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制度和上报制度
医院输血科工作相关制度
医院输血科工作相关制度输血科工作制度1、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血液管理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和工作。
2、输血前病人需常规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ABO血型及Rh(D)血型、抗体筛选等试验。
3、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根据病情酌情决定输注血液成份,仔细填写输血申请单内容(各项均须填全,不得空缺),连同病人标本一起送交输血科作交叉配血试验。
标本试管上应贴上标签,写明病人姓名和住院号、床号,并仔细与申请单上姓名和住院号、床号核对,杜绝差错。
4、输血科医生接到标本时,应仔细核对输血申请单与标本标签上病人姓名和住院号、床号;收到配血标本应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名并记录接收时间,认真核对血型、血样、有无检测输血前传染性指标及输血指征是否合理。
根据情况及时处理标本,血液交叉相配合才可发血,急诊配血及时通知临床发血。
若库存血量不足及时向血站约血。
5、发血时,发血者与取血者进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献血者血型及血袋号、采血日期、有效期,检查血液质量(血液有无溶血、脂血、气泡、凝块、污染)、血量(标示量±10%)、与受血者的血液是否配合(抗人球或聚凝胺试验均阴性),核对无误后双方在用血送血、血袋回收交接登记表上签名。
发血时用运血箱“冷链”运输至病房。
6、血液出库后应及时输用,原则上不可退还。
7、输血时,输血护士一定要经双人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血型及献血者血型、血袋编号、交叉配血相配合,无误后才可输入,输血完毕后将血袋及时送回输血科,由输血科统一存放(2-6C冰箱)7天后高压消毒后统一由医疗废物接收员统一回收按规定处理。
8、严格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储血冰箱每周消毒一次,每4小时检查冰箱温度并记录;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时,应立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同时观察血液质量,如有可疑及时报告科主任并妥善处理。
输血传染疾病管理制度
输血传染疾病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输血是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的关键方法之一,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输血传染疾病是指通过输血过程中,受血者感染了传染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IV感染等。
为了保障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输血传染病管理制度,通过加强输血品的质量控制、加强献血者的筛选和监测等措施,来减少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
二、管理制度的内容及要求1. 输血品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条件的要求输血品的采集和储存条件直接关系到输血品的质量。
采集血液的场所要求清洁卫生,采血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
储存血液的设备要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血液变质。
(2)输血品的质量检测所有用于输血的血液都要进行质量检测,主要包括血型、Rh因子、传染病标志物等项目的检测。
检测结果符合规定的血液才能用于输血。
(3)输血品的储存和管理输血品在储存期间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测,避免血液变质或者受到污染。
2. 献血者的筛选和监测(1)献血者的体检所有献血者在献血前都要进行身体健康的体检,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
(2)献血者的调查对于潜在的献血者要进行一定的调查,包括对其过去的输血史、手术史、服用药物史等方面的调查,避免潜在传染源的输血。
(3)献血者的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所有的献血者都要进行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包括HIV、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符合规定的才能进行献血。
3. 输血品使用的管理(1)输血品的管理输血品在使用前要进行记录和标识,避免输错或使用过期的输血品。
(2)输血的监测受血者在输血后要进行一定的监测,包括观察受血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避免出现输血反应。
4. 事故及感染的处理(1)输血事故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输血事故,如输血管外、输血过快、输血过多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对严重的输血事故要进行调查和报告,避免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2)输血感染的处理如果受血者因输血感染了传染病,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对该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源,并对可能的感染源进行相关的处理。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发生严重的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如果怀疑血液质量问题,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处置:由医政科、用血科室(医患双方)、输血科、溶中心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一起封存与输血相关的物品并妥善保存,进一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血站在接到输血科送来的输血反应报告单及血袋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调查;
三、必要时,血站应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协助调查;
四、血站调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输血科,输血科再将其反馈到临床和医务部,医师接到该评估结果后应进行相应处理并记录。
五、发生输血传染性疾病后,按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执行。
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输由中心血站按有关政策处理。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疑似确认患者输血传染疾病HBSAG/HIV/HCV等中心血站作细输血前传性当时实实献血员情况病检测结果验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有其他感染机会目前的传染病检测结果其他受血者目前情况当时实验原始记录合性血管理制度与流程2013年5月制定的的没下合型输血紧急情况下生命的重要措施,符合(临床输血技术都在不能采用同型输血(如合性的血只能“应急存血少)或自身输血时,可采用配不立变成“规配合型输血方案可在《输血治。
输血管理制度范文
输血管理制度范文一、血液采集管理血液采集管理是输血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鉴定、采血程序的规范和术后处理的要求等。
1.献血者的筛选和鉴定: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献血者条件进行筛选,包括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对可能携带传染性疾病的人员进行相关检测,如HIV、乙肝、梅毒等。
2.采血程序的规范:进行血液采集时,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
必须由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医务人员负责操作,确保采血过程的安全和无菌。
3.术后处理的要求:对采血后的血液进行正确的标志和记录,确保血液追溯和管理的准确性。
对采血现场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二、血液储存管理血液储存管理是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需要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合理的储存和保管。
1.血液储存设备:确保血液在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灭菌条件符合规定的标准,避免血液变质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定期对储存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2.血液分组和标志: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正确的分组和标志,以确保输血时的血型匹配和追溯的准确性。
