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彗星陨石

合集下载

彗星、小行星、流星和陨石

彗星、小行星、流星和陨石

彗星、小行星、流星、陨石彗星:在太阳系形成后,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还残存着一些原始星云里的物质。

稍近一些的是一个环带,叫柯伊柏带,稍远一些的是个物质球层,叫奥尔特云。

这里的物质受到的太阳引力比较小,轨道不稳定,稍微受到些引力干扰就会改变轨道飞向太阳系内侧,当运行到木星、土星这样质量很大的行星附近时,再次受到引力干扰,形成新的彗星。

一般认为周期彗星来自柯伊柏带,而非周期彗星来自奥尔特云。

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

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应该有数百万。

流星体是来自彗星或小行星的小块。

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圈,并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光迹。

许多流星从星空中某一点(辐射点)向外辐射散开,这就是流星雨。

每天都约有数十亿、上百亿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它们总质量可达20吨。

陨石是太阳系中较大的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后未完全燃烧尽的剩余部分。

流星若在大气中未燃烧尽,落到地面后就称为“陨星”或“陨石”。

它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欢迎的不速之客。

陨石按照其主要化学成分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三种。

它们的半径和质量彼此相差很大,不能一概而论。

流星的性质

流星的性质

流星的来源与基本特征流星的介绍流星是指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空物质,在与大气摩擦过程中因高温而发光的现象。

这些太空物质通常很小,大多数是由尘埃和小岩石组成的,它们原本是太阳系中的彗星或小行星释放出来的碎片。

当这些碎片以高速撞击地球大气时,空气被压缩并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从而产生光亮的轨迹,我们称之为“流星”或“流星体”。

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燃烧并在落地前到达地面,则被称为陨石。

定义流星是指从太空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固体颗粒(流星体),因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热能而发光的现象。

这些颗粒通常很小,直径一般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大多数会在大气中燃烧殆尽,不会到达地面。

形成过程流星体主要来源于彗星和小行星。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其表面的冰会升华,释放出大量的尘埃和气体。

这些物质形成一条尾巴,并沿着彗星的轨道分布。

同样地,小行星也可能因为碰撞而产生碎片。

当地球在其轨道上穿越这些尘埃云时,尘埃颗粒会以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摩擦中燃烧发光,形成流星。

流星的基本特征来源:流星通常来自彗星或小行星的轨道,当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穿过这些物体留下的尘埃云时,就会发生流星雨现象。

速度:流星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在每秒几十公里到每秒上百公里之间。

亮度:流星的亮度可以从微弱到非常明亮不等,最亮的流星甚至可以比满月还要亮。

颜色:由于不同化学元素在高温下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因此流星的颜色可以从白色到黄色、绿色甚至红色都有可能。

持续时间:流星的可见时间很短,通常只有几秒钟,这是因为流星体很快就会在大气中燃烧殆尽。

流星雨流星雨是流星特别集中的现象,通常发生在地球经过某些特定彗星或小行星轨道尘埃云的时候。

一些著名的流星雨包括: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每年8月中旬,源自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

狮子座流星雨(Leonids):每年11月中旬,源自坦普尔-塔特尔彗星。

双子座流星雨(Geminids):每年12月中旬,源自3200号小行星法厄同。

象限仪座流星雨(Quadrantids):每年1月初,源自小行星2003 EH1。

彗星与流星的知识点总结

彗星与流星的知识点总结

彗星与流星的知识点总结一、彗星的定义与特点1. 彗星的定义彗星是一种由彗核、彗尾和彗暗等部分组成的天体。

彗核是彗星的实体,由冰、石头、尘埃等物质组成,是彗星固定的核心部分;彗尾是彗星在太阳的辐射下产生的明亮尾巴,是由彗核冰层蒸发形成的;彗暗则是彗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云团,有时候也被称为“气球”。

彗星通常在远离太阳的地方形成,它们的轨道呈现一定的椭圆形,围绕太阳运行。

2. 彗星的特点彗星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和观测。

首先,彗星的亮度会随着它们距离太阳的接近而增加,因为彗核表面的冰层会随着太阳的辐射而蒸发,形成明亮的彗尾。

其次,彗星的轨道通常呈现椭圆形,这意味着它们有时是周期性的天体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接近太阳,因此被称为“周期性彗星”。

此外,彗星表面的物质组成也对它们的形状和亮度产生影响,所以不同的彗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外观。

二、彗星的观测方法1. 肉眼观测肉眼观测是最为常见的彗星观测方法。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会逐渐增加,因此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明亮的彗尾。

通常在夜晚,在没有光污染的地方,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彗星的外观,人们可以借助望远镜或者经过处理的照片观察彗星的形状和轨迹。

肉眼观测彗星可以带来非常震撼人心、美丽壮观的感受,也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彗星的性质和轨道。

2. 望远镜观测望远镜观测通常用于观测彗星的远景和细节。

通过望远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彗星的光度曲线、彗核的形状和轨道等细节,这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现代望远镜还可以通过红外、紫外和X射线等波段对彗星进行更全面的观测,深入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组成成分。

3. 控制卫星观测利用控制卫星进行彗星观测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技术。

在过去,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地面望远镜观测彗星,但是这种观测方法受到大气扰动的影响,很难获得高质量的观测数据。

通过控制卫星,科学家可以在地球轨道之外进行观测,避免了大气扰动的影响,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观测范围和更准确的数据。

彗星流星与陨石

彗星流星与陨石

彗星、流星與隕石彗星:彗星自古以來就特別受到人類的注意,當它出現時,拖著長尾巴,像幽靈一樣,使人感到恐怖。

一顆肉眼容易看見的彗星,亮度約在三等星以上,頭部中間有一個模糊的光點,並有一條略淡散開的尾巴。

和行星、月亮一樣,彗星在天空的位置,逐日地緩慢改變;能夠看見的時間,由數天以至數月之久。

多數彗星的出現是無法預測的,當大彗星出現時,常被視為不祥的預兆,暗示天災人禍將要降臨,直至現在,落後的民族仍然如此。

彗星的構造可分為彗髮、彗核及彗尾三部分。

彗核的密度較大,是個冰雪與灰塵的混合物,光度也較明亮,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及乾冰(二氧化碳)。

