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推荐文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生字热度:开学第一课2016长征观后感作文热度:先辈的足迹开学第一课作文热度:开学第一课长征观后感作文热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精神80周年《开学第一课》心得体会范文热度:《走,我们去植树》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对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对健康、幸福。

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

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

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一、文本研读:《走,我们去植树》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力倡导学生去植树造林,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是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共安排了四课,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示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人们踊跃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

《第一朵杏花》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对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

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日晨读》一、课程导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的季节之一,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呈现出一片美丽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春日晨读》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描绘,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晨读的宁静。

二、课文讲解1、春日晨读首先,我们来朗读课文《春日晨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要读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晨读的宁静的感受。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春天来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这段话描绘了春天的到来,通过描述桃花、梨花、樱花等花卉的盛开,以及小草、树木的嫩绿,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在学习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作者使用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如“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绚丽的樱花”,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晨读之美然后,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这段话描绘了晨读的美好和宁静。

通过描述清晨的阳光、鸟鸣和微风等自然元素,以及作者沉浸在书海中的感受,展现出晨读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享受。

在学习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作者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4、春天晨读的意义最后,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这段话阐述了春天晨读的意义。

通过指出春天是读书的好时节,以及晨读对身心健康的益处,强调了春天晨读的重要性。

在学习这段话时,我们要注意理解作者的用词和含义。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日晨读》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掌握了相关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感受到了春天和晨读的美好。

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体验春天的美好,同时养成晨读的好习惯,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海上日出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海上日出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海上日出《海上日出》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店铺在此整理了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海上日出》,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海上日出》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红霞。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一刹那间,那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

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

太阳升起来,人看不见它。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海上日出》习题一、比一比,组词。

早( ) 转( ) 刹( ) 范( ) 晴( )旱( ) 传( ) 杀( ) 犯( ) 睛( )镶( ) 辨( ) 芒( ) 蓝( ) 船( )箱( ) 辩( ) 忙( ) 篮( ) 般( )已( ) 夺( ) 圆( )己( ) 奇( ) 园( )二、选词填空。

壮观奇观1.钱塘江的潮汐是一大( )。

2.用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 )。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成陈述句:2.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了解水蒸汽的作用;培养观察和描述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和描述云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对云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云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了解水蒸汽的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三、学习策略与过程设计:1.准备:教师带一块画板和五颜六色的粉笔;教师可以提前观察天空中的云朵,准备一些图片或者视频。

2.导入: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一些不同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的云朵,并引导学生描述云朵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3.学习活动:(1)呈现材料:教师展示一些云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2)讨论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云朵进行讨论,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云朵与课文中描述的云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

(4)实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用一个热水壶烧开水,然后用冷水冲洗壶盖,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5)小结与复习:教师带着学生小结和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自己描述云朵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

4.巩固练习:(1)听录音,然后选择正确的图片。

(2)完成试卷上关于云朵形状和颜色的描述。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是否能正确观察和描述云朵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云和水蒸汽形成的关系是否能理解和表达。

3.评价学生完成的试卷是否能正确描述云朵的形状和颜色。

五、板书设计:形状:不同形状的云朵颜色:不同颜色的云朵移动方式:云朵是怎样运动的?水蒸汽形成云六、教后反思:本节课以《云》为引子,通过观察和描述云朵的形状、颜色和移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1.认识“徐、篱”等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个字。

2.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3.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1.1.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晓》《咏柳》……) )2.2.引出诗题引出诗题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适当提醒。

) )3.3.解释诗题解释诗题解释诗题::根据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师点拨::新市新市,,地名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再齐读诗题。

4.4.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七彩课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七彩课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七彩课堂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前透视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

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

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村,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最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认识“走字旁,竖形旁”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数
切入举偶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同学之间互相出速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学生猜迷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程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程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诗人独坐敬亭山,静观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例如:“你们喜欢大自然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山或水?”然后引出本课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2.学习生字学习本课生字,注意字音、字形和字义。

重点指导“亭”和“庭”的读音,以及“谙”和“暗”的区别。

3.朗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学生齐读。

4.理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例如,从“众鸟高飞尽”中感受山的静谧,从“孤云独去闲”中感受云的悠闲。

5.感悟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人独坐敬亭山,静观自然景色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6.背诵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可以采用分组背诵、接龙背诵等方式,增加背诵的趣味性。

