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技术(李红举-成都-8[1].29)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技术方案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技术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日益紧张,土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保护水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本技术方案旨在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内容及步骤1. 建立土地整治调查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全域土地整治调查评估体系,包括土地资源容量评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为土地整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根据土地整治调查评估结果,结合全域土地资源利用需求和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全域土地整治方案。
方案应包括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布局设计、整治措施和实施时序等内容,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系统、全面和可操作性。
3.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按照土地整治方案,组织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包括土地复垦、土地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一系列措施。
同时,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4. 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在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修建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5.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土地整治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健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土地整治工程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合力。
2. 增加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持,提供足够的经费用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推动多元化投入。
3. 加强技术支持加强研究与开发,提高土地整治的技术水平。
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农业土地整治技术指导书
农业土地整治技术指导书第1章绪论 (3)1.1 土地整治背景与意义 (3)1.2 土地整治技术概述 (4)第2章土地调查与评价 (4)2.1 土地资源调查 (4)2.1.1 调查内容 (4)2.1.2 调查方法 (5)2.1.3 调查成果 (5)2.2 土壤质量评价 (5)2.2.1 评价指标 (5)2.2.2 评价方法 (5)2.2.3 评价成果 (5)2.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2.3.1 分析内容 (5)2.3.2 分析方法 (6)2.3.3 分析成果 (6)第3章土地整治规划 (6)3.1 规划原则与目标 (6)3.1.1 规划原则 (6)3.1.2 规划目标 (6)3.2 土地利用规划 (6)3.2.1 耕地规划 (6)3.2.2 园地规划 (7)3.2.3 林地规划 (7)3.2.4 牧草地规划 (7)3.3 土地整治工程规划 (7)3.3.1 土地平整工程 (7)3.3.2 水利设施工程 (7)3.3.3 道路工程 (7)3.3.4 农田防护林工程 (7)3.3.5 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 (8)第4章土地平整技术 (8)4.1 土地平整方法 (8)4.1.1 地形测量与数据分析 (8)4.1.2 土地平整方式 (8)4.1.3 土地平整参数 (8)4.2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与施工 (8)4.2.1 工程设计 (8)4.2.2 施工技术 (9)4.3 土地平整效果评价 (9)4.3.1 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9)4.3.3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9)4.3.4 社会满意度评价 (9)第5章水土保持技术 (9)5.1 水土流失类型与治理措施 (9)5.1.1 水土流失类型 (9)5.1.2 治理措施 (9)5.2 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10)5.2.1 设计原则 (10)5.2.2 设计内容 (10)5.3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与管理 (10)5.3.1 施工准备 (10)5.3.2 施工过程管理 (10)5.3.3 工程验收与管护 (10)第6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1)6.1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 (11)6.1.1 规划原则 (11)6.1.2 规划内容 (11)6.2 灌溉排水系统设计 (11)6.2.1 灌溉系统设计 (11)6.2.2 排水系统设计 (11)6.3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与维护 (11)6.3.1 施工准备 (12)6.3.2 施工过程 (12)6.3.3 维护与管理 (12)第7章土壤改良技术 (12)7.1 土壤质地改良 (12)7.1.1 物理改良方法 (12)7.1.2 化学改良方法 (12)7.2 土壤肥力提升 (12)7.2.1 氮素管理 (13)7.2.2 磷钾管理 (13)7.2.3 微量元素补充 (13)7.3 盐碱地改良 (13)7.3.1 物理改良方法 (13)7.3.2 化学改良方法 (13)7.3.3 生物改良方法 (13)第8章农田防护林建设 (13)8.1 防护林规划与设计 (13)8.1.1 规划原则 (13)8.1.2 规划布局 (13)8.1.3 设计要求 (14)8.2 防护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14)8.2.1 树种选择原则 (14)8.3 防护林施工与管理 (14)8.3.1 施工准备 (14)8.3.2 施工技术 (14)8.3.3 管理与维护 (14)8.3.4 监测与评价 (15)第9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5)9.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 (15)9.1.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5)9.1.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5)9.2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15)9.2.1 水土保持修复技术 (15)9.2.2 盐碱化土地修复技术 (15)9.3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16)9.3.1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16)9.3.2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6)第10章土地整治项目监测与评估 (16)10.1 监测方法与指标 (16)10.1.1 监测方法 (16)10.1.2 监测指标 (16)10.2 整治效果评估 (17)10.2.1 评估方法 (17)10.2.2 评估内容 (17)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策略 (17)10.3.1 完善监测体系 (17)10.3.2 优化整治方案 (17)10.3.3 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17)10.3.4 强化政策支持与协调 (17)10.3.5 增强公众参与与监督 (17)第1章绪论1.1 土地整治背景与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多重问题。
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探讨
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探讨摘要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全局管理的重要步骤。
本文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探讨意见。
关键词土地整理;施工组织设计中图分类号s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6-0124-02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根据项目规模、工程内容、施工条件采取的技术上符合要求、经济上合理的组织措施,他对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正确的施工方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取得的合乎理想的建设产品、并极大限度的降低工程造价、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实际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提出探讨意见。
