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

合集下载

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创作的政治学著作,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1花了三天读完马基雅维利100多页的《君主论》,感觉一定程度上就要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了.并不是说我认可或践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为人处事方式.而是觉得马基雅维利只是在〝依靠现代长期经验和对古代大事不断钻研而获得的〞思想结晶,然后敢于第一个把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所做的.所想的如实甚至是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而已.因此称马基雅维利是政治学第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但并不认为像国内定义的所谓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这根本不分阶级,而且觉得这套〝技术〞,中国人玩的比外国人〝成熟〞多了,无论古今.只不过是没曾任高位的人敢赤裸裸地写成书了而已.第一篇是马基雅维利上当时统治者梅迪奇书信,这让我当即就想到了中国的两个人物及其作品——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尤其是马基雅维利这封书信中的最后一句话——〝如果陛下有朝一日,从你所在的微微的顶峰俯瞰这块卑下的地方,你就会察觉我是多么无辜地收着命运之神的巨大的不断的恶毒折磨!〞——让我看到了备受屈辱的司马迁及其《报任安书》的影子.尽管二者的承受的痛苦及成就的伟大是无法相比的,但起码这如果放在国内,是很像一本结合自身经历及时代近况写的一本《史记》和《资治通鉴》读后感的.看完全书之后,则会觉得更像是《资治通鉴》里边的内容呈现的就是资治通鉴里面无数史实背后多次反映过的重要观点明确化了而已.只是中国人有诸多伦理道德的压力和约束,〝爱惜羽毛〞,偏向于隐晦和暗示,对于这类事情从来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已,只做不说出来的是〝君子〞,明确说出来了则为〝小人〞.所以也难怪最初的几个中译本将书名译为《霸术》.《横霸政治论》,日本人则曾译为《君主经国策》.现在看来,反而觉得这些名字会更贴切一些.书中观点,大小众多,研究的人也是很不少的.但总结起来,主要的就两三个观点.首先,坚持自己的枪杆子里出政权,对,一定是要自己的;其次,要〝妥善地〞使用一些必要的邪恶和手段,懂得结合人性和兽性,同时效法狮子和狐狸.因为对于统治者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善行都会带来安全和福祉的;再次,作为统治者实际上并不需要具备所有优秀的品质(实际上也不可能),只需要在有坚定意志的基础上,懂得掩饰和伪装,树立典范,假装显得自己具备这一切品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君主只需要努力避免招惹人民的仇恨就已经可以得到人们的爱戴了.此外,还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论题,都可以在其中看到影子.比如〝郡县制〞与〝分封制〞,而〝一guo两zhi〞的思想似乎可以从第五章关于《对于占领前在各自法律下生活的城市或君主国应怎样统治》的观点中找到渊源: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法律之下生活,建立一个对自己友好的政府,而后当地人自治.中外现代政治或军事斗争的方法论和手腕,书中频现.而至于老美那些明显的霸权政治的手段和谋略,更是随时都能从书中找到了.看完重新去看一遍序言和最后一章的时候,能感受到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强大独立的渴望和赤诚.因此,他知道这样赤裸裸地呈现这些政治上的〝阴暗〞谋略和权术手腕必然会招来非议,但也正是这份赤诚和渴望,让他敢于冒这〝天下之大不韪〞,写出这本《君主论》吧.只是在于我们如今这个时代,作为普通人,我们并不崇尚残忍.伪善和阴谋,但我们最起码应该具备马基雅维利所说的第二类头脑:能够辨别别人所说明白的事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君主论教会君主之一的是深深地认识人民的性质;而对于人民:深深地认识君主性质的人应属于人民.是为对民智的裨益?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2《君王论》是马基雅维里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作者以其平实的语言.惊世骇俗的观点,论述了为君之道.浅读《君主论》一书,我以为其中的闪光点有二:一为政治理论部分,一为军事理论部分.在政治理论部分,马基雅维里毫不掩饰他对道德的唾弃.他以人性恶的观点为基础,指导为君者为达到目的不必顾及道德.此观点历来所受非议颇多,也正是如此,马基雅维里被称作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离的第一人.马基雅维里在其多年的个人政治生活经验以及对古代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为了政治目的,道德的善恶是没有必要去过问的.但正如罗素所说的, 不过有时候,当他肯让自己说出他所希求的目标时,这些目标却是我们大家都能赞成的.附丽在他这个名字上面的习见的丑诋,大多乃是由于为善者的愤怒--这些人是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坏事的.在这一点上,罗素对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显然是抱着赞成的态度.罗素说的或许有理,的确有很多伪善者最恨将坏事坦白认做是坏事的,但维系人们基本生活的伦理道德绝不是如此简单的就可以被一句话概括成道德就是伪善的.关于这一点,我以为,马基雅维里以人性恶为基础,进而揭示了政治的规律,的确应该说他发现了真理,这是他的贡献.但是同时,他却又向君主宣扬了这一真理.宣扬真理就是好的吗?我们知道真与善是两个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真的东西绝不一定是善的,恰恰相反,很多真的事物却是丑陋的.马基雅维里向君主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并非是宣扬善良之道,而是在宣扬邪恶之术,尽管这是真理,但绝没有人会认为宣扬邪恶之术是正确的,只是被它的真理表面所掩盖了.马基雅维里发现了政治学的真理,这是他的伟大;但他没有努力向善的方面努力,却反过来宣扬这样的真理,我以为,不能不算是其人格的缺陷.尽管如此,马基雅维里的最后目的似乎是好的.是善的:无疑,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为了终极目标的功利主义是不是可行我们暂且不论,就眼前目标而言的功利主义绝对是行不通的.马基雅维里写《君王论》不过是为君王牢固其统治而写,再进一层亦不过是为佛罗伦萨.为意大利而写,就算马基雅维里的目标实现了,他考虑过他的这一套理论的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一套思想不仅为君主们所用,而且流毒于全人类,一切人眼中将只有利欲二字,这个世界将成为什么样子啊!物质文明之崩溃尚可复兴 ,但是精神呢?事实上《君王论》确有其负面效应.在马基雅维里死后400年,意大利在法西斯统治下,曾经隆重重印《君王论》献给墨索里尼.这难道还不算是负面效应吗?如果这也符合马基雅维里的本意的话,那我无话可说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部分虽受非议颇多,也的确值得去商榷,但他的军事理论部分还是说得十分在理的.在军事上,马基雅维里强调君主要重视军事,并且要以自己的军队为后盾.