体会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以水在各圈层之间的转换等案例,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重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我们知道,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可以相互转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思——自主学习(一)请在下图的方框中填写相关内容。
(二)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及主要环节1.在下图中横线上标上箭头,并写出其表示的是水循环的哪一环节:① ②⑥ ③⑦ ⑤④ 海洋水 湖泊咸水和 地下咸水其他淡水① ① ① ① ① ① ①2.依据上图总结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各类型的主要环节哪些?类型:;主要环节:类型:;主要环节:类型:;主要环节:(三)地理意义(1)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
(2)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促使地球表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迁移。
三、议——小组合作探究1.依据水循环示意图,举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之——水汽输送。
2.人类都有哪些行为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哪些行为合理利用了水循环的原理?试举例说明3.世界上有浩渺的海洋,众多的河流而我们却要节约用水,为什么?四、展——小组展示各自讨论成果五、评——各组成员可以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共同提高六、检——当堂检测1.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A.大江大河B.地下含水层C.南北两极地区D.高山高原地区2.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A、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B、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C、河流水、冰雪融水和浅层地下水D、冰雪融水、淡水湖泊水和深层地下水3.下列现象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是()A、登陆台风B、未登陆台风C、塔里木河D、海上降水4.下列地理现象中,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①长江径流东流入海①塔里木河水分蒸发①内蒙古西部草原上的植物蒸腾①青海湖水分的蒸发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和陆上内循环都具有的环节是( )A、蒸发和降水B、蒸发、降水和径流C、蒸发、蒸腾、径流和降水D、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6.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A、海水蒸发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降水7.调节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主要办法是()A、跨流域调水B、节约、合理用水C、修建水库D、大力开采地下水8.看图1,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___和(D)_________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___循环,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高中地理_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圈与水循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
2、绘制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学会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4、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难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探究学习法。
借助相关资料和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图表得出结论,并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成果。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水圈和水循环”完成预习学案。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的编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 〖导入新课〗材料1 视频:据报道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材料2 展示图片材料3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姚润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材料4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讲:请同学们思考: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教师强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圈和水循环。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活动2〖导学案•合作学习1〗一、水圈的组成阅读教材47页及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回答下列问题要求: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②时间3分钟1.水圈是怎样的一个圈层,水圈有着怎样的特点?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的水体有哪些形态?水圈的主体是什么?陆地淡水占水体总量的多少?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主体是海洋水。
陆地淡水仅占2.526%。
3.陆地淡水的主体是什么?目前能否被大量利用?试分析原因。
冰川。
不能。
主要分布在极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利用难度大,更新周期长。
4.我们目前主要利用的水体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发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够研究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 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阐释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节约水资源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陆地水的相互关系,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读图绘图、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案和探究案(见附件)。
2.课前培训:培训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探究学案的问题。
组内的疑难问题做好反馈。
展示同学,参加完讨论后,迅速展示。
点评同学,提前做好点评准备。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PPT设计目的一、导入与学习目标解读导入:前天,是3月22日,是个重大节日——世界水日。
其宣传主体是“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今天,我们就研究与水有关的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老师解读:要求同学们看左侧的学习目标,并解读。
【导入】选取刚刚发生的地理新闻作为导入,及普及地理信息,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节水”“水循环”贯穿始终。
【目标解读】让学生明确目标,有效学习。
【反馈表述】老师点拨即突出核心,又能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疑难。
二、(1)探究学习智慧共享师:各小组,结合自学情况,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开始。
(约10分钟)(2)反馈表述学生讨论、展示结束后,有疑问的学生马上到相应的问题展区,听取点评同学的分析解答。
若仍有疑难或者生成新问题,可反馈到“疑难反馈”栏内。
(约5分钟)【探究共享】学生分工合作探究自己和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展示到黑板上供其他小组分享,共同提高。
【点拨提升】 利用图3.2和黄河图,让学生了解水体,并知道水体的补给关系。
【点拨提升】 提高学生认识的全面性。
高中地理_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小组合作与竞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有竞争意识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世界的未来将是一个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本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我们必须树立正当的竞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竞争能力。
合作,是为共同目的且有两个及以上个体或团体共同完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恰当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提高个人与团体的竞争力。
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设计】一、学生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1.做导学案。
课前利用自习课做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把教材变成学材。
并适当补充一些拓展材料。
2.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有关水循环的一些校园建设。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周末去了解一下身边的河流等水体以及这些水体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说明水循环的概念:根据视频和图3.2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概念。
