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翻译

合集下载

商君书白话文

商君书白话文
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们,对那些有关博学多闻,能言巧辩,到外周游居住外乡之类的事都不准做,更不准到各郡县去居住游说,那么农民就没有地方能听到奇谈怪论。听到蛊惑人心的学说。农民没有地方听到异端学说,那么有智慧的农民就没有办法脱离他们原来从事的农业,而那些愚笨的农民就会无知识,不喜欢学问。愚笨的农民无知识,不喜欢学问,那么就会积极务农。有智慧的农民不脱离他们原来所从事的农业,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命令军队的市场上不准有女子,还要命令内部市场上的商人自己给军队准备好铠甲兵器,让他们时刻关注军队军事行动开始时的战斗动员 ;还要让军队内部的市场不能有私自运输粮食的人,那么那些奸诈狡猾的人就没有办法找到隐藏粮食的地方,偷运来粮食的人就不能私藏偷运来的粮食,那些轻浮懒惰的人就不能到军中市场上游荡。偷运粮食的人没有地方出卖,运送粮食的人全由国家派出,轻浮懒惰的人不能到军中市场游逛,那么农民就不能四处游荡,国家的粮食就不会浪费,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不要因为外国的权势来给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加重刑罚处罚措施,并且建立联保组织,使他们互相监视,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一起受处罚,那么那些气量小、性格暴躁的人就不再敢打架斗殴,凶狠强悍的人便不敢争吵斗嘴,懒惰的人也不敢到处游荡,喜欢挥霍的人也不再会产生,善于花言巧语、心怀不良的人就不敢再进行欺诈。这五种人在国内不存在,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臣也听说这样一句话:'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的旧习俗来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旧有的习俗来实施教化的,不用费什么辛苦就能成就功业;根据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现在如果改变法度,不遵循秦国旧有的法制,要更改礼制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要非议国君了。希望国君认真考虑这样的事。"

商君书参考译文

商君书参考译文

商君书参考译文1.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三官者生虱官者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

三官之朴三人,六官之朴一人。

以法去法者,强;以法致法者,削。

常官法去则治。

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强之,重削;弱之,重强。

夫以强攻弱者,亡;以弱攻强者,王。

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国,无礼乐虱官,必强。

举劳任功曰强,虱官生必削。

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

(《商君书•去强》)【译文】农民、商人、官吏三种人是国家有经常职业的人。

这三种人产生了六种虱害;第一是“岁”虱①;第二是“食”虱②;第三是“美”虱③;第四是“好”虱④;第五是“志”虱⑤;第六是“行”虱⑥。

这六种虱害生了根,国家必削。

农、商、官三种职业的根在三种人身上,而六种虱害的根,却在国君一个人身上。

能用法律来治国,国家就强。

专靠政令来治国,国家就削。

久任一个官而他能把政事治理得很好,就升他的官级。

治道扩大,国土就会缩小。

治道缩小,国土就会扩大。

使人民强悍,国家就削而又削。

使人民怯弱,国家就强而又强,采用使民化为强的政策来攻强民,就要亡国。

采用使民化为弱的政策来攻强民,就能成就王业。

国强而不去战争,毒素灌输于国内,礼乐虱害就产生了,这样,国家必削国强就去战争,毒素输于国外,国内没有礼乐虱害,这样,国家必强。

任用有功劳的人,国家就强。

虱害产生,国家就削。

农民少,商人多,因而贵人穷了,商人穷了,农民穷了,这三种人都穷了,国家必削。

【注释】①岁虱:指农民游惰,使年岁歉收。

②食虱:指农民不务本业,白吃粮米。

③美虱:指商人贩卖华丽的东西。

④志虱:指官吏营私舞弊的思想。

⑤行虱:指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

2.夫刑者所以禁邪也;而赏者,所以助禁也。

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

故其国刑不可恶而爵禄不足务也,此亡国之兆也。

刑人复漏,则小人辟淫而不苦刑,则徼幸于民上。

徼幸于民上以利求,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子事势以成名。

《商君书》75条名句鉴赏,逐句翻译

《商君书》75条名句鉴赏,逐句翻译

《商君书》75条名句鉴赏,逐句翻译《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2.圣人不法古,不脩今。

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

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拘守现状。

效法古代就要落后于时代;拘守现状,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3.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一定会被一般人嘲笑。

4.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小巷里常出怪事,学识短浅的人常常卖弄聪明。

愚蠢的人所称快的,正是有智慧的人所悲哀的;无知妄为的人所高兴的,正是贤德的人所忧虑的。

5.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愚昧的人对于已成功的事情也不知是怎么成功的,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就已预见到了。

