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感染控制管理方案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输血科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医院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第三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管理委员会,由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代表组成,负责制定感染管理规范、推进感染管理工作、监督感染管理执行情况。
第二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六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感染进行监测和报告。
第七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监测应包括手术感染、院内感染、生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各种类型的感染。
第八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监测应包括以下指标:感染发病率、感染死亡率、感染耐药菌感染率等。
第九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对感染事件及时报告并调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条输血科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应包括感染类型、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原因、患者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十一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对可能感染的职工提供相关防护用品和培训。
第十二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预防控制标准操作程序,并进行定期培训和宣传。
第十三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管理,规范员工的手部卫生操作、手消毒和手套佩戴。
第十四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消毒灭菌工作,确保医疗器械和设备的消毒灭菌合格。
第十五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感染隔离措施,对感染风险大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第四章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第十六条输血科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感染管理制度,做好医务人员的健康检查和感染控制。
第十七条输血科医院应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预防和管理工作,对受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第十八条输血科医院应定期开展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健康检查,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
第十九条输血科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控制输血感染 管理制度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一、概述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创伤。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是指通过输血过程中传播病原微生物导致感染的现象。
输血感染可能会对接受输血的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和实施输血感染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非常重要。
二、目的1. 规范输血过程,降低输血感染风险;2. 加强输血质量管理,提高输血安全性;3.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4.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输血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三、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输血操作的所有相关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四、管理责任1. 医务部门负责对输血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解释和宣贯;2. 护理部门负责对输血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和监督;3. 护理人员负责具体的输血操作过程,负责检查输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4. 输血科医生负责对输血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用血指征评价,确保输血适宜性。
五、管理流程1. 输血前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输血,确定输血的适宜性;2. 输血操作:护士应根据医生的医嘱,正确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输血器材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3. 输血后观察:护士应密切观察输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 输血完成后记录:护士应详细记录输血的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输血反应等,便于医生和护士进行术后分析和评估。
六、质量控制1.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规范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责任心;2. 定期检查和维护输血器材,确保器材的清洁和消毒;3. 定期对输血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4. 建立输血感染事件报告制度,对异常事件进行跟踪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七、预防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2. 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安全;3. 严格控制输血的适宜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造成感染风险;4. 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卫生意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
控制输血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血液严重缺乏的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但是,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输血感染。
输血感染是指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受者由于受到输血过程中的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输血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对受者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输血感染,减少发生输血感染的风险,需要建立和完善输血感染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的制定、实施与监督等方面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输血感染。
二、制度的制定1. 制度的背景与必要性输血感染是输血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是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控制输血感染的发生,既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又可以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因此建立输血感染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度的制定目标(1)降低输血感染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性。
(2)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行为,减少感染风险。
