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戏剧表达方式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外戏剧表达方式的异同

中外戏剧表达方式的异同

二、相同点
1、综合性。各民族戏剧都不同程度综合文学、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 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
2、舞台性。戏剧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通过 语言、动作等在舞台上直接表现出来,具 有舞台性。
中西戏剧表达方式的异同
• 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 最完美的整体,所以 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 艺术的最高层。
------黑格尔
脉络
一、戏剧的魅力 二、相同点
三、不同点
1、综合性。 2、舞台性。 3、冲突性。 4、虚拟性。 5、程式性。
1、情感表达之不同 2、写实写意之不同 3、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 4、剧情发展之不同 5、俯角与仰角之不同
一、戏剧的魅力
戏剧这个艺术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因融 入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成 为集大成之综合体。无疑,她在艺术殿堂 最高层的位置难以撼动。在戏剧艺术中我 们可以迸发灵感、汲取精神养分、萃取思 想的火花!
•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 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内容与表达形 式上存在一定相同点。它们由演员扮演剧 中人物,遵循一定法则,所以它们存在一 些相同的表达方式。
3、冲突性: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
4、程式性:不是原封不动,是在艺术上的加 工规范。
5、虚拟性:是对生活的变形虚拟。
•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 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 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 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三、差异
1、情感表达之不同 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表达含蓄 西方:因诗歌的奔放、无羁, 表达热情直白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舞台艺术形式,它们分别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在表现手法、音乐风格、剧情表现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剧情题材等方面,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与分析。

从音乐特点上来看,西方歌剧以其浪漫主义、大胆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器乐伴奏等特点而著称。

歌剧的音乐以管弦乐伴奏为主,演唱者通常使用发声技巧丰富、声音宏亮的歌唱方式。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强调节奏感和旋律感,音乐以二胡、琵琶、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演唱者则使用更多的咬字、吐字和吐音等技巧来表达情感。

由于中国戏曲的音乐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因此其音乐给人的感觉更加亲切和贴近生活。

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注重舞台概念的传达和视觉美感的呈现,其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往往非常精美且注重实用性。

而中国戏曲的表演则更注重角色的化妆和服饰,通过化妆和戏服的巧妙设计,来突出人物性格和身份的变化。

中国戏曲还有各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如脸谱变脸、拳术、武术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中国戏曲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且得到传承的。

从剧情题材来看,西方歌剧的剧情多取材于欧洲历史、宗教故事和文学作品等,表现了浓厚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情怀;而中国戏曲则多以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传统戏曲剧目以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尽管两者的剧情题材有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显示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特点、表演形式和剧情题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由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各自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读者们能对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日后在欣赏和评价这两种艺术形式时,能够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判断。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音乐形式、唱腔表现、舞台表演、剧情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首先,在文化背景方面,西方歌剧源于欧洲文化,其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

歌剧发展至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欧洲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因此歌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欧洲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密切相关。

而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的演进,中国戏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其表达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精髓。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这也是它们在表现形式和剧情内容上存在的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次,在音乐形式方面,西方歌剧以“声乐+管弦乐器”为主要形式,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美感,注重唱腔的演唱效果,有着高度的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说唱+小曲”为主要形式,强调情感表达和腔调的恰当运用,更加注重唱腔和乐器的协调和配合。

因此,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音乐形式的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再次,在唱腔表现方面,西方歌剧注重歌唱技巧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唱时通常使用头腔、胸腔、腹腔等不同的呼吸方式,加强声音的细节表现,使唱腔更加贴合角色情感。

而中国戏曲则更加注重腔调的运用和调子的变化,强调情感表达的深度,通过唱腔的变化来揭示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因此,在唱腔表现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异。

最后,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西方歌剧通常采用立体化的舞台设计和高超的舞美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和。

西方歌剧的剧情通常以历史事件、爱情故事、神话传说等为素材,注重情节的紧凑和虚实结合。

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色彩鲜明的道具和服装,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上以传统的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神怪宝藏等为素材,强调情节的渲染和气氛的营造。

