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合集下载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在不断扩展。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的情况。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各种原因,并且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处理。

本文将围绕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表达需求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候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他们可能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因此会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

比如幼儿告状说其他小朋友抢他的玩具,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到他的情况,并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2.寻求帮助有时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因为他们遇到困难或者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和解决问题。

比如幼儿告状说被其他小朋友打了,可能是因为他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且希望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3.培养正义感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也在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他们会认为某个行为是不对的,因此选择向老师和家长告状,希望能够让不公正的事情得到纠正。

4.模仿他人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幼儿可能会模仿其他小朋友或者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告状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选择告状。

1. 倾听并理解当幼儿向老师和家长告状时,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需求。

不要轻易忽略幼儿的告状行为,而应该认真对待,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

2. 调解处理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应该以调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幼儿在冲突解决中学会妥善处理问题。

可以帮助幼儿明白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会以理性和公正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鼓励积极表达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愿望。

并且应该及时给予积极的回馈和支持,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受到其他幼儿的侵害或者不满意的情况下,通过向老师或者家长告发对方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园或者家庭中时常出现,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一、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1.个体差异幼儿的性格和行为特点与个体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幼儿性格内向、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幼儿则性格开朗,话多,喜欢在老师或家长面前展示自己。

不同的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方式也会截然不同,有的会选择直接解决问题,而有的则会选择通过告状来引起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2.探索社会规则在幼儿成长阶段,他们正在逐渐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包括公平、友善、互助等。

通过告状行为,幼儿可能试图验证自己所了解的规则是否被遵守,希望通过故意或无意间的违反行为来获得关注和支持。

3.求助需求有时候,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是在表达他们的求助需求,希望得到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和帮助解决问题。

因为幼儿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可能会感到无助,他们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指引。

4.自我保护在园所或者家庭中,幼儿可能会受到其他幼儿的欺凌或侵害,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在为自己进行辩护和保护。

幼儿通过告状来寻求帮助,希望能够避免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处理对策1.认真倾听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诉说,不要轻易对他们进行评判。

倾听幼儿的诉求,了解问题的根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情况。

2.保持中立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老师和家长应该保持中立,不要轻易给予任何判断和承诺。

要以客观的态度听取双方的诉说,并且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3.引导解决问题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矛盾,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合作与友善在幼儿面临矛盾和磨擦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引导,强调合作与友善的重要性。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在幼儿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幼儿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会选择向老师或家长进行告状。

告状行为表明了幼儿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也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渴望正义感:幼儿天性善良,对于不公平的事情会感到愤怒和不满,通过告状来寻求公正。

2. 求助和依赖: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不足会感到无助,告状可以得到帮助和支持,满足他们的需求。

3. 想要吸引关注和获得关爱:幼儿告状可能是为了引起关注,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心和疼爱。

4. 自我保护和惩罚:幼儿在面对一些胆怯或害怕的情况时,会告状来保护自己并寻求对加害者的惩罚。

正确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1. 倾听和理解:无论告状的内容是什么,家长和老师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说,理解他们内心的情感,并以善意的态度回应他们的需求。

2. 鼓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小问题,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自己解决。

通过讨论和指导,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积极行为:在幼儿告状后,家长和老师可以告诉他们如何积极面对问题,对于一些小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沟通和妥协解决,同时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4. 学会适度表扬和惩罚:如果幼儿告状是出于寻找关注和关爱的目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关心和疼爱,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并对他们过度告状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罚和引导。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一种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

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幼儿园的保育和管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进,但是幼儿园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问题并不能完全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争吵和冲突也时有发生。

这时,幼儿可能会向幼儿园的老师或家长进行告状,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至关重要。

一、鼓励孩子勇敢说出来幼儿园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幼儿们在这里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

如果幼儿存在不愉快的事情,他会很不开心,甚至带来心理负担。

因此,鼓励孩子勇敢地说出来非常重要。

告诉孩子:“不要怕告诉老师或家长,他们会帮助你解决问题,使你过得更快乐。

”二、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向老师或家长告状,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这种关心不能只是嘴上说说。

老师或家长在听到孩子的告状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倾听,认真听取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受。

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问题。

三、不要轻信和袒护虽然孩子向老师或家长告状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的告诉都是真实的,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轻信孩子的话。

