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
教师招聘德育模式典例分析
教师招聘德育模式典例分析
1.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要主张: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2.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3.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4.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主要主张: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
教师德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已有价值观,而非强加教师认可的观念。
【例题】
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答案】A。
解析:认知模式是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师德师风的金字塔模型与培养路径
师德师风的金字塔模型与培养路径在教育领域中,师道是至关重要的。
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金字塔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管理与发展中,为师德师风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框架。
本文将详细探讨师德师风的金字塔模型以及培养路径。
1. 师德师风的金字塔模型师德师风的金字塔模型由基础层、核心层和顶层构成。
每一层都是构建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层:基础层是师德师风金字塔的基石,包括教师专业素养、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等方面。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始终保持职业操守。
核心层:核心层是师德师风金字塔的核心,包括规范教学行为、关爱学生、引领学生等方面。
教师应该时刻坚守教育伦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顶层:顶层是师德师风金字塔的终极目标,包括教育实践创新、社会影响力、教师领袖力等方面。
优秀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并成为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
2. 师德师风的培养路径为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可以按照以下路径进行:(1)教师个人自我建设:教师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学科知识储备,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学技能。
同时,教师要注重道德的修养,通过读书、参观讲座等形式,提升自己的个人品质。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学校和教育局应该加强师德师风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座谈会、讨论班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师德师风的内涵,增强师德师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搭建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育心得来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教师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4)建立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定期评估。
教师的十种心智模型
教师的十种心智模型
1.学习者为中心模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2. 反思模型: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水平。
3. 转化模型: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4. 互动模型: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5. 知识建构模型:教师倡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和交流的方式构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6. 合作学习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技能。
7. 评价模型: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8. 个性化教育模型: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
9. 整合模型:教师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0. 实践模型:教师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1 -。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的三维模型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构建学校德育的三维模型摘要:道德的社会性和个体性是德育的两个永恒的对比视点,我国传统德育过分重视社会性而排斥个体性,导致德育成效不高。
本文考察了这两个视点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现代社会的学校德育改革,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实施德育的操作途径三个维度构建新时期的德育模型。
关键词:社会;个体;道德;以人为本;德育模型。
道德一直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极为重视的为人要素。
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进一步强调德与法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
本文从德育本质探源出发,构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模型,试图在学校层面寻找德育的立足点,提高中小学实施德育实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对德育本质的反思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群体性的一个根本属性。
降生于世的人要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彼此交往和相互交换需要一定的相互承诺来保障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进而就要求该社会中的人要守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舆论又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道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后来一些道德行为规范被统治阶级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行,就上升为法律,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体现了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但也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取向。
道德和法律本质上是处理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中国传统德育本质探源考察中国道德的起源,可以发现在中国“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育一直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内容。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德育素养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德育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德育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德育素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呢?首先,教师德育素养包含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注重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坚守师德底线,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次,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政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此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最后,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师德育素养培训的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善于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努力。
同时,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和支持教师的成长,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
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教师德育素养是教师自身精神修养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也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德育素养的提高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发展的必修课程,建立一种新的教师德育素养模型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
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是指重新构建教师德育素养的发展模式和评价标准,在满足现实需求的同时,将德育素养内容和标准更紧密地融入到教师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素养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只有熟练掌握课程知识和思想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教学方法创新的能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能力,深入了解教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应用。
二、师德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和知识传递者,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持之以恒的理念是:正义、公平、平等、尊重和自由。
教师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始终保持良好的师德形象。
三、思想道德方面:教师作为社会的传承者和培养目标的引导者,不仅要在教育中注重知识传授,而且要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积极引导,推动学生个人的发展。
除了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外,还要具备较高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引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自我管理方面:教师要具有自我意志力,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追求卓越的提升和自我适应,突破自我的局限,减少抱怨,改进自己的缺陷,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注重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模式的改进,明确自我定位和发掘自我优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加强自我竞争力和领导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深化德育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总之,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的建立旨在全面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发展环境,也为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幼儿园教师德育工作总结评价模型构建
一、前言1.确立评价目标模型以培养幼儿道德品质、良好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互动等各个环节。