當彗星行近太陽的時候,部分的冰狀物受熱化成氣體,像爆炸一樣噴出來,而形成彗髮,此類氣體夾帶著灰塵吹向遠離太陽的一側,形成兩條彗尾,一條由灰塵構成﹙漫射黃色的光),另一條由游離的氣體所構成﹙發出藍光),如右圖所示。

彗尾的消長因受熱大小而定,因此愈近太陽則愈長。

哈雷彗星是有史以來第一顆確知其週期的著名彗星,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利用牛頓的力學,根據過去的紀錄來計算,認為西元1682年出現的大彗星,和1531年及1607年先後兩次出現的彗星是同一顆,因此他認為這顆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並預測它將於1758年再度出現,後來果然不出他的預料,但是哈雷已於1742年去世,後人為紀念他而稱為哈雷彗星。

這顆彗星出現的最早紀錄是在西元前240年,最近一次是1986年,至今已出現30次,大部分的紀錄是出自我國古書的記載,它的平均週期是76年又9個月。

流星:你也許難得看見一顆大流星,像紅色的火球一樣墜下來,這種流星叫做火流星。

通常容易看見的是那些光度暗淡,迅速劃空而過,眨眼之間就消失的流星,稱為飛流星。

這兩種流星,都是分布於太空的塵埃或碎塊,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中,跟空氣摩擦燃燒所造成的現象。

火流星出現的高度一般為九十公里左右,落至約四十公里高的地方便消失;速度極快的飛流星出現及消失的高度都比火流星高約四、五十公里。

寂静的夜空中为何会出现流星?

寂静的夜空中为何会出现流星?

寂静的夜空中为何会出现流星?一、什么是流星?流星也叫陨石,指的是天空中快速移动的物体,在碰撞到大气层时会产生亮光(亚当效应)。

大多数流星都是小的陨石燃烧时产生的亮光。

流星在夜间活动是因为在白天,太阳的光芒很亮,难以观测。

此处可以加入一些具体的流星的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或者基本的流星分类和形成方式,让读者对流星有更多认识。

二、流星的成因是什么?1.小行星和彗星流星是太阳系内的天体移动过程中发生的结果,而太阳系中数亿个天体都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旋转。

其中,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一些不需要卫星的天体,而彗星的轨道是非常偏心的。

当一个小行星或彗星进入到地球轨道附近时,它们可以在密集的地区相遇,从而引起流星雨。

2.大气层摩擦和有效温度当陨石接近地球时,就会与我们的大气层发生摩擦。

摩擦会使空气变得很热,同时让陨石变得非常亮。

这种现象被称为火球。

火球持续的时间很短,只有几秒钟,但通常会燃烧完全。

而陨石在大气层中燃烧的最高温度可达到数千摄氏度,但在损失了大部分能量后,它们的温度通常会降至几百摄氏度,不再与大气层发生彩虹半径内的散射,熄灭结束。

三、流星活动时间和地点流星主要在晚上和早上比较活跃,因为夜晚的时候人类有更多机会看到它们。

更准确的说,大多数的流星活动都与彗星的轨迹相比较。

例如,众所周知,大力神彗星在每年的8月上旬通过地球,留下一些破片。

这些碎片随着地球的运动被拖在后面,形成了一条流星的“河流”,这通常是夏季天空中最可靠的流星活动。

四、为什么不能预测流星雨?流星活动难以预测,但流星雨可以通过瞄准彗星的轨道来预测。

由于大多数流星都是小的陨石燃烧时产生的亮光,天文学家难以预测亮度和数量的变化。

但是,流星雨的时间和地点可以预测,而且在一个给定的晚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一些流星。

五、总结流星是一种天文奇观,主要由小行星或彗星相撞产生。

当它们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燃烧和光亮,进而呈现出火球和流星活动。

虽然流星活动难以预测,但通过瞄准彗星轨道,我们可以预测流星雨的时间和地点。

星空奇观认识陨石和彗星

星空奇观认识陨石和彗星

星空奇观认识陨石和彗星星空奇观:认识陨石和彗星星空,一直都是人类心中无尽的憧憬和探索的对象。

而在星空中,隐藏着许多奇妙的现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陨石和彗星。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星空中瞬息即逝的美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陨石和彗星,感受星空中的奇迹。

一、陨石陨石,是指从太空中落到地球上的固体物质。

它可以来自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

陨石除了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存储着宝贵的天体信息,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起到了重要作用。

陨石可以分为三类:铁陨石、石陨石和石铁陨石。

铁陨石主要由铁和镍构成,外观呈灰黑色,常常具有明显的金属光泽;石陨石则由矿物质和岩石碎块构成,多呈现暗灰色或土黄色;而石铁陨石则是中间形态,由矿物质和金属组成。

陨石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然而,直到19世纪,陨石才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陨石的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它们并非是神话传说,而是源自宇宙的实实在在的物质。

陨石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含量等特征,让科学家们能够探究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等重要问题。

二、彗星彗星,又被称为“流星尾”,是太阳系中一种具有明亮核心和较长尾巴的天体。

以其明亮的外观和规律的轨道运动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太阳系起源和进化的启示。

彗星的主体由冰和尘埃构成,当它们接近太阳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冰转化为气体,同时也带走了尘埃颗粒,形成了彗星的尾巴。

这是因为彗星的核心是冰封的,只有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冰才会变成气体并形成尾巴。

