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合集下载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内外兼修”才是城市发展之道

“内外兼修”才是城市发展之道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可谓成就举世瞩目,50%的村镇人口拥入了城市。

但是,由于城镇化推进的步伐太快,城市发展普遍缺乏长远规划,使得城市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品质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欠账。

近几年,各大城市相继出现“城市病”,如今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不仅是专家学者的课题,亦成为了国民茶余饭后的话题,政府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

我国继2014年开始的“海绵城市”建设后,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三亚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双修”活动,希望能以此来解决“城市病”,保障并改善民生问题。

城市双修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推进一批示范城市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双修”对城市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刮骨疗毒”,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一场“革命”,既关系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牵涉到对城市未来的定位。

那么,“城市双修”到底应该怎样“修”,才能化解城市野蛮生长中的“城市病”?“城市双修”是什么?“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河岸线、海岸线和山要做好城市双修工作应注重城市“内外兼修”,才能打造出人们想要的宜居城市。

“内外兼修”才是城市发展之道文|何蓉体的修复。

简单说,就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城市“双修”是走向品质的营造修补,是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的方式。

城市双修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

关注“反规划”途径

关注“反规划”途径
扩 大 :同 时 ,相 对 性 的 ,即针 对 以往城 市建设和开 发规 曼 我 国 的 自 然 资 划 中对 自然 系统缺 乏认识和 尊重 ,以 , 进行探讨。
城 市 与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问题 涉 及 诸 多 学科 和 问题 ,研 究 难 度 非 常 大 ,从 多 学科 的角 度 进 行 研 究还 有 很 多 问 题 有 待 进 一 步 的研 究 和 探 索 。 本书 的 重要 价 值 在于 其思 想 和 方 法 论 的探 索 ,而 不 在于 具体 的计
者 只 要 理 解 作 者 的 出发 点 ,就 可 以原
态系统极 其脆 弱。 及资源开 采需求压
功 应 对 有 史 以 来 最
谅 这 一 关键 词 所 可 能会 带 来 某 种 争
算模 型 或具 体 案 例 的规 划 成果 。 在 我 国 目前 城 市 与 区域 生 态 建 设需 求
过 程 的安 全 堡 垒。 而 是 主 张 ,让 现 代 划 理 论 与 方 法 。 本 书综 合 景 观 设 计 本世 纪中 国乃至全 科 技插上 土地伦理 的翅膀 ,成为 “ 播 学 、景观生态 学、城市 与区域规划 、
三 一。 今 后 几 十 年 撒美丽 的天使 ”。 “ 反规划 ”途径正 遗产 保护等理 论 ,以浙江 省台州市 为 水平 还将会 大幅度 是这样一位 “ 天使 ”。 例 ,从 宏观 、中观和微观 三个层次 对 继续 增长 、城 镇数 作者的 “ 反规划 ”提法 是有针 对 区域 生 态 基 础 设 施 的 建 设理 论 与 方 法
书无疑是雪中送炭。
晰而可操作 的。 作者 俞孔坚 教授和他 的研究 团队
长 期 从 事 景 观 生 态 规 划 的理 论 与 方 法
研 究 ,并 完成 了大量 的规 划设计工程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上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文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方法。

1、问题背景: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期待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吴良镛,2002; 胡序威,2000; 周一星、曹广忠,1999)。

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将使中国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形态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和城市扩张模式,已经可以预见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未来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

因此,亟待从产业转型、郊区化、环境影响、人地关系等方面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有超前认识,以便能够指导中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将出现转型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已经开始,并日益严重(周一星,孟延春,2000)。

“后城市”(After City, 2001)现象在中国已经出现,这意味着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扩张,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涌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作品[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张蕾韩西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是一项丛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获奖项目主持人俞孔坚,李迪华带领北大团队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出版《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交流》已连续重印6次,使这一生态规划的思想在中国许多城市开始生根开花,台州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2005年,该案例获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规划奖(ASLA Honor Award, Planning and Analysis)。

