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一、总则新生儿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对新生儿进行监护、护理和治疗。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加强新生儿科的管理,提高新生儿护理水平,树立新生儿科良好的医疗服务形象,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加强新生儿科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2. 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降低新生儿死亡率;3. 加强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新生儿的护理流程;4. 促进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提高工作效率;5. 健全新生儿科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新生儿科的医疗安全。
三、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实施新生儿医疗护理和管理的医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等。
四、新生儿科的医疗技术要求1. 医生应具备新生儿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生儿监护设备,严格掌握各种检查和治疗新生儿疾病的指征和操作方法;2. 护士应熟练掌握新生儿临床医疗常见护理技能,具备新生儿专门护理技术和操作能力,熟练掌握新生儿科护理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
五、新生儿医疗护理管理流程1. 新生儿接诊(1)医生仔细了解新生儿病史,包括出生情况、母婴情况等;(2)对新生儿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包括身体情况、生命体征等;(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治疗方案。
2. 新生儿监护(1)利用各类监护设备对新生儿进行24小时监护;(2)定期对新生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和评估;(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观察,并及时记录病情变化。
3. 新生儿护理(1)定期进行新生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喂奶、更换尿布、观察疾病变化等;(2)定期进行新生儿的健康评估,包括身体情况、精神状态等;(3)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新生儿医疗记录(1)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疾病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2)对新生儿的治疗情况、护理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3)及时编制新生儿医疗报告,提供给患者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参考。
六、新生儿医疗安全管理1. 新生儿医疗设备安全管理(1)定期对新生儿监护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正常;(2)对新生儿监护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新生儿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检查。
三、安全管理内容1. 医疗安全(1)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诊疗过程中的安全。
(2)严格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确保用药、输血、输氧等治疗措施准确无误。
(3)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卫生管理,保持病房清洁、整洁、舒适。
(4)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的探视制度,确保新生儿休息。
2. 护理安全(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护理质量。
(3)加强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新生儿护理安全。
3. 药品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严格执行药品领用、储存、调配等环节的规范操作。
(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新生儿用药安全。
4. 感染控制(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确保新生儿安全。
(3)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四、安全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2. 加强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3.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4.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事故。
5.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家属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奖惩制度1. 对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新生儿科工作计划3篇
新生儿科工作计划3篇新生儿科工作计划篇11.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进一步健全并认真贯彻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如病历书写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讨论制度,制定和完善适合本科的医疗工作诊疗常规和抗生素合理使用常规,各级人员按职责办事。
2、抓好教学工作,每周保证一次业务学习,由科内同志轮流讲解。
并积极参加院里、院外各种学习班。
3、把质控工作抓好,刘志胜、倪金龙同志担任质控员。
4、做好消毒,新生儿使用的毛巾、被服,尿布等必须一婴一用一消毒,清洗干燥以后压力蒸汽灭菌备用;床上用品,如枕套、床单、被套等,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随时更换。
患儿用的眼药瓶,药膏,粉扑均一婴一份。
听诊器每天用后消毒一次,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治疗用物(如压舌板,氧气管,胃管,输液管,头皮针)应严格消毒。
5、每月组织科室人员彻底卫生清洁一次。
6、每月一次根据要求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呼吸机管道及奶库内物品进行细菌污染情况监测。
7、若发生三例或三例以上出现相同症状(如发热、腹泻等)的患儿时应立即报告院感科,并配合院感科做好调查处置等相关工作。
新生儿科工作计划篇2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版)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一、工作目标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引言: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发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概述: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新生儿出生后的管理工作,包括新生儿的营养管理、健康评估、传染病防控、科学喂养和早期教育等。
通过细化管理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地保护和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正文内容:一、新生儿营养管理1.目标:确保新生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其身体发育和器官功能正常。
2.小点1:建立新生儿营养评估的标准体系。
3.小点2: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4.小点3:营养管理中的相关措施和操作规范。
5.小点4:新生儿营养管理的监测和反馈机制。
6.小点5:定期对新生儿的营养管理进行评估和总结。
二、新生儿健康评估1.目标:及时发现和干预新生儿的身体异常,早期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疾病。
2.小点1:建立新生儿健康评估的指标和流程。
3.小点2:规范化的体格检查和器官功能评估。
4.小点3:高风险儿童的监测和跟踪管理。
5.小点4:建立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筛查和管理机制。
6.小点5:定期对新生儿健康评估工作进行培训和提升。
三、新生儿传染病防控1.目标:减少新生儿传染病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2.小点1:建立新生儿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3.小点2:规范感染风险评估和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4.小点3:建立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和隔离制度。
5.小点4:建立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
6.小点5:优化医疗环境和设备管理,确保严密的无菌操作。
四、新生儿科学喂养1.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案,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2.小点1:按照新生儿生理特点制定喂养标准和方法。
3.小点2:母乳喂养的指导和支持。
4.小点3:奶瓶喂养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5.小点4:建立新生儿喂养的记录和追踪体系。
6.小点5:喂养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和家长的宣教工作。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3篇)
