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创造心灵感受的境界 深入文本的美丽体验——观黄老师《触摸春天》一课有感
一年的春天悄悄地展露了它的衣角,在这个草长莺飞、阳光温暖的季节,叠彩区举办的第二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给所有听课的老师带来了一堂堂生动多彩、意义非凡的精品课,让老师们如沐春风,在诗意般的课堂中心动、陶醉。
听了这许多课以及领导们对这些课的评价,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是要品的,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老师自己先得陶醉了,才能带领学生在文字美中徜徉,从而爱上语文,热爱写作。
在我所听的课中,芦笛小学的黄蕾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整堂课让我在感动中开始,在感动中结束。
黄蕾老师展现给大家的课堂不再是一些枯燥的学文识字活动,而是寓情感于文理中,以非常巧妙的方法实现了字词与文章表达内涵的融合,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文章的美,让心灵和文本做了一次激烈的碰撞,在座的听课老师能深深体会到黄蕾老师的良苦用心,从中学到了如何处理文章、设计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的教学知识。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一个盲女孩用心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这是一篇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的文章。
蕴含着丰富的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本课内涵深沉,四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黄蕾老师却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深入浅出地把文章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一篇看似难以体会其中深刻寓意的文章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秀成果,必须用心思考其中的原因,找到它的亮点,才能为我所用,才能有所提高。
纵观黄蕾老师的课,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一、善于理清文脉。
相信执教老师在备课环节进行了一番深入地思考。
在通读文章后,她把本篇文章总结成两条主线:一条以安静的体验为主线,另一条以作者的感受为主线。
作为第一课时,黄蕾老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以安静这位盲童体验春天,感受春天五彩缤纷的基调上。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
对黄厚江老师语文教育理念的认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接触到黄厚江老师,还实实在在的听了一节黄厚江老师的课;听完黄老师的课,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爱上语文了”,“我要去好好阅读,这样才能和黄老师对话”;那么,黄老师的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他的教学有什么样的特点,竟然能让不喜欢语文的学生爱上语文可以从黄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分析,也可以从黄老师的“本色语文”理念分析;而我便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下分析;一、把学生的原初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立足点黄老师的写作教学尤其能说明这一点,例如,在"议论文要观点明确”的作文讲评课上,黄老师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在互动讨论中甚至是辩论中发现习作比较隐秘的中心观点不明确的问题;二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理解文章具体材料的性质及其实际的论证效果,以及它们和原定中心观点之间的距离;三是对习作进行既立足原定中心,又假定新的立论角度的多元修改这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激活了学生的现场生成,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尊重以及对学生立场的坚持;二把学生的语言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黄老师葡萄月令教学为例,无论是“梳理文章脉络”还是“文章要点缩写”,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个语言训练,都是在感受汪曾祺语言“平淡有味”的特点"比如说挑选每段的关键词进行要点缩写这一语言活动,黄老师可谓是一箭双雕,当然有的人也许会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深入文本,但当学生展示出答案,教师指导修改给出示范,再与原文进行比较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教者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汪氏散文的境界层层递进,前后相连,但全部力量都必然集中于语言训练这一点在师生一同感受到汪曾祺将说明文的内容写成了散文写成了诗的境界之后,教师提问: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教学至此,我们都知道这里教者要开始补充作家写作背景了教师读汪曾祺女儿的一封信,间接交代时代背景,并要求,在他读的时候请学生记下关键词原来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同时还训练到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显然教者不是为介绍背景而介绍背景,他把"多元”的语言训练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而且是所有学生参加的课堂教学环节这就是本色语文坚持的学生观又比如说,在孔乙己教学中也有一个词语效果欣赏环节,黄老师和学生讨论能不能把"走“换成"爬这在不少教师那里,是一带而过的事情,但是在黄老师这里,前后经过了四个来回,在反反复复中细细体验语言的差别,寻找语言的感受可以说,正是黄老师对语言体验的这份执着,才演绎出许多精彩的教学瞬间三把学生的学习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归宿点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之中以文本为平台,以语言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互动,以此指向学生的语言成长这一目标教学葡萄月令,黄老师从了解“谁读了三遍”开始,然后让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评价,学生再试读,教师范读也正是在反复的"读“中师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尽情地感受"读的快乐,享受读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收获,有成长在写作教学中,黄老师也把对写的强调落实在他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之中,这一点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孔乙己的教学黄老师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可以写手而作者没有写的地方补写出句子学生再创作的过程一方面是对写的训练,另一方面又是对文本深入把握的过程,"写与"读在这里绝妙连学生的写不是乱写一气我们见多了这样的所谓"写的训练而是有支撑,有借鉴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文本,感受人物在黄老师这里,教师的讲授更多的是启发、引导、指点和示范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在创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他的课堂,学生身心愉悦,不需要揣摩教师心理,也不需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表演性”语言,他们的语文精神得到释放,创造的欲望得以唤醒;尊重“学生本色”、做学习的主人;回归“学科本色”,还课程原味;推行教学本色,以“实”求“质” ;。