评奖委员会认为:该途径和案例“从环境和生态出发,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创造了一个能够发展出多种建筑和景观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

”Negative Approach---The Taizhou CaseKongjian Yu, Li Dihua, Liu Hailong, Han Xili, ZhangleiThe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Turenscape (Beiji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Using Taizhou City of Zh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is display syste 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of “Negative planning” approach to physi cal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EI) were planned and designed a t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cales, which are then used to define the urban growt h pattern. At the large scal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planned for flo od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 otection and recreation; thes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regional EI. At the medium sca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were develop ed for the EI components, which are used to define the inner urban form. At the small scale, micro EI are deigned to deliver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the regional EI into the urban fabric. Finall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harmoni 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 can be achieved not just in terms of q uantity, but more in terms of pattern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张永和评论北京的土人景观提出的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反规划”理论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应用[论文]

“反规划”理论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应用[论文]

浅析“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入手,生态用地的布局是在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法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把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生态用地的布局很难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

“反规划”理念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对确立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1-021 问题的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肌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

目前,在城市的发展中,大多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注重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这种方法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同时,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闲置,实际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城市空间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即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能够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生态景观格局,从而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

2 “反规划”理论概要“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与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规划”(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探索与争鸣———土人景观作品对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影响探析

探索与争鸣———土人景观作品对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影响探析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探索与争鸣———土人景观作品对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影响探析刘一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传统园林作为“国粹”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土人景观是俞孔坚自1997年所领衔创办的一所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天地———人———神”的思想为设计核心,以“反规划”作为设计的途径,通过生态设计诠释土地价值和景观设计中其作为生存艺术的重要性,因其设计手法与传统园林有较大的区别,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也亟待对其进行辩证思考。

关键词:土人景观;生态设计;传统园林1土人景观的相关理论内涵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现状1.1土人景观的相关理论内涵土人景观是指在俞孔坚的带领下,土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秉承基本的设计理念与思想所设计的景观、规划等项目。

自俞孔坚建立土人景观至今,团队发展十分迅速,设计规划了一系列广受社会赞誉和行业尊重的项目。

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时间、空间和土地,从它的许多案例中不难看出,土人景观始终秉持以土地、自然为基础,并提出许多有见解的思想,像大脚之美、野草之美等都是非常鲜明的观点,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1.2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现状我国的园林史自有记载以来已有3000年之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势头迅猛,人们对景观美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景观设计逐渐趋于成熟,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现如今我国传统园林规划设计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很多项目形式大于功能,一味盲目地借鉴,不能体现自己文化,丢失了自己的特色,更没有从设计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出发。

虽然我国园林设计在技术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日益缩小,但在规划设计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概念空泛、形式多于功能等误区依然充斥当今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行业,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传统园林发展普遍存在以下2个问题。

1.2.1缺少关注场所精神与生态格局。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_北京市东三乡之_反规划_案例_俞孔坚

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_北京市东三乡之_反规划_案例_俞孔坚

收稿日期:2008-08-06修稿日期:2009-02-20第一作者:俞孔坚(1963-),男,浙江金华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从事土地、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同年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土地、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把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城市”,在国际上提出景观安全格局途径,提出城市与土地的“反规划”理论,致力于国土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建设;分别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应邀在世界30多所大学演讲。

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代表著作《生存的艺术》、《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和《反规划》(建工出版社),《理想景观探源》(商务印书馆),最近著作《回到土地》(2009,三联出版社)。

俞孔坚的规划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这些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精神为特色,曾五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和规划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两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8首届国际建筑节优秀奖,2004年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E-mail:kj@turenscape.com通讯作者:乔青(1979-),女,河北南宫人,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生态方向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E-mail :qiao1979@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3No.3Mar.,2009第23卷第3期2009年3月Land Use Planning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verse Plann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of“Dong San Xiang ”,BeijingYU Kong-jian,QIAO Qing,YUAN Hong,YAN Bin,LI Di-hua,LIU Ke(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pproaches of integrating ecogical infrastructure ideas with conven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rse Planning methodogy.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alysis,and GIS/RS technique.By taking Dong San Xiang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thod to buil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ecurity levels to divide zones forbidden for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规划设计“反”规划理念探究