如果孩子的话是真实的,也不要轻易护短,而是要理性分析事情的经过和原因,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四、给予适当的关注和帮助给孩子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可以让孩子更加放心。

如果孩子只是需要倾诉,给他们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适当倾诉一下,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需要帮助,家长和老师应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五、影响面极大的孩子的举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影响面极大的孩子的举报,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里也同样存在。

当一件事情成为影响面极大的话题时,即使孩子的举报是不真实的,也很容易引起大面积的困扰。

因此,处理幼儿之间的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控制和缩小敏感度,避免事情被无中生有地放大。

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心。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坚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和愉快的成长环境。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遇到不满或者受到冤枉时,向成年人或其他儿童告发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见于幼儿园或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是幼儿在与他人相处中表达自己需求和维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

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幼儿自身因为年龄小,自我调节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容易产生不满和冲突;二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习得了告状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 倾听幼儿的诉求:无论是幼儿自己之间的冲突,还是幼儿与成年人之间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耐心倾听幼儿的诉求。

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并与幼儿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育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告状行为往往源于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培养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是解决这种行为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和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观点,积极解决冲突。

3. 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处理冲突。

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争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导他们学会妥协、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角度。

4. 鼓励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尝试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通过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往往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和指导。

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家长密切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帮助幼儿改善问题解决的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表达方式,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我们应该采取倾听、教育、引导和鼓励的策略,以帮助幼儿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表现各异,其中告状行为就是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行为。

当幼儿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儿童告状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困惑。

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探究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对策,对于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的告状行为是什么?幼儿的告状行为指的是孩子在遇到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通过向他人倾诉或者诉求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通常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孩子反映其他孩子的不良行为或者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1. 求助需求不足: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会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会通过告状行为来求助或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

2. 对不公正行为的敏感:幼儿通常有着较为敏感的道德观念,当看到不公正或不良行为时,会通过告状行为来表达对其不满。

3. 想要得到关注和支持:有些幼儿在告状时并不是真的受到了什么伤害,他们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三、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 倾听和理解: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和需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2. 鼓励独立解决问题: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 引导沟通和解决冲突: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商。

4. 注意情绪表达: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表达方式。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它既是幼儿对于问题和困难的一种应对方式,也是孩子情感需求和心理成长的体现。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应该注重关注和倾听孩子的告状行为,理解其真正含义,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处理。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幼儿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幼儿行为

正确对待幼儿告状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

首先要分清幼儿告状的目的有些孩子的告状是想借大人帮助自己“整垮”对方,有报复别人的意思,当然这是极少数的。

这时家长和教师就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绝大多数孩子的告状都是为了讨一个“公道”。

家长和教师应该弄清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区别对待。

有时孩子告状也是一种询问,因为自己不清楚某些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模仿,可又不知家长的态度如何。

比如,两个孩子同在床上玩,一个光脚下地了,另一个向妈妈告状:“他不穿鞋子就下地了。

”意在探问,“我可不可以也光脚下地玩?”这时,家长应明确表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二是要教育孩子多看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

教育孩子不管别人做得如何,自己应该按照要求去做,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三是教师要设身处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以公正的态度判断谁是谁非教师在处理矛盾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提高评价是非的能力,逐步学会自己解决纠纷,使幼儿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方法。

四是教师在处理幼儿打小报告时,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耐心地去倾听教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能粗暴地制止,应该耐心地倾听并且允许孩子争辩。

因为孩子在诉说、争辩过程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得到锻炼,而且也能明白对方的感受、想法,从而明白同伴交往之道。

