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脾大触诊描述

脾大触诊描述

脾大触诊描述
嘿,咱来说说脾大触诊是咋回事哈。

有一回啊,我跟着医生去看一个病人。

医生说要给病人做脾大触诊。

我就好奇地在旁边看着。

医生让病人平躺在床上,然后开始摸他的肚子。

我看着医生那认真的样子,心里想,这能摸出啥来呢?
医生先从病人的肚子左边开始摸,慢慢地往下按。

然后问病人疼不疼。

病人说不疼。

医生又继续摸,一边摸一边跟我们说:“这脾大触诊啊,就是要感觉一下脾脏的大小、硬度和有没有压痛。

如果脾脏大了,就能摸出来。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医生摸了一会儿,说:“嗯,这个病人的脾脏有点大。

”我一听,赶紧凑过去看。

医生指着病人的肚子说:“你看,这里能摸到一个硬块,这就是肿大的脾脏。

”我伸手摸了摸,还真能感觉到一个硬硬的东西。

我心里暗暗吃惊,这医生的手也太厉害了吧,这么一摸就能知道脾脏大不大。

医生又接着说:“脾大可能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比如感染、肝病、血液病等等。

所以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病因。


我听了,觉得这脾大触诊还真不简单呢。

后来,医生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脾大的知识。

他说,如果脾脏太大了,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所以要及时治疗。

我想起我以前有个朋友,也是脾大,他一开始不知道,后来肚子疼得厉害,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脾脏出了问题。

还好发现得及时,经过治疗,现在已经好了。

所以啊,这脾大触诊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医生摸出脾脏大了,就要赶紧做进一步的检查,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不然的话,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哦。

嘿嘿。

脾大诊断与治疗PPT

脾大诊断与治疗PPT
添加项标题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减轻脾大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04
脾大的并发症及处 理
脾大并发症类型
脾功能亢进:脾脏增大, 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 减少、贫血等症状
脾破裂:脾脏增大,容易 发生脾破裂,导致腹腔内 出血
脾囊肿:脾脏增大,容易 发生脾囊肿,导致腹痛、 腹胀等症状
脾肿瘤:脾脏增大,容易 发生脾肿瘤,导致腹痛、 腹胀等症状
脾功能减退:脾脏增大, 脾功能减退,导致免疫力 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体格检查: 观察腹部 形态、触 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脏大 小
实验室检 查:血常 规、肝功 能、肾功 能等
影像学检 查:B超、 CT、MRI 等
病理学检 查:脾脏 活检,明 确病因
鉴别诊断: 与其他疾 病如肝硬 化、淋巴 瘤等相鉴 别
脾大诊断注意事项
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脾大、脾功能亢进等症状 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观察脾脏大小、形态、位置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如肝硬化、白血病等相鉴别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暴食
适量饮水:保 持充足的水分 摄入,有助于
消化和排泄
脾大患者运动建议
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高强度、 高负荷的运动,以免加重脾脏 负担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 跑、瑜伽等
保持运动频率:每周至少进行 3-5次运动,每次持续30-60
分钟
运动前后注意休息:运动前 后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脾大引起 的感染: 使用抗生 素、脾切 除等

脾大

脾大

疾病名:脾大英文名:splenomegaly缩写:别名:enlarged spleen;splenomegalia;巨脾;脾肿大ICD号:R16.1分类:消化科概述: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

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

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

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目前暂无相关资料病因: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C D D C D D C D D C DD(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

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

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

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发病机制: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

脾功能亢进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

脾功能亢进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

脾功能亢进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
*导读: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
脾功能亢进症是一种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中却是相应细胞系的幼稚细胞过度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恢复,症状缓解。

脾亢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脾亢由于病因不明,很难确定该组疾病是否为同一病因引起的不同后果,或为相互无关的独立疾病。

继发性脾亢一般有较明确的病因。

实验室诊断:
1. 骨髓象检查呈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可有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例如,分叶核细胞较少,巨核细胞有血小板形成者较少。

2.以放射性核素51铬标记血细胞可作脾脏容积的测定、红细胞生存时间的测定及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

3.氟磷酸二异丙酯(DF32F)作示踪剂,在体内标记白细胞及血小板可测定白细胞及血小板生存时间。

1. 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减少或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或两种以上细胞同时减少。