具体评价目标包括:(1)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关爱同伴、诚信守规、感恩图报;(2)良好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环保意识;(3)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参与公益、尊重多元文化。
2.制定评价标准针对每个评价目标,我们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以道德品质为例,评价标准包括:(1)尊敬师长:听从教导、礼貌待人、关心教师、积极参与;(2)关爱同伴:友善相处、分享快乐、互助成长、共同进步;(3)诚信守规:遵守纪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自律自强;(4)感恩图报:珍惜资源、感恩父母、关爱弱者、回馈社会。
3.构建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和家长评四个方面,充分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1)自评:引导幼儿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培养自我教育意识;(2)同伴评:鼓励幼儿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教师评:关注幼儿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4)家长评:家园共育,携手关注幼儿成长,共同培养幼儿优秀品质。
4.实施评价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评价的动态性和持续性,将评价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
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反馈,鼓励幼儿不断进步。
同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策略,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5.评价结果处理评价结果作为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我们将对优秀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对需改进的幼儿给予关心和指导。
通过评价结果,激发幼儿内在动力,促进全体幼儿德育水平的提升。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幼儿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另外,我们也会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比如,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我们还会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关键角色,他们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发展。
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是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它是衡量教师个体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道德修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
道德修养主要包括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教师对道德价值的认同和情感基础,教师要具备正确的道德情感,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道德意识是教师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和自觉度,教师要具备敏锐的道德意识,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道德问题。
道德行为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法律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法律意识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和法律遵守。
法律知识是教师对法律知识体系的了解,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能够给学生传递正确的法律观念。
法律观念是教师对法治社会的认同和尊重,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法律遵守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遵守法律规定,教师要模范遵守法律,依法管理学生。
教育教学能力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它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
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教育方法和教育思维。
教学技能是教师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教育方法是教师使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思维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思考和反思,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思维,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
隆回县师德养成的立体构建模式
隆回县师德养成的立体构建模式隆回县教育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为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探索建立了一种立体构建模式,具体如下:一、课程构建针对教师师德素养提升,隆回县教育系统根据“志、德、能、功、外”的维度,创新设计了6门课程,分别是:《忆在职场的心声》、《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与师德》、《乔木锤练》、《三率统考知识培训》、《班主任工作技能培训》。
其中,《忆在职场的心声》课程让教师回顾个人的职业生涯,反思自己过去的失误,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认识;《教育法律法规》课程重点介绍教师工作中需要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维护自身权益和遵循法律的能力;《教育伦理与师德》课程注重培养教师的高度道德观,提高教师行为规范,增强服务意识;《乔木锤练》课程注重实战技能,让教师全面掌握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能;《三率统考知识培训》课程重点强化教师的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班主任工作技能培训》课程则着眼于班主任的具体工作需求,以提升学生防性侵意识、树立正确人生观、了解校园安全等为主要目标。
二、活动构建教师师德的提升也需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因此,在课程之外,县教育系统还设置了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增强教师的师德素养。
例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育脱贫、家访实践、师生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同时,还设立师德先进个人、优质课程示范、先进班集体等评选活动,以此激发教师的積极性和奉献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
三、制度构建隆回县教育系统还注重制度建设,以制约教师的行为规范,避免师德问题发生。
制度构建主要包括: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建立教师信用档案,对教师不良行为进行记录,以此规范教师行为;建立学校处分制度,对师德问题进行处罚,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敬虔践行教育事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以上三个层面的立体构建为教师师德养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培养出一批具有道德高尚、业务精湛、服务意识强烈的教师队伍,为隆回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作为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核心素养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综合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认知发展状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实现学生成长的全面性。
第二,强化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
作为道德课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同时,在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道德规范,且不断自我反思和修正行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和法治职业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通过法律知识的教授和普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法律责任和权利,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常识和法治职业素养,能够科学、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法律法规,同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和行为。
第四,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与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互动式教学等,自由组合,强化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
此时,教师需要开放心态,善于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让教学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核心素养模型需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自身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法律常识和法治职业素养,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创意,这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系统模型。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完成更有意义和负责任的教育工作。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教师扮演着培养未来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然而,不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以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为基础,对五类教师进行分析。
一、榜样型教师:榜样型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激励。
他们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自我修养和教育责任。
榜样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二、引领型教师:引领型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合适的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关怀型教师:关怀型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健康。
他们以关爱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关怀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情感支持的保护者。
四、团队型教师:团队型教师具备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擅长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
他们能够与其他教师形成良好的协同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效果,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调整和提升。
他们注重反馈和评估,关注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结论: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我们应当综合考虑榜样型、引领型、关怀型、团队型和反思型五种教师类型的优势,培养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模式,以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教师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同时关注核心要素的发展,为优质教育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扩展阅读:师德发展模型是针对教师道德建设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
