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共建产业园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共建产业园经验交流会,旨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共同探讨产业园共建的经验与策略。
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共建产业园,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此,我结合我单位在共建产业园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明确共建产业园的目标定位共建产业园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这是产业园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根据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
以下是我单位在目标定位方面的几点体会:1. 结合国家战略,确定主导产业。
我们要紧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立足区域实际,确定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主导产业。
2.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要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3. 满足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
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产业园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布局是产业园发展的关键。
以下是我单位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几点经验:1. 合理规划产业空间。
要科学规划产业园空间布局,确保产业用地、配套设施等合理配置。
2. 优化产业链条。
要注重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3. 加强产业配套。
要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共建产业园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以下是我单位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几点做法:1.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要明确产业园的管理机构、职责分工,确保产业园高效运转。
2. 完善政策体系。
要制定有利于产业园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入园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3. 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产业发展——关于优化衢江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思考
( ) 持 集 约 集 群 发 展 , 化 产 业 二 坚 优 空 间 布 局
种发展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转变 , 明确不
同区域功能定位 , 实现经济与人 口、 资源 、
链 的延 伸 ,危及集群 的 自我发 展和集群 竞争力 的提升 。 在制造业空间布局中 , 要按照集约化
一
重大 。其次是分工及产业链 不完善 , 大量 小而全企业 在同一集 群内 ,尽 管行业特 点明显 , 行业 内部 却缺 少细致分工。三 但 是 自主创新能力弱 , 产业易大却难强 。由
于高 素质人才缺 乏 、 工配套 不完善 、 分 公 共 产 品 供 给 不 足 等 原 因 ,现 有 的产 业 集 群大 多 数 没 有形 成 集 群 应 有 的创 新 机
围绕 造纸及纸 制品 、新 型干法水 泥 熟 料 、 械基础 件 、 产 品深加 工 、 制 机 钙 竹
品 加 工 和 出 口 、绿 色 农 产 品 销 售 等 六 大
以人 为本 , 面 、 全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
展 观 是 规 划 产 业 空 间 布 局 的前 提 和 首 要
制造业基地建 设 , 衢江 区初 步形成造 纸 、 建材 、 机械 、 产 品深 加 工等 主导 产业 , 农
经 营 、 群 化 发 展 的 思 路 , 托 沈 家 开 发 集 依 区 和上 方 、 两 个 工 业 功 能 区 等 现 有 发 廿里
环境 的协调合理 布局 。 根据衢江区经济社
会 发 展 的实 际 ,在 产 业 空 间 布 局 实 践 中 ,
主要遵循产业集聚 、 产业关联 、 设施共享 、 资源与效能并 重的原则 , 金衢丽产业 围绕 带规划和全市的产业 布局规划 , 依托现有 产业基础 , 努力构建功能齐全 、 特色鲜 明 、 优势 明显 、 区域协调 的产业空间布局 。
加强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编者按:11月26日,全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座谈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统领,总结交流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面临的形势任务,研究部署了园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会议由农产品加工局(乡镇企业局)刘明国副局长主持,宗锦耀局长以“加强园区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题作了讲话。
一、深刻认识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方面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
而要实现新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平衡性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实现包容性发展,统筹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缓解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和价格“天花板”成本“地板”挤压,从农业产业延伸、农业功能拓展这一纵一横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切实走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加强园区建设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企业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经营集约的要求,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将相互关联的加工企业首尾相连、上下衔接组合在一起,使企业共享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分工协作效应,实现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的产业组织形式和生产力载体。
它的发展对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07•【字号】深府[2013]1号•【施行日期】2013.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深府〔2013〕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创新工作思路,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重大意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对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深圳质量的理念,更加突出规划统筹,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优化;更加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土地整备、二次开发利用、产业用地用房供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释放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24〕50号
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24〕50号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是杭州市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的重要文件,旨在指导和规划杭州市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杭州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对该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该文件属于杭州市政府杭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文件首先阐述了杭州市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明确提出要按照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文件明确了杭州市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重点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
文件指出,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和引导,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培育核心竞争力。
同时,还要鼓励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文件还对杭州市的空间布局提出了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特点,要优化各类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区包括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新城等。
要加强对这些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培育集聚效应。
文件还对杭州市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支持措施。
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
文件还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做好政策宣传和推动工作。
要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保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要加强产业监管和服务,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环境。
总之,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是杭州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政策。
通过明确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明确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完善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同和政策宣传,有助于推动杭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杭州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
“产城融合”的新理念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即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共进。
这一理念强调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的相互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集聚,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产城融合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同步推进,通过打造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承载能力。