鉴别诊断
在诊断脾亢时有以下两种情况须注意:
1.脾肿大伴有一种或几种血细胞减少也可发生于与脾亢无关的几种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慢性布氏杆菌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即使在有脾亢患者,其血细胞减少可能并不由脾亢直接引起而与其原发病有关,所以不能经切脾而好转,如淋巴瘤有骨髓浸润者。

脾大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脾大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
9
伴随症状或体征
•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
•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 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 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 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 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 (2)中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 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 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 (3)高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 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 谢病等。
.
8
3.伴随症状或体征
•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 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等。
•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 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 血症等。
•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病等。
• 脾大的诊断标准差异性较大,有时在正常 和增大之间的模糊区域。
.
3
二、病因: 感染性
• 感染性心内膜炎、李斯特菌,麻风,沙门 氏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利什 曼病、伤寒、登革热、恙虫病、立克次体 感染、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早期)、 结核,爱滋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梅 毒,出血热,寄生虫、副伤寒、病毒性肝 炎、EB病毒感染。.源自10伴随症状和体征

诊断脾肿大,影像学最佳

诊断脾肿大,影像学最佳

编辑/邱婷婷****************老李最近摸到自己左上腹有个包块,去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发现脾脏肿大。

与老李不同,许多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参与入学、入伍或单位的健康体检时,才发现脾脏肿大。

脾肿大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意味着身体有什么疾病呢?长度大于13厘米即为脾大人的脾脏位于左上腹的后外侧部,握紧你的左拳头屈肘30°左右撑在腰背部,脾脏的位置就在你的手掌之下了。

脾脏起着过滤和储存血液、参与机体免疫工作的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是摸不到脾脏的,但如果膈肌位置较低或者体质瘦弱,特别是女性,偶尔也能触摸到脾脏的边缘,此时脾脏质地较软,亦无压痛。

那么脾脏到底多大才会被诊断为“脾大”呢?通常是看脾脏的重量。

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厘米 × 7.5厘米× 5厘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但其重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轻,也会因性别、体重、体表面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可见,以重量为诊断标准的可行性是很差的,而且谁都不会闲来无事把脾脏切除去称重。

所以,临床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腹部查体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得出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得知脾脏的长度,一般认为脾脏长度大于13厘米,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就可诊断为脾大。

临床表现:脾大患者一般会有左上腹不适甚至有饱满感,还会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如贫血、易感染、出血后不易止血等,这是脾脏增大导致脾功能亢进的结果。

患者还会表现出发热、出汗、体重减轻、淋巴结增大等全身症状,当然这会因具体疾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详细讲明病史和自己的切身感受,对医生的诊断至关重要。

腹部查体:正常情况下脾脏是摸不到的,如果在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的情况下,采用专业检查手法,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则认为脾脏肿大。

但这会有一定的假阳性,大约16%的患者腹部查体触到脾脏,但随后的影像学检查则显示脾脏大小正常。

所以如果腹部查体触及脾脏,应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排除假阳性。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
脾大CT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大小和形态特征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脾大的诊断标准是根据脾脏的最长径进行评估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脾大CT诊断标准:
1. 脾脏的最长径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脾脏最长径应该小于12厘米。