展示有关水循环环节和类型的思考题:1.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2.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各种水循环又包括哪些环节?学生根据小水滴的旅行,并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一下什么是水循环?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并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课本回答水循环的概念。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
因为水循环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材料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通过引导和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知识结构关联图3、地理学科素养体现(1)“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
(2)“综合思维”素养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中地理_ 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4《水循环》教学设计【素养目标】综合思维: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重点:以地理实验、微课教学为主,深化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使同学综合把握水循环。
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用城市内涝的案例理解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教学思路】以学案为学习的载体、多媒体、教材图表、板书、探究活动等手段为辅助,用“观察现象—探究过程—知识梳理—学以致用”为设计【教学过程及策略】一、设疑导入,关注社会问题 二、观测实验,形成直观感受[教师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中,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和运动,是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奇,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说......[展示视频]:“城市病”——城市内涝师:对症下药,方为良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二章第4 节《水循环》,运用其原理,为“城市病”开出一剂良药。
(创设问题情景,从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为之后 合作探究埋下问题。
)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的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从空间位置上,又可以分生物水、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
提问:这些水体是孤立存在的吗?生:不是。
水循环使自然界的水体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
高中地理_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循环教学设计环节一:实验验证阶段(一)分组,准备好实验器材,并指导学生做“模拟水循环”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描述现象,总结过程(5分钟)。
(设计意图:本节课授课内容不多,相对难度不大,时间相对充裕。
而水循环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的获得。
学生课本上提供的“模拟水循环实验”经过操作,经过模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又试验了化学中的蒸馏水实验,需要长时间的过程,十分钟无法完成。
我们将这个实验中的水直接换成热水,通过实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和降水显而易见。
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思索、判断、分析,表达…….既能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又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根据实验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8分钟)(设计意图:实验报告的设计理念是:将宏观的大规模的水循环过程融入到简单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中现象的观察,解释,借助实验实现知识的迁移。
环节二:读图分析讨论阶段(15分钟)在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自学自画,教师稍加纠正。
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理解环节发生过程中蕴含的意义。
(设计意图:动手实验的基础上,高一学生具备这种通过自主读图,了解类型及环节的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提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环节蕴含的意义,把水循环的意义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为后面的总结提升铺路搭桥)环节三:多媒体演示分析阶段(12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直观的景观图片,动画,结合学生生活中经验和具体事例对水循环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提升。
(设计意图:地理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来说是提升其地理素养,学会以地理的视角看世界。
就水循环而言,学生会画出那张模式图未必能让他发出大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叹。
当他理解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就会明白:一场大雨之前,山区的水库可能会放水;城市人工水面的增加可以缓解热岛效应;带空隙的路面砖可以降低暴雨积水的深度;自己污染过的水可能再次回到自己的餐桌上......联系生活中的地理,让学生感受到水循环原理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能将知识总结提升。
高中地理_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循环(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学习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水循环的外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校西临“黛溪河”(附近市民休憩地首选)场景导入。
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并且要看透生活,能够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情境激趣,调动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展示【学习目标】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6-47页内容,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限时3分钟)【承转】结合水循环概念和示意图,深度理解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阅读理解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爬黑板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体会水循环发生在四大圈层中,对各环节的实质及过程进一步了解;对水循环类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速读能力,增强有效信息提取能力。
展示动手能力。
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体会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为后面的水循环1、在示意图中找到四大圈层2、各环节实质及过程3、由图中“连续运动”的表现导出水循环类型结合有关“黛溪河”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黛溪河源于摩诃山下黛泉,穿于兹山、印台山之间,北流绕邹平市区折向西北,至上口村西南入杏花河,再入小清河至渤海湾。
1958年以前,涓涓细流,常年不断。
汛期流速急,经常泛滥成灾。
自1958年,经过多次治理,中上游建起水库塘坝,雨水偏少之年,黛溪河水断流。
2017年以来,通过封停自备井、部分河段河道硬化、修筑拦水坝、“南水北调”生态水补偿、修建绿色生态园等措施,使其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利风景区。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合格考试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等级考试标准要求: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教学重难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实验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中展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其中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图片展示地球上的美景(二)目标完成过程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1、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2.【导下】《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
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引出“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3:展示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的相互补给。