1 项目概况及施工条件项目区位于辽西阜蒙县的中部,其规模639600m2,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等。
项目区位于松散岩类的软岩地基较稳定区,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适宜建筑。
规划方案所布设的建筑物工程虽然分散不集中,但项目区内土壤的工程土类分级是相同为褐土、土壤质地为砂壤土分级属于ⅱ类土,工程座落在土层和粉砂层上,此层地基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项目区周边有村级主干道,内部有既有道路,工程所需的砂、石骨料及建筑材料均可运入施工现场;现有的10kv输电线路,分布较均匀运行状况良好,能够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的需求。
工程所需建筑材料主要为汽油、柴油、钢材、水泥、木材、砂、石等。
建筑材料的供应应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石料、砂料可从阜蒙县的采石场、采砂场就近购买。
阜蒙县有专业建材市场,可提供所需的水泥和各种钢材及其它的建筑材料等。
2 施工布置原则施工布置原则:所有临建设施尽量在工程中心区部位布置;尽量利用永久工程的设施,做到永临结合;对外对内交通均方便;临建场地平整投资少,场地开阔,拆除费用低;注意环保,避免损害公众利益。
3 主要施工方法、工序及质量要求1)项目区主要工程内容本项目区工程主要有,客土改良工程49500m2,建机电机68眼,护砌钻井台68座,开挖排水沟9条,长4033m修建入地涵管169座,过路涵管5座,整修田间路2条,长1697m,新建田间路10条,长3857m。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
土地整理技术路线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整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农村集聚区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的制定对于提高整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土地整理的定义和意义出发,综合阐述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
二、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定义和意义1. 定义土地整理是指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等进行调查、测量、登记和征收,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初步设计、结构调整等各项专业技术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体系的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活动。
2. 意义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有助于将土地整理的各项工作组织起来,统一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路线的制定,可以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科学的技术路线可以有效降低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村土地整理的成功实施。
三、土地整理技术路线的制定要点1. 调查和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之初,首先要进行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具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调查、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评价等。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全面评价,可以为后续的技术路线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规划设计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路线制定的关键部分。
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制定出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3. 结构调整土地整理的结构调整阶段,需要根据规划设计的方案,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调整。
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的调整、土地流转的协调、土地承包权的合理分配等。
通过结构调整,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指南(试行)
四川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关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技术的规定(试行)根据《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7] 50号)和《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川国土资发[2007] 53号)文件精神,为规范省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测绘管理,统一技术标准,满足土地整理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等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一、作业依据GB/T 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7929-199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12898-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50162-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SL 73-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CH 5002-1994 地籍测绘规范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年)《四川省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区划委员会,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国家土地管理局,1987年)《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1995年)《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03年)《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源部,2001年)二、总体要求1、本规定所指测量范围为项目区工程布置范围,制图范围为项目区行政区域范围。
2、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系统,即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若施测地区无85高程基准的,经批准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当测区附近无国家等级控制点,或联测工作有一定困难时,用图解法套入国家统一的系统,并要求给予技术说明。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不断增加。
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可以打通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全面提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促进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平台。
本文拟通过梳理相关概念,分析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进一步探讨优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路径的具体措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农村全域;土地整治;措施引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加强国土空间治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存量规划时代提升空间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浙江省土地整治经历了标准农田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3个阶段。
2018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
2019年,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
然而,在当前严控政府债务、土地整治资金短缺的形势下,如何实现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切实可行的推进模式,更好地激励和推动基层政府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亟待思考。
1农村全域土地整治的概述基于相关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继承和发展,是“土地整治+”理念的实践与延伸,是针对城乡融合发展、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等问题,以对耕地的严格保护、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和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借助一系列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对自然资源各要素单元进行综合治理,以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恢复退化土地生态功能,保护乡村自然山水,助力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