如果脾脏的最长径超过12厘米,可以被诊断为脾大。

2. 扩张脾静脉:扩张的脾静脉也可以被视为脾大的指标。

脾静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1厘米,可以被视为脾大。

3. 脾脏的形态特征:除了大小之外,脾脏的形态也可以用来评估脾大的程度。

例如,如果脾脏出现结节、囊肿等形态异常,也可以被视为脾大。

需要注意的是,脾大的程度不仅仅依赖于CT检查结果,还需
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因此,在进行脾大的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与临床医生进行讨论。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脾脏的正常CT表现
3.动态增强扫描:两者的增强与消退之动态 变化也完全一致。
4.鉴别诊断:需与腹部肿瘤鉴别,勿把副脾
误认为淋巴结肿大或其他肿物。脾摘除后
副脾可增大。副脾也可发生脾脏的病变, 如淋巴瘤。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 天性脾脏发育异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 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 【诊断要点】 1.明确的左上腹创伤史。 2.脾脏外伤后,可出现左腹部痛,脾脏增大, 压痛以及腹膜刺激征象。 3.当伴有脾破裂时,血压下降,血红蛋白急 速下降,并有休克等严重症状。 4.X线平片:脾脏形态变化,破裂出血时轮 廓不清或消失,反射性肠郁张,合并肋骨 骨折,胸腹腔积液等征象。 5.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对比剂外溢,动脉闭 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形成,无血管 区和包膜下血肿及脾周围腹腔内血肿可导 致脾脏受压、移位征象等。
脾血管瘤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脏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 【诊断要点】 1.瘤体较小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多为体检 时偶尔发现,瘤体较大者可有腹胀表现。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
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当 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 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脾包膜下血肿
•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 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

脾大诊断标准

脾大诊断标准

Good morning, everyone,
This patient isient history contains chronic kidney failure and alcoholic cirrhosis. The symptom of secondary hypersplenism that decrease of red blood cells, white blood cells and platelets has appeared.
Today, our case report will focus on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splenomegaly.
He received a abdominal contrast CT scan in our hospital. CT images show minification of liver and hypertrophy of spleen. The length, thickness and width of the spleen are 13.5 cm, 16 cm and 7 cm respectively. And the diameter of portal vein and splenic vein are 1.7 cm and 1.0 cm respectively. Peripheral effusion of liver also can be observed. All the manifestations are according with the clinical history.
脾脏宽度的另一 测量方法:脾门 处脾脏内外侧缘 距离。
在这种测量方法下:
◆正常的脾指数为 120 to 480 cm3。 ◆314.5 cm3 作为脾 大的上限。

4-脾脏肿大诊断与鉴别诊断

4-脾脏肿大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脏肿大诊断与鉴别诊断惠州市中心医院 源自东医学院附属惠州医院何伟锋
大体解剖
正常脾脏
位于腹腔左上部分,位置较深,上极临近横膈,下极在左肋弓上,表面 为左第9、10、11肋骨所掩盖。正常大小脾脏,一般在左肋缘下不能扪及。 脾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平卧比站立时高约 2.5cm。脾色暗红,质脆易破,左季肋区受暴力时,常导致脾破裂。
发热 寒战
各种急慢性传染病、恶性肿瘤、血液 病结缔组织病、肝硬化
疟疾、败血症、钩体病、霍奇金病
肌肉痛 斑疹伤寒、钩体病、回归热、结缔组织病
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组、钩体病、流
行出血热、恶性疟疾、败血症
出血倾向 白血病、恶组、重肝、败血症、流行性出
血热、钩体病
淋巴结肿大 传单、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恶组
性肝炎、风疹)
轻度肿大 (斑疹伤寒、恙虫病)
伤寒、副伤寒-轻度大、发热、WBC减少
败血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轻度大、质软、可有压痛
钩体病、鼠咬热、回归热
-轻度大、流行病学史
急性血吸虫病 60%脾轻度大、急性疟疾
感染性脾肿大
慢性感染性脾肿大
慢性病毒性肝炎 多见、 轻度~中、无压痛
脾结核 慢性血吸虫病
非感染性脾肿大
血液性脾肿大 1
血液病 各类白血病(贫血、出血、感染、骨痛)血象、骨髓
恶性淋巴瘤 无痛性进行性淋巴节肿大、局部肿块、 病理 恶性网状细胞病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减少、迅速
衰竭,骨髓,半年内死亡
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 乏力、纳差、消瘦、出血、骨痛、
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活检
非感染性脾肿大
B 边界清,可触及切迹

关于脾大,你需要了解这些事

关于脾大,你需要了解这些事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关于脾大,你需要了解这些事一般将脾大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轻度肿大:指医生在触诊时,触到脾脏的下缘不超过左侧肋骨下2cm。

中度肿大:医生能触到脾脏的下缘,超过左侧肋骨下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肿大:医生触到的脾脏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腹部前正中线。

病因可分两类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有很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制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感染性脾大和非感染性脾大两类。

感染性脾大即各种感染原因引起的脾大,主要包括:急性感染 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及真菌感染等。