同时,产城融合也促进了城市人口结构的优化,吸引了更多高素质人才聚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城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间的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城融合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发展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社会各方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共同推动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产城融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
1. 介绍产城融合的概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产城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它强调产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共生。
在产城融合的理念下,产业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活动,而是与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人口聚集等紧密相连,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产城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优化策略
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优化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产业布局优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探讨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和方法。
一、产业布局的重要性城市的产业布局是指城市内不同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链的完整度和效率,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产业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产业布局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例如,将高新技术产业与相关的研发机构集聚在一起,可以形成技术创新的热点区域,推动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其次,产业布局对于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避免产业的过度集中和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同时,通过将不同产业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可以实现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产业布局对于城市的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流入,促进人口的稳定和增长。
同时,通过将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城市。
二、产业布局优化的策略1. 产业发展定位策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明确城市的产业发展定位。
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高比重的产业,特色产业则是指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通过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可以引导产业的集聚和合理分布。
2. 产业链衔接策略产业链衔接是指将不同产业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需要注重产业链的衔接,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要注重培育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提高产业链的完整度和附加值。
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
一、明确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1.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2.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
3.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4.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和竞争力。
二、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1. 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
2. 完善创新体系。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提高企业创新团队整体素质。
4. 激发创新活力。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三、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提升产业链水平。
2. 推动产业协同。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3. 提升产品质量。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4. 优化生产方式。
推进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焦5G、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 推动产业融合。
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3. 优化政策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县现代产业体系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县域经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县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县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县现代产业体系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纽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效产业体系。
1. 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
2. 现代服务业:以创新、智慧、绿色为特点,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
3. 现代农业:以生态、绿色、高效为方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等产业。
二、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县域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比重逐步提高。
2. 产业竞争力增强。
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3.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县域经济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形成了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上下游产业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4. 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县域内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三、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趋势1. 产业融合趋势明显。
县域经济将不断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
2.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流。
县域经济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科技创新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4.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县域经济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策略1. 加强顶层设计。
三大工程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提出了“三大工程”,即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为确保三大工程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程目标1.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 推动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 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 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工程实施方案(一)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
-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推动绿色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
-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绿色产业体系。
-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
3.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 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1.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
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产业园区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使命。
然而,目前我国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等,制约了其发展潜力的释放。
二、发展目标。
为了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制定产业园区发展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提升产业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三、发展策略。
1. 加强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制定产业园区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内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最大化。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加大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园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3. 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园区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4. 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产业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5. 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制定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人才支持、融资支持等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实施路径。