(3)加强对输血感染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输血感染的防控意识。
3. 制度的内容(1)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及职责分工。
(2)输血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工作程序。
(3)输血感染的评估、监测与报告要求。
(4)输血感染的防控措施及培训要求。
(5)输血感染事故的处理与追责程序。
三、制度的实施1. 落实责任,明确职责(1)明确输血感染管理的责任人员,包括主管医生、质控专员、医护人员等。
(2)明确各责任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分工,确保实施到位。
2. 完善工作流程,规范操作(1)规范输血操作流程,包括配血前检查、输血标本采集、血袋配血确认等。
(2)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3. 加强培训,提高意识(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其对输血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加强医疗循证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感染的防控能力。
4. 强化监督,及时反馈(1)建立输血感染监督评估机制,定期对输血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2023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2023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过程,在许多疾病治疗和手术中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这对接受输血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提出一套针对2023年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以降低输血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完善献血者的筛查与监测机制献血者是输血感染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在2023年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中,应完善献血者的筛查与监测机制,确保献血者的血液安全。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献血者的筛查标准,加强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包括HIV、乙肝、丙肝、梅毒等。
同时,应建立严格的献血者行为与生活史调查制度,及时发现风险献血者。
2. 引入核酸检测技术,在献血者中广泛使用核酸检测方法,提高病毒感染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3. 建立完善的献血者监测机制,定期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病毒标志物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强输血操作的规范与监控输血操作的规范和监控对于控制输血感染非常重要。
在2023年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中,应加强输血操作的规范与监控,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具体做法如下:1. 建立完善的输血操作规程,明确输血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意识,提醒医务人员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操作,并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3. 建立输血操作的实时监控机制,记录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参数,并进行追溯。
对于发生异常的输血操作,及时进行调查和整改。
三、提高输血材料的安全性输血材料是输血感染的潜在载体,提高输血材料的安全性对于控制输血感染至关重要。
在2023年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输血材料的安全性:1. 加强输血材料的质量控制,对每一批次的输血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筛查,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医院输血室院感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输血室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成立医院输血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价输血室感染管理工作。
2.输血室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感染发生原因,研究改进措施,确保制度落实。
三、输血室感染防控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安全。
2.加强输血器材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确保输血器材无菌。
3.定期对输血室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4.对输血室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定期进行监测,确保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5.加强输血室废弃物管理,按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运输和处理的要求执行。
6.加强输血室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
四、输血室感染监测与报告1.输血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输血室感染进行监测,包括:输血传播感染、医院感染、输血不良反应等。
2.发现感染病例,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采取相应措施。
3.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感染再次发生。
五、输血室感染防控教育与培训1.输血室感染管理小组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教育,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2.对新入职工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确保其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3.对感染防控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确保制度落实。
六、附则1.本制度由医院输血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监督与考核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输血室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考核。
2.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对在感染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通过实施本制度,加强医院输血室感染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输血感染是指将有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存在的血液制品输注到接受者体内,造成感染的一种现象。
为了控制输血感染的发生,下面是一些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
1.严格筛选献血者:献血者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要,应进行详细的健康调查和体检,排除有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等的人员。
确定献血者的筛选标准并执行,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2.快速检测技术:采用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输血品是否携带病原微生物,如快速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快速细菌培养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较早地发现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输血品,减少感染的发生。
3.保持良好的输血质量管理:对于输血品的采集、处理、保存和输注等环节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以防止空气、环境污染输血品。
