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实务篇

合集下载

商君书(十卷)

商君书(十卷)

《商君书》商鞅·垦令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

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

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

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别则国安不殆。

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

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

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

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

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

休居不听,则气不淫。

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

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大臣不为荒饱。

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

大臣不荒,则国事不稽,主无过举。

上不费粟,民不慢农,则草必垦矣。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

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

乱农农民无所于食而必农。

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

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

《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商君书》全文白话译文(下)立本第十一原文: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

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

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

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

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

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

治行则货积,货积则赏能重矣。

赏壹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

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而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

三者有论。

故强可立也。

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

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题记:立本就是确立根基。

商鞅认为强兵战胜敌人的方法有三:一是用兵之前推行法治,二是用法治形成民众积极从事农战的风气,三是让这种风气成为统一战争的工具。

译文:凡是用兵作战,获胜的根本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推行法治;推行法治,使民众形成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的风气;风气形成了,那战争所需要的人、财、物等工具便有了。

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国内具备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

实现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推行法治,法治才能实行,二是君主言行一定要合乎法度,法治才能确立。

如果仗着自己人多势众,那就像用茅草盖房子,虽然多但不结实。

依仗武器装备美观那叫浮华取巧,却不实用。

仗着虚名那叫欺诈虚伪。

这三个方面,君主依赖其中一条,那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战胜。

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他的军队具备勇敢顽强地战斗意志,有了斗志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尽了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有无穷的潜力,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

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那国这家的奖赏就能增加。

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颁发的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

所以说军队诞生于政治,而又因政策的不同而差异,风俗有法治的约束才能形成,而又随法治不断发生变化,取得胜利的优势在于民心,而又因武器的精良而增加。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作者:商鞅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

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

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使人民乡里械斗就胆怯,和敌人作战就勇敢。

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凶险的地方和强悍的敌军,所以没有怕死的心情。

看见敌兵像水决一般地崩溃,奔跑不停,那就放他跑吧!兵法曾说:“大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十里。

小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五里。

”军队一动,先要衡量敌国。

我们的政治赶不上敌国,就不要和它作战;我们的粮食赶不上敌国多,就不要和它相持;敌兵比我们多,我们就不要做进攻的客军;敌国一切都赶不上我们,我们就向它进攻,不必犹豫。

所以说:用兵的重大法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考察双方兵力的多少,或胜或败,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称霸天下国家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打败仗的原因。

如果敌我双方军队实力强弱相当,将领的水平超过敌人的就能获胜,将领的水平不如敌人的就会打败仗。

假如战前的决策出朝廷的谋划,将领超过对方的会取胜,将领不如对方也能取胜。

在政治上长期掌握获胜的战术,国家就一定能强大。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壹言《商君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

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

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知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

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上之于民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注释〕将:欲,打算。