城乡规划设计“反”规划理念探究

城乡规划设计“反”规划理念探究一、“反规划”的概念“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理论(Anti-planning Methodology)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而言的,如果把“城市与环境”比作“图与底”的关系的话,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的;而“反规划”理论则是“图—底”易位,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

“反规划”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二、用“反规划”思想规划未来城乡规划景观中国的城市化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未来如何统筹城乡规划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关注。

在100多年以前,美国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德为美国密尼苏达的麦尼阿布里斯做规划,当时这个地方还是一个小镇,但克里夫兰德让市长和决策者购买了大面积的土地,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而当时这里的地价还很便宜。

50年过去了,100年过去了,城市扩大了好几倍,这块场地也逐渐变为这个城市中间一个宝贵的绿地系统,使的城市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如果没有当时设计师和决策者的果断行为,是不可能在100年后建立这么好的城市绿地系统的。

现在我们的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面对未来城乡统筹的挑战,我们的态度将会变的非常重要,难道我们还要将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成今天大城市的“翻版”吗?而美国的这个景观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俞孔坚

俞孔坚




2003 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入选全球竞赛仅有的三个优 选方案之一 2003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中国建筑艺术奖--城市环境艺术 优秀奖” 2003 主持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获“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工程 设计、第八届优秀工程勘察规划 设计一等奖” 2002 主持的中山岐江公园,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设计 荣誉奖(中国首次获得此奖) 2002 主持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国际竞赛,获优秀奖 2001 主持的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项目,获中国建设部首届“中 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0 主持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规划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 2000 主持中关村丰台科技园规划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
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 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 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 园林职业硕士。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 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 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出版著作15 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 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 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 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 以及“天地-人-神” 和谐的设计理念,赢得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俞 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他对破坏生态、 缺乏人文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批判、他的生态 人文理念,挽救了大地母亲上的一条又条的河流、 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产。 俞孔坚分别被中央组织 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 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 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俞孔坚简介

俞孔坚简介

硬化的河道
2、建设理念
永宁公园是一个关于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设计 永宁公园 者本着“与洪水为友”的态度和设计理念,把昔日一个以防洪为单一功 能的水泥硬化河道,通过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建设,在滨 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使之成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休 憩地——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 该项目将城市雨洪管理、乡土生物保护、居民的 永宁公园 日常休憩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用最经济的途径, 创造出健康优美的人居环境。
4、 结语 黄岩永宁公园于2004年1月全部竣工完成,为黄岩区滨江世纪工程项目 之一。 公园占地44亩,长3公里。以现代、简约为基调,以生态为特 色,以水为主体,环水构建楼阁、绿坡、树阵、竹林,集生态保护、人文 观赏、休闲健身功能于一园,具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乡土风情。公园分生态、 景观两大园区。生态区突出自然元素,绿坡茂林、江堤湿地、栈桥流水、 鹅卵石滩、梯级水瀑、水杉树阵和盒中景观共同构成园区自然风貌。 景 观区以现代、简约的几何形建筑为主,由主题雕塑《创造》以及水晶迪厅、 渔人码头、亲水平台等景观组成。公园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知名文化学者 余秋雨先生为《创造》写颂,并为公园内新景点“名人足迹园”题字;中 国书协常务副主席刘炳森、副主席聂成文分别为公园题名、为《创造》雕 塑题字;北京大学俞孔坚博士和黄岩知名文化人士,为公园现代钢结构景 观盒刻石配诗。
3. 反规划理论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 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 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 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 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 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 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反规划”的过程是把城市中湖泊、湿地、溪流、森林等关键 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作为“不能动的区域”,优先保护 起来,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序,进行城市的空间发展规 划。

