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浅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更需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关注。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将从成因解析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成因解析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互动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在家庭中受到惩罚、被人指责和斥责,家长忙于工作无法给予足够照顾和关注,以及家庭关系不和谐等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2. 基因遗传因素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与基因有关,这种倾向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一些孩子天生就容易焦虑、易冲动、难以自我调节,这种情况容易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等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

如社会需要、社会期望、社会评价等的存在对幼儿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4. 幼儿自身因素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是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有些幼儿身体虚弱,抵抗能力差,容易生病,情绪容易受外界激发而反应剧烈等都是导致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二、改进措施1. 建立良好家庭关系家长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培养与孩子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信任。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分享、爱心等道德行为,从而帮助孩子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强有力的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应建立起健全的教育制度,强调进步、奖励和纪律。

在执行惩罚时也应有严格的程序,制定出明确的教育措施,同时适度延长纪律执行的时间,让孩子在行为上有所改善。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社交环境能促使幼儿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协调等能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识和组织协作能力,减少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和活动能够加速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让孩子摆脱单调与孤独的生活,降低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阶段是孩子性格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但是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容易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撒谎偷东西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会给孩子的成长和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带来很大困扰。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进呢?接下来,我将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浅谈。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如果家庭中父母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关系不和睦,孩子就容易学会一些不良的行为方式。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师生关系也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学校教育缺乏足够的关爱和规范,孩子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个体因素每个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调皮捣蛋、难以约束,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社会影响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孩子在成长中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例如网络、影视作品、同龄人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改进措施那么,针对上述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我们又该如何采取措施来改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他们需要学会合理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性格养成,注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关怀。

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要给孩子灌输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对于学校教育的改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并及时进行规范。

学校要严格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个体教育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及干预措施

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及干预措施

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及干预措施1. 引言说到小孩儿的行为,真的是一把双刃剑。

有时候他们的表现让你笑得前仰后合,有时候又让你抓狂得想要发脾气。

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在超市里大喊大叫、打架斗殴,或者干脆来个撒泼。

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些小家伙儿们的“奇葩”行为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 幼儿不良行为的原因2.1. 情绪表达不当首先,咱们得明白,幼儿其实是用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想想看,他们的词汇量还不够丰富,脑海里的想法却是一箩筐的。

就像是给他们装了一大堆小球,却没有合适的盒子来放,这不,球就开始乱滚了。

比如,小明本来是想要玩那个超级酷的玩具,但妈妈说“先吃饭”。

这小子一听,心里顿时就像下了雷,选择了“抗议”,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摔跤秀”。

其实,孩子们就是想表达“我不开心!我想要!”可惜他们还不太会用语言来说明白。

2.2. 模仿学习再者,孩子们的模仿能力那可真是无人能敌。

他们就像小猴子,看见什么就学什么。

有时候,咱们大人也要警惕了,随便在家里发脾气、吵架,孩子们很可能就会在后面学着来。

比如,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宝宝在旁边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某一天,他可能就把“吵架”这项技能学会了,结果下次跟小伙伴玩得不顺心,直接来了个“翻脸不认人”,你说这让家长多尴尬呀!3. 干预措施3.1. 情绪引导那么,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可以试着进行情绪引导。

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知道表达情绪是可以的。

就像开车的时候需要信号灯,咱们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教他们表达感受,比如“生气”、“伤心”或者“快乐”。

当小明在超市里发脾气时,不妨蹲下来,眼睛平视着他,耐心地问:“小明,你是不是觉得不高兴呀?是不是想要那个玩具呀?”这样一来,孩子能感受到被理解,就不那么容易暴走了。

3.2. 以身作则其次,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做个好榜样。

你想啊,孩子们的小脑袋里都是超级无敌的“录音机”,每天都在反复播放你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引言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家庭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可能会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加以关注和矫正。

本文将对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希望能够对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的严厉惩罚和情绪失控会让幼儿模仿学习,形成暴躁和冲动的不良习惯;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争吵会让幼儿学会以暴制暴,造成不良的交往习惯;家庭成员的溺爱和过分呵护也会让幼儿产生依赖性和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幼儿园、托管机构、亲友聚会等社交场合中,幼儿可能接触到不良的行为模式和言行举止,从而产生模仿学习,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3. 个体因素影响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等也会影响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性格内向的幼儿可能更容易产生退缩和抗拒的不良习惯;性格外向的幼儿可能更容易产生冲动和粗鲁的不良习惯;心理发展水平低的幼儿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和狂躁的不良习惯。