新生儿科护理工作计划(3篇)一、工作目标1. 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2.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3.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家属满意度。
4. 完善科室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5. 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
二、具体措施(一)护理质量管理1. 严格执行新生儿科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2.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技能操作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3. 建立健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护理管理,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患儿安全。
(二)人员培训与发展1.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2.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院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 开展护理人员的分层培训,根据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和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4. 建立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培训成绩、工作表现、患者满意度等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护理人员积极进取。
(三)医患沟通与合作1. 加强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及时向家属反馈患儿的病情和治疗进展,解答家属的疑问。
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家属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
3.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尊重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患儿的康复努力。
4. 设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家属的投诉和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四)科室管理1. 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2. 加强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管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根据患儿数量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
4. 加强科室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五)护理科研1.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护理科研工作,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
新生儿科和普儿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新生儿科和普儿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背景介绍:新生儿科和普儿科作为一家医院中至关重要的科室,负责新生儿和儿童的医疗护理工作,其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尤为关键。
本文将从医疗质量管理流程、质量指标设定、安全培训和持续改进方面来探讨该方案的建立与实施。
一、医疗质量管理流程为了确保医疗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新生儿科和普儿科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流程。
首先,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行为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其次,质量管理流程应包括对医疗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通过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患者反馈系统,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二、质量指标设定明确的质量指标是评估医疗质量的基础,也是持续改进的依据。
针对新生儿科和普儿科,可以建立以下质量指标:围产医疗感染率、新生儿死亡率、医疗事故发生率等。
这些指标需要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制定,并定期监测和报告,以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安全培训安全培训是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
对新生儿科和普儿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培训,包括疾病防控知识、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组织模拟演练和案例分析等培训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水平和品质意识。
四、持续改进方案持续改进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必经之路。
新生儿科和普儿科可以采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模式,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结果、采取相应行动。
通过定期组织质量管理评审会议,评估医疗质量状况,分析问题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同时,建立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医疗质量问题,优化医疗过程。
结论:新生儿科和普儿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流程、设定质量指标、开展安全培训和实施持续改进方案,可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为新生儿和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新生儿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整体管理、人员管理、设施设备管理、护理管理和突发事件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一、整体管理1.设立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明确负责人和成员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新措施和新安全事件。
2.制定并不断完善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政策和制度,确保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3.建立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危险和风险,提高工作质量和安全水平。
4.加强对新生儿家属的安全教育,提高家属的安全意识和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二、人员管理1.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人员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2.加强对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安全知识。
3.建立新生儿科安全培训制度,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三、设施设备管理1.明确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求,建立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及时保养和维修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定期检查和更新设备设施的安全状态,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3.建立药品和消毒物品的管理制度,确保安全使用和存放。
四、护理管理1.建立标准的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保证医务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护理操作。
2.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新生儿的观察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3.建立新生儿护理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护理情况,为医务人员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依据。
五、突发事件管理1.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2.定期进行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及时更新应急预案和措施。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确保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外界的协调。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对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降低患病和死亡的风险;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声誉。