举例: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第二部分:水循环(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水循环: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1、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2、《长江之歌》中唱道:“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3、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说的正确吗?简单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小结上述知识点,教师总结上述知识简单但零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好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二组专区:降水三组专区:地表径流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1、小组成员分别进入各组专区,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2、成果汇报:各组指定一个成员汇报讨论后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高中地理_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教课方案一、内容标准1.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表示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内容标准解读此内容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运用表示图”,水循环是宏观抽象的地理现象,“运用表示图”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详细。
该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明” ,对比于“说出” ,说明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举例说明”或许“详尽解说”。
二、教材解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节。
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原理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本单元内容中特别重要。
四个版本教材进行对照会发现,对于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基本一致,而中图版更为着重于实验研究,增添了水循环的实验,并安排经过绘图来建立水循环的模型表示图。
四个版本对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采纳有关的案例或许问题,与实质生活相联系进行研究,都着重于学科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可是各个版本采纳的事例和问题有差别。
三、学情解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和大气供给了能量;而且认识了对于水圈构成的知识。
难以理解的知识:对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体验来获得感性的认识。
四、教课目的1.运用水循环表示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联合情形和事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联合有关实例,解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在研究过程中,培育人地协调观的中心修养。
五、教课重、难点确实定及其依照要点: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六、教法、学法解析及其依照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事例研究、问题研究、多媒体演示、情形研究。
七、评论设计1. 本节课问题研究的过程也是目标完成的过程,经过每一个问题的完成度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评论,要就80%的同学都能起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且正确率在90%以上。
2.在讲堂小组合作研究成就展现时,学生经过教师评论、小组同学互评,向优异个例学习等形式,能够必定自己,提高地理学习的自信心和踊跃性,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问题,继续努力,成就更为优异的自己。
高中地理_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2017年版)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建立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练习,将感性知识和直观图像逐步归纳为水循环模型。
水体的含义、名称、水循环的环节与分类等概念性知识均需要教师作补充。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本节内容教学重点,教师应当结合四大圈层间的相互作用讲解,表现出自然界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1.人地协调观:分析宁夏砂田中铺设啥事对水循环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解释水循环对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区域认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认识地表水体的分布、更新速度等特征。
4.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明确社会循环各环节,提高绘图能力和图表归纳能力。
重点: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一、课程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古书中对水循环的描述,例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由此提问学生地表蒸发的水去哪里了?为什么李白说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学生活动】阅读古诗文,解释诗中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描述。
太阳加热海水使海水蒸发,河流注入大海,补充蒸发的损耗,使海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展现古代地理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思维,为新课讲解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一)水循环过程与类型【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相关段落,在书中勾画出水循环含义与主要类型。
高中地理_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素养目标】1.认知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意义;2.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并理解其地理意义。
3.通过通阅读、观察、分析地理图表以及野外调查、实验等,学会调动地理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4.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增强节水意识,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教法】1、创设情境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实验导入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的引入本科,通过形象直观地展示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理解和把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法】1、学会用图:让学生自习观察课文中的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搜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教学过程】预习交流一、水圈的组成观察思考二、水循环的过程问题回扣要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来学习一、水圈的组成(一)水圈的组成预学交流阅读教材P47,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水圈?2、组成水圈的水体有哪些?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可以相互转化吗?3、陆地淡水资源的分布是怎样的?小结:水圈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联系。
转承:水圈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联系。
它们之间通过什么相互转化呢?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学法指导:结合课本48页,认真观看微课视频思考:1.水循环有哪三个类型?各有哪些环节?要求:观看后请同学们以说和画的形式展示,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准备随时纠错。
请画出三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学生画图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边画一边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高中地理_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体类型,理解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人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读图分析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播放视频:水循环的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入:这个实验模拟出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过渡)水字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这三态水各有什么特点?水体类型分为哪些?二、学生自主学习:基础自主梳理结合课本54页,完成下列问题。
(每题2分)1.三态水各有什么特点?2.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按贮藏位置分类)3.地球上水体的主体是什么?4.陆地水有哪些类型?5.陆地水的主体是什么?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冰川水占淡水资源的比重很大,但是我们对冰川水利用的很少,也就是说目前我们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
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设计目的:适时进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教育。
)(过渡)我们了解了自然界的水体类型,而这些水体间是有联系的。