正如马基雅维里自己所说的那样: 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以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的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3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4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爸爸给我买的4本一套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第一次认识了马基雅维利这个名字.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既被恩格斯称赞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 ,又长期被人误解,蒙受恶名,甚至有人称他为〝罪恶的导师〞.....我是一向对这种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感兴趣的,从韩非子.曹操到罗博斯庇尔.圣鞠斯特和拿破仑.这是因为,我觉得,这些人充满争议的原由是因为所谓彼时社会或者正统思想与其思想或作法的不兼容,而往往后世对他们的历史作用却持肯定看法,可以看出:这些人,总是出身在不合适宜的时代,被压制和不被理解.但他们的锋芒是掩饰不住的.他们的思想,既符合历史的大潮,又恰恰天才的预言出未来的历史走向.当然,我也无意为他们辩护,因为世界上没有十足完美的人.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宏观的历史中客观的评价其历史作用.马基雅维利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意大利四分五裂之际,以一个历史理论家的身份提出了政治学的现实内容.虽然他不是首创者,早他_00年前的雅典人色诺芬在他那本《居鲁士的教育》中,通过居鲁士的父王和其对话中就揭示了完美的君主应该知道如何完美的伪装自己,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作为这一理论的延伸,从《君主论》中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一章中马氏就以此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善是形式,是一般情况下的伪装.恶是实质,但这个恶,却是有别于道德伦理上的恶的.因为完美的君主行恶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道德是个人的善,而政治是大众的善.那么为了大众的利益,君主就必然舍弃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采取〝恶〞行确是相对的,也确是避免危害国家的一种特殊手段.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又能从《君主论》中学习到什么呢?马氏在文中告诉我们,现实中的人们和理想往往相反:骗子小偷背叛者充斥着整个社会.当传统的伦理道德已经不适用于现世的某种准则,那么我们有必要恪守传统的道德而拒绝面对残酷的现实吗?马基雅维利摇弋在教会道德和政治现实性之间,然而他却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因为他意识到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就必须采取强权和高度的专制.这个愿望,在他生前没能实现,甚至死后两三百年之间意大利都处于分裂.受人奴役之中,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学说指导着后人的行动.他的后人并未从他的学说中受益许多,相反神圣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之一普鲁士却将这一学说贯彻在德国统一的道路上(铁血政策,国家军队,以及联合容克地主),从而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马氏的思想从而得到了发扬广大.马基雅维利是一个悲情的人,他生不逢时且缺乏一个能认识到他才能的明主;虽然身故但是后世依旧对他毁多于赞,贬过于褒.可他的思想所散发的光辉却足以照明整个佛罗伦萨,即而照亮整个世界.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创作的政治学著作,_32年首次出版于世.迄今470多年,从西方到东方,在政界.宗教界.学术等领域引起巨大的反响,被西方评论界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_年_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全书共26章,前_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_—_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唯一的专业.后_章全面论证马基亚维利的术治理论.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人们(不光是统治者和精英)看清现实,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达成美好的目标,并且知道有时候为了达成美好的目标必须采用一些〝卑鄙〞手段.一.重要论点1.权术思想:〝非道德的政治论〞.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受到道德规范的束缚,而应完全以实效为原则去行事.凡是有利于政治统治及权力获得巩固的事都是可行的,欺骗是君主在政治生涯中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联想其他例子:从秦始皇到刘邦,从赵匡胤到朱元璋,中国几乎历代开国君主身上都不难找出不符合善行标准的印记.大航海时代,仅凭_9人却对拥有八万士兵.千万人口的印加帝国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西班牙殖民者更不是依靠正直和善良取得了这场为西班牙带来巨额财富的胜利.2.军事思想:建立自己国家的军队.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没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同时如果有良好的军队,那里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所以他迫切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民军,这样才能完善国家机器,进而建立强大统一的意大利.联系马基雅维利所处的时代:法国入侵分裂的意大利,从〝君权神授〞中走出的意大利君主政权;他的国家学说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二.个人感想站在_世纪,正如康德所说,伦理是政治的基础,伦理必须当作政府行为的首要项来考虑,因为政治必须面对其他强大的力量,比如全球经济.国际合作.金融等,这些力量大多以一种〝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方式〞在行动,即只关注其目的,比如富裕.商业.收入,而不考虑其行为方式,比如剥削贫穷人口.局部战争.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对自然和栖息地的破坏等等.《君主论》一书得以风靡,得以深入人心,我们需要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本书是一本初探西方政治文明的窗口,对于新冠疫情以来西方社会对我国种.种刁难责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铁自身硬〞,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不去轻视,少一分戏说,多一丝探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时代下的发声口,我们早就是这全球化进程中大众传媒的一环,我们每一次的发声一定能够改变一些什么.观看《君主论》名著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商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于政治经济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将自己的经验融入到了《商君书》之中。