两者在舞台表演和剧情内容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历史悠久,揉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是两个主要的戏剧体系,它们的舞台美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空间布景、道具运用和色彩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叙事方式中国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传达,追求高度的象征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多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

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倾向于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讲述故事,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对叙事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常采用中国画的元素,比如山水图案、墙壁绘画等,在舞台上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西方戏剧注重情节的展现与演绎,更注重现实感和细节塑造。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西方戏剧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常常注重场景的逼真性和细节的展现,通过逼真的布景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同时,西方戏剧中的舞台设备,如翻转舞台、投影装置等的运用,使得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空间布景中国戏剧的舞台设计常采用门、窗、楼阁、树木等体现实景的布景。

传统的舞台常常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大门,通过改变门的位置、用各种布景来改变舞台上的场景,表达情节的发展。

同时,中心舞台的设计常常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舞台表演空间相对较小。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舞台布景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常用的布景有吊布、大幕和背景幕。

西方戏剧中的舞台一般较为宽敞,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利用相对较大。

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需要大背景和大型道具的支持,以营造出更具欧洲风情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主要表现为戏曲中的奇装异服和戏剧中的音乐乐器。

中国戏剧的道具设计常常以具象与象征相结合。

一些具象的道具,如剑、扇子、鞭等,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其功能和意义。

而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如扇面、符咒等,则通过形状、图案和色彩等方式来传达象征意义。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中外舞台演出的艺术语言对比分析

中外舞台演出的艺术语言对比分析

[Yi Shu Jiao Liu*艺术交流中外舞台演出的艺术语言对比分析项阳重庆工商大学摘要:艺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体到舞台演出方面,就有了它的独特性,中外舞台演出艺术语言的追求及表现形式均有不同,中国通过截取某个片段演绎表现出其内在的意境,而外国则是通过完整的故事再现其真实性。

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分析他们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对舞台艺术语言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舞台演出艺术语言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65-04中国戏曲是写意戏曲,西方戏剧是写实戏剧,写意和写实一字之差,却造成它们舞台结构原则的重大差别。

中国戏曲写意特点带来的是与之相适应的虚拟性特征,它不强调追求外在的客观真实,,而是注重把握住规定情境的特殊本质,即透过事物的表象,直接而深刻地表现出事物内在的精神实质,类似于中国画论中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似之似”等论说。

这种审美追求使得在结构戏曲时必然要打破事物外部逼真的生活感觉,而达到一种“离形得似”“得意忘形”的变形效果。

中国戏曲正是在这种写意要求下呈现出虚拟性的特点,它在音乐、舞蹈、动作、场面、化妆、布景等方面都是虚拟性的,具有虚拟性的舞台创造。

一、中外舞台演出艺术语言的发展简述舞台演出在现代艺术体系中是包罗万象的,凡是在舞台上利用声音、形体、场景的连续性表现某种具有艺术感的形式都可以称之为舞台演出,当然这种形式的演出必须要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而舞台演出的艺术语言,就是在舞台上需要呈现的内容或一种精神实质所做的表现手法。

可以是剧本本身的魅力、音乐的魅力、舞台造型的魅力、演员形态和声音的魅力等等。

综合了舞台文学、音乐、语言、造型、历史文化积淀最多的当属大型歌舞剧、中国的京剧等艺术形式。

中国具有民粹性质的有戏曲,而外国则是较为典型的舞台叙事戏剧。

但随着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融,两种形式相互交融,均有所包含。

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041[摘 要] 随着戏剧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呈现在大众的视野。

当今社会正处于戏剧发展的繁荣阶段,大众对戏剧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欣赏戏剧不仅是对生活的消遣与解压,而且能给大众带来更多对人生的思考。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受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的影响,角色的生存环境与人物性格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体现出的表达事物的语言方式、做事方法、观点也有许多不同,所以两部作品呈现出的创作方法也截然不同。