事本:指从事农战。

抟:通“专”,专一。

时:适时,及时,适合当时的情况。

化:变化。

中信国学大典 商君书

中信国学大典 商君书
控制贸易,从而抑制商贩,鼓励农业,令懒惰的农民也勤快起来。这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利润是百姓 选择以务农为生还是以经商为业的一个衡量标准,利润的高低决定了职业的方向。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 ,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 。民 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彩摘录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商鞅重视赏罚,在赏善罚恶两者之中,更重视用重刑,认为重刑能有效阻止民众犯法。民众因怕严刑而不敢 犯法,反过来就不需要刑罚了,这就是以刑去刑的意思。
穷巷多怪[插图],曲学多辨
《修权》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 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 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驾驭民众,一方面要用刑罚,一方面要用赏赐,两者比例要合宜。要多刑赏少,也要结合人的心理:先要人 们做厌恶的事情,再满足他们的欲求;满足人们的欲求只提供单一途径,由此聚合人民的力量。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商君书》导读以 法治国的原则、推 行与实践——《商 君书》的现代意义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读书笔记
“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者若不灵,杀之。 简单过了第一遍,功过都有吧,毕竟不能又能打又有德行吧,还是毛主席和曾国藩弄的平衡点。 初读时感觉有些不符合我的观念,但继续阅读后发现里面的话真的很有道理,在今天也有适用的地方。 古来是本禁书,流转于帝王将相家。 法家之先行者,秦帝国霸业的奠基人,有千古第一相之实而无相之名。 不给星,似乎不能评书,只好给一颗星。 为何小小的秦国能剿灭六国,统一华夏。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商君,居然有如此全面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体系和法制观念实在是难能可贵,太伟大了。 每当世界混沌不明时,在法家的思想里总能找到启发解决问题的办法,经久不衰!。 读完,收益颇深。商鞅抓住了当时秦国主要矛盾,以法压制民众恶习,以赏鼓舞民众为国效力。民众不以个 人利益为主,皆以报效国家为荣,舍小家为大家。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题文诗:圣君非能,尽其万物,知万物要,察要治国.今为国者,其多无要.朝廷言治,说纷纷焉,务相易也.君惛于说,官乱于言,民惰不农.境内之民,化而好辩,乐学事商,为技避农.如此以往,国亡不远.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民不用,故国易破.夫农者寡,游食者众,其国贫危.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百人食之,其为螟螣,蚼蠋亦大.虽有诗书,乡有一束,家有一员,无益于治.先王至明,返于农战.故百人农,一人居王;十人务农,一人居强,农居半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众力不足.故诸侯以,挠弱乘衰,侵削不振,则无及已.圣知治要,令民归农,归心于农,民朴可正,纷纷易使,信可守战.壹农民则,少诈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可以外用.夫国民之,亲上死制,以其旦暮,从事于农.民见言谈,游士事君,可以尊身,商可富家,技足以口,三者便利,则必避农,民轻其居,必不可用,不为守战.【原文】3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今为国者多无要。

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

是以其君惛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

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

如此,则不远矣。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

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

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螣、蚼蠋亦大矣。

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术也。

故先王反之于农战。

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评《商君书》的壹务

评《商君书》的壹务

评《商君书》的“壹务”思想深圳市松岗中学隆国念摘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使秦国迅速强大。

虽然商君最后被车裂,但是他重农战的“壹务”思想却被其弟子门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成为秦国主要的治国思想。

商鞅及其门人为了实现其重农战治国宗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农业上努力增加农民的数量,打击除农业以外的所有行业使他们转业为农;军事上实行全民皆兵政策;法律上主张因时制法和立法分明;刑赏方面实行重刑,而赏赐只给予在农战中立功的人。

为了使民众能专心于农战,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打击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学说。

这种一元的治国思想虽然使秦完成了统一,但也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并开启了文化专制主义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商鞅;壹务;农战;法治;刑赏;反智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地崛起。

司马迁指出,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①他的变法为秦的帝业奠定了基础,汉代的士大夫认为:“秦任商鞅,国以富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②虽然商鞅的政治生涯因秦孝公逝世而突然结束,但他改革的政令却深入民心,成为秦国的政治传统。

韩非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③“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④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秦自孝公以后是法家的天下,是以推行商法为代表的法家弟子主宰秦国的政治,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而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改革的政令主要集中在《商君书》中,其中重农战的“壹务”思想就是其治国思想的主旨。

为了实现其重农战的主张,商鞅及其门人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使秦国迅速地强大以成帝业,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商鞅及其学派思想的发展阶段为了理清楚《商君书》中“壹务”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有必要对《商君书》作一个整体的介绍。

钱穆说“《汉书·艺文志》法家商君二十九篇,兵权谋家公孙鞅二十七篇,今传二十六篇,亡其二,实二十四篇。

《商君书》兵守第十二整理

《商君书》兵守第十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整理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

四戰之國,好舉興兵,以距四鄰者,國危。

四鄰之國一興事,而己四興軍,故曰國危。

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鉅萬之軍者,其國危。

故曰:四戰之國,務在守戰。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

其城難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盡夷城,客無從入;此謂以死人之力與客生力戰。

城盡夷,客若有從入,則客必罷,中人必佚矣。

以佚力與罷力戰,此謂以生人力與客死力戰。

皆曰圍城之患,患無不盡死而邑。

此三者非患不足,將之過也。

守城之道,盛力也。

故曰客,治簿檄,三軍之多,分以客之候車之數。

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

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

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柞格阱陷,發梁徹屋,給徙,徙之;不給而熯之,使客無得以助攻備。

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水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