《商君书》所提出的一些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国家政治的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了《商君书》,我不禁对商鞅的智慧和胆识折服。

《商君书》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和掌握国家财政。

商鞅认为政权和财富是国家中最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掌握政权和财富,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和统治的稳定。

他提倡在国家治理中实行威权政治,强调政府权力的集中和决策的高效性。

他还提出了“兵民”和“官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官民利益的统一。

《商君书》的第二篇主要讲述了如何稳定国家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

商鞅认为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稳定和健康的经济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

他提出了“物力”和“人力”的概念,指出物力和人力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还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等重要经济部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政策建议。

他还强调了管理者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商君书》的第三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保卫国家安全。

商鞅认为军事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只有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保卫国家安全。

他提出了“兵法”和“防御”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军事防御的重要性和军队的组织管理。

他还对战争策略和战略布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

《商君书》的第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城市和发展城市经济。

商鞅认为城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发展城市经济和管理城市,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

他提倡城市规划和管理,强调城市环境的整治和城市建设的合理性。

他还对城市交通、水利、建筑、教育和卫生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布局,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商君书》的第五篇主要讲述了如何治理地方和发展地方经济。

商鞅认为地方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才能带来地方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但是据考究,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著,因为书中的《更法》《错法》《徕民》这几篇,是在商鞅死后的事情,所以此书并非商鞅一人所著。

书中集中了商鞅关于治国之道的见解,对政治,以及政治如何驭民阐述的相当露骨,以至于后世的改革家无一不是参考此书,据说在历朝历代,都对此书封禁,只供统治阶级上层阅读,下层老百姓读书人是不允许阅读的。

具体原因只要你读过这本书就会明白。

我是在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鲍鹏山的讲座后被吸引,于是专门找来阅读,我的古文水平一般,看个白话文还行,看这种纯古文能力有限,所以买的是注释版,一段古文,一段白话文的阅读,看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凉”,越看越冷,夏天看能起到空调的作用,冬天不建议观看,除非家有暖气。

这里我节选几段,古文与白话文的注释,勾引一下大家的兴趣。

《商君书》去强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

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国多物,削;主少物,强。

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

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释】运用强民的办法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会被削弱;运用刑罚使民众听话等措施来清除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国家就会强大。

国家施行善政,奸诈的坏人就一定会多。

国家很富强,却按照穷国的办法治理,这样的国家会富上加富,富上加富的国家就强大。

国家贫穷却当做富国来治理,这就叫穷上加穷,穷上加穷的国家会被削弱。

军队能做敌人所不敢做的事就强大;对征战等国家大事能做敌人认为耻辱不愿做的事(儒家把发动战争看做耻辱)就有利。

君主贵在多谋善变,国家贵在法制稳定。

国家政务繁多,就会被削弱;国君政务精简而不杂,国家就会强大。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只是满足守住一千辆兵车的物资,国家就会削弱。

行军征战之事,士兵用心效命,国家就强大;打仗时军阵安排混乱,士兵不卖力,国家就会被削弱。

《商君书》弱民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

读《商君书》后感

读《商君书》后感

读《商君书》后感《商君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

其书共分更法、垦令、农战、去强、说民、开塞、算地、修权等二十六章。

战国时期的秦国历代国君正是凭借本书而使秦国强大起来,最终依靠强大的实力吞并六国而统一天下,可见《商君书》所包含的思想威力。

由于此书为文言文,我如果照本宣科干讲,既枯燥无味又无对照,难以将其精髓显现出来,所以我打算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与法家思想来作对比,其中穿插一些《商君书》的思想更容易大家理解。

谈到诸子百家不得不谈到道家,实际上我一直都认为法家和儒家都是从道家演变过来的。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圣人的治国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子,减弱百姓的竞争意识,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商君书》中也说道:“兴国善为国者,官法明,敌不任知虑;上作台,敌民不偷营,则国力抟。