通过对两部作品组织事件方式、塑造人物手段和营造情境方式的对比,探索研究两部作品创作方法的不同,提高对剧本文学性进行分析的能力。

[关 键 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方法中外戏剧创作方法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李泇黎一、组织事件方式不同《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故事都发生在封建社会,戏剧作品以爱情开始,以殉情结尾,让人们对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沉思,也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到惋惜。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属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被称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作品。

西方文艺理论家认为,悲剧完美的结局应是单一的结局,剧情的转变 “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

西方悲剧作家在揭露悲剧的社会现实时往往习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处理结局,有时甚至不惜让主人公惨死或失败以表明他们所代表的新生力量同敌对腐朽势力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1]。

东方娓娓道来,由逆境最终转为顺境,变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二人虽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家族有世仇,两家不予交往,但他们相爱,一起共同面对,使这对相爱的恋人从永生不可相见的处境转为可以相伴一生。

大家都在与传统礼教抗争,与命运抗争,在一切大方向都是顺利的时候,因为罗密欧得知的假消息比神父的真实情报早了一步,导致所有的事情极速转向逆境,最终酿成悲剧。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

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给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生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足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戏曲的虚拟表演在虚掉了角色的对象时,依靠演员的手势和人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这一被虚掉的对象,观众则可以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其对象的存在。

虚拟表演要求表演者运用凝练、美化的程式动作去表现想象之中的对象。

这些程式动作,经过历代艺术家的锤炼,凝聚了他们的美学理想和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高度凝练的形式美感。

表演者通过外化的程式动作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观众从虚拟动作的形式美,接受到审美愉悦。

在形式美上打动了观众,这是审美主体的第一次打动。

然后观众从欣赏表演者的虚拟动作入手。

继而进入角色所传递的感情信息中,随着角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表演者对意象的反应、感受,成为观众对意象的反应、感受,这是审美的第一:次打动,从而完成了戏曲的审美过释。

戏曲观众始终知道演出不过是戏,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审美活动。

二、中西戏剧在舞台时空方面的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批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窄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一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闻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比较

看待客观世界,而是反观式的,即观众必须从舞台角色的主观世界去联想客观世界。

中国戏曲舞台的时空正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虚构出来的。

由于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环境是以角色内心的反应和感受为依据.所以,剧中人物就赋予时空环境以自己特定的感情色彩.时空环境就帝有强烈的感情包彩,成为剧中人物感情的投影。

角色高兴时,一切景物都高兴,角色悲哀时,一切景物都悲哀.物我融合,情景文融,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创造。

而西方戏剧的舞台时空只能以客观的物质形式表现角色情感,其审美特点与中国戏曲决然有异。

三、中西戏剧的舞台表演差异西方体验派舞台表演风格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代表。

要求演员必须作为剧中人而存在,竭力感受他所扮演角色的内心真实,从而进入剧中人物的心理创造,与角色融为一体,与角色同样地去感觉,把自己置身于剧本所展示的环境中,毫无拘束地自在行功。

西方表现派舞台表演风格以布菜希待的戏剧理论为代表。

布莱希特认为演员扮演角色不该简单地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上,而是把自己放在他的对面,在感情上与角色保持距离,为了产生间离效果,演员必须放弃使观众对他塑造的形象产生共鸣的东西。

间离效果就是不让他的观众迷醉,那么,演员自己首先不要处于迷醉状态。

这两种表演类型,在西方戏剧表演实践中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舞台体验来源于生活体验,又不同于生活体验,都强调表演上的外部技巧是演员体验的结果.然后又反过来刺激演出中体验的产生。

所不同的是,体验派注重由内到外,表现派注重由外到内。

但体验派和表现派其实都是体验与表现的结合,体验派是体验基础上的表现,表现派是表现基础上的体验。

中国戏曲表演是“神形兼备”的表演,它要求演员创造角色先要钻进去,认识角色、理解角色,然后必须跳出来,正确分析,寻找与演员认识和理解相吻合的表现形式——程式动作。

钻进去,不等于体验派的化入角色,而是融合角色.即在理解角色后,在表演上与角色的相融,这是一种诗意的吻合和相通。

中国戏曲表演讲究“内心体会”,而不是角色体验。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

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差异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们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表现形式。