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师德核心观、师德行为规范、师德价值追求和师生关系建构。
师德发展模型突出了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强调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
综合考量师德核心观、行为规范、价值追求和师生关系建构等多个要素,才能够构建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
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近年来,教育界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越来越重视。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灵魂。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总结和评估教师师德师风工作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以期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质量与效果。
一、概述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是针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评估工作的价值、效果和改进方向为目的的分析工具。
通过该模型可以全面了解教师个体水平和整体发展状况,为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二、基本原则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应具备以下基本原则:1.客观公正:评价过程应本着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进行,避免主观意见干扰评价结果。
2.多维度综合评价: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行为、教学效果、管理水平、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指标,以全面反映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
3.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既要通过量化指标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测量,又要结合质性评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品德进行判断。
三、评价内容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应涵盖以下内容:1.教师师德行为:包括师德修养、师德规范等方面的评价,评估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风险防范能力。
2.教学效果:评估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是否合理,学生学习成绩和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3.教育管理:评估教师的班级管理、学生指导和家庭沟通等方面的表现,观察教师是否能够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学管理。
4.职业素养:评估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思想、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评价指标教师师德师风工作总结的价值评估模型的评价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教学质量:教师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多样化、因材施教的能力以及启发思考的能力等。
3.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反馈和满意度等。
4.师生关系: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信任程度和情感沟通等。
提升教师师德师风的策略与实践模型构建
提升教师师德师风的策略与实践模型构建引言:教师师德师风的提升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良好的教师师德师风不仅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也能够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发展。
然而,要想提升教师师德师风,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策略和实践模型,下文将以此为主线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认识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1.1 教师师德师风的概念与内涵教师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代表着教师的品质与形象。
1.2 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教师师德师风与教育质量及学校形象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师师德师风能够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部分:教师师德师风的策略2.1 建构教师师德师风的导向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坚守教育本质,重视德育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2.2 设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和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惩戒和矫正不良师德师风的行为。
2.3 推行师德师风倡导活动组织开展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师德师风意识和素养。
第三部分:实践模型构建3.1 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体系设立专门的师德师风培训课程,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技巧。
3.2 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的校本化管理学校要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日常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升。
第四部分:师德师风的实践案例4.1 班主任角色定位的转变某学校班主任注重学生生活方面的指导,通过关心、引导和榜样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
4.2 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某高职院校通过成立师德师风委员会,制定相关规定和奖惩措施,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评价,有效提升教师师德师风。
总结: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的工作。
通过建构科学的策略和实践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意识,并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教师是社会的栋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可以将教师分为多个类别,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教师进行五类分析。
一、严守师德的优秀教师这类教师以严守师德为核心,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以公正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
他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业进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
他们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发展的基础。
这类教师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他们注重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注重教育创新的教师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类教师注重创新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领域,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同时,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具有教育研究精神的教师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这类教师具备对教育科研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注重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实践。
他们通过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通过研究成果分享给其他教师,推动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
五、强调团队合作的教师团队合作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这类教师注重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其他教师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积极承担责任,参与讨论和决策,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这种教师不仅关注个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注重整个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通过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我们可以将教师进行五类分析,这有助于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发展。
师德师风的理论模型与应用
师德师风的理论模型与应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
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在当今社会,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理论模型,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师德师风的内涵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师风,则是教师的行为作风,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方法、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方式等方面。
师德师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师德是师风的内在基础,师风是师德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师德师风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岗敬业: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工作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为人师表: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
5、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师德师风的理论模型1、动力机制模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双重影响。
内在动力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成就感等;外在动力包括社会的期望、学校的管理、家长的要求等。
当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时,教师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
例如,一位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有着强烈职业理想的教师,在学校给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支持、家长对其工作充分理解和配合的情况下,更有可能积极投入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
2、认知情感行为模型这个模型认为,教师对师德师风的认知是基础,情感体验是中介,最终表现为具体的行为。
教师首先要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清晰的认识,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如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等,从而促使其采取符合师德师风要求的行为。