1. 制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2.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产业园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3.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园区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4. 组织开展产业园区内企业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5. 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确保政策支持措施的有效实施。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泰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汇总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成效2020年,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
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7。
6%,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7。
25%和41。
3%。
“十三五”期间,一批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和瞪羚企业崭露头角,多个国内外“唯一”“第一”持续涌现。
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35家。
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9家,培育省潜在独角兽企业6家、省瞪羚企业8家。
“十三五”期间,全市已形成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医药产业集群为核心,集聚金迪克、艾美康淮、勃林格、瑞科、中慧元通等疫苗企业,拥有各类疫苗产品近50个。
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双创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双创”人才219人,省“双创”博士155人,省第二期“科技企业家”79人。
创新企业培育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52家,迈博太科、亿腾药业、迈度药业3家企业跻身中国药品研发实力百强。
创新平台量质提升,全市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2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72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9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23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0家。
“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效列表泰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将泰州市建成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地,医药、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等产业全国领先,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
发展规模持续壮大。
到2025年,全市医药、高端装备、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以上。
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产业园区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空间布局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产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空间布局方式,因其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优势而备受青睐。
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空间局部过度集聚、发展不协调等,这些问题对于产业园区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产业园区优化空间布局的必要性产业园区是为实现产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而开发建设的产业空间。
针对于现阶段我国的产业发展而言,优化空间布局有以下必要性:1.解决产业空间过度集中问题目前,我国一些产业空间的局部集中很明显,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基地等。
这种局部集中的空间布局不仅存在难以承载的交通压力、能源消耗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过度集中的空间布局可能导致孤岛式的经济结构,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布局的优化可以促进市场的扩大,资源的整合,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升级、技术升级的新时期,对于过去的普通产品已无市场,而高端创新产品却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导致技术落后的地区在产业发展上举步维艰。
因此,优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3.提高产业效益优化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合理的空间布置可以优化产业链的配套体系,提高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实现资源整合,从而提高产业的效益。
二、产业园区优化空间布局的策略1.通过规划引导信息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对于产业园区空间布局而言,规划部门可以引导企业在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
2.强化环境资源的整合优化空间布局需要强化环境资源的整合。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往往存在着资源闲置、环境迅速恶化等问题。
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将从战略布局和实施路径两方面探讨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一、战略布局1.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这需要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进行综合分析。
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2)顺应产业趋势:紧跟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培育新兴产业。
(3)满足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 构建产业链条产业链条是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应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条。
具体措施如下:(1)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2)完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优化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3. 培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应着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具体措施如下:(1)打造产业集群品牌: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保障。
(3)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实施路径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产业。
(2)优化税收政策: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3)完善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2. 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区域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搭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
(3)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产业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一、产业变革: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1. 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为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
(3)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技能人才。
2. 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发展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以下是一些重点发展领域:(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2)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
(3)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4)新材料产业:包括石墨烯、碳纤维、高性能钢铁等。
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1.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
以下是一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1)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2)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前沿技术:关注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抢占科技制高点。
2. 企业创新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主体。
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下是一些企业创新重点:(1)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3)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推动产业集聚
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推动产业集聚工作总结一、引言近年来,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为推动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工作总结旨在总结我在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探讨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二、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工作回顾1. 优化园区规划在园区规划方面,我们通过充分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园区规划。
我们注重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使不同产业能够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
2. 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在园区管理体制方面,我们进行了改革创新,建立了健全的管理机制。
我们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园区管理,提升了园区综合竞争力。