新生儿科工作规划
一、前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重要的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新生儿的医疗、护理和保健工作。
为了提高新生儿科的服务质量,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新生儿科整体业务水平,使新生儿科成为区域内新生儿医疗护理的领先科室。
2. 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3. 提高新生儿家属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4. 加强新生儿科团队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
三、工作措施1. 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1)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新生儿科相关学术讲座、研讨会,了解国内外新生儿科最新动态。
(2)鼓励医护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开展内部经验交流,分享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
2. 优化诊疗流程(1)简化新生儿入院、出院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新生儿病房管理,确保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供应充足。
(3)规范新生儿诊疗操作,确保诊疗质量。
3. 提高护理质量(1)加强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技能。
(2)落实新生儿护理制度,确保新生儿安全。
(3)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营造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4. 加强团队建设(1)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医护人员凝聚力。
(2)加强医护人员与家属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3)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5. 加强科研与教学(1)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
(2)加强与其他医院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
(3)培养新生儿科专业人才,为医院发展储备力量。
四、工作计划1. 第一季度:开展新生儿科业务学习,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
2. 第二季度:优化新生儿诊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第三季度:加强新生儿护理质量,确保新生儿安全。
4. 第四季度: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凝聚力。
五、总结新生儿科工作规划的实施,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我们坚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生儿科一定能够实现工作目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新生儿是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因此对于其安全管理要求严格和细致。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一、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标准1.医院建立完善的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科室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
2.医院定期培训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3.医院购置符合标准的器械和设备,对设备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
4.科室设置专门的隔离病房和感染控制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安全。
5.医务人员须遵守严格的卫生操作规范,如手卫生、消毒、无菌操作等。
6.新生儿产房必须保持安静和清洁,保护新生儿的听觉和呼吸系统。
同时,避免交叉感染。
7.医院实行新生儿病历管理制度,确保病程记录准确和完整。
8.医院必须保障新生儿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二、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措施1.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医院要加强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提高专业素质是保证新生儿安全管理的基础。
2.保障用具、器械和设备的安全和卫生医院要确保器械和设备的安全、卫生性能,保证能正常使用,并定期进行验收、检查和维护。
此外,医疗用品的采购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标准。
3.建立科室的消毒隔离医院新生儿科建立独立的消毒隔离区,将病情变化较大的新生儿独立隔离,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4.提高新生儿科产房管理医院对新生儿科产房的管理非常重要。
医院应保证产房的卫生和安全,并负责消毒和隔离措施,保护新生儿的听觉和呼吸系统。
5.建立病历管理制度医院要建立新生儿科的病历管理制度,由专职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病程记录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病程记录的准确和完整性。
6.保护新生儿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医院应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培训,确保不传染感染病、以及其他疾病,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隐私权。
7.实施家长引导医院应向新生儿家长传授相关新生儿护理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应对自己的新生儿。
在家庭护理中,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科室,它肩负着保障新生儿健康和安全的重任。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确保新生儿得到妥善的照顾和治疗,以下是新生儿科的各项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温度应维持在 24-26℃,湿度在 55%-65%。
病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包括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2、严格限制非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进入病房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并洗手、消毒。
3、新生儿病床要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持整洁。
患儿使用的物品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和仪器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消毒,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1、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其进行清理呼吸道、保暖、断脐等处理,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记录。
2、严格执行新生儿喂养制度,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
喂奶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吞咽情况,防止呛奶。
3、做好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每日为其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有无黄疸、红疹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4、加强新生儿的眼部、口腔、耳部护理,预防感染。
5、新生儿的尿布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三、新生儿医疗操作管理制度1、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新生儿的静脉穿刺、采血等操作要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新生儿的痛苦。
3、给新生儿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注意药物的剂量、浓度、用法和用药时间,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进行新生儿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新生儿感染防控管理制度1、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培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或消毒。
2、对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新生儿科的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保障新生儿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科的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及实习、进修人员。
三、组织管理1. 成立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医护人员为成员。