彗星的命名通常以发现者的姓名或佛教等文化为基础。

最著名的彗星之一就是哈雷彗星,它是经常出现的彗星,每76年绕行一次太阳。

人们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太阳系的演化历史和宇宙间的物质循环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认识星空奇观陨石和彗星作为星空中的奇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宇宙的神秘和美妙的想象。

探索和认识这些天体不仅仅是满足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更是推动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陨石科普知识

陨石科普知识

陨石科普知识
陨石是从太空中坠落到地球上的天外来客。

这些太空岩石主要由各种大小的小行星、彗星和其他天体的碎片构成。

流星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当流星体高速闯入行星大气层,摩擦燃烧会留下明亮的光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流星;而在行星大气层中未完全燃烧的幸存者则被称为陨石。

如何找到陨石:由于大部分小于足球场的太空岩石会在地球大气层中被燃烧殆尽,能够落在地面的陨石数量非常有限,大约占所有可能坠落的陨石的5%。

尽管如此,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比如沙漠或者寒冷的地区,陨石更容易被发现。

为什么寻找和研究陨石很重要:陨石中含有数十亿年前形成行星的原初物质,通过研究这些陨石,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系的早期形成过程。

陨石的类型及其特点:陨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

石陨石较为常见,而铁陨石则较重,相对容易与其他类型的地球岩石区分。

陨石的真实原理

陨石的真实原理

陨石的真实原理陨石是指从宇宙空间中飞入地球大气层并坠落到地面的天体物质,它们的形成和运动机制是天文学、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在回答陨石的真实原理时,我们需要从它们的来源、构成、轨道运动和坠落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陨石的来源主要是彗星、流星体和小行星等天体。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其表面的冰开始融化并产生气体释放,同时夹带着大量的尘埃。

这些尘埃和气体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形成彗尘云,轨道与彗星相似的小行星也会沿着该轨道运行。

当地球位于彗尘云经过的轨道上时,彗尘与地球大气层相撞,形成流星现象,其中一部分较大的尘埃或小行星碎片可以坠落到地面形成陨石。

其次,陨石的构成主要由矿物质和金属组成。

矿物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物质,它们主要由具有特定元素组成的晶体形成。

陨石中的矿物质种类非常多样,包括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等。

此外,陨石中还含有一些金属元素,如铁、镍等。

这些金属元素主要以合金的形式存在,其中镍铁合金在陨石中的含量较高。

陨石的构成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和显微镜观察等手段进行确定。

接下来,陨石的轨道运动是由天体运动定律所决定的。

天体运动定律包括开普勒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开普勒三定律表明行星、彗星、小行星等天体沿着一个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其中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近似于一个圆形的椭圆。

陨石通过与地球大气层发生摩擦,使其速度逐渐减小,由于减速的作用,它们的轨道被改变,并最终坠落到地面。

最后,陨石的坠落过程可分为大气层进入、空气摩擦、物质蒸发和坠地四个阶段。

当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非常高,会产生较强的动压效应,使其表面呈现出明亮的火球状。

同时,由于与大气层分子的高速碰撞,会发生空气摩擦,降低陨石的速度和高温。

这一过程会导致陨石表面烧灼并产生等离子体,形成尾迹和火球。

随着速度减小,陨石的表面开始蒸发,释放出尘埃和气体。

最终,当陨石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重力作用占主导地位,使其坠落到地球表面。

太阳系中的彗星和流星

太阳系中的彗星和流星

太阳系中的彗星和流星太阳系作为我们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家园,包含了太阳、行星、卫星以及一些小天体,其中彗星和流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两个天体。

它们在夜空中的闪耀和流动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探索。

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系中的彗星和流星,以揭示它们的成因、特点和对我们的影响。

一、彗星的定义和特点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其形状呈球状或椭圆形。

因为彗星的行星核心由冰尘所构成,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导致彗星表面的冰融化,并释放出尘埃和气体。

这些气体和尘埃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

彗星的轨道通常是椭圆形,它们来自于太阳系以外的原始星际物质,经过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轨道周期,重复地穿梭于太阳系和宇宙之间。

我们通常将那些能够被地球观测到的彗星称为可见彗星。

彗星的到来往往预示着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们在人类文化和信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科学家们也通过研究彗星,获得了太阳系形成和进化的重要线索。

二、彗星的分类和起源彗星根据它们的轨道,可以分为两类: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短周期彗星通常轨道周期在20年以内,它们的轨道大部分位于太阳系冰冻区域的库伯带内。

这些彗星的轨道相对稳定,多次经过太阳,因此被人类多次观测到。

代表性的短周期彗星有哈雷彗星。

长周期彗星则具有较长的轨道周期,多数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奥尔特云。

这些彗星在靠近太阳时会加速,并在轨道离开太阳系范围后逐渐减速,最终进入星际空间。

这类彗星的典型代表是百年彗星康特彗星。

彗星的起源还与太阳系的形成有关。

它们被认为是在太阳系刚刚形成时形成的,而尚未完全聚集成行星的原始物质。

彗星所携带的冰和尘埃可能是太阳系中诞生行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能向行星带来了生命的基础有机物质。

三、流星的定义和特点流星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也被称为陨石或者“星流”。

当地球穿越太阳系中的陨石带时,这些陨石会进入地球大气层,在高速燃烧的过程中产生明亮的光芒,我们通常将这些光芒称为流星。

流星的概念

流星的概念

流星的概念流星,又称陨星,是指从天空中划过的亮度很高的天体,是宇宙空间中的小天体(主要是陨石)进入大气层后,因摩擦而燃烧发光的现象。

流星的艳丽光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流星有许多寓意深远的名字,如“流星坠地”,代表着个人的成长与成就,或者是“流星一瞥”,意味着生命的瞬间,或者是“流星雨”,象征着人们的心愿。

