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意思。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进行论证和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体现,理解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学会独立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 生僻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例子,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解决生僻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论证方法。
4.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4.5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4.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1. 熟悉《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通过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追求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
(2)解读和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3)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的解读和分析。
(3)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社会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探究其含义和作用。
5. 讨论和表达: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进行讨论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观点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中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6.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颛臾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
(2)学会客观分析问题,树立正义感,勇于担当。
(3)培养诚信、友善、和谐的品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对孔子及其弟子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
(3)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思考: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思想。
(2)对比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剖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孔子、季氏等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讨论:如何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解决现实问题?四、作业布置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
文章主要讲述了季氏欲伐颛臾,颛臾向鲁国求救,最终鲁国派兵援助颛臾,击败了季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颛臾、季氏等历史人物的背景。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历史背景。
3.2 课堂讲解对文章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在课堂上,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
5.2 参考资料《左传》相关资料。
历史人物颛臾、季氏的相关资料。
5.3 多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季氏为什么要伐颛臾?”引起学生思考。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 帮助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处理类似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节奏。
2.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季氏”、“颛臾”、“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句子分析: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解释其意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讲解法:通过讲解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文朗读:评估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 词汇和句子练习: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历史背景介绍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原因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历史背景讲解:介绍颛臾与季氏之间的纷争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内容,使学生对颛臾与季氏的纷争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颛臾与季氏纷争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历史背景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掌握程度。
2.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第三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2. 课文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角色扮演法:通过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演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
(3)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3)懂得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2)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将文本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论语》及《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阐述文本中的道理,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运用文本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总结拓展:(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收集有关《论语》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文本道理的实际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古代背景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沉浸的学习环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古代汉语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增强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古代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的重要性;(2)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3)培养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意及主题思想;(2)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3)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古代文化氛围。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2)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2)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氛围;(2)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对比阅读,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3)分享心得,体会文章主题思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诚信、友善、负责任的品质。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场景,增强体验感;(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3)开展古代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人物、事件等;(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学会将文言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的把握;(3)将文章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对比不同版本的译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场景;(2)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总结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查阅工具书进行学习;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1.1 背景介绍1.1.1 《季氏将伐颛臾》是《左传》中的一篇著名篇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季氏家族与颛臾的纷争。
1.1.2 本文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道德伦理和社会风貌。
1.1.3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并从中汲取智慧。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季氏:指鲁国大夫季孙氏,春秋时期权势滔天的家族。
2.1.2 颛臾:古代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2.1.3 左传: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2.2 句子翻译2.2.1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闻之,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2.2.2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2.2.3 季氏之二子,弗患弗敬也。
”2.3 文章分析2.3.1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季氏与颛臾的矛盾冲突。
2.3.2 文中孔子的话语,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2.3.3 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学生齐读课文,熟悉文本,理解大意。
3.1.2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1.3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3.2 课堂讨论3.2.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3.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其性格特点。
3.2.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3 课后作业3.3.1 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3.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3.3.3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4.1.2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4.1.3 学生能够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4.2 过程与方法4.2.1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4.2.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提高语文素养。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案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辩论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思想的力量,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孔子;(2)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孔子会对季氏伐颛臾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做好笔记;(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对比其他儒家经典文章,探讨《季氏将伐颛臾》的独特之处;(2)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当今社会问题。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整理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3. 课后拓展: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教学拓展环节的表现,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对经典文献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整体理解和背诵。
2. 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的分析解读。
3. 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的分析。
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标记出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
2. 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环节。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环节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3)了解颛臾的历史背景,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和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颛臾的历史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经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语法和特殊句式。
(2)对颛臾和季氏将伐颛臾的原因和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颛臾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课文文本。
2. 辅助材料:注释、工具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觉材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发现课文中的知识点和难点。
3.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季氏将伐颛臾(新人教)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文言知识2.了解诸子散文及《论语》的有关知识3.熟读并背诵课文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思维的逻辑性及孔子在本文中说理论证的层次情感目标1.品味本文委婉含蓄的语言艺术2.了解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人生态度教学建议课文整体感知《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属于记言散文里的驳论文。
文章通过记述孔子同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展现了师生之间对季氏将讨伐颛臾这件事的不同态度。
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实行礼治,即用加强教化的办法,以德服人。
这一点,在文章中有明显的体现。
文章分三段,分别记叙了孔子师生间对话的三个层次。
文章开头,首先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当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将消息告诉孔子后,孔子劈头就责备冉有,认为他们应义不容辞地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并对季氏将伐颛臾表示坚决反对。
然后从三个方面充分说明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说明颛臾在鲁国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一向受到礼遇,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矣”,是说颛臾是鲁国境内的小国,对鲁国并未构成威胁,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点明了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不是季氏所应当讨伐的。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孔子一向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始自诸侯出。
孔子认为,季氏将伐颛臾是擅权弄国,自然十分反感。
第二段,冉有受到孔子责备,企图推卸责任,他采取了步步设防的方式,但孔子却步步进逼,紧迫不舍,予以严厉批评。
他对冉有“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
季氏将伐颛臾的僭越行为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若季氏不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就应辞去职务,以“独善其身”。
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形象地举出一个例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显然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看守人员的失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熟读第二、三段,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
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当堂训练
2.明确其他作业。
(见课后巩固案)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