2. 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
四、具体措施1. 人员培训(1)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应接受新生儿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定期开展新生儿复苏技术、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等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设备管理(1)新生儿科设备应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严格执行设备使用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安全。
3. 护理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设立专责护士,负责新生儿护理工作。
(2)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新生儿安全。
(3)加强母婴同室管理,实行24小时巡视制度,确保母婴安全。
4. 交接制度(1)新生儿出入病房时,工作人员应对接送人员和出入时间进行登记,并对接收人身份进行有效识别。
(2)新生儿出入院交接流程规范,由医护人员对其陪护家属身份进行验证后,由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并记录新生儿出入院时间。
5. 感染管理(1)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新生儿安全。
6. 应急预案(1)新生儿病房应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应急演练。
(2)对无监护人的新生儿,要及时报告公安和民政等部门妥善安置,并记录安置结果。
五、监督与考核1. 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 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订。
新生儿科工作计划范文(精选5篇)
新生儿科工作计划范文(精选5篇)新生儿科工作计划篇1一、保育护理工作1.对儿童出勤、锻炼、饮水、生活习惯进行观察记录,每月给每个儿童家长交换一次意见,给家长提供相应的数据。
2.有针对性的通过多种渠道,给家长提供儿童健康的建议。
3.搞好本班班务管理的经验,作好财产的管理、使用登记,做到开节流。
4.加强一日生活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5.将体弱儿的管理纳入保教计划,并作好体弱儿的个案记录。
二、卫生保健工作1.坚持做好室内外清洁、消毒工作及开窗工作,坚持白托三巾的使用。
坚持每周五的清洁大扫除和玩具毛巾消毒。
2.坚强进餐环节工作,坚持巡视儿童进餐情况,指导帮助体弱儿童,不催食,保证儿童吃饱、吃好。
3.加强儿童午睡管理,培养衣、裤放在指定地点,坚持巡视午睡情况,纠正不良睡姿和习惯,保证儿童午睡质量。
4.保证儿童仪表整洁,不拖鞋掉带,不亮肚亮背。
5.做到屎尿裤子、床单及时更换,半月清洗床单一次。
6.保管好本班物品及儿童衣物,避免遗失现象,对本班物品做到心有数,管理有方。
7.积极配合医务室做好各项工作及儿童疾病的预防工作。
三、教育教学工作1.配合教师培养生活理能力,并给予示范和帮助。
2.协助教师组织好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教育活动,做好个别儿童的指导工作。
四、安全工作1.加强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儿童我保护能力。
2.加强早晚接送儿童工作,不得将儿童交陌生人,防止错接。
3.随时清点人数,坚持每天检查是否带有异物入园,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
4.组织儿童活动前,要检查场地是否安全,儿童活动范围须在保教老师的视线内。
组织玩滑梯攀登架、外出参观等有一定危险的活动,要给予保护。
5.防止开水、食物等烫伤儿童。
6.加强水、电、气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五、家长工作1.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育儿的知识,针对发展情况,切实做好家长工作,在教育上达到一致性,促使儿童、家长、老师共同发展。
2.坚持做好家访工作,连续两天未上园,要电话访问或家访,了解情况,并做好记录。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及措施目标一:确保新生儿的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准确可靠1.建立完善的生命体征监测记录系统,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制定规范的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流程,确保监测过程的规范化。
3.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其对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目标二:预防并控制新生儿的感染风险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感染防控制度和操作规范,包括洗手、消毒以及隔离措施等。
2.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增强其对感染防控的重视和责任心。
3.加强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管理,定期维护和检测。
目标三:确保新生儿用药的安全性1.制定严格的新生儿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审查和核查的流程和要求。
2.加强对医生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用药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3.强化药物配送和存储的管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标四:预防和应对新生儿突发事件1.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明确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责任人。
2.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应急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标五:加强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1.建立全面的新生儿家庭护理指导系统,包括喂养、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指导。
2.为新生儿家庭提供定期的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护理意识和技能。
3.制定家庭护理指导手册和宣传资料,让家庭护理知识更加普及和易于理解。
目标六:加强新生儿医疗机构管理和评估1.建立新生儿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2.开展定期的医疗质量评估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或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安全管理目标主要围绕着新生儿的生命体征监测、感染控制、药物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家庭护理指导等方面展开,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培训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害,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
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引言新生儿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与未来,因此,他们的健康与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新生儿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
因此,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提高其医疗质量,建立一个安全与质量管理体系是必要且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目标、手段与挑战。
一、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1.保障新生儿的安全新生儿体弱多病,免疫力低,容易受感染,因此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建立规范化的护理操作、持续监测和评估患者风险、医疗干预的安全性等方式,提高医疗护理的安全性,减少新生儿的患病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2.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新生儿医疗质量的提高是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
通过建立一个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医疗流程和服务模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医疗设备和药品的质量,可以为新生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提高疗效和满意度。
3.减少医疗风险与纠纷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不当操作、过失或疏忽等原因,导致患者的人身安全或财产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风险。
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科学的医疗操作程序,规范医生和护士的行为,提高医疗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保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新生儿科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目标1.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操作程序建立规范化的医疗操作程序是保障新生儿医疗安全与质量的基础。