7.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四、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在板书中适当加入一些图画或符号,以增强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以上是一个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教程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阅读导语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二、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大屏出示古诗)(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

2023年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优质课教案➢课时目标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了解古诗的大意,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图上的景色有哪些,这让你想起了哪首诗?2.学生试背《小池》。

3.你们知道《小池》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1.学生齐读诗题。

2.学生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1)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意思。

(2)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徐”;“公”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徐公店”就是一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

(3)诗题的意思:投宿在新市姓徐人家的客店。

4.再读诗题。

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5.简介写作背景。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诗人,触发了诗人的诗兴。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指导书写会写的字。

3.把字词放到诗词中,再次正确流利地读诗。

四、图文结合,初读感知1.了解景物。

(1)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

(2)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指导: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儿童”“黄蝶”“菜花”(油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3.再读诗句,指导读通顺。

五、理解诗意,渐入诗境1.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的蝴蝶()的菜花()的树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搭配练习,让学生对诗中景物有所感知,为后文体会作者的描写作铺垫。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备课日期_________设计者:辛超使用者______学生______班级______ ___组___号上课日期_________【学习目标】及【课前准备】1. 会认、会写生字。

/注音:螺()谙()仿写生字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自读三遍。

3.理解诗意,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的情感。

/搜集其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词或诗句。

根据古诗意境填空:“当诗仙李白看到庐山瀑布飞流直下,好似银河倒挂山涧,他不禁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诗圣杜甫看到西岭雪山,东吴船舶时,他吟诵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学习进行时】(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看注释理解词句;3)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4)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5)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启发,后班上交流。

2.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敬亭山,又叫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部。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说意思。

2)抓景物: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样景物。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 2. 议。

说说自己的画,重点理解“众鸟”、3. 转。

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 品。

的这种孤独的内心世界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5. 读。

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 汇报。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 质疑。

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释疑。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能够背诵《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3.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诗意风景描写。

2.把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素材、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入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学习诗词:通过逐句解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背诵诗词:分段进行诗词的背诵,重点在于把握节奏和韵律。

4.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调转折。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互相背诵古诗词,加深印象。

2.音韵训练:通过音乐、打击乐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3.朗读比赛:组织朗读比赛,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朗读水平。

4.总结:对整节课进行回顾,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朗读《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2.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准备一段演讲,分享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引入古诗词,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在朗读和背诵环节中,学生的表现积极,但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中的深层含义方面还需加强。

未来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开展更多情感培养和意义探究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为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

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词三首》。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1.朗读入意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篱、疏”3个生字,会写“宿、徐、篱、疏”4个字。

念一念-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

念一念-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

念一念-冀少版四年级下教案课程背景本教案是冀少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第一课,名称为《念一念》,属于第三单元“乘风破浪之旅”。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快乐阅读的方法和乐趣,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对语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美好;2.引导学生了解快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趣味性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和表演,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2.将阅读技巧引导到实际阅读中,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表演角色,让他们更好地领悟角色的情感,理解课文内涵;2.如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阅读指导。

教学过程暖身活动运用音乐或视频的形式,渐次加深音乐的节奏或视觉的张力,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为后续阅读做好准备。

导入新课1.通过问答方式,了解学生的了解和认识水平,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2.介绍本课名称及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节;3.观看课文视频或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和情节。

阅读活动1.教师和学生一同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意境和情感;2.通过阅读指导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涵,理解课文中的感情表达;3.引导学生学习快乐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将阅读技巧应用到实际阅读中。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针对本课的主题和情感展开深入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思想和分享体验。

总结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进行总结;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加深理解。

作业布置1.完成本节课阅读中的主题思考和情感体验的小组讨论;2.家长和家人一同朗读课本第三单元的课文,体验阅读的乐趣。

教学评估1.课堂中学生及时参与,学习效果积极;2.学生交流讨论中表达清晰、思路连贯;3.家庭作业完成,家长参与度高。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能够朗读《古诗三首》。

3.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4.认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道理。

二、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相关古诗内容和注释。

2.课件准备:配合古诗内容的PPT或图片。

3.教具准备:音响设备。

4.学具准备:学生课本、学生笔记本或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引入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引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部分:学习古诗文字及背景知识1.老师朗读《古诗三首》,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