流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的前身是宇宙中的小天体,主要是陨石。

陨石是地外来的天体,它们来自于彗星或小行星碰撞的残骸,经过漫长的飞行,最终进入地球的大气层。

当陨石进入地球的大气层时,与大气层的分子发生摩擦,产生剧烈的加热和气化。

随着速度的增加,摩擦加热所产生的温度也逐渐升高,这会导致陨石表面的物质燃烧起来,形成一个明亮的火球。

这个火球的亮度取决于陨石原始的大小、组成和速度。

当火球通过大气层时,由于不同的颗粒尺寸,光线会以不同的方式散射,产生美丽的流星轨迹。

流星最常见的现象是流星雨。

流星雨通常发生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中,当地球穿过彗星留下的轨道上,被彗星脱落的碎片簇拥而来。

这些碎片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加热、燃烧,并产生大量的明亮流星。

流星雨的名字往往与产生流星雨的彗星有关,例如知名的“伞部流星雨”就是由哈雷彗星产生的。

流星雨的观测是天文学爱好者们常常追逐的活动之一,它给人们带来了神秘与美丽的体验。

除了流星雨,单独出现的流星也是吸引人的自然奇观。

人们常常会在夜空中看到一颗或几颗美丽的流星从天空中划过,这也被称为“流星一瞥”。

每一瞬间,流星刹那间显露,生命的瞬间也仿佛被拉近了,提醒着我们珍惜每时每刻。

流星的美景不仅在于它们的外观,还因为它们背后的奥秘和科学价值。

通过对流星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到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相关信息。

流星中的陨石和尘埃可能包含着远古时期的有机物质,对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流星的观测也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外来物质对我们的影响。

特别是当大型流星坠落到地球表面时,这些陨石坠落地面的位置、轨迹和组成物质可以提供有关陨石的来源和性质的信息。

宇宙奇观:彗星与流星究竟是什么

宇宙奇观:彗星与流星究竟是什么

1.引言彗星与流星是宇宙中的两个奇观,它们常常出现在夜空中,令人惊叹不已。

但是,它们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宇宙中?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些奥秘。

2.什么是彗星?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通常呈现出明亮的尾巴。

彗星的核心主要由冰和岩石组成,当彗星接近太阳时,核心的冰会融化,释放出尘埃和气体,形成尾巴。

彗星的轨道通常是长椭圆形,需要数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绕行一次。

3.彗星的来源彗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太阳系在形成过程中,原始星云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而在太阳系外围,一些物质没有被聚集成行星或卫星,而是形成了彗星。

因此,彗星可以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剩余物质的遗留。

4.彗星的分类根据彗星的轨道,可以将彗星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短周期彗星的轨道通常在太阳系内,需要几十年才能绕行一次,如哈雷彗星。

而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则更加广阔,需要数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绕行一次,如井神星。

5.流星的定义与彗星不同,流星是一种较小的天体,通常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大小。

当地球经过流星云时,流星会进入地球大气层中,因空气摩擦而产生高温,从而出现一道亮丽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星”。

6.流星的来源流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原始星云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在重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而在太阳系外围,一些物质没有被聚集成行星或卫星,而是形成了小型天体,这些小型天体被称为流星体。

当地球经过流星体所形成的流星云时,就会产生流星。

7.流星的分类根据流星的轨道,可以将流星分为陨石和流星雨。

陨石是没有燃烧完毕的流星体,它们通常会坠落到地面上。

而流星雨则是指大量的流星在同一时间内出现,通常与特定彗星或小行星有关。

8.结论彗星和流星是宇宙中的两个奇观,它们的出现令人惊叹不已。

彗星由冰和尘埃组成,通常呈现出明亮的尾巴。

而流星则是一种较小的天体,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产生高温而出现一道亮丽的光芒。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区别是什么?

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区别是什么?

⼩⾏星、彗星和流星的区别是什么?图解:2015年丹麦上空的仙英流星⾬。

(图⽚来源: © Ruslan Merzlyakov/RMS Photography)我们的太阳系中有数⼗亿、甚⾄可能数万亿的飞⾏物在环绕着太阳运⾏。

这些飞⾏物的体积太⼩不能算作⾏星,所以被称为彗星、⼩⾏星和流星体,如果流星体到达地球,就称作流星或陨⽯。

有这么多称呼,很难将它们区分清楚。

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它们各⾃的定义。

⼩⾏星:这是⼀些由太阳系中的⾏星形成时产⽣的质地紧密的岩质残留物。

它们主要沿着⽕星和⽊星之间的⼩⾏星带环绕太阳运⾏,体积从⼩汽车到矮⾏星那么⼤不等。

图解:伽利略号于1993年拍摄到的艾⼥星与其卫星彗星:彗星是宇宙中的脏雪球,成分主要是46亿年前太阳系诞⽣时产⽣的冰和尘埃。

⼤多数彗星的稳定运⾏轨道都在远超海王星的太阳系外缘。

图解:太空船拜访103P/哈德利彗星的彗核和它造成的喷流。

彗核的长度⼤约是2公⾥,最窄的地点宽仅约400⽶。

流星体、流星和陨⽯:流星体是彗星和⾏星的碎屑,或者微⼩的⼩⾏星,有的体积⼩到只是⼀粒沙粒,有的是⼤到3英尺(1⽶)宽的巨⽯。

当流星体与⾏星的⼤⽓层相撞时,它们就变成了流星。

如果这些流星成功通过⼤⽓层并撞击星球表⾯,它们的残骸就被称为陨⽯。

图解:在纳⽶⽐亚的霍巴陨铁:已知最⼤的完好陨⽯,长2.7⽶,重60吨。

⼩⾏星乍⼀看,⼩⾏星可能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太空岩⽯,但这些古代太阳系的遗留物有各种形状、⼤⼩和特点。