4. 教育方式不当家长和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行为习惯,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溺爱和纵容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依赖性和任性行为;忽视和漠视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幼儿产生自闭和内向行为。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心理创伤、身体不适、社会风气等都可能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

三、对策研究1. 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好自身的榜样作用,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进行暴力行为、争吵冲突等不良行为,营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避免过度的惩罚和溺爱,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和适应能力。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时期是儿童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其性格养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但是,在这个发育的过程中,幼儿也可能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偷东西、打架、发脾气、虐待小动物等。

这些行为不良的背后是有一定的成因的。

本文将从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以及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一个原因。

例如,某些疾病、药物副作用等都可能给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可能是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因素。

父母的不良行为和情绪问题、亲缘犯罪史、缺乏关爱、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造成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

3.幼儿阶段的发展幼儿阶段的发展本身也会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比如,幼儿经历的情绪波动、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不成熟等,都可能导致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

4.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过于严厉的教育方法、不公平的对待、课业负担过重,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二、改进措施1.培养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同时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注重言传身教,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建立健康的友谊关系幼儿也需要正常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结交良好的朋友,培养有益的友谊。

有好的朋友可以督促孩子更好的表现,以及互相学习交流,在朋友中间也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3.学习好的行为态度当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时,家长教育重在引导孩子的良好行为态度,让孩子能坚持积极的行为习惯,还要帮助孩子理解错误行为的责任和后果。

同时,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找到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兴趣爱好,提高孩子的探究、思考和求知欲,以此来锻炼孩子良好的行为态度。

4.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者和家长要建立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和学校可能面临的问题,通过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校环境。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家庭环境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模式。

如果父母缺乏规范的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依赖性强、任性的行为习惯。

改进的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有明确的规范和界限,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培养孩子具备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幼儿园或学校是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一些不良的社交环境可能导致幼儿模仿不良行为。

幼儿园中存在欺凌或暴力行为,容易影响幼儿形成积极、合作的行为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定期交流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

个体因素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幼儿的性格和天赋不同,对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自己的倾向。

一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容易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过于喧闹、任性等。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和合适的活动方式来引导孩子将好动的精力发泄在正面的方面上,如参加体育运动、音乐等课外活动。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改进措施可以包括家长的明确规范教育、学校的情商教育以及个体的积极引导等方面。

帮助幼儿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是一项需要长期耐心和关注的工作,家长和教育者需要合作共同努力,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习得不良行为习惯的阶段。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早发现并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十分重要。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改进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1. 家庭环境影响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如果家庭环境混乱,缺乏管教,孩子就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家长经常吵架、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家中物品摆放混乱等,都会对幼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同伴影响幼儿期的孩子开始接触同龄的小伙伴,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互相影响。

如果孩子身边的同伴都是不良行为者,孩子就容易受到影响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缺乏自控能力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控能力,他们的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而表现出不良的行为。

比如在家里受到挫折失败后,孩子可能会以打破玩具或者大声哭闹等方式发泄情绪。

4. 缺乏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如果孩子缺乏社会化教育,那么他们就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不懂得分享、不尊重他人、不遵守规则等都是因为缺乏社会化教育的结果。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注重家庭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良好的榜样和教育。

2. 合理的惩罚和奖励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惩罚和奖励来帮助孩子改正。

要注意的是,惩罚和奖励要适度,不宜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强化自己的控制能力,比如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控能力,让孩子学会克制情绪,保持冷静。

幼儿时期需要进行有效的社会化教育,让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的原则。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幼儿的社交活动,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谈幼儿常见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谈幼儿常见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与矫正方法

3、幼儿园教育改革
幼儿园应当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幼儿园可以采取科学的 教育方法,如行为疗法、心理辅导等,帮助幼儿克服不良行为。此外,幼儿园 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同伴关系。
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说明幼儿不良行为的矫正方法,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例。一个小男 孩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为了纠正这一不良行为,幼儿园采取了以 下措施:
3、集体教育活动:幼儿园组织相关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如“友善相处”、 “情绪管理”等,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行为, 并培养集体意识和社交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小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比不同矫正方 法的优缺点,我们发现:
1、个体心理辅导能够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问题。 然而,它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参与,难以普及到所有幼儿。
1、个体心理辅导:幼儿园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师与小男孩定期沟通交流,了 解他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帮助他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减少攻 击性行为的发生。
2、家长协助:幼儿园向家长解释矫正计划并请求家长协助执行。家长在家庭 中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教育,建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行 为方式。
矫正方法
1、家庭教育指导
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首先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氛 围。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过度溺爱或严格对待孩子,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当行为。
2、社会环境优化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幼儿成长环境的,净化网络环境,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供健 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是影响幼儿行为 的重要因素。一些家长可能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 的不良行为习惯。此外,家长本身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如家长的 暴力行为、不礼貌的语言等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其成因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着不良的行为模式,如亲子关系不和谐、家长纵容或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等,幼儿很容易模仿并形成相应的不良行为习惯。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幼儿园、托班等幼儿活动场所,以及所在社区等。