谈谈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模型创建
谈谈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模型创立导语:德育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的展开,而以主题为单位组织德育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学科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教师德育能力构造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
有学者把教师德育能力分为: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与践行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规律、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了解并正确评价德育对象的能力,控制德育环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1]。
也有学者将教师德育能力分为:德育设计能力,德育实施能力和德育评价能力[2]。
尽管教师德育能力构造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一些学者仍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林海亮、王凌霞指出,社会学知识是教师德育能力的根底知识[3],林海亮[4]亦指出教师的德育能力模型应该是综合性、立体性和可变性的素质模型。
借鉴以上研究成果,结合长远的教育目标和上海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和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我们按原理的知识与临床的知识,一般领域的知识与特殊领域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分类法,从三个层次构建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模型:即通用德育能力,主题德育能力和学科德育能力。
其中通用德育能力是根底,属于原理性知识和一般领域的知识;主题德育能力是跨学科的,而学科德育能力是分科的。
这两者属于临床实践的知识和特殊领域的知识。
第一个层次,教师的通用德育能力是以教育过程的五大要素为纵向维度,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这些根底理论为横向维度构成一个框架。
德育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的展开,而以主题为单位组织德育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学科的。
在教师进展了系统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学习后,再结合不同的主题,进展教育实践。
在这个层次上,教师需要掌握不同主题的相关知识和相应的的德育方法。
(于《教师教育论坛》杂志。
《教师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在具备了通用德育能力和对不同主题的了解后,教师要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科,恰当地、巧妙地将不同的德育主题融入学科教学。
德育评价模型
德育评价模型
德育评价模型是指用于评估个体德育素养水平的一种模型,它旨在通过对德育表现的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估,来帮助个体全面发展和提高其德育素养。
德育评价模型包括以下要素: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目标,如培养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谐人际关系等。
2.德育标准:明确德育标准,如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社会影响力等。
3.德育指标:将德育标准具体化,如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等。
4.德育评价方法: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如观察、记录、问卷调查、考试等。
5.德育评价工具: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评价表格、评分标准、评价手册等。
德育评价模型的运用,对于推动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德育表现的科学评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素质,更可以帮助学校及教育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 1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初探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中小学的核心教师之一,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日益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素养更加需要重视和提升。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师核心素养模型,以期为培养具有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道德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先行者,“教书育人”是道德素养的最直接表现。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来说,他们的道德观念、伦理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1. 道德规范执行能力道德规范执行能力是道德素养的基本表现之一。
道德与法治教师需严格遵守学校规定、课堂纪律,不仅仅是为了本身教学的有条不紊,同时也要展示出人格的魅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践行道德规范,同时作为学生的榜样,更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信仰和行为。
2. 道德情感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表达能力是道德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保持亲和力和教育情感,了解学生需求,弘扬人文精神、生命观和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师从性格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要刻意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气氛,让学生在崇尚道德、崇尚法律的环境中逐步成长。
二、法律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中小学的法治人师,他们的法律素养也相当重要。
法律素养是指教师应该熟悉相关法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同时充分了解法律责任。
1. 法律基本知识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们应该熟知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法律责任等方面知识,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要了解各种法律法规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以便为学生树立典型。
并以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力,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崇尚法律、遵纪守法。
2. 德法综合培养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中小学法律素养先锋,需要将道德与法律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教师德法融合原则实现德法素质的协同发展。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法律观念,从全员、全方位宣传法律法规、贯彻恪守法律精神等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全面提升学生从小学就应养成的崇尚法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
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分析教师是教育行业的核心人物,师德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基于师德及其核心要素发展模型的五类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道德师德教师道德师德教师是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教师。
他们一般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实践经验。
这类教师不仅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更是以身作则,将良好的道德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
他们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并且在课堂上提倡学生遵循道德规范,努力做一个道德榜样。
同时,在处理校内教育问题时,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师生关系,并维护学校秩序和校风。
二、知识师德教师知识师德教师是扎根于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师德修养的教师。
他们普遍具有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和知识面宽广的特点。
他们注重提升自己的学科水平和知识深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他们也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使自己的教育学识与教学实践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三、创新师德教师创新师德教师是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教师。
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注入新的元素,争取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他们注重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情感师德教师情感师德教师是具有强烈的情感修养和认知能力的教师。
他们注重各种感情体验的抒发,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内心,用深度的情感加强学生对教育的信任和感情投入。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他们会通过开展情感活动、心理疏导等方式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社会师德教师社会师德教师是关注社会变革和学生成长的教师。
他们注重和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历史和当代发展状况的联系。
这类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除了自身的发展还要具备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德育素养新模型
近年来,“专业化”“专业素养”等概念在不断精进的教育改革中被教育界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又于2014年展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这两项工作进一步推进了“教师专业”“教师素养”等概念的规范使用及实践。
笔者作为这两项工作的参与者,切身感受到在推进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均在逐步明晰教学专业化与德育专业化之间的相对边界。
而对于“德育专业化”这‘教育研究与实践取向,如何界定和理解“德育素养”是当前的一项基础性研究议题。
教师的德育素养具有相对独立的边界
檀传宝教授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教师德育专业化”命题[1]。
他认为,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德育工作者的未分化时期,其对应的是经验型教育阶段,特征是教育几乎等于德育,“教师即人师”,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二阶段是教师逐步分化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阶段,与之对应的是近现代专业化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一般科任教师(非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常常会误解工作分工,将德育责任完全推诿给所谓的“德育教师”;第三阶段是指向教育专业意义上的教师“德
育专业化”阶段,这.阶段的特征是包括德育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都应走向德育专业化。
[2]
近年来,教师德育专业化思想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政策表达和实践运用。
那么,教师的德育素养究竟指什么?它有哪些相对独立的内容?