尽管体型娇⼩(所有⼩⾏星的质量总和还不⾜⽉球的质量),⼩⾏星还是可以被称作微⼩的⾏星或“微型⾏星”。

最⼩的⼩⾏星只是3英尺(1⽶)宽的⼤⽯块,最⼤的是⾕神星,其体积接近⽉球的四分之⼀(直径约590英⾥,或950公⾥)。

因为太⼤,⾕神星在2006年被升级为矮⾏星,和冥王星同属⼀个备受争议的区分之中。

图解:2015年5⽉黎明号宇宙飞船拍摄的⾕神星⾃然⾊景观。

这张照⽚拍摄于2015年5⽉2⽇,在距⾕神星表⾯13642公⾥的“旋转特征”轨道上。

什么是流星

什么是流星

什么是流星
流星是地球大气层中的陨石或小行星碎片穿越大气时,由于空气摩擦产生的强烈光辉现象。

流星也常被称为“流星体”、“陨星”或“英仙座流星”,具体名称可能根据其出现的时间或天体事件而有所不同。

流星的形成过程通常如下:
1. 天体穿越大气层:当陨石、小行星或彗星碎片从太空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高速运动,它们遭受到空气的摩擦。

2. 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当天体穿越大气时,由于高速运动,空气摩擦使得陨石表面温度急剧升高。

这个过程产生的高温使得天体表面的物质开始蒸发、燃烧或发光。

3. 光辉现象:由于高温引起的发光现象就是流星的光辉。

这种光辉非常明亮,有时甚至可以在夜空中留下一道亮丽的光轨。

4. 消失:天体穿越大气层后,由于摩擦的影响减小,流星的光辉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在夜空中。

流星通常是短暂的现象,整个过程可能仅持续几秒到十几秒。

在特定的时期,例如流星雨发生时,会有大量的流星出现,这是因为地球穿过了一些彗星的碎片带,导致这些碎片进入大气层而产生流星。

1/ 1。

神奇的天体现象科普彗星与流星的特点与产生

神奇的天体现象科普彗星与流星的特点与产生

神奇的天体现象科普彗星与流星的特点与产生神奇的天体现象科普:彗星与流星的特点与产生彗星与流星是我们常常能在夜空中观察到的神奇天体现象。

它们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兴奋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彗星和流星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一、彗星的特点与产生彗星是由冰冷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在太阳系附近的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日光将冰冷的气体转化为气体和尘埃的云层,形成彗星的头部。

这个头部被称为“彗核”,是彗星最亮的部分。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热量会加速彗核中冰的蒸发过程。

这些蒸发的气体和尘埃从彗核中喷射出来,形成尾巴。

尾巴的方向总是朝着与太阳相反的方向延伸。

这是由于太阳光对彗尾中的气体和尘埃施加的压力。

彗星的轨道一般呈椭圆形,它们有时会经过地球附近,成为壮观的夜空景观。

彗星的出现往往引起大量人们的观测和记录,它们被视作吉兆或灾星的象征。

二、流星的特点与产生流星是在地球大气层中发生的亮闪现象。

当流星穿越大气层时,由于高速运动和空气摩擦产生强烈的热量,使流星变得明亮。

流星通常以一道亮光划过天空,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秒钟。

流星的形成与陨石有关。

当地球经过陨石流的轨道时,陨石进入大气层并燃烧,形成流星。

这些陨石可能来自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如彗尾中的碎片或行星表面的岩石。

在流星雨期间,流星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尽管流星个体较小,但当成千上万颗流星依次穿过天空时,它们给人留下了惊艳的印象。

三、彗星与流星的差异彗星和流星虽然都是在夜空中观测到的天体现象,但它们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彗星是由冰冷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天体,而流星是在大气层中燃烧的陨石。

彗星在太阳系的轨道上绕太阳运动,而流星是来自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陨石。

其次,彗星的头部较大而明亮,形成尾巴。

而流星通常是以一道亮光划过天空,持续时间较短。

最后,彗星的轨道一般呈椭圆形,它们有时会经过地球附近,成为壮观的夜空景观。

而流星通常以流星雨的形式出现,数量会显著增加。

神奇的天文现象科普彗星和流星的形成过程

神奇的天文现象科普彗星和流星的形成过程

神奇的天文现象科普彗星和流星的形成过程彗星和流星都是我们常常会在夜空中观察到的神奇天文现象。

它们的出现总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好奇。

那么,彗星和流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彗星和流星的形成过程。

一、彗星的形成过程彗星是由冰尘构成的天体,形状通常呈现出一颗发着尾巴的亮星。

它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料积累、核心形成和尾巴形成。

首先,原料积累阶段。

在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冰尘,它们在宇宙间漫游并逐渐聚集成团,形成巨大的冰尘云。

这些冰尘云存在于宇宙中的各个角落,包括行星轨道附近或者更远的区域。

接着,核心形成阶段。

当冰尘云聚集到足够大、足够密集的时候,其中一部分物质会被引力吸引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团块,即彗核。

彗核是彗星的核心部分,由冰和岩石组成,密度较高。

彗核的直径通常在几百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最后,尾巴形成阶段。

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光和热会加速彗核表面的冰的融化。

融化的冰会产生大量气体和尘埃,它们从彗核上喷射出去,形成彗星的尾巴。

彗星的尾巴通常呈现出亮白色或者蓝色,延伸朝向太阳的反方向。

这是因为太阳的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作用造成的。

二、流星的形成过程与彗星相比,流星是一种非常短暂且闪烁的天体现象。

它的形成主要与小行星或者彗星尾部的尘埃粒子有关。

首先,流星的形成源于小行星或者彗星。

当它们在太空中运行时,一部分尘埃和碎片会脱离原来的轨道,成为一个独立的天体,称为流星体。

接着,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它会穿过流星体所在的轨道。

当流星体进入地球的大气层时,由于受到大气摩擦的作用,流星体表面会发生剧烈的加热。

这个过程中,流星体的表面开始燃烧,并释放出强烈的光芒,形成流星。

最后,大部分的流星都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产生燃烧,瞬间消失在夜空中。

只有极少数的流星足够大且牢固,能够在地球表面上坠落,形成陨石。

总结一下,彗星和流星的形成过程都与宇宙中的冰尘和碎片有关。

彗星由冰尘云逐渐聚集形成彗核,并在靠近太阳时产生尾巴;而流星则是来自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尘埃粒子,当它们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燃烧,形成短暂而闪烁的流星。