俞孔坚老师出版的著作

俞孔坚老师出版的著作

俞孔坚老师出版的著作
著作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
《回到土地: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泥土(文明的侵蚀)》
《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二版)》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反规划途径》
《多解规划》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
《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生态技术及经济学》
《城市绿道规划设计》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再造秀美山川的空间战略》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田:人民景观叙事南北案例》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
《人民广场:都江堰广场案例》
《台湖展望――中国城乡结合带景观多解规划:北南部案例》《北京生态社区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区域“反规划”》《2010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
《曼陀罗的世界:藏东乡土景观阅读与城市设计案例》《浅山区城市发展战略北京西南部青龙湖案例与启示》《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上下册)》
《海绵城市景观工程图集》
《海绵城市十讲》
《京杭大运河国家遗产与生态廊道》
《设计时代:土人景观俞孔坚》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从硅谷到中关村》
译著
《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景观规划的环境学途径》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发现乡土景观》
《生态都市主义》。

“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市场分析
形象设计 项目规划
道 服基路市 务础交场 体设通营 系施设销 规规施规 划划规划 划
5“反规划”的成果一负规划
• “正规划”,即传统的旅游规划,是先从 功能上确定景区的可建设区域.在此把 先确定景区不建设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的规划方法定义为“负规划”.2种规划 方式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目的、次序、 功能和形式上,如下表所示
二、“反规划”理念在旅 游规划中的含义
• “反规划”理念同样可以应用在旅游开发 中.“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 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 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 控制,来进行空间规划的方法。
三、逆向的规划方法
• 传统的旅游规划一般按照调查一分析一 规划的程序,,规划程序上往往把项目 (建什么)放在主要考虑的位置上.规划 设计若仅仅从“建什么”人手。很容易 形成这样一种误区:只要在“建”的范 围之内,你也可以这样“建”、我也可 以那样“建”。而争着“建”的结果则 必然会出现“脱纲离轨”,从而造成 “烟囱林立”的问题。
• 传统旅游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如生态保护 区)规划是被动的、滞后的,是在确定开发建 设项目之后的规划,是一项专项规划.传统规 划强调的是人工的基础服务设施而没有意识到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简称EI)在旅游景区的重要作用.生态基础设 施(EI)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是维护景区景观系统 的空间格局,旅游者获得持续的自然生态服务 的基本保障,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对 景区人工化建设的有效限制.
• “反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规划,主要通过确定 合理的环境容量、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EI)和 人文设施为前提。以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 根本目标.由过去“资源+市场一产品”的开 思路式转变成“环境保护+资源+市场一产品” 的开发思路,彻底改变过去先开发后保护、边 建设边保护的资源掠夺型的开发模式,提倡先 保护后开发.“反规划”和“正规划”在规划 过程上的对比如图1、图2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

反规划途径读后感2000字通过阅读《“反规划”途径》一书,我深深的感受到俞孔坚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师,有着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生态环保和节约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目前的规划模式深感忧心,他所提出的“反规划”并非指不规划状态下的无序建设,而是在深刻反思我们现行规划中存在地问题后,呼吁规划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反规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

“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

作者通过讲述国际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城市景观歧途从而引出一条通过“反规划”理论和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景观之路。

警醒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设计者不要过于追求眼下轰轰烈烈的城市美化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运动,不应过于短视和急功近利。

而应该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从容不迫地建设让市民深感舒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服务于人的城市。

它提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进行绿化,而应该尊重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结构性。

它是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而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作者的《“反规划”途径》以全面发展观及建设和谐人地关系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关怀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生命和人文过程为论理基础,系统地讨论了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反规划”途径。

以浙江台州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系统介绍了区域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步骤,其中包括如何与现行城市规划体系的衔接,如何通过生态基础设施来形成健康的城市形态。

最后,在微观尺度上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说明如何以洪水为友,建设生态基础实施。