2.分组让学生读诗、思考诗的含义,进行讨论。

3.通过小组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意境。

第三部分:思考与感悟1.引导学生发表对古诗的感悟和领悟,促进学生对古诗哲理的思考和探究。

2.与学生共同分析古诗中的辞藻和修辞手法,增进学生对于古诗的审美意识。

第四部分:巩固与拓展1.设计有趣的小练习或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等,检测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情况。

2.鼓励学生扩展阅读其他古诗,拓宽诗歌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词汇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于古诗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和欣赏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意识到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帮助我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4个字,会写“行驶、凌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原因以及经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导语:英雄,往往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下,涌现出来的超过一般人物的特殊人物。

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个悲惨的时代;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个悲惨的民族。

”因此,英雄人物的出现,一定会受到尽情的讴歌和赞美。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塑造了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小说,具体感知这位英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题目概括了小说记叙的主要事件。

“诺曼底号”在文中是一艘邮船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介绍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会写的字:英伦lún 鱼腹fù 剖pōu 开 窟kū 窿lónɡ 混hùn 乱 嘶sī嘶 维wéi持 秩zhì序 岗ɡǎnɡ位 主宰zǎi 失措cuò 调遣qiǎn 践jiàn行会认的字:弥mí漫 葬zànɡ身 山脉mài 半裸luǒ 哭泣qì 汹xiōnɡ涌 酣hān 睡 机械xiè◆读准字音:“措”是平舌音,读“cu ò”;“混”是多音字,在“混乱”一词中读“h ùn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背景故事;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词,体会古人的生活情感;3.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意境;2.朗读和背诵古诗词,体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中的交际困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2.通过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谈论“宿”字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宿舍或住宿的概念,并带入古代人宿店的情境。

学习1.播放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2.解释古文中的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3.分段逐句解读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4.同学们几人一组,合作演绎古诗词,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拓展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客栈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想象作者的生活境况;2.与学生分享古代旅行文化、客栈生活的风俗习惯,扩展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认识。

归纳结合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古人生活方式与现代的异同,并思考古诗词对自己的启发。

五、课堂讨论1.你认为古诗词中的“新市徐公店”是怎样的一个地方?2.如果你是古人,你宿店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3.你觉得古诗词中的“宿店”情景和现代旅行有什么区别?六、课后作业1.背诵《宿新市徐公店》古诗词;2.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宿店体验的文章,展示在课堂上。

以上是本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理解古诗词之美,感悟古人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激趣导入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②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释题,简介背景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学,初步理解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

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望洞庭●形象感知,揭示诗题出示教学挂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自由吟读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复习导入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读课文,理解内容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小结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

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蓝”字形容春水深碧。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2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幻灯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去干什?要求看图说一段话。

2.板书课题:走,我们去植树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白读课文。

教师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渎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煦: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符:与“附”比较。

版:与“板”比较。

乖:与“乘”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和煦:温暖。

音符:表示音调高低的符号。

版图:户籍和地图,引申为国家的疆域。

乖乖:不淘气,听话。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放录音范读全文。

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四、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文后练习2)3.读—读,再抄写。

(文后练习3)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看拼音,写词语。

2.组词区别。

照( ) 符( ) 版( ) 乖( )煦( ) 附( ) 板( ) 乘( )二、细读课文1镐碌趌、2节。

(1)白由读课文。

(2)讨论。

①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②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

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③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告诉学生“到处”和“青翠”要重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2.细读第3~6节。

(1)指名读课文。

思考:植树有哪些好处?(2)读后交流。

(相机板书:绿色工厂绿色宝库增添新绿绿色希望)(3)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①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②“绿色宝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4节。

(“离不开”、“宝库”要读重音)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练习有感情地读第5、6节。

(4)练习背诵。

3.细读第7节。

指导朗读。

师述:植树的好处如此之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学生练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1.齐读课文。

2.分组背诵课文。

3.读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四、布置作业选择学校的一种树木,按名称、外形特征、作用三个方面写一段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3教学目标: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

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

(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这是十分具有个性化的宽泛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导入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已具备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的能力,这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诗并做批注。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用心说话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其他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认真倾听;另外,评价别人,也加深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延续上一个环节,在与同位互相扮演大地向对方“表达说话”时,对方能够认真听,此时才能够让学生在换位思维后,感悟到大地的话语对说话的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是感悟语言的作用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