”与老子的说法大同小异。

如果这样看,仿佛道法两家没什么区别,可惜《道德经》中还有下文,“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最终还是与法家之道有差别的,他最终还是回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治国。

即不妄为,不非为,这是与法家的雷同之处。

老子还说:“言善信,政善治”,意思是说话要算数,从政要善于处理政务,就能将国家治理好。

老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个人才能的重要性,与儒家的人治似乎有相通之处,无奈老子还是有后文,“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终依然是回到了无为而治。

所以我认为儒法两家是以道家为根基创造的学说。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将道家、儒家、法家比成一个直角坐标系,道家学说是原点,在此基础上,儒家与法家有可能取道家之精华自成一派,超越道家,成为正数;亦可能取其糟粕,成为负数。

基于此,为了判断儒家、法家的优劣,我有必要说一下两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主张礼治,主张恢复井田制、分封制,实际上就是恢复周朝的制度,使历史的车轮倒转,还有那句著名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更是将他拙劣的治国思想暴露无疑,否则为何孔孟周游列国而无人敢用?因为在那个凡有血性必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谁用孔孟谁就会亡国。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篇一:《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绝对是神器, 绝对值得细读, 我发现一个秘密, 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 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作为的皇帝都读过这本书, 并且是非常秘密地去读(即夜读)!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 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好好研读吧, 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 《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 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 会非常的不得了。

《商君书》虽然是神器, 但也并非没有缺点, 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要因为《商君书》是神器而全盘吸收, 也不要因为《商君书》思想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 这正于古人所言“浩荡长江水, 我只取一瓢饮”;思想本身是无罪的, 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运用如何吸取精华。

好好读吧, 只要吸取《商君书》中哪怕只有几个精华思想并且矢志不渝的用之实践, 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 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 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再重申一遍: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个人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为中心, 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书中的思想, 对自己有用就“吸其精华”, 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就“去其糟粕”, 这样会更好。

【篇二:商君书读后感】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 而科技的提升也不仅仅只是科技提升而已。

人类想要通过科技发展来发展人类社会, 同时要需要各方各面的配合, 甚至在通过一个方面的配合的情况下令科技提升的同时提升这个方面的发展, 以至于达到科技发展和这个方面发展的、螺旋发展上升连锁良性发展模式, 所以说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包含科技发展在内的多方面螺旋发展模式。

而人类的社会发展而主要有科技发展、劳动经济、生活空间的物质发展, 和思想主义、阶级划分、社会制度的精神发展的这么六大发展方面。

其中三大物质发展具有不可抗力的前进性, 而精神发展才是人类主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使我们人类真正前进的最主要的根本。

读《商君书》有感

读《商君书》有感

读《商君书》有感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商鞅及其变法褒贬不一,有人肯定其功绩,亦有人对其否定认为其过于严苛,但不容置疑的是,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富强以及日后统一六国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商君书》正是商鞅变法思想的主要载体,论述了商鞅一派变法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本文拟对《商君书》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针对其中的“说民”及“定分”两章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思想并从中进行借鉴。

《商君书》共有二十六篇,其中既有宏观上的变法措施,又有具体的法律条文。

开篇即于“更法”一章以辩论的的形式阐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其后分别讲述具体的变法措施,如,垦令,算地,兵手,徕民等,采用“任奸”“重农抑商”“重罚轻赏”“罚重赏轻”等一系列措施其最终目的就是愚民、强国,愚民的目的即使人民专心农战,而强国的核心措施就是以农战为主,法制为辅,此两者两结合,国必强;最后论述了使法令快速普及并得到彻底执行的方法,使人人都知法、懂法并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商君书》开篇强调了变法的重要性,使变法有了理论基础,商鞅的名言“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阐述了因时而制的思想,不同的时代特色应该采用不同的治国方法,如果一味效法古代的法度,遵循旧的礼制来治国必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使国家落后。

同时也说明了要想强国一定要变法。

《商君书》指出了封建王朝的强国之路,为平民百姓晋升提供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格的封建等级枷锁,使底层人民有了冲破阶级束缚的希望,秦国的虎狼之师的造就离不开商鞅制定的法条,“境内”实际上是军队制度,士兵的奖励细则。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即百将、屯长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就算满达到了朝廷规定的数目,可以升爵一级。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商君书》读后感(通用5篇)

《商君书》读后感(通用5篇)

《商君书》读后感《商君书》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君书》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的真是一点都不错。

大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烦恼,中国古代的先知哲人们都早已给出自己的论断注解,各类经典犹如一座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迷惘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不同于西方具形具象的特定学科理论,中国经典如老子、孔孟、鬼谷等只是针对某些广大的话题给出看似泛泛的理论,并结合自然现象予以辅助论述,实则千人千用,上可治国安邦,下能齐家修身,天文、地理、政治、人事的道理尽收其中。