春天里的相遇 ——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
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
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果真如此!“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
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
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
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
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
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暖阳·成长——苏州之行听黄厚江老师讲座随记
只会考好 , 是悲哀 的, 要让学生感受上课的快乐 。 他谈到只会 做练 习来让学生考好 是愚蠢的。其次是对学生终身有用 的东西 。 对 照
做幸福 的语文教师 , 这才是快乐。
此次旅程 , 满满都是 收获 , 带着这一缕缕暖 阳, 勇敢 、 坚定地走 黄 老师说 , 不要让学 生痛快三年做 你的学生 , 而教 师悲哀地 顶。 做三十年教师 , 这太难 受了。 要做快乐 的老师 , 才对得起 自己的人 在 成 长 的路 上 … … 生 。我们不要虚空发展 自己, 不要做 了一点点学术就功成名就 的
他说 , 学科 研究就像 十月怀胎 , 是把一个 问题反 复研究 的过 程 。从 理论上讲 , 学科研 究要 以课 堂研究为 主 , 以课 堂教学 为重
点, 以追 求教 学的效用 为 目的。 教师 教学好 , 首先要让 学生考好 ( 让 学生考好 才是 称职 的 ) ,
那将 会在试卷 上暴露 。 所 以, 教师应将课堂 内容研究好 , 把教 学内
零 警 r ^ | 《 I j A 嘏 ■ ■ ■ I
暖 阳・ 成 长
— —
苏 州之行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随记
贾 爱 娟
( 甘 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 小学) 1 1 月 2 1 1 3, 参加培训 的第三天 , 阴阴的天 , 绵绵的雨 。早晨 , 样子。 要知道 , 衡量教师的标准是课好 、 成绩 好 、 品德好。 他特别谈
二、 什 么 是 教 师 成 长 1 . 功利性发展
黄 老师说 , 有 的老师认为评上特级就 是较好的追求 。黄厚江
黄厚江本色课堂研讨会心得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杨春2012年10月18日,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和XX老师、XX老师、XXX 老师一行四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
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在灵动与厚重的古城姑苏,一个貌不惊人的本色小老头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台上高朋满座,台下座无虚席,连狭窄的走廊和台前的空地也人头攒动,每一位与会者都强烈感受到了能够赴此盛宴的幸运。
这也充分证明:行走的语文路上的一线教师,并没有被“眼花缭乱”的这主张、那主义所迷惑,他们始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遗余力地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谛,探寻着语文教学的奥秘。
短短的两天,黄老师亲自上了四节课:《黔之驴》、《葡萄月令》、《阿房宫赋》和《记叙文写作》,做了两场大型报告。
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的本色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
诵读、造句、填空、复述、听写、缩写等这些日常公开课上看不到的东西,却被黄老师运用的语文味十足。
黄老师的范读,虽然不那么字正腔圆,但声情并茂,努力的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更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黄老师每节课都板书,使用多媒体很少,这和现在的许多公开课截然不同,学生却所得颇丰。
这让我强烈感受到: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
以黄厚江老师执教《阿房宫赋》为例,首先与同学一起研究课前提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在引导中不断提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在一段教者亲自缩写的短文的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这既是检查学生对文本理解掌握的程度,也是对学生阅读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引领学生感受“赋”体文语言的美、语言的气势和文章所表现的阿房宫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朗读“骈偶”的段落;仅仅有这些还嫌不够,又精心设计一个“改写结尾”语文活动,和原文比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领学生理解杜牧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主旨,理解赋体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2)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2)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篇二我有幸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泰安六中老校区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初中语文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讲座和示范课。
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尤其是黄老师的讲座《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黄老师在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种种异化现象。
近些年的语文教学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性,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了责任;要么被虚化为各种新兴时髦的教学手段。
而僵死的语文哪里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呢?为了恢复语文的活力与特性,必须提倡“本色语文”。
对于本色语文,黄老师提出三层内涵:一是语文本原,即要明白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二是语文本真,即要探究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三是语文本位,即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