4.使用经过筛选的血浆和血浆制品:对于一些容易携带病原微生物的血浆和血浆制品,如冻干血浆、新鲜冰冻血浆等,应进行必要的检测和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应用无血献血技术:无血献血技术包括自体输血、血液收集回收和替代性输血等。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外源性血液制品,还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输血操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医务人员应接受严格的培训,了解输血感染的风险和控制措施,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减少操作中的污染和误操作。
7.合理使用输血:减少无必要的输血,避免过度输血,可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其他治疗手段达到类似效果的病人,尽量避免使用输血,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8.加强感染控制管理: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水平。
对于输血感染的发生,应当进行及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控制措施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总之,控制输血感染需要从献血者的筛选、血液制品的质量管理、操作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检测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全面、科学地加强输血感染的控制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感染的发生。
输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输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感染病原体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机构和责任1. 输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感染管理制度,监督检查感染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2. 每个科室设立感染管理负责人,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每月向院感委汇报工作情况。
3. 医院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协调、指导、监督全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感染防控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液体皂洗手1分钟以上,含酒精的洗手剂擦手20秒。
2. 输血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必须佩戴口罩、隔离衣、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减少感染传播风险。
3. 对输血器械、输血袋等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和灭菌处理。
4. 输血科室定期清洁、消毒输血区域,保持环境卫生。
5. 患者隔离管理,感染患者单独隔离,减少传染风险。
6.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7. 根据病例分析和疫情监测,及时制订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
四、感染监测和报告1. 输血医院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收集、统计医院内各类感染病例,分析病例来源和传播途径。
2. 对怀疑病例进行及时隔离和治疗,确诊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卫生主管部门。
3. 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感染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4. 建立感染报告制度,所有感染事件必须及时向院感委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应急预案1. 输血医院建立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理程序和协调机制。
2. 一旦发生感染暴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疫情调查和防控。
3. 协调医院内外资源,做好病例救治和传染控制工作。
4. 感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总结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效率。
六、监督检查1. 输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全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2. 对各科室执行感染控制措施情况进行抽查,并通报结果。
3. 对医护人员执行感染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
控制输血感染工作制度
控制输血感染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降低输血感染风险,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输血感染控制工作的领导与监督,制定输血感染控制策略和措施,评估输血感染风险,监督输血安全管理。
2. 各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输血感染控制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输血指征把握、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
三、工作目标1. 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
2. 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
3. 严格执行芜湖市卫计委规定,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四、实施措施1. 加强培训: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务科及血库、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
2. 输血指征把握: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对于输血指征不明确的病例,应请输血专家会诊,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检查: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应认真检查血制品,确保其质量合格。
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病毒抗体检测等,确保输血安全。
4. 血液交接核对: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血液交接核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中血液的正确性。
5. 血液质量检查:血库要定期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
6. 输血前查对:医护人员在输血前应进行输血前查对,确认患者身份、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信息,确保输血安全。
7. 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细菌污染。
8. 输血不良反应观察: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023年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2023年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可以为病人提供必要的血液及其组分,帮助其恢复健康。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输血感染的可能性。
输血感染是指通过输血过程中被感染的血液或血液组分传播疾病的现象,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为了保障输血安全,控制输血感染的发生,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案势在必行。
一、加强献血者筛查与血液检测1.建立完善的献血者准入标准,包括个人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病毒感染等。
2.加强献血者的疾病筛查,包括进行基本的健康问卷调查和体检,验血筛查相关传染病。
3.采用敏感而快速的检测技术,如核酸检测技术,以提高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二、完善输血反应监测和报告机制1.建立健全的输血反应监测和报告机制,医院应及时记录和报告因输血引起的各类不良反应情况。
2.建立一套评估输血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准。
3.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输血反应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加强血液储存和处理1.严格遵守血液库存管理制度,保持血液储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血液储存时间。