老师在孩子争辩时,切勿打断话题,尤其对平时不爱说话、胆小的孩子更应该给其信心,消除其紧张心理,鼓励其说出理由。

五是对习惯于打小报告的幼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予理睬。

六是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伙伴之间的矛盾。

现在许多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他(她),养成孩子很“独”。

自己一个人玩时行,和大家玩就爱闹矛盾。

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情,不能有点小事就找老师,而且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a tce pr v d s s l i ns t h o r il o i e o uto O t e c mpl i t be a i r f pr s h olc idr n b nay i g is if r nt a n h v o s o e c o h l e y a l z n t d fe e
t p si e ms o s c o o y y e n t r fp y h l g .M e n i ,o r r s a c a c i e e f c s o h s c o o i a e lh a wh l e u e e r h h s a tv fe t n t e p y h l g c lh at
a d e c ton o r s ho lc l r n. n du a i fp e c o hid e
Ke r s r s h o h l r n;c mp an e a i r ; e a ir l y wo d :p e c o lc i e d o li tb h v o s b h v o a d f a i n mo i c to i
摘 要 :告状行 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中的一种表现 。我们从分析 学前儿童告状 行为 的不 同种类及对 学前儿童
告 状 行 为 的 心 理 学解 释 出 发 , 针 对 性 地 提 出 了 学 前 儿 童 告状 行 为 的处 理措 施 。此 外 , 究 并 理 解 学 前 儿 童 的告 状 行 为 有 研 对 学 前 儿 童 的心 理 健 康 及 教 育 都 有 一定 的 积 极 意 义 。
反 复告状 、 耀) 以他 人为导 向的告状 ( 炫 、 包括 消极 评价、 嘲笑 、 苦 ) 以规 则 为导 向的告 状 ( 括解 诉 和 包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1、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态度幼儿爱告状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告状应斥欢迎的态度,在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可以先停一停别急着截断或不耐烦,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帮助幼儿,只要教师能重视幼儿告状,并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2、认真倾听幼儿的告状,要了解原因“对症下药”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致、全面的调查,争吵、控告的原因,详细的弄清告状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以下列举个别类型进行分析:(1)、检举类告状的幼儿,他们以揭发检举他人的方式显示自己的优秀,其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老师,表现自己,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幼儿的面批评另一个幼儿,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说:“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2)、求赏类告状,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因为幼儿告状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老师不宜鼓励。

(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这时老师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4)、保护弱者类告状行为,这是幼儿道德意识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视之为一种可喜的想象,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然后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的任务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重要时期,告状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

幼儿用告状的方式向成人或者其他小朋友传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告状都有必要受到成人的干预,因此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程度、行为背景及实际需要,遵循感受-表达-理解-应对的原则,制定合适的处理策略。

1.1 告状的意义幼儿阶段告状的行为,无论是对成人或者其他小朋友,表明了幼儿自我保护的需求,增强了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建立正义感和合作精神。

同时告状的行为也表明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

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与所处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尤其是父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处罚惩戒方式。

因为孩子常常觉得家庭和学校的规矩是不一样的,他们理念还不太成熟,有时不了解为什么让自己按照规矩办事,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同时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求助成人解决。

幼儿告状的表现常常通过口述、肢体语言、哭闹或者书面形式等方式表达。

其中口述或者书面的表达方式明确,成年人容易理解,肢体语言和哭闹的表现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幼儿所处的情景、人际关系和情绪背景等方面进行理解。

2.1 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孩子能够掌握好自己情绪的节奏,则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化解矛盾,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告状。

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多练习,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例如在冲动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等自我调节方式。

2.2 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需要幼儿自己解决的问题,例如延伸活动、小组合作等,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权衡,分配责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把小朋友闹矛盾的事情变成小朋友自己解决的问题,消除矛盾。

2.3 不一定要干预每一次告状幼儿告状的行为往往不一定要成人的过多干预和插手,适当地给幼儿一些自主处理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逐渐学会自我思考和处理解决自己的问题,增强自主性,提高综合素质。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在告状行为中,其实是在通过向成人告知他人的不良行为来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这也是幼儿在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之前,寻求帮助和寻求公平的一种方式。

这种行为对于幼儿的社会情感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处理对策来引导和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行为。

我们需要理解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即幼儿想要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关心和理解幼儿所表达的内容和感受。

在幼儿告状时,我们可以问幼儿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为什么你觉得这样是不公平的?”或者“你觉得需要我的帮助吗?”通过这样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情绪,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不满和解决问题。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会引起冲突和矛盾,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些合适的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你可以和对方直接说出你的不满,告诉他你希望他改正”或者“如果对方不愿意改正,你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依赖于告状行为。

我们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干预和处理,帮助幼儿化解冲突并达到公平的结果。

当幼儿告状时,我们可以尽快介入并进行调解。

我们可以先倾听双方的说法,并给予公正的评论和评估,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幼儿来说,及时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成人的关心和公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处理结果。

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发展。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涉及到道德和公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情感发展。

我们可以向幼儿传递“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在面对冲突和不满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式是更好的选择。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面对不公、不满或冲突等问题时,选择向成年人或权威人士告知或求助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普遍存在,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告状的原因可以包括遭受了不公正待遇、遭到了他人的攻击或欺负,或者是幼儿自身行为上产生了内疚感等。