下面我就参照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黔之驴》来谈谈我对于“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的感悟与理解。
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呢?假如认为母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那么语文课必然沦为考试的附庸。
在此,黄老师认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个观点,我是深表赞同的。
对于任何的语文学习来说,都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之所在。
如在《黔之驴》的示范课中,黄老师就是通过学生最感兴趣的“听故事、讲故事”的活动来实现这一理念的。
听故事、讲故事是每一名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体验;让学生讲故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同样,评故事的环节也是完全由学生完成的;让学生自我矫正、辨伪去妄,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认知的不足在活动中展现,又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完成了思维的提升。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黄老师都是身处幕后,把学生推向了前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了自己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了自己运用母语的能力。
这样听黄厚江老师讲课
这样听黄厚江老师讲课作者:向浩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我时常用两种方式听黄厚江老师讲课:一种是现场听。
现场听的时候,我就像一台雷达,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的每一点信息,生怕遗漏。
因为对我而言,每一点遗漏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黄老师课的准确理解。
其二是读实录,就像解读教材文本一样解读黄老师的课例,并做上很多批注。
边批注边想,这个教学细节是怎样做到如此精妙的?就这样一路下来,我慢慢发现,自己的语文教学也在悄悄发生改变,自己的语文课也越来越本色,越来越活泼。
我觉得,黄老师的课要多听,要细听,要边听边思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听黄老师的课就像看侦探片,不能溜号,否则随时都会有精彩和你擦肩而过,让你大呼遗憾。
听黄老师讲课,哪怕听他讲旧课(他经常上的课),也要用心听。
他的课设计精妙固然不说,更精彩的是被他现场激活的学生生成,那才叫人大饱耳福。
所以,他的“旧课”,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依然会偶遇不一样的精彩。
例如“写出人物的特点”这课,我听了不下四遍,但到现在我都还想听。
与其说这四遍让我看到了共生教学课堂不一样的精彩,还不如说这四遍听课经历成了我教学生长的四个阶梯,让我“倚势攀缘”,慢慢接近语文教学的美好园地。
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又听了黄老师讲高三议论文作文指导课“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
这节课我是第三次“听”了,前两次是读实录,这一次是现场听。
说实话,前两次我都没怎么看懂,这一次算是听明白了。
前两次没怎么看懂,倒不是因为黄老师实录整理得不好,或者书中表达得不清楚,而是因为自己常年在初中学段从事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对议论文的写作和议论文的教学了解甚少,所以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我是必然听不懂的了。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要想听到好课,还得自己懂课。
自己不懂课,好课听不明白,差课辨不清楚,最后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是一种“灾难”。
精品课学习心得体会
领略名师风采,感悟教学成长——中学语文精品课研讨会学习心得2012年11月24日到25日,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到合肥市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学语文精品课课堂展示教学研讨会”学习培训。
有幸聆听了巢宗祺、郑桂华、胡明道、程翔和黄厚江五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专家的四节精品课及五场学术讲座。
几位名师,无论是观摩课还是讲座,都精彩之极。
我深深感觉到:走出去,总会有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教研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获得不少教学经验。
名师们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那真是“目不暇接、异彩纷呈”。
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让我们深深感觉到教学技艺无止境,教学创意无极限。
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让我心中十分叹服。
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知识渊博。
真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下面我就谈谈听课的一点感悟。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例如,郑桂华老师上的是《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一课,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会了合理地提取信息,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及想法,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相互接纳和欣赏,相互合作交流,并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探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情节的叙述如何做到一波三折”的策略,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应该就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满了师生的灵性和个性。
短短的四十分钟,真正是教学“无痕”,精彩“有痕”!二、语文教学重点在读几位老师在授课中都不约而同的重视学生的“读”,黄厚江老师在教学唐代文人柳宗元的《黔之驴》一文时,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齐读了五遍,然后才让学生谈谈认识,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学生阅读时要求读出感受,读出疑问,从中发现问题能够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春天,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充满了绚丽多彩的花儿,展现了自然的非凡之美。
在这个春天,我有幸参加了一堂极具特色的课程,黄厚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场生动而深远的历史再现。
这堂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史”,黄老师用他独特的风格,
让我们一窥该时期的文学文化背景。
他娴熟的知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他睿智的观点,一字一句都让我们充分受益,令人叹为观止。