其中,病毒感染主要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症状一般有发热、咽痛、皮疹,伴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多为轻度,质软有轻压痛。

细菌感染包括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伤寒、脾结核及布鲁菌病等,一般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消瘦等,前三者的脾大多表现为轻度脾大,质软有轻压痛;后两者脾大多为中度,质地较韧,压痛不明显,常伴有肝大。

螺旋体感染主要以钩端螺旋体病、梅毒为主,前者表现为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后者表现为硬下疳、淋巴结肿大、梅毒疹等。

寄生虫病主要有疟疾、血吸虫病及黑热病,一般表现为腹泻、发热纳差等,寄生虫感染后期脾大往往能发展成巨脾。

真菌感染包括组织胞浆病及播散性肝脾念珠菌病,此类疾病较为少见。

慢性感染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脾脏多为进行性肿大,一般脾大为中重度,质地较韧,压痛不明显。

非感染性脾大即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脾大,主要包括:淤血 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

一般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纳差、恶心等,脾大一般为轻度到中度不等,质地较硬,多有压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

血液病 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脾脏为扁椭圆形,位于腹部的左上方,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

脾脏触诊脾脏触诊正常情况下脾脏能触及。

内脏下垂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时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

除此以外能触到脾脏则提示脾脏肿大。

脾脏明显肿大而位置又较表浅时,用右手单手触诊即可查到。

如果肿大的脾脏位置较深,应用双手触诊法进行检查。

患者仰卧,两腿稍屈曲,医生左手绕过患者腹前气,手掌置于其左胸下部第9~11肋处,将后胸向前推动并拇指共同限制胸廓运动。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迎触脾尖,如同触诊肝脏一样,直至左肋缘。

在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到时,可嘱患者取右侧卧位,双下肢屈曲,再用双手触诊容易触及(图3-6-12)。

脾脏触诊比较困难,初学者常不能掌握要领以致漏诊。

需注意按压不要太重,否则可能将脾脏挤开。

脾脏肿大形态不一,有的很薄很软,触到后也常不易察觉。

有的呈狭长形,紧贴腰肌前面,故需沿左肋缘仔细触诊,认真体会。

亦可站于受检查左肩旁,用钩手触诊法双手在左肋缘触诊脾脏边缘。

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图3-6-13):第I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皮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下同)。

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I线测量。

第II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I 线。

第III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十”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一”表示。

临床记录中,常将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

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

此时应加测第II线和第III线,并作图示。

在左肋缘下还可能触到其它包块,需与脾脏鉴别:①增大的左肾,其位置较深,边缘圆钝,表面光滑并无切迹。

即使高度肿大,也不会越过正中线。

②肿大的肝左叶,可沿其边缘向右触诊,如发现其隐没于右肋缘后或与肝右叶相连,则为肝左叶。

脾肿大的病因诊断

脾肿大的病因诊断

脾肿大的病因诊断脾脏位于左季肋部后外侧,在膈肌与左肋弓之下,为第9、10、11肋所遮盖。

我国成年男性脾平均长13.86cm,宽8.64cm,厚3.07cm;成年女性脾长13.09cm,宽8.02cm,厚3.05cm。

正常位置时,脾在肋弓下不能被触及,当其肿大1倍以上时才能被触及,如能够触及则为脾肿大,但应除外脾脏下垂,后者见于内脏下垂患者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致横膈下降。

脾脏下垂者叩诊脾上界可降低。

临床上也可以通过影像学方法来判断脾肿大:B超图像中脾长径>10~11cm,厚度>4cm即可认为脾大;CT或MRI脾长径超过5个肋单元认为是脾大。

临床上将脾大分为轻、中、重度。

脾下缘在肋下3cm以内为轻度,3cm至脐水平为中度,脐水平以下为重度。

临床上脾肿大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

鉴别诊断1 病史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脾肿大常伴随特殊热型,如伤寒呈稽留热;疟疾、回归热呈间歇热;布氏杆菌病为波状热;急性血吸虫病有间歇热或弛张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可呈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恶性淋巴瘤可引起周期性发热。

对慢性脾肿大患者应当询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疫水接触史、饮酒史及风湿病史。

2 脾脏触诊急性感染时脾常为轻度肿大、质软、伴触痛,感染控制后可恢复至正常大小,轻度肿大也可以见于风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中度肿大多见于慢性溶血性贫血、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