老百姓不可以和他们谋划开创之事,但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7.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8.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能够打胜仗的军队,胜利了也不骄傲,失败了也不埋怨。

9.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10.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是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

11.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

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

12.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

说的人很多,但都是一些啰里八嗦,浮夸吹嘘之词,起不到实际作用。

13.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壹言·《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壹言《商君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

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

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知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

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今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上之于民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注释〕将:欲,打算。

事本:指从事农战。

抟:通“专”,专一。

时:适时,及时,适合当时的情况。

化:变化。

商君书弱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弱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商君书》译文: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商君书全文及翻译共90页word资料

商君书全文及翻译共90页word资料

商鞅《商君书》及译文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商君书文言文

商君书文言文

《商君书》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商君书》的一段文言文摘录:
原文:
> 昔者秦之先公,有宇文公者。

其富有中行氏之地,其地下五百里,上下八百里,德业宜人,民人亲之。

宇文公死,子孙稍轻之。

由是观之,非君子之国也。

现代汉语翻译:
> 古时候秦国的先公,有一位名叫宇文的公子。

他的家族富有,占有中行氏的土地,地域宽广,南北纵深,道德业绩令人满意,百姓亲近敬仰。

但是宇文公一死,子孙逐渐轻视了这一切。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君子治理的国家。

《商君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主张法治思想,强调法度严明,实行重刑峻法,以达到稳定国家、统一权力的目的。

农战第三_商君书的意思

农战第三_商君书的意思

农战第三_商君书的意思农战第三原文: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

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

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

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

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具备,国之危也。

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大、民众,不淫于言。

则民朴壹。

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

不可巧取,则奸不生。

奸不生,则主不惑。

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

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私,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

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

然则下官之冀迁者皆曰:“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

”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迁者,则如引诸绝绳而求乘枉木也,愈不冀矣。

二者不可以得迁,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为上忘生而战,以尊主安国也。

仓虚,主卑,家贫。

然则不如索官。

”亲戚交游合,则更虑矣。

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知虑。

上作壹,故民不俭营,则国力抟。

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

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农战之民百人,而有技艺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夫民之不农战也,上好言而官失常也。

常官则国治,壹务则国富。

国富而治,王之道也。

故曰: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商君书(原文+译文)

商君书(原文+译文)

商君书(原文+译文)
作者: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算地第六
•开塞第七
•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战法第十
•立本第十一
•兵守第十二
•勒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亡•赏刑第十七
•画策第十八
•境内第十九
•弱民第二十
•御盗第二十一亡•外内第二十二•君臣第二十三•禁使第二十四•慎法第二十五•定分第二十六。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有关政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商君书的原文及译文,以便对这部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商君书原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物大而不掩,物故而不去。

高者居上,贤者居其右。

君子有三遗:臧遗、礼遗、言遗。

内外节俭、首尾一贯、裁食、制器、摄用忠信,然后慕大德。

士旅以变能也,治民以法度、养民以时、临民以义、劳民以政。

大国重事,大臣重国,小臣重君命。

敝国无君,则大臣为陵虞。

君者,善守法则辟;君者,善守法则不辟。

治国者以保为务,失保则失国。

安定者,上下散赐不以时,国家危亡,己社稷也。

故越不君,其为治也无久矣。

微越之小,然杀其贵人,禁其仓廪,毁其币籍,削其城郭,而敌国不乱者,小人之力也。

少移者,君子也;多移者,小人也。

士无常节,则国事不知行贤将;主无常谋,则臣下不知用智。

智无常则祸至;行无常则不立。

决一域,任一人焉,此君国之大端也。

商君书译文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去做。

物品大了就不需要掩藏,物品消失了就不需要离开。

高的人居于上位,贤的人居于右位。

君子需要保留的三种品质:至臣服从,遵守礼法,言语保留。

内外节俭,始终如一,控制食物,制定政策,用心忠诚才能追求伟大的德行。

士兵要以变动适应战争,治理百姓要有法度,养育百姓要有时机,接触百姓要有公正,劳动百姓要有政策。

大国重视国事,大臣重视国家,小臣重视君命。

国家没有君主,大臣作威作福。

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会辟邪恶;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不会辟邪恶。

治理国家的重点是保护国家,失去保护就会失去国家。

安定了,上下一起散发赏赐,国家就会危亡,自己的家国也会危亡。

所以,虽然芮国小,却杀死其贵族,禁止其粮食,毁坏其币制,削弱其城郭,但敌国并没有乱,都是小人起的作用。

政治家一直固执,这是君子;政治家一直变换,这是小人。

士兵没有恒定的信念,国家事务就无法有效执行;统治者没有稳定的策略,臣下就不知道如何用智慧。

智慧没有恒定就会招来祸患;行动没有恒定就无法立足。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

xx原文及其翻译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xx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xx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xx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xx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xx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开塞·《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开塞·《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开塞·《商君书》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开塞《商君书》天地设而民生之。