黄老师认真讨论了明清时期文学史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文学名家发挥的作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该时期的社会现状。
他还带领我们对明清时期文学名篇进行了探讨,从中让我们受到极大启发。
黄老师可谓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他把这堂课当作一次重要的相遇,用心去感知我们的想法,用细心去分析我们的问题。
他的讲课不仅涉及文学知识,还充满了他的独特观点和对历史认识的思考。
他经常使用实际案例,生动地让我们感受到历史与文学背后的真实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微妙的情感。
此外,在讲授文学史的同时,他也会提出一些有关心灵修养的思考,让我们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和反思自身的思想观念。
从黄老师讲起的明清时期文学史,给了我们一次难忘的春天相遇,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非凡价值和文学的百般妙处,也让我们对于文学的探索和追求有了新的动力和决心。
此刻,当我想起春天里的这一次相遇,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也有更深刻的见解和理解,我会永远怀念黄老师给我带来的这种
莫大的聪明,这种最真挚的学习,这种对历史的情投意合。
学习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有感
148I文教#$!学习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有感◎赵慧敏本色语文教学思想是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黄厚江创立的,主要内涵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一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一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 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对本色语文教学思想愈学愈爱,渐悟渐深。
—、本色是一种朴实黄厚江一直说自己是躬耕在语文田野里的一介农夫。
他陶醉于""络””,他到了语文最纯粹、最本真的“天”。
他的本色语文课堂的”,a的“农夫”有a黄厚江师的语文课堂是一首首经的田a他的语文课堂,我到的是一位“农夫”农他的任田”a我想黄师经在的一:“语文师要了的,了自己的田”课,课a黄师自己实真经一堂堂的语文课a—本课本、一、几,黄师真,他的课堂语文特有的a师学深教三说:“有的,是过时的,失败的,在优秀教师运恰当的情况下,比现代教学还要好a例,师口语、盒,都是这样的教学a”这是对黄师本色语文课堂最恰当的评价a当然,也有不少语文师,因为黄师的课没有表面的热闹总”而忽视它的意义价值a“有一次,应邀在某执教一堂公开课,大概觉得我的课没有什么’新奇’处,一位师问我:’黄师,你这课要体现什么?’我答:’真理总是素的a我试图用自己的课堂说明:课程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最平常的式去实践a黄厚江师对当前一语文课过度“包装”,过于追求形式的哨”的现象,提了自己的法:“语文教学在越来越好的同,似乎实实在在的语文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在语文意外花的时间多了,在语文上的心思少了a”黄老师认为,语文课在形式上当是可以的,是应的,一为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a 因为形式了内,是可的,是可的a因为本色,黄老师的课、有、显;因为实,黄老师的课易理解、易操作、易推广a二、本色是一种和谐黄师本色语文的和谐之处主要体现在他所创立的教学法a理是学科的要理一,是对文的a,是多在一,失都的一间,是「间的度a黄师认为=理语文课堂教学,来解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中的,我的教学为,课堂教学的,是有意义的a”语文教学法是语文本色教学主实现的主要a语文教学法,是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理,的教学实践中总来的,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基本主的教学法a”黄厚江语文教学的是教,作教写作;在中教作,在作中教作a它好体现了代哲学的谐思想,师间、间学,,师的思推学的思,学的思推学的思,学的思师的思a师在自谐的中语文课堂特有的实a我以黄师执教的为例,来体会本色语文课堂的谐a在课堂的,黄师求学的意=是你,还是我来?”没想到学异口同说:来a”黄师于是一的了前,然学评价的a有的学说=得a”有的学说=得a”有的学说=得a”黄师问学=应什么的语来这?”有I文教/0 &的学生说:“应该用豪放的语气/”有的学生说:“应该用阳刚的语气/”有的学生说:“应该用粗狂交织些哀愁的语气,因为这毕竟是一首送别诗/”老师的示范、学生的评价、学生的感悟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感受到了师生通智、通心、通情的和谐氛围/在诗句赏析阶段黄老师动员学生以描述画面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内涵。
读《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有感
读《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有感初识黄厚江老师,缘于一次听课活动中,虽然黄老师执教的是一节中学语文课,却让我这个小学老师听得感概万千。
课堂上,学生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不断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用心创作。
没有夺人眼球的多媒体,也没有精心设计的过渡语,但课堂处处能感受到学生思维的灵动、智慧的生长。
看着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听着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动情的朗读、别具匠心的模仿创作,不由让人深深感动。
这不就是语文课堂上最真、最美的风景吗?教改如火如荼,语文教学各种流派百花齐放,每一位名师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甚至有着不一致的教学主张。
语文究竟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普及,很多一线老师面对着崭新的教材,都产生了“不知如何教”的困惑。
当拿到黄厚江老师《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这本专著时,我被封面上“课堂寻真”这几个字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进行阅读,期待在阅读中寻得语文教学的真经。
几天的阅读,让我对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解读。
语文是什么?到底要教怎样的语文?学生到底应该学什么样的语文?关于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热点,也出现了各种理论和见解,但终究是各执一词,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
黄厚江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学生的发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语文是什么?他指出尽管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但就目前的研究而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
没有标新立异的解读,也不追求哗众取宠的表达,朴实的语言中道出了一名教育者对国家课程标准应有的的尊重以及对数代“语文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如同他的课堂一样,简单中透着力量。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表示赞同,或许让人感觉不到特别之处。
