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字经》的古代故事word版式
三字经 word文档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word版式

(三字经)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关于三字经的故事

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好学, 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 到见解,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 兵反隋,他做军师.后来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 很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小小年纪就出了名,8岁时 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 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内心,要有自己
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 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 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
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天晚上, 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 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 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 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10
、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 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 鲧因此被杀.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 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其
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 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 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好学,聪明而有才辨.一 年冬天下大
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 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 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后人称之为柳絮才,后 来嫁给了大书法家王
羲之子,被当时人们称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的女子.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三字经全文的故事

三字经全文的故事三字经全文的故事《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
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
’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品。
也难怪诗成后,“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
’赐束帛,敕其家曰:‘善视养之。
”(《新唐书·李泌传》)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常器重。
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孔子相师】有一天,七岁的项橐和小伙伴们在路上玩筑土为城的游戏,正巧孔子率众弟子经过。
他们只顾埋头游戏,没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车。
孔子弟子下车责备,项橐回答说:从古至今,只有车避城,哪有城躲车?孔子看小小的项橐说得头头是道,心里欢喜,便令弟子绕道而行。
(完整word版)《三字经》全文打印版

《三字经》全文打印版Rénzhīchū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 ,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 ,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qiān苟不教 , 性乃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之道 , 贵以专。
xīmèng mǔzélínchǔ昔孟母,择邻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zhī guò养不教,父之过。
Jiàobù yán shī zhīduò 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子不学,非所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不琢,不成器。
rén bù xuébùzhīyì 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fāng shàos hí为人子,方少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yí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líng néng wēnxí香九龄,能温席。
(完整word版)三字经的历史典故

导语:《三字经三字经的历史典故》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
接下来小编分享了三字 经的历史典故。
欢迎大家前来查阅!【文姬辩琴】蔡文姬(约 177 年~?),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 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字昭姬,为避司 马昭的讳,改为文姬。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 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 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 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 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 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 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 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 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 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 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 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 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1 / 11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word版式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
(完整word版)《三字经》全文打印版

《三字经》全文打印版Rénzhīchū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 ,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 ,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qiān苟不教 , 性乃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之道 , 贵以专。
xīmèng mǔzélínchǔ昔孟母,择邻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zhī guò养不教,父之过。
Jiàobù yán shī zhīduò 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子不学,非所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不琢,不成器。
rén bù xuébùzhīyì 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fāng shàos hí为人子,方少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yí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líng néng wēnxí香九龄,能温席。
《三字经》全文完整版word版式

(三字经)《三字经》全文完整版
《三字经》全文完整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正式版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优质文档】三字经里的历史典故-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字经里的历史典故《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里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二、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三、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四、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关于《三字经》的古代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古代故事
【温舒抄书】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我们今天能有
印制精美的书本,学习条件和环境如此优越,更应该刻苦读书。
【孙敬悬梁】
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
经常关起门,独
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
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
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
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
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