从它们的艺术特征上来看,有以下几点不同。

2013 ■在唱法方面西方歌剧一般由宣叙调、咏叹调贯穿始终。

剧中往往要穿插重唱、合唱、舞曲。

西方的声乐体系是按照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方法来划分成“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包括“戏剧女高音”和“花腔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的。

这个区分是由歌剧的作曲家来给予区别的,一个小伙子可能是由一位男低音演员来主唱的,也可能是由一位男高音或男中音演员来主唱的;而一位老人却也同样可能是要么由男低音来唱、男中音来唱或者是男高音来唱;也就是说,一个剧中人的歌唱艺术风格,是由作曲家和演唱者来决定的。

演员的演唱风格不是根据角色,而是根据曲子和自己演唱的“声部”来决定的。

而在中国的戏曲艺术里,演唱的声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演员的演唱区分不是根据演员音域的高低,而是根据角色“行当”的特点。

每一个特定的“行当”,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

比如,小生绝不是“男高音”;花脸也绝不是“男低音”,青衣不能作为“女高音”,老旦也不能作为“女低音”。

任何一位演员,如果掌握了这个“行当”的演唱风格与发声要领,那么就可以演唱这个行当的角色:一个女演员可以按照花脸的演唱要领来唱好张飞,一个男演员也可以按照花旦的演唱要领来表演尤三姐。

女演员演唱的男角色,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性的人物,而不是“女声”表演;男演员演唱的女角色,给我们看到的也同样是真真正正的女人,而不会是“男人装女人”———除非他是在表演“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的人物。

由此可见,二者演唱方面的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音乐创作方面首先,中国的戏曲基本属于“一曲多用”的范畴,而歌剧则基本属于“专曲专用”。

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盖尔曼所唱的歌曲,就不能也不应当通过什么手法改造后换上新词在《利哥莱托》中去给利哥莱托演唱。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演绎技巧对比

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演绎技巧对比

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演绎技巧对比演绎是戏剧的核心,无论是古代戏曲还是现代话剧,都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角色情感和故事情节。

然而,古代戏曲和现代话剧在演绎技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演绎技巧进行对比分析。

一、言传身教与语言表达的差异古代戏曲注重言传身教,演员通过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形象。

例如,京剧中的“虎头杨洪”通过特定的身姿和行动来展现他的勇敢和威严。

相比之下,现代话剧更加依赖于语言表达。

演员通过对话和独白来传递情感和信息,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话内容的解读。

二、舞台布置和服饰的不同古代戏曲注重舞台布置和服饰的华丽和夸张,通过繁复的舞台背景、精美的服装和道具来营造氛围。

例如,昆曲中的“欧阳询”角色服饰绚丽多彩,头饰、脸谱等元素都展示了角色的身份和个性。

与此相比,现代话剧更注重现实主义,舞台布置和服饰更加简约,突出角色的真实性。

这种简约的舞台设计和服饰使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演。

三、音乐与音效的差异古代戏曲以音乐为衬托,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例如,京剧中的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在表演过程中经常加入,营造出激烈的氛围。

而现代话剧更加注重音效的运用,通过音响系统来表现环境音效和背景音乐,以加强剧情的氛围。

四、身体语言和肢体表达的差异古代戏曲注重演员的身体语言和肢体表达。

例如,黄梅戏中的“武旦”表演时需要展现出优雅的舞姿和灵活的身体动作。

而现代话剧更注重演员的自然表演,肢体动作相对较少,更多的情感表达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展现。

五、情感真实与形式化的不同古代戏曲往往以夸张的方式表达角色情感,以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在京剧中,一个人的悲伤可能表现为哀号和大哭。