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家长和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并采取恰当的处理对策。

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感受和需求,理解他们告状的动机。

幼儿告状是一种维护自己权益的方式,他们希望通过借助成年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幼儿告状时,不能简单地觉得幼儿是在“闹事”,而是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诉求,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和教师要先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情况,以便判断和处理幼儿的告状。

有时候,幼儿可能出于误解或片面的认识而告状,甚至有时候是为了争取自己的私利。

家长和教师需要与相关的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真相,从而辨别幼儿告状的真实性。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告状不应成为其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而是应该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补充手段。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沟通,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家长和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向幼儿传递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会幼儿如何与他人进行合理的沟通,如何妥善处理冲突和问题,也可以减少幼儿告状的次数。

家长和教师还要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幼儿告状往往与其所处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关,家长和教师需要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家长和教师也要给予幼儿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和教师需要正确对待并予以适当的处理。

尊重幼儿的感受和需求,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引导幼儿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注重幼儿的情感和道德教育,这些都是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对策。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浅谈幼儿告状行为幼儿时期,孩子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在逐步形成。

在这个阶段,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向老师或家长告状的经历。

那么,为什么幼儿会出现告状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方面,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寻求大人的帮助。

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会选择告状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正在发展,他们还不擅长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因此告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1.惩罚心理:幼儿在受到欺负或遭受不公待遇时,他们希望通过告状让欺负他们的人受到惩罚,以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2.求关注心理:有些幼儿告状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他们希望通过告状让大人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3.求助心理: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他们希望通过告状寻求大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4.模仿心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身边大人的行为。

如果他们看到大人告状,他们也会学会告状。

了解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和处理这种行为呢?1.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当幼儿告状时,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关心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大人的关爱。

2.引导幼儿正确表达:我们要教育幼儿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如鼓励他们与同伴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我们要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减少对大人的依赖。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告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而是应该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

5.榜样作用:作为大人,我们要以身作则,自己不告状,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幼儿。

6.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配合:家庭和幼儿园要共同关注幼儿的告状行为,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引导这种行为。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与他人发生矛盾、争执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向父母、老师、保育员等有关人员主动告发、求助的一种行为。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生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1. 倾诉需求:幼儿的内心世界比较单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会倾向于向有关人员寻求安慰和鼓励。

2. 追求公正:幼儿对待他人的方式,往往是依靠自已的喜好来判断,比较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当发生不公正的事情时,就会向成人透露。

3. 获得关注:幼儿会通过告状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和重视,这种行为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在幼儿园里出现。

二、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的技巧和原则1. 倾听与关注: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倾听和关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重视,同时帮助孩子明确问题。

2. 不轻信: 对于幼儿的告状,我们要遗忘或确信后,再去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切忌以下而治,误判案情。

3. 调解纠纷: 对于通过告状提出纠纷的幼儿,我们也应该引导其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行为来协调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4. 培养应对能力: 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我们应该鼓励其从自身角度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独立应对能力,帮助其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1. 重点培养幼儿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幼儿常常会出现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幼儿通过模拟解释场景,了解不同情况下的正确反应和处理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让其学会认识到问题的麻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思考,找到恰当的解决方式。

2. 启发和指导幼儿处理矛盾和纷争的能力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和纷争,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相关活动和训练,帮助幼儿学习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学会有礼貌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培养其以合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3. 加强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与幼儿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生活发现,同时也应该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在合适时刻向自己寻求帮助和建议。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刘丽杰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

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

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

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

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

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

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

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

(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或家庭中,向成人反映其他幼儿的不当行为或违规状况的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口头告状、书面告状、示意告状等。

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多种可能,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义感和对公平的追求:幼儿年龄较小,他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认知往往比较简单,对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分配容易出现不公现象时,幼儿可能会主动告状,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寻求公平。

2.寻求关注和关爱:幼儿在告状时,往往希望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和关爱,希望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

3.自我保护和恐惧心理:有些幼儿由于自身的特殊原因,可能会感到害怕、困惑或受到少数幼儿的欺凌,因此采取告状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在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倾听和尊重:在幼儿向成年人告状时,我们首先应该倾听他们的诉求,并且给予他们尊重和关注。