2.优化血液分离技术和存储条件,确保输血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
3.加强血液运输过程的温度控制,确保血液在输送过程中的质量和稳定性。
四、加强输血操作规范化培训1.建立科学的输血操作规范,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2.加强对输血操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其对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
五、加强信息化管理1.建立严密、高效的输血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电子化和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统计、监测和分析。
2.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输血健康档案,管理献血者及输血受者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共享和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
六、加强公众宣传和宣教1.开展广泛的公众宣传活动,加强对输血安全和输血感染的宣传和教育。
2.提供针对性的宣教材料,普及有关输血感染的知识和预防措施。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
控制输血感染方案为了更好的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有效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特制定控制输血感染方案如下: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 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成人嗜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等。
所以,在决定给患者输血前,要认真权衡,谨慎决定。
输血作为临床救治伤病员的一种治疗手段,已随着现代科学高新技术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更新输血知识,淘汰陈旧落后的错误认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在决定是否输血时应考虑到输血的危险性,权衡利弊,防止盲目输血。
一、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做到:(1)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血。
(2)可不输全血的,尽量不输全血。
(3)可不输新鲜血的尽量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做到有目的用血。
在临床输血操作中做到:不能随意打开血包(血袋)以避免污染。
绝不能为追求快速输血而用开放瓶输血,或因血袋内“白膜”堵塞输血器插针在病房开血袋,用开放式漏斗和消毒纱布过滤血液于开放瓶输血应当禁止。
血液应可以回温后再输,必要时可加温,但不能超过37℃。
(5)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为了更好控制输血感染疾病的发生,制定常见输血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供临床掌握。
输血后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
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 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
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2024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2024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____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许多因出血或贫血而危及生命的患者。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输血感染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输血感染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引发的感染。
输血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并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感染控制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预防感染控制委员会:预防感染控制委员会是由医院的医生、护士和感染控制专家组成的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委员会应该定期召开会议,收集和分析输血感染的相关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二、严格实施输血前筛查:输血前筛查是防止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
在输血前,应对献血者进行详细的问诊,了解其病史和暴露风险,排除感染可能性。
同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HIV、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等。
只有通过筛查的献血者的血液才能用于输血。
三、提高输血质量控制的标准: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控制体系。
在输血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输血器械,对输血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
同时,对输血血液的保存、储存和运输也需要严格控制,避免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输血感染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掌握输血感染的发生情况,需要建立输血感染监测系统。
每一例输血感染病例都应该及时报告,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输血感染病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找出感染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医护人员是输血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
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地进行输血操作,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因此,需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输血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
六、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输血感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公众需要了解输血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以提高他们对输血感染的认识和警惕。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达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临床用血管理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2、布局合理,设清洁区(血液储存、发放处)、半清洁区(办公区)和污染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
3、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个人防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本院相关流程做好处置工作。
4、储血区域每日进行空气消毒两次,每次消毒时间30分钟。
5、储血冰箱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定期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和霉菌。
6、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工作台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7、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按规定体检并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8、每季度必须对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手、储血室空气以及储血冰箱的内壁进行一次微生物学监测,并保存监测报告。