有着怎样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先学习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读图思考:图中河流水有哪些补给(来源)?(分值:5分)成果展示: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完善)(温馨提示)一条河流可能有几种补给形式,但是具体到某一河段,是以某一种补给为主。
例如长江上游是以冰川水补给为主,下游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整条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补给。
(过渡)陆地水中的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非常大,接下来我们以这三种水体为例学习陆地水之间的联系。
三、解疑合探:结合示意图,分析归纳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值:15分)(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_水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诗歌名言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潍河补给方和潍河与峡山水库相互补给关系式的分析,了解了各种水体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对河流各种补给方式特点的分析,判断典型河流陆良曲线图代表的区域,进一步加深对相互联系的水体的认识。
2.通过绘制莱州湾与潍河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通过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人海不复回”,内化了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
3.通过到故宫看海引入,对比分析城市化与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学会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课堂目标:1. 重点突破:①借助示意图说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及特点;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河流的补给方式。
2.水循环类型、环节、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流量图的判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导入:以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设疑导入。
导言:李白诗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勾画了大河奔流景象的壮观,是语文上的理解,那么从我们地理的角度看,黄河水真的是天上来的吗?真的入海不回了吗?通过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学习,我们将揭开谜底。
简单回顾相互联系的水体,并再次设疑陆地水体是怎样相互补给的。
【目标解读】层层设疑之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更加有助于有的放矢。
【探究学习】学生明确本节目标后进入探究学习,学生针对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进行讨论,并完成展示任务,要求图文结合,规范认真。
【引领提升】学生讨论结束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整理讨论所得,然后进入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
通过讨论我们对于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利更深的认识,河流主要有哪些补给形式呢,陆地水体间又具有怎样的互补关系呢?先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然后老师进行总结。
【探究1】通过探究1,学生学会分析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并能分析河流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老师拓展湖泊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并分析河流与潜水的互补关系,设疑是不是所有的河流与地下水都具有互补关系。
学生明确地上河这种特殊情况后,跟上一个习题练习,然后老师总结河流补给需要主要的点。
然后进一步总结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并分析每一种补给方式的特点,让学生尝试判断典型地区的河流流量图,加以应用。
并总结流量图判读的技巧。
【探究2】通过让学生绘制潍河与莱州湾之间的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环节。
并回扣导入,解决导入留下的问题。
通过到故宫去看海引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城市化和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内化这块内容。
老师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跨流域调水、人工降水等。
最后以干旱缺水的照片震撼学生的心灵,起到育人的效果。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情分析】在新授之前,学生对本节进行了预习,通过调研,学生对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水体的组成已有了较好的理解;对于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掌握的也比较好,对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生分析的不够全面;对于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部分学生判读起来难度较大。
所以本节课设计了两个重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及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和特点;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生们的预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可以尝试让学生运用相关原理,然后进行总结。
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循环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没有全面直接的感知,所以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数据,文字材料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效果分析】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通过层层设疑导入,极大的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前期进行了预习,学生已经发现自己的难点所在,所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重难点部分的理解和内化,这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整节课进行的较流畅,新生成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较好的达成,最后由老师进行情感的升华,达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本节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跟上一个新情境,既实现了知识与运用的紧密联系,又实现了难度上的梯度设计,整节课的设计使得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的相关预设目标,并体现了国家地理课程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
通过评测练习,89%的学生能够通过达标验收,剩余的20%需要进一步引导训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评测练习】1.陆地上的水在不断流动,互相转换。
下图中(图①、②是河流横断面,虚线为潜水位)正确反映河流洪水期水体之间补给情况的是( )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读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西北内陆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完成2~4题。
2.右四幅图中表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是( )A.①B.②C.③D.④3.②、③图中河流1~2月断流的原因是( )A.降水少B.气温低C.蒸发快D.用水多4.上述四个地区的河水补给中都有的是(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③冰雪融水补给④湖泊水补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大真探—迷失百慕大海域》中描述了探险家迈克和露丝夫妻在海洋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求生的经历。
左图为迈克制作的简易集水装置,右图为某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
5.该集水装置在获取淡水的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A. 蒸发B. 降水C. 水汽输送D. 径流6.据图3推断获取淡水的最佳时段是()A. 日出前后B. 中午前后C. 日落前后D. 午夜前后7.目前沿海地区没用此法建设海水淡化厂的最主要原因是()A. 效率低B. 破坏环境C. 成本高D. 技术不成熟8.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①~⑥各直线上添画箭头,完成水循环过程。
(2)写出①~⑥所表示的各环节:①_____ _ __,②_______ ,③______ 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
★(3)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来看,图中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循环;该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是给补充水资源。
★★(4)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________(环节),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 等(任意列举三个例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看,我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我通过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导入,我通过联系实际和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及陆地水体间的相互补给关系,能说出水循环的类型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