有的学者认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探索农村区域土地整治政策的有效途径,土地整治在工作目标方面,从重视新增耕地数量,逐步发展到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升级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要求;在内容创新方面,从最初的农用地整理,发展到农用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相融合,并逐步统筹“田水路林村”等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式的综合整治。
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
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一、介绍土地整治工程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过程,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利用性。
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土地整理、土地改良、水土保持等方面。
在进行土地整治工程时,需要掌握各种理论和技术知识,而相关的书籍是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推荐一些与土地整治工程相关的书籍,以供读者参考。
二、分类推荐1.土地整理(1)《土地整理与规划教程》•作者:孙良俊、李元奎•出版年份:2016年•内容简介:介绍了土地整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此书对土地整理的目标、程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全面、系统,适合作为土地整治工程的入门读物。
(2)《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作者:金明、蔡华堂•出版年份:2013年•内容简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书中介绍了土地整理与综合开发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对各种土地整理方式和综合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
2.土地改良(1)《土壤改良与治理工程》•作者:刘振华、王守仁•出版年份:2015年•内容简介:系统介绍了土壤改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土壤改良材料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土壤改良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土地改良工程》•作者:赵立平•出版年份:2012年•内容简介:介绍了土地改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书中系统阐述了土壤改良的原理和技术,包括地下水调控、土地复垦和土地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3.水土保持(1)《水土保持工程学》•作者:张景泰、赵景泰•出版年份:2019年•内容简介:介绍了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书中涵盖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结构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与施工等内容。
(2)《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与管理》•作者:严修鸿•出版年份:2011年•内容简介:介绍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和管理要点。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以阜蒙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以阜蒙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摘要】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项目区改良土壤的必要性、灌溉与排水工程及动力电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方案分析土地整理自21世纪初至今已逐步发育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跨领域、多技术等综合特点的新兴行业,许多科研机构都在不断探索。
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实际设计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1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位于辽西阜蒙县的中部,其规模639600m2,其中耕地面积468500m2,道路用地面积4800m2,有林地面积27800m2,可调整灌木林地89000m2,未利用地荒草地面积49500m2。
项目区的土地垦殖率为74.69%,土地利用率为92.68%。
规划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为:蔬菜大棚即菜地面积616200 m2,道路用地面积23400m2。
新增耕地30900m2,新增耕地率为4.83%(其中116800m2林地整理为耕地不作为新增耕地)。
土地垦殖率=×100%=×100%=74.69%土地利用率=×100%=×100%=92.68%2 土地整理设计方案分析本项目区49500m2未利用地为荒地,土层厚(40~50cm)为粘性土略呈碱性,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若将其开发成耕地,则需进行外运客土改良,外运客土土质为砂性土,略呈酸性,通过两种土壤的混合,使其成为适宜作物生长的中性土壤,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又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因此,改良土壤是必要的。
本项目区为将荒草地开发成耕地,使其耕作层达到30cm,土层厚达到60cm的质量标准,需外运客土厚度20cm,通过三铧犁翻耕,使厚状土与客土在30~35cm的耕作层深度充分结合,形成中性土壤的耕作层。
客土厚度偏高或偏低,都将影响耕地质量,客土厚度偏高,将会造成投资浪费,也不能与原土层充分混合,客土厚度偏低,将达不到耕作层及土层厚度的要求,也不能起到中和土壤的作用,而本项目设计选择客土厚20cm,是比较合理的厚度。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发布时间:2022-09-20T07:20:38.64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5月第10期作者:刘裕[导读] 矿区的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支撑刘裕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陕西省神木县 719300)摘要:矿区的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关键支撑,不过,由于,大范围是开采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比方说土地破坏、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这样的情况严重阻碍着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这几年来,国内不断强化了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工作。
矿区生态环境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不过,还是出现复垦率低、复垦效果不佳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为目的,分析了当前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发展现状,并研究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希望能给有关研究人员带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引言当前国内是全球最大的矿产资源地。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加大,采矿活动也随之越来越频繁。
即使,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占据关键的影响,不过,也导致破坏和占用大部分的土地面积,导致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退化的状况,比方说空气污染、酸雨、土壤品质降低、生物种类多元化降低、自然景观损坏等。
伴随着居民对环境治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逐渐重视起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已慢慢变成目前各地研究的重点状况。
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是矿山绿色建设的基础,是获得矿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进行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探究,对提升土地综合使用效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的影响。