而现代话剧更加强调情感的真实和自然,角色情绪的表达更加细腻和真实。

演员通过细微的变化和情感的流露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感受。

综上所述,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在演绎技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古代戏曲注重言传身教、舞台布置和音乐的运用,而现代话剧更注重语言表达、现实主义的舞台设计和音效的使用。

中西喜剧异同

中西喜剧异同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

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紧密,与宗教关系紧密。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正面势力与敌对势力的对立而展开,不断推动剧情,并导向最终的解决。

5、悲剧始终充满了悲剧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6、主题上都追求严肃:悲剧庄重、严肃、沉重。

悲剧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且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7、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首先,观众能在道德准则上认同主人公的人品。

其次,悲剧的最终结果是惩恶扬善,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不同点(一)主人公的不同西方古典悲剧的主人公一般都为强者。

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哈姆雷特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人物,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军人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风流时尚的镜子,文雅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另一莎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撒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认为“恐吓我的东西只敢在我的背后装腔作势,它们一看见凯撒的脸,就会销声匿迹。

”在西方悲剧中,这样的英雄还比比皆是,都属于这类人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既不是大德至善,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跟普通人差不多,或者比普通人更好一点。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一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一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出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歌舞分家成为西方戏剧的某种特征。

相比起来,东方戏剧则保留着古老的歌舞结合的传统。

东方戏剧的典型代表类型——中国戏曲的各剧种,几乎无一例外包含有唱、念、做、打各要素。

如果看过京剧《打渔杀家》、评剧《花为媒》等剧目,闭上眼睛回味一下,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特征。

其实,从“戏曲”这一名称也可以看出,“戏”指舞蹈与动作,“曲”指歌唱部分。

“载歌载舞”成为中国戏剧不可分割的部分。

而同属东方的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等也是如此。

二、对于现实的审美把握不同。

东方戏剧侧重“写意”,西方戏剧侧重“写实”。

“写实”是指在舞台上从表演到布景,都要使看戏的人感觉到如同生活的真实形态,象《雷雨》等经典话剧的布景与音响都逼近生活形态。

“写意”是东方文化的特征,它不追求形式的逼真性,而重在表现意境,这是戏曲的绝妙之处,在戏曲舞台上,拿一根马鞭舞动就意味着骑马奔驰;而跑一个圈就算走过了十里八里甚至千里万里;四个龙套就代表千军万马等。

似乎有点像人们幼小时骑着竹竿就仿佛在高头大马上一样,是极富想象力的创造。

这种不求生活再现,而用高度提炼、夸张、美化来达到神似的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把观众带到五光十色的生活联想之中,让人获得高度的艺术享受。

另外一个独特性是戏曲的程式性。

所谓程式是指规程法式,就是无论唱、念、做、打都有程式。

如何起身、怎样走路,对打有套路,甩袖子有讲究,而旦角的哭、小生的笑、花脸的怒打“哇呀呀”、丑角的念白等待都有讲究。

演员正是在程式的规则中发挥各自的功底和才能。

其实本人对戏曲是外行,有些说法可能牛头不对马嘴。

只是希望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能有多一些的了解,讨论时也能更理性一些。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是一门复杂且深入的课题。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剧情结构、表演风格、角色刻画以及观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对于剧情结构,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戏剧强调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激烈性。

西方戏剧往往注重剧情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节奏,尤其是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其中的悲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剧情的中国性和人物命运的表现。

中国戏剧常常采用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题材,主要关注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离散。

其次,在表演风格上,中西方戏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体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西方的剧场中,演员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西方戏剧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自由表达,强调人物的个性,追求角色表演的自然流畅。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则强调整体演出的和谐与美感。

在中国戏剧中,演员往往注重动作的繁复和造型的美感,通过严格的动作规范和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状态。

此外,中西方戏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人主义和角色的独立性。

西方戏剧中的角色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目标和愿望,他们被赋予了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西方戏剧通过角色的言行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角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通常以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中心,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最后,在观众参与方面,中西方戏剧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戏剧强调观众的主动思考和个体审美体验。