而慎使三軍無相過。

壯男過壯女之軍,則男貴女,而姦民有從謀而國亡;喜與其恐,有蚤聞,勇民不戰。

壯男壯女過老弱之軍,則老使壯悲,弱使強憐,悲憐在心,則使勇民更慮,而怯民不戰。

故曰慎使三軍無相過,此盛力之道。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1页/共1页。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有关政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商君书的原文及译文,以便对这部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商君书原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物大而不掩,物故而不去。

高者居上,贤者居其右。

君子有三遗:臧遗、礼遗、言遗。

内外节俭、首尾一贯、裁食、制器、摄用忠信,然后慕大德。

士旅以变能也,治民以法度、养民以时、临民以义、劳民以政。

大国重事,大臣重国,小臣重君命。

敝国无君,则大臣为陵虞。

君者,善守法则辟;君者,善守法则不辟。

治国者以保为务,失保则失国。

安定者,上下散赐不以时,国家危亡,己社稷也。

故越不君,其为治也无久矣。

微越之小,然杀其贵人,禁其仓廪,毁其币籍,削其城郭,而敌国不乱者,小人之力也。

少移者,君子也;多移者,小人也。

士无常节,则国事不知行贤将;主无常谋,则臣下不知用智。

智无常则祸至;行无常则不立。

决一域,任一人焉,此君国之大端也。

商君书译文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去做。

物品大了就不需要掩藏,物品消失了就不需要离开。

高的人居于上位,贤的人居于右位。

君子需要保留的三种品质:至臣服从,遵守礼法,言语保留。

内外节俭,始终如一,控制食物,制定政策,用心忠诚才能追求伟大的德行。

士兵要以变动适应战争,治理百姓要有法度,养育百姓要有时机,接触百姓要有公正,劳动百姓要有政策。

大国重视国事,大臣重视国家,小臣重视君命。

国家没有君主,大臣作威作福。

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会辟邪恶;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不会辟邪恶。

治理国家的重点是保护国家,失去保护就会失去国家。

安定了,上下一起散发赏赐,国家就会危亡,自己的家国也会危亡。

所以,虽然芮国小,却杀死其贵族,禁止其粮食,毁坏其币制,削弱其城郭,但敌国并没有乱,都是小人起的作用。

政治家一直固执,这是君子;政治家一直变换,这是小人。

士兵没有恒定的信念,国家事务就无法有效执行;统治者没有稳定的策略,臣下就不知道如何用智慧。

智慧没有恒定就会招来祸患;行动没有恒定就无法立足。

商君书全文

商君书全文

商君书全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政治权谋书籍,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所著。

该书以战争与统治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探讨了统治者如何实现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

本书共分为三篇,包括总论、分家、法家三个部分。

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分家部分主要论述如何培养和利用幕僚;法家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制定和实施法律来管治国家。

在总论部分中,商鞅指出了国家兴亡的原因有三个,即内乱、外患和统治者的无能。

他认为,通过强化法律制度、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恢复国家的强盛。

商鞅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以强兵制胜。

他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保护国家免受外患的侵害。

因此,商鞅提倡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以及军事力量的集中统一管理。

商鞅认为,作为统治者,必须善于利用幕僚来辅助自己的决策和管理。

在分家部分,商鞅详细描述了幕僚的种类、选拔标准和职责。

他主张幕僚要有才干、有忠诚、有政治智慧,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商鞅也提到了统治者需要善于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为国家选派合适的人才。

在法家部分,商鞅系统地介绍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制定法律的原则。

他提出了法律应当明确简明、公正严明、有威慑力等条件。

商鞅主张要创立一套科学的法律制度,并严厉执行,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稳固。

商鞅还详细介绍了税收制度和农业政策。

他认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对于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因此,商鞅提出了适当的农业税收制度,并鼓励农民增加农田和农作物的产出,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总之,商君书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政治权谋书籍。

它不仅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提供了对于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有益的思考。

虽然该书的内容主要针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情况,但依然对于现代社会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商君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进一步认识到政治权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原文】无得取庸①,则大夫家长不建缮②,爱子③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不准雇用佣工,则卿大夫们就不会建筑修缮府院房屋,子女就没法不劳而食,怠惰的百姓也没法偷懒,而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的人就没地方混饭吃,所以只能去务农。

卿大夫们不修建房屋,则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损害。

子女、百姓不偷懒,则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芜。

农业生产不会受损害,农民更加努力耕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①庸:同“佣”,雇佣。