在书中,黄老师对“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道出了语文的“本色”。
读《作文课的味道》有感
读《作文课的味道》有感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对作文教学方式没有创新。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写作前,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并详加指导;学生写作时,老师喋喋不休地“干扰”;学生写作后,老师进行批改和讲评。
但这些做法却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地训练下,甚至对写作产生了厌烦情绪,一提起作文就头疼,哪里还写得出好的作文。
作文课究竟要怎么上?我一直在探索,却终究没有明确的方向,总感觉茫然无措。
近期阅读了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一书后,我感到醍醐灌顶。
它像一道光,为我的作文教学照亮了一条光明大道;它像一阵和煦的春风,让我豁然开朗。
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教学中,共生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共生写作,又是共生教学的重要方面。
“共生写作”概念,是由黄厚江老师首次提出:“共生写作,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写作体验、写作经验和写作过程的互相激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激情,优化学生的写作过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更可贵的是,黄厚江老师在很多经典的作文课例中,一直践行着他的作文教学观。
1.在精当有趣的指导中共生共长在《记叙文中的描写》这节课上,黄老师从“自己好丢东西”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曾丢过什么。
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丢过公交卡、钱、手表、日记本……黄老师聊天般地把学生引入了话题,或追问,或评价,风趣幽默,学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里畅所欲言。
黄老师调侃般地问到了学生丢的日记本的内容,问学生是否有不能说的秘密等,这些无疑而问,本就不需要回答,但是却像一个导火线,点燃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开始思考、搜寻有关自己丢东西的一些事情。
这样的导入灵活而具有针对性,毫不做作,在老师亲切自然的闲谈里,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
在接下来的“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心情”这一环节中,一位学生分享交流了一段“对着篮球架往上扔磁铁,结果磁铁被吸在上面了”的故事,黄老师对这段文字作了精当而有趣的指导性点评。
本色里得风采 自然中见深度——品黄厚江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课
开头形成对照,“欧·亨利”式结尾即属此类;契机型结尾,用一件东西、一句话、一个念头或任何一个特定的事物作为契机结束全文。
学生能把握一般性的写作范式,对阅读和写作有很大帮助。
第三层次是通过续写、探讨结尾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
语文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和思维是一致的,著名作家狄马说:“一个人如果真的养成了独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习惯,那他已经是个现代公民了,语文教育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的多少和观点的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思维活动。
猜读结尾能增强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交流探讨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发散再收拢,明白其思维走向及合理性;比较评析使得文本与学生、师生、生生间思维碰撞,逐渐让思维更有广度、深度、高度。
《夜归人》结尾的思维方式一般可以归纳为正向式、逆向式和曲转式三种,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几种方式下的结尾各能引出什么样的主题,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和实际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文本的文化价值和自己获得的思想蕴涵。
常说理科生读小说是消遣,文科生读小说是做学问,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当然不能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
宣传进化论的赫胥黎的孙子小赫胥黎一百年前在《美丽的新世界》一书中所预言的娱乐时代正在成为现实:“人们只知道笑,却不再思考,并且不知道为什么不再思考。
”[4]短篇小说的教学可以有笑声,但绝不能一笑了之,课堂上需要讨论,但绝不能“放羊”,听之任之,而要有归纳、提升,要有思维含量,要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感受作品的魅力,体味人类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1]杨晓林.当代大陆悬疑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盛宁.文学文论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16.[3]崔道怡.小说课堂[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28.[4]吴格明.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05(1):16.(责任编辑:陈玉赛)本色里得风采自然中见深度———品黄厚江老师的一堂作文教学课蔡向华(桐乡市濮院桐星学校,浙江桐乡314500)摘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体现了他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本色”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度”表现为“学习活动的层递性”“方法传授的无痕化”和“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转载]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推荐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的讲座。
他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
现将其讲座的观点记录如下:第一块: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现语文教学异化了,也不大像语文课了。
现象为:一、语文教学人为拔高了1、语文的性质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如今有些课堂过分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且超过了作为初、高中生的心智。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在古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
2、关于课堂教学结尾的“临终嘱托”问题。
二、语文课形式化了上公开课前上网找课件。
只有形式没有语文。
老师听课比较关注课的形式。
三、语文教学贵族化了1、对特级老师课堂教学的误区: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与众不同;特级老师的课应该一般老师上不了,即别人模仿不了。