如果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欺凌、暴力等不良行为,幼儿也容易受到影响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学习环境幼儿在学习环境中也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能力不足而产生焦虑、逃避等不良行为。

4. 心理因素幼儿的心理因素也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情绪管理不当等都容易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

二、改进措施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倡导和鼓励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纠正,不能纵容,更不能使用暴力手段。

2. 社会教育除了家庭教育外,社会教育也需要加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教育。

例如在幼儿园、幼儿托管班等场所,应该加强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引导和规范,并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制度,让幼儿在社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心理辅导针对幼儿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素质,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生活规律和健康习惯生活规律和健康习惯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饮食和睡眠情况,保证他们的生活规律和健康习惯。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但很多孩子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打架、撒谎、捣乱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不仅给孩子自身带来负面影响,也影响周围人的生活。

因此,了解幼儿不良行为的成因,制定合理的改进措施,对于促进孩子良好的成长非常重要。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情绪障碍: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出现情绪障碍,如情绪低落、暴躁等情况,这些情绪障碍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二、家庭环境: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其行为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存在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负面行为习惯。

三、社交压力:社交压力也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幼儿园或家庭聚会等场合,孩子可能会遭受到同伴的排挤、嘲笑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四、教育方式: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对于过分呵护的家长或过于严厉的老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行为。

为了改进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情绪引导:学习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尽可能地提高孩子的情绪智商,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且学会如何处理。

二、家庭教育:家长应该重视自身的家庭教育,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教育孩子遵守家庭规则、独立自主等优秀品质。

三、正面认同: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对孩子正面的认同,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成功体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支持和认同。

四、教育方式:家长和老师应该尽量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引导,尽量创造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善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努力,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成因,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阶段是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些幼儿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改进措施两方面讨论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个体因素。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重要影响。

一些幼儿可能来自家庭条件恶劣的环境。

这些环境可能导致孩子缺乏积极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规范,从而导致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孩子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或者叛逆行为。

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如果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竞争或者过于施加压力,孩子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和不适应的情绪,从而表现出不良行为。

教育者是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心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

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这些特点和特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有些幼儿可能天生就比较活泼好动,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一些幼儿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或者过动症等特殊问题,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

针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

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心。

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变化,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教育者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以激励为主、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行为。

对于不良行为,要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和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并且积极改正。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幼儿学习规则和礼仪,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

专业人士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如果幼儿出现特殊问题,比如注意力缺陷或者过动症等,教育者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给予他们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帮助他们改善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形成和养成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之一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有些家长以过分溺爱的方式对待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轻描淡写,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任性、自私、不守纪律的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既要严格要求孩子的行为,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对于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引导。

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健康也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一大成因。

如果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吵闹声或者经常发生冲突等不良现象,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行为规范形成。

幼儿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养成攻击性、敏感、易怒等不良行为习惯。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家庭教育环境,避免家庭的不健康现象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的家训、家风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

如果家庭没有明确的家训和规矩,没有制定明确的家庭规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约束,孩子容易形成散漫、随便、不守纪律的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应该有明确的家训和规范,倡导家风家教,认真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明确自己应该怎样行为。

针对以上成因,提出以下对策。

家长应该加强对幼儿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和处理问题,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奖惩。

家长要关注家庭环境,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减少冲突和暴力的发生,让孩子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

家长要有明确的家训和家庭规范,让孩子明白家庭的行为要求,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好的榜样。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健康以及家庭的家训家风不明确等。

有效的对策包括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制定明确的家训和家庭规范。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1. 引言1.1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幼儿中,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说脾气暴躁、自私自利、抢夺欺凌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给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阻碍,也对周围环境和他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阶段,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也可能会延续下去,给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了诸多困扰。

造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长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家长和教育者一些启示和帮助。

1.2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幼儿自身和周围环境方面。

在幼儿自身方面,不良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眼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暴饮暴食导致消化系统不健康等。

不良行为习惯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使其在与他人交往和解决问题时表现欠佳。

在周围环境方面,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家庭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给父母带来困扰和压力,影响家庭和谐。

