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件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 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 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 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 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 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 《蝶恋花· 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 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 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 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第一、二句赞美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 地三、四句寓理:要想对某事物有全 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 各管的立场上,来观察分析事物。
返回
横
看——成岭 看——成峰 变幻莫测
写景
侧
远近高低——不同
题西 林壁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明理
只 缘——此山中
赞 美 庐 山 奇 景
对偶的巧妙运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使用字相等、 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成的一对短语后句 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语言方式。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题 西 林 壁
认识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生字
莫 腊 浑 疑 豚
学习词语
闲人莫入
腊梅
浑浊
怀疑
豚鼠
学习词语
山岭
侧面
缘故
重叠
重量
理解字词
岭:高大山脉。
峰:高而尖的山头。 识:认识,知道。
缘:因为。
诗句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 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 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 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 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等。
(赛课课件)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1)题西林壁》(共27张PPT)
从山顶俯视下来,__________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4/292021/4/29T hursday, April 29, 2021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又称苏 东坡,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 苏”。
学习小提示 1.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同桌读,纠正字音,互帮互助。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陡峭挺立的山峰
岭
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望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
站在山下抬头仰望,______________
走近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021/4/292021/4/292021/4/294/29/2021 9:30:45 PM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4/292021/4/292021/4/29Apr-2129-Apr-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4/292021/4/292021/4/29Thursday, April 29, 2021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
1. 《题西林壁》的意思啊,哎呀,就像是给你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户,让你看到庐山不一样的模样!就好比你看一个人,从不同角度看是不是感觉也不一样呢?
2. 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的意思呀,简单说就是告诉你看事情不能只看一面,要多角度去观察呀!这就像你吃蛋糕,只咬一口怎么能知道整个蛋糕的美味呢?
3. 嘿,《题西林壁》的意思啊,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所见局限住嘛!就像你找东西,只在一个地方找怎么行呢?
4. 哇哦,《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要全面地去认识事物呀!好比你玩拼图,只看一小部分可拼不出完整的画面哟!
5. 《题西林壁》的意思,不就是提醒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嘛!就像你看一幅画,远看和近看感觉能一样吗?
6. 哎呀呀,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就是说我们不能死脑筋,要灵活呀!这和你做游戏要灵活应变不是一个道理吗?
7. 哈哈,《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知道事物有很多面呀!就好像你有很多不同颜色的衣服,每一件都有它独特的样子呀!
8. 哟呵,《题西林壁》的意思啊,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一切呀!这跟你交朋友一样,要了解全面才知道是不是真朋友呢!
9. 嘿呀,《题西林壁》的意思呀,就是让我们晓得要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呢!好比你搭积木,从不同角度搭会有不同的造型呀!
10. 《题西林壁》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野呀!就像你去爬山,在山顶和山脚下看到的风景能一样吗?
我觉得《题西林壁》告诉我们的道理特别重要,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全面地看待事情,避免片面和狭隘,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领悟呀!。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教学PPT课件
庐山介绍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8
6
评析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山水,来表现哲理的诗篇。 诗人以庐山的形态难以认识,说明认识事物形态 的困难。诗的前两名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 在庐山中”。 最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 识事物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 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朗读课文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 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 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 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 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2019/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题西林壁》 3
横远 看近 成高 岭低 侧各 成不 峰同
2019/1/24
题:题写。 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题西林壁 译文
题西林壁译文一、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题西林壁》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四、赏析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
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
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
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
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
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四年级为了帮助四年级学生能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101小学准备整理了第二单元知识点:题西林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以下题西林壁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快看看吧~《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题西林壁》鉴赏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优质课教案_1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二十二页,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寓意深刻的小诗-----题西林壁,请同学们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注释中题是书写的意思,西林指的就是西林寺。
西林壁呢?就是西林寺的墙壁。
好,谁来说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书写西林寺墙壁,嗯,很好,每个字的意思都照顾到了,不过这种翻译方法会让人产生误解,书写的是什么?是诗。
这首诗是写在什么地方呢?哦,原来这首诗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请看屏幕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面。
当初的西林寺由于岁月迁徙已经破败不堪,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林壁上的题字啊,是后人书写后刻在石头上的。
那《题西林壁》这首诗写的是哪座山呢?没错,是庐山,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庐”是房舍的意思),因此而得名。
庐山,北临长江,东临潘阳湖,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声誉。
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例如我们学过的李白《望庐山瀑布》和即将要学习的《题西林壁》。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没错,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当古人驾车的时候会手抓着“轼”眼睛往前看,这样才能坐得稳,骑得安全,子瞻就是人眼睛往前看的意思,原来轼和子瞻是有一定关系的,它们组成了古人驾车的一系列动作;这样我们就找到苏轼的名和字之间的关系。
大家记住了吗?苏轼,字?子瞻。
我们再看他的号,苏轼号东坡居士,为什么号东坡居士呢?原来呀,苏轼曾经被罢官,就是说朝廷不让苏轼做官了,把他流放到东坡这个地方,于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所以后世还称苏轼苏东坡。
苏轼位列古代十大天才文人之首,说他是天才是因为他不但擅长书法和绘画,还是著名的大文豪除此之外,他还是个美食家。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书有感
宋 朱熹Βιβλιοθήκη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半亩方塘一鉴开, 白日依山尽, 天光云影共徘徊。 黄河入海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 欲穷千里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上一层楼。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之
题西林壁