先知们长于逻辑推断和论据间的辅佐和循环反复对比论证,并佐以自然原理(足见其质朴之心)帮助理解。

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先知们的例子并非例证,至少例子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西方论断中的那样紧密,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关系,例如鬼谷使用阴阳相生的宇宙概念来比拟谈话中的捭阖之道: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论点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松散,其论述的主旨也不可谓不模糊。

阴阳、德行、德力、圆方、捭阖这些相对的概念被分为两组,每组里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赋予相互模拟流通的含义而重叠使用,最后一句点出适用的情境(说人),还不忘加上天地的概念,意在为读者培养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烟雾缭绕的语境,发挥出自己无尽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赅简的原文加以诠释。

所以每个读者心中的鬼谷都是不同的,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经典的魅力吧。

此种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复杂多样,这与中国文化的隐晦深奥是相辅相成的。

西方人讲究简洁直观,文化和语言也自然如此。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君主论》这本书,一开始真把我给绕晕了。

这书里讲的那些君主的权谋之术、治国之道,乍一看还真有点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嘿,还真咂摸出点滋味来。

书里提到君主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权力,怎样运用手段去治理国家。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古装剧。

剧里有个小国的君主,那家伙,一开始接手国家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周边的邻国虎视眈眈,国内的贵族们勾心斗角,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这君主呢,一开始还想着用仁慈和善良来感化大家。

结果呢,那些贵族根本不买账,反而觉得他软弱可欺,变本加厉地争夺权力。

邻国一看这情况,觉得有机可乘,直接派兵侵犯边境。

这下可好,国家陷入了危机。

这时候,君主终于明白了,仁慈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开始改变策略,变得果断和强硬。

对于那些不听话的贵族,他不再姑息,该打压的打压,该铲除的铲除。

对于外敌,他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展现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

记得有一场战斗,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君主穿着厚重的铠甲,骑在高大的战马上,挥舞着长剑,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奋勇杀敌,那喊杀声震耳欲聋。

不过,这君主也不是一味地强硬。

他知道,打完仗后,要安抚百姓,要让国家尽快恢复生产。

他减免了赋税,还亲自去视察农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

百姓们看到君主这样关心他们,也渐渐对君主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再回到《君主论》这本书,我发现书里说的很多观点和这个君主的经历还挺相符的。

比如说,君主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力量,要有自己的亲信和军队。

这剧中的君主就是吃了这个亏,一开始太相信那些贵族,结果差点丢了江山。

还有啊,君主得懂得审时度势,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进攻的时候进攻。

就像那个君主,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没有盲目冲动,而是先想办法稳住局势,然后寻找时机反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些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也能找到影子。

比如说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也得有自己的权威,要懂得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

商君书读后感1500字《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商君书读后感并不支持这本书的观点,还是打算看完,因为我想看看法家究竟还能有多恶心,今后也好在工作生活中识别这种伎俩。

希望有朝一日,这本书能被大家所遗忘,这个世界需要的是爱和平等,希望自己能为这个愿望做点什么。

法家思想并不是什么多高深的思想,更不是什么国策纲领。

而仅仅只是最最没档次、最最基础的生物本能而已。

所谓的“法家”人,无非只是注意到了这种规律,并把它们总结成害人的套路,写下来了而已。

生活中,随便一个人,时刻都可能拿《商君书》里的套路害你。

但你相信这些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工整的低等生命,会去读书、而且是古书么?这些手法都是天生的,不用谁来教。

这需要的不是头脑,而只需要够狠、够不要脸。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想不到,而是宁死也不肯这么干。

人需要互动。

而“社会”,是无数个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动关系加起来的总和。

儒道墨法所谓的治国,只是站到社会“管理者”的角度,与“民”互动。

无论是统治者对老百姓,还是个体对个体,一旦谁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说明它根本不是人。

它自己都只是个畜生,它就更不会把对方当人,而只会把对方看成理所应当围着自己转的奴隶、工具、资源。

1、愚民:统一思想,愚民不是不许你受教育、有想法,而是只许受一种教育、有一种想法;2、弱民:民强则国弱,民弱则国强,治国之道,务在弱民,弱则尊官;3、疲民:反复折腾你,没事给你找事,故意给你添麻烦,让你疲于奔命,没有多余精力;4、辱民:辱则贵爵,恶心你、侮辱你,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很贱,你才怕它;5、贫民:贫则重赏,掏空你,你才会依赖它;如果全都不灵,杀。

这其实全都叫“术”,不太像是“法”。

核心内容就是在博弈竞争中,如果没有本事提升自己,就去毁对方,想方设法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源绑架对方,迫使对方没有选择,以此来制造与维持高低、好坏之差。

商君书读后感范文参考

商君书读后感范文参考

商君书读后感范文参考商君书读后感范文参考《商君书》该不该读,人们多取决与商君本人,有意思的是,历史上对商君评价与看法,多是非黑即白。

司马子长说他:“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有人看了这段说:“司马迁到底是文人,说商君残忍少恩,见解太幼稚了!”司马子长对史实之认真,从古至今似乎没几个人质疑过;然而汗武帝以后“独尊懦术”的风气,同商君说背到而驰,因此《史记》中对商君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随着政权主张倒是文人史官们的惯性,司马子长多少还算另类的一位。