9、血液标本、输血后血袋等医疗废物严格按我院医疗废物相关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医院输血用血管理制度及方案
医院控制输血感染方案1.建立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见“XX中心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输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
2.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要求,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临床用血来源于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不得自行采血和使用血液(自体输血除外).4.加强输血法规的教育和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提倡科学合理用血和自体输血.5.血液入库,发放和输血过程中应认真核查血液标签,血液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等,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6.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与预防和处理管理规程》,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职业暴露的登记,监测和报告。
7.加强医疗机构消毒与清洁管理,明确规定消毒与清洁的区域,设施设备和物品及其消毒清洁方法和频次,保持工作区域卫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8.加强一次性使用输血器具等物品的管理,使用后及时按医疗废物管理规定消毒焚毁.9,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患者输血前做好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T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的检测,并保存相关原始资料。
10.对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项目(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等)为阳性结果者,经治医师应及时告知患者和亲属或监护人,检测结果和对患者的谈话内容,时间,患者或其亲属签名等应记录在病案中。
L输血治疗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存在着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师在每次输血治疗前应充分权衡利弊。
2.临床医师应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中输血指南,结合患者病情再做出输血决定。
3.临床医师在病历中应详细记录输血原因,并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4.对有输血可能的患者,临床医师要开具血型检验申请单。
血型检验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和RhD血型抗原。
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输血科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临床供血安全,更好的保障医疗平安,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1、设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血液储存室、发放处、成份室、为清洁区,血液检验为污染区、办公区为半污染区,标记清晰。
2、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和地面用0.2%过氧乙酸或1000mg/L含氯制剂擦拭消毒。
擦拭用的抹布和拖布分室使用,做到专用、专容器消毒, 标记清楚,并记录。
3、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在n类环境中进行。
使用空气净化机进行空气净化,24小时开机。
定期清洗、更换滤网,并记录更换时间。
4、储血冰箱专用,每周清洁和消毒一次,用0.2%过氧乙酸或lOOOmg/L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并记录。
血浆融化器每天擦拭消毒一次。
5、循环解冻箱每周彻底清洁消毒一次。
6、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理,按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正确贮存处理。
(容器带盖;3/4满时封口;防止外漏;在袋外标记科室、时间、内容物;锐器放锐器盒;在科室储存时间不能超过2天;填
写医疗废物转运联单并双签字后保存3年)
7、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
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严格洗手。
防止因操作不当给自身造成感染危险。
8、科室设专人负责消毒隔离工作的检查,每天对以上所规定的内容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核实。
9、按规范要求每月对冰箱做一次空气培养采样监测。
2024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2024年输血感染控制方案
2024年,针对输血感染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控制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完善输血前的筛查机制,确保用血安全。
其次,建立严格的输血操作规范,减少感染风险。
此外,加强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工作也至关重要。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输血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在实施输血感染控制方案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输血感染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
其次,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加强设备和环境的消毒工作,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输血感染的风险,提高输血患者的生存率。
2024年,针对输血感染问题,我们有必要加强科研工作,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控制方法。
首先,可以加强对病原体的研究,找到感染源头,防止感染的发生。
另外,也可以探讨新的检测方法,提高感染的检出率。
通过这些科研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为输血感染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为输血安全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我们在2024年制定的输血感染控制方案是多方面的,包括完善的筛查机制、严格的操作规范、有效的监测和科研工作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输血感染的风险,提高输血患者的生存率,为输血安全保驾护航。
第 1 页共 1 页。
输血传播性感染控制方案
输血传播性感染控制方案1.目的明确输血传播性感染的防控措施,规范调查、报告流程,最大限度控制和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对受血者的危害。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医务部、临床科室、输血科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医务部的相关管理人员。
适用于输血传播性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和管理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输血传播性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infection,TTI):病原体通过输血过程从献血者体内进入到受血者体内并引起相应的感染或疾病。
4.目标本院输血传播性感染发生率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医护人员按方案要求开展临床输血工作,正确识别输血传播性感染病例,规范上报输血传播性感染病例并协助调查。
5.2输血科协助输血传播性感染病例原因调查和上报。
5.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输血传播性感染病例调查。
5.4医务部采取改进措施。
6.工作程序6.3输血传播性感染的分类、疾病及病原体见附件1。
6.2输血传播性感染防控措施(1)临床科室应积极开展血液保护技术,尽量采用自体输血,减少异体输血。
(2)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做到能不输则不输,能少输则不多输,积极采用成分输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受血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感染性疾病筛查。