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和质量控制标准,将医疗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一致性和可追踪性,降低医疗风险。
2.持续监测和评估患者风险新生儿因为年龄和生理特点的限制,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更为敏感。
因此,持续监测和评估新生儿的风险是提高医疗安全与质量的关键。
通过采集和分析患者的相关数据,识别和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新生儿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新生儿的重任。
为确保新生儿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新生儿科的整体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为核心,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确保新生儿安全,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三、工作目标1. 提高新生儿科整体医疗质量,确保新生儿救治成功率。
2. 优化新生儿科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 建立健全新生儿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四、具体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日常工作。
2. 完善新生儿科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3. 加强新生儿科医疗设备、药品和耗材的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4. 开展新生儿科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1)定期组织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了解新生儿科最新技术动态。
(2)开展新生儿科内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水平。
5. 加强新生儿科质量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建立健全新生儿科质量监控体系,定期对新生儿科各项工作进行自查。
(2)加强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指标监测,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6. 优化新生儿科服务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1)简化入院、出院手续,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2)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7. 加强新生儿科与相关科室的协作,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
(1)加强与儿科、新生儿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2)建立健全新生儿科危重症救治机制,确保危重症新生儿得到及时救治。
五、工作要求1. 新生儿科全体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切实提高医疗质量。
2.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新生儿科质量管理的支持和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 定期对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医疗质量。
六、总结本新生儿科质量管理工作计划旨在提高新生儿科整体医疗质量,确保新生儿安全。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
1. 准入管理:医院应对进入新生儿科病房的人员进行身份验证和准入管理,确保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可以进入病房。
2. 严格洗手:进入新生儿科病房的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洗手程序进行手卫生,并戴上口罩和无菌手套。
3. 清洁与消毒:新生儿科病房应定期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4. 环境安全:医院应对新生儿科病房的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防止空气污染和噪音等。
5. 安全设施:新生儿科病房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监护设备、保温设备和紧急救援设备等。
6. 药物管理:医院应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配药和使用等环节,确保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
7. 监护管理:新生儿科病房应设立专门的监护室,并配置专业的监护护士,对患儿进行24小时监护和护理。
8. 家属陪护管理:医院应对家属陪护行为进行管理,确保其不影响新生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9. 事故应急处理:新生儿科病房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对突发事故和意外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报告。
10. 安全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对新生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具体的新生儿科病房安全管理制度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以满足病房的安全管理需求。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新生儿科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新生儿科所有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修订、组织实施本预案,协调各部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2.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本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3. 医疗安全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科医疗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
4. 护理安全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
5. 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新生儿科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四、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管理(1)严格执行招聘、培训、考核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具备相应资质。
(2)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 环境管理(1)保持新生儿科环境整洁、舒适,定期进行消毒、清洁。
(2)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3)加强病房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及家属安全。
3. 技术管理(1)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技术操作安全。
(2)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安全。
4. 患者安全管理(1)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2)严格执行新生儿监护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3)加强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家属安全意识。
5. 应急处置(1)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医疗事故等。
(2)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五、监督检查与考核1.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2. 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培训效果。
3. 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处理,总结经验教训。
4. 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整改到位。
新生儿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新生儿科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患儿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及实习生。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新生儿科主任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领导、协调新生儿科安全生产工作。
2. 新生儿科护士长为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负责具体实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3.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及实习生应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四、安全生产管理措施1. 安全教育培训(1)新生儿科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对新入职医护人员及实习生进行岗前安全生产培训,确保其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 设备管理(1)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处理。