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

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

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

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

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

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

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

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

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

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

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

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故曰王道有绳。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

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

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

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

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

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

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

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

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

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

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51〕也,故三代不四〔52〕。

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53〕之以效〔54〕。

古之民朴以〔55〕厚,今之民巧以伪。

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

今世之所谓义者,将〔56〕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57〕;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

二者名贸实易〔58〕,不可不察〔59〕也。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是中国古代经济学著作之一,其中详细阐述了国家的治理、税收、商业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理论。

以下是《商君书·说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天下之民,皆以赋役为重,急于其用,不敢稍疏。

是以人民增增之,国家成大之。

今役之重而人民不足,则国家民力减,税赋不足以给。

如役之轻而人民有馀,则国家民力增,百姓足以奉其用。

是以夫以役赋立国者,必先察民之贫富,察其土地之产盈虚,调其赋役之轻重而布其赏罚之节。

节之法曰:廉则民承其赏而服其罚,贪则甘为其难而不顾其赏。

故立贤令不肆公田以抑生民,不兴禁造以妨商贾,民得为其所有,财帛繁则税赋易布而货贯四方矣。

翻译:
所有天下的子民,都以征税和劳役为重,迫于财务的需求,不能有一点懈怠。

正因如此,人民不断壮大,国家也逐步繁荣。

如果税负过重而人民无力承担,那么国家的经济动能就会减弱,征税也无法负担所需。

反之,如果税负较轻而人民富余,那么国家的经济动力就会增强,人民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制定国家税制的人,必须先检查人民的贫富状况,估计土地的产量和收益,调整税负的方式,并制定奖励和处罚措施。

处罚和奖励是措施的基础,如果腐败就会导致民众去忍受惩罚而忽
视回报。

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明智,不会剥夺人民的耕种地,也不会限制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

这样,人民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物品,财物也流通四周,税收也就能够合理分布了。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

《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商君书》白话译文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题记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法第十
原文: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战法第十
原文: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凡是战争的默许准则都必须以政治、政令的优越而为基础,则其民不争,那么,属地的百姓则不会产生竞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不产生竞争则没有私人占有的欲望、意图,以上为意。

以顺从低位高等的人(君王)的意图。

故王者之政,所以,统治天下的君王行驶的政治,使民怯于邑斗,使所控制的人减低对番属、封地的争夺,而勇于寇战。

而对国家的入侵、来犯者勇敢的击退。

民习以力攻难,百姓勤于操持练功来抵御祸患,故轻死。

所以轻视死亡。

见敌如溃,如何把遇见的敌方势力突破,溃而不止,突破而不停止,则免。

则可以免于祸患。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所以兵法有云:“重要的战役胜利,追逐打了败仗往回跑的敌方势力不可以
超过十里的路程,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非重要的战役胜利,追逐打了败仗往回跑的敌方势力不可以超过五里的路程。

兵起而程敌,发起战事却要有计划的进行攻击,政不
若者,政治(方式)比不上敌方对手的,勿与战;不要参与战事。

食不若者,供给的粮食比不上敌方对手的,勿与久;不要参战过于长久;敌众勿为客;敌方对手众多时,不要长时间的驻居在本国以外;敌尽不如,敌方对手接近消亡却不离退,击之勿疑。

攻打敌方剩余的残兵对手不要产生犹豫。

故曰:所以说:兵大律在谨,重兵出战应谨慎的定制(遵守)刑法条文,论敌察众,判
论敌方对手观察众多的士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那么,战势的胜败可以预先猜测知道了。

王者之兵,真正的帝王(君主)的兵众,胜而不骄,胜利而不骄傲,败而不怨。

失败而不怨恨。

胜而不骄者,胜利而不骄傲的(人),术明也;用兵的手段高明;败而不怨者,失败而不怨恨的(人),知所失也。

知道失败的失误(过失)的缘由。

若兵敌强弱,假若敌方对手势力强盛而我方相对减弱,将贤则胜,将帅贤能则能战事胜利,将不如则败。

将帅比不上敌方对手则战事失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假若(君王)的政治贤能并超出了先前祖辈的成就,将贤亦胜,将帅贤能则能战事胜利,将不如亦胜。

将帅比不上敌方对手则战事亦能胜利。

政久持胜术者,政治贤能并有有才华的人才向左右,必强至王。

必定是贤明的君王。

若民服而听上,假若百姓信服而归顺地位高的人(君王),则国富而兵胜,那么,国家富裕而兵众
强盛,行是,必久王。

如此长久下去,国泰民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