相反地,李斯则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王半山则有诗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

同是褒扬,李斯有李斯的立场,王半山有王半山的眼光。

李斯是秦相,强调法度;王半山是改革家,强调变更——就如同“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板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各有各的主意。

此是谬谈。

《商君书》历来号称文笔古奥,(读书笔记)原因是流传过程中脱文错简十分严重,并且其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导致体例杂芜,再加上近世学术界有“《商君书》精义较少,欲考法家之学,当重《管》《韩》而已。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使人对此书兴致大减。

然而在这个所谓“法制”社会,《商君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虽然《商君书》在许多方面尚不完备,但是古今中外,哪一部律法是没有漏洞的呢?读完《商君书》,实在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好在作者多用前因推后果的句式,理解他的政治目的,并不十分艰难。

只是全身心地锱铢积累,恐惧煞费神心,读来并没有太大的乐趣,想毕我不是研习政治的材料。

君王论读后感_君王论读书心得五篇

君王论读后感_君王论读书心得五篇

君王论读后感_君王论读书心得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君王论读后感(一)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

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

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

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

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

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

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

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

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

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第一篇:读后感对比君王论与商君书不懂中的一点领悟——读《商君书》《君王论》有感《商君书》曾是有名的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4年内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能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商鞅真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

《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

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

《境内第十九》基本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又说“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

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把秦军打造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是22场大战,斩首181万,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有据可查的。

秦军为何狂杀俘虏,明白了吧?世界上多次出现过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倒退,从东方的秦灭六国、蒙元和满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都是惊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杀戮政策,把士兵变成战争的机器!《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

《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中的重农思想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变法改革使秦国富国强兵,可以说商鞅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同时秦以法家思想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某些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影响。

《商君书》是关于商鞅的的重要著作,研读《商君书》对于了解商鞅和他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商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重农思想,《商君书·农战》指出农业是“治国之要”,说“民不归其力于耕,则食屈于内”,《商君书•去强》“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

千岁强者王。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商鞅提倡重农思想。

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壮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鞅提出农战并重。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的来源,农业是提高经济的根本,是战争取胜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条件。

商鞅提出只有提倡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

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

农战思想及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商鞅重农思想及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商君书》与农业相关的有《垦令第二》《农战第三》《算地第六》《立本第十一》《徕民第十五》等篇,其中农业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

开篇的第二就是《垦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度。

发布垦令,促使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垦,提高粮食的产量,富国强兵。

“无宿治”“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禄厚而税多”等垦令二十条,最后的落脚点都为“农则草必垦矣”。

从这20条法令来看,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官吏征用、劳动力管理、粮食的买卖、音乐服装的控制、禁止雇用、废除旅馆、矿藏资源的国有、酒肉价格政策、刑罚制度、居住制度、军队的管理、税收政策、运粮制度。

读书征文:《商君书》读后感

读书征文:《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读后感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说的真是一点都不错。

大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小到日常生活的困难烦恼,中国古代的先知哲人们都早已给出自己的论断注解,各类经典犹如一座座永恒的灯塔照亮着后世迷惘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不同于西方具形具象的特定学科理论,中国经典如老子、孔孟、鬼谷等只是针对某些广大的话题给出看似泛泛的理论,并结合自然现象予以辅助论述,实则千人千用,上可治国安邦,下能齐家修身,天文、地理、政治、人事的道理尽收其中。

先知们长于逻辑推断和论据间的辅佐和循环反复对比论证,并佐以自然原理(足见其质朴之心)帮助理解。

所以,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先知们的例子并非例证,至少例子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并非像西方论断中的那样紧密,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关系,例如鬼谷使用阴阳相生的宇宙概念来比拟谈话中的捭阖之道: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论点间的关系不可谓不松散,其论述的主旨也不可谓不模糊。

阴阳、德行、德力、圆方、捭阖这些相对的概念被分为两组,每组里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被赋予相互模拟流通的含义而重叠使用,最后一句点出适用的情境(说人),还不忘加上天地的概念,意在为读者培养一种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烟雾缭绕的语境,发挥出自己无尽的想象和理解能力,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对赅简的原文加以诠释。

所以每个读者心中的鬼谷都是不同的,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经典的魅力吧。

此种魅力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文字的复杂多样,这与中国文化的隐晦深奥是相辅相成的。

西方人讲究简洁直观,文化和语言也自然如此。

就当中国经典(甚至现代著作)被翻译成英文也有一种画蛇添足的遗憾,平白添加了许多译者自己的理解诠释,在读者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时候就划定了方向。

西方经典往往限定一个特定的课题,并针对某一特定的受众或情境加以不厌其详的论述,段落以分论点开始,后面加以大段详细特定的例证。

商君书读书笔记

商君书读书笔记

商君书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商君书》绝对是神器,绝对值得细读,我发现一个秘密,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作为的皇帝都读过这本书,并且是非常秘密地去读(即夜读)!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虽然是神器,但也并非没有缺点,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商君书》是神器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为《商君书》思想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这正于古人所言”浩荡长江水,我只取一瓢饮”;思想本身是无罪的,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运用如何吸取精华,读后感《《商君书》读后感》。