1、矿区的复垦和生态恢复的发展现状矿区的开采对矿区生态体系和土地利用格局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导致矿区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资源受到破坏、土壤品质减少和景观破碎化的现象。
除此之外,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假如有关政府部门不关注土地复垦和环境恢复,最后就会造成矿区土地荒芜,环境急剧退化,经济倒退的情况。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1. 引言土地整理是指对分散、零散的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和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项工程。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是土地整理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土地整理施工方案的编制和技术措施的实施进行详细阐述。
2.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编制土地整理施工方案的编制是土地整理工程的基础,它包括项目特点、工程目标、工程内容、施工组织、施工方法等内容。
2.1 项目特点在编制土地整理施工方案之前,需要对项目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
包括土地类型、土壤状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2.2 工程目标根据项目特点,确定土地整理工程的目标是很重要的。
工程目标可以分为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两个方面。
经济目标包括土地利用效益、农业产出等方面。
环境目标包括水源保护、土壤保持等方面。
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需要权衡考虑这两个目标,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
2.3 工程内容工程内容是指土地整理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排水、灌溉等方面。
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需要确定每个工程内容的先后顺序、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2.4 施工组织施工组织是指土地整理施工的组织形式,包括施工队伍的组织、调度和管理等方面。
在编制施工方案时,需要确定施工队伍的规模、技能等要求,以及施工队伍的管理办法。
2.5 施工方法施工方法是指土地整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方法。
根据土地整理工程的特点和工程内容,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工期、施工场地等因素。
3. 技术措施的实施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保证。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技术措施。
3.1 土地平整技术土地平整是土地整理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施工方式进行土地平整,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常用的土地平整技术包括机械平整、拉平、填充等。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研究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研究摘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在具体开展中,利用农村本身拥有非常强的改革内在动力优势特点,发挥政府主导、农民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推动该项工作的实施。
基于此,本文针对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进行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对策引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充分结合当地历史、自然、人文等特色,因地制宜,通过一定的工程、生物措施,整体推进耕地保护、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
1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势特点1.1改革内在动力比较强与目前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现状进行结合分析时,发现农村地区本身的改革活力相对比较高。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于农村耕地质量提升、建设用地的盘活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随着农民以及基层干部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和工作的深入了解,各项工作在推进中的效果逐渐展现,农民的支持度不断提升,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1]。
1.2拥有高度的发展动力农村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证农民自身归属感的强化,提高农民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促使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2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必要性目前,有的乡村仍然存在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国家实行的占补平衡制度。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保护耕地,拓宽耕地补充来源的渠道,减少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绿色乡村建设,对于农田建设需要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增加基础设施、翻耕、培肥,以达到耕地质量有所提升的目的,发展综合生产力,建立具有高质量耕地的乡村特色新格局。
另外,目前大多数乡村的耕地不成片,分布比较零散,这不利于乡村实现规模化经营模式。
创新国土整治模式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创新国土整治模式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摘要:本文探讨了创新国土整治模式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作用。
首先,分析了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并指出国土整治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次,阐述了创新国土整治模式的核心要素和实施路径,包括建立科学规划体系、完善行政管理机制和加强社会参与等。
最后,着重强调了创新国土整治模式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创新实践,我们有信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综合整治;土地整治;转型与发展引言: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不平衡。
因此,创新国土整治模式成为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国土整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1、土地整治的基本要求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过程。
其基本要求包括:确保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土地整治应注重保护和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产出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确保土地的长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
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整治应以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为目标,通过调整土地用途、布局和功能,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这包括合理配置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等不同类型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质量。
增强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
土地整治应注重整治成果的可持续性,通过综合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整治过程中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整治项目的可持续性。
保障农民和居民的权益。
土地整治应注重社会公平和农民、居民的权益保障。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和居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受损害。
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与管理