关于流星 冷知识

关于流星 冷知识

关于流星冷知识关于流星的冷知识一、流星的定义流星是指从太空飞入地球大气层中的小天体,它们在大气层中燃烧,形成一道明亮的光迹。

流星通常被人们称为“流星雨”或“陨石雨”。

二、流星的成因流星的成因主要有两种:陨石和彗星。

当地球绕太阳轨道上遇到彗星或陨石带时,这些天体会进入地球的引力场并穿过大气层。

彗星进入大气层后,由于受到空气的摩擦和压力的作用,会产生火球状的亮光。

而陨石则会在大气层中发生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燃烧起来。

三、流星的速度流星的速度通常非常快,一般在每秒40至70公里之间。

当流星进入大气层时,由于空气的摩擦力,它们会加速并燃烧。

因此,我们在观测流星时看到的是一道明亮的光迹。

四、流星的颜色流星的颜色主要取决于流星燃烧时的温度。

较低温度下的流星通常呈现黄色或橙色,而较高温度下的流星则呈现蓝色或绿色。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元素的燃烧会产生不同的颜色。

五、流星雨的观测流星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大量的流星从同一方向进入地球大气层。

流星雨通常与彗星的轨道相对应,当地球经过彗星轨道上的陨石带时,就会出现流星雨。

观测流星雨时,最好选择没有灯光污染的地方,并尽量避开月亮的光线。

六、流星的命名流星通常以观测时的天文台或地理位置命名。

例如,最有名的流星雨之一“伽马座流星雨”就是根据流星的出现方向在伽马座命名的。

七、流星的危害尽管流星对地球的危害较小,但较大的流星或陨石可能会对地球造成一定的破坏。

例如,1908年的陨石事件,一颗直径约30至50米的陨石坠落在俄罗斯的通古斯卡事件中,炸开了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

八、流星的价值流星对地球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通过分析流星的成分和结构,科学家可以了解地球形成的历史以及宇宙中其他星体的特点。

九、流星的神话与文化流星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神话和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星被认为是天神驾驭的战车,带来好运和吉祥。

而在一些西方文化中,流星被视为不祥之兆,被认为是预示灾难或死亡的象征。

流星雨的形成科学原理是什么

流星雨的形成科学原理是什么

流星雨的形成科学原理是什么流星雨是指大量的流星同时或接连不断地在同一地区的天空中划过。

流星雨是宇宙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穿越了一颗彗星或陨石带的轨道,从而导致大量的陨石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并在大气层燃烧而形成明亮的光迹。

虽然流星雨是一种美丽的天文现象,但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流星雨的形成科学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穿越彗星或陨石带是何意。

彗星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卫星天体,其由冰和岩石组成。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光和热会导致彗星内部的冰融化,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气体和尘埃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并围绕彗星形成一个亮亮的光晕,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彗星形象。

彗星的轨道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会随着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改变。

当地球和彗星的轨道相交,地球会穿越彗星释放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行进的云团,从而引发流星雨的形成。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流星如何形成光迹。

当流星撞击地球的大气层时,巨大的速度会导致周围的空气被强烈地压缩和加热,形成一个高温高压的气体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个主要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首先,流星进入大气层后会发生空气动力学阻力。

由于流星的速度非常高,相对于周围的空气而言,空气动力学阻力会使得流星外层的大气分子被迅速压缩在流星的前沿,形成一个高压区域。

高压区域内的气体温度上升,流星外层的物质开始燃烧。

这个燃烧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区域对流星产生了推动力,使其在大气层中迅速穿越,并形成明亮的光迹。

随着流星的下降高度增加,外层物质的燃烧也越加剧烈,光迹也越来越亮丽。

另外,流星进入大气层后还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流星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离子、激发态原子和分子,它们会与周围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从而产生激发和电离作用。

激发态原子和分子通过失去能量的方式重新转变为基态,释放出光子能量。

这些光子能量形成了流星的光迹,让我们可以看到在天空中划过的流星。

通过阅读材料我知道了那些流星和陨石的知识

通过阅读材料我知道了那些流星和陨石的知识

通过阅读材料我知道了那些流星和陨石的知识夏夜的星空,我们常会看见一条弧形的亮光,像是一支亮剑划破长空,飞闪而来,这就是流星。

流星数量相当多,估计全地球一昼夜间就有几千万万个流星闯入地球的大气层。

哪儿来的那么多流星啊?原来,在星际空间里,布满了无数小而暗的尘粒和物体,我们称为流星体。

当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它们运动速度非常大(达到13~70公里/秒),沿途和大气分子发生的碰撞便非常猛烈,于是在这种碰撞中流星体就燃烧、发光并汽化。

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流星。

有的流星体在穿过大气层时,还会发生爆炸,分成许多碎片,这时我们不但可以见到流星有一条很亮的尾巴,还能听到雷鸣般的响声,我们称这种流星为火流星。

这种流星的质量都非常大。

一般情况下,流星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出现的,但有的时候,可以同时看到许多流星,就像节日的焰火,刹那间,从天空的某一点一下子迸发出来,构成壮丽的天象。

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流星雨。

流星雨是由于流星群和地球相遇而发生的。

流星群是太阳系中各种小天体因碰撞、碎裂而成的一群小物块。

它们沿着同一轨道运行,形成了流星群。

此外有的流星群和彗星很有关系,它们是由于彗星瓦解过程中抛出的尘粒而逐渐形成的。

至今已发现的流星群有数百个。

一般流星体都很小,直径为0.1 厘米到10 厘米不等,质量从几毫克到几百克,也有少数流星体特别大,个别的可达到几百吨。

流星体在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一些没有完全燃烧掉而落到地面上的,我们就叫陨石。