好好读吧,只要吸取《商君书》中哪怕只有几个精华思想并且矢志不渝的用之实践,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再重申一遍: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书中的思想,对自己有用就”吸其精华”,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就”去其糟粕”,这样会更好。

不懂中的一点领悟——读《商君书》《君王论》有感《商君书》曾是有名的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4年内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能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商鞅真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

《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古文商君书读后感

古文商君书读后感

古文商君书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古代超级严肃的政策研讨会。

商鞅那家伙,脑子里装的可都是变法的大计划。

这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商鞅强调的法治思想。

他那法治可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普普通通的法律概念,那是要把整个秦国像重新组装一台大机器一样,用法律的零件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

在他的理念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触犯了法律,就得接受惩罚。

这在当时可真是个石破天惊的想法。

贵族们以前都是享有特权的,商鞅这么一搞,就像在平静的湖水里扔了个大石头,激起千层浪。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法治,秦国才开始走上了一条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发展道路。

就好比一个班级,以前调皮捣蛋的同学(贵族违法乱纪)老师不管,现在有了严格的班规(法律),谁犯错都得受罚,那这个班级的秩序肯定就不一样了。

还有他的重农抑商政策。

在那个时候,商鞅就像是一个固执的老农,一心只想着让大家都去种地。

他觉得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样,只有地基打得牢,房子才能建得高。

商业在他眼里就像那些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虽然好看但是不顶用。

这想法现在看来有点极端,但是放在当时秦国的环境下,也有一定的道理。

秦国要发展,要打仗,得有足够的粮食啊。

大家都去经商了,谁来种地生产粮食呢?就像一个要参加长跑比赛的人,你得先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量(粮食)储备,才能有力气跑下去。

不过呢,商鞅变法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有点“残酷”的地方。

比如说连坐制度,一个人犯了罪,周围的邻居甚至家人都要跟着受罚。

这就好比一个人偷了东西,结果他的邻居都要被关禁闭一样,感觉有点冤。

但是从商鞅的角度看,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互相监督,形成一种全民守法的风气。

这就像是给整个秦国社会织了一张巨大的监督网,谁要是想在这张网上捅个窟窿,周围的人就会把这个窟窿补上。

商鞅这个人也是个很有勇气的人。

他要在秦国推行变法,那得面对多少阻力啊。

那些旧贵族肯定天天都想把他赶走,就像一群守着旧玩具不肯放手的小孩子,突然有人要把他们的旧玩具拿走换成新的,他们肯定不乐意。

君王论读后感

君王论读后感

君王论读后感《君王论》读后感读《君王论》是一次很独特的体验。

读到马基雅维利谈论君主应该拥有狮子般的勇猛和狐狸般的狡猾时,我感觉这是一种很颠覆性的观点。

在传统的认知里,君主往往被要求是道德的楷模,要遵循各种高尚的品德,像仁慈、公正等。

但马基雅维利似乎把现实政治的残酷直白地展现出来。

他认为君主有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很多君主。

比如曹操,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在乱世之中崛起。

他一方面有雄才大略,懂得重用贤才,像对郭嘉等人的重视,这就像是狐狸般的狡猾,懂得利用人才为自己服务。

另一方面,他在征战中有时表现得非常凶狠,这种凶狠带着一种生存和扩张领土的需要,就仿佛有狮子般的勇猛,不会被道德束缚手脚。

特别触动我的是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守信的看法。

他认为君主不一定要始终守信,如果背信弃义对自己有利,那么就可以这么做。

这和我们平常所接受的诚信是一种美德的观念大相径庭。

刚开始我很不理解,怎么能公然倡导君主不讲信用呢?后来我明白了,他是从政权巩固和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的。

在那时候的意大利,分裂、外部入侵的背景下,君主如果过度拘泥于道德层面的守信,可能会陷入绝境。

就好比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里,如果一个企业死抱着诚信,而对手却不择手段地抢夺市场份额,这个企业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这并不意味着诚信是不好的,而是说在复杂的局势里,看待问题不能太过简单。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政治观。

他抛去了理想中的君主形象,告诉读者政治的实质其实是权力的争夺和统治的维持。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时常有疑惑,这样的理论会不会太功利化,如果君主都按照这种思想,社会难道不会陷入一种道德的混乱吗?然而,联系当时的意大利内乱不断,外部强国环伺的历史环境,或许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君王论》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政治、领导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到任何理念和做法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倡导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但是在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存在复杂、残酷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懂中的一点领悟
——读《商君书》《君王论》有感
《商君书》曾是有名的禁书,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秦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4年内迅速崛起,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也会明白,历代君王为什么能把老百姓修理得服服帖帖,一个王朝稀松平常也是三百年!商鞅真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书》书,不到三万个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国手段的细枝末节,阐述得头头是道,深刻到无以复加。