德育素养强调教育者作为“人”的品质。
人们对教师的美好期待大抵出于对人品好、人性美的要求,如希望教师能无差别地爱学生,能倾听、尊重、了解学生,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等。
我们从“素养”词的意涵中也能觉察到古已有之的对教育者“人”之品质的要求。
“素养”一词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使用,始于西方学界。
尤其是“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自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来,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梳理国外文献时我们发现,当描述学生的“素养”时多会使用competencies(常用来指胜任力、能力、竞争力),当描述教师的“素养”时,最常使用的词是qualities(常用来指质量、品质、特性)。
这种语词使用的差异和习惯表明,“学生素养”更多是指一种学习能力的养成,它是一种被期待的学习结果,强调竞争性;而教师素养除了指向一种顺利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师资条件,还传承着自苏格拉底时代起便根深蒂固的“美德即知识”的圣贤教师形象,它重在强调教师的品質和质量。
在认识教师素养时所持的人之品格的要求,在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中都是相通的。
如,我国从孔子时代传承下来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是
关于对教师“人”之品质的要求。
又如,西方社会关于教师发展的经典手册《有效教师的素养》,用一个整章的篇幅讨论了教师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所应具有的品质。
只是一直以来我们没把这些美好期待规范为对教师的要求,只是附加在对“好教师”的描述上,以至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品质与规格要求并不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效力。
德育素养的讨论将首先把对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品质与规格要求从过去可有可无的附加状态中剥离出来,放置在德育专业化的序列中进行研究及寻求政策上的合法化。
事实上,教师德育素养的政策合法化进程已经开始,这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文本就可以鲜明地感受到。
教师专业标准中使用了“专业理念与师德”的一级内容维度,并在这.维度下讨论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对做一名合格教师提出的“人”的基本品质与规格要求。
德育素养更多指向“师一生”这一关系型存在。
当前,我们会使用“全员德育”“全时空德育”的理念参与德育实践,那是否意味着教师的德育素养也是多指向性、泛化的?审视教师工作所涉及的形式及内容,教师确实要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文本、教学、管理……学生、同事、家长……教育时空里的一切入情世故似乎都与教师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所有这些,都会对教师个体提出直接或间接的德育素养要求。
尽管如此在诸多教师的工作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始终处在舞台的最中心,因而,教师德育素养
对专业化发展的诉求和价值也更大程度上围绕师生关系而产生。
因此,这里所呈现的教师德育素养模型是一种能够反映师生双方非教学需要和教育性交往特质的关联图(见图1.)。
这个关联图意在揭示教师在对学生产生德育影响时所需要的素养结构与内容,指出在哪些领域中教师的德育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引领和影响。
如图1所示,责任心和行动力是教师德育素养的两个支点,这两个支点分别对应着对教师提出的有关德育知识、情意、行动上的要求。
与此同时,此关联图聚焦“师一生”关系视角追溯教师德育素养的实践指向,结合“生活实践”“价值引导”“社会性发展”3个教师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实践领域,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认识教师的德育素养。
还需明确的两点是:(1)关联图中涉及的要素和内容均指向所有教师的德育工作需要,而不是对教师的个人道德作出描述和要求。
(2)关联图中涉及的要素和内容是所有教师应具有的基本德育素养,而非理想的德育素养目标。
“责任心”“行动力”:教师德育素养的两个支点
近年来,笔者曾经在各省市对直接德育课程教师和间接学校德育工作者做过多轮访谈,最终得出——在实际发生的德育过程中,“责任心”和“行动力”是最重要的行动依据,对于德育实践中的教师有着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关于责任心。
责任心偏重描述所有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实践品质。
人们在讨论德育过程或德育结构时,最常使用的是“知、情、意、行”
四要素说,这通常是将道德学习作为起点、以道德实践作为目标,对道德学习者的状态进行界定和阐释。
四要素说对思考教师的德育素养同样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需要我们在定位上认识到教师是道德实践者(言下之意指教师已完成了基础的道德学习)而非初始阶段的道德学习者。
因此,这里在讨论教师道德素养时取“道德实践”逻辑而非“道德学习”逻辑,将对教师道德认知的要求纳入“责任心”这一道德实践品质的范畴内。
在责任心这个支点上,我们提炼出“爱”和“公正”这两项对于教师道德实践的品质要求。
爱和公正,凝聚了人类社会中最强劲的两种需求,它们能影响学生当下存在,也会在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