②家:卿大夫所食的采邑,故家长即是指卿大夫。

建:建造。

缮:修葺。

③爱子:卿大夫家的子女。

【原文】废逆旅①,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废除私营的旅馆,那么奸邪伪诈、心气浮躁、私下结交、不专心务农的人就无法四处周游,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无法谋食,必定只能是去务农。

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①逆:迎接。

逆旅:迎接旅客的馆舍。

【姚论】后世学者在注解本段时,常以商鞅的政策太过极端,竟然为限制百姓周游而将所有旅馆全部取缔。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商鞅取缔的只是民间私营的旅馆,对于公家经营的旅馆,还是继续保留的。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意思是说:商鞅因被控谋反而逃离至边境关口,想要投宿旅馆,旅馆的负责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道:“商君有令,投宿旅馆的人如果没有携带身份证件,那么旅馆的负责人是要连坐的。

”此处的客舍,指的就是公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公务使节。

逆旅指的是私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商人游民。

商鞅为勉励农耕,故而废除接待商人游民的逆旅。

商人游民无法投宿逆旅,自然就想混入公营的客舍投宿,所以商鞅要求投宿者一律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唯有能证明其确实是执行公务的使节才能入住。

语文作文商君书东三省联考2022

语文作文商君书东三省联考2022

语文作文商君书东三省联考2022《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书中曾说:“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世。

”大意是,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现状。

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上述材料能够给处于新时代的奋斗者以启示,请结合你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矢志创新,永不停歇我庆幸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因为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必有作为的时代。

奋斗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创造是奋斗者的灵魂。

我当不效法古代,矢志创新;我当不拘守现状,永不停歇。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前者成于开拓创新,终成大业;后者败于守旧自满,终毁社稷。

法古则错失新生,修今则停滞脚步。

只有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才是时代的奋进者、创造者。

矢志创新,不效成法,方能自立于新时代。

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

只有“变化”是不变的。

所以,走出一条自新之路,才是当代奋斗者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我们当然知道,古人有很多成功经验,无论是夏商周三代的盛世,还是汉唐宋后三代的灿烂,它们都足以光耀千古;无论是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还是现在的硅谷传奇,它们都足以傲视群雄。

但请不要忘记,我们曾因效法于先人,而陷入了天朝上国的自大泥潭;我们曾因依赖于他国,而陷入了大国强权的桎梏沟壑。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想要发展,就得走出前人打造的“温柔乡”;想要强大,就得摆脱祖宗成法,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之路。

永不停歇,突破现状,方能自强于新时代。

《三体》中的那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始终萦绕在耳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训始终警示在心间。

时代发展的车轮不停地滚滚向前,它怎会有片刻停歇。

你无忧无虑的“一夕安寝”过后,可能就已被甩到九霄云外。

还记得那些亡国之君的命运吗?他们有多少是因为沉湎于现实的安乐,自满于安逸的生活,让妻子儿女成为他人奴仆,让帝王基业成为他国基石。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外内作者:商鞅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

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

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

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

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轻法战之,是谓设鼠而饵以狸也,亦不几乎!故欲战其民者,必以重法。

赏则必多,威则必严,淫道必塞,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

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

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何不陷之有哉?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

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

译文人民的境外之事,没有比战争更危险的了。

所以朝廷用轻法就不能驱使他们去作战。

什么叫轻法呢?即奖赏不多、刑罚不重,淫逸的路没有堵住。

什么淫逸的道路呢?即是能言善道之人得到尊贵,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得到任用,各种思想得到显扬。

这三种途径若是不堵住,那么人民不肯出战,国家的战事就会失败。

因为朝廷赏赐少,听从法令的人得不到好处;刑罚轻,违反法令的人没有什么妨害。

所以开淫逸之途来引诱百姓,用轻法驱使百姓去参战,是同诱捕老鼠而用狸猫作饵一样,是很危险的。

因此要想让人民出战,必须用重法。

赏赐必须多,刑法必须严,淫逸的道路必须堵住。

让能言善道之人得不到尊贵,游走求官之人得不到任用,各种思想不得显扬。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赏刑作者:商鞅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于天下。

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

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

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

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

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

此汤、武之赏也。

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

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

故曰:明赏不费。

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搢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