在学校中,不良行为习惯可能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影响班级秩序和教师教学积极性。

在社会中,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及早认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负面影响,积极寻找改进措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才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成长。

2. 正文2.1 成因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孩子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一、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幼儿期是孩子最容易养成行为习惯的阶段,家庭教育在此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亲子关系问题: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影响。

如果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知识和技巧,或者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孩子容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2.父母的行为榜样: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行为榜样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很容易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紧张、冲突频繁,或者孩子缺乏稳定的生活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幼儿在社会集体中接触到不良行为,容易受到影响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二、对策研究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学习正确的教育知识和技巧,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尊重孩子,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约束。

2.成为良好的行为榜样:父母要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父母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展示不良的行为。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稳定、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

积极营造家庭氛围,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感,减少家庭冲突和紧张氛围的出现。

4.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家长要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公德心。

5.提供正确的教育资源:家庭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接触到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家长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化作品,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帮助家长有效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给予孩子不断的关心和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会面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比如顽皮、打闹、说谎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给家庭生活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研究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对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亲子沟通不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等,都会导致幼儿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2. 父母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果父母对孩子教育缺乏耐心、过于严厉或者溺爱,都会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对策研究1. 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改善夫妻关系,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让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 调整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有耐心、理解和关爱。

合理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避免产生不良行为。

3. 加强社会教育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同样重要,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社交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

4. 鼓励和表扬在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努力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 积极引导父母需要及时的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纠正,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意识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本文对于家庭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认为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而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调整父母的教育方式、加强社会教育、鼓励和表扬以及积极引导都是有效的对策。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幼儿期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往往给家长和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扰。

那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改进措施呢?一、成因1. 生理因素在幼儿的生理发育过程中,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较差,很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管教,或者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

3. 社交环境幼儿在幼儿园或者托管中心接触的其他幼儿,以及老师和管教者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4. 教育方式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和老师对幼儿的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让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改进措施1.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规范和界限,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需要建立起一套正确的行为规范,使幼儿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2. 积极引导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和老师要采取积极的引导态度,引导他们通过正面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当幼儿出现发脾气的情况时,不应该用暴力或者严厉的方式去制止,而应该试图理解他们的情绪,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

3. 身教重于言教幼儿是模仿学习的高峰期,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

家长和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仅要口头教育幼儿,更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示范给幼儿,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4. 倾听与尊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家长和老师要学会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感受。

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简单地以指责和批评来对待。

5. 鼓励和奖励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有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机制,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及时给予认可和奖励,这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改进不良的行为习惯。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1. 引言1.1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的一些不良的习惯或行为,如任性、暴躁、不听话等。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重视和纠正,将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了解和掌握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在这个阶段培养出来。

如果幼儿在这个时期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及时了解和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问题,还可能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他人产生影响。

如果幼儿养成了暴躁任性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会导致他人与其产生矛盾和冲突,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重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改进和培养,不仅是为了幼儿个体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了解和重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只有我们认识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走向健康和快乐的人生道路。

2. 正文2.1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第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行为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方法,幼儿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第二,同伴影响。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同龄伙伴的影响,如果周围的同伴都有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形成类似的行为习惯。

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方法,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没有正确的引导和纠正,导致幼儿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情绪和心理因素。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幼儿遇到挫折或者不适应环境,容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进措施【摘要】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对成长影响深远,本文探讨了不良行为背后的成因。

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和社会趋势都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

为了改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并且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共同呵护幼儿的成长。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成因,改进措施,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媒体影响,社会趋势,良好行为习惯,行为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呵护,成长。

1. 引言1.1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对成长影响深远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对成长影响深远。

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习得行为习惯的关键期。

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交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幼儿期培养出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伴随着他们长大,影响其成年后的行为表现。

及早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其整个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不良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幼儿个人的成长,还会对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品德,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引导和改进努力,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未来。

1.2 探讨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成因不良行为习惯往往是幼儿心理发展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表现。

在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时,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内在原因。

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可能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幼儿个体差异引发的心理因素。

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都有所不同,有些幼儿可能天生活泼调皮,有些则比较内向害羞。

这些个体差异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一些内向的幼儿可能通过攻击性行为或逃避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一些外向的幼儿可能会表现出过于活跃和冲动的行为。

浅析幼儿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幼儿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幼儿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幼儿的不良行为既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关,也与幼儿园里的教育方式不够细致,以及当代社会不良的影响有关。