(4)输血科严格遵循血液入库、出库检查程序,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血液存储环境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确保血液制品在血库保存期间不发生污染或变质。
(5)临床输血治疗全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6.3输血传播性感染的识别途径(1)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持续体温N39。
C且升高≥2o C,和/或全身性症状,如畏寒、寒战、肌肉酸痛、恶心或呕吐,应考虑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或溶血反应,以下检查有助于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的诊断:①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②血袋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查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③血袋剩余血液和患者血液,在4℃,22℃,37。
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依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输血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全体工作人员及患者。
第三条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科学监测、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四条输血科设立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监督执行本制度。
第五条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职责:1. 组织制定和修订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2. 监督检查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4. 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5. 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报告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情况。
第六条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领导小组下设医院感染防控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第七条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办公室职责:1. 负责制定和修订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措施;2. 负责监督执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3. 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报告和调查处理;4. 负责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和考核;5. 负责与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
第三章预防措施第八条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措施: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确保输血安全;2. 加强输血器材的清洗、消毒和灭菌;3. 建立健全输血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和发放管理制度;4. 严格执行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5. 加强输血科环境消毒,定期监测空气质量;6. 做好输血科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检查;7. 建立输血科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8. 加强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
第四章监测与报告第九条输血科医院感染病例监测:1. 对输血科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2. 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3. 定期向医院感染防控管理部门报告输血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更好的落实《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广泛开展合理、科学输血,提高输血风险意识、安全意识,有效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疾病,特制定控制输血感染方案一、组织构成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是控制临床输血感染的最高组织形式,具体领导并督查各临床科室开展输血感染控制工作。
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临床科室输血管理小组负责督促执行临床输血工作的输血指征把关、输血前检查、血液交接核对、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前查对、无菌操作、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等环节管理。
二、工作目标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力争输血感染率控制为零;严密观察输血过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执行芜湖市卫计委规定,确保市中心血站为临床用血唯一来源地,坚决打击自采自供血液的非法行为,严格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疾病感染的发生。
三、实施措施(一)加强培训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活动,提高全员输血安全意识及输血医学理论水平。
医务科及血库、各科室加强临床输血技术管理,开展临床输血技术训练,提高临床输血管理水平和输血技术操作能力。
(二)加强血液来源、保存、出库及输血器材、贮血设备的管理医院临床用血严格加强血液来源管理,坚决打击自采自供非法采血行为,接受县卫生局监督,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血液质量合格。
临床用血全部由芜湖市中心血站供应。
血液保存是保证血液质量,控制输血感染的重要环节,输血科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入库、保存、发放及储血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出库血液合格。
1、血液入库管理:输血科在血液产品接收过程中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血液质量,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核查内容如下:(1)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2)血型;(3)血液品种;(4)采血日期及时间;(5)有效期及时间;(6)血袋编号(或条形码);(7)储存条件。
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2、血液保存管理:(1)分型保存应分类按序摆放,各型血液存放有明显的标示;(2)储血冰箱温度记录,贮血冰箱按规范有温度记录,每日4次,出现故障后,有检修、恢复记录及血液保存处理的记录;(3)严格血液保管交接班制度,(4)贮血冰箱内严禁保存杂物及私人物品。
3、血液出库管理:(1)严格查对制度,发血时严格查对血型、数量、用血单位及各种报告单;(2)入出有序,血液的发放除临床医师因治疗原因特别要求外,严格遵守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有效贮血。
(3)严格执行送血回执制度,送(发)收(取)双方签名,以示血液产品合格收(取),并有可追踪性。
(4)血液一旦出库原则上不得再入库,特殊情况下血液再入库必须遵守再入另存,记录另册,备忘明示的原则。
在确保血液无损坏,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再发放。
4、储血设备管理(1)储血室、储血冰箱内定期消毒清洁。
储血室每周用紫外线消毒1小时,储血冰箱内每月用戊二醛进行物体表面擦洗消毒,再清水清洁,(2)细菌指数监测;每月进行一次储血室内、储血冰箱内空气细菌指数监测。
空气细菌指数监测不合格,应及时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方法,上报专案报告到医务科。
(3)设备科专业维修保养人员定期对储血冰箱进行维修保养,记录维修保养过程,设备运行状态,对储血专用冰箱进行评估,若设备年久老化,及时提出更新设备报告,5、输血器材管理:设备科统一对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查验并备案经销许可证、药监局注册证、营业执照及产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严把质量关。
