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农村就业问题之比较
郭殿张景俭
过去一提就业问题,人们就会想到这是城镇的事,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事。现在农村就业问题已经凸现,形成了城镇和农村两个就业难点。笔者试图将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引起对农村就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做到城乡就业统筹,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1.失业对象:城镇失业人员是指失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中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当前解决的重点是下岗职工。农村失业人员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
2.失业人员组成:城镇失业人员是由一个符合规定条件,并进行了登记的失业下岗人员组成的群体。农业剩余劳动力仅是泛指,不是指某些人。这是因为,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每一家庭拥有劳动力的数量远远大于所承包的有限责任田所需劳动力的数量,在一个家庭劳动力中,不能确认谁为剩余,谁不为剩余。
3.失业形式:城镇和农村失业形式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且有多种类型的失业。但从总体上说,城镇失业以显性为主,而农村失业以隐性为主。农民就业不充分,剩余劳动时间占四分之三,俗称“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农闲,一个月过年”。但应看到近年来,农村失业开始显性化。城镇失业以结构性失业为主要形式,还有选择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等;而农村多属季节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
4.失业人员数量:城镇失业人员1999年平均每月101万,1999年末下岗职工937万,下岗失业率为10.8%,其中登记失业率为3.1%。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2~1.4亿,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30~50%,其绝对数、相对数都远远大于城镇。
5.造成失业原因: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经济、社会领域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基础,结构调整是主因,并与劳动者观念落后、素质低下有关。除受资源不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制约外,还受市场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近几年失业增加主要是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而农村主要是长期受二元城乡结构的影响,将农业劳动力束缚在本乡本土,年复一年的沉淀积压;再加上本来土地人均占用量就少(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年年人增地减,农业劳动力更加富余。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比1996年净减1300万亩耕地,年均净减433万亩,1996年至1999年4年人均耕地分别为1.59亩、1.57亩、1.56亩、1.54亩。按人均占有耕地计算,4年净减的耕地就使844万农民无地可种。加上农用机具的大量投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富余程度越来越严重。一部分农民在有限责任田里,从事着零值劳动。
6.动态就业能力:所谓动态就业能力是指某个地区短期的或不固定性就业岗位容纳劳动力的能力。个体摊位经营者,餐饮娱乐行业的经营者,社区服务提供的计时工、临时工、钟点工、基本建设用工等城镇用工远远多于农村,起到缓冲就业压力的作用。
7.失业对社会影响:城镇职工一旦下岗失业或长期不能就业,对家庭生活有着直接影响,会形成一个新的贫困群体;还有下岗失业后,势必造成心态复杂,思想波动,心理忧患,悲观失望,易引发社会问题。农民就业不充分是个渐进过程。再有中国农民的消费欲望水准较低,追求财富的内动力还不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已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再加上几千年形成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心情,目前对社会暂不构成威胁。但应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不仅已经连续四年持续下降,而且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又一次拉大。尤其是加入WTO的初期会对农业产生较大冲击,还有信息化浪潮的波及,农民会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自己在社会环境中所处的生存位置,因而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日渐强烈。有专家分析,到2005年后将有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活化”成为公开的失业大军。这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长期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在短期内,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和再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构成当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约束,也是近期内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8.就业结构变化:城乡扩大就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主要是岗位的变更,不同所有制的变换以及就业形式的改变。这将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除了一部分开发农业,促使农业内部就业结构优化。而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将在城镇谋业,在乡镇企业就业,有的还要跨地区流动,因此还会促进社会结构的调整。
9.就业环境:城乡当前都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末下岗职工又较上年底增加6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放慢,农业劳动力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1978年至1988年10年间年均下降2.26个百分点,1988年至1999年11年年均下降0.91个百分点;从城乡相比,农村比城镇就业环境更加不适,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低。而农村的就业将伴随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道路,所以,不仅要以放弃土地为代价,而且要付出较高的进城成本。城乡劳动力在城镇竞争就业岗位也会因此而变的更加激烈。
10.就业服务:城镇为适应市场就业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就业服务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提供用工信息,开展职业介绍,组织技能培训,进行失业保险。农村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
11.失业人员素质:城镇下岗失业职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整体上相比,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市场观念风险意识较强。但农业剩余劳动力吃苦耐劳,家有责任田可以基本能解决吃饭问题,因而劳动力价格低廉。
12.就业管理:城镇就业已纳入国民经济政策之内。由于大量下岗失业职工的出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而农村就业长期没纳入国家就业政策的视野,目前虽已开始引起重视,但政策相应滞后。因此,在城乡就业管理方面还有许多政策和管理方法需要进一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