《商君书》既讲道理又讲办法,真的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商君书》阐述的依法治国,集法家的丑陋和阴损之大成,《商君书》本身,就这么成了空前绝后的“严刑峻法”,读了让人不寒而栗!
从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偶尔可以看到秦国士兵的恐怖形象:一个个腰里拴着人头。

开始我总是不大敢相信,难道秦兵个个都是杀人狂?读了《商君书》才知道,这绝对是可能的。

《境内第十九》基本上是个士兵奖励细则,这个细则,就是以人头数量来作为奖赏标准的。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又说“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

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把秦军打造成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代价,是22场大战,斩首181万,这个数字,还仅仅是有据可查的。

秦军为何狂杀俘虏,明白了吧?
世界上多次出现过文明民族被野蛮民族征服的历史倒退,从东方的秦灭六国、蒙元和满清征服中原,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都是惊人的雷同!靠的都是血腥的杀戮政策,把士兵变成战争的机器!《商君书》祸害最深的,还得说是治国之术,而其治国之术的核心:一是毁商;二是弱民。

《商君书》主张禁止粮食贸易,商人和农民都不得卖粮,甚至连为商业贸易和人口流动服务的旅馆业也予以铲除。

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为农民,不能离开家半步,无法获得知识更新(也不需要),只能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

毁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

《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通过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实行一教,统一思想,进行思想控制;通过剥夺个人资产,让民众依附国家;通过辱民、贫民、弱民,使人民贫穷、软弱,实现民弱国强;如果还有强民没杀光,还有杀手镧——发动战争,通过对外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

这几点,就是中国历朝历代君主,治国驭民心照不宣的诡秘暗器,是他们不惜以民生为代价,来化解内忧外患矛盾,获得长治久安的看家本领!
读到这里,所有的中国式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君主都重农轻商;为什么中国的土地一直是国家所有;为什么中国皇帝一人威严可以压过全国百姓,为什么中国一直有法不依,人治大行其道;为什么中国民众没有话语权,文字狱在中国越演越烈;为什么中国官员一直身兼一方官吏和教父的双重责任;为什么中国总会“恰到好处”地发动对内和对外的战争;为什么中国的太平盛世,都和百姓的生活改善无关;为什么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一直比西方人差
得多得多;为什么历朝历代中国不允许老百姓拥有兵器;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没有财产给后人继承;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禁止民间习武,为什么中国功夫师徒传承要有严格的师徒关系(背叛师傅要清理门户);为什么秦朝之后(除了汉唐和东晋),中国人彻底失去了张扬的个性;为什么人类现代科技文化不可能率先在中国出现等?同样的问题可继续罗列,但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是严刑峻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悲哀,是历史选择了儒家而不是法家。

真正的悲哀是,秦朝之后法家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商鞅的《商君书》传承在封建专制君主的脑袋里。

得势的法家根本不是真正的法家,而是法家的变种:为了一己私利,挥刀自宫的奴才法家。

帝王们一直用法家的“阴和损”,在幕后操纵中国的兴与衰。

中国的儒家能在汉朝以后深入中国人的灵魂,也就不仅仅是皇帝和董仲舒的功劳了。

在“严刑峻法”的修理之下,中国人也就只能从《三纲五常》的熏陶中,找到一点可怜的心灵安慰,这一点,中国和欧洲的中世纪异曲同工。

在可怕的瘟疫及阿拉伯人和野蛮民族的入侵等天灾、人祸面前,欧洲人也只能从宗教中获得了心灵的救赎。

如果西方没有基督教的慰藉,东方没有儒家的安慰,那欧洲人和中国人就只有集体自杀了!
《商君书》这种的皇帝枕边书,西方人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杜撰出来,这就是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1513)。

不过,马基雅维利的“智慧”显然比不上商鞅,马氏不过强调君主应该抛弃道德上的考虑,用冷酷和阴谋治国,无论是歹毒程度和阴损力度,《君主论》都远远不及《商君书》——这,你就不得不佩服咱中国人的“智慧”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的倒行逆施谬论一出笼,就受到广泛的谴责。

马基雅维利本人,也被指为魔鬼的化身,他的名字甚至成了欺骗和阴谋的同义词。

《君主论》,除了拥有拿破仑、希特勒和斯大林等几个粉丝,在欧洲根本没有市场。

商鞅所在的春秋战国,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到底应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现在也难有定论。

长期以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论调,占了主导地位。

这种观点,实际上和秦始皇留在石碑上的自我赞美之词是一致的。

商鞅的中国第一位改革设计师的地位,也因此无可撼动了。

董仲舒不被皇帝待见,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但他们都获得后世连绵不绝的赞誉,你不觉得奇怪吗?赞美商鞅,是替皇帝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商君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遗憾的是,这话是对中国帝王们说的,对民众来说,《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

秦朝以后,中国人最终变成了肢体羸弱,只知道盲从和服从的另类民族和大国愚民。

等到中国人真正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一切已经恍如隔世——我们已经看不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