标记清晰、不易脱落,避免使用模糊、错误的标志。
3.血液保存时间和管理:血液的保存时间应根据其品质和输血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严格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和期限进行血液管理,防止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血液。
三、输血过程管理输血过程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环节,涉及血液的配对、输注和追踪等。
1.血型配对和验证:在输血前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血型配对和验证,确保血型匹配的准确性。
必要时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避免输血的不相容导致的不良反应。
2.输血程序的规范和安全:对输血程序进行规范,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操作、输注速度和用量的控制、输血过程的检测和监测等。
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预防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3.输血后的追踪和记录:输血后应对受血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和观察,及时记录输血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相关信息,确保输血后的追踪和管理的准确性。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输血传染性疾病指通过输血途径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可能会对受血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建立完善的上报制度。
下面将介绍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管理措施:1.严格血液和血制品的筛查:采集血液和制作血制品前,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筛查,如核酸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等,以减少输血传染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2.实施临床操作规范:在使用血液和血制品时,医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血液和血制品的采集、储存和输送环节都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进行培训等,以确保从采集到使用全过程的质量安全。
4.开展教育宣传:针对公众、医务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关于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增强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5.发展新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方法,如核酸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方法等,提高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筛查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6.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制定和调整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上报制度:上报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环节,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感染事件,保护受血者的健康。
1.建立完善的上报网络: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上报网络,包括医疗机构、监测机构、疾控中心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2.规范上报流程:建立统一的上报流程和标准,明确上报的内容、时间和方式,如采用电子化系统予以统计和管理。
3.鼓励积极上报:对于发现和上报疑似输血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机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激励,增加上报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4.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上报的数据和信息共享给相关的机构和部门,以便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和调查。
(血库)输血科感染管理制度
宣传教育活动与形式
宣传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宣传周、手卫生日等 活动,提高工作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VS
宣传形式
采用海报、宣传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 宣传,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7
感染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医疗救治组
负责感染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 ,制定治疗方案和措施。
消毒隔离组
。
无菌操作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 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器具和 环境的清洁无菌。
输血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反 应,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等输 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 应措施。
输血后感染监测与报告
感染监测
对受血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监测, 观察是否出现与输血相关的感染
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
预防和控制感染
通过规范输血科工作人员的操作和流 程,减少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有效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感染的发 生。
适用范围
输血科工作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检验师等所有参与输血 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血液及血液制品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采集、储存、运输和输 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相关设备和环境
感染报告
一旦发现受血者出现与输血相关 的感染症状,医护人员应立即报
告,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原因调查与处理
对发生的输血感染事件进行深入 调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防
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04
消毒与隔离制度
消毒方法与程序
空气消毒
每日定时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并记录消 毒时间和累计时长。
负责实施消毒隔离措施,防止 感染扩散。
传染病上报制度(五篇)
传染病上报制度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确保疫情数字及时、准确、完整,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特规定如下:1、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____种,乙类传染病____种,丙类____种。
2、报告制度:①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②门诊医师发现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应在门诊日志中认真填写,并填写传染卡在传染病登记册上登记,在门诊日志、病历上注明:“疫情已报”。
③住院患者如已确诊为疑似传染病,亦应填写传染卡,并应及时填写“转归订正”。
④传染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⑤____电话报告,于____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未确诊前作疑似报告;乙类传染病于____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____小时内报出。