陨石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0.16 克,而大的可有60 吨。

大部分流星体在穿过大气层时都已焚化掉,只有一小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1908 年,有一颗巨大的陨石落到西伯利亚原始森林。

在爆炸中心周围100公里的范围内,树木像成排竖立的骨牌一般,一株一株地倒下去,160 公里外的人被震倒。

更远处的火车司机赶紧刹车,因为他看见前面西伯利亚的大铁路的铁轨翘起来抖动着。

科学家们估计,这颗陨石重量约为100 万吨。

描写天降异象

描写天降异象

描写天降异象摘要:1.开头:简述天降异象的背景和重要性2.天降异象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天降异象,如陨石、流星、彗星等3.我国观测天降异象的历史:回顾我国古代对天降异象的记录和观测4.天降异象的科学解释:分析天降异象的自然现象及成因5.天降异象的意义:探讨天降异象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6.结尾:总结天降异象的特点和启示正文:自古以来,天降异象一直引发着人们的关注和好奇。

在我国,古人把天降异象视为一种神灵的启示,认为它们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天降异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天降异象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陨石、流星和彗星等。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小行星或彗星碎片,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产生高温、高压,从而使陨石表面发生熔融,形成一道火光,最终落在地面上。

流星则是地球上的陨石或太空尘埃,在进入大气层时与空气分子发生摩擦,产生高温,使陨石发光发热,形成一条亮光。

而彗星则是由冰、岩石和尘埃组成,围绕太阳运行的神秘天体,当彗星靠近地球时,人们可以看到它明亮的尾巴。

我国有着悠久的观测天降异象的历史。

古代的观测家们通过肉眼观测,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数据。

例如,《春秋繁露》、《史记》等古籍中,就有关于陨石、流星和彗星的记载。

这些记录为今天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天降异象的成因和演变。

现代科学认为,天降异象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它们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太阳风的吹拂、行星的引力作用等。

当这些原因使得天体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它们就有可能进入地球的大气层,成为我们观测到的天降异象。

天降异象对人类和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它们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研究宇宙的重要线索。

例如,通过对陨石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彗星的观测,我们可以推测出太阳系的演化历程。

另一方面,天降异象也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陨石撞击地球可能会造成生物大灭绝,而彗星则可能为地球带来丰富的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星、彗星、隕石
研究者:羅子紘、郁竣閔
研究動機
媒體上常常有許多關於天文方面的報導,並掀起一波波觀察的熱潮,也讓我們對
彗星、流星、隕石充滿了興趣,所以我們想在這方面作更多的了解,並透過研究
來發現它們的奇妙。

流星
一、流星的來源
1.太陽系裡散佈著成千上萬的冰團、碎塊、灰塵顆粒,這些顆粒稱為流星體。

2.和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一樣,流星體以橢圓形軌道環繞著太陽公轉。

3.除了伴隨著太陽系形成的流星體外,那些遠從太陽系外緣定期或不定期來訪
的彗星也帶來大量的流星體。

4.當流星體有機會造訪地球時,就形成我們所看到的「流星」了。

二、流星(Meteor)
流星體一旦受到地球重力吸引而高速進入大氣層,其前方空氣無法側移使流星體
通行,因此便如活塞般壓縮前方空氣而燃燒,質量小的很快就燒灰;所以流星不
是星,而是只短時間內燃燒所產生的光線。

三、流星雨 (Meteor Shower)
1.在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過程中,當與某彗星的軌道交疊時,因短時間內同時
有相當多軌道上流動的塵埃和碎粒受到地球吸引而墜入大氣層中,星隕如雨
稱為「流星雨」。

2.流星群的命名是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來命名,有時加上離輻射點最近之亮星
的希臘字母來說明。

3.與「流星群」相對的是散在流星、偶現流星 (Sporadic Meteor) ,這兩種
流星指的是「完全沒秩序而飛來的流星」。

四、火流星(fireballs)
1.繁星點點的黑暗中,一道光芒劃破天際,在眾人的驚呼中,這道短暫的光芒
再度歸於黑暗,有些火流星的亮度甚至能將夜晚照如白晝。

2.根據國際流星組織火流星資料中心(IMO FIDAC)的定義,所有經過天頂修
正後亮度比負三等亮的流星都被定義為火流星。

彗星
一、彗星的結構:一般分為彗髮(首)、彗核跟彗尾等部分。

1.彗核:一般稱做「髒雪球」,也就是冰(水、甲烷、氨)與塵粒(如隕
石般的矽化物、金屬)的混和。

2.彗髮:包在彗核外的球形塵氣。

(1)由於大量的氣體與塵埃環繞在彗核四周,使彗髮(或彗首)很少有
呈圓形的。

(2)只有很老的週期彗星,在經過近日點許多次、已經失去大部分塵埃
的彗星,才會具有圓形對稱的彗髮。

3.彗尾:來自太陽的力量把彗星表面昇華的物質推向背離太陽的方向,這就
是彗尾。

彗尾分成兩種:
(1)離子尾:離子尾細而狹長筆直,由電漿物質構成,質點較小,受太
陽輻射壓和太陽風的作用較大;顏色呈白色。

(2)塵埃尾:塵埃物質構成,物質顆粒較大,受太陽風的影響較小,往
往散佈較寬瀰散且落在奔向太陽的彗星之後呈彎曲狀。

顏色呈泛
藍。

塵埃尾中的塵粒會受到太陽重力場的影響而略偏向太陽,這正
是塵埃尾並非恰在彗星與太陽的反側,而略彎向太陽的原因。

二、歷史上著名的彗星
1. 哈雷(Halley)彗星
(1)西元1705年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運用了牛頓新的運動
定律預測那顆在1531、1607 和 1682 年被觀察到的彗星將會在
1758 年再次回到太陽系內部。