进行流域的洪水过程分析,得出洪水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建立流域的湿地系统,把洪水作为资源而不是敌人,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实行生态防洪和生态护堤。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vn oa p ni , i ppraa zdt t ̄ tua t rm p I m h hhd8l r lm esl dI m 8n m , i pprf n etnl l nn tsae Tl e ee n rr u s lm. w i a l po e t b v . t a t e ts ae o d i a g h ly h m l i a g c o Ol b a o e o e n i a ei h u
Ab ta tT i p p rit d cd “h e a v ln ig s c : hs a e r u e ten gt epann ”me o i iw o tet dt n l lnm to hc ruh o d es to si r no i h t d, ve f h a ioa a hd w ihbo gt8mea vreme d n r i p e h n
1 引 言
2 解读“ 反规划” ngtep I l ) 【eav a 1 思想 i 1l g 21 “ . 反规划” 的内涵
随着我 国城市居 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和闲暇时 间的增多 , 回
归自然、 放松身心、 体验生活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重要方式
之一 , 国乡村旅游正是 在这 种形 式下应运而 生。乡村旅游作 我
( .oeeo Trt i 踟ue n orm,nu om l n e i , h 10 , h a 1Cl g f e ir l l ro a Ie dTui A hi r aU i rt Wuu2 0 3 C i ; a s N v sy 4 n
2 D pr et f. dRzu  ̄ adTui cecsN jgU i rt, aj 20 9 , ll . eat n o I n eor n orm Si e, a m n e i N  ̄ 10 3C1a m a e s n n v sy n i) I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_1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_1

正反两依依——谈“论‘反规划’”摘要:评价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反规划”是一逆向的思维,是对“正规划”的一种校正,虽不是综合性、系统性方法论的思路,但可作为规划研究手段应用于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形态、用地评价和选择方面。

关键字:正规划;反规划;思想基础;理性规划;协同整合1、“正规划”的意义与缺陷“正规划”是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对现行中国式规划编制范式的概念表述。

“反规划”概念是直指当今城市规划方法论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和不确定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出现的危机而提出的。

用“反规划”概念模式取代现有的规划模式是从理念到运行方法的变革。

为此,认真审视“正规划”的意义和缺陷显得尤为必要[1].“正规划”编制制度与方法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的一整套的体系制度和技术方法,它是规划学科生存的价值所在。

它顺应了历史发展与城市生长的潮流,支持了我们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期二十多年来,它是集约城市土地使用有效实现的路径依赖。

因此,评价这种“规模—性质—空间布局”传统物质性规划的功效不能仅限于用地布局细节的实现和规模预测的准确;重要的是考量对城市的生长方向和整体格局,以及各主要功能区的框架,交通系统网络的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统筹与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方面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中国社会二十多年的沧桑巨变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们取得了的举世公认的成就,传统模式的编制方法及实施策略的效果是显着的,广大民众是满意的。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模式的编制方法是有缺陷。

从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上看,它距城市科学的规划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从理论上来讲,城市规划还不能准确演绎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还未真正形成一套可以系统地推理、实验、证明城市规划的学科理论。

运用自组织理论浅析城市的“反规划”

运用自组织理论浅析城市的“反规划”

运用自组织理论浅析城市的“反规划”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居住系统中的大多数群体的生产、生活活动与环境问题上的各种突出矛盾,结合现在所居住城市的生活质量现状,总结我国现在已经有的城市规划理论及其规划过程中已经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重点在于使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活质量,人居环境,城市规划,自组织理论,反规划,协调发展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our country housing system in most of the groups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on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combined with the now living in city lif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our country now already some theory of city planning and the planning process has been or may be problems discussed. Focus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ion rises, make person and natural harmony.Key words: Quality of life;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City Planning;Self organization theory;Inverse planning;Coordinated development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其理论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于是有人逐渐地开始从自组织的哲学视角来分析我们面临的问题,寻找适用的科学方法来寻求突破。

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摘要: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与传统规划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乡村旅游规划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建立乡村旅游“反规划”发展模式为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反规划”思想;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模式1.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生活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我国乡村旅游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当前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内涵研究、乡村旅游地开发、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感知研究、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地的实证研究、国外乡村旅游经验借鉴等。