⑥每天由院感疾控科专职人员下到临床科室将传染病报告卡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区cdc。
⑦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报两张传染病报告卡。
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未愈者,应每年报传染病报告卡一次。
院感疾控科____年____月____日医院发热腹泻预检分诊制度1、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发热腹泻的预检。
预检为发热腹泻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播疾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播疾病的
登记和报告制度
1、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很多,通常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为:(1)血型不合。
(2)污染血。
(3)热原质。
(4)同种异体蛋白。
(5)大量输血。
一般由输血途径发的传染疾病有:传染性肝炎、疟疾、梅毒、艾滋病等。
2、发生输血反应,要求输血科处理的大多是输血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的立即反应,形势比较严峻,应警惕血型不合与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
3、发生输血反应后要从速查明其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内原因尚不能查明,应先迅速对症抢救,并完整保存残留血液及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4、临床医生详细填写输血反应送检表,及时报告输血科,一并协同从速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
5、发生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染的疾病应详细登记,以备查询。
6、输血反应及因输血传染疾病的登记,应由质控科指定专人负责,专人保管。
输血科管理制度
输血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规范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的通知》(卫健发〔2019〕118号)的通知》要求,订立本管理制度,旨在规范输血科的工作流程,保障患者用血的安全和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输血科的工作,包含血液采养、库存管理、血样检验、输血适应症评估、输血操作、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理等方面。
第三条术语和定义1.输血科:本医院设置的特地负责输血工作的机构。
2.血液采养:指从献血者体内取得有效的血液及其构成部分的操作过程。
3.库存管理:指对血液及其制品进货、储存、分发和检查等工作的系统管理。
4.血样检验:指对血样进行检测,确认血液血型、传染性疾病、免疫抗体等的操作过程。
5.输血适应症评估:指依据患者的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种类和量。
6.输血操作:指将手记的合适的血液或其制品输送到患者体内的操作过程。
7.不良事件报告及处理:指对与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和处理的过程。
第二章血液采养管理第四条献血者筛选1.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确保献血者符合相关的献血资质要求。
2.对献血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相关试验室检测,保证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3.严格执行性病筛查,并对符合相关传染性疾病标准的献血者进行拒绝登记。
第五条血液手记1.采用一次性无菌器材进行血液手记,并依照规定程序进行。
2.手记的血液应立刻送往输血科试验室,确保采血后的血液质量不受影响。
第六条血液储存1.血液储存区域应符合卫生要求,保证储存的血液不受外界污染。
2.对不同类型的血液进行分类储存,并依照有效期先进先出的原则管理。
第七条血液分发1.严格依照需要进行血液分发,确保患者用血的及时性。
2.进行血液分发时应进行签收记录,确保血液流向的可追溯性。
第三章血样检验管理第八条血液血型检验1.全部手记的血样均应进行血型鉴定,包含ABO血型和Rh血型等。
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当出现可疑感染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上报医务科、院感科、输血科。
二、输血科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XXX区/县血站会诊评估。
三、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输血科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把结果及时汇报XXX区/县血站协助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四、医务科接到报告后组织院感科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分析查找原因,做好相关资料的登记,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及时上报分管院长。
五、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六、对可能因输血感染疾病产生医疗纠纷或法律诉讼,医务科应保存好相关资料,与相关部门协调积极应对。
七、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经验证受血者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八、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由采供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
理。
九、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制度解释权归医务科、输血科。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一、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严禁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原料血浆不得用于临床。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
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四、临床输血要执行用血登记和用血报批手续,中心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明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品、数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许可证号。
五、中心血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六、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详细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如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应及时与之联系。
七、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保洁监控措施。
(1)自体输血、采血样、输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
这些器材必须使用具有生产单位名称、批准生产号、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每批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该批产品出厂日期,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要通过医院细菌培养和热源试验,合格者方可应用。
(2)采血、输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血袋、血标本用后必须一对一回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消毒毁形焚烧处理。
(3)受血液污染的敷料、纱布、棉球、棉签、纸片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4)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扔,污染环境。
(5)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换手套,以免造成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八、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九、按我国现行规定,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体检,必须的化验项目有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血试验(RPR)等。