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与管理一、前言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农村按区域疏浚、平整、排水、改良土壤、建设道路、清理河道、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绿化、营造美化等综合治理工程,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土地综合整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探讨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与管理。
二、土地综合整治的技术1.土地测绘和规划土地测绘和规划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技术。
通过对土地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进行科学且合理的分区,以便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建设。
2.土地平整和疏浚土地平整和疏浚是同时进行的工作。
对于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土地平整技术。
在平整和疏浚的过程中,可以广泛使用精准测绘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三维建模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等。
3.水土保持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包括改良土壤、固沙植被、梯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河道和水库治理等丰富多彩的技术。
运用合适的水土保持技术,可以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和生存资产。
4.农业设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可进行的改造也包括农业设施的改造。
可专门针对不同生产方式和经营需要对农业设施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和配套。
三、土地综合整治的管理1.组织管理土地综合整治需要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而不是采用临时性组织或个人工程的形式。
组织应结构清晰,有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和资源,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以确保整个工程的有序实施和顺利完成。
2.资金管理资金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保障。
要实现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必须有足够的资金。
对于资金的管理,需要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透明,实施严格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整个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确保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成、达到实际效果的重要方式。
必须对整个工程的各环节进行绩效考核,包括组织管理、技术实施、资金管理、环保等。
评估与考核的方法应当科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制定,并明确行为的关键绩效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整个项目按时、按质量完成。
土地整理技术
土地整理技术土地整理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的土地科学、测绘技术、土地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开发和管理的技术。
和传统土地使用方式相比,土地整理技术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护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绿色生态化发展。
下面详细说明土地整理技术。
一、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最基本的土地整理技术。
土地规划是将目标区域的土地资源按照经济、社会、环保等要求进行合理配置规划,并加以实施和监督调控,以此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土地规划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属地、土地æ £æˆæ °æ€§等多种因素,采用GIS技术等工具,实现土地资源信息数字化,以此为基础进行土地规划。
二、土地测绘土地测绘是土地整理的关键性工作。
土地测绘是以地球为对象,利用各种仪器仪表和手段,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绘制出有关地球表面形状、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图表、地图、地形图等各种资料。
土地测绘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摄影空间后方交会测量等。
现代土地整理技术中,土地测绘使用新的遥感技术进行卫星高分辨率影像、LIDAR等数字地形模型数据处理,大大增强了土地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三、土地利用与开发土地利用与开发是土地整理的核心。
利用科学技术,将土地按照经济、环保等需求进行最优分配。
利用开发可以实现土地的最大价值。
通过对土地属性和资源特征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传统农业提供新的生产方式和方法,让通往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不断拓宽,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的精准脱贫。
同时,土地开发也涉及农业、工业、交通、生态等多领域协调发展,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评价土地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评估出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可持续性等。
土地利用评价需要考虑利用效益、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多个因素,以此为依据对土地进行合理选址和规划。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施工方案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施工方案一、前言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工程,通过对土地的改造和利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和改善农村面貌的目的。
土地整治工程的施工方案是整个工程实施的重要依据,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对于确保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安全和实现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土地整治工程的技术施工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土地整治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原则1.依法合规:施工方案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保证施工过程安全、环保和合规。
2.科学合理:施工方案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指标的实现,并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确保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3.生态环保:施工方案应当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地貌、水体等自然资源,确保施工的环保性。
4.安全可靠:在施工方案的编制中,必须充分考虑施工安全和质量,确保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合理性。
三、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施工方案的内容1.规划设计阶段(1)方案评审:在规划设计阶段,施工方案的初步设计方案应提交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评审,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土地规划:针对整治目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整治工程的实施符合当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2.场地平整与环境净化(1)场地勘测:对整治区的土地进行详细的勘测,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整地整形:对整治区的场地进行整地整形,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调整土地的高低差和地形特征。
(3)环境净化:对土地进行环境净化工作,清除污染物和不利于植被生长的杂草、石块等,为后续的植被种植和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3.植被种植与生态恢复(1)栽植技术:根据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植被种植方案、栽植时间和栽植地点,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栽培,并且配合专业的生态工程师进行指导。