巨脾主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及血吸虫性肝硬化等。

慢性感染所致脾肿大因有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可较硬,感染控制后也不能恢复原来大小。

直接侵犯脾脏的感染如脾脓肿、脾结核等常伴脾周围炎,触诊可有摩擦感,听诊有摩擦音。

慢性充血性脾肿大外形规整,表面光滑;脾结核可扪及结节;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肿瘤可引起脾表面不平滑和变形。

3 血象和骨髓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提示有细菌感染。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

脾功能亢进诊断标准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各异,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下面将介绍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

脾脏肿大是指患者的脾脏明显肿大,可触及脾脏下缘低于脐下3cm。

脾功能亢进是指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的表现,如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

脾功能亢进综合征是指患者出现脾功能亢进的综合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等。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脾脏超声等。

血常规可以发现患者的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骨髓穿刺可以明确患者的骨髓增生异常、骨髓纤维化等情况。

脾脏超声可以显示患者的脾脏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情况。

三、病因诊断。

脾功能亢进的病因诊断是诊断的重点,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等。

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肿瘤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脾功能亢进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综合征等症状同时存在,并且经过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明确为脾功能亢进。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诊断脾功能亢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肝脏疾病、胃肠疾病等;其次,要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最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断和治疗,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诊断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诊断脾功能亢进时,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避免漏诊或误诊,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3度脾脏查体描写

3度脾脏查体描写

3度脾脏查体描写
三度脾是指肿大脾脏边缘超过肚脐。

脾脏的划分对治疗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决定手术方案有指导作用。

脾脏肿大是通常会出现脾功能亢进,主要表现为贫血、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蛋白血症。

触诊3度脾脏时,一般先用单手自左下腹向肋缘触摸,如不能摸到,采用双手触诊。

被检查者仰卧,嘱被检查者可略向检查者那边倾一点,检查者左手绕过其腹部前方,手掌置于其左腰部第9~11肋处,将脾从后向前托起。

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成垂直方向,随被检者腹式呼吸运动,由下向上逐渐移近左肋弓,直到触及脾缘或左肋缘为止。

吸气时触到脾脏下缘提示脾大。

脾脏轻度肿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嘱被捡者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用双手触诊较易触及。

注意:脾脏位置较浅,手法宜轻,用力过大可能将脾脏推入腹腔深部,或影响脾脏随呼吸下降,导致漏检。

触及脾脏后要注意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压痛、摩擦感等。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六章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放射学部参考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消化道病例6-1【临床病史】患者,男,64岁,主因“进食哽噎3月余”来我院就诊,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CEA(癌胚抗原)8.52ng/ml。

【描述】食管中段管腔不均匀狭窄,表面粘膜皱襞破坏、中段,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管腔轮廓不清,局部管壁僵硬。

【诊断】食管癌。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食管肌瘤、慢性炎症相鉴别。

食管癌肿块常呈偏心性增厚突向管腔,食管壁僵硬,周围组织侵润,结合胃镜活检可协助诊断。

病例6-2【临床病史】患者,男,78岁,主因“腹胀、腹痛3天”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4.91×109/L,中性粒细胞 3.71×109/L。

CEA(癌胚抗原)20.56ng/ml,CA125 7.25U/ml,CA199 11.98U/ml。

【描述】乙状结肠局部肿块,肠腔狭窄,病变以上肠管扩张积液,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

【诊断】乙状结肠癌并癌性肠梗阻。

【鉴别诊断】1.肠息肉: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引起梗阻少见,肠壁浆膜面光整,一般不累及。

2.克罗恩病:病变多发,呈跳跃性,一般不形成肿块,肠镜可协助诊断。

病例6-3【临床病史】患者,男,61岁,主因“发现右下腹包块伴腹痛1周”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生化常规:总蛋白58.5g/L,白蛋白38.5g/L,CEA(癌胚抗原)6.18ng/ml,CA125 16.94U/ml,CA199 25.31U/ml。

【描述】右下腹见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病变与小肠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强化。