十、采血、输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刺针,注射器及输血器。
当引起或可能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要有通知血站并随访的制度与程序
四子王旗人民医院关于
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的上报与随访制度
1.当引起或可能已经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时,临床医师要第一时间查阅病历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高度怀疑该诊断的正确性,应立即填写《输血回报单》并电话通知输血科。
2.输血科接到通知后应立即查阅该患者的现有及既往就诊资料,进一步核实该感染性诊断的正确性。
如诊断成立,或者高度怀疑,应立即电话上报中心血站,联合相关部门追踪引起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血制品,追踪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应用。
3.追踪到相关批次血制品的临床去向后,立即电话通知输入了有可能有传染性疾病血液的受血者,请受血者接受相关化验,以排除被感染的可能,并与临床医师配合,共同制定后期随访方案,告知受检者定期复查随访。
输血科临床用血、输血管理制度
为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水平,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医院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输血科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每季度召开一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
其主要职责:1.1制定全院的输血治疗用血政策,审批输血科制定的临床用血年度计划;1.2指导临床科室合理用血、科学用血,对医院临床用血和血液的保管、领取、使用过程中行使管理、监督、检查职能.确保合法、安全和规范,督促浪费和滥用血液现象减少;1.3组织分析评估医院全血及成分血使用情况,备血与输血的比率,输血前及输血后感染症。
1.4听取并审核院内不合理用血、特殊输血、输血差错等的情况汇报;1.5督促输血科充裕血源,指导急救用血制度的实施;1.6加强院内医生和患者的输血教育.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协调沟通输血科与各科之间有关输血工作的事宜。
1.7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输血科具体负责。
2.医院设立输血科.在医院及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业务。
其主要职责:2.1血液收发和输血相容性检测等职能;2.2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2.3配合职能部门对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2.4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保障临床用血规范:2.5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3.医院临床用血由XX市中心血站供给,双方签订供血协议,医院不得私自组织血源、采集血液及单采血浆。
4.医院加强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培训,促进医院规范、合理、节约用血,杜绝血液浪费和滥用,依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杜绝输“安慰血”、“营养血”;医院应积极推行成分输血。
5.临床医师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做到规范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和安全输血;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按要求填写完整,标明输血适应证,上级医师核准签字,交输血科配、备血;具体详见《临床输血申请、会诊与审核制度》。
输血制度
一、输血科工作制度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四、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和用血报批登记制度五、临床紧急用血管理制度六、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七、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八、血液输注无效的管理措施九、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十、输血严重危害(SHOT)监控管理制度十一、控制输血感染制度十二、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十三、输血标本管理制度十四、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十五、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十六、输血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十七、临床输血核对制度一、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管理制度,加强对输血科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血液的宣传,科主任是医院输血管理的第一责任者。
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技术、设备) ,由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有计划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及考核。
三、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输血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四、在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加强对医院临床医生依法用血的宣传,明确血液是有限的珍贵资源,要树立科学、合理、安全的输血理念,强化临床医生全面血液保护的意识,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实施全面血液保护措施。
五、承担并完成医院交给的有关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
六、加强对输血申请管理。
明确输血申请医师资格,规定申请医师履行输血告知义务,要求规范签署《输血治疗允许书》;明确术前备血、急诊输血、特殊血型输血、自体输血申请的临床管理程序,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和治疗。
七、建立配血标本采集、运送、签收、核查、保存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八、血液入库、核对、贮存。
血液制品入库前要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容认真核对验收;要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电子资料要有安全备份) ;血液贮存按不同血型将不同血液成份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或者保存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贮存设备温度要进行安全监测。
医院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为保障输血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制订《花果医院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工作规范为预防输血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严格最受以下操作规范。
(一)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二)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三)输血前必须执行输血前全套检查,并对输血风险进行有效告知。
(四)严格执行用血登记制度和用血报批制度,不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标记的血站以及非指定的采供血机构供应的血液。
(五)输血完毕,血袋装入黄色袋中放入存放配血标本冰箱中保存24小时后作无公害化处理。
二、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预防管理(一)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1.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
2.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
3.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5.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6.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 1 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7.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二)预防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