通过倾听幼儿的讲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幼儿的感受。

2.调解和引导:在了解事情的情况后,成年人可以采取适当的调解措施,引导幼儿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以与涉事幼儿进行对话,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教育和培养:通过教育和培养,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向幼儿传授法规、人情世故等知识,让他们能够主动解决一些小问题。

4.关注和保护: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幼儿,如受到欺凌或遭受伤害的幼儿,成年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我们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通过倾听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特殊情况下,要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遇到他人不当行为时,会主动向教师或其他成人反映,并要求其干预的行为。

幼儿告状通常发生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在家庭教育中也有可能发生。

对于幼儿告状的处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采取合适的对策。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1、正义感强烈幼儿告状的首要原因是他们的正义感强烈,认为遇到不公正的事情需要得到解决。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能够敏锐地感知到生活中的不公平,如一些孩子抢玩具,欺负他人,就会触动他们的正义感,因此会主动告诉老师或家长。

2、需求关注幼儿正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需求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如果发现有同学欺负他,也会选择向老师寻求帮助,因为老师是他们寻求关注的第一人。

3、保护自己幼儿还未形成完全独立的意识,处在自我保护的阶段,如果发现有人欺负他们时,会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以期得到保护。

这也是幼儿告状的一种很常见的情况。

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1、不偏听偏信在处理幼儿告状的情况时,不应偏听偏信,需要尽可能多了解情况,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不要对于某一方偏袒或暗示态度。

2、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在处理幼儿告状的情况中,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告诉幼儿不要欺负他人,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责怪他人,等等。

3、平等对待在面对不同的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平等对待,不应该因为某一个幼儿告状频繁而对他人有偏见,也不应该只因为某个幼儿告状少而忽视他人的行为。

4、多方面了解在面对幼儿告状的情况时,需要多方面了解情况。

可以先询问原因,然后观察局面,了解双方言语和行为,以识别是否真的存在欺负现象。

如果有,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想法,并找到解决方案。

5、保留私人空间在处理幼儿告状的情况时,需要保留私人空间,不要公开批评或污名化任何一方,以免对人造成伤害。

三、预防幼儿告状的行为1、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说服别人,让别人遵守规则,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告诉老师或家长。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

解读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处理对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出于不满、不公、冲突等原因,向教师或其他成人透露自己受到不公待遇或遭受委屈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体现了幼儿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权威的信任。

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需要妥善处理,既要维护幼儿的权益,又要教育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和矛盾,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告状行为的积极意义。

幼儿告状行为表明他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保护。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将其视为幼儿的“举报行为”,而是正常的表达需求的途径。

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告状内容,并保持中立的态度。

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教师不应急于判定事情的是非曲直,而要注重倾听幼儿的感受和诉求。

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幼儿感到不公平。

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自行解决冲突。

在听取幼儿的诉说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询问幼儿是否已与同伴进行沟通、提出解决方案等。

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团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通过开展协作活动,教师促使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从而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教师还应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

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共同制定对策,有助于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加强自身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和矛盾,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技能。

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以关注、倾听、引导为原则,既要维护幼儿的权益,又要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

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

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

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

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引言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

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告状行为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浅谈学前儿童告状行为摘要: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常见行为之一。

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以及幼儿人际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格产生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

这个问题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真实的幼儿生活世界。

关键词: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纠正方法引言告状行为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由于教师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处理会影响学前儿童之间以及学前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会对学前儿童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在学前教育的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性质,意义等反面探讨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处理。

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内涵(一)学前儿童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害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二)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类幼儿告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

从告状行为的使用策略来分,告状行为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请求,撒娇,耐心等待,反复告状,炫耀)。

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包括消极评价,嘲笑,诉苦)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包括解释说理,神态示意,抱怨,提示)。

从告状行为发生的动机来分,可以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告状(学前儿童受欺负后为寻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求赏型告状行为(企图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求罚型告状行为(动机是报复或嫉妒,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试探型告状行为(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和陈诉型告状行为(为明辨是非和说明情况)。

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的原因也特别复杂,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关注:一是,需要我们从幼儿的行为和幼儿的特点找出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二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针对不同的幼儿做出不同的处理,这样才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二·对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分析(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

在幼儿园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

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一些幼儿的情况,但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在访谈中也了解到个别教师甚至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感到厌烦。