那顆彗星真的如預測般回到了太陽系
〈很遺憾,卻是在哈雷去世之後〉,後來便以「哈雷」命名做為紀
念。

(2)哈雷彗星的平均週期是七十六年,由於太陽系內主要行星的重力影
響,將會一點一點地改變哈雷彗星的軌道週期。

(3)在所有的彗星中,哈雷彗星算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它不僅夠大,還
很活躍、輪廓清楚,而且還有規律性的軌道。

這也使哈雷彗星成為
比較容易觀測到的目標。

(4)哈雷彗星將會在西元2061年再度返回太陽系內部。

2. 海爾‧鮑普(Hale-Bopp)彗星
(1)一九九五年七月廿三日凌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天文學家海爾
(Alan Hale) 在進行觀測彗星的空檔中,將他口徑四十一公分的望遠
鏡對準了人馬座中的M70,意外地發現一個類似星雲的天體;幾乎同
時,亞利桑那州的業餘天文學家鮑普(Tomas Bopp)也正好在一次參加
「北鳳凰城天文協會」的觀星活動中,「適時的湊上去看」,因而有
相同的發現,兩人的發現分別得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簡稱IAU) ,
予以確認是一顆新彗星,而且就以他們的名字共同命名,稱為「海爾‧
鮑普彗星」,編號C/1995 O1,表示是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十六日至卅
一日之間發現的第一顆彗星。

(2)在海爾‧鮑普彗星被發現之初,天文學家就預測這顆彗星將與眾不
同,因為它被發現時的位置距離太陽有七個天文單位 (一天文單位為
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一億五千萬公里) 比木星軌道還要
遠,但是發現時的亮度卻達10~11等,相當於是一九八六年哈雷彗星
在相同距離時(15~16等)的數十倍,這也是彗星破天荒第一次在距離
太陽如此遙遠就被發現了,可見這顆彗星要比一般的彗星大得多,且
活躍得多,天文學家因此宣稱:『這將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彗星』。

(3)海爾‧鮑普彗星其彗核直徑大約40公里,比哈雷彗星在最長的方向
直徑十六公里還長。

海爾‧鮑普彗星的彗髮直徑數千公里,太陽光激發
這些氣體質點發光,由於其尺寸夠大且夠亮,我們能以肉眼看到海爾‧
鮑普彗星的彗髮。

隕石
隕石 (Meteorite)
1.來自地球以外太空,若隕塵質量夠大未完全燒毀而落至地球表面稱為隕石。

2.目前已知大部分隕石由小行星帶飛越而來,極少數來自於月球及火星。

由於
小行星帶的隕石保留了太陽星雲凝聚作用各時期的歷史證據,其組成及成分
也各異,由化學成分,礦物組成及物理結構的不同,隕石即有眾多不同的類
型。

隕石分為三類:
(1)石質隕石(aerolite),主要成分是矽酸鹽;
(2)鐵質隕石(siderite),主要成分為鐵與鎳合金;
(3)石鐵質隕石(siderolite),成分為岩石和金屬。

3.以落下總量計,石質隕石數量遠超過鐵質隕石,但為何被找到的數量兩者卻
相差不多呢?原因是石質隕石墬落後易風化分解與氧化,鐵隕石表面氧化後
內部依然受到外層保護且結構緊密,因此容易留存下來。

另外鐵隕石質量較
大,與一般岩石易於分辨故容易被發現,因此被收集的數量就差不多了。

4.落至地面的隕石通常有數十公釐的厚度是焦黑的高溫熔融結果,相當平滑。

5.每年墬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很多,但大多數墬入海洋及沙漠地帶,被人們知
曉且收集到的隕石非常稀少,統計上大約每年約有五百顆隕石墬入地表而能
找到的僅二十顆,因此顯得稀有與珍貴。

6.隕石是太陽系內的物質,我們可用放射性元素定年法得知太陽系的年齡,並
了解太陽系初形成的結構。

7.在人類取回月球岩石樣本之前,隕石是唯一可供進行直接研究的地球以外物
質樣品。

※人類過去曾經遭受大隕石撞擊嗎?
(1)時間:一萬~四千年前
(2)地點:阿根廷夸托河鎮。

(夸托河隕石阬)
(3)隕石直徑:150~300公尺。

(4)隕石坑大小:長4.5公里、寬1.1公里,細長形。

(5)過去十萬年最大的隕石墜落事件。

(6)最初定居南美大陸廣闊草原地帶的人應該曾經目睹。

※地球已有確認200個以上的隕石撞擊痕跡
(1)最大的隕石坑:乞沙比克灣為中心,85公里的隕石坑,在北美各
地撒布似曜岩類的隕石撞擊痕跡。

(2)最近的隕石撞擊:在1908年,60公尺直徑石質隕石,於西伯利亞
的通古司加。

※小行星也可能撞擊地球
(1)最近NASA發布,認為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1950DA (直徑一公
里,每51年繞太陽一圈)可能在2880年3月16日最接近地球,撞
擊的機率為1/300(目前仍不清楚將來是否會接近至於撞擊)。

(2)若確定撞擊地球,以核子爆炸改變小行星表面反射陽光的能力,將
改變原來的軌道。

(3)白堊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災難令恐龍絕跡,令科學家和地質學
家懷疑恐龍的滅絕是由於隕石或彗星撞擊地球所致。

心得與感想
經過一個學期對「流星、彗星、隕石」的專題研究,我們曉得從地球上可以觀察
到許多壯麗的天文景觀,也知道許多關於的天文知識,還從書籍跟網站上蒐集到
許多寶貴的資訊和看到了隕石撞擊地球的痕跡、火流星、流星雨和流星暴等難得
一見的景象,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希望以後可以有機會作更深入的觀察跟探
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