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 第二组 > 5 古诗二首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5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 伏的山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侧看庐山成了 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
各
近
不
同
高
低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悟诗情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知诗人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汉 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 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 画家、文学家、词人、诗 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 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唐宋八大家”之一。
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
问题的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 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达标练习: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解诗题
题西书写林壁西林寺 墙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 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诗句
注释:
题:书写,题写。 不识:看不清。 只缘:缘,因为;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此,这;此山,这山,指庐山。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译文、注释及鉴赏《题西林壁》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全诗简单意思翻译、词语注释及鉴赏,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词语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2.题:书写,题写。
3.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4.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5.侧:侧面。
6.各不同:各不相同。
7.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8.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9.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鉴赏】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5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优质课获奖课件_0
背一背
横看____侧____, ________各不同。 不识__________,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三苏:苏洵(父)、苏辙(弟)、 苏轼
横着看
侧着看
近处看
远处看
高处看
低处看
释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 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 各种不同的样子。
释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自己身处在庐山之中。
小组讨论
再读全诗,讨论: 1、这首诗中,哪句写景?哪句抒情? 2、通过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哲理?
【题西林壁】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真实的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 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 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 真面目”。 我们联系学过的课文 《画杨桃》,理解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横
写景看——成岭源自题西 林壁明理侧 看——成峰 变幻莫测 远近高低——不同 赞 美 庐 山 不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奇 景 只 缘——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我能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借 助注释了解诗意。 2.我能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 人的心境,感悟诗中的人生哲理, 练习背诵古诗。 3.默写《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书写
墙壁
题西林壁
西林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巍然耸立的险峰
连绵起伏的山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句意思
横
侧
诗句意思
诗句意思
返回
远
近
高
低
诗句意思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上语文必背古诗(附译文、词语解释)
重点诗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重点词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从侧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缘:同“原”,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赏析:苏轼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瑰丽的山水使他写下了这首诗,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全面,如果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重点词注释: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足: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是名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题西林壁》人教(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以题壁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庐山的独特感受。
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同时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身处其中,难以认识事物的真相。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这首诗的意境和哲理,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感悟其中的意境和哲理。
2.难点: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对于哲理的深入领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作者背景、诗歌意境等,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生僻字词进行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对庐山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解释诗歌的基本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你认为什么是庐山的真面目?”、“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
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哲理。
4.巩固(5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如填写诗句、解释生僻字词等,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教材分析
古诗《题西林壁》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题西林壁》教材分析,一起来看看吧!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古诗二首《题西林壁》共43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古诗 二首《题西林壁》
•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
侧看远看近看Fra bibliotek抬头仰望
低头俯视
注释: ·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 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在江西庐山。 ·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 就是从东面向西面看。 · 侧:侧面。 ·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 缘:因为;由于。 ·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再 见
5 古诗两首
题 西 林 壁
苏轼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 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 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 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 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 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 奥的道理。
题解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 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这里不 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 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 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庐山 的风雨云雾就使人感到惊异骇怪。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的四月,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 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 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 的陌生人;要想和他熟悉起来,今后就得常来常往。 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大诗人苏轼以他 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 西林壁》。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实写游山所见,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 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 想)。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 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 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 见。
细节分析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 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 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 山之中。
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 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