在西方的剧场中,观众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位置观看戏剧,并且他们有权利对戏剧进行评论和批评。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强调观众的被动参与和集体审美体验。

在中国的剧场中,观众通常采取坐式观看,观众对戏剧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是集体性的共同体验。

[实用参考]东西方戏剧的异同.doc

[实用参考]东西方戏剧的异同.doc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

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doc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对两种戏剧进行比较时,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理性等价值观;而中国戏曲则源于汉唐时期,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注重礼仪、节制、忠孝等道德准则。

这种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反映在两种戏剧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等方面,西方戏剧更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中国戏曲则更强调传统美德的塑造和传承,反映社会现实。

另外,由于历史的不同发展,西方戏剧已经成为流行的文化产品,但是中国戏曲则正在面临传承困境和市场衰退的问题,需要寻找出路。

其次,在表现手段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差异。

西方戏剧主要通过文字和舞台表演来表现剧情,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达,而中国戏曲则强调以音乐、唱腔、动作和化妆等多种手段来表现戏剧形象和情感。

中国戏曲还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和仪式化,例如古典曲艺的三绝(即唱绝、念绝、打绝)和各种传统剧种的表演套路等。

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演员的个性化表演和创新,尝试多种表现手法,例如现代主义戏剧的多语言表演、实验性表演等。

最后,在剧情结构方面,两种戏剧也存在区别。

西方戏剧多采用三幕五幕结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来表达剧情,通常以冲突和转折为核心,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命运变迁。

中国戏曲则多采用“开场白——正戏——武戏——净戏——嘴功”等结构,以武术和舞蹈为亮点,注重情节的情理交错和节奏的升降。

综上所述,西方戏剧和中国戏曲在文化背景、表现手段以及剧情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戏剧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推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戏剧的魅力
戏剧这个艺术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因融 入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成 为集大成之综合体。无疑,她在艺术殿堂 最高层的位置难以撼动。在戏剧艺术中我 们可以迸发灵感、汲取精神养分、萃取思 想的火花!
•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 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在内容与表达形 式上存在一定相同点。它们由演员扮演剧 中人物,遵循一定法则,所以它们存在一 些相同的表达方式。
5、俯角与仰角之不同
• 中:中国戏曲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 理的评判席上,采用的俯角,让观众俯视 剧中可怜的无辜的弱者 。
• 西: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 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西方戏剧 演员和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被看 作宗教仆人,受人尊敬。
3、冲突性: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
4、程式性:不是原封不动,是在艺术上的加 工规范。
5、虚拟性:是对生活的变形虚拟。
•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 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 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 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三、差异
1、情感表达之不同 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表达含蓄 西方:因诗歌的奔放、无羁, 表达热情直白
二、相同点
1、综合性。各民族戏剧都不同程度综合文学、 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各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惊梦
2、舞台性。戏剧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通过 语言、动作等在舞台上直接表现出来,具 有舞台性。
中西戏剧表达方式的异同
• 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 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 最完美的整体,所以 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 艺术的最高层。
------黑格尔
脉络
一、戏剧的魅力 二、相同点
三、不同点
1、综合性。 2、舞台性。 3、冲突性。 4、虚拟性。 5、程式性。
1、情感表达之不同 2、写实写意之不同 3、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 4、剧情发展之不同 5、俯角与仰角之不同
2、写实写意之不同
• 中国:注重写意。舞台动作的游戏性、虚 拟性、象征性纯属写意的艺术手法。这种 写意,需要依靠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 方能实现展开剧情传递内涵的目的。
• 西方:注重写实。受西方科学精神和写实 主义的影响,西方戏剧追求求真求实的艺 术精神。
3、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
• 中: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 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 范式;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 绘在脸上的脸谱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
• 西: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 真实再现。
童子功
4、剧情发展的表达
• 中:悲-欢-离-合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 “冤戏”、“哭戏”为特征 ,中国古代戏 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 之和”和“治世之音”。
• 西:悲-欢-离-亡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 为主角 ,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 利都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