土木工程中的土地整治技术
土木工程中的土地整治技术土地整治是土木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改善土地的品质和可利用性,以适应人类的需求。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手段,如土地平整、排水处理、土壤改良等。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中的土地整治技术及其应用。
一、土地平整技术土地平整是土地整治中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将地表进行调整,使其表面平坦。
土地平整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抛石法、填方法和剪切法等。
抛石法是利用机械设备将一定规格的石块或沙石撒在不平整的土地上,使其表面达到平整的效果。
该方法适用于土地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
填方法是将土壤、沙土等填充到坑洼处,使其与周围地面平齐。
填方可以改变地形,提高土地的可利用性。
剪切法是通过机械设备对土地表面进行切削,以实现土地平整。
该方法适用于土地表面高低起伏较大的情况。
二、排水处理技术排水处理是土地整治中的重要环节,旨在解决土地中的水分问题,防止土壤涝水、积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常见的排水处理技术包括开沟排水和排水管道系统。
开沟排水是通过开挖排水沟,将地表积水引入沟内,再通过排水沟将水流导入水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土地地势较低的情况。
排水管道系统是通过埋设排水管道,将土地中的积水引导出去。
排水管道系统可以根据土地不同的需求进行设计,包括主管道和支管道,有效解决土地排水问题。
三、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改良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环节,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地的肥力、透水性和抗透水能力。
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石灰调酸和施用矿物质等。
添加有机肥料可以提供土壤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有机肥料可以是动物粪便、堆肥和腐殖质等。
石灰调酸是通过施用石灰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适宜性。
石灰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改善土壤环境。
施用矿物质是将矿物质添加到土壤中,以改善土壤的性质。
矿物质可以提供土壤所需的微量元素,并促进土壤活性。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土地整治技术(李红举-成都-8[1].29)
(6)主要特点
1)内涵丰富,目标多样; 2)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3)农地为主,广泛参与; 4)政府主导,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的意见; 5)调整土地关系,加强生态保护; 6)完整的法律、法规。
2、国内实践
(1)溯源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3)内涵 (4)项目类型 (5)特点 (6)主要建设内容 (7)现实需要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2007年)
第三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
1987年,首次全国土地开发经验交流会在本溪召开,会议号 召要加强土地开发,保持全国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食品部土地整理局和汉斯∙塞德 尔基金会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展了“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 的试验。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积极推进土 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写入 中央文件,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 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和环境。 这一时期主要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理的 实施途径。
第一阶段 16世纪中 提高农地生 叶—19世纪 产力的土地 末 整治 第二阶段 20世纪初— 特定目的土 50年代 地整治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 综合性多目 代以后 标土地整治
综合土地整治
(4)内涵任务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土地整理的国家。
初始目的是为了改善农业和林业的生产条件, 合并分散田块,调整田间道路,以满足机械化 耕作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土地整理为建设准备土地 和将建设打乱的地块重新规则化。 现代的土地整理,则是以城乡居民生活条 件等值化为基本理念,推进村庄革新和农村发 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注 重自然环境与景观保护,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土地整治技术方案
土地整治技术方案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土地进行改造、整理和治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为目的的一项工程。
土地整治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整治前,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评价土地的质量、潜力和适宜用途。
这需要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获取和分析,通过建立土地质量评价模型,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的土地整治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土地改造与整理土地改造是指对土地进行改良和改造,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
常见的土地改造技术包括疏浚和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和整理、土地石化和酸碱性调整、土壤施肥和改良等。
土地整理是指对分散的、零散的土地进行整合和整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连片性。
土地整理可以采用土地流转、土地交换、土地合并等方式,形成较大的规模经营的土地,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土地生态环境治理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是指对农村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常见的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保护、水体净化和生态系统建设等。
通过采用防护林的建设、河道整治、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等技术手段,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四、土地用途规划与调整土地整治需要通过土地用途规划和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用途规划包括农田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确定各类土地的用途和规模。
土地用途调整是指对原有土地用途进行调整和改变,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可利用性。
通过采用土地流转、土地转用、土地利用权交易等方式,实现土地用途的变更和调整。
五、综合技术支持与配套措施土地整治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测绘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率和精度。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土地整治工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基于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
李红举;林坚;阎红梅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9(025)005
【摘要】在土地整理活动中,如何在保证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建立农田景观安全格局,是土地整理亟待探讨的命题.该文以北京市密云县高岭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应用以保障水体安全为核心,分析确定了样本区的土地整理主导方向和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物护坎、污染源隔离、河道生态防护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并予以试验.结果表明,构建以水体安全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实现农田景观安全格局的主要途径.