3. 医疗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医院感染。
(2)规范新生儿护理操作,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
4. 消防安全管理(1)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2)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3)制定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5. 药品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规范药品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理。
6. 人员安全管理(1)加强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遵守劳动纪律。
(2)严禁酒后上岗、疲劳作业。
(3)加强劳动保护,确保医护人员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五、事故处理1. 事故报告(1)发生事故后,立即停止作业,报告上级领导。
(2)妥善处理事故现场,保护事故现场,确保事故原因调查。
2. 事故调查(1)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2)根据事故原因,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事故处理(1)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其责任。
(2)对事故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方案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方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新生儿科全面安全管理方案:守护新生命的每一步新生儿科是医院中最需要精细管理和严谨安全措施的科室,因为这里的患者是生命最初且最脆弱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年度新生儿/NICU安全质量目标及措施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措施: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措施: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的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目标三: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措施: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的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的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高危标识。
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的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的浓度、剂量和用法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的标识,并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的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
9.准确记录输入量。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措施:1、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并认真落实目标五: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措施: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8.中心体温低于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
目标六: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措施: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 。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的特点、早产儿用氧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6.凡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的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和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的医院治疗。
目标七: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措施: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的指引、流程。
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的高风险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的新生儿。
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的气囊容量:240ml。
4.正确选择面罩的型号。
5.选择具有减压阀的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看减压阀是否正常。
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
6.正确控制气囊给氧的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的潮气量为6-8ml/kg。
首次呼吸所需压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 cmH2O。
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
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的频率:40-60次/min。
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
目标八: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的危害及痛苦措施:1.建立和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指引。
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的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
3.选择合适的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和头部。
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的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和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目标九:确保管饲安全措施:1.有管饲安全管理指引。
2.经口留置胃管,减少经鼻留置胃管导致的通气障碍。
3.胃管置入合适的长度,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的长度。
4.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
5.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 b.回抽有胃内容物抽出 c.用听诊器在胃部听气过水声 d.胃管末端在水中无气泡逸出。
6.间断管饲喂养时,采用重力喂饲。
7.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设置明显标识。
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
9.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
目标十: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措施:1.建立和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
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 /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5.喂奶时专人看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的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目标十一: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的发生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的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看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的新生儿使用约束带。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看护。
目标十二: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建立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制度(非处罚性)与措施2、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卫生部医政司主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3、进行“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活动4、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目标十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措施:1、针对患者的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的主管部门、投诉的方式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