【诊断】回肠间质瘤。

【鉴别诊断】1.淋巴瘤:肠壁多呈环形增厚,一般不形成肿块,引起梗阻少见,增强扫描病变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常包绕血管生。

2.肠癌:多呈突向肠腔的结节或肿块影,肠壁增厚呈偏心性增厚,可起梗阻。

病例6-4【临床病史】患者,男,63岁,主因“上腹疼痛不适6月余”来我院就诊,行全腹CT平扫+增强扫描检查。

脾大演示课件

脾大演示课件

保持规律作息
01
脾大患者应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和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
02
烟草和酒精对脾脏健康有不良影响,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
脾脏负担。
适当运动
03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机体抵抗力。
饮食营养搭配原则
高蛋白饮食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瘦肉、蛋类等,有助于提高 血浆蛋白水平,减轻脾脏负担。
药物治疗
针对脾大的不同病因,可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 、免疫抑制剂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
随着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未来脾大的治 疗将更加精准化,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因和基因特点制定个 性化治疗方案。
新型生物治疗技术
生物治疗技术在脾大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细胞 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生物治疗技术有望为脾大患者提供 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
影响营养吸收
增加门静脉压力
脾大可能增加门静脉的压力,进而引 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腹水等并发症。
脾大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 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脾大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免疫系统紊乱
脾大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增 加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呼吸系统受压
严重的脾大可能压迫呼吸系统,导 致呼吸困难和气短等症状。
丰富维生素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机体 代谢。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避免加重脾脏 负担。
心理干预和康复支持
1 2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脾大的诊断标准差异性较大,有时在正常 和增大之间的模糊区域。
二、病因: 感染性
• 感染性心内膜炎、李斯特菌,麻风,沙门 氏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利什 曼病、伤寒、登革热、恙虫病、立克次体 感染、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早期)、 结核,爱滋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梅 毒,出血热,寄生虫、副伤寒、病毒性肝 炎、EB病毒感染。
• 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 以上,或急性期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效价1: 32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11.恙虫病
• 1.流行季节到过疫区,有田野作业或在草丛 中坐卧史;
• 2.临床表现有发热、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 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 3.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变 形杆菌OXK凝集反应(用外斐氏法检测恙 虫病血清标本的OXK抗体)阳性,且随病 程效价逐渐升高。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结 果有助于诊断。
病因:非感染性
• 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 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
合征,门静脉血栓、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 脾静脉血栓形成。
• 2.血液病:溶血性贫血,浸润性脾大。后者见于 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 织细胞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 发性骨髓瘤。
• 第三步:归类:感染、瘀血、血液病、结缔组织 病?我们常常先看是否为感染性脾大:发热、皮 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 轻度,质软。相应病原体检测。
• 第四步:进一步检查,确诊。
1.病史
• 可有家族史,如:地中海性贫血、代谢性疾病等 结缔组织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 急性感染通常起病急、病程短,脾大程度轻。 慢性感染、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则起病缓、 病程长、随病程迁延肿大程度加剧。 恶性肿瘤则有发展迅速倾向、且可明显增大。 病毒性肝炎史、长期饮酒史或有输血及血制品史, 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流行病及地方性疾病常有流行病史; 某些疾病的发病与不同年龄和性别有关,如急性 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常发生于青少年; 恶性组 织细胞病、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多见于青壮 年,男性多见于女性;多发性骨髓瘤,多发生于 老年男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 龄; 结缔组织病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等等。
•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等。
• 4.脾脏肿瘤与脾囊肿: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 骨髓,淋巴系统。脾脏囊肿罕见。
三、诊断及鉴别的思路
• 首先、确定是不是脾脏肿大,脾脏肿大的程度、 质度。
• 第二步、收集病历资料:病史、症状和体征、实 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器械检查。
• 3.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 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 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10.登革热
• 根据流行地区、雨季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患者出现两度高热,全身疼痛,明显乏力, 在第一次退热或第二次高热时出现皮疹, 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数减少等,即考虑 为登革热。
伴随症状和体征
• 脾大伴发热见于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 脾大伴贫血、发热、出血倾向常常提示白
血病;脾大伴贫血、黄染提示溶血; • 脾大黄染常提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 脾大伴消化道症状可能为门脉高压症; • 心脏病或心包积液引起的淤血性脾大往往
有呼吸困难、心悸、气短等症状。
症状或体征可能有提示
• 要注意的症状: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 腹痛、腹泻、呕吐、血红蛋白尿、盗汗、多汗、 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四肢痛、全身疼痛、头 痛、关节痛。
• ①新生儿败血症与脑膜炎; • ②有血液系统肿瘤、艾滋病、器官移植、
使用皮质激素的病人的发热; • ③孕期发热。