3. 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是产业集聚的基础,我们重点改善了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升了园区的硬件条件。
通过加大投入,提高了园区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推动产业集聚的措施与方法1. 增强服务意识作为园区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将以企业为中心,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支持。
通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集聚。
2. 加强产学研结合园区建设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我们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通过引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我们将鼓励企业在园区设立研究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 强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我们将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有潜力的创业项目。
同时,我们将提供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在园区落地生根。
四、结语通过本次工作总结,我们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加强对产业园区建设管理,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
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其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优化调整对于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导向以及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过去,一些工业园区在建设初期可能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产业布局混乱,不同产业之间缺乏协同效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园区内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为了实现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首先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产业调研和分析。
了解园区内现有产业的发展状况、市场竞争力、技术水平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是关键。
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园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
例如,如果某工业园区所在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那么可以将能源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如果地区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则可以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协同发展,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产业,降低经济风险。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环节。
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
比如,将污染较大的产业集中布置在园区的下风下水方向,并设置相应的环保设施;将高科技产业和研发机构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区域,以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此外,还要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也是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的重要任务。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
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
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
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
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区)。
氟化工产业集中布局于南平、三明、龙岩等设区市的化工园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氢氟酸、氟盐等初级产品项目。
汽车产业:我省汽车产业在全国占有的份额较小,且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应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重组整合,发展壮大福建奔驰、东南汽车、厦门金龙、新龙马、重汽海西等龙头企业,错位发展具有区域资源、一定品牌优势的福州高端商务车和轿车、厦漳大中型客车和特种专用车、闽西北载货车和微型车等三大汽车产业基地,提升竞争力。
同时,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我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成为国家新一轮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进一步依托龙头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
船舶产业:全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80余家,具备修造万吨级以上船舶的企业50余家,占用不少宝贵岸线资源。
要结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转产,向闽江口、三都澳、湄洲湾、厦漳湾等四大船舶集中区集聚发展。
推进船舶修造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升高端产能比重和竞争力。
同时要依托造船龙头企业,发展邮轮游艇制造,重点推进厦漳湾、闽江口、三都澳游艇业集聚区和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形成包括邮轮游艇研发制造和配套产业、游艇港、游艇俱乐部、游艇展事赛事等协调发展的格局。
冶金工业: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形成9亿多吨的初钢产能,严重过剩。
同时布局不合理,60%以上的铁矿石资源依赖进口,而临江、临海产能仅20%左右;近40%产能位于大中城市,60%产能位于缺水地区。
鉴于我省钢铁产能小,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且国家支持城市钢厂搬迁和跨地区产能置换,因此,我省要加强与境内外有实力企业联合重组,壮大龙头企业,优化布局,防止产能盲目扩张,重点推动三都澳承接城市钢厂搬迁改造和产能置换转移,发展沿海大型钢铁(包括不锈钢)基地;罗源湾应对钢铁行业进行全面整治和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链;漳州南太武(龙海)拓展板材(包括不锈钢)延伸加工产业。
除上述优化布局外,其他地方原则上不再布局新增钢铁产能项目。
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有色金属产业,稀土产业集中布局在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区。
水泥工业:2012年,全省水泥产量7200万吨(含独立粉磨产量),全省消费量约8000万吨左右;目前还有部分在建项目,全省水泥产需基本平衡(包括部分进出省)。
结合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水泥产业转型升级十二条措施的通知》,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新建水泥项目,支持福建水泥、华润、金牛、红狮、龙麟等优势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按照资源禀赋推进龙岩、三明和顺昌水泥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制浆造纸工业:浆纸曾经是我省在全国有影响的重要产业。
随着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日益重视,传统浆纸用林采伐和在林区建设及发展受到限制,目前主要是依赖进口木片和废纸发展浆纸工业。
由于制浆造纸工业用水量大,对环境较为敏感,需要集中布局建设发展。
因此,新建制浆造纸项目要充分利用沿海港口的优势,集中布局于湄洲湾东吴、厦门湾南部、泉州湾北部等沿海重点港湾区域。
其余地方不再布点新建制浆造纸项目。
印染行业:纺织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印染是纺织业提升质量和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水污染)和邻避效应突显的行业。
我省应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在石狮、晋江、长乐、漳浦、尤溪、永安等纺织集聚区统一规划建设印染产业园,促进现有印染企业入园改造升级。
新建印染项目必须进入园区,缺少环境容量地区禁止发展印染产业。
问:《指导意见》对重点区域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重点区域,提升区域竞争力。
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海洋高新技术等产业,控制建设一般工业项目,严格禁止发展高耗能、高耗水和污染的产业。
环三都澳:重点发展冶金新材料、机械装备等产业。
闽江口:重点发展机械电子、冶金、污染相对较轻的化工新材料、海洋高新技术等产业,不宜发展炼油化工项目,可门经济开发区适度布局建设己内酰胺(CPL)项目。
湄洲湾:湄洲湾南岸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船舶工业,湄洲湾北岸及北翼拓展区兴化湾南岸重点发展浆纸和木材加工业、机械电子等产业。
泉州湾:重点优化发展机械电子、化浆造纸、建筑建材等产业。
厦门湾: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航空维修、新材料、生物医药、旅游会展和文化创意等产业,不新布局石化、钢铁、建材等大型重化项目。
古雷—南太武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光电及玻璃新材料、钢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古雷世界级大型石化基地。
武夷新区:重点发展机械电子、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养生等产业,严格控制可造成水污染的产业发展。
三明生态工贸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冶金、林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
龙岩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冶金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
问: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如何做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
组织实施《指导意见》,关系到全省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各地和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强化本指导意见和国家产业政策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约束。
各地政府要结合自身实际,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对招商中不宜在当地布局的重大项目,可引导到符合布局区域落地建设,通过资金补偿、建立“飞地”或转移产业园等方式妥善解决,防范严重过剩产能盲目承接或转移,促进区域差异化布局,错位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
省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指导意见》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指导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指导监督,推动我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链接
查看“产业布局;指导意见”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