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忠臣孝子有过。

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

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

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

《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整理

《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商君書》定分第二十六整理《商君書》定分其次十六公問於公孫鞅曰:「法令以當時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無私,奈何?」公孫鞅曰:為法令置官置吏樸足以知法令之謂,以為天下正者,則奏天子;天子名,則主法令之民,皆降受命發官。

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謂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

主法令之吏有遷徙物故,輒使學者讀法令所謂,為之程式,使數日而知法令之所謂;不中程,為法令以罪之。

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諸官吏及民有問法令之所謂於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問之法令明告之。

各為尺六寸之符,書明年月日時所問法令之名,以告吏民。

主法令之吏,不告吏民之所問法令之所謂,皆以吏民之所問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即以左券予吏民之問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謹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長印。

即後有物故,以券書從事。

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為法令為禁室,有鍵鑰為禁而以封之,內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

有擅發禁室印,及入禁室視禁法令,及剟禁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一歲受法令以禁令。

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諸侯郡縣皆各為置一法官及吏,皆比秦一法官。

郡縣諸侯一受禁室之法令,并學問所謂。

吏民欲知法令者,皆問法官,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

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吏遇民不循法,則問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

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

如此,則天下之吏民,雖有賢良辯慧,不敢開一言以枉法;雖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銖。

故知軸賢能者皆作而為善,皆務自治奉公,民愚則易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治也。

此皆生於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

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

商君书·境内注

商君书·境内注

境内注(境内,取义文首而名篇也。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名,名籍,犹今户籍。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庶,近也。

庶子,亲近随侍,指隶属于有爵者的服役之人。

)级乞一人。

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役事,指兵事。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

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

(小夫,指服役的百姓无爵者。

爵一级曰公士,公士下至小夫皆命曰校。

公通工。

出公即出工。

校从事力役,谓之出工。

以从事力役,故手中不持武器,谓之徒操。

爵二级曰上造,爵四级曰不更。

上造至不更皆命曰卒。

卒则是进入战斗序列。

《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皆秦制,以赏功劳。

”可作参详。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来,及也。

簿,籍也,指名册。

来簿,指登及名册也。

)一人羽而轻其四人,(羽,指羽化登仙。

轻,指轻身飞升。

一人得道而四人从之。

此喻也,谓一人立功而四人皆得有功也。

)能人得一首则复。

(复,谓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役也。

《汉书·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

(孙怡让曰:“能当为罢,言罢免其县令也,此十七字与上下文不相属,疑当在后文‘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下,而错箸于此。

”其言甚是,惟“罢”当随后读,非罢县令乃罢其县四尉也。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

(不得,谓战无斩获。

)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盈论,谓按满额论功行赏。

)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五百主,(五百夫长也。

)短兵五十人;(短兵,持短兵器的士兵,指亲卫也。

配备亲卫五十人。

)二五百主,(千夫长也。

)将之主,(将,指百将。

千夫长乃百将之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君书
2.
第一篇更法
第二篇垦令
第三篇农战
第四篇去彊
第五篇讲民
第六篇算地
第七篇开塞
第八篇壹言
第九篇错法
第十篇战法
第十一篇立本
第十二篇兵守
第十三篇靳令
第十四篇修权
第十五篇徕民
第十六篇刑约 [缺]
第十七篇赏刑
第十八篇画策
第十九篇境内
第二十篇弱民
第二十一篇□□ [缺] 第二十二篇外内
第二十三篇君臣
第二十四篇禁使
第二十五篇慎法
第二十六篇定分
更法第一
3.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
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
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
之虑者,必见訾于民。

语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
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
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因此爱民也;礼者,因此便事也。

是以
圣人苟能够强国,不法其故;苟能够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
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
于所闻。

此两者因此居官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
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
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
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
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
;狂夫之乐,贤者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因此遂出垦草令。

垦令第二
4.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

百官之情
不相稽,则农有余日。

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敝。

农不敝而有
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

民平则
慎,慎则难变。

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
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壮民疾农不变,
则少
民学之不休。

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
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而不偷。

民不贱农,则国安不殆。

国安不
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
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

商无得籴
,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
则欲农。

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

休居不听,则气不
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

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垦矣。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

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
无所于食,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不惰食,惰
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

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
必农,农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
草必垦矣。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

然则商酤少,民不能喜酣奭
,大臣不为荒饱。

商酤少,则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