【总页数】6页(P217-222)
【作者】李红举;林坚;阎红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设计管理中心,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0;Q149
【相关文献】
1.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灌溉水源的选择——以黑龙江省某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J], 韩燕;韩雪;张彩霞
2.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应用研究——以武汉市蔡甸区消泗等2个乡镇
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J], 易兴翠
3.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 [J], 陈勇;曾向阳
4.探讨土地整理中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以湖北武穴市魏高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鲁迪;杨剑;魏雅丽;陶文星;张敏
5.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 [J], 边振兴;王秋兵;于淼;董秀茹;孙福军;韩春兰;钱凤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溯源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秦汉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 北魏到唐代中叶的均田制,都是土地整理的雏形。
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土地开发整理 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耕 地锐减,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大力挖掘土地利用潜 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实现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来改善生产、 生活条件和环境。
主 要 内 容
(7)现实需要
1)目前形势 新世纪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 进,但同时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较缓慢,为缩小城乡差 距,实现城乡统筹,同时满足经济建设增量占用土地 的需要,确保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实现 耕地动态平衡,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随之展开,土地 开发整理逐步向土地综合整治转变。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 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 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 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
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阶段
1998年,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开征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从法律上 解决了土地整治资金来源,为土地整治全面开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28号),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提供了政策依据。 2006年,根据国发28号文件精神,国土资源部部署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 钩试点工作,开始探索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 2000—2007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利用中央分成的新增费共批准3054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建设规模248万公顷;总额约450亿元;计划新增 耕地45万公顷。土地整理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农民欢迎,成为一项“德 政工程”、“民心工程” 。 这一时期是土地整治全面推进时期,主要以农地整理为主要内容,以增加 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并开始探索农地整理与村庄土地整 治的结合。
(3)内涵
我国将土地综合整治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过程 等手段,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 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 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管理法》(修订送审稿)对土地整治的定义:对低 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对生产建设破 坏和自然灾害毁损的土地进行恢复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土地整治发展历程看,其内涵逐步丰富,目标多元化、 区域综合性特点越来越鲜明。
土地整治技术
李红举
中国成都 2010.8.29
声明1 ——项目名称
1、土地整理 ?
2、土地开发整理?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农村土地整治?
声明1 ——授课内容
1、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技术?
2、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
3、土地整治项目质量评定? 4、土地整治项目验收?