2.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3.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4.对献血者进行抗 HIV 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
5.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
6.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不输血。
7.鼓励自身输血。
(三)预防梅毒传播主要措施如下1.对有性病或性滥交者及其伙伴应拒绝献血。
2.对献血者进行检查试验,阳性者不能献血。
临床输血相关制度
(3)溶血反应:最严重的是急性(jíxìng)血管内 溶血,一般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多在 输血开始10-30分钟出现寒战、发热、心悸、头胀、 面红、腰背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 烦躁等症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出现血红 蛋白尿。可引起休克和急性(jíxìng)肾功能衰竭及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应立即中止输血,给予 输液、纠正酸中毒、升压药物抗休克治疗等。
5、 医务处会同输血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及 时评价,并将结果反馈(fǎnkuì)给临床,对临床 严重输血危害患、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kēshì)和医师临床用血 评价及公示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guǎnlǐ), 促进更加科学、安全、合理的临床用血,特制订 本制度。 1、临床用血评价制度:
输血(shū xuè)科 王 书勤
第一页,共83页。
目录(mùlù)
一、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二、河南省人民医院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制度 三、河南省人民医院紧急用血预案及具体的保障
措施 四、河南省人民医院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
的方案 五、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科室和医师(yīshī)临
① 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并说明在紧急情况下输注的利 与弊,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注明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和并 发症:第一,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第二,该类Rh 阴性红细胞缺乏,不输Rh阳性红细胞危及生命,此时抢 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输注Rh阳性红细胞是抢救生命的必 要条件;第三,会给以后用血或妊娠带来不良后果,可 能导致妊娠的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溶血病等不良后果( 特别是对没有生育过小孩的女性);第四,患者因本身 原发病不治而非输血治疗所能挽回时,不能借口(jièkǒu) 归罪于输血治疗不当,知情后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
《传染病上报制度、突发事件上报制度(1)》
《传染病上报制度、突发事件上报制度(1)》第一篇:传染病上报制度、突发事件上报制度(1)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一、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站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全面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
根据我站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医务人员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三、建立健全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等相关登记并按照规范认真填写。
四、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在传染病登记簿上登记,乙、丙类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传真或者送至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接到后在4个小时内网络直报。
甲类传染病必须立即电话报告社区中心和疾控中心。
传染病报告卡应内容填写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
传染病报告卡保存3年。
五、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等、手足口病。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例如:水痘、生殖器疱疹等。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的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严禁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原料血浆不得用于临床。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
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四、临床输血要执行用血登记和用血报批手续,中心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明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品、数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许可证号。
五、中心血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六、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详细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如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应及时与之联系。
七、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保洁监控措施。
(1)自体输血、采血样、输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
这些器材必须使用具有生产单位名称、批准生产号、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每批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该批产品出厂日期,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要通过医院细菌培养和热源试验,合格者方可应用。
(2)采血、输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血袋、血标本用后必须一对一回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消毒毁形焚烧处理。
(3)受血液污染的敷料、纱布、棉球、棉签、纸片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4)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扔,污染环境。
(5)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换手套,以免造成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八、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九、按我国现行规定,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杨哥体检,必须的化验项目有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血试验(RPR)等。
十、采血、
输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刺针,注射器及输血器。
十一、发现可疑感染者,应及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十二、废弃的刺针、注射器、输血器、血袋、血标本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十三、输血传染疾病处理和上报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5.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