17.钩端螺旋体病
•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 传染源。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早期有高 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 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 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 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 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 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
• (2)中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 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 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 (3)高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 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 谢病等。
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1.临床症状:以下症状至少3项以上阳性: ①发热;②咽炎、扁桃体炎;③颈部淋巴 结肿大(大于1cm);④肝大;⑤脾大。
• 2.血象检查: • (1)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50%或淋巴细
胞总数≥5.0×109/L; • (2)异型淋巴细胞≥10%或总数
≥1.0×109/L。 • 3.EB病毒相应检查
9.伤寒
• 1.临床诊断标准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 高热(40~41℃)为时1~2周以上,并出现特殊 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戒指细胞),可临床诊断 为伤寒。
• 2.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 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
12.立克次体病
• 多数立克次体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 痛和皮疹三联征,多发于春季和夏季,常 有蜱咬、近期野营或职业性暴露病史。
• 有外斐试验、血清学诊断方法
12.布氏杆菌病
• 布鲁菌病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 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 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 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
•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多为发热、多汗、 关节痛,也可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
• 相关化验室检查可确诊。
13.肺结核
•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 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 差、消瘦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 需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诊 断。
位损害和多样病灶,可侵犯皮肤、黏膜、 骨骼、内脏、心血管、神经系统。 • 三期梅毒为: ①皮肤黏膜损害②近关节结 节③心血管梅毒
6.淋巴瘤
• 青年人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 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以
颈部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腹部淋巴结 常见,可累及脾、肝、骨髓和消化道等。 • 20%~30%患者表现为发热、盗汗、消瘦。 • 可有皮肤瘙痒和皮肤病变。 • 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 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 巴瘤细胞。
2.程度提示病因
•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 大。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见后面);结缔组织疾病, 如干燥综合征、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成人Still病。其它: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免疫性疾病。
上骨髓增生活跃以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增生为主 • 真红 血红蛋白男>185g/l,女>165g/l;动脉血氧分压
>=92% • 慢粒 中年、男多于女,隐匿,脾大质硬,白细胞
增多常多于2万,骨髓涂片增生活跃,见嗜酸嗜碱 粒细胞增多
4.溶血性贫血
• 慢性:贫血、黄疸、脾大素 增高、尿胆原增高。 急性:起病急,腰疼、四肢痛,寒战发热,血红蛋白尿, 黄疸,休克,肾衰。 常见溶血性贫血的疾病及其检查:
脾大的鉴别诊断
任朝来
一、定义
• 正常情况下脾脏不能触及,当用手能触及 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 超声标准:1. 脾厚径超过4厘米,同时脾下 缘超过肋缘。2. 脾最大长径超过11厘米。 3.CT检查标准。
• 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 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
• 内脏下垂(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 或左侧胸腔积液时隔下降可使脾脏向下移 位,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 并无压痛,不是脾大。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尿外观酱油色,可三系少,
ham试验,血管内溶血) 3.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遗传病,两广) 4.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活性测定)
5.梅毒
• 一期梅毒 标志性临床特征是硬下疳。 • 二期梅毒 以二期梅毒疹为特征,可有多部
15.沙门氏菌感染
• (1)饮食史:进食不洁饮食史,可集体发病。 • (2)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
呕吐等急性胃肠炎表现;持续发热1周以上, 肝脾肿大;有局部病灶形成。 • (3)有关实验室检查。
16.李斯特菌感染
• 下列情况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且单核细胞超过8%者应怀疑本菌感染:
2.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 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 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 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 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 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
3.骨髓增殖性疾病
• 骨纤 巨脾 骨髓干抽 活检骨髓纤维组织增生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脾大 血小板持续达60万以
伴随症状或体征
•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
•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 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 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 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 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