2、新课改的课,应该是一般老师都能上得出来的课。
3、要研究家常课怎么教。
4、大多数老师都不能模仿上得课为“贵族化”的课,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
面对一些有着较强语文素养(朗读特别好,或某项语文技能特别好)的老师上出的课,我们一般的老师不要为不能模仿而感到“自卑”。
四、语文教学被转移了1、意思为: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院。
2、几句话:语文的一半就是爱情。
不要把一个美丽的童话,变与一个真实的故事。
五、语文教学萎缩了1、语文能力的训练应包括听、说、读、写。
现在不关注听、说,课堂教学已萎缩为“问题+答案”。
2、学生演讲,对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80%以上的语文课堂没有像样的作文课。
阅读教学就是变相的做练习。
出题目找答案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阅读能力不是通过做练习培养出来的。
课内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外让学生适当做练习才是正道。
4、面对一张试卷,我们老师要分析一下,哪些题型是可以通过练习才可能提高能力的。
读黄厚江《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读书心得
读黄厚江《播种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读书心得在阅读黄厚江老师的《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一书后,我深感其对于语文教育深刻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理念上的革新黄厚江老师首先强调的是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
他提出,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舞台,是学生情感熏陶的港湾,是学生个性成长的土壤。
这种理念让我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二、实践中的智慧书中,黄老师列举了大量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并分享了他是如何运用核心素养的理念去处理这些问题的。
这些案例生动而具体,既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有对学生心理的分析,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课堂之中,感受到了黄老师的教学智慧。
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黄老师对于“读”与“写”的结合。
他提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在写作教学中,他则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反思与启示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黄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都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我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
黄老师的教学智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让我深感敬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我要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听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感想
听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感想
听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的感想
上个学期,黄厚江老师亲临华校,上了一节颇为生动的作文课——《人物的外貌描写》,听后体会很深,为黄老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为黄老师的步步紧逼,设置悬念的构思,不知不觉,一节课就结束了,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意犹未尽。
一.幽默风趣的语言,带给学生别样的体会。
黄老师的课堂基本上没有什么幻灯片,他从自己的名字出发,带着学生组词,特别是当他说到有学生称他为老黄,甚至“阿黄”时,我们同学会心一笑,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让学生感到名师原来可以这么亲切。
继而学生脑洞大开,由老师的姓名再到学生自己的名字展开了续写,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学生的作品也慢慢多了起来。
二.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教给学生如何刻画人物
随着名字的来历的步步深入,学生写作时语言也丰富起来,然而到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却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很多同学写出来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作者此时列举的是写同学自己的妈妈的外貌,这时,黄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特征写,比如要表现妈妈的勤劳整洁,可以通过妈妈的穿着,手上的皮肤等来表现,不要每次都要写妈妈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头上的白发等。
最关键的是写人物的特点时,不要出现具体的特点的这个词,而应该竭力的用语言去表达,然后让读者去体会。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课堂上,学生学到很多,作为听课的老师更是自叹不如,深感学习的重要性。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黄厚江讲语文读后感篇一孙绍振教授说:“语文是难的!”近来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深感孙教授话中的真谛。
语文之难,并不难在让人无从下手,恰正与数理化等相反,对于语文,谁都能教,谁都能学,而却正因如此,没了一个明确的标准。
于是,教得好与不好,学得好与不好,就变成了一个难下定论的问题。
在我看来,语文之难,难在分寸之间的把握。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了。
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考我们这一代人,除非是不想学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大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今,条件好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教学也生趣了,但学生却变得不懂语法、不会标点,甚至连个拼音都拼不来、写不像了,真是怪哉、怪哉!记得刚带初一时,第一次布置学生抄写第一课的生字词并注音,在我看来几等于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作业,他们却着实将我整了个焦头烂额——有不会写拼音的,有不分四声的,还有不知把音调标在何处的……这让我很讶异,这六年他们竟都是鹦鹉学舌过来的吗?后来我知道,他们学英语也不再学音标了,全跟着老师、录音机读单词,我不禁感慨:看来他们是要将鹦鹉学舌进行到底了!于是,在教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抱怨一个“定语后置”句式花费了整整一节课来讲解——因为要讲“定语后置”,必得先知道什么是“定语”,又得先把词性分类也讲一遍。