幼儿教师应该在找准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通过耐心引导、正面强化、加强家园共育等方式,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不良行为;原因;对策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幼儿阶段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若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将会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就有一些让老师和同学们十分头痛的坏习惯:上课时,他总是不坐小椅子;每到集体活动时,他就到处乱跑;无论什么时候和场合,只要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躺在地上大哭大叫,扰乱其他人;他不爱学习,还经常“搞破坏”,把别人精心制作的作品弄坏;他爱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爱乱发脾气……为了帮助明明纠正不良行为方式,养成良好习惯,笔者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了解和考察,并从改善教育方式方法入手,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最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一、幼儿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一)家庭原因笔者利用晨间接待和下午入园的时间,多次与明明家长沟通,了解了他家的情况:明明的爸爸是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对孩子教育不用心,而且对孩子也没耐心,平时要么非常宠溺娇惯,要么简单粗暴的打他。

奶奶是个非常溺爱孩子的人,只要奶奶在,明明用“哭”这一方式就能得到一切。

他妈妈管教他时,爸爸和奶奶又袒护,妈妈多次努力之后发现改变不了这种状况,也就放弃管教。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对其影响是终身的。

分析幼儿不良行为形成的家庭因素,有助于提高现行的家庭教育水准,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俗话说: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孩子的不良行为的产生,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浅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欧阳光明(2021.03.07)[摘要]: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习惯易于纠正。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

而研究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当今社会、家庭普遍关心的重要话题。

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掌握的幼教知识,针对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谈谈自己的肤浅的体会和见解。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成因一、当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一)挑食偏食在园表现:对进餐不感兴趣,有时甚至表现为厌恶,进餐时思想分散,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将饭菜含在嘴中,不咽下去,咀嚼吞咽慢有时还故意将饭菜呕吐在碗里。

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长是点菜吃饭。

每天都是家人喂吃,遇到孩子不开心而不肯进餐时就会将饭菜吐在桌子上。

家长束手无策,但又舍不得批评孩子,一味迁就。

(二)任性、乱发脾气在园表现:早上一来幼儿园就争抢喜欢的玩具,也不管玩具是否已经有小朋友在玩,有时为了抢到玩具拉到同伴的手就咬,使家长、幼儿意见很大。

据家长反映,平时害怕孩子发脾气,家里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对他,为的是让他高兴。

(三)注意力分散在园表现:幼儿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会儿这儿,一会儿哪儿,容易分心。

(四)害怕承担责任、爱说谎在做错事后,害怕承认,而且还说谎话欺骗老师,推卸责任。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一)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

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

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

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固执、依赖、挑食、胆小、多动不安、好斗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受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

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

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

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

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

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

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庭教育中父母榜样的作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

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

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

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

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

3、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

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象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

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

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

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4、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

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三、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

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而是束手无策。

在幼儿看来,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一)不良习惯的矫正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还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影响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幼儿自身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

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一个良好的习惯由为重要”。

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在形成过程中,常常有相反力量在作祟。

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说的就是,要形成好习惯,贵在行动!就让我们的幼儿在学习、活动、一日生活的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

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才能培养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

那么,我们如何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们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作用,树立幼儿良好的行为意识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

1、教师耐心引导幼儿,让幼儿慢慢形成意识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如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我长大了”,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为弟弟、妹妹树立榜样,各方面行为都要有所约束。

通过欣赏诗歌《下巴上的洞洞》,让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

如:“对人有礼貌”这一概念,孩子对“礼貌”一词不是很理解。

教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否则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要加上适当的称呼,如“爷爷、奶奶……”;早上来幼儿园、下午离开幼儿园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等等。

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

2、教师在日常生活反复训练幼儿,让其慢慢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擅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

如:培养孩子做一个能干的人。

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收拾玩具,及时帮助同伴等等。

对于能力稍弱的孩子,教师要仔细地示范,通过手把手的、不厌其烦地说教,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

同时,通过当众表扬、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

(三)教师重身教、勤言教,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于情”。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作为教师应时刻记住“身教重于言教”。

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

如要让孩子与他人友好相处,教师要做到自己与同事之间相处融洽,对家长有礼有节,对孩子要宽容相待。

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环境塑造孩子同样影响着孩子。

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密不可分。

以欣赏的眼光,及时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并予以肯定和表扬。

其次,注重环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

如在水池旁边画一幅画,告诉孩子在讲卫生的同时要节约用水;在餐厅的墙上贴各种食物,让孩子明白不挑食,爱惜粮食才是好宝宝等等。

(四)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

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