各科室不得自行购买一次性输血器材,更不得回收重复使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输血器材(含血袋)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规定进行统一回收、消毒、处理。
(三)加强临床输血管理1、临床医生严格执行医院“临床输血操作管理规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输血传播性疾病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
输血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师应认真做到安全、科学、合理、节约用血:1)能不输血的,尽量不要输;能少输血的,就不多输;能输自体血的,就不输异体血。
2)能不输全血的,尽量不输全血。
3)能不输新鲜血的,尽量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等输血新技术,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血。
5)正确运用成熟的临床医疗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6)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在临床输血操作过程中,输血相关科室和医务人员必须认真做到:1)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规程,不得随意打开血袋,以避免污染。
2)从专用储血冰箱或保存箱内取出并发往临床的血液,根据血液种类的不同,应在相应的规定时间内尽快输注完毕,临床科室不得擅自储存。
3)从专用储血冰箱内取出的血液,可以回温后再输,必要时还可用专用加温仪器进行加温,但加温的温度不得超过37℃。
4)除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外,禁止将其它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5)输血前查对是控制输血感染的最后环节,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严禁将不合格血液用于患者。
输血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核查血液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血液物理外观和血袋包装是否合格、血液是否来自于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合法的采供血机构,并严格执行双核双签制度,对存在质量问题的血液,应坚决拒绝签收和执行输血操作。
凡血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律不得给患者输注:①标签破损、字迹不清;②血袋破损、渗血、漏血;③血液中有明显凝块;④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⑤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⑥有溶血;⑦过期或其它须查证的情况。
6)输注血液时,应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7)严格遵照输血相关制度做好输血过程观察、输血相关记录和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等工作,包括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并妥善保存相关记录。
8)严格遵照输血相关制度做好患者输血前经血传播疾病免疫标志物检测,包括谷丙转氨酶、乙肝五项指标、抗-HCV、抗-HIV、梅毒等。
9)血液输注完毕后,严格遵照院感管理要求,做好血袋的统一回收、保存和报废处理工作。
严禁私自报废处理血袋或留作它用。
(四)常见输血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1.输血后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后肝炎的措施主要如下:1)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制度。
2)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3)在决定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认真权衡利弊,谨慎决定,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4)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即黄山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6)保护受血者,必要时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和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5.8.2.艾滋病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①性接触;②静脉注射毒品;③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④母婴传播。
输血引起的艾滋病,其临床表现同一般艾滋病一样复杂而严重,病毒累及所有器官,死亡率极高;其潜伏期短者为6 个月,长则达10年以上;其感染早期有50~70%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成为HIV携带者,危害更大。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措施主要如下:1)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和经血传播的危险性,使艾滋病高危人群、感染者和可疑感染者能主动退出献血行列。
2)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3)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4)在决定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认真权衡利弊,谨慎决定,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6)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使用三证齐全的、合格的一次性输血器材进行输血。
5.8.3.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献血者患有梅毒,并处于梅毒螺旋体血症阶段,其献出的血液被输用后可以传播梅毒。
输血传播梅毒的潜伏期为4周到5个月,平均为9~10周。
感染者常见的症状是典型的二期梅毒丘疹。
虽然我们使用的血液对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检测试验,但由于(1)第一期梅毒的早期(此时螺旋体血症十分明显)血清学试验常是阴性;(2)与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和试剂的敏感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仍存在输血后传播梅毒危险。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梅毒传播的措施主要如下:1)加强宣传教育,使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主动退出献血行列。
2)严禁非法采供血,严禁从除黄山市中心血站之外的非指定采供血机构取血。
3)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进行异体输血时,应选择来自卫生主管部门唯一指定的合格血站(即黄山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4)梅毒螺旋体在4℃条件下保存72小时便失去活性,因此,临床医师应尽量给患者输用4℃冷藏保存3天以上的血液,避免使用4℃冷藏保存3天以内的所谓“新鲜血液”。
5.8.4.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性免疫缺陷、肾移植和骨髓移植者,且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和输血量的增大而使感染率增大;库存血液中,CMV 的存活时间不长,因此,输用库血感染CMV的几率比新鲜血的小,也更安全。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感染CMV的措施主要如下:1)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对确需输异体血的患者,应优先输用去白细胞(较好方法是用白细胞过滤器)的血液、洗涤红细胞。
2)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抗-CMV阴性时,应输用CMV抗体阴性血液。
3)尽量输用储存血液,可减少CMV感染机会。
4)对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尽量减少血液标本采集数量和次数,以避免因缺血过多而增加输血机会,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5)静注CMV免疫球蛋白,对易感者有预防作用。
5.8.5.疟疾疟原虫可存在于各种血细胞、血浆和冷沉淀中。
患过疟疾的人,体内或血中可能仍带有疟原虫,其血液仍可能传播疟疾。
经输血传播的疟疾通常约在输血后1周至1个月内发病,也可短至1日长至60日。
作为用血的医疗机构,预防输血传播疟疾的措施主要如下:1)加强宣传教育,使有疟疾病史者在病愈3年内主动暂缓献血(须在病愈3年后方能献血);使在疫区暂住或作短期逗留,且离开后既未服抗疟药又无症状者,6个月后方可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