于是尽管花了一节课,却也只是讲了个皮毛而已。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郑玉萍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7(000)020
【摘要】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南昌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总页数】1页(P105-105)
【作者】郑玉萍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霍城县初级中学,83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暖阳·成长——苏州之行听黄厚江老师讲座随记 [J], 贾爱娟
2.文本与生本:本色语文的两个着力点——听黄厚江老师《黔之驴》一课有感 [J], 诸定国
3.本色语文思想在课堂里的绽放--听黄厚江老师执教《葡萄月令》 [J],
4.于平常处见真功夫——听黄厚江老师执教《孔乙己》有感 [J], 岳学贤
5.散文课堂中的期待——听黄厚江老师教《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J], 曾文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名师课堂观后感
语文名师课堂观后感冒着蒙蒙细雨,迎着瑟瑟的北风,4月11晚,我和同事来到济南,虽天公不作美,没有让我看到一个春意盎然的济南,但名师的课却让我如沐春风,一扫我的郁闷之情。
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整节课潇洒自如,简洁精炼,毫无做客之秀,整堂课紧紧围绕文本展开一些列的活动,包括指导朗读,分析寓言特点,分析寓言中老虎和驴子的形象特点,分析寓言的主旨,还有讲故事环节,每一环节的每一问题都由课本生发而来,教师都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的字句进行分析理解,都能在课本找到立足点,用黄厚江老师的话讲,语文课就是“玩语言”。
黄老师的课引发我深深思索:语文课到底应当怎样教?教成什么样子?1、语文课不是PPT、音频视频播放课现在有的语文课堂已经完全被PPT所俘虏,语文课完全成了PPT播放课,老师成了播放手,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完全否定PPT的使用,在我看来,PPT的使用原则是:该用就用,不该用不用,使用过程力求简洁明了。
对于字音字形为了避免学生书写错误是可以出示在课件上给学生以示范指导的作用。
还有一些需要全班同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出示在课件上起到提请醒加深印象的作用。
还有的课堂一节课播放了好几次视频,语文课成了电影课,这是不可取的,那是否就要完全否定课堂上使用视频呢?其实也大可不必,视频的的作用是更加形象直观,可以更快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而且在观看视频中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细节,这样的细节将来也许会成为的不错的写作素材。
例如:我在讲授《亲爱的爸爸妈妈》时,为了渲染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我播放了海子的《还我一个家》,视频中那个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的小女孩含泪的眼睛感动了全体学生,以至于以后写战争题材的作文时,好多学生提到了那个细节,而且描写的细腻感人。
我在讲《台阶》时,给学生播放了刘和刚的《父亲》MTV,视频中父亲为儿子修补摔坏的录音机这一细节使好多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为学生的说和写进行了恰当的情感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天里的相遇——听黄厚江老师讲课有感
时间:2016-04-12 12:35 作者:郑玉萍
3月27日,阴阴的天,绵绵的雨,南昌市二中就在这蒙蒙的春雨中静默着。
步入校园,一块一块被修理得平整有型的绿色草坪,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干净的小路边还有舒适的长椅,它们都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安静地凝视着从全国各地匆匆赶来参加“真语文“活动的老师们。
如果不是主教学楼有“昌吉二中”这样的字幕,我还以为这是一处小花园呢!
好喜欢这样的校园,清丽诗意!江南这样的校园可能比比皆是,对于北方的我,一见钟情于这样美丽如画的校园,是不是有点少见多怪了?我想更美丽的应该是,让我们越过千山万水,不辞辛苦,一路寻来,满怀好奇和期待的“真语文”活动吧!
果真如此!
“真语文”活动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高中语文课《葡萄令》拉开序幕,这堂《葡萄令》以及黄老师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使我对“真语文”何为“真”,一下豁然开朗了。
(一)我们先来看课堂教学的开始:
师:我们来“咀嚼”一下课文。
黄老师读一个片段,你们从中感受一下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读课文)
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是“了”。
如果再细读,这篇文章除了葡萄,除了月,这个“了”用得多就很有意味,
这是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生:一种拉家常似的、非常平易近人的风格。
师:太好了,“拉家常”这个词把汪曾祺散文的特点说出来了。
一般人的散文语言都是典雅的,文学性很强,但汪曾祺口语化的语言特别多。
很多人觉得不仅仅像老大爷的语言,有时候还很接近一个孩子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句式也有特点,大家可以把这一段自己读一读,再看一看其他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比如说第七段,后面用了个词:碧绿,我觉得这个词写得很短,但是让人感觉很有力度,感觉到叶子长出来了。
师:非常好。
让我们有种感觉: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好像看到这个碧绿的情景,劳动者在这个葡萄园里就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选取文本的一段,朗读之后,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寻找哪个词用的次数比较多。
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了”字,出现的频率颇高时,黄老师就让学生细细体会“了”字背后的意蕴,学生很快感受到汪曾祺先生散文语言的平易质朴,淡而有味的特色。
而黄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就像邻家大叔,笑容亲切,语言朴实,对话机敏,点拨幽默风趣,让课堂的湖水漾起一阵又一阵美丽涟漪。
课如其人,你看,“一句一话,一词一话,每个词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语言如大地般的朴实深厚,如黄老师朴素平凡的外在形象,洗尽铅华,只见真纯。
这种语文的真,是返璞归真,是自然实在,是至高的追求和境界。
窗外春雨淅沥。
在这阴雨霏霏的日子,与黄厚江老师,与真语文相遇在春天里,千里相会的缘分,语文人爱语文万遍不厌倦的共同情怀,让我们济济一堂,共同享受了这堂语文教学的精神盛宴,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二)探究文本结构和材料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时,黄老师在课堂的这条河上是这样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
师:为什么汪曾祺的文章看上去随意没结构,但大家都说好?我们不能看表面,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
从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详略得当。
师:有详有略就形成了散文式的齐奏韵味。
为什么你们的作文写得就像流水账?大家体会一下,粗略地看看文章的结构,想想哪一段写得最详,为什么这一段要写得最详,就看出他的苦心经营了。
能看出几月份写得最详吗?