授课大纲
1、国外经验
2、国内实践
合并土地:合并分散零乱地块, 使之达到路网相通、 形状规则、面积适度、有田间排灌设施。 村镇改造:对旧房屋和建筑物的维修、保护和改造 改善和增设村内公共设施,改善村内交通状况。 开辟建设用地:采用土地调整措施为工业、基础设施、 住宅、街道、公共设施准备土地。 景观塑造和保护: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修复或增设 工业建设中已受影响或破坏了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森林土地整治:保护森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平衡。 特种经济作区的土地整治:主要指种植葡萄、啤酒 花等作物的地区, 需要改变老的分散经营的方式。 地籍更新测量:原有的地籍数据和资料变更, 须进行 全面的更新测量。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1987年-1997年) 第二阶段 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2007年)
第三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2008年-)
第一阶段
发育阶段
1987年,首次全国土地开发经验交流会在本溪召开,会议号 召要加强土地开发,保持全国耕地面积相对稳定。 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食品部土地整理局和汉斯∙塞德 尔基金会在山东青州南张楼村开展了“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 的试验。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要求“积极推进土 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写入 中央文件,并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内涵,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要求,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搞 好土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和环境。 这一时期主要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理的 实施途径。
(7)现实需要
2)各地做法
1.佛山三旧改造
佛山市“三旧”即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用地约25.3万亩,其中旧厂房 约17万亩,旧村居约5.3万亩,旧城镇约3万亩。从2007年到2009年6月,全市 共启动“三旧” 改造项目668个,已完成改造项目111个,完成改造面积1700 多万平方米。全市财政资金共投入34亿多元用于支持扶持“三旧”改造。
3、土地整治技术(规划技术、设计技术、 施工技术) 4、其它(规划编制、可研编制、项目申报、 项目验收、后评价及有关文件和标准等)
1、国外经验
(1)起源 (2)名称 (3)发展历史 (4)内涵任务 (5)工作程序 (6)主要特点
(1)起源
16世纪中叶起源于德国。 土地整治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
(6)主要特点
1)内涵丰富,目标多样; 2)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3)农地为主,广泛参与; 4)政府主导,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的意见; 5)调整土地关系,加强生态保护; 6)完整的法律、法规。
2、国内实践
(1)溯源 (2)现代土地整治发展阶段 (3)内涵 (4)项目类型 (5)特点 (6)主要建设内容 (7)现实需要
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外土地整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德、 法、俄等国开展土地整治的时间较早。 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 区等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土地整治工作。
(2)名称
——土地整理 Land Consolidation :德国、法国、 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等欧洲国家 ——土地联营 Land Assembly:澳大利亚、尼泊尔 ——土地区划 Land Reorganization:日本 ——土地调整 Land Readjustment:韩国 ——土地重划 Land Rearrangement:中国台湾地区 ——土地重置 Land Replotting:加拿大 ——土地整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中国大陆
一、工作阶段
专项规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任务:在项目建设前, 对拟建项目从基础条件、 技术、资金、效益、组织 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尽的调 查研究与分析论证,通过 多方案比较,为项目决策 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成果是项目立 项的前提条件。 解决主要问题:1)必要 性;2)可行性;3)经 济合理性。
名称的不同始于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内容的不同,本质上都体现了 对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关系的调整。
(3)发展历史
阶段
时间
土地整治形式 有组织、有规划地归 并地块、调整权属、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主要围绕城市建设和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进 行
土地整治目的 改变因土地私有和继承的分 割使农地日渐细碎、零散的 现状,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和使管理更加有效 实施新城市规划,解决城市 发展用地;为基建建设提供 土地,同时消除工程建设给 土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社 会均衡发展,实现城乡等值 化
(5)工作程序
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5年。包括:
收集资料,地籍与规划资料; 选择区域,政府参与,与基层行政边界一致; 与相关规划协调,并报上一级批准; 农业结构初步规划; 征求规划意见; 规划方案经政府批准后,设计实施。
2)规划设计,4年。包括:
项目规划,生产、生活、生态、景观; 施工设计,道路、水利、绿地、景观、自然保护设施 3)实施阶段,3年。工程施工,地块调整,地籍测量建档 4)收尾阶段,2—3年。资料整理汇总,竣工验收
——“堵”、“疏”结合。
3、土地整治技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项目规划技术 项目设计技术 项目施工技术
第一部分
项目规划
一、前期工作阶段划分
二、项目规划的任务及作用
三、项目规划应解决的问题 四、项目规划程序 五、规划成果
一、前期工作阶段划分
专项规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任务:按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 目标和任务,开展土地整 治潜力评价,划定土地整 治区域,落实年度土地利 用计划,估算土地整治投 资和效益。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是项目 立项的基础。
“两保障,一补偿”,安徽、江苏“土地入股” ,浙江嘉兴“两分两 换” ,……。途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7)现实需要
3)面对问题 ——土地供求矛盾尖锐,耕地保护压力大; ——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形态破
碎、零乱;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农用地基础设施薄弱;废弃土地复垦率低
第三阶段
综合发展阶段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 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 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 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也对土地整治做了战略部 署。 根据中央精神,通过总结土地整理的实践经验,国土资源部 提出要把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搭建 城乡统筹发展的平台。土地整治开始从单纯农地整理向农地 整理与村庄土地整治相结合的综合整治转变,并成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