学术界关于乡村的研究涉及面越来越广,研究层次越来越深,然而作为乡村旅游宏观调控的乡村旅游规划,目前国内学者却鲜有涉及,对其专门的研究较少。

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

而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又存在着套用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规划下的一些项目往往脱离了乡村的乡村性本质。

这种传统的规划思想违背了旅游者“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风光迷人的乡村去旅游”的意愿,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上述思考,结合“反规划”思想,剖析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常见问题,并指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遵循的基本模式。

2. 解读“反规划”思想2.1 反规划的内涵“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对传统的规划流程逆向分析,是一种逆向的规划思路。

“反规划”思想是由国内著名的景观规划师俞孔坚教授首次提出的。

针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缺乏认识和尊重,以牺牲自然过程和生态格局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过程,提倡尊重自然的过程,以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城市规划的前提。

浅谈对“反规划”的理解

浅谈对“反规划”的理解

• ②次序不同: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
• ③功能不同: 功能不同: • “反规划”是综合的。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
• ④形式不同: 形式不同: • “反规划”是系统的网络。 •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岐江公园
浙江台州永宁公园
浙江台州永宁公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反思中国城市状态
• 城市的扩张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 可避免的,但必须同时认识到, 可避免的,但必须同时认识到,土地是 一个生命的系统 是有结构的, 生命的系统, 一个生命的系统,是有结构的,不同的 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空间构型和格局,有不同的生态功能。 所以,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 所以 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 是一个量的问题, 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 和质的问题。 和质的问题。
谢谢!
反规划包含的内容
•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 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 •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 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 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 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 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 的“底”,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 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反规划

反规划

“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俞孔坚教授认为:1、城市的环境问题和水的综合治理问题,需要综合系统地来解决,这个方法论就叫作反规划途径。

2、“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也不是不规划,而是因为以前做的规划是有问题的,所以要反过来做这个规划。

3、反规划思考,第一就是反思城市状态,反思规划方法。

通过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4、可以从宏观(区域尺度)、中观(城市尺度和廊道的尺度)和微观三种尺度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5、现在城市用地的问题,实际上是结构问题,是空间格局问题,不是量的问题。

好多人听到“反规划”这个词,可能会觉得比较刺耳,但是我还是坚持要用这个词,因为我要讲的对象主要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如果他们能听进去,我们这个学科就有希望了,如果他们懂得规划,懂得我们规划师的理想了,那我们的规划就能够顺利推行了。

“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也不是不规划,我们给它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那就是说他以前做的规划是有问题的,因此要反过来做这个规划。

反过来做城市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今天我就是要讲这个方法论,国外在一百年前就有这个想法了,就是要以生态优先,但是我这里讲的是中国的一个系统的思考。

第一是引言部分,为什么提出反规划的途径?我们在这里讲的就是城市的综合症呼唤综合的解决途径。

我们整天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却没有一个非常综合的解决途径。

城市的这种综合症来源于我们的精神分裂症,来源于我们城市决策者、城市管理者以及我们的城市建设目前存在的一种分裂状态。

一方面你可以看到,这是北京的街头,“车在水中,船在陆上”,不该有水的地方有水了,下一场雨满街都是水,车就成了船了。

相反,这是圆明园,最近大家都很关注,本来应该有水的没水了,船在陆上,这就是生态环境已经到了极其恶劣的地步了。

我们的精神分裂症还体现在,一方面我们对水非常恐怖,因为恐怖所以我们与水为敌,修筑防洪大堤;另一方面我们又对水非常渴望,我们的大剧院在天安门广场中心为了营造水,花了巨大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

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

比如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

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

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

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

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

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

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

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

古代中国“风水”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

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

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

自然植被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

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

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

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

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

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

这显然是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

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

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

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

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

“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

“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

5.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

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

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

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

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

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

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

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

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

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

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

这些“错药”包括:1)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

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

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

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

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

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

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3)错之三: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

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

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

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