生:五月。
师:为什么五月份写得详?
生:五月份对葡萄生长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期。
师:有没有同学找到了不同之处?
生:我觉得五月是葡萄长势最好的时期,长势越好就越有生机,生机盎然就越得到作者的喜爱。
师:对,她说得更好一点。
五月份对葡萄生长最重要,五月份是
最富有生机和生气、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详略分明,写出了文章的节奏、重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一教学环节,黄老师用“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结构都是苦心经营的”这句话引发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材料详略安排的思考。
第一个学生的认识较为肤浅,黄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
学生对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构”终于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原来五月生命勃发的季节,与文章的节奏、重点一脉相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个环节看似寻常,但就是寻常之处最奇崛。
师生之间轻松的对话,水到渠成的过渡,由咀嚼品析文本语言推进到探究思考文本写法,,让课堂的教学内容逐渐深入,教学设计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很自然地呈现在教学的流程里,如清风徐来,水波无痕。
然而却让学生看到了水草丰茂处。
这是无技巧中的教学技巧,又是教学技巧中的无技巧。
教师的成长就如侠客练剑一样,第一阶段“手中无剑,心中无剑”;第二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阶段“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春天里,与朴实坦诚的黄厚江老师在南昌相遇;在春天里,与温润如玉的肖培东老师在新疆昌吉相遇,他们的课,他们的教学都在告诉我们,“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即人剑合一的至高境界就在他们的教学生命里!
窗外的雨,下得更欢了,而会议厅暖意融融,笑声阵阵。
(三)让我们再看看黄老师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彩之处:
师:“月令”指的是生长周期,但是这两个字放在这个地方,讲究的是一种美感。
我们感受到了诗一样的语言,所以说汪曾祺的散文是散文中的散文。
那么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诗一样的文章?
生:我觉得作者必须得热爱从事的事情,发自内心的那种喜爱。
师:对,热爱种葡萄,热爱葡萄。
要写出《葡萄月令》这样好的散文来,一是要熟悉它,不熟悉写不出来。
此处还要有文学的修养,能够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
生:乐观,他一定要特别热爱生命,因为葡萄也是生命。
师: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就应该是这样。
还有哪个同学有新的想法?
生:我觉得还要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受到启发,他看到葡萄的生长,就对生命有了感受,对人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因此我觉得要从中体会到一种更高的意义。
师:在你心目中觉得汪曾祺和葡萄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觉得他赋予了葡萄生命。
师:这个理解非常好,他赋予了葡萄生命,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
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
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
黄老师和学生对题目中的“月令“的仔细咀嚼,学生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汪曾祺的散文有说明文的内容、诗一样的语言,散文的意境。
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由此引到学生对作者理性的认识上,学生只看到汪曾祺对葡萄的喜爱,对文革的这个特殊年代,黄老师又是怎样让学生了解这个背景进而认识汪曾祺的呢,黄老师的点拨语言可谓四两拨千斤:
“可当时下放到农场去种葡萄的,也有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人,种着种着就吊在那个葡萄树上了,也有很多人跟汪曾祺一起喷农药,喷着喷着农药就给自己喝掉了,但是汪曾祺没有。
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散文来呢?”学生在黄老师机智诙谐的语言中立马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一个在动乱年代,身处逆境却豁达乐观的汪曾祺就跃然在学生面前了!
“葡萄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葡萄就是汪曾祺的孩子。
其实这个散文就像葡萄,你看到了吗?一串串的葡萄,一个个句子也是葡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葡萄背后看到了一个像葡萄一样纯净、单纯、有赤子之心的作者。
”其实,语文又何尝不是黄厚江老师生命中的葡萄,这堂课上又何尝不折射着黄老师对语文炽热、纯净的赤子之心呢!
春雨与大地依然缠绵不休,而《葡萄令》这堂课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黄厚江老师也开始了他的讲座《解读文本的立场和维度》。
我凝望着两鬓已花白的黄厚江老师,听着他通俗易懂的文本教学解读理
念,不觉间,我心中溢满了感动。
一个年岁几近花甲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深忧虑,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思考,不就是在用自己的拳拳之心,用自己的生命在解读语文教学
吗?
从黄厚江老师课和讲座中,我明白了:真语文,就是语文课堂呈现出真实自然的本色,是语文教师那“人剑合一”的真功夫,更是一颗热爱语文的赤子之心!
相遇就是久别重逢,就是生命中的相知。
在这绿意盎然的春天,与黄厚江老师相遇于蒙蒙细雨的日子,我们的语文就在这春雨无声的滋润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力量。
语文如春,课堂如春,生命如春,一切,美丽又富有生机!
(新疆霍城县初级中学郑玉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