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理十几起的"案件。

总之,一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事, 在孩子眼中永远都是大事。

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幼儿告状原因主要分为三种:1.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寻求老师的帮助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虽然较迅速, 但还不够完善。

虽然幼儿相互之间年龄差异较小, 但其心理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老师就是他们的天。

在幼儿园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难免会产生矛盾。

在他们看来,谁好谁坏就只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谁给我玩玩具,谁陪我做游戏,谁就是最好的";"谁不陪我玩,谁抢我玩具",这就是不好的。

当幼儿在游戏玩耍时受到期负或不满的情况下,极力的表现就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想依赖老师来解决遇到的小矛盾,因此,他们就无止无休的告状。

在妈咪爱婴网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在早上的晨间活动中,孩子们不亦乐乎的玩着自己所分到的积木。

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的积木渐渐变成了漂亮的"成品",因此积木变少了,为了能使自己继续玩下去,丁家立就开始动起了脑筋,去拿别的孩子的积木。

因他平时比较捣蛋,孩子们就一一给了积木。

此时,阳阳的积木也快搭玩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丁佳立有好多的积木,就跑到我的跟前,一边向我撒娇一边向我告状,说:"陈老师,丁佳立拿了别人好多的积木,你让他给我几块好不好啊?他凭什么拿那么多,又不是他自己的。

案例二:一天的餐前活动中,孩子们在图书角看图书,张熔手里拿了一本恐龙的书,看的津津有味。

这时,鲍旭阳想把张熔手中的书拿过来,可是张熔哪里肯啊!使劲地把书藏在胸口。

鲍旭阳见状,一边抢她手中的书,一边打她的头。

这时张熔就过来告状:"陈老师,鲍旭阳抢我的书,还打我头"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孩子在告状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自己的不满之处。

[案例一]中的阳阳为了得到丁佳立手中的积木而向老师告状,希望得到老师适当的帮助,让他也拥有好多的积木。

[案例二] 中的张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想通过老师来制止鲍旭阳抢书、打人的行为,这种告状往往只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

"2."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这种告状往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

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

幼儿的思维比较幼稚,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为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3.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向老师揭发幼儿之间的行为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

因此,一旦同伴间出现"违规"行为,他们经常会采用解释说理、提示的动机向教师告状。

(二)幼儿告状的动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

老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指导,相信幼儿的这些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发展。

幼儿的告状是自身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也是力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随着幼儿之间相互告状行为的增多,仔细分析他们告状的动机:1. 寻求老师的同情和保护指幼儿发现同伴侵犯自己的利益或同伴的行为与自己的意愿发生冲突,但以自己的力量难以做成某件事情或实现某种意图时,借助教师的力量,让教师为自己想办法或帮自己解决。

2.试探老师对某种事情的态度指幼儿自己不明确教师的要求或意图,不确定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或意图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3.表现自己每个幼儿天生都具有"我要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当看到同伴的"不当"行为时,幼儿会为了获得教师的好感、受到教师关注和认同而向教师告状,以此抬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4.陈述情况幼儿会察言观色,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进行判断,及时向教师告状,陈述一种事实。

5.利用告状来报复对方这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嫉妒或报复心理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6.检举对方这是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揭发他人的违纪行为。

7.嫉妒他人当幼儿看到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自己当时却无法拥有或胜过时,产生了不安、烦恼、痛苦、怨恨等负性情绪,并企图破坏他人的优越状况,这会激发幼儿告状行为。

三、如何处理孩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一)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态度都要: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

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幼儿体会到宽容的乐趣。

要关于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处理告状不在于解决矛盾,而是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与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幼儿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太过于自我的表现。

父母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幼儿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一个从小就具有领袖气质、充满自信的幼儿肯定不会有事没事地把"老师,某某又怎么啦"挂在嘴边。

同时,家长也要教会幼儿不能太自我。

否则,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坏的,就值得告状。

幼儿期的幼儿爱告状的的确不少。

但他们的告状没有什么恶意,目的只是想看看大人对那些不守规则的人。

(二)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如何处理,大人最好不要随便表态,要搞清楚幼儿告状的目的原因,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检举揭发"类告状。

如"某某又在打人了"。

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

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

如"黑板上的字是某某叫我擦的","是某某叫我在书上画的",这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

同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没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

4.挑剔性的告状。

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候大众不要马上去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

(三)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

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纠正儿童告状行为时,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的内因和外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